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1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4-1
所谓地质灾害,指的是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所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缝、塌陷、崩塌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因此, 对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评估,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量化指标,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防治的目的。
1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方法和量化指标
1.1评估原则
在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时,首先要对其评估原则进行考虑,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1.1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的划分
在对其危险性程度进行划分时,将我国国土资源相关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文件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对其危害性级别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1.1.2坚持“就急、就重”的原则
在对某个地质区域的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时,要将危险性进行明确的登记和分区,注重就急不就缓、就种不就轻。
1.1.3坚持“区域相异、相似”的原则
在对地理区域性的相关的拟建工程的危害级别、程度进行考虑时,首先要对该地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对其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主要以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1.2评估方法
首先将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作为重要基础,然后通过对地理区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存在形式以及严重程度进行了解,最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解决。
1.3评估量化指标
在对地质灾害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估时,主要对灾害分布的长度、土方体积、灾害影响范围、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灾害种类以及灾害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然后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现状评估和综合评估。
2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2.1现状评估
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不仅要具备大量、全面、系统的地质专业知识,而且还要采取专业性强的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现状评估,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
(1)对地质灾害区域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岩体工程以及地震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
(2)对地质灾害区域周围正在建设的工程和以往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只有在对所有的区域信息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现状评估。
2.2预测评估
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其主要的评估范围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后,具有足够的论证后,对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灾害周围半径不超过50米的区域设置施工项目。立足于建设工程角度,需要对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灾害和危险进行良好的控制和把握,进而对其灾害性进行评估。
2.3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指的是在实现预测评估与现状评估的互相结合的前提条件下,对地质灾害区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区域环境分布情况的差异性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另外,在对区域内适应性进行评估之外,还要对区域级别进行划分,主要将级别分为适宜、适应性差、相对适宜三个级别;对其灾害危险程度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种程度。
3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后,针对其结果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所制定的灾害方案除了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之外,还要对灾害种类、灾害级别以及灾害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严密性、可操作性的防治建议和措施。
3.2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针对出现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首先要采取避让措施,尽量绕开出现滑坡地质灾害周围的区域。如果不能完全避开滑坡地质灾害区域,那么就要对滑坡地质灾害的覆盖范围、规模以及种类进行考虑,然后确定具体的防治措施。例如通过采取设置挡土墙设施、建造排水系统以及更改滑坡体等防治措施。此外,尤其要注意,在进行深挖方工作时,最大程度的防止在滑坡体前缘位置进行该项工作。
3.3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对出现崩塌地质灾害的位置区域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有效的避免给以后工程建设的开展埋下安全事故隐患;其次,对于稳定性不强的后壁陡边坡进行治理,有效的防止崩塌灾害造成的重大威胁;最后,严格的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按照建设工程治理标准规范对其进行治理和防范。例如对于那些建设工程中切坡高度大、开挖量大的工程项目来说,要着重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关注。
3.4斜坡不稳定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部分区域中,其沟谷比较深,进而会很大程度的出现高陡边坡。所以,在对该类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将路基段转变为高架桥以及侧移等方式,来有效的避开出现高陡边坡的现象。另外,如果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高陡边坡,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避让,那么可以采用控制开挖深度、加固以及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的方法,来有效的保证高陡边坡的稳定性。
