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1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地质灾害防治;成灾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地质和地貌条件十分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的汶川8.0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都给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而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对于有效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十分重要。
地质灾害勘察中的相关问题:
1 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勘察的特点
地质灾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自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类为人为地质灾害,是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我国,有50%以上的地质灾害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尤其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特征包括:(1)房屋损坏、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损毁厂矿、城镇、学校等工程设施;(3)铁路、公路路基垮塌,桥墩被毁,阻碍交通,威胁交通安全;(4)地下水短缺,使得附近居民、牲畜饮水困难,威胁其人身安全;(5)房屋损毁,人群聚居到一处,会产生严重的卫生问题,发生瘟疫、传染病等问题;(6)电线杆倒塌、折断,线路中断,会对通讯、输电等工程造成危害。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研究灾害体的稳定性时应充分认识其地质结构,从根本出发;(2)除了注意灾害体本身以外,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环境条件,从区域因素中寻找灾害体的演变过程和原因;(3)关于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目前还未研究出普适性的方法;(4)重视地质变形原因的分析,并将它与外界诱发因素联系起来研究;(5)地质灾害勘察强调经验性,不应凭空想象,而应多做实地考察。
2 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方法及任务
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是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为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选防治工程方案,最终为确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等不同对策提供依据。”[1]
地质灾害勘察的方法,应遵循简便高效、经济合理、节约时间的原则:(1)应优先选取主要的、简便易行的、基本的、覆盖面大的和节约成本的勘察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在本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勘察工作,基于勘察技术的可实现性、经费的可行性、方法之间的互补性进行配置选择;(3)按照点-线-面的顺序开展工作。
地质灾害勘察的任务,主要包括:(1)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即查明地质灾害是自然演化而成还是人为原因造成;(2)分析地质研究灾害体的成因机制,建立其地质概念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3)预测地质灾害体的发展趋势,评估灾害体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性。
3 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复杂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它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工程治理技术,这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生物治理技术,即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能够有效地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环境;(3)避让措施,包括雨天避让措施和搬迁避让措施,前者适用于灾难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危害性不是太大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危险性大、对于当地居民人身安全有严重危害的情况。[2]
地质灾害的勘察就是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有效的指导,所以做好地质灾害勘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3.1 对于进行勘察的地质灾害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治理
在决定对于所勘察的地质灾害点是否进行治理时,应考虑两个条件:治理的经济效益和治理的可能性。倘若对一个地方进行完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后,发现该地区形成的地质灾害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或即使治理后也无法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那么就没必要进行治理工作,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搬迁等措施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和时间上的浪费。
3.2 注意地质灾害勘察与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的不同之处
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是为了弄清工程建筑的地质构造情况,以便为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而地质灾害勘察除了察明地质构造情况外,还应找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运动机制等方面。地质灾害勘察在填写相关报告时,应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灾情调查和灾情评估。这样才能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依据,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进行勘察任务,那么就无法查清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地质灾害的防治任务便无法有效地开展。
3.3 地质灾害勘察应与地质灾害防治紧密结合
须知地质灾害勘察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地指导,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之前,必须要实地考察,进行地质灾害勘察,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形成机制的充分了解,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这样防治工作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达到节约高效。此外,在进行野外调查工作时,不能过于僵化,只依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治理,而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向民众学习当地的灾害防治措施,活学活用,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制定出最为合理的防治方案。
3.4 应对灾情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地质灾害指的是“给人类生命财产引起一定的损失和破坏环境的事件”[3]倘若某一事件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发展造成影响,或者对生态环境、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甚微,那么就不能成其为地质灾害,而是一种普通的地质作用。例如深山荒林中发生的泥石流现象。所以我们在勘查中首先应判断此事件是不是地质灾害,其后再判断此地质灾害所引发的灾情的严重性,并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应从其对人类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产生的影响全面分析,做到准确评估。
3.5 地质灾害防治应基于成灾因素的研究调查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的过程中,应将成灾因素的研究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成灾因素是发生地质灾害的源头,只有查清楚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如引发泥石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气降水,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在进行防治时就不会去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问题,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触及根本。
综上所述,诚然,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和精神损失,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但只要我们进行仔细的地质灾害勘察,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制定正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将两者紧密结合,就能有效地减少损失,避免更大伤害。
【参考文献】
[1]姚远清.对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的探讨[J].大科技,2013(15):190.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武鸣县;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南宁市武鸣县位于我国广西省中南部,全县主要以山地为主,其东部、南部和北部均以山体围绕,平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20.9%,丘陵谷地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3.5%。近年来,南宁市武鸣县频繁发生规模大小不一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的房屋损失、农田耕地损失以及公路毁坏等经济损失达到了上百万,地质灾害隐患更是时时威胁着武鸣县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减少、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部分。
