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安全事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安全事故范文1
为预防事故发生。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降低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危险性分析
(一)企业概况
公司名称:某液化气站。
部门地址:XX市XXXXX,占地面积:XXm2。
固定资产:XX万元,公司人数:XX人。
物质名称:液化石油气,年均充装量XX吨。
最大储存量:XX吨,日均充装量:XX吨(XX瓶)。
设备设施:有XXm3储罐XX个,管线XX米,各类阀门XX个。
生产工艺流程:液化石油气槽车进厂―卸车台―贮罐―充装―出站
储罐位置图(略),充装区位置图(略)。
(二)危险性分析
1、液化石油气的理化特性
(1)液化石油气组成:
液化气主要成分含有丙烷、丙烯、丁烷、异丁烷、丁烯、异丁烯等低分子类。而一般经过处理的民用液化气主要成分有:丙烷、正丁烷及异丁烷等,无色气体或黄柠色油状液体、特殊臭味。
(2)理化特性
液化石油气常压下为气态,具有气体性质。经过降温和加压处理后成为液态,密度增大。闪点为-74℃。引燃温度为426-537℃,爆炸极限为5%-9.65%。液态的液化气挥发性较强。有液态挥发成气体时。其体积扩大250-300倍,其热值大。最高燃烧温度可达1900℃,体积膨胀系数约为水的10-16倍。相对密度为空气的1.56倍,易在低洼处沉积。
2、危险源及危害
液化气站存在的主要危险源及危害为: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指挥部组成人员和职责:成立事故应急指挥部和相应的事故抢险组。指挥部由总指挥、副总指挥总指挥和联络员组成。总指挥由总经理担任。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3)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4)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负责现场急救的指挥工作;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抢险救援命令,对特殊情况进行紧急决断,协调副总指挥工作内容,向上级领导汇报事故及处理情况。
副总指挥一:负责协助总指挥作好抢险现场救灾工作的紧急组织,具体负责抢险队的指挥。向总指挥汇报情况。落实总指挥的抢险命令。
副总指挥二:负责指挥技术人员,对抢险、抢修作业根据技术规范和工艺情况,提供准确可行的抢险方案,并随时向总指挥汇报情况。负责义务消防经警人员的安排和现场保卫及周边警戒的工作,布置善后的现场保护,维护工作秩序。防止意外破坏情况发生。
副总指挥三:负责组织运输抢险队,准备好人员和车辆。随时准备按指挥命令行动。负责预备队的组织及材料,膳食等后勤保障。随时准备被充抢险队伍。
联络员:负责抢修队的组织及现场抢救、指挥。随时向安全、生产副指挥汇报。负责按指挥部命令进行上、下级的联、系和各抢险队间的联系,做好抢险工作记录。协助检查预案执行情况。根据现场技术人员的意见,随时向指挥部汇报。接等有关部门人员的询问。
(二)抢险组职责
1、消防队听到报警后,立即到达着火地点,迅速就近接通水源或提起灭火器听命令灭火。做到迅速、准确、有效。一切行动听指挥。随时向指挥人员汇报灭火情况。注意现场保护。
2、抢修队在听到报警后,按照《抢险队安全管理规定》有关条款,各就各位按照指挥部命令及抢修方案立即投入设备及管线的抢修。一组负责抢修破损的管线或截门:二组负责泄漏点的堵漏及其点火炬的抢修所需工具材料等;三组负责将抢修专用工具运到现场并提供抢修所需工具材料等。抢修中必须注意安全,及时向指挥人员汇报情况。其他无关人员一律不得在现场停留观看。
3、运输队在报警后要迅速按预定集合待命,接到指挥部命令后。立即投入抢救人员及财产的运输。随时向指挥人员汇报情况,做好待命抢险准备。
4、后期组在报警后,组织预备队在指定地点待命,同时为抢险队做好材料、膳食和医疗等各项准备工作。做好抢险准备(预备队)。
5、保卫组听到报警后按保卫预案到达指定地点负责警戒。当发生液化石油气大量泄漏时。应随时监测浓度及其范围,根据扩散情况布置警戒,并通知附近机关团体禁止用电、用火切断交通等。
预防与预警
对所辖区的液化石油气储罐、液化石油气钢瓶等油气储运设施设立符合政府令和行业规范的监测控措施。严格执行安全检查、维护保养制度。对泄漏区域实施不间断进行定点与不定点的检测。随时掌握泄漏区域浓度和扩散范围,恰当地划定警戒区,警戒区内禁绝烟火,不得使用非防爆电器,不准使用手机和对讲机。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油气泄漏事故,建立预测预警机制,进行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应急响应
(一)事故报警
1、发生油气泄漏事故时。第一发现人立即就近按下火警按钮报警,然后再向消防值班人员说明事故情况,目前应急救援处理情况及需要提供的救援帮助等。
2、消防值班人员根据事故灾情严重程度,决策是否需要外部援助。如需要外援,应拨打119。请求外援。
3、报完火警后,消防值班人员立即通过电话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报告事故情况。并指挥有关人员到路口迎车,指引事故地点。
4、事故应急指挥部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通知事故应急指挥部和事故抢险组所有人员到达事故现场。
(二)处理措施
1、报警(119、120等),并视泄漏量情况及时报告政府有关部门。
2、建立警戒区。在指定范围内实行全面。划出警戒线。设立明显标志,以各种方式和手段通知警戒区内和周边人员迅速撤离,禁止一切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
3、消除所有火种。立即在警戒区内停电、停火。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进入危险区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作业时设备应确保接地。
4、控制泄漏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或翻转容器,避免液体漏出。如管道破裂,可用木楔子、堵漏或卡箍法堵漏,随后用高标号速冻水泥覆盖法暂时封堵。
5、导流泄压。若各流程管线完好,可通过出液管线、排污管线,将液态导入紧急事故罐,或采用注水升浮法,将油气界位抬高到泄漏部位以上。
6、罐体掩护。从安全距离,利用带架水枪以开花的形式或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罐壁和泄漏点喷射。以降低温度和可燃气体的浓度。