4结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建筑工程建设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如果人们没有引起对地域性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条件勘测的重视,那么很可能导致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留下安全事故隐患,进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张驰,辛晓玲.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0,01(11):82-83.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2
关键词:古丈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
1前言
建设项目位于古丈县山枣乡林场村山枣溪北部海拔约325.0m山坡,周边属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估区内现状未见各类型的地质灾害,但用地区内存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条件,对建设项目造成损失,因此对古丈县公租房建设项目场地的地质灾害性进行科学评估极为重要。
2工程概况
古丈县民政避险搬迁公租房建设项目位于古丈县山枣乡林场村山枣溪北部,其占地面积4486.30m2,约为6.73亩,总建筑面积2000m2,项目包括公租房40套及水电等相关附属工程。
3地质环境
3.1气象、水文环境
评估区位于武陵山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多雨,夏季干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南西部的地表水体有山枣溪,该溪自北西往南东迳流,其河床宽3.0~5.0m,坡降5~15%,本次评估野外工作期间测得流量约19.5L/s。
3.2地形地貌
评估区一带位于湘西断褶侵蚀、剥蚀山地在南东部,建设工程区一带主要为丘陵地形。
3.3地质构造
评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南缘,属新华夏第三复式隆起带中段,即古丈复背斜南东侧、古丈—吉首断裂带中部的南东盘,区内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
3.4工程地质概况
评估区内地形条件简单,地貌类型较简单,地质构造属较简单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经现场详细调查,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类型的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区内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5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1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
(1)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未来工程建设涉及切坡和填方,将于建设场地北侧形成相对高差1~4m,坡度约65°的边坡,切坡坡度虽较陡,但切坡高度较小,故预测评估其引发崩塌的可能性小,但存在引发滑坡的可能。
(2)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较松散的土体厚度为0~3m,成分为人工填土、强风化岩及较软的泥质粉砂岩,危害对象为坡体下部拟建的建筑物,约3栋,危险性等级为中等。
(3)泥石流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建设项目用地区一带为丘陵地形,山枣溪自南向北从评估区边缘通过,长度约300m河床较平缓,在用地区附近其坡降小于3‰。用地内切坡后的土石方量一是作为建筑材料用作回填土石料,不存在大规模弃土渣堆,物源物质不丰富,所以用地区内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其危险性小。
5.2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根据现状地质灾害分布,评估区内未发生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所以,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加剧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3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1)可能遭受崩塌的危险性评估通过现场调查,评估区内没有发生过崩塌地质灾害,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也未见自然山体崩塌不稳定的危岩体,规划区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的可能性小,未来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崩塌的危险性小。(2)可能遭受滑坡的危险性评估通过现场调查,建设项目用地评估区内未见不稳定的滑坡隐患体。规划区南部一带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其它地段可能性小。所以,预测评估规划区南部一带未来工程建设本身遭受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其危险性中等。(3)可能遭受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属侵蚀型丘陵沟谷地貌,规划区地势相对较高,北高南低,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局部有分布,厚度小,部分地段基岩已出露,在长期暴雨的情况下,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对本工程影响小,规划区一带未来工程建设本身遭受泥石流的危险性小。
6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分区及防治措施建议
6.1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主要是根据综合评估分区中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和防治工程难易程度确定,可分为三级。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的,防治工程复杂的划为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的,防治工程简单的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的,基本上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划分为一般防治区。按照上述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分级原则,本建设工程区内可划分为1个地质灾害防治区,即次重点防治区,编号为B,需采用的防治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监测措施等,其中工程措施简称为“工”,生物措施简称为“生”、监测措施简称为“监”。
6.2防治措施建议
6.2.1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
(1)工程措施:①对切坡地段形成的人工边坡易产生崩塌地段,采用护披工程进行防护,如修建挡墙、喷锚、锚杆+网格梁等。②对边坡上的松散岩块及节理裂隙发育地段进行处理,采用锚索、锚杆等各种方法处理。(2)监测措施:对场地平整开挖形成的斜坡进行监测,发现崩塌隐患,及时处理,并设置警示牌。
6.2.2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
(1)工程措施:对边坡采用护披工程进行防护,如放坡卸载,降低坡度与坡高;支挡,修建挡墙、喷锚、锚杆+网格梁、抗滑桩、排截水沟等。(2)生物措施:在斜坡体种植草皮、灌木等。(3)监测措施:对场地平整开挖形成的斜坡进行监测,发现滑坡隐患,及时处理,并设置警示牌。
7结束语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古丈县公租房建设项目场地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其后期使用安全性提供数据参考帮助。
参考文献: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实施细则.
