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害防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灾害防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灾害防御

水灾害防御范文1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形态存在多变性、地层岩性以及复杂性,我国水文地质呈现复杂特点,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水文地质灾害,随后研究其预测与防治技术,目的是降低灾害危害性,减轻水文地质灾害对人与社会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水文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技术

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一半以上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都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不合理。水文地质灾害具有广阔性、危害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必须针对其实施预测与防治。

1灾害概述

我国国土广阔,水文地质灾害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呈现出种类繁多的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形条件特殊,早期发展时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因此水文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常见灾害可以分为十二类,四十八种,例如地震及火山喷发等地壳运动灾害、滑坡及泥石流等土体运动灾害、地面沉降与开裂等地面秉性灾害、水土流失及土体盐碱化等土体退化灾害、河水漏失及地下含水层输干等水源枯竭灾害、膨胀土胀缩及砂土液化等特殊岩土灾害。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在水文地质灾害中死亡的人员数量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经济损失过百亿,水文地质灾害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对预测和防治水文地质灾害要求逐渐提高。

2预测与防治技术

2.1预测技术

(1)3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一称呼,其在水利监管、水土保持以及气象监测等领域已然实现广泛应用。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预测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实时获取并更新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心系统对数据实施综合集成与空间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在3S技术支撑下,技术人员可以建设灾害评估预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主要分为专题和基础地理信息两类,前者包括对策分析数据和预防设施数据,后者包括了致灾因子信息和灾害具体运载环境数据。

(2)3S技术的应用。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分析灾害中的危险性,具体说明3S技术如何应用。首先技术人员需要使用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灾害相关数据和信息,处理每一个灾害因子,建立灾害数据库,使用统计方法确定灾害因子在滑坡与泥石流中的“贡献”,最后建立灾害危险评价模型并计算危险值。对于滑坡而言,其灾害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质等,可以利用公式A=Σni=1Wi×Pi计算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灾害易损性就是指特定区域与时间内灾害发生致使人、财与物受到潜在最大损失,其设定前提是灾害处于最大危险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社会、环境、物质与经济的易损性实施评价。使用3S技术收集特定区域内的财产、房屋以及土地等数据,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在此基础上制作价值分布等值的线形图,对其实施相关分析与评价。评价破坏性就是以特定区域中灾害的基础条件、激发条件以及活动规律为评价中心,计算分析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灾害活动频率,S=f×Q是危害强度和灾害期望损失间的函数,利用D=Σni=1di×ri预测灾害发育程度,公示结果包括四种发育类型,分别是加速、减速、衰竭以及停止。技术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灾害发展趋势的详细预测评价图。

2.2防治技术

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减灾,基本途径是控制灾害源、增强抵抗力,基本措施是受灾体防护、降低灾害活动强度、灾害避让以及监测预报这四个方面,依旧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具体分析防治技术:

(1)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固底技术和工程措施。在具有顺直沟道和坡度均匀的天然泥石流沟里,泥石流上游沟槽处坡度较大,致使泥石流流速快,出现下切侵蚀,因此防治泥石流,必须采取固底技术,利用坚硬岩块石实施镶面,块石直径需要比泥石流流速可以撬动的固体颗粒最大直径大,只有这样,才能阻碍泥石流冲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具有使用年限,因此必须注意时间。在救灾过程中,通常使用导流排放方法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泥石流灾害的流速结构一般由上凹弧形的横纵断面速流槽和八字形状汇流槽组成,其中,纵剖面线型常见类型为正弦线、螺旋线、圆弧线以及抛物线等。为保泥石流沟槽的斜坡结构稳定,避免其崩塌,必须修建防护工程拦挡土石,也就是选择利用拦碴坝固定沟槽。为了减少洪峰以及固体物下泄量,施工人员可以在沟内修建低坝拦截,同时选择淤积物保护岸坡、以防其再次受到泥石流侧蚀,实现抑制泥石流发展的最终目的。

(2)防治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排除地表与地下水、减重与加载两种方法防治滑坡灾害。地表和地下水与滑坡灾害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防止地表水流入滑体,减少其冲蚀以及地下水浮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强滑带土自身抗剪强度。排除地表水工程可以分为截水沟与排水沟两种,排除地下水需要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实际类型,经过拦截建筑物、降低地下水位以及疏干地下水等方法降低其对滑坡体的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滑体本身的力学平衡条件,预防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护坡技术加固滑坡坡面,利用混凝土材料方格骨架或浆砌护坡的方法改变平衡条件,这种方法可以在防冲刷的同时实现绿化效果;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抗滑桩方法,将大尺寸锚固桩打入滑体与滑床间,将二者连为一体,实现抗滑作用。

3结语

人类过渡开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直接影响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水文地质灾害不但破坏地区环境、威胁人类财产与生命安全,还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为了降低灾害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技术预测灾区,预防灾害,一旦灾害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周.矿山建设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

[2]欧礼平,吴兴明,朱天.矿山整治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3]杨鸿.水文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5(32).

