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市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1
>>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需求导向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市场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研究 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基于需求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护理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革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私营经济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文化培育研究 基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研究 基于“双需求”培养目标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6-20.
[4]张余华,赖嘉颖,许 菁,陈 征.广东省快递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9):48-51.
[5]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10-2014年).
[6]广东省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2
关键词:美国奶牛业;中国奶业; 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40-03
一、美国奶牛业的发展概况
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土地面积大,畜牧业资源丰富,国土面积约937.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草地和林地各占1/3。美国畜牧业产值在1 000亿美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60%,其中奶牛业产值占牧业产值的30%。美国的牛乳总产量,1950年为5 289万吨,1960年5 584万吨,到1980年增至5 824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每年牛乳的总产量稳定地保持在6 800万吨左右;2002年全国牛乳总产量达到7 707万吨;到2005年稳定地保持在8 200万吨左右,并呈现出稳定上涨的趋势。
美国拥有的奶牛数,1950年为2 190万头,1970年为1 200万头,1980年为1 080万头。从1960年开始,美国奶牛总头数开始逐年下降,到1990年降至不到1 000万头,这意味着每头奶牛的产乳水平一直在提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每头年产乳量为2 410千克,1975年增至4 697千克,是1950年的1.95倍;随着奶牛头数的减少,奶牛的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年达到6 705千克,2004年全国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 599千克,与1950年水平相比己经增加了3.57倍。(见表1)
美国奶牛场按所有权划分可以分为独资、合资、合营公司和租佃四类,主要系家庭农场性质;牛群数量从30头到2 000头不等;每头牛年平均产乳量在4 000千克―8 000千克之间。
二、美国奶牛业的成功经验总结
1.美国充分利用了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发展奶牛生产。养牛业大都在玉米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饲料和其他费用,也充分利用了大草原的牧草资源。饲料作物与粮食作物进行轮换种植,这种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又确保了美国粮食作物连年高产,同时生产的干草促进了美国饲料工业的发展。
2.美国奶牛业走出了一条减少和稳定奶牛头数、提高头均单产、增加总产的道路,呈现出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同步协调发展的特点。其突出的表现是行业内部分工明显,各行业内又细分为种畜农场、仔畜农场和肉畜农场。
3.奶牛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紧密,奶牛场与奶制品公司都有固定的合同关系,奶制品公司会根据农场奶的质量和数量给奶牛场付款。
4.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奶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科学技术在奶牛业发展中的作用占到60%以上,既抓技术的普及又抓高技术的推广运用。
5.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美国早在100多年前就组织了奶牛改良中心、奶业协会、兽医检验中心、种公牛站等等,解决奶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技术网络建立的也比较早,服务项目不断深入扩大。
6.制定了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如:关税保护制度、农产品信贷制度、价格支持政策等,目的是促进生产,扩大销售,防止国外廉价的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三、我国奶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奶牛业发展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我国奶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 218.9万头,比1978年的47.5万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持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2007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 633.4万吨,比1978年的97.1万吨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分别比肉、蛋高5.3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其中,牛奶产量3525.2万吨,比1978年的88.3万吨增长了38.9倍,年递增率达到13.6%。奶牛单产水平有所提升。2007年我国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800千克,比1978年的3 000千克提高了60%。奶类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2007年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为27.5千克,比1978年的10.1千克增长了1.7倍。奶牛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2007年奶牛养殖业产值847亿元,已占畜牧业产值的5.25%,占农业产值的1.73%。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国奶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奶业遭受了重大挫折。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整顿,当前奶业生产有所恢复,由粗放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高质量奶源建设严重滞后等老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现代奶业任重道远。
