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与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医学与教育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1

沉思当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结合点,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推行“以系统、器官为核心”教学方式,是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的热点。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方式实行并不顺利,并存在某些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相干问题,可进一步验证该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一、具体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和内化不到位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1],在高职医学院校推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实事求是考证高职医学教育的教学特色,生搬硬套工科高职教改的理念,对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教学理念产生模糊认识或内化不到位,使基础医学、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先后衔接的教学层次、教学规律脱节,“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不能有效施展,不能保障高职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进而冲击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效教学[2]。由于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盲目推行所谓“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受到较大的冲击,教改未走出独立的路子。针对该现状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素求,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必须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2]。目前,该具体观念还没有成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势理念,其具体问题在于:(1)该具体观念指导的课程建设的整合手段空洞化;(2)高职院校推行该具体观念的补偿机制没有完善和到位,使人体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做合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3)基于该观念的具体思路尚未形成。

二、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形成整体、集合和互动的关联优势

1.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就单项基础医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来讲,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特殊性,应该体现课程特色,明确该课程的定向、定位;从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推理,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共性,应该整体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容与共。只有完善上两项事宜,才能推出优秀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材,籍以推动“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展开。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并没有经过专业课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的具体考证,教材建设重复“翻板”传统教材,关联课程教材之间的重复、繁杂、交织现象比较突出,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没有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统一。故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刻不容缓。

2.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情境规程。“教、学、做(用)合一”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基础医学实验课“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的具体操作化,其载体形式就是创设“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运行的良好的情境规程,使高职医学生真正体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流程,强化和丰富分析、理解、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改并没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规范投入或投入后又变向束缚,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范式教学和“教、学、做(用)合一”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优势的情境规程,因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并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3.“双师型”教师和师资力量缺陷。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对一般师资力量要求突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推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适应“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没有形成内核要素,相形之下,“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客观缺陷,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运行存在一定难度。

三、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存在“砍学时”的误区,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

1.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当今,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令人担忧,不进行各课程间专家交流和相关调研,随意依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刻意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进行全方位、大比例课时量削减,已经成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课时改革必须做好下列调研工作:(1)严格的行业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应用学调研工作;(2)行业和专家咨询;(3)教学考证;(4)对基础医学诸课程进行整合、包容和优化。否则,实施“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方式的瓶颈问题更显突出。

2.“砍学时”的误区,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走入一个“砍学时”的误区。其特点是:(1)基础医学课程学时削减33%-46%;(2)课时不足显著影响了该课程体系的基本知识容量的传授,束缚了“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运行;(3)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其后果是:(1)学生习得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容量不足,不能满足“必须”、“够用”和“支撑”的知识素养;(2)医学基础、桥梁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过程被动,“打补丁”教学现象严重;(3)“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惯性实施存在困难,高职医学生的知识底蕴不高、不强;(4)“专生本”学生的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贮备缺陷,应试能力降低。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台湾大陆基础医学教学

为促进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受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之邀,本人于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进行了三个月左右的学术教学交流。访学期间,我深入课堂,观摩教学,深刻感受了两岸不同的教育体系。因为本人主要承担的是基础医学的教学,所以在元培大学的时候主要深入了解了元培医事科技大学的基础医学教学与我校的差异。

一、两岸基础医学教学基本概况

我校的基础医学教师归属于基础医学教研室,元培科技大学没有独立的基础医学教研室。基础医学的专任教师被分派到各个专业,为不同的专业服务。我校是固定的几位老师专门负责某一门基础科目的教学,服务于所有的专业类别。在元培,负责某一个专业的3-4名基础教师要承担该专业的所有基础科目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元培的每一位基础医学的教师,同时要负责多门基础科目的教学。中国台湾访学期间,我一直跟听的是廖老师和林老师二位老师的课,他们要同时兼任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工作。服务于专业的这种形式,对基础医学的教师要求更高。这样的优点是,老师的自身能力会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各个科目融会贯通,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元培所有的基础医学教师,都能在讲解某一个科目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拓展到另一科目,使课堂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和饱满。

二、两岸基础医学课程差异

1.课程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的差异

我校的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两大类,护理类和其他专业(如检验、卫检、美容等)二大类。在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基础医学因为所服务的专业不同,所以同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重点难点的侧重也不相同。不过,总的来说课程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设置均以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简称国考)为纲。比如,对于护理学专业,重点和难点设置以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纲为依据,检验专业的同学则以检验执业资格证书考纲为依据。