水灾害防御范文2

关键词:洪水灾害 成因 防治 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33-01

造成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两个原因浅谈如下。

1 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生水土流失,引发洪水灾害

我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5km2。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无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自然因素:(1)暴雨产生的径流,(2)地形地质因素,如: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土壤性质,疏松的土体抗冲刷能力弱,极易被冲刷。页岩、砂岩、砂页岩易于分化都会形成疏松的土体。(4)植被减少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对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使森林过量砍伐而发生水土流失,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仅14%,经济效益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陡坡开荒、不合理开发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给水土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一方面;使表层土壤,土壤在水力侵蚀下,大量流入江河、水库、湖泊,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容积减小、湖泊萎缩,严重影响行洪、蓄洪能力,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造成缺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是储存水的空间,由于土壤被水带走,储水空间因此减少,增加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枯水季节水更少,洪水季节水更多。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土保持采取多项措施相互结合,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工程措施:山坡防护工程,如坡改梯、山边沟、蓄水池,山沟治理工程,如沟头防护工程、各种拦沙坝,导排工程, 如排洪沟、泄水建筑,防止山洪和泥石流危害。小型水利工程,如小水库、淤地坝。拦蓄坡地径流,减轻水土流失。

林草措施:加强保护天然林、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复垦等。森林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森林可以截留一定量的降水,对雨洪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森林的枯枝落叶层有很大的孔隙度、透水性和持水力,能拦蓄、渗透降水,滞缓吸收径流。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良好,它能充分吸收径流。通过植树造林减沙、减洪至少需要几百年年时间,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起到减沙、减洪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应该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植树造林,在经济能力范围内进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

农业措施: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如等高耕作。

法制措施: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从此走上了法制轨道。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通过法律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运用高科技: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不断寻求更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吸收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进理论、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其他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积极引进外资。

2 我国堤防防洪标准低,是造成洪水灾害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根据中国国情,防洪应当蓄泄兼施,以蓄为主。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综合利用型水库,虽然能够分蓄洪水,调节洪峰,但我国人口众多,水库设计时,防洪库容受到移民量大的限制,在汛期洪峰相连时,水库调度困难。因此,堤防在我国防洪工程体系中占居了特殊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偏低,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原因有:第一,我国堤防战线长,堤防工程加高加固,工程量大,相应投资也大。因此,构筑堤、坝等防洪工程以就地取材、以土石为主,难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工程质量不高,加上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防洪标准低。第二,我国的堤防工程大多是在历史遗留下的老堤上加筑而成的,隐患多,可靠性低。第三,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重要保护设施增加,受堤防工程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有堤防防洪标准相对降低。因此,加强堤防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对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防洪标准

我国有堤防26万公里,战线长,受经济能力的约束,防洪标准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全面提高。可根据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逐步提高。具体设防标准应当由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区的重要性、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并进行全面研究和论证,对投资进行风险评估。

2.2 制定防洪规划,加强堤防管理

按新水法的要求编制防洪规划,有利于防洪工程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化的防洪预测、预报系统和指挥系统。坚持综合治理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结合,开发与保护并举。

2.3 加大水利投入

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并稳定、持续地投入,特别是加大水利科技的投入。

2.4 大力发展水利科技

坚持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如:水情预报技术,信息管理技术、防洪决策技术等。

2.5 法制建设

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颁布实施,使我国的防洪建设有法可依。根据《防洪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防洪工程体系在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中的投资比例。

2.6 加强洪水风险研究

加强洪水风险的研究,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在洪水风险中求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对洪水风险的区域分布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水灾害防御范文3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1保证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要素

1.1选择优质水稻品种

水稻的种植方式以移栽为主,就是在播下稻种后,待长出幼苗再移栽到所要发展种植的土地上。为了得到高产的水稻,应选择分蘖力强、抗性好且生育期适中的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从根本上保证品质的优越性,其次才是种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1.2培育水稻幼苗