7、控制蒸气云。用中倍数泡沫或干粉覆盖泄漏的液相,减少液化气蒸发,用喷雾水(或强制通风)转移蒸气云飘逸的方向。使其在安全地方扩散掉。
8、现场监测。随时用可燃气体检测仪监视检测警戒区内的气体浓度。人员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注意事项: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警戒区直至油气浓度达到爆炸下限25%以下方可撤除。
应急结束
事故得到控制。事故再次发生的隐患消除后,应急结束后。消防工作办公室负责对事故进行总结,对值班记录等资料进行汇总、归档。并起草上报材料。按照有关规定,由公司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上报。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一)通讯与信息保障:消防工作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经理、副经理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手机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二)物资保障:按照有关规定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台帐。保障应急救援物质管用有效。
(三)应急队伍保障: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组要加强训练,针对模拟事故进行应急演练,并加强救援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定期演练制度,实战性的综合应急演练每年不少于1次,确保救援队伍能适应急抢险救援的需要。与临近消防队,定期开展各专业联防活动,需要时通过消防值班室电话联系。充分发挥联防力量。
附则
渔业安全事故范文2
关键词:安全生产;工伤事故;预防;控制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面临着物料采购、验收入库,原材料经过特定设备加工、流转,到产成品验收入库,最终发至用户手中。在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员工涉及到一些运输工具、加工设备,以及水、电、汽等危险源,不少企业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工伤事故。而任何工伤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伤害与经济损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管控好工伤事故,将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和有效益的工作。对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小企业来说,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没有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想做好安全生产与工伤事故的管控工作,确实困难不少,甚至让一些管理者感到力不从心、防不胜防。其实安全生产与工伤事故的管控是个系统工程,不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只要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就可以将工作做实、做好。
一、加强与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事故防护措施
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建设是关键、是基础。企业必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完善作业标准,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操作规程,来组织生产,来引导、督促员工安全生产,预防和杜绝工伤事故发生。
二、加强职工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三违”(违章指挥、违规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建立完善、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定期进行安全生产与工作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员工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新入职员工,由于缺少工作经验或缺乏工作经历,工作技能和安全意识都比较低,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可有效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营造安全生产的经营氛围、维持安全生产秩序,从而为安全无事故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防止因生产设备的原因发生事故
定期对企业生产设备进行例行保养、定期检测,是生产设备科学管理的要求,更是发现设备安全隐患、排除隐患的重要手段,定期维护可以提高设备安全运行保证率。适当设定设备安全点检、自检,可以进一步提高设备安全运行的可靠性,降低设备发生突发性故障的概率。
四、及时、合理配备劳动保护用品
根据岗位实际需要,配备并使用合适的劳动保护用品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企业应该建立劳动保护用品的采购、验收、发放、使用及回收的管理制度。所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须符合规定标准、满足工作要求,要及时发放到位,督促员工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确保有效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身心健康。
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员工过度疲劳工作
