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前景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前景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前景研究

市场前景研究范文1

防风别名北防风、关防风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防风列为上品。防风内含挥发油、甘露醇和多糖成分,味甘、温、无毒,有解表、散风除湿、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无汗、关节痛、皮肤瘙痒等症。在民间有采防风叶做菜食用的习惯,久食可预防感冒,还可以强身健体。主产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地。防风株高30~100cm,主根粗长,表面淡棕色,散生凸出皮孔。茎单枝,自立,二岐分支。叶片三角状,二回或近三回羽状分列,裂片条形至披针形,顶端2~3裂,先端渐尖,全缘。花白色,复伞状花序,顶生。果长卵形,具疣起。花期5~7月,果期6~8月。防风喜野生于山坡、林边、草原、沙质壤土和向阳的山坡。喜阳光充足、凉爽的气候,耐寒、耐旱,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忌过湿和雨涝。酸性大、黏性重的土壤不宜栽培。

2市场前景分析

防风在临床上由于疗效显著,用量不断增加,还出口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防风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为常用大宗药材,是任何其他品种不可代替的。野生防风多年来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持续上涨。防风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所产的货叫做关防风,品质优良,药效充足,在全国各地药材市场首屈一指,独领。野生关防风资源越来越少,价格逐年上涨,目前已经达到200元/千克,且仍有上涨之势。关防风在非典时期曾一度缺货,造成价格暴涨达120元/千克,价格之高令人咋舌。多年后的今天,关防风本身的价值已经上涨到了这个价格,目前最好的选片价格已经涨到290元/千克以上。2014年防风价格为14元/千克,2015年价格为13元/千克,2016年价格为30元/千克。2016年地产防风价格为27~35元/千克。地产防风前些年价格从20元/千克上涨到42元/千克。药材加工商四处收购货源,如从内蒙古等地往安国拉运,鲜货、湿货、半干货、干货都要,鲜货价格也在10元/千克以上,然后加工成饮片销售。今年种子比2016年少很多,愿早购种,搞好种子处理,防风好行情将不断持续下去。家种防风价格上涨的本质就是野生货源供不应求,而野生关防风更是少有的几个过200元/千克的品种,十几年来价格一直坚挺上涨。

3现代化关键栽培技术

防风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4月上中旬,秋播于地冻前播种,次年出苗。现代农业已进入机械化时代,一切机械化让种植生产变得更加方便,省时省力,使防风种植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下面介绍防风现代化最新种植技术。3.1选地整地防风是深根性植物,主根达40~60cm。防风对土地要求不严,适应性强,一般土壤都可,选地势高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壤为宜。3.2施肥翻地种前先施发酵好的鸡粪、猪粪等粪肥,氮磷钾复合肥亩用50kg,如防蛴螬危害可施10kg硫酸亚铁,采用撒施法,将肥料均匀撒施地面,用大型机械或小型拖拉机对土地进行深翻30cm以上,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然后整平耙细,作成宽1.5~2m的畦,保证排水畅通。3.3择种处理选择纯新、优质、无病害的黄褐色种子是种植成功的关键,出苗整齐,抗病能力强,病虫害少。种子处理:将种子浸泡1天,注意换水,捞出用2倍体积湿沙拌匀,贮存约20天,待出芽时即可播种。也可以用干种子直接播种。3.4播种防风亩用种子3~4kg。直播,将种子和中药材重茬剂搅拌在一起,再播种,可提高产量,增强种子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重茬剂使用可根据产区重茬病重病区,酌情增加用量)。按行距25cm划2cm深的沟,将种子撒入沟内,用大锄覆土1cm,稍加镇压。可用中药材专用播种机,调好宽度、深度,开沟、播种、盖土、压实一次完成,两个人作业1天播种10亩左右,速度快,效率高。也可以用大型机械播种,调好深度和宽度(即行距),一般都是拖拉机带动,适合大面积的种植。播种后浇水,土地湿润的可不用浇水。机械播种比起人工更加简单、省时,现在已经普及。温度适宜,土壤保持湿润,20天左右即可出苗。3.5育苗移栽防风也可以育苗移栽,育苗亩用防风种子10~12kg,可移栽10亩地。春季育苗当年秋季或次年早春移栽,移栽时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7~10cm,采用平栽技术,将苗平摆于沟内,间距10cm,覆土压实,种后平地保墒。可以用中药材专用移栽机移栽,省时、省力。3.6除花蕾防风当年基本不开花,第2年才开花结种子,在华北、南方以及西北地区除留种田外基本不用除花蕾,当年采收。在东北生长2年,第2年(除留种子外)开花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应及时去蕾。当摘除顶端花蕾时,又萌发侧枝,形成新的花蕾,因此人工除花不仅费工时,而且不易除尽。据实地经验可喷花蕾抑制剂,抑制开花,促进根部发育,效果显著增产,1亩地1袋,喷2次。3.7封闭除草直播地,播种浇水后待地皮稍干可喷封闭药二甲戊灵,禾阔双封,亩用1瓶,能有效防除防风田1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为后期除草减少麻烦。喷洒农药可用机械喷洒(拖拉机或大型机械带动),现在已经有无人机(小型飞机)喷洒农药,1分钟可喷1亩地。如果种前喷了封闭药氟乐灵,则不需再喷,但据经验看,氟乐灵容易造成土地板结,且其需要混土处理比较麻烦,建议还是使用二甲戊灵。育苗移栽的可以喷二甲戊灵,亩用200mL,比直播加量。