(二)影响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国奶牛业发展有着的巨大潜力,但也要认识到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着我国奶牛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主要有:一是奶牛养殖规模小,单产水平低。 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模式是农户散养,平均饲养规模为7头。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形成了所谓“公司+农户”模式。但是由于企业与农户只有合同关系,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就可能出现合同违约问题。二是奶产品质量时好时坏。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奶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牛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清洁等问题。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国家颁布的质量卫生标准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制定的。三是奶制品加工技术仍然薄弱。牛奶加工类型少,品种单一,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鲜奶的一半用于生产奶粉,主要是加糖奶粉。我国现有奶制品加工企业1 600多个,中小企业占九成以上,大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低,产量质量不稳定。四是产业化组织程度还需提高。奶牛养殖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技术与管理水平低下。六成以上的鲜奶仍然由小型乳品企业加工处理。导致奶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仅有30%,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虽然出现了一些注重奶源基地建设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但还处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阶段,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四、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奶牛业
借鉴美国奶牛业的发展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我国的土地、人力和市场的多方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奶牛业发展道路。为此,根据美国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奶牛业长期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
现代奶牛业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尽快修正我国现有的粮食政策,确立整体的粮食安全观,大力倡导在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肉制品加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全面加强我国粮食安全的能力。
2.利用地域优势建设奶源基地
今后的奶牛也发展政策中,应支持家庭奶牛场的首要地位,重点建好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等奶源基地。在大幅度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品种改良,提高整体奶牛业产奶水平和奶制品质量。
在不同区域上,奶源基地的选择应注意资源和市场相结合,采取有主有次,择优帮助的方针。除继续抓好城郊奶牛圈的巩固提高外,要尽快实施战略转移,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奶牛养殖基地,避免奶业结构趋于一致。要重点抓好农村奶牛带的开发,大力开发和建设农村奶源基地。
3.建立和完善奶牛业信息化服务系统
根据农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奶牛业信息化,使之成为奶牛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后重点建设奶制品的市场经济信息体系、草地信息、饲料信息、疫病信息、兽药信息、技术推广信息、综合服务信息、奶产品质量信息、专业人才管理、国际奶业信息等十个信息服务系统,开展奶业信息服务。完善销售网络,全力开拓乳品市场,加快乳品市场建设,在产地和销地分别建立奶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订单奶业”。要把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放在奶牛业发展的首位。在产品市场的开发上,突出东北市场,巩固三北市场,扩大南方市场,快速进入国际牛奶大市场。
4.积极发展奶牛业合作社
建立奶牛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与相协调的奶业一体化经营体制。奶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一体化的带动,发展奶业一体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组建由奶农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家庭饲养组织起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即应充分利用和加强农村现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组织奶农合作社,建立以奶、肉加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奶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民能够安心养牛,真正作为平等一员参与大市场的竞争,并从其经营活动中获得收益,使我国奶牛业得到健康发展。
5.不断丰富奶制品的多样性
鉴于我国原料奶短缺的现状,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国内化,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畅销产品,我们应把奶制品加工的重点放在液态奶上,如巴氏消毒奶、超高温灭菌奶、各式酸奶等,限制大众化奶粉的生产。因此,除继续扩大液态奶的生产规模外,应抓紧引进新技术,增加花色品种,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中高档、多品种、多营养、适合不同人群的奶制品。
6.加大奶业发展宣传力度
我国大多数居民的膳食营养失衡,缺钙、肥胖、心脏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病已经极为普遍,严重危及了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因此,中国应当比其他任何国家在历史上的任一阶段都更加重视和推行以乳品为主的膳食革命,重视对奶业生产和消费的宣传,把增加国民牛奶的摄入量作为我国切实改善国民营养、增强国民体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彻底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张晴.我国奶业面临的问题及新发展观[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12).
[2] 钱贵霞.中国奶业发展的新问题和对策及未来趋势[J].农业展望,2008,(4).