为了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我国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形式依旧十分严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急需进一步解决和克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多具有隐蔽性、复杂性,难以准确的预警和预报。南宁市武鸣县的地形主要以丘陵谷地为主,其占地面积达到了全县总面积的63.5%。复杂的地质构造往往会将地质灾害隐患隐藏在地下深部,当一段时间不发生地质灾害的时候,深埋于地表之下的地质灾害隐患还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因此,对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应加强调查,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尽量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此外,突发地质灾害多会伴随地震、暴雨,甚至山洪等灾害,但是此类灾害的形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监测体系均不是十分完善,尚不能对其进行准确预测,从而严重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行。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仍需改善。在一个大部分面积均为丘陵谷地的地方,许多居民的房子均是依山而建,又由于公路建设或其他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原始的地质环境,而且随着武鸣县的不断发展,这种改变会越来越大。虽然现有的危险性评估体系有效防治和减少了一些由工程项目的引发的新增突发性地质灾害,但是对于大范围的斜坡建屋、公路建设等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鉴于这些地方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极易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因此,对于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评估工作亟待加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3)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范意识仍有待提高。目前,许多群众仍然缺乏地质灾害的防范和避险意识,对于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手段以及紧急避险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均比较欠缺,直接造成了他们在建房时往往选择依山建房、斜坡建屋的情况,留下了较大的地质灾害突发隐患。此外,对于已经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虽然建立相应的群测群防体系,监测力度有待加强,尤其是需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充分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避险措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4)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以及应急避险体制仍需完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城乡建设的不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市级以下的基层单位,但是广西省整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均不够完善,导致地质灾害的相关防治措施不能及时有效的落实到位,以及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大型地质灾害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应急救治措施,错失地质灾害临发和始发的最佳避险时机。因此,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将其落实到县级、乡镇以及农村等基础单位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
二、地质灾害应对措施
南宁市武鸣县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根据历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情况来看,武鸣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以及不稳定斜坡等。针对以上频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和武鸣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各种频发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
(1)滑坡:滑坡一般易发生在岩层结构疏松的斜坡处。根据滑坡产生的条件以及滑坡产生的特点,可以通过在滑坡区表面种植植被、减缓滑坡角度、降低滑坡高度等方式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采取修筑防护墙和钢筋混凝土固定桩,以及修补裂缝等方式对边坡不稳定的岩体进行加固。
(2)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是由于强降雨、洪水等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带有大量泥沙和碎石的特殊洪流,经常发生在山区以及地形险峻的地区。对于泥石流易发地带可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修建防护墙、挡墙等建筑物;建立完善的泥石流排泄系统;在山体表面种植植被、避免滥砍乱伐;科学修建铁路公路,合理开采矿山等,废杂不乱弃置。
(3)崩塌:崩塌一般发生在较陡的山体处,其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毁坏力强。通过分析发生崩塌的诱发因素,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设置排水通道,在易发生崩塌的山坡处修建拦截和支撑防护措施,减缓陡坡和降低颇高等。此外,居民和其他工程项目人员应有意识的尽量远离崩塌易发地带,将崩塌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2、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防治力度。
为了有效的降低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排查力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进行监测,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发生频率和规律,并建立一套的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治方案,以便在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
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是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部分,建立县、镇、村监测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有专门的监测员,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及时有效的对地质灾害做出预测,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依据。此外,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等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进行全天候监测,快速、准确的了解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有利于科学合理的采取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加强地质灾害科普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关于地质灾害的广泛宣传以及科普教育工作,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单位应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等手段的宣传,对广大群众普及地质灾害的相关常识。经常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演练,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掌握一定的自救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率。
三、总结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国民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南宁市武鸣县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多发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武鸣县的人为开发也越来越多,使得武鸣县本就脆弱的地质环境更加恶化,加剧了该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国家有关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针对武鸣县的地质灾害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地质灾害本身的复杂型和隐蔽性,以及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的一些欠缺,使得武鸣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仍不是十分健全,还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强,做到充分保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郑吉云,谌岚,徐文杰.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实践分析[J].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3(5): 423.