4田间管理

4.1间苗定苗出苗后,苗高5~8cm时间苗、定苗,去弱留强,以不拥挤为宜。发现缺苗及时补苗。4.2中耕除草防风苗期容易受杂草阻碍,出苗后应及时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利于根部延伸。中耕不宜过深,以划破地皮为主。可用中药材除草机松土、除草,走多远除多远,比起人工更加简单方便。为减少人工费用(同时也省力),经大量实验证明,在防风齐苗后(6~8个叶片,苗高10cm以上)可喷防风苗后专用除草剂,禾阔双杀,可除去大部分杂草。喷药方法:打除草剂前,先冲洗喷壶喷管及喷嘴2~3遍,然后用小盆稀释1袋中的3小袋,后倒入注入半壶水的喷壶中,然后注水15kg,这就是二次稀释法,1袋可喷半亩地,亩用2袋;选择晴天无风天打药,傍晚时候打药,气温25℃左右效果最好,超过28℃慎用,地面潮湿有墒情效果好。喷后一天无雨。如果防风在出苗前已经喷过封闭药,在后期再喷1~2次专用除草剂,基本整个生育期都不受杂草危害,而且不影响防风生长。4.3追肥防风在生长期6~8月应进行追肥,有利根部生长,每亩施过磷酸钙20~25kg,或单用10~15kg尿素。沟施行间,可用中药材播种机追肥,可直接盖好土,以增加肥效。施肥后浇水。雨季后可喷叶面肥或根茎膨大素,喷3次,每次间隔20天,有助增产。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倒伏与烂根。4.4病虫害防治4.4.1白粉病6~10月发生,病叶两面生白色粉状物,后期长出小黑点。防治方法: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或25%的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4.4.2叶斑病7月下旬至8月底易发生,病株由基部叶片开始发病,由下而上,由外向内相继发生,初期病斑呈不规则黑褐色小斑点,后期病斑逐渐扩大,最后整个叶片发黑。防治方法:用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3~4次。4.4.3根腐病该病是在高温多湿季节发生的真菌病害。植株被害后根际腐烂,叶片萎蔫,植株变黄枯死。防治方法:可用3%的广枯灵水剂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加恶霉灵也可。4.4.4黄凤蝶又名茴香凤蝶,一般5月开始危害,以幼虫为害叶、花蕾,严重时叶片被吃光。防治方法:幼龄期用90%的敌百虫800倍液,或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加辛硫磷1000倍液喷杀。4.4.5黄翅茴香螟在现蕾开花期发生,幼虫在花蕾上结网,取食花蕾和果实。防治方法:于早晨或傍晚用90%的敌百虫800倍液,或BT乳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5收获加工

5.1采收防风直播地在南方及西北、华北可1年收获,东北生长时间短,要生长2~3年收获比较好,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土地上冻前进行,秋末茎叶枯萎后可用小型割秧机割掉茎叶,比人工采收更加方便。采根时可以用小型拖拉机犁耕采收,也可以用大型中药材收获机采收,1个小时可以收1亩地,100马力带动,全程机械操作,而且根部不易折断,现代化生产已成规模。防风亩产干货300~400kg。5.2加工采挖后去掉茎叶、泥土,晒干,或捆成小把,或直接出售鲜品。

6商品规格

6.1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有皱纹,顶端带着毛须,外皮黄褐色或灰黄色,质松较柔软,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中间淡黄色,味微甜,根长15cm以上,芦头下直径0.6cm以上,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6.2二等干货。根呈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有皱纹,顶端带着毛须,外皮黄褐色或灰黄色,质松较柔软,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中间淡黄色,味微甜,芦头下直径0.4cm以上。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

