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预防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灾害的预防措施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1

连阴天温度低、光照弱,对冬季蔬菜威胁极大,是喜温性蔬菜越冬茬生产的“第一大敌”,在这样的天气下,植株生长停滞,叶片黄化,地上部、地下部都受严重影响。在不影响日光温室内蔬菜温度要求的情况下,揭盖草苫要尽量正常进行,使蔬菜利用阴天的散射光维持生命,不要连续几天不揭苫。如连阴天又遇寒流袭击,温室内温度下降,这时在后墙上张挂反光幕来增加温室北部的光照,起到增光和提温的作用。在秧苗高度较低时还可以加设小拱棚保温。

在温度方面,应使室内夜间温度较晴天低2—3℃。因为阴天白天光照弱,光合产物少,如果夜温过高,则作物呼吸消耗增加,导致营养不足,产生各种生理障碍。连阴暴晴之后,切不可同时、全部揭开草苫,而应该陆续、间隔揭起草苫。中午阳光强时,可将草苫放下来,等阳光稍弱时再揭开。当温度提高后,利用中午高温时可短时间放风,风量不宜过大,以利于排放出有害气体。

二、发生寒流天气的预防措施

强降温、寒流天气在东北地区经常发生,持续的低温、寒流会使温室内温度降低,没加强保温措施或保温性能不好的温室,易造成作物发生冷害、冻害,使作物叶片黄化,落花落果,严重的甚至结冰、枯死。同时室内温度骤降、放风不足,湿度加大,极易造成作物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为避免冷害和冻害的发生,要及早做好防寒工作。

1 及时采取增保温的措施

温室门口加挂厚的棉门帘,进口处用旧塑料设围帘,阻挡冷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在寒流到来之时,增加草苫数量;在草苫上(或下)加盖一层旧棚膜,或者使用专用棉被做覆盖物。将防寒沟填充足够的柴草,以防前部地热大量外传。刚定植处于幼苗期的加盖小拱棚等措施提高保温性能。

2 采取临时补温措施

当温室内温度达不到作物生理活动耐受温度范围时,要尽可能利用热风炉、火炉、电钨灯、浴霸灯等设备加温。辅助加温只要保证作物不受冻害即可,切不可把室内气温提得太高,以免影响正常发育。果类菜一般保证夜温不低于6℃。

三、大风暴雪发生的预防措施

秋末冬初,常出现雨天或雨夹雪天气,如果室内最低气温在蔬菜生长所需最低温度以上,可以不放草苫,同时还要用旧棚膜将草苫盖好。如果室内温度低于蔬菜生理需要最低温度,就要覆盖草苫,并在草苫上加盖一层旧塑料以防雨雪将其淋湿。

在大风、暴雪到来之前,要检查塑料薄膜的固定情况,压膜线或压杆是否固定牢靠,并把草苫盖好压严。降雪的白天也要揭开草苫,让蔬菜接受散射光。同时让雪直接落在棚膜上,便于及时清扫,避免雪在草苫上增重,引起棚体坍塌;雪停后要及时清扫草苫,棚膜上的积雪。在室温维持在作物生理活动耐受温度的基础上,要注意放风排湿,降低土地温湿度,使用烟剂和粉尘剂,防病、增温、降湿,当雨雪停止又出现连雾天气时,大棚草苫应晚揭早盖,揭盖时间应根据棚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当棚内温度降至蔬菜生长发育的下限时,每天只能在中午揭开2小时,阴雾严重时,中午草苫可隔一揭一。

四、大风降温天气预防措施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1.1滑坡的防治技术

(1)排水技术的应用,我们需要坚持优先治水的工作理念。在防治的工作中,全面应用取截水沟截断的保护措施。主要是用水的冲击力对滑坡体的周围环境和地表水进行冲刷。对于滑坡体周围以及滑坡体区域内的大气降水进入滑坡体的地下水,我们可以利用排水方式排水和治水。

(2)削方减载。削方减载的治理针对于条件适宜的环境下。通过工程实践表面,符合滑坡削坡减载的条件如下: 推移式滑坡; 滑坡体中后部地表没有重要的建筑物和障碍物; 弃渣堆积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