[3] 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4] 田玉静.国外奶牛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5] 周俊玲.中国奶业市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
[6] 刘成果.中国奶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U.S. dairy industry
XU Na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3
关键词:兽药企业 市场营销 价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76-02
随着国内兽药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外优势兽药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兽药市场,兽药市场新的竞争态势逐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兽药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兽药产业的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已经全面进入有序、科学的发展轨道,使得兽药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经营风险等成本会不断提高,兽药企业的实力竞争将更加激烈。2010年3月1日国家实行的《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兽药经营GSP认证)规范了兽药经营企业的市场行为,提高了兽药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现约7万家兽药经营企业中的大多数因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因素被淘汰,市场份额逐渐集中到优势兽药生产企业和营销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更加突出。政府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的政策扶持,畜禽养殖将由散户养殖逐步过渡到规模化、集体化、专业化养殖,兽药市场的营销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根据新时期兽药行业格局发展趋势,研究兽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对策,对兽药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兽药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兽药企业截至2008年12月止,通过兽药生产GMP认证的企业有1454家,生产品种约2000个,产品剂型29个,年产值约150亿元,经营企业61388家,年销售量约220亿元。大多数生产企业投资在1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年产值在500万元~5000万元之间,兽药GMP认证企业平均市场量在2000万元左右。但兽药GMP的认证并没有消除兽药企业面临的困难。大多数企业运营资金严重不足,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严重,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人力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强势品牌少。
二、兽药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价格竞争仍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首先,兽药企业虽然由原有的2600家左右,通过GMP认证后,减少到近1500家,但企业的产能都将超过原有产能的一倍甚至更多,使得供应总量远高于原有产量,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消除。其次,随着国家对兽药行业GMP和GSP认证的强制实施,兽药产品同质化更加凸现。优势企业将利用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低成本高质量高疗效的产品,并采用竞价招标方式攻占市场打压竞争对手。第三,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养殖业者对兽药企业的要求不再只是提品服务,而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为养殖业者创造价值。服务营销已成为兽药行业的主要竞争方式。弱势生产企业因缺失提供服务营销的能力而面临市场竞争的失败将退出市场,企业在退出市场时因发生巨大的退出沉没成本,会通过降价甚至采用保本经营的方式维持企业生存。弱势经营企业大多数会在GSP认证过程中被淘汰,将被迫采用降价甚至倾销洗货的方式挽回部分损失,从而使得兽药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竞争更加白热化。
2.激励机制缺陷,员工责任意识不强。目前兽药企业对员工实施的激励机制多数采用“计件工资”和“基薪+销售提成”的分配制度。这种激励制度在经济短缺及过剩经济时代的初期,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激励分配机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不利于鼓励员工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发挥。因为激励机制的核心是以个人的业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员工的协作、创新、奉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体现在个人的报酬中。其次,不利于信息即时准确传递。以个体为核心的分配机制,不具有协调导向功能,营销员为了个人既得利益相互封锁信息,垄断客户资源。市场变化信息不能即时准确的传递,传递的信息有的可能严重失真,从而导致企业对市场营销的决策失误。第三,不利于树立全员营销的服务意识。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营销等经营管理各环节是一个高度协调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以个体为核心的分配制度,使营销员过多的关注个人回款而忽视其协作精神,其他员工由于市场的变化不会即时地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目前收入,从而无法形成员工对市场变化的高度关切,使得产品开发、生产、市场营销脱节,开发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供应不及时,失去产品占领市场的机会。
3.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低,流动性大。目前大多数兽药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粗放,对人力资源管理投入少,没有从人力资源培养的角度去开发、培养和使用人才,使得高素质的营销管理人才缺乏。多数企业的营销队伍中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大专学历的人员不到30%,低素质的营销人员已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以及激励机制的缺陷,使得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营销人员的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呆账、坏账较多,营销成本增加,损失较大。