7包装与储藏

防风易虫蛀,吸潮后生霉、泛油,受潮品返软,要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0%~75%,商品安全水分11%~14%。

8经济效益分析

市场前景研究范文2

论文关键词:竞争 市场营销 先决条件 要素分析

论文摘要:竞争机制是市场营销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创新市场营销观念的先决条件、竞争视野下的市场营销要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企业只有改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做好市场营销,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以提高,从而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给人们的传统生活模式到来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营销。随着企业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竞争也就越发激烈。这就影响了绝大部分企业经营着,认识到只有创新市场营销要素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所以,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选择理论结合实际,科学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技术,创新市场营销要素,才是取得竞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一、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是打开市场的先决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企业生存之本,脱离了市场,再好的产品也销售不出去,市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把握好市场,首先要改变市场营销观念。

1.要把握市场营销思维的转换。在大生产时代,企业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市场都是供不应求,根本不用愁销路。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过去供不应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并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市场营销方面来。市场营销思维的改变促使人们研究客户需要什么产品,在生产新产品之前重视市场的调研,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不断改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要熟悉竞争环境。在制定营销策略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对竞争对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生成研究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或调整策略,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作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重视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产品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国际竞争环境下,企业要在市场中站稳,就必须靠产品领先市场。而科技是产品领先市场的法宝,产品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其价值,因此,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才能领先市场,也是产品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卖点。

二、竞争视野下的市场营销要素分析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站稳脚跟并得到发展,如果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产品就很难找到良好的销售渠道,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并有效实施,广开销路,占领市场。

1.网络化的市场策略

建立和逐步完善稳定的销售网络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目标。通过销售网络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对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并根据市场信息制定正确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化的市场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一个完整的用户信息联系及反馈网络。②建立和完善营销人员信息反馈网络。③建立专家咨询网络企业与国内外著名营销咨询机构或公司合作,也可以聘请拥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人员、营销精英、企业管理专家或知名企业执掌人等专业人士,建立一个营销咨询网络,更好地为企业营销服务。

2.多元化的产品策略

产品多元化是企业打开市场的重要营销策略,产品多元化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而生产,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稳定用户群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档次上,并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增加产品的种类,使产品向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产品占领市场打下坚定的基础。

3.多层化的产品销售渠道策略

产品销售渠道是企业产品推向市场的核心环节,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决定了产品市场营销的成败。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产品、销售地区和客户群体,建立多层化的销售渠道,将直销、代销和经销商灵活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开市场。

4.整体化的产品促销策略

整体化的产品促销策略有多种促销策略,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①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大产品广告的投放力度。②想方设法扩大产品的销售量。采用先试用、先免费送货等多种形式鼓励购买,争取更多的用户和更大的销售量。③零距离销售,上门争市场。对竞争对手的客户、合同即将期满的客户、待选择购买的新客户等,销售人员带着样品、资料上门,推介产品,表达建立或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的诚意,争取达成合作意向。

5.亲情化的产品服务策略

在产品的销前、售中、售后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顾客至上的原则,要始终表现谦虚温和的服务态度,体现诚实的品格和进取向上的精神,让顾客感觉到你的信赖。把握住任何向客户推销产品和潜在的销售机会,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客户间架设起沟通情感的桥梁,树立企业形象,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改变陈旧的市场营销模式,就必须利用所有的条件做好市场营销,加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我们可以通过市场、促销和服务等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另外,人是创造财富的根基、是市场策略的执行者,由此可见,企业中员工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及专业素质技能,壮大企业员工队伍,进一步推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艳霞,解鸣。 复杂竞争环境下市场营销机会的挖掘[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5)。

[2]佟胜强。 优化竞争环境 积极开展市场营销[J]。 广东金融,1995,(5)。

市场前景研究范文3

【关键词】中国房地产;发展前景;分析研究

一、影响中国房地产消费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1)中国国民消费能力影响。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如今,独生子女买房已经不再依靠自己的积蓄,大多是依赖双方家长的支持,“4+2+1”的家庭结构让独生子女购房轻松许多,这就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末期房价持续上涨的时代,成就了许多靠倒卖房地产致富者,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一度火热。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向城市的涌入,带来了城市新移民。大部分城市新移民的收入都很丰厚,据统计,他们的年收入在5~30万元。全国的低收入家庭年收入大多在3~5万元左右,占全国家庭总数的44%,这就预示着房地产低价格房屋需求量巨大。(2)中国政府政策影响。20世纪中后期房价上涨幅度巨大,给许多工薪阶层的购房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许多国民极力要求政府对房价进行必要的控制。针对房价无限制的持续上涨的状态,政府也极力采取一些调控政策。2008~2010年间,房价的同比环比走势如下(图1):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房价涨幅分析