(3)坡脚回填反压技术的应用,在滑坡防治的中期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岩土体发挥反压的作用。在滑坡中前部没有重要的交通道路和基础设备、建筑物和障碍物、地形宽坦、获取岩土填料比较快捷的前提条件下。首先可以用坡脚回填反压的技术进行治理,假如治理的条件都非常充分,可以同时开展回填反压应与滑坡削坡减载方案,保证回填反压土体的稳定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前提。

1.2泥石流的防治技术

(1)选择合适的位置。全面考察地形、水文和工程地质等条件,排土场必须避开断层、破碎带、软弱基底等不良地质,其上游不应有大面积的水流,下游要远离采矿场、工业场地、居民点、铁路、道路等设施。

(2)做好排弃计划。将排土场分区,分别堆放不同构造性质的岩土,用排岩机械及时整理排卸平台,防止岩土分层现象; 排岩时,将土方堆砌在内侧,将石方堆砌在外侧,这样利于水的渗透; 严格控制排岩强度和速度,防止因基底土层超载而导致边坡失稳。

(3)排水挡水措施。①地表水处理措施,沿排弃场上方设置排水沟,使上游的水流入排水沟; 将排弃场平台设计成反向的坡,使平台上的雨水流入排水沟; 定期或者长期监测排土场排水设施的情况,如有积水或者平台下沉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②地下水处理措施,应采取疏干导流或地下帷幕截流措施。同时挖筑汇水沟,并以较坚硬的大块岩充填,把地下水引向排土场外流入河流。另外,为防止降水的危害,平台可选用采场玻璃黏土做防渗材料,沿坡面堆放,用推土机推平碾压后进行地表绿化。

1.3崩塌的防治技术

对于崩塌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拦截、支挡、排水以及护坡护墙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具体措施的选择可按照崩塌的原因来进行确定。除了这些传统的技术之外,目前还有一种新型技术,即SNS柔性拦石网,该技术在落石能量较高并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矿山和水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3]。

1.4地表变形的防治技术

(1)倾倒滑移变形区域治理。对于倾倒滑移变形区域,为防止滑坡及岩体大变形,采用锚杆、抗滑桩和疏干排水工程以减缓边坡滑移变形,控制边坡地下水位

(2)沉陷滑移变形区域治理。沉陷滑移变形区域分断裂带区域和断裂带边缘区域。为防止陷落、倒塌,减缓不均匀变形,对断裂带区域的岩体或地基采取断裂带充填注浆,地面硬化等处理措施。对断裂带边缘区域的岩体或地基进行堵水帷幕注浆、空化裂隙注浆措施,对地基进行地下混合桩连续墙处理,对建筑物结构进行加固和纠偏处理。总体规划是对具备条件的建筑物迁移,不新建设施。

(3)沉陷迁移变形区域治理。对沉陷迁移变形区域,为防止不均匀沉降,对地基进行第四系充填注浆。对东锅炉区域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发育有空化裂隙,空化以松散为主、部分为含水裂隙,一般深度 3 ~ 8 m,发育在浅部第四系层位。在地震二分量法探测的基础上,对空化点位实施充填注浆工程。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提高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提高对于地质监测和预警是防治灾害的重要举措。为此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乡镇的政府机关成立一个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委员会,对于灾情的频发地点,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对于不适合居住,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危害的人口聚居区进行搬迁工作。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可以和气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地了解天气变化,并用最为有效的通讯设施,告诫隐患点周围的居民做好防范工作。在灾情降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对突发状况应急措施。灾情发生后,积极和救援队伍配合,保持救援消息的畅通。灾情得到有效的处理后,还要广泛的收集有关于此次灾情的数据和资料,建立地质灾情的实时反馈系统和数据库,进一步的提高地质灾情的预报和检测水平。

2.2健全灾害的防治软体系

在法律层面上,我们要对于乡镇的灾害的防治进行一个统筹的规划,把灾情的防治纳入到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那些无视工作人员的阻挠,仍然继续从事有关使险情进一步恶化的行为,如乱砍滥伐,进行严厉的惩处。在城镇的规划上,把对于灾情的评估纳入到规划的内容中去。在建设施工前,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的地势走向特点,合理地进行布局; 在周围城镇规模的划分上,进行科学的论证,避免无限制的,超过当地的生态许可的扩张。在土地的划分上,要给灾情的爆发预留出防灾专用土地,并配备好基础的抗灾救灾物资[1]。