[2] 柯刚. 对地质灾害成因及工程防治对策的探讨[J]. 大科技. 2012(24): 335-336.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3
一、概念
所谓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避免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分清责任,实施治理工程;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城市
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4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策略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并毁坏周边建筑及各种工程设施,造成我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在某些方面来说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离不开自然和人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从某些方面来说,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人类安居乐业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每年我国因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因此,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已成为国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原因诱发地质活动发生变化,导致的地球表层发生比较强烈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所以发生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影响不仅面积大而且损失也很大。根据资料分析,我国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大多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因此,制止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保护环境,及时的采取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目前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降低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大体分为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人为的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1)因为自然环境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现象又称为生态地质灾害,这类的地质灾害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转移。
(2)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现象又称为人为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通常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增多而逐渐增加。认真分析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使用资源和大规模的进行工程建设毁坏树林、耕地的原因。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大体有: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①崩塌主要是由于陡坡上的岩土体被折断滑移造成的瞬间向下移动、翻滚的现象。造成崩塌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采)、为兴建道路对山体及山坡进行挖掘、兴建水库等蓄水工程对河流进行更改、或是移土填河等大型工程建设。②泥石流主要出现在降水多的山河沟谷或山坡地带,由于沟谷或山坡上的泥沙、石块等的活动而引起的特别洪流。造成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进行的不合理的开挖、对森立进行的滥砍滥伐、乱耕乱垦的现象。③地面变形是指地面发生沉降、坍塌和裂缝的现象。我国出现地面变形的地质灾害现象较为频繁。引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表面岩溶活动、人为不合理的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人为不合理的大规模的抽取地下水。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工程防治设计。做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设计首先要考虑地域的地理因素,对地域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形成原因、运动规律、发生频率等防治的目标进行工程防治设计拟定;对比参照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工程防治设计的行业要求,提出科学合理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设计。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设计的适用范围是小型的土质滑坡、滑坡后地表的排水、灾害前缘支撑等方面。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生物防治措施。目前来说,生物防治措施是比较科学、比较长远的一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小等优点,生物防治措施可以促进大自然生态的平衡,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对灾害的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和适当耕牧等自然防治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但是生物防治措施具有需要的时间周期长的缺点。需要调查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的自然经济状况,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地面坍塌较为频繁的地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封山养林、退耕还林等生物防治措施,以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降低因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由于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地质灾害的波及范围都大不相同,因此,根据这种情况的出现采取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的措施。在一些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及一些变形的斜坡等地区,采取雨天避让的措施,做好每个地质灾害灾害的隐患点存在的地区的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做好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安全转移方案,在地质灾害灾害的隐患点存在的地区下雨时,对一些威胁比较大的区域进行家庭转移地点的方式预防地质灾害,减少因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在进行安全转移方案时,要按照就近的原则,并且确定人员转移地不在地质灾害灾害的隐患点,并且人员转移地要远离地质灾害的波及范围。
(2)搬迁避让的措施。研究岩土工程地质的工作人员,要仔细调查我国的不同的地理环境状况,认真作好记录,了解我国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各地区的发生情况,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作不同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方针。对一些地质灾害发生危险性大、危害性厉害、发生频繁的地区采取避让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因为在地质灾害发生活动频繁的地区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所用的资金大于搬迁的费用,而且节省了地质灾害发生后灾区房屋重建的费用。并且根本上解决了地质灾害发生活动频繁地区的人民的生命威胁问题,不必时时担心地质灾害什么会发生,让人民能真正的安居。
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长时间进行,其责任任重而道远。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需根据不同地域的地质进行防治,运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的新技术知识,利用物探、钻探、槽井探等手段,得出资料数据,判断地质的稳定程度,对地质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治工作,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曹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1491-1492.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5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环境利用;工程地质环境;区域地质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7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19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096
地质环境就是人们生活中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在出现变化的当下可能会导致一定地质灾害,对人们会造成十分严重危害。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有效措施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十分有必要。但是,地质环境同时也会产生有利影响,因而对地质环境的利用也十分有必要,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前社会的发展建设。
1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分析
地质灾害所指的就是在地壳自然运动作用下或者人为不合理作用下,导致土地有移动情况出现,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出现很大损失。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地质灾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课题,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共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宏观方面而言,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不但要将地质灾害所存在的危险问题解决,同时还应当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利用,从而使地质问题能够在根本上得到缓解。当前,社会上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这一点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长远角度而言,更加关键也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不但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研究讨论,从而使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减少,同时还应当对有关地质减灾问题加强研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出发,使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利用两者实现有效结合,将保护与防治两个方面研究同时进行,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真正取得理想效果。