4.市场营销模式缺乏创新,品牌经营意识淡薄。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市场营销模式仍然是“业务+技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曾经为兽药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这种营销模式已经成为兽药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这种模式使得营销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加重;技术服务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丧失客户对企业的认同和信赖;由于技术员与业务员之间利益冲突,相互协作不紧密,相互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企业信誉。技术员提供的技术服务是以推销产品为主,带有条件式的服务。这种服务往往是养殖业者趋利而来,后续效果不大,不能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在大体系、大连锁、大协作的市场营销时代,优质的服务营销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质量品牌、绿色品牌、服务品牌,把三个品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全员营销的品牌战略。
5.科研投入不足或缺失,研发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高技术含量的需求。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和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迫使养殖业者的健康养殖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养殖业者在动物保健、预防、治疗用药上自觉地选用环保、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兽用药品。但由于多数兽药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技术人员缺失,因此开发的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升级换代难以满足养殖业者对产品安全、环保、高质量、高疗效的技术要求。多数企业主要从概念炒作上寻求产品卖点,产品竞争主要表现为概念化竞争态势,过去市场上风行一时的概念产品,因概念炒作过多而很快退出市场。
三、兽药市场营销基本对策
1.强化全员营销理念,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强化全员营销理念是企业赢得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前提和保证,成功的营销依赖于兽药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努力。营销部门及时反馈消费者的需求、经销商的意见、竞争对手的优势,然后市场部、技术部、生产部、质量控制部协调行动,集合每个员工的智慧协同努力,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和营销渠道的选择,这样企业就会很快地形成战斗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差异化营销的目的是找准动物药品的目标消费者,使企业研发的产品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1)产品突出差异化。首先,寻找目标市场,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如针对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养殖场,要开发大包装的预防保健药品和消毒药品。针对北方大牲畜养殖比较多的地区,以开发草食动物驱虫药为主。针对牛奶生产基地,要开发低残留高疗效安全的防治奶牛炎药品。针对于宠物市场要开发高疗效的1-2mL注射药品。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品牌战略,开发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要求和不同区域需求的产品。其次,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产品。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执行力度的加强和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迫使养殖业者的健康养殖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生产绿色、环保、安全的高疗效中草药制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预防保健品、宠物药品等是企业开发产品的重点。第三,产品开发要凸现企业的文化差异,要融企业的文化和服务于一体,体现企业的文化和独特品牌。国家对兽药GMP和GSP认证的强制执行,兽药产品同质化、市场营销同质化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树立企业品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2)实行渠道差异化营销策略。随着国家对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的逐步实施,以及政府对畜牧行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引导和推进,兽药经营格局、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将发生重要大变革。弱势企业将进一步被淘汰或重组,大体系、大连锁、大流通、大协作将是今后兽药营销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实行渠道差异化营销是市场变化发展的需要。如针对养殖规模小、分散、运输成本高的区域,采用“伙伴型渠道模式”,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共同运作市场。对于交通便捷,养殖集中,养殖技术高的区域,采用消费者终端直销,或者连销经营的营销模式。对于实力强,养殖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采用联营体的营销模式。渠道差异化营销目的就是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有效控制分销渠道,进行技术合作和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双赢。