作息时间的安排,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所以在安排作息时间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工作要求和员工的身心健康,尽可能保持均衡生产、标准化作业。特殊情况,需要安排员工加班加点,必须杜绝连续加班、疲劳作业,对抢险救灾等特殊情况,安排员工作业或加班作业,均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落实应急处理措施。
六、参加工伤保险,为企业和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为所有在岗员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企业化解工伤风险的重要途径。所谓工伤保险,就是当参保职工发生工伤意外时,由工伤保险基金提供一定的抢救、治疗、康复费用,承担伤重、伤残员工的后续治疗、基本生活保障及一定的经济补偿费用。因为,尽管企业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但工伤事故的发生仍是在所难免。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参保员工可以得到工伤保险基金的支持,及时有效实施抢救和治疗,可以享受相应的医疗补偿,伤重、伤残员工还可以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参加工伤保险,可以有效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为劳资双方解除后顾之忧,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七、视需要,适当为员工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分担企业和职工的经济负担
部分企业由于客观原因,例如新进入企业员工,处于试用期、政策容许的社保“空窗期”,在企业无法为该员工办理工伤保险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为该员工购买意外伤害的商业保险,万一发生工伤事故,可以分担企业和员工的经济负担。有条件的企业或工伤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企业,可以考虑在办理了工伤保险的前提下,对发生意外伤害概率比较高的岗位的员工,额外办理商业保险。通过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商业险来共同分担工伤事故的损失,实现工伤事故“双保险”。
八、一旦发生工伤事故,须全力施救,积极治疗
企业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管控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但并不能保证不发生工伤事故。一旦发生意外工伤事故,现场人员应当临危不乱,启动应急处理程序,积极科学的组织现场自救、互救、援救,及时将受伤人员就近送至有条件施救的医疗机构抢救,待伤情基本稳定后,可以在征求受伤员工及其家属的意见后,选择更适合伤员治疗、康复的医院继续治疗。不论在员工住院治疗,还是出院后的康复期间,企业均应保持对受伤员工的关心与关注。
九、及时对工伤事故申请备案,及时申请保险理赔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造成人身损害,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工伤保险主管部门申请工伤备案、工伤认定,及时申请意外伤害等所投商业保险的理赔。视需要,在员工康复后及时申请伤残等级评定。及时做好工伤职工医疗费用的报支、落实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等工伤待遇。积极从工伤保险、商业保险部门争取保险理赔和伤残补贴,尽可能弥补企业和员工在安全事故中的损失。
十、处理工伤事故,坚持“三不放过”原则
渔业安全事故范文3
[关键词]锅炉;安全事故;整治;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X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22-01
锅炉是一种用于能量转换的专业设备,煤炭在锅炉中燃烧后对水进行加热,产生的水蒸气催动蒸汽轮运转,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量。随着科技的发展,锅炉的型号不断增多,功能越来越多,活跃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锅炉在现代工业企业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很多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锅炉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问题、人员操作等问题,引起了大量安全事故,不仅影响到企业生产,还威胁到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分析锅炉安全事故及其诱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治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 锅炉安全事故分类
锅炉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锅炉安全事故是指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工作温度较高或者压力较大等原因导致的内部零件损坏、锅炉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引起锅炉爆炸并造成财产和人员伤亡等各种安全问题。锅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极其巨大的。根据锅炉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破坏性进行划分,可以而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一般性的轻微事故,锅炉安全事故中,仅有部分零件造成损坏,不影响锅炉短期的使用,因而不用进行大规模的整修。第二种是严重安全事故,锅炉中的某些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及其安全保护装置被损坏,燃烧过程中存在爆炸风险,因而锅炉必须停止运行并进行大规模整修。第三种是爆炸事故,锅炉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压部件被严重损坏,锅炉积蓄的大量能量在短时间被迅速释放,锅炉发生爆炸并且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锅炉的三种类型的事故不是分割的,严重的锅炉事故往往是在轻微事故发生初期没有受到重视而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哪种事故,都应当引起相应的重视,以便做好预防和处理。