2.考核方式的差异

在我校,每一门课程都有统一的考核方式,包括考核的范围,成绩评定的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于课程标准当中,所有的教师均需遵照执行。在中国台湾,课程考核的自由度较大,不同的老师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平时成绩的组成由任课教师自己制定,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的组成主要由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小考成绩、家庭作业等部分组成。中国台湾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性考核,所以平时成绩占了很大的比例,期末考试的比例只占到总成绩的20%-30%。以林**老师的生理学为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分别各占总成绩的30%。而我校,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起码是总成绩的50%以上。

3.信息化教学的差异

来中国台湾访学目的之一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台湾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但是过来了以后,发现大陆地区的信息化技术比这边发展得更好。单单从互联网这一块来看,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陆的淘宝、京东、唯品会,支付宝、微信支付,“依仗手机走天下”的时代,而中国台湾地区依然是传统的现金交易。由于受信息化技术落后的限制,所以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应用也比较少的。上课点名的方式也是人工的方法,課堂小考也是纸质打印试卷考试,很多教师上课用的麦克风是扯线的,所以难以脱离讲台,等等这些,都会让我这个从大陆来的人,为大陆的经济发展点赞。不过,中国台湾地区的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比如他们可以自由运用YouTube的在线资源,老师们上课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在线播放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看。这些资源都是国外的优质资源,非常清晰。

4.实验教学的差异

我校的生理学实验主要是借助于活体动物实验在开展实施的,而中国台湾的高校基本上已经取消活体动物实验。所以,元培的生理学实验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小型的仪器。比如元培的生理学实验项目主要有心电图测定、脑电图测定、肌电图测定、肺活量测定、血氧含量测定、血糖测定、尿肌酐测定等。在生理学实验方面,如果论教学效果还是活体动物实验更胜一筹,因为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让同学们真真切切现场感受一种刺激对个体产生的生理学效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于对动物的保护和对生命的尊重,活体动物实验不再应用于已经成熟的理论中,那么必然要借助于其他的方法。借助于与临床贴合紧密的小型仪器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沙焕臣,张晓刚.两岸医学生培养差异比较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2):132-135.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3

【关键词】网络平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坚持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因陈守旧,未能有效利用新兴的教育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实验教学进行相应改革和创新,以至教学仍以封闭式的学历教育为主,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加大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而实验教学改革正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直观透明,更为丰富多彩,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更突出,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乃至专业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较为全面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综合信息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一次系统的训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成为了衡量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如何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高端技能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成败。

1 网络平台视野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渠道收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以座谈、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各方(如学生、实验指导教师、教务部门、实验室管理人员、兄弟院校、用人单位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我们多年担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管理的经验,发现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并且很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重要作用的发挥。我们从网络教学的角度,对其中比较突出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方法单一、互动性差

基础医学实验具有操作技巧性强、教学时数长、过程管理难等特点。但是很多基础医学实验指导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单一的“面对面”传授知识,师生之间以单向沟通为主。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渠道也不畅,难以经常进行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缺乏,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差,难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1.2教学内容更新严重滞后

由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基础医学实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变化快,也比以前更具复杂性,但是不少实验指导教师还按照原有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变化,更新滞后,与社会上实际的医学工作任务联系不紧密,甚至严重脱节。

1.3教学资源分散、难以共建共享

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实验教学都是由实验教师分开指导,很多优秀实验案例资源缺乏收集和整理,无法共建共享,隐性知识更是难以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实现有效传递,这些隐性知识包括教学重点把握、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1.4教学评价不客观、随意性较大

作为实践性课程,目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方式粗犷,网络辅助教学水平很低。其实,不借助先进网络信息技术难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捕获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大量细节,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经常凭主观判定,随意性较大,难以对教学形成客观的评价。

1.5教师角色错位、学生缺乏主题意识

目前很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采用传统“以教为本”的思维开展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按部就班,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无法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基于网络平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本文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改进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微课化、幕课化,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等教学模式相关要素发挥协同作用,解决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最终实现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网络平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的思路如下图所示。

2.1重组网络平台的教学内容,开展“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基础医学实验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社会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性化明显,并且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更新变化快等特点,导致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实验项目的真实需求往往严重脱节。针对目前实用型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教辅资料缺乏、教学内容计划跟不上变化快的问题,我们将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下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为主线,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将先进性、开放性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同时,利用在网络平台上信息容量大、内容更新便捷、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围绕主线上的节点适当拓展知识面,提供教学视频资源、素材库、知识库、行业资源、课外参考资料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导资源,并随需应变,持续添加新内容、新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线面结合,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2.2利用网络平台的社区功能,开展“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医学实验与普通的理论课程不一样,具有综合程度高、教学时数长、教学地点分散等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专心程度等方面指导教师往往很难干预。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强大的社区功能(如讨论组、论坛、在线答疑、即时沟通工具等),结合对学生具有很高黏附性的移动端应用(如微信、微博、QQ等),轻易组建网络讨论小组,针对某一主题随时随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双向交流,帮助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并在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有效竞争,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合理、有序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分享中,还能够使基础医学实验中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让后来者可以通过查看以前的讨论记录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挖掘和分类整理,可以实现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的积累。