为了保证高产,就对育苗阶段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培育水稻幼苗的时候,采用的是旱育秧的方式,旱育秧植株矮健、根系发达、抗逆能力强,这样的种植方式在地域选择上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培育水稻幼苗的苗床宜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灌方便且背风向阳的地方,按本田比例1∶40留够苗床地。其次,土质要保持紧密度,疏水和保水保持一定的湿润水平,并且土壤的酸碱度也要保持弱酸性。再次备好肥料,每667m2苗床施尿素15kg、过磷酸钙30~40kg、氯化钾15kg,结合整地均匀施入苗床中。当所有条件具备,才能够为水稻幼苗的成长提供舒适的环境,从而利于培育壮苗。

1.3水稻移栽

移栽水稻是水稻最常见的种植方式。幼苗成长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移栽到需要种植的田块。水稻旱育秧要求中小苗移栽,提高移栽质量,本田整地质量要求较高,要求田平泥绒,秧龄一般为30~35d,不强求栽直,力求栽浅,过深秧苗不利于水稻分蘖,过浅不利于扎根。合理增加栽植密度,确保密度在1.8万~2万株/667m2。

1.4给水稻补充水肥

水稻的生长状况离不开水的供给,因此如何给水稻补充水分成为水稻生长得好与坏的先天条件。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对水分的汲取量很大,因此,灌溉水稻的时候其水量多少和水质都要把握好,这样才能够培育出优质的水稻,让水稻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水肥的合理需求是稻穗饱满的关键。

1.5水稻施肥水

稻生长阶段离不开养分的支持,只有给予水稻足够的养分,才能保证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动力。平衡施肥,按照“减前增后”的原则进行全生育期适量施肥。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千万不要过多地施肥,由于水稻幼苗对营养的汲取有限,过多施肥有可能导致烧苗或者病虫害严重;第二,不可过少施肥,水稻对于养分需求应保持氮、磷、钾的合理搭配,过少施肥会造成水稻生长迟缓,长出来的穗不饱满,显得稀少。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保证水稻生长最佳的肥量需求,这就需要结合所种植土地水稻生长的情况来决定。

2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1品种选择优化

在种植水稻之前,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做到无害化防治病虫害处理工作。

2.2及时剔除已染病虫害作物

如果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发现已有作物植株受到病虫害的感染,为了防止污染到其他植株,要及时拔除清理,同时适时追肥,提高农作物的营养环境,保证作物生长环境的舒适性,以此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2.3生物防治虫害

在防治虫害的过程中,生物防治的效果最明显,也是对环境最好的防害方式。应利用整个生物链的天敌法则进行防治,比如青蛙吃蚊子、瓢虫吃蚜虫等,这样不仅实现了两种生物共生的环境,还可以对技术进行推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防治。

2.4研发绿色除虫剂,做好预防工作

除虫剂是防害最常用的药剂除虫方式,一般的除虫剂对于虫害效果明显,但同时污染了土壤,也影响到了地下水源,并不建议使用。研发人员可以依据这点研发绿色除虫剂,实现高效除虫、无毒或者低毒的药剂,当然治不如防。病虫害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从根源发现问题并及早处理,这才是防治虫害最关键的步骤。如何缩短中国农业防虫害理念和国外的差距,就需要涉及到每一个农户自身对于防虫害知识的普及和绿色防害理念的形成。因此,给每一位农户普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很重要,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就能实现预防。

3实现水稻科学绿色防害的措施

3.1选择优质品种,进行种子处理

在种植早期,对于品种选择上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选择高产抗病的品种很重要,可大大减少后期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以及后期过多的管护工作。在种子培育的同时,要做好对种子药剂的调配,通过调配合理的药剂提高种子防治病虫害的特性,加强种子生长的抗性。

3.2优化田间管理,减少杂草污染

土地肥沃、营养丰富,难免会有其他杂草混入其中,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工进行识别并及时拔除。田间管理是提高水稻产量、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关键性要素之一,要及时地发现杂草、堆积物以及残留成分并清除,减少越冬虫害的发生频率。过去水稻多采取粗放栽培,人们对于水稻的管理还处在有虫就喷农药、有草就打除草剂的过程中,对于种子的选择以及优化种子的品质都没有过多的了解,而这样的水稻往往并没有达到丰收的效果,许多地方出现欠收或者产量低的现象,并且农药的滥用也让许多病虫产生了抗体,对于水稻的生长形成了严峻的考验。