2.3加大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现代化的地质灾害的防治中,我们一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比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建立乡镇所处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根据科学分析的结果来合理地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以调整为主,迁移为辅。必要时,还可以应用该GIS 技术对于灾害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储存,以便日后及时的调整,更好更快的建立救灾决策。其次,遥感 RS 技术也不应该得到忽视。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分析到那些我们不可能接触到的山体地质深处的信息。在不接触的前提下就能够完成对于信息的提取工作,进而方便地进行计算机建模,模拟山体条件,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另外,GIS 和遥感技术两者之间还可以结合起来。利用前者的储存上的优势,后者探测到的结果可以安全的存放在前者中,方便归纳,分析和总结。

2.4提高现有地貌的遵循度

如今,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难免要经过一些山区,这时挖山通常成为了常见的做法。于是便造成了山体生态系统,水资源的破坏,植被大量遭到砍伐,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情的形势[4]。故而,我们应该极大的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在进行乡镇前期建设的规划时,我们要强化原有的山区与乡镇共有的格局,保护乡镇扩张中所涉及的山体,以及伴山而流的水体。避免以牺牲原有的地形地貌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发生。在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中,尤以要注意交通线路建设中的布局,交通线路的选取要遵循着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交通路线的主干道两侧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程度设置宽度不同的绿色防护带。

三、结语

在长期的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总结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采取及时有效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使治理方案的实施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安全性。参与国家防灾减难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积累多年的防治工作经验,希望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促进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丁炜,刘海涛,李婧。 地裂缝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西部探矿工程,2013,(3)。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3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内蒙古电网;电网运行

一.引言

电网的正常运行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气象的变化对电网负荷高峰出现的时间及峰值等有明显的影响,而气象灾害更会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2002年12月20日至27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遇到了特大暴雪,气温骤降到零下25摄氏度,积雪成冰,覆冰沉重地压在了本已严重老化、十分脆弱的导线上,使输电线路大量跳闸,导致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大面积停电3天。2008年6月23日,廊坊市大城县出现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由于雷电击坏供电局电力变压器5台,造成低压线路LJG-35型650米、单级刀闸630A型1只、222线踟120kg、电杆10米的2基等电力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0.5万元。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大范围电网瘫痪,直接经济损失1516亿元。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近2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自然灾害己成为造成电网系统稳定破坏事故当中仅次于设备故障的第二大因素。因此,了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特征,分析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工作势在必行。这些工作做好必会有效地抵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

二.内蒙古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特征

内蒙古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10℃递减到-32℃,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

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雨、洪涝、冰雹、雷暴、雪灾、持续低温、高温等多种灾害。一些地区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平均降雨量295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天气象灾害出现的时段为:①冬季出现持续低温,并伴有雪灾出现;②春季发生霜冻灾害;③春夏季大部分地出现大风强沙尘天气;④夏季暴雨雷暴冰雹灾害严重,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三.主要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危害

3.1大风的危害及防治

内蒙古地区冬春季多风大,局部地区最大风力达到10级,最大风速达到30m/s。因此,大风对电力线路的影响最为严重,通常大风天气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引起杆塔倒塔,破坏输电线路;②吹起异物造成引起线路短路;③风力异常会造成线路舞动,诱发风偏闪络;④降低重合闸成功率。

3.2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多发生在四、五月份,沙尘天气会导致浮尘或污秽物附着到绝缘子或其它输电设施表面,影响设施表面的光滑度。这导致其憎水和憎冰雪的能力下降,极易覆冰和积雪。遇到雨雪天气是会在线路和绝缘子上形成一层上下贯通的雨凇、雪凇,引起线路故障跳闸。另外,沙尘天气的能见度在100米以下,短时间可甚至降到0米,严重影响到设备及线路正常巡视。

3.3雷暴天气

内蒙古地区输电线路长.地处旷野,易受雷击,各类故障中雷击电力设备导致跳闸所占的比例较大,由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约占40%~70%。尤其是在多雷、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复杂的山区,雷击输电线路引起的事故率更高,由于线路接地电阻偏高,容易造成雷电反击,,损坏设备绝缘。雷击还有可能造成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发生断股,影响输电线路的电力通信和保护信息交换的可靠性,给电网带来不小的危害。