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房屋价格代表了经济市场的兴盛与衰弱。一线城市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房价渐趋平稳,而在二、三线中小城市中,很多房地产相关的利好政策带来了这些城市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在2009年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涨幅在30%~70%,中小城市只在10%~30%之间。这就将一线城市消费群体吸引进入了二、三线城市。2009年后在国家一些利好政策,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房价摆脱了2008年连续下跌的状况。而这期间的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也很大。如温州、宁波等资金驱动型城市,房价涨幅均超过了50%,有利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额。在南通,南宁等政策驱动型城市,在购房条件放宽的大政策环境下,房屋需求量明显上涨。可见,房价是涨还是跌,主要取决于供需关系与国家政策的影响。

三、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房地产价格恢复理性,呈平稳发展态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世纪后期发展迅猛,出现了“泡沫”状态,表面上看赚了很多高额利润,实际却不利于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预测,二、三线城市和各县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将继续扩大。未来几年内房价还会出现短期上涨幅度大的局面,但很快就会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目前的房价已经达到了顶点,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政府已经开始严厉打击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经过政府的干预,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调整,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恢复理性。从2011年几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环比也看出了以上房价发展前景(如表1)。

(2)保障性住房体系将进一步得到深化。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将有利于低收入家庭的购房,也是在促进房地产的低消费。而对于商品房的购买力一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需要政府与房地产企业共同坚定信念坚持完成。从目前房地产发展来看,未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会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3)配套房将是房地产行业主流。越来越多的人有购房、购车的需求,希望在自己的房屋附近有停车位或者车库,这种需求就促使房地产开发商改变固有的建造模式,提供越来越多的配套房。这将是未来十年房地产房屋建设结构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徐斌.中国房地产大趋势[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巴曙松.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3]李英,周宇.房地产市场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市场前景研究范文4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京都议定书;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5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15

一、引言

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绝对地位而得名。这一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该市场的产生主要受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推动。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该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交易规模逐年成倍增长。大量资本的介入在推动碳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环保和气候控制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不一,21世纪以来,围绕温室气体排放权数量和交易的问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声音,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二、碳金融市场的源起

碳金融交易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设定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1997年有关国家通过《京都协议书》成为具体的实施纲领。规定至2012年,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和加拿大削减6%。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机制,即联合履约、国际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交易机制。这三种市场机制使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为碳金融的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还规定了三种补充性的市场机制来降低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即联合实施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根据联合实施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录一名单中的国家之间可以交易和转让减排单位;国际排放权交易则是附录一国家之间针对配额排放单位的交易;清洁发展机制则涉及附录一国家和非附录一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易,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投资或直接购买方式来获得核证减排单位。

三、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

《京都议定书》颁布之后,一些国家、企业、以及国际组织为其最终实施开始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加拿大的气体排放计划、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交易所、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这些交易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碳金融市场最初的发展。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由欧盟成员国和政府设置并分配排放配额。此外,欧盟还允许受管制的企业通过使用核证减排单位来达到管制要求。尽管美国仍未加入《京都议定书》,但一些州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并联合建立起了限额交易机制。2008年,由美国东北部和中大西洋组成的地区间温室气体动议开始投入运行,并制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的迅速发展。

(一)市场结构

碳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基于配额的市场原理为限量――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配额的买卖。基于项目的市场原理为基准――交易,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这类交易主要涉及到具体项目的开发。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以此为基础,相关的原生产品(碳排放权)和衍生产品交易也随着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配额交易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值,配额多少以及惩罚力度的大小影响着碳排放权价值的高低。配额交易创造了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当这种交易价格高于各种减排单位的价格时,配额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就会愿意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已发行的减排单位来进行套利或满足监管需要。这种差价越大,投资者的收益空间越大,对各种减排单位的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会进一步促进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二)市场参与者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分为供给者、最终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类,涉及到受排放约束的企业和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咨询机构以及金融机构。

项目开发者与供给者进行减排项目的开发,各种投资基金寻求机会,或购买某个项目的原始排放单位,或直接投资某个具体项目。而技术开发或转让者专门从事减排技术的研究,向项目开发商提供可达到减排目标的技术。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是那些面临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他们根据需要购买排放权配额或减排单位,以确保达到监管要求,避免遭到处罚。最终使用者对减排单位的需求推动了项目交易市场的发展。中介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申报,对项目实际排放情况进行定期核实。已发放的减排单位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上交易。金融机构通过运用结构性工具为项目融资,或对冲项目所涉及的风险。监管者负责制定减排单位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并对所申报的项目审核。在二级市场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者、保险公司扮演者重要角色,如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提供结构性产品来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风险管理要求,通过对远期减排单位提供担保(信用增级)来降低最终使用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等等。