2.加强企业文化培养,提高营销队伍整体素质。企业文化是长期凝结在企业内部,共同自觉遵守的观念和行为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加强企业文化培养,可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推销企业文化可以使消费者了解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认同企业的产品。培养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建立一个让人们的创造性持续得到鼓励,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组织,企业的各层次,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都必须积极参与其中。
提高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支雷厉风行的具有冲击力的市场先锋队,是企业赢得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营销人员代表企业的形象,起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企业的成败,因此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创新精神强,服务意识高的营销队伍,是企业执行营销战略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营销人员能及时整合营销渠道,提供市场决策信息,抓住有利时机抢占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3.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在产品质量相同,技术含量相同,市场渠道相同的今天,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价值服务远不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概念,而是被社会和消费者认可和依赖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效应,是在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过程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如在推广企业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整套预防、生产、营销计划,为消费者提供成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等。谁能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高额利润。价值服务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利润。如果一个企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最终一定会丧失价值,而创造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为客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国红.后GMP时代兽药企业市场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08(12)
2.黄逢春.中国兽药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J].中国动物保健,2005(9)
3.贺月林.GMP认证时代兽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徐厚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江西建材,2010(1)
5.李清兰,曾福生.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经济价值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4
关键词:鄂西南;林下经济;探讨
1 引言
林下经济是利用林地资源,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深入实施,林地面积不断扩张,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导致农耕及畜牧用地的减少,激化了林业发展与农畜用地矛盾,使农民近期利益受损。林下经济通过以耕代抚、以畜养林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变单一林业为复合林业,缓解了林、农、畜争地矛盾,从而在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鄂西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加之土地肥沃,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67%,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的美誉,同时“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然而,目前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农户自发摸索状态,缺乏让农户循之实施的有效模式。为此我们就鄂西南宣恩县的林下经济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索出适合鄂西南山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
2 宣恩县林下经济发展分析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国土面积2 740km2,其中海拔1 200m以上的高山占25.69%,海拔800~1 200m的高山占4712%,800m以下的低山占2719%,林业用地面积占70%。林业资源丰富,用材林树种153种,可供药用的植物785种。宣恩县是一个山区林业县,县域牲畜养殖以猪、牛、羊为主,家禽以鸡、鸭为主。目前,林下经济种植面积已达到0.26万hm2,林下养殖的鸡、羊、牛等达到3万只(头)。
2.1 宣恩县主要林下经济模式
2.1.1 林鸡模式
利用林地空间放养鸡群,通过鸡群取食控制林地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将鸡粪发酵后施入林地,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林果产量。
2.1.2 林畜模式
在林下放养牛、羊等。林下的青草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同时放牧有利于强健牛、羊体质,增强抵抗力,提高其生活力和生产力。
2.1.3林菌模式
利用废弃的农业资料,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时将食用菌生产中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制成有机肥,作为农作物及林用肥料。
2.1.4 林药模式
利用林地空间种植喜阴湿冷凉的中药材如黄莲、竹节人参等。
2.2 宣恩县主要林下经济模式的技术措施
2.2.1 林鸡模式
选择2年生以上集中成片的经济林地或有林地,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用电、取水方便之处。林地面积不少于0.133hm2,四周建隔离防护栏。雏鸡第1个月按常规方式室内育雏,待脱温后再进入林地放养。放养前7~10d,训练鸡对野外温度的适应力。然后逐步将雏鸡放入林中,逐渐扩大放养区,并定时补饲,一般早晚各1次,以吃净吃饱为度,饲料放在料桶内或直接撒在地上。同时保证鸡饮水充足,每50~80只鸡放1个饮水器,饮水器放在鸡常活动的明显地方,天冷时放在太阳下,天热时放在阴凉处。饮水要清洁,饮水器每天清洗消毒。一般666.7m2林地内养200只为宜,采用全进全出制。此外要做好清洁消毒、免疫接种工作及黄鼠狼、狐狸、老鹰等天敌的防御工作。还可夜间悬挂紫光灯或白炽灯,收集昆虫,供鸡食。