[2]杨顺泉等主编.《湖南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量化指标;评估;对策
1.地质灾害基本概况
所谓的地质灾害,就是由自然的原因、人为的活动等引发的,危害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地面建筑安全等的诸如山林的崩塌、土体滑坡、山洪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以及地面出现沉降等一类与地质环境作用配送的灾害。在实际情况下,查清相关地质灾害在地质特征、分布情况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并恰当准确地评估这些的危险性,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对我国的国意义和现实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是对这些地质灾害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专业了解,对其形成原理与诱发因素有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下就对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与相关情况进行介绍:①滑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岩土的岩层层面、岩石的断面层面、岩石裂隙倾向引起的,在这些发育部位,极易形成风化,抗剪强度也较低,在内部形成滑坡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也降低了岩土抗剪的强度。②崩塌形成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候降水以及外灾害多在一些新构造运动的地形下发生,这类地貌下,山地处于持续缓慢、间歇性的抬升状态,河流沟谷较发育,多呈现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地貌。而评估地区如果地层岩性较为复杂发育节理组数较多、与母岩的联系较差、大量频繁地发生持续性降水、人类活动处理不当等也极易引起崩塌灾害的方式。③泥石流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地壳抬升导致陡峭的斜坡与深发的沟谷等地形地貌条件下,横断面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峡谷状,沟谷的上下游的较大的高差。另一方面,如果存在多斯地质构造作用,岩石会较容易破碎,也会诱发泥石流。
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原则、方法及其量化指标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首先要确定一定的原则作为评估的根据。一般的地质灾害评估原则主要有:①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的文件中对地质灾害评估提出的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级别。②遵从“区域内相似、区域间相异”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相关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等的危害程度和级别,充分地考虑到地质条件形成与发展在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评定区域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程度进行分区。③如果在同一个评估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隐患并存的情况,应该就其具体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就重不就轻,就急不就缓”的原则,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区和等级。
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具体确定是在遵循评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评估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存在情况、分布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等,以滑坡、崩塌等灾害的种类、土方的体积、灾害的分布密度和长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的群众人数等为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具体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需要应用到大量专业的地理地质常识,采用一定的专业手段和方法,对评估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进行评估。首先,进行现状评估要对评估地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充分考虑到评估区域的气象、水文情况、地形地貌情况、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征以及构造地震等的情况,对于一些沟谷众多的地区还要充分考察其谷坡、边坡的陡峻情况,岩基在片理、节理、裂隙等方面的发育情况。同时也要了解评估区域内正在进行或者历史书曾经进行过的采矿、路桥工程、建筑工程等项目建设的情况。在对评估区域的详细了解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评估相关现状对评估地区的潜在危害、项目建设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某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等。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主要的评估范围是评估区域施工项目所在地以及可能会对工程项目的安全产生影响的附近区域。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充分分析和论证,施工项目应该建立在周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大于50 m的半径范围内。就实际的施工情况而言,还要通过很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来把握和控制相关情况对评估地区的潜在危害、项目建设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某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等。
3.3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主要结合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结果,再根据评估地区相关地质环境的差异性与地质灾害的潜在隐患点分布,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同时,也要进行场地适应性的评估,将评估区域按照全面的地质评估数据区分为适宜、基本适宜以及适应性差等不同级别,基本与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小、中、大等分级区段一致。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4.1根据实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一个全面的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这个方案一定要全面综合,也要突出防治的重点,并且根据相关的灾害种类、灾点的防治分级提出针对性较强、实效性较高、突出灾害分级层次的防治措施与建议。建立一个灾害防治标准与指导方针,以更好地引导日后的灾害防治实践工作。
4.2几种具体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①滑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要防治滑坡灾害,首先应该考虑采取避让的措施,如果实在无法绕避,就应该根据滑坡的类型、滑坡规模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设置截排水设施、设置支挡设施、更改滑坡体的几何形态等措施,并尽量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进行深挖方作业。②崩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方面,要对崩塌体或者有崩塌趋势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其成为日后的灾害隐患。另一方面,还要对不稳定的后壁陡边坡进行治理,消除其的继发崩塌威胁。如果工程项目建设中包含有大量切坡高度较大的挖方工程,就要密切防范潜在的崩滑情况。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可以按照边坡的相关治理规范进行崩滑的防范。③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通过在泥石流的沟谷种植固土草木的措施,防止水土的流失,还要通过预留一定的泄洪通道,并保持其畅通,减少其他施工设施对泄洪通道的影响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的方式概率。在评估区域如果要进行桥梁的墩台施工的,就一定要通过增大桥梁的跨度等办法确保桥面的足够安全。④不稳定斜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些沟谷深切的区域,会出现较多的高陡边坡。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该采取适当侧移、改路基段为高架桥等方法尽可能地避让。如果还是不能避让的,就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控制好人工边坡开挖的深度、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对较为完整或者新鲜岩面的坡面进行加固,以确保斜坡的稳定。
5.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呈现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总体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很多城市规模也在急剧的扩展。在这个扩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自然的地质地貌环境的勘测和相关灾害的防治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为出现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埋下潜在的危险,极大地制约与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施工建设项目的开展以及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等实际情况,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危害。所以对其问题的的认识、分析和解决对策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98页)【参考文献】