2.3借助网络平台分解任务,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提供多层次的实验项目,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常可以把这些实验项目分为普及型实验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特点)、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绝大多数为普及型实验项目,应用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教学后,可以适当增加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在全部实验项目占比。因为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基础医学实验管理平台,可以方便地对基础医学教学中的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目标明确、时间较短、易于管理的任务。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参与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网络平台自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实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和点评,系统地管理整个实验项目过程,有利于抓住实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形成客观的评价。“参与式”教学将促进指导教师转变角色,摈弃“以教为本”的传统思维,成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者。

2.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历届优秀基础医学实验项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有助于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这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教程、实验手册、实验照片、实验视频、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相关电子文档。网络教学资源库将帮助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中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实验操作等探索活动,训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改变单一的基础医学实验成绩考核办法,更多地关注学生平时的实践过程,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在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上的提升。

3 结语

网络平台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活动搭建了新的舞台,成为一个“教、学、做”协同作用的网络教学环境,在师生之间搭建了高绩效的沟通桥梁。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开放、自由、和谐的空间,有助于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推进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等相关要素形成合力,更好地将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验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相互合作、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从而解决制约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在教学中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京京,张立力.护理网络教学与教学模式的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1

[2]盛苏英,堵俊,吴晓.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3]卢彰诚,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电子商务,2014

[4]赵群,等.网络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1

[5]霍红颖,湛邵斌.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1

[6]卢长鹏,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环境的高职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7]蒋艳红,陈琳.基于协同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8]白素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9]赵真聪,杨雁红.医院实验室信息化管理[J].医学信息,2011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4

1 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 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 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 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 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 to bedside ) ” 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 ”的双向通 道研究[4,。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 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 “从实验室到 临床”的概念0 ,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 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 的 Zerhouni EA 在NIH路线图计划(NIH roadmap) 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 目标®,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 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 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 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 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 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 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 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6]。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 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 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 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 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 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 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 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 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 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 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 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 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 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 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 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 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 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 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 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 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 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 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 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 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 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 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 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 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 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 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 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 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 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 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 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 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 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 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 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 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 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 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 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 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 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 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  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 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 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 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 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 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 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 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 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 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 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 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 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 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 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 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 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 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 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 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 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 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 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 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 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 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 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 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 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 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 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 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 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 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 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 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 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 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 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 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 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 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 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5

1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1.1 基础医学的组成

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是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是护理学专业课和临床课学习的基础。

1.2 对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的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护士做肌肉注射时,需要解剖学知识,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起到准确治疗作用;运用生理学知识才能在注射时减轻病人痛苦。病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的病理变化,才能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才能把握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病理生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发生的机制,才能理解如何进行检查和治疗。

1.3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 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 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 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 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 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 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 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 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 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6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医学教育主要包含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基础医学教育每年都要培养一大批医学生,让他们具备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医学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实验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许多髙校的医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没有将医学的整体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感觉明显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普遍欠缺。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学科界限,各个学科间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国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医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的必经之路,为了全面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分类开始着手。以下是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的建设

以功能为主的医学机能实验课主要包括三门基础学科,即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药理学实验等科目的基本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为了有效建设医学技能实验课程,需要将该三门基础学科从原来理论科目中进行筛选分离,然后进行实验的整合。在实际的课程实验开展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形成以功能为主的整体结构。

(二)医学形态实验课程的建设

医学形态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以及病理解剖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这三门科目的共同点是在实验中都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将该三门科目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独立形态的医学形态实验课程。同样,在该项实验课程中,实现了跨学科、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通过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医学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了有效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首先需要对基础医学的实验教材进行编写,保证学生上课时有标准可参考,并能及时进行巩固。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容,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实践。教材编写主要包括:医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以及细胞和遗传学实验学等几本,这几本实验教材要以实验环节为主要内容,穿插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

有了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新的教学目标,必然要建立新型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实验的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从综合考核的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掌握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收获,可以通过试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而实验实践能力的掌握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也可以通过口试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保证实验课程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目前拥有的教学设备如: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数码互动系统以及数字切片系统等,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如图库、课程网站、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师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也是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提高教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