3.4高温和低温天气

持续的极端高温及极端低温会造成输变电设备工作环境恶化,对电网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高温天气使电网负荷急剧增加,造成输变电设备过载,造成变压器等设备过热烧坏、损毁,发大面积停电事故。此外,还会导致输变电设备本体密封损坏,油浸或充气设备渗漏油、漏气,设备被迫停止运行。极端低温不仅会使设备冻裂或脆化导致设备本体损毁无法正常运行。

3.5雪灾天气

内蒙古地区的220千伏线路大多采用两分裂子线结构。每相或每极的子线之间的距离为30mm左右,客观上更容易使几个子线上的覆冰或积雪连为一体,形成冰雪桶体,使一相或一极线路的质量成数倍或数十倍的增加。遇有输电线路、铁塔等输电设施老化,不能承受覆冰之重,导致输电杆塔倾斜甚至断裂倾倒、倒塌。雪灾严重时会将道路阻塞,电力抢修人员不能到达事故现场,造成电力中断使电网大面积停电。

3.6暴雨天气

夏季强风常伴有暴雨,暴雨可导致空气间隙的放电电压降低。暴雨引发的洪灾可能冲垮线路杆塔,冲毁淹没变电设备,致使电网瘫痪。其对电网运行安全影响最大的还是对水电站的危害,如水电遭遇特大洪水时,洪水漫过坝顶,严重威胁大坝安全。在水电站泄洪时,下游水雾弥漫,可能导致下游开关站发生闪络,从而导致设备短路跳闸。

四.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

电网遭遇灾害性天气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以上气象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1.关注气象信息,建立气象预警机制以达到对恶劣天气的预报和预警。运行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恶劣天气的季节性特点提前做好设备的防灾抗灾工作。

2.设计线路时,消除能引起电网事故的各种气象灾害因素,科学合理提高灾害频发区电力设备抗灾设计水平。

3.加强线路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并排除事故隐患。气象灾害发生前增加巡视的次数、加大巡视的力度,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从而确保设备正常稳定运行。

4.加强对联网线路沿线走廊的专项整治工作,如及时修剪交叉跨越及风偏距离不足的树木以防止大风的影响,采取防雷措施提高电力设备防雷水平等。

五.结语

做好一些技术措施预防气象灾害的同时,当气象灾害必不可避免时还要做到还要做好相应的组织措施。如精心研究网络,编制系统事故预案。提高调度运行人员的反映能力,保证当电网一旦发生预想故障时调度运行人员能及时、准确地处理事故,缩短事故处理时间,保证事故处理的正确性,从而使事故影响面和损失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靖波,李正等.2008年电网冰灾覆冰及倒塔特征分析[J].电网与水利发电进展,2008,24(4):04-08.

[2]邬正荣.输电线路防风灾概析[J].线路通讯,2006,(11):94-96.

[3]李明慧,姚雷.公司全面提高电网设计建设标准.国家电网报,2008,03,04

[4]韩昌.上海常见气象灾害及电力系统安全应对策略[J].上海电力,2008,(5):440-443.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4

【关键词】棉花 干旱 涝灾 冷害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533.33万hm2,是我国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其生长周期长,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旱灾、涝灾和低温冷害对棉花的高产、优质、高效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棉农们的经济收入。

一、棉花品种特性

1.棉花生长的温度条件 根据研究棉花生物学温度情况:棉花开始生长的下限温度:长绒棉在9 ~10℃,陆地棉在11~12℃开始发芽。棉花生长的最适合温度:20~25℃,呈“热量饱和”状态,这时棉花净光合生产率最高,棉花生长最快;在28℃以上时,称“热量过剩”状态,光合生产率下降,棉花生长速度又明显减慢;在20℃以下时,棉花生长处于“热量饥饿”状态。当温度高达36~37℃时,棉花生长受到抑制,处于停止状态,为棉花生物学上限温度。当温度高于46℃时,棉花花粉甚至失去生活力,即为植物受害的高温。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棉花致死上限温度约为50℃,棉株生命下限温度0 ~ -6℃。各地因栽培条件不同,温度指标略有差异。一般田间水肥条件越好,棉苗叶片愈幼嫩的愈容易受冻害;相反,生长愈老的,受冻指标愈低。