2 锅炉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2.1 锅炉事故产生物的原因
2.1.1 锅炉自身质量问题
严格来讲,锅炉必须由专业生产厂家生产,承压部件及其关键零部件也必须达到国家相应生产标准。但是在一些小型工厂中,使用的大多为小型锅炉,为了控制生产成本,一些关键零部件达不到生产标准。甚至在一些工厂中,锅炉的部分零部件都是自己使用一些现有的材料焊接而成的,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但是自己改造的锅炉没有经过压力测试,运行过程中极易引起安全事故。此外,很多企业虽然使用了原装的合格锅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受制于场地的限制或者实际需求,会对锅炉进行一定的改装,这些都会影响到锅炉的安全性能。
2.1.2 煤炭质量问题
煤炭是锅炉的主要燃料,随着煤炭资源的匮乏,很多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使用了劣质煤炭作为锅炉的燃料。但是锅炉对于煤炭具有较高的要求,劣质的煤炭虽然可以一时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对锅炉造成不可逆转的物理损害。此外,劣质煤炭产生大量灰屑等还会附着在锅炉的外表面,影响锅炉的导热性能。
2.1.3 锅炉用水质量问题
锅炉用水有较高的标准,劣质水也是导致锅炉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工厂中,水质往往未经检测和处理就在锅炉中使用,这些品质较差的水中,含有较高的碳酸镁和碳酸钙,并且还含有较多杂质。在高温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会腐蚀锅炉内壁,并且产生厚厚的水垢附着于锅炉的表面,在以往的事故中,由于水质问题而引起的锅炉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锅炉的运行。
2.2 锅炉事故产生人为原因
2.2.1 监管不到位
锅炉在企业中大都属于固定资产,如果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往往可以使用很多年,如果使用不当,会大大缩短锅炉的使用寿命。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锅炉是生产要素,因而忽视了锅炉的安全管理,没有实时掌握锅炉运行情况,锅炉大都只有少数司炉工负责。
2.2.2 操作不当
作为锅炉的直接操作人员,司炉工是锅炉的直接管理人员,对锅炉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司炉工应当时刻关注锅炉的运行状况,将锅炉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准确掌握燃料和水的添加时间,定期对锅炉的水垢进行清理等。但是实际中的大多数司炉工都不是专业人员,燃料和水的添加具有随意性,压力控制不合理,往往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安全事故。
2.2.3 技术处理不当
企业不重视锅炉的管理,导致锅炉操作人员心理上的疏忽,锅炉运行管理较为混乱。当锅炉出现问题时,司炉工虽然会向管理部门报告问题,但是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没有专门的锅炉维修人员,对锅炉产生的异常不能准确的分析,只能保证锅炉在表面上正常运行,导致锅炉日常中的细微安全隐患被忽略。
3 锅炉安全问题的整治
3.1 控制锅炉的质量
企业要购买专业厂家生产的锅炉,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选用劣质锅炉,更不能随意对锅炉进行改装。企业管理者要清楚的认识到,购买锅炉所能节省的成本是有限的,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采购锅炉时,还应当让生产企业出示锅炉的试验数据和生产资料,使用之前到质监局备案。
3.2 控制水质与煤炭质量
在选用锅炉燃料时要严把质量关,保证锅炉使用二级以上的烟煤,坚决使用正规渠道的煤炭,保证煤炭的品质。进入锅炉的水也要符合相关要求,就目前的水质而言,大多数地区的水质是不符合锅炉使用标准的。因此锅炉用水应当进行一定的处理,并且在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锅炉使用。
3.3 规范人员操作
司炉工作为锅炉的直接操作和管理人员,应当在上岗之前进行必要的培训,一方面提升器安全生产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器锅炉操作管理技能。司炉工要准确记录锅炉运行的状况和数据,并且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出现问题时,及时向管理部门汇报,在第一时间排除锅炉安全隐患。
3.4 应急处理机制
锅炉关系到企业运行的动力,一旦出现事故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做好锅炉安全运行的监测和管理外,还应当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在出现事故第一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应急抢修,尽可能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事故处理者要沉着冷静,其他人员各司其职,服从指挥,必要时可举行一定的演习,提升应急处理预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侯力源. 试论锅炉安全事故的诱因与整治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79-80.