3.3选择合适的药剂

搭配不同的虫害和草害需要搭配不同的药剂来进行处理,因此在防治的过程中不要盲目地喷洒农药,这不仅无益于防治,更有可能让虫体和草体产生抗体,为以后的防治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里尤其要说明的是,水稻虫害防治主要集中在3种虫害上,即二化螟虫害、稻纵卷叶螟虫害及稻飞虱虫害。对于这3种虫害,要依据发生的严重程度来调配合理的药剂,如果发生二化螟虫害,可以每667m2使用虫苯酰胺悬浮剂10mL搭配水30kg来进行防治;如果发生稻瘟病,可以每667m2使用春雷三环锉可湿性粉剂100g搭配水30kg来进行防治;如果发生稻飞虱,可选用噻虫嗪来进行防治。

4水稻合理施肥

水稻幼苗长势决定水稻的生长状况,决定水稻未来产量,因此,幼苗生长极为重要。要想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首先要对幼苗进行科学化管理。经过科学培育实验发现,壮秧剂是水稻幼苗常用的水肥养料,不仅能够让幼苗茁壮生长,还能够杀菌、调节酸碱以及培育水肥,其主要作用在中性土壤的环境下表现最佳。

5总结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对于水稻栽培技术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应用得到广泛的普及,相信大家对水稻从品种的选择到栽培,乃至病虫害防治、水肥和土壤的有机结合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总而言之,立足水稻的生长环境和实际生长状况进行防治和处理,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水灾害防御范文4

关键词:金属海水腐蚀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TQ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 08-106-02

1海水腐蚀因素分析

造成金属材料在海水、海洋大气及海底泥土中发生腐蚀现象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区域因素。

(1)化学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海水中的溶解氧(DissolvedOxygen)含量,含盐量及电导率等方面。溶解氧含量是影响海水腐蚀速率的重要因素,根据氧的作用可将金属分为活性金属(非钝化金属)和钝化型金属。对于前者,如铸铁、碳钢和低合金等,溶解氧含量越高则造成的金属腐蚀将越严重,反之,对于后者,如不锈钢、铝、钛等,溶解氧有利于金属表面钝化膜的形成和维护,低浓度的溶解氧反而不利于钝化膜的形成而导致腐蚀。海水具有的高含盐量则直接影响海水的电导率和含氧量,进而对腐蚀产生影响,海水的电导率增加将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而cl-能破坏大多数金属,如刚、铸铁、锌等表面的氧化膜,使之在海水中无法钝化,加速了局部腐蚀。海水的PH值几乎不直接影响金属的腐蚀。一般情况下,海水的PH值越高,越有利于减少海水对钢铁的腐蚀,但实际海水的PH值变化小,它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也小。

(2)影响腐蚀的物理因素有海水流速、波浪、潮汐、温度等,它们影响到溶解氧的供给。有的金属是流速高时耐腐蚀性较好,如不锈钢,有的则流速低时耐腐蚀性好,如铜合金等,对于钢铁则不论海水流速的快慢都将使腐蚀速度加快,这是因为海水中的高cl-浓度使得钢铁不论流速大小都建立不了钝态。此外一定高速的流速还将产生冲击腐蚀等多种腐蚀现象,使金属的腐蚀速度加快。飞溅的浪花供氧充足,并且在金属表面产生冲击磨损,破坏其上的保护膜和涂层,导致部分非钝性金属的腐蚀加重。潮汐的涨落将使得靠近海面的大气中有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再加上有充足的氧气,它们加剧了金属的腐蚀。海水水温的升高对腐蚀起着加速的作用,但影响过程较复杂。

(3)在海洋金属上还附着有一些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等),它们会在金属表面生长繁殖,产生腐蚀性物质或促进电化学腐蚀,在钢结构表面造成点蚀和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其代谢物及尸体分解物中含有硫化氢等酸性成分亦会金属的腐蚀起着加速作用。某些海洋附着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还能穿透金属表面的保护层,直接破坏保护涂层,引起严重的腐蚀。

(4)区域因素,这里所说的区域因素是定义为海洋结构物被腐蚀部位相对海水的位置。处在大气、海水及海底泥土各不同环境区域的金属材料将有着不同的腐蚀机理及过程。一般按相对位置分为海洋大气区、海洋飞溅区、海水潮差区、海水全浸区、海底泥土区,区域划分及腐蚀速度如图:

海水腐蚀环境区域

在海洋大气区中的金属材料常年接触不到海水,但吸附在金属表面的海盐颗粒会造成严重的海盐腐蚀,海洋大气中的盐雾落在金属上亦加速金属腐蚀。

海洋飞溅区的金属经常受到海水波浪的飞溅喷洒和浪花的不断冲击破坏,氧气供应又充足,使之成为许多金属材料腐蚀最严重的区域,材料更易受到破坏。

海水潮差区位于海水平均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该区域随着潮汐的升降发生周期性的干湿变化。此处存在海洋生物的附着污损,又有充足的氧气,金属腐蚀也较严重。

海水全浸区常年浸泡在海水中,海水成分中的高浓度溶解氧及cl-成为造成金属严重腐蚀的主要因素。由于海洋表层能得到大气中的丰富的氧气以及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大量氧,因而海水含氧量在近表层最高,随着水深增加而减小,只是在海底由于来自极地的高含氧水使含氧量又有所升高,因此造成在浅海区域的腐蚀程度较重,而在深海区的腐蚀程度较轻。此外,近海区域较严重的海洋污染,海洋生物污损及海水流动、海洋水温等都对金属腐蚀产生重要影响。

海底泥土区含有大量的沉积物,含盐量高,具有较好的导电特性,海底泥土成为良好的电解质,使金属产生腐蚀。此外,海底泥土区的氧浓度很低,生长繁殖有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等细菌,对金属造成点蚀、缝隙腐蚀等多种局部腐蚀。和其它区域相比,海泥区腐蚀程度相对较轻。

实际工程中,金属的海洋腐蚀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针对不同的金属材料和结构物不同的工况环境,其腐蚀会呈现不同的规律,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不作详细描述。

(上接第106页)2金属的防腐保护

在海洋工程中,对金属的防腐保护措施广泛采用的有阴极保护(Cathodic Protection)技术和海洋防腐涂料。

阴极保护法是海水全浸区的主要防蚀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将处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结构进行阴极极化,,使其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从而使金属腐蚀得到抑制。根据提供阴极保护电流途径的不同,又分为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和外加电流阴极保护两种方法。前者是通过将电负性金属(作为阳极)如特制的锌合金和铝合金与被保护的金属相连接,通过阳极材料的溶解消耗来提供保护电流。后者是利用外部电源如整流器等来提供提供阴极保护所需的电流。

海洋防腐涂料法是一种古老的有效防蚀方法,一直得到广泛应用。它既用在海洋大气区、海洋飞溅区、海水潮差区,同时用在海水全浸区,与阴极保护法一道对金属进行联合防腐保护。金属表面的图层(Coating)如同一层连续的保护膜,其作用一方面在于隔绝外界腐蚀介质如海水、氧、cl-等与金属的接触,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高电阻,阻止其发生电化学反映,另一方面,有的图层还可以起到阴极保护及钝化等防蚀作用。这些年随着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需要,过去经常使用的有毒涂料被要求改进、限制使用或禁用,无毒防蚀涂料的应用在上升。目前我国海船及海洋平台使用佐敦(挪威)、Valspar (USA)油漆居多,佐敦漆漆膜坚韧而富有弹性、耐冲击磨损,且低毒、附着性好、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工业、海洋工程、电厂、港口机械、桥梁、建筑钢结构及公共设施等各类行业。

在金属表面涂敷一层其它金属,如在钢铁上镀锌、镀镉和喷涂锌铝涂层等既能屏蔽外界腐蚀介质,又可作为牺牲阳极,起阴极保护作用,从而亦可达到防止金属腐蚀的目的。防腐蚀设计和合理的选材对解决金属结构物的腐蚀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设计阶段就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因此可以使许多潜在的腐蚀问题得到避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提高材料自身耐腐蚀能力,在钢中添加Cr、Ni、P、Cu、Mn等元素可制成耐海水合金钢,以提高耐蚀性(Corrosion Resistance),使得其在海洋大气及飞溅区的被腐蚀速度降低(比碳钢小),但对于金属中不同的成分组成及不同的使用环境会有不同的防腐效果。我们也可大胆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研发出可完全替代金属又经济、实用的合成材料,甚至在海水中不涂防腐涂料也不会受到腐蚀。这将对我们这个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具有十分巨大的经济及战略意义。我们的材料人才可以在这方面努力研发,争取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麦群,雷阿丽.金属的腐蚀与防护[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水灾害防御范文5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勘察技术;地质灾害;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46