(三)交易工具

目前,碳排放权中的原生交易产品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等衍生产品是最主要的交易工具。

1.排放权产品。排放权是原生交易产品,或叫基础交易产品,主要从事远期和期权交易。这些产品在减排量上是相同的,都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2.衍生产品。这主要包括: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其原始交易属于远期交易,回报来源于其项目成功后所获减排单位的转让。为提高流动性,有些减排项目协议允许投资者将未来可能获得的减排单位进行证券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是指在原始交易中,由于项目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投资人和贷款人面临风险。因此,一些金融机构为项目的最终交付提供了担保,从而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不同的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工具不同,因此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差价[1]。这种差价及其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套利空间,因此利用市场差价进行套利的空间加大,套利期权工具等随之产生。项目交易中存在很多风险,因此需要保险机构或担保机构的介入,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散,有针对性地向项目投资人提供担保。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是指在碳金融交易中,投资银行发行与减排单位挂钩的结构性投资产品,其支付规模随减排单位的价格波动而变化。

四、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碳金融交易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年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左右,至2008年已达到1260亿美元,4年时间里增长10倍左右,其中基于配额的交易规模远大于基于项目的交易金额。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大约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4%,基于项目的成交额为72亿美元。此外,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也发展迅速,2008年该市场的交易金额为260亿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21%。

(一)基于配额的市场

2008年《京都议定书》进入实施期,碳金融市场主要涉及国家间的碳排放交易开始正式投入运行,全年成交额为2.1亿美元;另一个以政府管制为基础的配额交易机制也在2008年开始运行,全年成交金额为2.4亿美元。此外,由参与者志愿成立的配额交易机制(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新南威尔士交易所)的交易额分别为3.09亿和1.83亿美元[2]。在所有基于配额的市场中,欧洲交易排放体系占绝对地位。2008年该体系交易总量为919亿美元,占配额交易市场比重达到99%,大约占全球交易总量比重73%左右[3]。但从成交量上看,其是目前最重要的碳金融市场,其价格和成交量是国际碳金融交易的重要指标。

(二)基于项目的市场

原始CDM市场交易的对象为Primary CERs,截至2008年其交易额为65亿美元,占全部基于项目交易的90%,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的JI项目交易金额为2.9亿美元,此外,自愿市场的项目交易金额为3.97亿美元[4]。从供需结构上看,欧洲是主要的需求方,这主要是与欧盟的严格配额管理有关,在2008年的成交额中,欧洲购买者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其中90%是由私人部门购买。在原始的CDM市场的卖方,中国占绝对的比重。在2002至2008年间,中国占所有签约CDM交易额的66%,而在2008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4%,远远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

五、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尽管近年来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金额增长迅速,但目前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给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一)市场分割

目前国际碳交易绝对多数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多种多样,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众多的交易所;既有由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还有参加者志愿形成的市场。这些市场大都以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相关制度安排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受管制的行业的规定、是否接受减排单位、如何认定减排单位经及交易机制等等,导致不同市场之间难以进行直接的跨市场交易,形成了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

(二)政策风险

1.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产生了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京都议定书》在2008年正式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国际碳金融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但《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仅涵盖2008―2012年,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有广泛争议。目前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会延续还尚示可知,这种不确定性对形成统一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产生了最大的不利影响。

2.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可能阻碍市场的发展。在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交付风险(即减排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是最主要的风险。而在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是最突出的因素。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需要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因此即使该项目获得了成功,其能否通过认证而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仍具有不确定性。从过去的经历来看,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稳定,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有关认定标准和程序一直都处于变化中,而且由于项目交易通常要涉及到两个以上的国家,除需要符合认证要求外,还需要满足项目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限制,这就使得政策风险变得更加突出。

(三)交易成本巨大

在目前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尤其是基于项目的市场中,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市场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基于项目涉及到跨国的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为此,监管部门要求指定运营机构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较为高昂。此外,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即DOE)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无形中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不利于项目市场的发展。