[2]罗福明. 浅谈锅炉安全事故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 科技促进发展,2011,S1:290.
[3]谢照思,徐子力. 锅炉安全分析[J]. 广西轻工业,2010,04:31-32+46.
[4]徐康华. 浅谈锅炉安全运行管理与维护保养[J]. 科技资讯,2014,07:163.
[5]梁治国. 常压锅炉的安全管理探析[J]. 科技传播,2014,08:46+55.
[6]燕德全. 锅炉安全问题浅析[J]. 科技资讯,2009,05:124.
渔业安全事故范文4
根据历史事故统计分析,钢铁企业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主要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煤气中毒事故等几大类。事故的发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装备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增进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技术素质、完善安全制度、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机制、采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来避免钢铁企业事故发生成为必然。
[关键词]企业 安全生产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23-01
1.事故发生的机理与控制方法
1.1.事故发生的机理
要想保证安全生产,控制事故首要的是要了解触发事故的原因。我们知道,由于事故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它所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原因、物质原因、环境原因等等。根据生产事故统计调查得知,在事故发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制约这两种因素的管理原因。。在人的不安全行为中,重点要素是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重点要素则是设备、设施缺陷。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交而发生的。即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了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事故。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由于管理控制缺陷造成的。管理原因制约着人、物、原因,只要管理控制措施上存在着缺陷就会促成人为或物质因素的存在,引起事故的发生。所以,错综复杂的事故从本质上分析离不开这几种原因,而能够制约这几种原因的则是管理原因。
1.2.事故控制方法
至此,我们知道了事故的发生,物的因素是产生事故的基础条件,物存在着不安全状态如遇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触发就会造成事故,在人一物体系中,人一物是相互影响,相互干扰,互为条件的。根据事故交叉模式理论,为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交叉,就出现了控制事故的两种极端的观点:一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人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而且受作业环境的影响(这是工效学观点)。另一观点是事故的原因是物质条件(机器、工具加工方法等)的设计,不具有本质安全化,遇到人的失误而造成事故,即在个人出现失误与疏忽时,要求设计具有人身故障自动安全保险性能。这两种方法并非互不适应,只是侧重点不同,控制措施的制订不可片面地偏向一方,控制事故必须是全面地、全方位地系统控制人和物危险因素。
1.3.控制事故的一般方法和优选次序
(1) 消除机械设备、加工方法、材料或厂房结构中的危险因素。
(2) 用封闭或防护手段控制危险出现之处。事故的产生是能量失去约束失散而造成的。在能量易蓄积、变化以及可能与人接触的部位,采用封闭或防护手段,如压力容器安全阀、传动轴装安全罩、吊车吊钩极限装置等等。安全装置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要求控制安全装置在使用中保持可靠性。
(3) 严格规定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4) 强化安全教育,开展危险预知训练,提高人的安全技能,减少人为失误。
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钢铁企业安全生产
完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管理。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关键是严格管理,从严治厂,依法治厂,采用培训先行,依法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发展观的方式。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从建立健全企业的有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一基础工作抓起。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上,根据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在及时修订完善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上下功夫,实现生产有章程、管理有制度、作业有标准。同时采取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查,它是一种安全技术措施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检验安全目标实施、管理方法落实的安全管理措施,在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为了保障钢铁企业安全生产,具体方案如下:
1)创新安全管理制度, 筑牢体制防线。主要包括强化队伍建设, 完善监管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安全检查模式, 完善监控体系“ 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完善安全预警体系, 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2)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3)坚持教育优先,不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4)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落实各项安全工作
5)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本质安全化水平
3. 建立钢铁企业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近年来,国内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重大、特大事故,特别是一次死亡几十人的事故呈现上升趋势。事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或《事故应急预案》未规范化、程序化,执行不力,导致事故扩大,人员伤亡增加。
3.1. 《事故应急预案》的概念。《事故应急预案》是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针对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一系列处理紧急事故的程序、方法和步骤,它主要包括人员组成、事故现场组织、内外联系、人员抢救疏散、救护知识等,目的是控制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职业安全健康审核规范》中明确要求,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时,必须对潜在重大安全事故制订《事故应急预案》,并做到全员熟练掌握。
3.2. 钢铁企业《事故应急预案》的种类。根据历史事故统计分析,钢铁企业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主要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煤气中毒事故等几大类。在《事故应急预案》的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调查本企业潜在的或曾发生过的重大事故,根据不同的事故制订不同的《事故应急预案》,宁全勿缺。
3.3. 《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步骤。《事故应急预案》在制定程序步骤时,应本着简单、明了、易掌握的原则,明确地告诉职工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如何去做。
3.4. 《事故应急预案》的应急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的制订还应根据潜在事故的性质和需要不同,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并且每年对应急设备至少检测一次,确保应急设备的性能良好。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投人使用。
3.5. 现场救护常识。通常安全事故发生后,会或多或少出现人员伤亡。如果救援人员不具备一定的救护知识,凭一时之勇,反而会扩大事故。所以在制订《事故应急预案》时,应增加现场救护常识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培训,做到全员掌握。制定救护常识要结合事故性质和造成的危害而定。
4. 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预防事故的基础性工作,它具有保障员工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重要性意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不仅包括安全宣传、文艺活动、管理、教育、经济等软手段的建设,还包括安全科技、安全工程、安全设备等硬技术的建设因此,在企业基层搞好安全文化建设,是对职工人身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
渔业安全事故范文5