2 地质灾害防治分析
2.1 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较长边界线,然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就灾害规模、强度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而言,其受灾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相对比较严重。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生命安全有着十分严重的威胁,并且对灾害发生地区交通及通信也会造成很大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会造成我国整体发展水平降低。因此,为能够有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政府在人力、技术及资金方面均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于重大灾害地区应当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预测,从而使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均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社会能够得以和谐发展。
2.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2.2.1 地质灾害调查区的建立。就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为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地质灾害,使由于地质灾害而导致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相关部门应当将地质灾害调查区建立起来,同时应当安排专业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地质地貌特征进行研究调查,从而对地质灾害发生进行准确预测,并选择相关紧急应对措施,同时应当依据地质灾害实际特点实行等级划分。在专业调查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之后,可对不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时间频率及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并且选择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范,从而为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2.2.2 地质灾害警报装置的建设。为能够对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防治效果更好进行分析研究,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应当注意设置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预警管理与预警技术,利用先进检测技术检测灾害,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对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及时采集,并且报告给有关部门,同时给予灾害报警预示,从而将解决对策及时给出,使发生灾害频率能够得以有效降低。
2.2.3 建立并健全搬迁机制。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发出灾害预警,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波及范围及其危险等级,若灾害波及范围比较广,并且其等级比较高,则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搬迁措施。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区居民合理安排,使其能够有组织地搬出危险区域,使其达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使地质灾害所导致损失能够有效减少。在地质灾害之后,依据受灾区域实际特点,相关部门应当注意适时合理灾后重建,应当使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对居住房间应当加强质量建设,从而使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2.4 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就当前形势而言,我国综合国力已经达到较强水平,当前经济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仍在不断发展,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及时处理相关工作,合理进行相关各个方面操作。在当前建设灾害应急处理系统方面,其中心内容就是在严重地质灾害出现区域,在其居民服务方面应当选择先进技术,与当前人力、财力以及其资源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并且不断进行完善。通常情况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应急处理技术体系、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应急设备,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较快进行应急反应,尽快组织相关工作达到受灾区域,实施相关赈灾活动,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地质灾害所造成损失能够得以有效降低,使受灾区域社会稳定能够得以较好维持。
3 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3.1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入手点:
3.1.1 应当详细分析工程所处环境相关地质信息,同时应当详细分析周边地区地质影响因素,在对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中相关风险及风险类型充分了解基础上,能够有效实现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因此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防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地质灾害出现。
3.1.2 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点在地质灾害发生率降低方面也属于重要内容。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地质灾害发生方面,人为因素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利用工程地质环境方面,应当对人与自然资源之间有效融合加强重视,在实现该目标的基础上,在人们实行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使得与利用生态环境之间所出现冲突有效降低。
3.1.3 在工程地质环境利用体系构建过程中,不能只评估工程方面及地质方面安全性,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地质环境利用效果得以有效提高,相关工程建设人员应当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还应当分析工程地质安全建设过程中相关要求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从而使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得到保证,使地质环境利用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2 区域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在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应当注意对工程建设自身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2.1 对工程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及判断,并且应当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对所监测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工程建设可依据区域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建设。
3.2.2 在对地质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基础上,便能够实现科学利用其他地质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对地质环境利用进行细化,可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得以更好利用,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在该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而言,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可区别对待,这样一来,可使地质灾害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降低。所以,对于区域性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而言,其所具备特点就是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
3.2.3 在调查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工作之后,其下一步工作就是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实施可持续性建设。在该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研究视野以及价值思维范围内,应当对相关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对发展思路进行积极创新。在分区域建设地质环境过程中,可分析探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问题、地质环境工程建设范围以及工程地质区域功能性划分等方面相关内容,从而使分区域地质环境建设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防治地质灾害基础上使地质环境的利用能够得到更好效果,促进当前社会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上地质灾害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性任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然而,在防治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及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选择有效措施,从而真正实现地质环境有效利用,进而对当前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10).