六、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研究

总体上看,国际共识的形成以及国际合作的强化将有助于扫清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障碍,对其进一步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国际合作的层面上,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不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分岐。比如是否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进行限制?如何确定各国的排放目标?如何设定统一的监管制度?诸如此类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出结果,国家间的争执在所难免。尽管如此,这些分岐的存在并不足以改变全球合作的趋势,国际碳金融交易或许将很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对管制高度依赖的市场,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诸多的缺陷,在根本上源于国际合作的不充分,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产生。因此,要扫清未来发展的障碍,各国统一认识和加强合作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对减排问题的态度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趋于一致。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许多重要的工业国家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并未签字通过该项合约。不过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国家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定了《京都议定书》。在美国,尽管布什政府拒绝签署该协议,但一些州政府在2008年志愿联合建立了气体排放体系,尝试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支持减排,并推动了有关的立法进程,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欧州,欧盟继续延续积极减排的态度。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承诺至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并将减排限制扩大到更多的行业。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政府已郑重向全世界宣布:至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达到15%;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我国在提出上述目标的同时,还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体系和学习碳排放计算方法是落实控制目标要求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初昌雄,周亚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2]McKinsey & Company.Pathway to a Low-Carbon Economy[R].2009.

市场前景研究范文5

论文摘要:加强WTO的研究是我们成功应对挑战的前提,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一个必要条件。WTO规则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国际性法则,而是要与国内法结合起来一起考察。从法律解释的性质出发能更好地阐释WTO与国内法律制度变革的关系。成功应对WTO需要国内法与之相配。

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了WTO成员,这意味着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更具有透明性和开放性,特别是管理市场的行政方法和法律手段要及时地作相应的配套改革。这既是履行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要求。从行政关系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特征和职能出发来阐释法律现象和法律关系,可以更好地领会加入WTO的精神实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市场化改革需要对行政管理进行改革,以及它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这是我们的立足点和方法论,是“源头活水”。从这个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出发,才能找到有力的手段和有效的措施去积极应对WTO的挑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使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而不是被动地去应付,敷衍塞责或是不切实际地做些法律条文修改之类的官样文章。

一、WTO与行政关系

加入WTO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将它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相提并论。它所产生的影响或许是我们今天还不能完全看到的,但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加入WTO之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各项进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WTO的前身是GATF,GATF最初设立时并不是什么正式的国际组织,它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对于这些规则,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国际公法来解释,将它看做纯粹以国家为义务单位而不涉及到个人的法律,而事实上,WTO规则的许多用语是直接涉及到个人的,甚至是针对个人行为的。它强调对私人权利的保障,只不过实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它对私人权利的保障是通过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方式实现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它理解成为国内法,认为将WTO的文字转换成国内法就具有了法律适用的所有条件。而事实上,WTO规则中的许多用语需要在WTO体系内作进一步解释,并且它与国内法的解释方法尚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WTO的解释受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约束,其解释方法要远比国内法来得复杂。为此,需要加紧研究WTO规则的内容和特点。

因此,在我们加入WTO之前,就应该很好地研究这种规则的特点,加入WTO之后更应该熟练地操作这些规则。对于为什么要设立这些规则而不是那些规则,以及如何设立这些规则首先要领悟透彻,把握根本的原则和方法。

WTO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基调,以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为基本原则,保障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相对开放、自由发展的环境。它要求政府规则的透明化并逐步减少政府的管制,限制行政关系在市场中的存在,或者讲,行政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应当是有限的。因此,加入WTO之后首先受到冲击的还不是我们的经济组织和经济部门,而是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从2001年开始,废、改、立的相关法律、法规多达几百项(尚不包括地方行政法规),这些都是为了符合WTO规则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它提出一个实质性问题,即在与WTO规则保持一致性而大量修改行政法律法规的同时,如何能使得我们的行政管理关系的改革有一个长期的、完整的思路,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也是非常关键的,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前者。我们当然是希望二者保持时间上的一致性,但是,法律关系的这种调整、变动方式,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二者不相一致,甚至内在地产生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这种情形是不利于改革开放的,严重时还会发生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现象。

WTO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WTO规则是以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事务为法律调整对象的,它要求成员国的行政管理方式与市场关系相容,不干预和妨碍自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它在诸如环境、劳工、竞争等方面所设立的规则还很不完善,但是,在已有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领域,对成员国所作的行政管理限制是非常明确的。

首先,要放松对市场的行政管理。例如,大幅度地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差别管理,实现国民待遇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其次,要求行政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制度化。再次,要逐步减少行政管理措施,至少是在成员国加入WTO之后行政管理的措施不得增加。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服从和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因此,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只存在于计划和行政手段延伸不到的角落,如农民的自留地、农村集贸市场以及城镇农贸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市场取向的改革,1994年以后才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巩固和提高是在90年代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它意味着市场而不是政府作为资源的基本配置手段。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即在实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在起作用,因而造成既得利益集团以各种方法妨碍、阻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存在很多问题,反过来,也使得行政管理现象在经济事务中仍然大量存在。迄今为止,我们的市场化改革仍有许多理论难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确立及各自的定位需要进一步界定。