2.棉花生长的热量条件 棉花生长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对热量条件反应最敏感。播种至出苗,大多需要7~20 d,需要活动积温160~320℃;当棉花播种后气温维持在20℃以上时,7~8 d即可出苗。如果播种后气温不稳定,虽平均在15~17℃,大约需要20 d才能出苗。日平均气温越低,播种至出苗需要的积温就越多。开花至吐絮阶段,热量条件不但影响棉花的产量,而且严重影响棉花品质。同地区、同品种,当开花至吐絮阶段间隔日数明显延长的年份,这个阶段积温偏多,该年棉花产量和品质就明显下降。棉花从开花到吐絮,棉铃干重(包括铃壳和籽棉)的增长与≥10℃活动积温和≥15℃有效积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铃重的增长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积温不足,无霜期短、温度不稳定是限制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

3.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 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750 ~1 000 lx,光饱和点为7~8万lx。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 000 lx,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4.棉花生长的水分条件 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为:播种至出苗,0 ~2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 ~ 80%为宜;苗期,0 ~4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0 ~ 70%为宜;初蕾期,0 ~6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5 ~ 75%为宜;盛蕾期后,0 ~80 cm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55 ~ 70%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5.棉花生长的土壤条件 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同时需要土壤的机械支撑才能生长。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属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二、旱灾对棉花的影响及防御

如果连续7~10 d晴朗无雨,田间土壤持水量明显低于60%,说明棉花已经受旱了。棉株生长趋于缓慢,顶芽、顶枝、新叶生长慢,主茎顶端明显变细,日生长量不到1cm左右;棉株叶片变小变厚,棉株上部1~3片叶片颜色出现深绿带暗,失去光泽,或者在晴天中午,叶片萎蔫下垂,表明棉花严重受旱。棉花受旱,阻碍着棉株的正常生长,导致大量蕾、花、铃脱落,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1]。

1.合理浇水 根据棉田受旱程度,本着“节水保苗”的原则,合理安排浇水。浇水时要采取细水沟灌,对水源条件较好的棉区,要采取沟浇,浇透,严禁大水漫灌。如果灌溉条件较差,每次浇水以棉花根层土壤湿润为度,以满足棉株生育需要为标准,适宜的灌水量大约为蕾期浇水300~450 m3/hm2,花铃期浇水450~750 m3/hm2,吐絮期浇水450 m3/hm2。一般浇水时间要在下午4时以后至次日上午10时以前为宜。另外,棉田浇水后应当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中耕松土,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发育。

2.增施肥料 7、8两个月正是棉花生长发育高峰时期,如果遇到严重干旱,缺水少肥,棉株生长发育缓慢,蕾铃大量脱落。棉花有效养分供应减少,根系活力降低,棉叶提早干枯脱落,棉株提前停止生长发育,出现早衰现象,这时要早施、抢施蕾肥,增施钾肥。棉花蕾肥的施用要坚持速效和迟效相结合,在施足2 400~3 000 kg/hm2有机肥的基础上,再增施复合肥450 kg、氯化钾150 kg,做到速效促苗快长,迟效增添后劲防止棉花早衰。

3.灵活调控 在看天、看地、看棉花的原则下,灵活应变对棉花进行调控。在棉花开花前选用缩节胺主动调控,不能因为干旱就怕用调节剂,使棉花成为“虚胖子”,经不起干旱。棉花开花后如果天还是干,棉苗弱小,土地贫瘠,这时应当减轻剂量和减少次数,防止天控、化控两碰头,影响搭架。

4.病虫害防治 “干生虫,湿生病。”干旱年份,气候有利于相关棉虫发生蔓延,特别是红蜘蛛、棉铃虫等容易暴发成灾,造成大面积红叶垮杆,棉铃被蛀空脱落。可用1.8%阿维菌素3 000倍,辛硫磷500倍、25%快杀灵1 000倍或氯氰菊酯1 000倍,进行喷雾防治棉铃虫;红蜘蛛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3 000倍或20%白红螨净3 000~4 000倍喷雾防治。