[1]徐至钧,赵锡宏.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
[2]韩庆华,谷岩.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与防治建议[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4
二、年地质灾害趋势分析
从多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除受特定的地质环境因素制约外,明显受制于暴雨的时空分布及强度,其次是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也常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公路沿线、采石场和已经出现灾情的地方,问题比较突出。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降雨量比往年有所增加,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确定上述10处地质灾害点作为全县重点防范区域,进行重点监测,时间以雨季为主,每年5至10月份为重点监测时间。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如在大规模的城镇建设、道路建设、矿山采掘中,出现的一些对山体边坡开挖与处理不当,滑坡体的切脚或切腰及废渣弃土随坡排放等问题,如遇暴雨,必将诱发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地质灾害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所、村委会和有关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加强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上报。
三、重点防范期
雨季是地质灾害多发季节,5至9月份全县降雨比较集中,是强降雨多发时期,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地质灾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降雨的范围与强度,地质灾害多发区与暴雨中心的迭加地区是地质灾害的重点灾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地质灾害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治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本行业范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专题知识讲座,开展全民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二)健全机制,强化监测。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35号),建立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速报等责任制,严格坚持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国土资源所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做好地质灾害发生区的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以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方案,健全群防群治体系,加强对公路沿线山体滑坡、采石场的巡回检查,与各灾害点监测人员签订责任状,发现灾害隐患,及时上报,切实整改,迅速消除隐患。
(三)规范管理,严格评估。要严格落实评估制度,有效减少人为因素产生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避免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等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好农村村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采矿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城镇建设等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由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避免不当的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而诱发地质灾害。要加强对矿山采空区地面、尾砂库(坝)及矸石堆的监控,防止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四)把握重点,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村要继续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落实监测、预警责任制,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将“防灾明白卡”发至受威胁的群众手中。要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灾害预报等制度。县教育部门要会同县国土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中小学校区(舍)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指导学校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县交通、建设、水利和旅游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各自领域内的防灾责任制。
五、奖励与惩罚
(一)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国土局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给予表彰与奖励。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国土局视其情节予以警告或者依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县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活动的;
2、故意虚假的地质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的;
3、侵占、盗窃、毁损或者破坏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工程设施的;
4、阻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
5、不按防灾预案要求承担监测预防任务的;
6、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责任者不履行治理责任的;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5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评估对象;应对策略
1引言
我国关于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这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在此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优化措施的探索与实践,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2评估目的与任务的概念与界定
关于地质灾害的评估目的,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指出,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项目(工程建设、规划发展、矿山建设等)的立项与用地审批,具体的评估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1)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确定项目的评估范围和评估工作级别;(2)结合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程度等,做出危险性现状评估;(3)结合项目规模、特点,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做出危险性预测评估;(4)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做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5)在此基础上,分析建设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3当前地质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够
政府有关部门把地质灾害评估作为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足以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建设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也不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把这项工作当作办理征地手续中的一个环节。甚至认为这项工作是一项“大麻烦”,费时费力,对地质灾害勘查单位的评估工作既不支持,也不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地质灾害勘查单位的工作人员开展评估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写出的报告也是漏洞百出。即便是应付过去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指导作用也不大。
3.2工程实践中成果应用跟不上研究的进展
各级政府和广大地质工作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在具体建设场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实际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意义不大。