二、行政关系与司法关系

正确地理解行政关系与市场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对于理解WTO规则以及加入WTO对于我国管理关系带来的影响有着很大的意义,对于深刻体会现有行政管理关系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明确改革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也是非常关键的。

要知道,我国的行政关系,以及具有行政管理关系性质的社会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管理经济与社会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方法;另一方面,具体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也十分认同这种行政方式,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司法实践,在很多情况下行政方法反而是直接有效的。司法、立法,以及约束市场的方式都包含着相当多的行政性因素。因此,对于行政关系和市场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行政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关系,下级机关的职能来源于上级机关授权,它隶属于上级机关,并对上级机关负责。一级行政机关需要严格按照授权规定行事。这就决定了行政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行政关系的单向性。行政关系是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以实现有效控制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它不允许有双向权力关系的存在。在行政关系中,下级机关的任用、职能都要由上级机关指派和确认,下级机关只能根据上级机关的授权行事。因而,也就派生出了下面另外几个特点。

二是行政关系需要明确地授权。授权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这是行政关系合法性的依据。正如前面所述,行政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赋予的权力,这种单向性也就决定了它的权能只能来源于上一级的行政机关,由上级机关界定权限大小、行使范围,行政机关对于其下属的任命或是离职具有决定权。这是行政高效率运行的基础,也是行政之所以有效率的关键。正因为行政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有效运行,所以,它成了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三是行政关系中下级机关的非主体性。由上级机关具体考察下级机关的职能和业绩,决定其是否留用、晋升或是降级,在这一点上,下级机关是没有任何谈判的权利的。下级机关的非主体性也是保证行政关系一体性和行政机制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四是解释的狭义性。解释规则的方法有很多,有文字解释、扩张解释、历史解释、经济解释等,最基本的形式为狭义解释与扩张解释。狭义解释是按照文字的一般意义所进行的解释,仅限于文字的意义,不考虑具体事实的变化或是在规则制定之时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当出现数种解释时,就选择其中最为狭义的一种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解释方法,也是由行政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狭义解释是意义最为明确的一种解释,最不会产生争议,因此是行政关系有效运作的保障。

当然,这种解释方法也有许多弊端。由于它“咬文嚼字”,因而容易忽略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多变性,因此,用这种解释方法来应对不断变化了的现实,它的有效性就成了问题。

五是政府尽可能少地承担行政责任。从上述几个特点自然就能够推断出这个结论。首先,采取狭义解释能够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上级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规则是上一级机关制定的,命令也是上一级机关下达的。

因此,行政责任是不独立的,下级机关的责任是有限的。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行政权力相对集中。显然,司法关系与行政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别。行政关系首要的条件就是保证行政的有效性,即相关指令的上传下达,并及时采取行动;而司法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保持社会公正性,平衡具体的利益关系,因而使得司法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

司法关系首先就涉及到法律解释问题。由于成文法的规定具有抽象性,如果用狭义的方法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势必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和利益平衡,只会出现“削足适履”式的笑话,因而产生了专门的法律解释机构,专门负责法律的解释和法律规则的适用。

其次,司法系统的基本职能是维护社会公正,它对现有法律规则作出了灵活的解释,而对于法律规则尚未规定的内容,也要在作相应的变通后给予明确的解释(如变通解释)。

再者,就是法官判断的独立性。法官是社会结构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它不应受任何社会力量的支配,法官对自己的判决负责,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这和行政关系的整体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司法关系与行政关系的价值导向不同。司法关系关注的是社会公正和利益平衡,因此,它往往不像行政关系那样具有主动性,它并不是主动去干预社会事务,而是坐等当事人上门。民事纠纷中的“不告不理”制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自己能够达成新的利益平衡,也就不需要法院来干预。