2.2.2 林畜模式
(1)半放牧饲养,白天把牛羊赶到附近草地放牧,夜晚赶回畜舍,补充部分饲料。
(2)分区放牧,根据草地生产力和放牧牛羊群的数量,将放牧场分为若干个分区,规定每分区放牧日期,然后按计划分区顺序放牧。
(3)分条放牧,将放牧场地划分为数米宽的狭长条状,以移动周栏作为分区界线,使牛羊少走路,多采食,还可以减少对牧草的践踏。同时加强牛羊疫病的防治。
2.2.3 林菌模式
选择郁闭度在0.8以上,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林地。菌种主要选择易于栽培管理且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平菇、木耳、香菇等。培养料的配制根据当地情况而定。菌棒摆放成垛状,先用土堆成高20cm、宽50cm、长2.5m的平台,用薄膜覆盖后把菌棒放在上面。每层2排,底部相接,留2cm的袋间距,一般码4~6层,每2层间用木条或竹杆隔开,垛间距80cm。菌丝生长期控制温度不高于32℃,菌丝发满袋后保证温度20~26℃,相对湿度85%~95%,适当加大昼夜温差。
菌袋出现菇源基时,解开袋口,喷水时水珠要细密均匀,每隔几天可灌棚1次。采过一茬菇后喷营养液2~3次,采过两茬菇后,在菇棚中挖宽lm,深20cm的沟畦。将菇棒脱袋,把料面清理干净后截成两段,竖直放于畦内,菌棒间隙中填满肥沃土壤,并在菌棒上盖1cm厚,大水漫灌1次,几天后即可陆续出菇。一般可继续采收3~5茬菇。
2.2.4 林药模式
利用林地空间种植黄莲。选荫蔽度较好的矮生常绿或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不宜选用高大乔木林。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宜,坡度不超过30°。
(1)将林地枯枝、杂草除尽,留下灌木、小乔木,修去2m以下的小枝,保持荫蔽度在70%~80%。然后整地作床。整地前选晴天将土表7cm~10cm的腐殖土翻起,拣净树根、石块等,晒干后熏土。熏土后翻耕,拣净树根等杂物,切忌深挖,注意树周培土,1 000m2施农家肥6 000kg作基肥,耙匀整平,自上而下开直沟,沟宽30cm、深15cm,作宽1.5 m、高30cm的畦,畦沟宽50cm。畦面略成弓形。10~11月播种,每 1 000 m2用种量3~4kg,播后不盖土,盖0.5~1.0cm厚的干细腐熟牛马粪,冬季可盖草保湿。翌春化雪后,及时除去覆盖物。播后第3年幼苗移栽,在2~3月、6月或9~10月进行,以6月移栽最好,移栽宜在阴天或雨后晴天进行,上午挖苗,下午栽种。按株行距各10cm,正方形栽植。
(2)苗期和移栽后要加强管理。出苗前荫蔽度控制在80%左右,幼苗1~2片真叶时,按株距1cm间苗,6~7月在畦面上撤一层1cm厚的细腐殖土,以稳苗根。每年至少3~5次中耕除草,同时要追肥、培土,间苗后每1 000m2施稀粪水2 000kg,8~9月再施干牛粪200kg,施肥后及时培细腐殖土,春、秋季拣去枯枝落叶。移栽后,若有死苗需补苗,一般6月栽的秋季补苗,秋植的在翌春解冻后补苗。每年需2~3次中耕除草及施肥,移栽后2~3月施1次稀粪水,9~10月和以后每年3~4月和9~10月各施肥1次,春肥以速效肥为主,秋肥以农家肥为主,每次1 000 m2施3 000kg左右,施肥量可逐年增加,施肥后及时培细腐殖土。同时通过削枝保持适宜的荫蔽度,栽后第1年需透光20%~25%,第2、3年需透光35%~40%,第4年透光需增加到60%左右,第5年全部亮棚以促进地下干物质的积累。还要注意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白绢病、蛞蝓等病虫害。オ
3 宣恩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3.1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宣恩林下经济的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林下经济虽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但仍存在着不少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是鄂西南山区在发展林下经济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1)林下经济区域分布不够合理,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如果林下养殖在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受冲击等问题。
(2)林下经济产品缺乏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不是很显著。
(3)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不平衡,某些地区规划不合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4)缺乏标准的生产技术规范,农户缺乏统一的技术培训,造成在生产上操作不合理,产量不理想。
(5)缺乏适宜的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
3.2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2.1 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2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路,确定任务目标。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2.3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鼓励种养户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根据鄂西南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深加工业,建立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开发食用菌、肉、毛、皮、中药材系列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万家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3.2.4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1)搞好技术服务。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2)搞好资金服务。各级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
(3)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2.5 强化责任,严格奖惩
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各级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推进,严格奖惩,力争通过 3~5年的努力,使林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带动鄂西南山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お
参考文献:
周 英,李鉴北,欧阳勋志.樟树市林下中药经济发展探析.江西林业科技,2010 (1):17~19.