3.3评价方法仍需精细化
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评估主要分为危险性大、中等和小三级。关于这三个等级的划分虽然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但最终还是要靠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得出结果。这样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偏重于定性分析,不能精细地评价出危险性分级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4对评估对象的现场了解及工作程度不够
很多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人员认为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削坡放坡、填土平整及基础施工等都会诱发地质灾害。所以,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片面注重建设征地范围内的地质调查。实际上,建设征地外的自然因素也极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4优化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并加强宣传地灾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让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这样在实际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过程中,便能得到有关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正反两面的生动案例,提高部门、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认识,促使其自觉执行建设用地地灾评估制度。
4.2对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与完善
为提高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技术含量,必须加强有关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制定一套全国通用的技术规范,为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统一指导,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4.3深入了解评估对象及现场工作内容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对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评估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深入了解评估对象及现场工作内容,合理确定评估范围。同时,适当扩大评估范围,充分认识不同灾种从形成到成灾可能涉及的空间。
4.4组织培训、严格把关,实施规范化管理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评估队伍建设。首先,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不但要注重提高其技术水平,还应使其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要对从事评估业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杜绝资质不高的单位进入进入评估业,从整体上提升地质灾害危评估水平。
5结束语
我国地质灾害评估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程序之一。大量实践证明,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日趋成熟、规范。针对当前地质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优化措施,重点攻克,提高地质灾害评估水平。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几点措施及建议,以期为广大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6
一、组织领导
成立以糜飞松局长为组长,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五到位”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建设单位
溪口分局、大桥所、莼湖所、江口所、尚田所为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建设单位。
三、工作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到位
大力宣传“农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辖区内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认识到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和农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备案资料齐备,评估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到位。
(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到位
协助镇、街道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熟练掌握相关工作内容。协助镇、街道组织相关干部和受灾害威胁群众学习预案,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到位
建立汛期巡查制度。协助上级部门或专业队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在调查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配合镇、街道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检查落实防灾预案、两卡发放和值班情况,并建立格式规范、内容详细的巡查日志,相关巡查责任人签字齐备,台账档案妥善保管。对巡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四)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开展经常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及时向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和易发区群众发送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及时建立标识牌。通过宣传培训,使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到位;使受灾害威胁群众清楚何处危险、何时避险、怎么避险。
(五)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时人员到位
建立汛期值班、灾情报告等制度,明确分工。通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讯录”,掌握辖区内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的联系方式,并及时更新,确保紧急情况下联系到位。发生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时,反应迅速、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镇、街道作出报告,协助镇、街道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并协助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准备阶段(1-3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月底组织国土资源所长(分局长)赴宁海县学习“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建设工作经验;各国土资源所拟定创建方案,落实具体责任人;加强与镇、街道的沟通汇报,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
(二)组织实施阶段(4-6月)。按照“五到位”工作内容,逐项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帐,格式规范,内容详实。协助镇、街道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至少开展一次以上识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培训,分发宣讲材料;建立汛期值班、灾情报告等制度,明确分工,配合镇、街道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讯录”,确保紧急情况下联系到位。
(三)检查考评阶段(7-8月)。7月份,各所(分局)对工作任务是否落实、资料是否齐全、台帐是否完善、记录是否规范详实等内容进行逐项自查,查漏补缺,进一步进行完善,并完成“五到位”工作总结。8月份,局组织考核组将对各所(分局)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并将合格单位报市局考评。
五、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五到位”建设工作,保证3个、力争5个所(分局)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达标所。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周密部署。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动员,充分认识“五到位”建设工作是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周密部署,拟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确保工作落实。
(二)狠抓落实,逐项推进。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逐项抓好落实。在评估到位方面,做到积极宣传,应评尽评,大胆探索后续监管;在预案到位方面,协助当地政府建立镇(街道)和单点预案体系,及时发放明白卡,开展应急演练;在巡查到位方面,积极配合专业调查,开展巡查,指导群测群防监测,做到巡查台帐与监测记录完整;在宣传到位方面,做到资料发放、防灾培训及时,现场警示清晰醒目;在人员到位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及时处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