三、涝灾对棉花的影响及防御

棉花积水受涝,会导致老叶沾泥,嫩叶枯黄,大量的蕾铃脱落。总体来看,棉花涝灾南方重于北方,多雨年份重于干旱年份。棉花涝灾不仅导致棉花减产,同时还会降低棉花的品质。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的甚至绝收。

1.清理沟渠,抢排积水 为了减轻危害,要抓紧时间及时排除积水,尽快清理垄沟、腰沟、围沟及排水沟等,保持排水通畅,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田间持水量和植株间湿度,促进棉株根系发育。

2.清洗枝叶,扶理棉株 受到雨水侵袭后的棉株,枝叶上都沾满了泥浆,需要逐株逐叶清洗,利于促进光合作用;被水淹过的棉花,根系会受到损伤,容易造成倒伏。要及时扶正并进行培土,让其恢复直立生长,以免造成大量烂铃、落铃。在扶理棉株时,要注意轻扶、巧扶、顺行扶,千万不要使劲拉过头或用力猛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损伤。

3.及时松土,适时追肥 等棉田稍干后,要及时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使根系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过一段时间后再中耕1次,并结合中耕适当培土,可加固棉株,防止倒伏。棉花受淹以后根系的吸收能力下降,因此对棉株要进行叶面喷施与根部施肥相结合的方法适时追肥,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和2%的尿素溶液,一次喷施900 kg/hm2,连喷2~3次。根部追肥可施尿素75~112.5kg/hm2,饼肥600kg。

4.合理化调,加强病虫害防治 棉花受涝后,生长发育受阻,应根据苗情适当减少化控调节剂用量或推迟化控时间。但也有受涝后的棉苗,因田间肥沃、湿度大而生长快,在出现徒长趋势时,适时喷助壮素进行化控,以塑造理想株型。一般受涝后的棉株发育迟缓,秋桃多,极易贪青晚熟,在生长后期要适时喷洒乙烯利,促其早熟。排水后,应立即抢喷杀菌剂1~2次,以防病害。受灾后棉株会长出嫩枝、新叶,新芽娇嫩脆弱,叶片又少又小,这时最容易遭受虫害,因此,防治虫害要彻底,不然会加重灾情。注意应选用高效而又不损伤嫩枝、新叶的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5.适当推迟打顶,及时收摘老铃 受淹棉花大部分蕾铃脱落严重,生长高峰相对推迟。为了增加棉花顶部成铃,增结秋桃,打顶时间应比正常的推迟5~7 d,对下部没有蕾铃及叶片发黑的果枝要剪除,及时抹掉赘芽,对没有顶心的棉株,每株可留两个叶枝,形成“双秆棉” [2]。棉花生育中后期的雨涝,常使棉株中下部烂铃猛增,这时,应该尽早将下部初病的黄熟老铃摘下,回去后将它们摊开进行晾晒,开裂后即可收取子棉,损失会明显减少。

6.移株并行 对死苗严重、缺棵较多的棉田可采取移栽并行的办法,确保一行中的棉苗缺株率不超过10%,对棉苗过大无法移株并行或受淹时间较长,棉苗无法挽救的棉田,要及时改种其他作物。

四、低温冷害对棉花的影响及防御

棉花是喜温作物,对温度是非常敏感的,寒潮来临时往往伴随着阴雨天气,低温会导致棉花细胞代谢功能失调,光照严重不足;寒潮过后,棉苗子叶干枯,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低温冷害会使棉花生育进程推迟,植株矮小,群体生长量不足,成铃少,从而降低棉花的产量。

1.选用耐低温或早熟品种棉花品种不同,对温度的敏感性也不一样,选用耐低温的棉花品种,可以很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由于早熟品种各生育阶段的积温需求都低于中晚熟品种,在低温年份选用早熟品种可以起到弥补积温不足的效果,因此选用早熟品种,对于棉花防御低温冷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增加积温,促进棉花早发快长,应该大力推广并且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起到增加积温,补充积温不足的作用。同时可以加快棉株生育进程,延长棉花的有效花期,增加棉株成铃数。