0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幅员辽阔,地质情况错综复杂,自然地质灾害较多,经过实际与理论综合分析,我们得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的变化。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我们就要对地下水文情况进行科学的勘测,在勘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选取合理的勘测技术,确保勘测的有效性,保证勘测数据可靠、分析过程科学合理、计算准确无误。

1 地下水勘查的重要作用

1.1 地下水勘察是地质勘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勘察是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很多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岩体对地下水的影响而导致地下水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而且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间联系很紧密,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互相制约。但是地下水勘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地下水勘测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地质勘测的效果。

1.2 地下水对岩体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地下水情况的变化会对地层岩体运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岩体运动的情况也是地下水状态变化的一种反应,严重之时,可以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改变。对于一些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下水的勘察更显重要,通过地下水的勘察可以增强对地层岩体相关情况的判定,增强防灾能力。

2 地下水资源勘察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1)地下水水位对勘察的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对地下水勘察影响很大,我们在实际勘察过程中,要根据地下水水位的相关情况得出地下水勘察数据[1]。主要体现在地下水水位最高值、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渠道、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联性等几方面,然后分析得出地下水水位变化的情况。

(2)地质情况对地下水勘察的影响。由于地域的不同,勘察时所面对的地质情况也就各有不同,因此,地质状况成为了影响勘察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岩层的性质和结构、地质运动的整体态势、岩层的分布情况等等,这都会对地下水勘查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地下水勘查的影响。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较多,但是影响较强的主要有当地的降水情况、河流情况、地形情况、气候条件、水文特点等等几方面,这都会对地下水的水位、排泄和补充等造成影响。所以在进行地下水勘测时要注重这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高勘测数据的可靠性。

3 我国地下水资源在地质勘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

(1)地下水资源勘察^程中的参数测量技术。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首先就是要选用技术先进、精确度高和性能良好的测量设备,严格按照测量标准进行参数测量;其次是在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设备使用熟练,操作规范;第三是测量方法。主要有抽水、注水、压水、渗水、管井回灌、连通和弥散试验等,还有就是对水流方向、流量和流速的测定。(2)地下水勘测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环节。地下水水位测定时,针对多层含水层地下水水位测定和静止水位测定两种情况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测量方法。首先是多层地下水水位测定之时,必须制定有效的止水措施,在测定过程中要进行目标水位与其他含水层之间的分隔处理,消除其他含水层的影响,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静止水位的测定。在测定之时一定要保证地下水位的稳定性,给予其一定的渗透时间。除此之外,如果在水位测定时使用泥浆钻进法,还要保证测水管进入水层的深度达到200mm。(3)地下水流动情况的测定技术。地下水流动情况的测定主要包括流速、流向和流量等方面,这也是地下水勘查时的主要环节。首先就是对地下水流向的测定。地下水流向的确定要通过几何方法来进行,与此同时,还要对各个测量孔中的水位进行及时的测量和记录[2];其次是对流速的测定。在实际勘查过程中我们通常使用批示剂法、充电发等方法进行流速测量;第三是流量的测定。流量测定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直线分割法、演算分析法、曲线分割法等方法。(4)渗水试验和注水试验的技术要点。渗水和注水试验是测量过程的主要环节,测定过程应该在钻孔或者度坑中完成。对于一些试验深度较大的测量坑或者测量孔要使用钻孔法,而对于度坑法则是在砂土、粉土和粘性土测定过程中应用较广。测量时,对于不同的土质测定要求也存在差异,比如说砂土或者粉土在测定时要使用试坑单环法,粘性土要使用试坑双环法。(5)抽水试验的技术要点。首先是抽水试验测定的准确性受渗透系数的影响,所以必须保证系数在规定范围之内;其次是抽水试验的次数。抽水试验的次数要保证不少于三次,而且最大降深不得超过设计水位降深;第三是测量时标准要统一。测量过程中的方法和设备要保持相同,然后才能确定水位稳定标准。(6)压水试验技术要点。压水试验操作主要按照以下三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的整理,确定试验孔的位置;第二是对岩层的渗透性、开始压力和最大压力进行综合确定,明确压力等级;第三就是透水率的计算可以根据压力和压水量间的关系得出。