[2] 王亮,刘长宪.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建材与装饰,2016,(11).
[3] 张红卫.浅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低碳世界,2016,(14).
[4] 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地质灾害解决措施范文6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145-02
地质灾害的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危害,比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会破坏人们的家园,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损失,因此,要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那么,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要重点关注施工的质量,保证施工的质量来做到有效治理地质灾害。目前我国地质灾害存在一些特征,我们要在对这些现状进行了解的前提下,采取科学措施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力求高质量的施工。
1 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其特征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坍塌、地面裂缝等,这些灾害分布的范围也不同,像滑坡、泥石流大多分布在山区,地震多发区像四川等地有位于地震带上而发生地震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的贫困地区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方面依旧不完善,施工的质量当然也就没有办法保证。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也很严重,如2013年8月份我国强降水造成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出现内涝,严重的引发了泥石流灾害,而且在夏季这个雨水多发的季节里,我国地质灾害主要以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灾害为主,风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各类地质灾害共造成全国13939.8万人次受灾,367人死亡,115人失踪。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治理,在施工中重点确保施工的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施工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当中存在的问题
①相关施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的制约。目前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技术知识的缺乏,容易导致施工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比如从事焊接的施工人员,倘若没有充足的电焊经验、不具备专业的焊接技术知识,那么在进行焊接时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施工的质量。
②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意识薄弱。在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过程中我们都强调要重视质量问题,但是,有一些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施工质量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他们也就不会对施工质量有太多的重视。这也很不利于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措施,就此笔者主要从质量控制方面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
3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措施
我国目前治理地质灾害的方法措施主要有锚索、浆砌石挡墙、抗滑桩、拦石墙、防护堤等,另外也可通过对一些其他因素的控制来提高施工质量。
3.1 锚索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锚索施工主要是用来对滑坡进行治理、加固边坡以防止滑坡现象的出现,锚索施工在控制施工质量的时候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
①锚索材料的选择要满足施工的需求,材料不仅要保证较高的强度,而且要容易加工和安装,另外,当材料通过地下水等地段时要考虑材料的抗腐蚀性,只有合格的施工材料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不出现问题。
②在施工钻孔的时候也要按照相关要求,钻孔的大小、深浅都要经过专业审核方可进行施工,另外,钻孔的脚手架在进行固定时一定要保证其稳定性,这可以避免钻孔机由于不稳固而出现钻孔的偏差,影响施工的开展。倘若钻孔时出现塌孔的现象则要立即停止钻孔,采用注浆法来对其进行加固,停留24 h再进行钻孔工作。
③选择钻孔机的时候可以采用冲击钻、回旋式钻机、螺旋式钻机等来进行钻孔工作,高技术的机械设备不仅能够减少施工钻孔的误差性,而且有利于确保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较高质量。
④对注浆的控制,首先要将注浆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搅拌,使其均匀混合在一起,然后洗干净浆液搅拌机将浆液倒入里面,注浆的时候要随时保持管道的畅通无阻,以确保管道内部都被浆液填充,当浆液过多溢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停止注浆,要是发现管道底部还有没填充到的地方时也可进行浆液的补填。通过科学的锚索施工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的质量,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浆砌石挡墙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浆砌石挡墙施工主要是针对滑坡、山体崩塌地质灾害的治理,通过拦沟、挡墙等措施来预防山体的滑坡、坍塌现象。首先,在进行施工之前就要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勘察,确定开挖边线、测量出基准点与控制点的准确位置,提前做好准备也可以缩短工期、节约施工成本。其次,要对基槽进行开挖工作,基槽开挖的深度以及宽度也都要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来实行,有的基槽开挖工作挖到地下岩土层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阻碍,或者会出现影响施工开展的地质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及时采取换填土的处理,以此来使得施工现场的情况满足施工的开展。再次,进入砌筑环节,这一环节首先要对砌筑的材料进行检验和勘察,确保材料的质量与合格,像砂石、水泥、岩石等材料都要提前进行试验,使其能够充分满足施工的需要。那么在具体的砌筑工作中,石块的搭砌要做到稳固、平整,采取内外搭砌、上下错缝的搭砌原则,而且进水孔与泄水孔的施工要保证牢固性与良好的排水性。