三、行政关系与市场化改革

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供需关系在不断改变,个人的预期也在不断改变,显然,单一的规则不足以应付这样一种变动的社会,这是市场关系的主要特点。如果用单一的行政关系来管理(管制)经济,就无法真正反映市场的多变性,结果是“一统就死”。但是,仅有司法关系也是不够的,正如前面所述,它往往具有消极性,即只能在市场关系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和调整。介于二者之间的大量经济事务是自主,是与“自由竞争”相联系的。WTO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像WTO中的非歧视待遇(主要体现为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它的作用也就是鼓励平等竞争,减少政府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经济事务中存在着过多、过滥的行政关系,它既是计划经济存在的产物,也是我们延续传统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必然结果,是多年改革之后仍然没有摆脱的一个“阴影”。依据我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我们将开放国内市场,或是在过渡期后开放相应的国内市场,因而将自由竞争引入了国内市场,将自身置于世界性的经济竞争环境中。对于国内的生产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竞争方式能够有效地限制,甚至消除行政干预,彻底摆脱行政关系,从而尽快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市场前景研究范文6

[关键词]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现状;未来发展

一、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现状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要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目前还存在以下四大不利因素:证券市场是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条件下运行的;相关法律、会计准则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监管水平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证券市必须加快对外开放,近期首先要做的是:第一,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允许外国证券机构通过证券交易所设立特别席位直接交易B股,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第二,一如既往地鼓励更多的中国优质企业到境外发行上市;第三,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逐步允许符合标准的外资企业来中国发行股票并上市;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允许符合境内和境外两地法定条件的内地证券公司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第五,在适当时机,允许外资有控制、有步骤地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二、证券市场开放对企业融资结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推动外资企业进一步融入中国市场

开放证券市场后,外资企业将通过资产重组、参股甚至控股上市公司的方式来华投资,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表明外资企业的发展已融入中国经济的大熔炉。外资企业国内上市首先是融资方式的变化,这种融资方式的变化将使外资企业股权结构发生质的改变。按照外经贸部的通知要求,申请上市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应为按规定和程序设立或改制的企业。这就决定了一些外资企业在上市之前其股本结构就要发生变化,上市之后其股本结构将进一步改变。其中国内投资者股份将在其股权结构中呈上升趋势。

第二,为国内企业引进外资创造新的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遵循渐进的原则,比较重视其融资的职能,采取逐步由向融资者开放到向投资者开放的次序,上市公司投资范围拓展和投资渠道改善将带来更多的融资便利。国内的上市公司吸引外资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证券市场的开放能够带动B股市场的活跃,直接提高了企业筹集外资的能力;A股上市公司也能够通过增资扩股同外资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内的领先者,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境外实现上市。

第三,利用外资的重点向鼓励并购型投资转变国际上

一般将FDI一分为二:新投资和并购型投资,据联合国2000年的投资报告分析,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FDI是采取M&A型的,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几乎整个外来投资都是购并型投资。过去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主要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绿地投资”方式成为外资的主要选择,但这些原有的优势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已不断弱化。近几年,我国在通过跨国并购吸引外资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中国的外资战略已经到了某个转折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购并尚属于偶发事件,跨国企业购并更是罕见现象,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规模的企业购并已经变得常见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股权投资渠道,今后外商投资应该更多地考虑运用资本经营的方式,将股权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通过购并加快投资的速度,不必兴建厂房、添置设备等都一切自己从头做起,。股权投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具体体现在要求对公司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上。这点从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并购交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绝大部分并购行为都属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应成为我国下阶段利用外资的重点,我们应从政策法规角度多予引导。近来国内发生了不少外资企业增资的现象,同样也属于股权投资的范围。

三、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立法取向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弃“金融抑制”战略,对证券经营、证券投资、证券发行交易、证券市场结构等方面放松了法律管制和行政干预,从而推动了各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增强了各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危机直接冲击的日韩和东南亚各国不仅没有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反而更大限度地对证券市场放松了法律管制。因此,当前我国应顺应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化、国际化的潮流,适当放松对证券市场的法律管制,逐步从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稳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

1.放松外汇管制,积极促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各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放松甚至取消外汇管制,提高本币的自由兑换程度。我国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的管制。而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今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完善资本项目管理和监控的同时,通过放松外汇法律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2.放宽外国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限制,逐步实现A、B股市场的并轨。我国严格实行A、B股分离制度,但从长远和国际惯例来看,A、B股的长期分割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因此,我们应通过放宽法律限制,逐步实现A、B股的统一。

3.放宽对银行、证券公司业务经营的法律限制,逐步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业管理。而世界处于证券业与银行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来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管理的美日两国也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或颁布行政命令实行了银证合业经营。我国证券市场必须适应历史潮流,逐步实现银证合一。

世界经济已经跨越了国际化时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经济的特征在于经济运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各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日益趋同。调整经营策略,抓住开放证券市场所带来的机遇,抵御住开放带来的压力和风险,这是中国市场上的投资银行都需要认真面对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