关键词 信息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055-04
一、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促进业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各种信息安全事故却频繁发生。据普华永道2010年度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事故、数据事故及系统事故是中国企业常见的三大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分别为51%、45%和40%,而相同事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则为25%、27%与23%。
大量文献和事实表明,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安全事故的高发性。信息具有易传播、易扩散、易毁损的特点,信息资产比传统的实物资产更加脆弱,而其运作的风险、收益和机会却比实物资产大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不断增强的依赖性也增大了重要信息受到严重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常导致企业资产受损或业务中断。
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层面,从早期的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而从管理方面和流程优化方面研究的较少。Ross Anderson(2001)认为,信息安全的经济管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研究更为重要。傅毓敏(2010)认为,中国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流程的重视不足是导致相关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以管理因素研究为核心,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控制事故致因因素预防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生产领域的事故致因理论应用到信息安全事故分析中,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将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为四部分,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分析各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构建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鱼刺图,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从管理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Van Niekerk(2010)认为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氛围是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的关键;Knapp(2009)等先后对信息安全政策和信息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erath(2009)通过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惩罚力度、压力和员工的效果认知会对其安全行为产生影响;Albrechtsen(2010)发现员工参与、集体反思和群体作用可以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并改善其安全行为;Stanton(2005)研究发现终端用户的安全行为会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Ashenden(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和终端用户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双方在理解上的差异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此外,Vroom(2004)、Flowerday(2005)等学者也先后对此进行了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涉及管理层面的研究较少。沈昌祥、张焕国、冯登国(2007)系统地阐述了信息安全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官巍、胡若(2007)从社会环境、商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刘福来(2010)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大多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一个或几个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但是缺乏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系统分析。国内的研究多用于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分析则鲜有研究。
(二)事故致因理论
在信息安全事故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分析导致事故发生原因因素的科学理论。它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置等基本因素如何起作用而形成事故并造成损失的理论。
在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中,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最具代表性,它最先提出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两个直接因素。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础上,博德(F.Bird)等又进一步提出了把安全管理作为背后深层次的间接事故致因因素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认为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管理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失误的反映。
本文依据博德(F.Bird)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信息安全事故模型。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用在能量物质/载体上的结果,而企业的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作用的直接因素。
三、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通过对各类型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其中,物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因素、技术因素、设备因素等。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缺失、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环境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深层原因。因此,本文将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可控致因因素整理归纳后分为四类,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并构建了信息安全事故鱼刺图(见图2)。
(一)环境因素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急需开展业务,往往出现“先业务,后安全”的现象,安全管理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企业业务的符合性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试用和管理是否超出法律规定和合同规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范围。另外,很多企业安装了一定的安全设备,但缺乏统一的安全体系规划和安全防范机制,企业安全责任不明确,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由于缺乏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事故处理机制,发生信息安全事故之后,企业的业务往往会出现中断,此时,信息管理人员又变成“救火员”恢复业务,最终信息安全建设变成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亡羊补牢式的行为。此外,企业惩戒措施和审计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信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或重复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或个人。企业选择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信息转移至第三方。企业与第三方的外包合约不完善、第三方的服务质量不高以及对第三方数据访问权限的不明确易导致企业关键数据的泄露,容易引发外部攻击。
(二)人员因素分析