鲁泽广.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河南农业,2007(11):5~46.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5
关键词:食品安全;演化博弈;政府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 food saf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ealthy, enterprise is the main undertaker of food safet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govern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imperfect, food safety incid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a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mited rationality, we should analyze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the game proces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or regulatory conditions, enterprises choose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production safety and production safety, and consumers choose buy or not, as a result, the government'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o enterprise's production safety is effective, in the process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executiv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Key words: food safety;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the government
0 引 言
食品问题是民生基本问题,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的幸福水平,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食品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公众的形象,2014年,零点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等20个城市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18~60周岁的居民,随机选取3 166位进行访谈。从调查结果来看,77.8%的公众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持负面评价,其中,17.8%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非常差”[1]。虽然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比如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己经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基本法律为基础,以有关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等基本法规为重要补充的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2],但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食品问题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致使家庭破裂、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毒大米、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食品安全问题,而食品安全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顾客不能获得企业产品的基本信息,工商部门的有意舞弊,受害消费者的不举报,都使得消费者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食品安全信息。代文彬、慕静、马永军(2014)从供应链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如何进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3]。陶红茹、孙韶云(2014)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建立博弈模型,得出了政府监管的重要性[4]。刘刚(2016)基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搜索的有效性分析了消费者信息搜索与自我保护及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三者关系[5]。王常伟、顾海英(2014)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沿革、现实与趋向,对我国食品制度的变迁做了很好的回顾[6]。华锋(2015)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地阐述,并指出了问题,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给出了意见,指出了集中监管、多方共治将是未来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改革的重要趋向[7]。
可见,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从供应链到物流发展,从政府、企业到消费者行为选择都没间断过,本文就是研究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仅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从静动态的视角,分析三者的策略选择。本文第一部分为基本假设,第二部分为政府与企业的静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第三部分是消费者与企业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最后是总结。
1 基本假设
1.1 政府与食品企业的假设
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在没有取得与食品生产相关的证件之前非法生产食品、使用非法添加物或过度使用添加剂、生产过程工艺不当、滥用食品包装物造成的食品污染、虚报食品相关信息等,企业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承担者,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利润的获得不仅与微观环境相关,还与政府政策与支持息息相关,从短期来看,生产不安全产品可以节约成本从而获得短期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企业不安全生产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政府会为此支付大量的成本理由不安全生产造成的损失,政府部门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维护社会稳定。不安全生产从短期来看可以使得政府部门完成相应的指标,但不安全生产造成人心涣散,社会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而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不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矛盾。
3 结 论
本文通过建立食品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复制动态过程得出了如下结论:当食品企业进行不安全生产的成本大于安全生产时,理性的企业会选择安全生产,此时,企业的策略不随政府的策略而变化;当食品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成本大于不安全生产时,企业的策略会随着政府监督的力度而变化,当政府监督概率和惩罚力度都很大的时候,理性的企业选择安全生产概率就大;当政府监督的成本大于监督所获得的利益时,理性的政府会选择不监督,此时政府的战略选择不会随着企业的策略而改变;当政府监督的成本小于监督的收益时,理性政府的战略选择会随着企业生产的情况而变化,当企业不安全生产的概率越大时,政府进行监督惩罚的概率也越大。另外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与消费者的静态博弈可知,当政府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打击,加强监管力度,使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成本高,就会使企业间接放弃生产不合格产品。
参考文献:
[1] 张媛. 八成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不满[J]. 市场研究,2014(9):45-47.
[2] 董泽华. 论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J]. 法学杂志,2015(1):123-132.
[3] 代文彬,慕静,马永军.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策略体系研究――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视角[J]. 企业经济,2014(6):63-67.
[4] 陶红茹,孙韶云. 地方政府与企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14(23):44-47.
[5] 刘刚. 食品安全视角下的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J]. 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2):35-42.
[6] 王常伟,顾海英. 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沿革、现实与趋向[J]. 社会科学,2014(5):44-56.
[7] 华锋.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4):44-48.