3.3 抗滑桩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抗滑桩施工也可以用来治理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主要是通过灌注桩来提高施工的质量。在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则可以从桩位的控制、桩孔开挖情况、混凝土灌注以及对工程的验收进行控制。在选择桩位时必须准确、位置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桩孔开挖过程包括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开挖前做好开挖深度、宽度的设计,然后先让机械进行挖掘,只要挖到距离设计的挖掘底部大约10 m的位置就可以停止,然后再由人工进行深挖,直到挖掘到合适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挖掘机破坏槽底,也可以预防多挖现象破坏地下土层;混凝土的灌注可以使得钻孔更加牢固,可采用导管进行灌注,对混凝土的振捣工作要绝对到位,保证孔内各个部位的混凝土都符合要求。最后,验收工程,工程的验收阶段也十分重要。这一阶段也需要足够的仔细,倘若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以免日后引发更大的麻烦。在检测混凝土以及施工过程是否合格的时候要以相关规范制度作为参考,必要时采用先进技术、试验等作为检测的手段,以此来充分提高施工的质量,保证工程的合格、做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
3.4 做好对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结束后的这三个阶段也要重点做好质量控制。首先,施工之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做好一些准备性的工作,如确立施工的方案、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要提前准备、施工成本的预算、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都要考虑到,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而且施工的进度也要合理安排,要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来降低成本;还要合理安排劳动力,各个岗位配置适当的劳动力,避免闲置劳动力情况出现,而且要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度进行施工,一些涉及到技术性的施工环节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设备、现场情况进行勘察,消除不安全问题的存在;而且施工单位可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学到现今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以此在专业技术的指导下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最后,施工结束之后要对有关数据进行比照,看其是否与计划方案相符合、数据是否准确,然后可采用高科技来对施工成果进行验收,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对现场进行清理,将施工剩余的材料等清理出现场。为保证工程的合格也可在一年以后再看工程的治理效果,倘若治理效果良好,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高质量才可以有保障。
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地质灾害施工的工作人员对施工质量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有关部门可以为这些施工人员开展相关讲座,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质量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在施工时就能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科学进行施工,以此来减少地质灾害频发的现象;同时,施工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类型、水文状况、天气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施工的开展,只有对施工地周围的情况有了充分的认识,那么施工的质量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在施工人员进行工程的过程中,也要做好自身的安全保护,比如在山地治理滑坡灾害时就要防止山体突然出现滑坡危及自身的生命健康,因此,施工人员可穿戴专业的衣服、安全帽,而且要掌握逃生的技巧。
通过对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质灾害的发生将会给国家的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我国地质灾害依旧多发,尤其是山区、地震带等地区,因此,国家就要向这些地区多投入资金,让他们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施工,本文重点探讨了施工的质量问题,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施工才能够确保工程的绝对安全可靠。因此,可采取对锚索施工、浆砌石挡墙施工、抗滑桩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来提高施工的质量,而且也可在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相信我国地质灾害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从而可以有效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
[2] 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1).
[3] 曾添华.浅谈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科技信息,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