人员是信息安全管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同类别的人员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不尽相同。(1)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是企业资源投入的决策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高层对信息安全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是导致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欠缺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淡漠的关键因素。中层管理者作为衔接企业高层和基层的桥梁,其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的效果。(2)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技术人员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和安全监察、审计人员。由于受人员及技术的限制,往往一个管理员既要负责系统的配置,又要负责系统的安全管理,安全设置和安全监督都是“一肩挑”。这种情况使得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一旦管理员的权限失控,极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3)基层人员。目前,我国企业的基层员工普遍缺乏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对信息安全意识淡漠,每天都在以不安全的方式处理着企业的大量重要信息,如随意使用移动设备、上网不限制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都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技术因素分析
信息安全技术是企业防范信息安全事故的基本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导致信息安全事故技术方面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1)软件因素,包括软件设计缺陷或存在技术漏洞、杀毒软件不及时更新以及突发的软件故障等。(2)信息系统设计因素,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时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业务流程描述错误或遗漏、前期测试不充分、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不清晰、关键数据没有备份、信息资产安全等级不明确以及信息资产没有保护措施等因素。这些不安全的技术因素导致了信息安全漏洞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目前互联网普及的开放网络环境中,这些漏洞无疑会给外部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设备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设备主要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线路等方面,这些是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由于设备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包括硬件自身故障、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其他设备设施故障等四种,其致因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1)物理安全方面,包括物理安全边界不明确、非授权的物理访问、设备或存储介质缺乏安全措施、设施设备的非授权使用或移动、硬件失效等。(2)保障设施方面,包括供电或空调中断、电气故障、电缆损坏等。(3)外界不可抗力,包括水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战争等外界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设施设备硬件的损坏,导致存储于设备上的数据受到干扰和破坏,容易引发企业业务的中断。
四、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人员培训、制度完善以及硬件改进三个方面进行防范。具体而言:
(一)建立有效的“人力防火墙”,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是企业每个员工都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建立“人力防火墙”能真正调动企业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增强所有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增强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技能;通过法律法规、安全政策、访问权限与惩戒措施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氛围,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二)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减少由于环境、技术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依据企业信息安全需求、业务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在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上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防范体系。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来自策略、设计以及运行等各个层面和阶段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由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建立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性计划,强化重要信息数据备份,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能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集中化的管理控制机制,将数据安全控制进行集中化管理,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网络管理平台,以确保安全防范策略能够由上至下全面贯彻执行,减少数据安全风险;以“适度防范”为原则,选择合适的安全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在考虑成本和投资回报的基础上满足企业业务安全的需求。
渔业安全事故范文6
为进一步摸清全镇非煤矿山企业的现状,找准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总结经验、制定对策,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X月XX日至XX日,组织开展了全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XX、XX等矿山进行现场检查和调研,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等方式,对全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非煤矿山基本情况、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
(一)XX镇现有正在正常生产的非煤矿山6家,其中露天2家,洞采4家,共有从业人员127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0名,特种作业人员44名,全部持证上岗,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农民。
(二)近几年来,随着对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通过采取安全监管、检查、专项整治、安全许可、“打非治违”等一系列措施,全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逐步推进,非煤矿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任重道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现象。部分现场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现场管理不到位等。
(二)存在习惯性违章现象,存在侥幸和从众心理。有的从业人员偶尔有违章作业,见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在平时作业中便不按安全操作流程,久而久之,把违章长期化、习惯化。
(三)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效能不足情况。有些企业虽然重视安全生产,但在管理过程中安排不到位,导致效果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四)存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现象,部分从业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隐患整改不到位。
(五)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安全设施配备不到位,设备配套不齐全,职业卫生防护不到位,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也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今后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上级关于安全生产指示精神,让安全生产意识在从业人员中入脑入心;加强非煤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知识培训,主要涉及法律法规、各项操作规程等,提高其对习惯性违章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文化素质,让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提出的建议和要求。
(二)加强执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严格按照“五落实”的要求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三违”处罚制度,发现违章作业问题从严处罚,督促企业立足于安全生产,加大安全生产人力和资金投入,及时制定和更新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