4 结束语

地下水勘察是地质勘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对地下水勘察技术科学掌控,并在使用的过程中消除影响因素,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在测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测量方法的选定,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水灾害防御范文6

1低温冷害的类型

水稻生育期间,由于受低于其生育最低临界温度的低温的影响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最终造成减产的现象,即为水稻低温冷害[1]。依据水稻受害时期、症状和低温冷害的特点,可以将水稻低温冷害分为3种类型,一是障碍型冷害。其是由短时间异常相对强低温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水稻颖花分化至抽穗开花期间,主要危害方式是破坏颖花的生理机能,导致颖花不育,形成大量空壳,从而造成严重减产[2]。主要特点是时间短、危害重、不可逆转。二是延迟型冷害。其是由较长时间低温造成的,在水稻生育期内包括生殖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方式是: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延迟水稻生育期,使水稻不能正常成熟[3]。主要特点是发生频率高、范围大、减产损失较重。三是混合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同时发生即称为混合型冷害。主要特点是:一般相伴发生,常与旱涝、日照时间多少、霜期早晚等因素相伴发生。可分为低温多雨型、低温干旱型、低温旱霜型、低温寡照型。

2低温冷害对水稻栽培的影响

2.1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一是播种至出苗期。粳稻种子发芽下限温度为10 ℃,低于此温度造成出苗冷害,使出苗期延后,出苗率明显下降,8 ℃低温持续5~10 d,出苗率减少3.4%~17.9%。二是苗期和分蘖期。苗期、分蘖期临界温度下限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3、16~18 ℃,遇低温天气,出苗率和分蘖率均下降,而且生育进程迟缓。三是孕穗和抽穗开花期。孕穗期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同时进行,此时低温影响穗数和粒数,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均可发生,其中以障碍型冷害为主,温度敏感时期在抽穗前23~25 d,低温临界温度一般日平均气温为16~18 ℃。抽穗开花期对温度要求更严格,一般低于临界温度的日平均气温20 ℃,水稻不能正常开花授粉,从而出现空壳和畸粒。四是灌浆成熟期。此期出现低温,会降低水稻灌浆速率,延长其成熟时间,使其不能正常成熟而导致减产,一般临界温度日平均气温为18 ℃。

2.2对水稻生理的影响

一是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低温对光合作用具有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叶绿体蛋白质变形,各种酶活性降低,导致光合作用下降[3]。如水稻在24.4 ℃时光合作用强度为100%,在14.2 ℃时仅为74%~79%。二是低温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低温对呼吸作用、呼吸强度的影响较大,在水稻生育过程中,温度从适温开始每降低10 ℃,呼吸强度也相应的降低,降低幅度为1.6~2.0[4]。三是低温对矿物质的影响。根系利用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来吸收矿物质元素,低温会削弱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其中低温对氮、磷、钾的吸收影响最强,对钙、镁、氯的吸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5]。因此,最终还会破坏稻株养分平衡,从而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四是低温对电导的影响。低温可使细胞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升高,低温时间越长,电解质相对渗出率增加越明显。五是低温对细胞膜结构与抗寒性的影响。植物抗寒力的强弱与可溶性糖、膜磷质、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脱落酸、膜酯肪酸不饱和度的多少有关。温度下降,膜酯发生变化,膜透性增大,电解质大量向膜外渗漏,酶反应失调,表现为呼吸作用下降,植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抗寒力下降。

3预防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一方面,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和增强原有品种的抗性;另一方面,引进和培育抗寒性强的早熟优质品种,宜选用需有效积温较当地积温少100~200 ℃的水稻品种[6]。二是秋备土秋做床,开春后抢积温,育早苗,大棚育苗比小棚早7~10 d,当气温稳定通过5~6 ℃时开始育苗播种,当气温稳定通过13 ℃时开始移栽。三是控制氮肥施用量。遇冷害年份减少施用氮肥总量20%~30%,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以提高水稻抗寒能力和抗逆性,促早熟增产。四是提高水温和地温。设立晒水池,延长水路,增温入田,在障碍型冷害敏感期进行深水灌溉,水深17~20 cm。

4参考文献

[1] 田奉俊,朴燕,曹海珺,等.吉林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特征与防御措施[J].作物杂志,2008(5):77-80.

[2] 刘民.水稻低温冷害分析及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4):154-157.

[3] 王主玉,申双和.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11971-11973.

[4] 聂元元,蔡耀辉,颜满莲,等.水稻低温冷害分析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