畜牧市场研究范文6
关键词:城乡收入;新疆;差距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97-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近十年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不大,在全部人口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1997年为65%,2007年为61%。但是,近几年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为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有助于推动新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一)1997~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都稳步上升,但农民收入增幅较小,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城乡收入差值不断拉大。
1997~2008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城镇人均年收入提高的水平明显大于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4859元上升到2008年的11468元(此数由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纯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计算得到)。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由1997年的1500元上升到2008年的3645元(此数由2008年前三季度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计算得到)。城乡收入差值绝对数由1997年的3359元扩大到2008年的7823元。
(二)1997~2008年,新疆城乡收入差值平均年增加406元。2006年、2007年收入差值增速连续加快,2007年达到自1997年以来最大值,为16%。2008年收入差值增速出现大幅下降,为10%。
(三)1997~2008年,新疆城乡居民总收入构成变化不大,农村居民以家庭经营收人为主,城市居民的工薪收人比例较大。1997~2008年,农民家庭年人均总收入中90%以上是家庭经营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薪收入平均占到77%,转移性收入平均占18%。由于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稳定性差、风险大。单一收人结构成为制约新疆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相比,起点低。因此,尽管两者自1997年以来增速相当,但差距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保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速。
(二)农村居民总收入来源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影响农民增收。家庭经营收入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新疆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和增加。新疆在1999年受灾严重,受灾面积为近十年最大值,为1290799公顷。尽管之后受灾面积逐年递减,但从2004年开始受灾面积又出现了上升态势。
(三)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加明显。近十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速平均为8.77%,2007年增速为20.31%,接近近十年最高值。根据以2008年前三季度工薪收入同比增速近似作为全年增速,可以得到2008年工薪收入为9363元,比2007年增长了351元。工薪收入增加成为推动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的主要动力。
(四)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推动了城镇居民收入提高。2008年上半年国家再次提高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副食品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多次提高了城镇低保对象补助水平。2008年前三季度。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490元,同比增长23.4%。如果用此增速近似全年增速,2008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人为1995元。2008年比1997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了1144元,平均年增长104元。
(五)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用于生产的支出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已经连续六年增长,1997~2008年平均增速为3.4%,2008年前三季度达到了1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税费改革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六)1997~2008年,新疆粮食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比明显下降,棉花比重大幅上升,但棉花价格波动大,影响农民收入增加。自2006年开始棉花占比迅速上升,2007年为41%,比1997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近十年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粮食占比为31%,比1997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由于棉花价格的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特别是2008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新疆棉花市场陷入低迷。新疆籽棉在2007年9月达到5.6元/公斤,2008年12月降到3.6元/公斤。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不明显。要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任务是保证农民收人的较快增长。
(一)引导帮助农民科学种田
一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例如,可以组织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进村人户,针对新疆主导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培养科技示范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农民;二是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镇村信息站点,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向千家万户的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各地州气象部门针对本地天气状况,加强麦田墒情监测,并结合未来天气趋势变化,及时制作并墒情预报,指导广大农户结合小麦苗情和墒情进行科学管理,节水灌溉。
(二)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制度。主要措施应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棉花最低收购价格;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提高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
二是增加惠农政策的透明度,让政府的投入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可以印制《惠农政策手册》,将中央和省、州、县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梳理为民政救助、参合医疗、教育补贴等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每项惠农政策的享受条件、补贴金额和受理单位。群众通过手册,就能及时了解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惠农政策,也可以直接核算出自己应该享受多少补贴。
三是加大对“村官”的培训力度,保证各级政府落实惠农政策。
四是鼓励各地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补贴项目,使各地州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例如,制定畜牧养殖园区补贴政策、特色农产品销售补贴政策等。
五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与城市间的道路建设。大力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农村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扩大享受低保的人数;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三)加强市场研究,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一是研究终端市场。帮助农民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市场变化快、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使得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加大。我区农民种植作物存在盲目性,常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因此,政府要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