3.合理密植,合理化控 由于低温冷害常常造成棉株个体生长量低,从而导致群体生长量不足。因此,在低温冷害年份,一定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利用群体的优势来提高棉花的产量。

在低温年景时,棉田施肥量一定要比平常年景增加10%左右,而且施肥次数也要增加1~2 次,在增加施肥量的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化控,前期可以不进行化学调控或者视苗情适当轻控,在棉花进入盛蕾期和初花期时必须进行一次化控,但化控的用量也应该比平常年景适当减轻[3]。

4.彻底细整枝 在棉花铃絮期,进行仔细、彻底地整枝,棉花的中下部透光度会提高10%以上,棉株间的温度也会相应提高0.6~0.7℃。同一品种的同一铃位上,由于光照条件的不同,开絮竟然能相差100 d。因此要及时细整枝,对于通风透光、散湿增温、促进棉铃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5.喷施催熟剂 对棉花进行根外喷施磷肥1~2次,在棉花铃絮期对于催熟纤维有着很好的效果。在9月中旬前后,深松深趟1~2次,能断根、散湿增温,促使棉花早开絮,而且开絮集中。另外,在9月中旬以后,喷施400倍浓度的乙烯剂,喷后10 d,棉株的上下铃会一起开裂,开絮快而且很集中,达到一定的增产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相蕊,胡爱兵,文彬.防御和减轻棉花灾害的关键栽培技术.江西棉花,2010,4.68-69.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5

高频电刀是一种可以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子外科器械,它利用刀头处高强度电流产生的高能电火花将表面组织快速汽化,从而达到凝固或切割等医疗手术目的[1]。高频电刀切割速度快、止血效果好、操作简便、安全方便,在临床上采用高频电刀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失血及输血量,从而也降低了并发症及手术费用,因此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如未按规程进行操作,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也可伤及手术人员本身。现将高频电刀在手术中引起的意外伤害与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1 电极板处皮肤烧伤

1.1 电极板烧伤原因 电极板的主要作用是因为其本身面积大,使高频电流能够大幅度分散单位面积内所导入的人体电流,对人体组织产生的热效应很小,不致烧伤皮肤。电极板烧伤主要是由于从手术电极返回的电流密度过大,从而使患者贴放的电极板部位产生过流,由此形成烧伤[2]。这是高频电刀引起意外伤害的常见原因[3-5]。但当电极板导线扭曲断裂或处在凹凸不平的位置上时,如果遇到术中移动患者或者不正确的操作可造成极板与皮肤不完全性紧贴,导致有效导电面积减少。因此极板接触患者面积越大,接触电阻越小,极板温度越低;反之,极板温度越高。根据AA-MA的规定,电极下的皮肤温度升高不得超过6 ℃,否则就可发生电烧伤。人体正常皮肤温度是30~33 ℃,当皮肤温度升高6 ℃即有可能引起烧伤,若升高12 ℃,则会引起烧伤,故临床高热患者不宜使用电刀。

1.2 预防措施 防止电极板烧伤的方法很简单,即保证极板与患者接触良好、充分,特别需要注意:(1)使用前检查极板是否平整、是否损坏、有无腐蚀或沾染污垢。(2)电极板要选择肌肉、血管丰厚的部位放置或粘贴,如臂部、小腿、大腿肌肉丰满处。避免在骨突、体毛过多、有伤口的部位粘贴,并且电极板要平整均匀的紧贴皮肤。(3)尽可能的将电极板接近手术区域。(4)电刀应选用有质量控制系统的,当患者接触电极板的面积为1/3时,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电极板或极板导线短路时要有报警。报警是防止电流输出过大,减少术中患者烧伤。(5)一次性的负极板最好使用一次,多次重复使用可导致粘性面积下降,有效接触面积减小。

2 电刀手柄失控

2.1 原因 该类电烧伤主要是电刀接触脚踏、手控开关失灵,在不按开关或不踩脚控时,电刀继续在工作状态,此时如果电刀接触人体组织会造成局部烧伤,当不用电刀时,将电刀手柄放在手术野附近的布单上,若布单被盐水浸湿,则该处布单接触的皮肤会被烧伤。

2.2 预防措施 电刀不用时应将电刀手柄放在无菌托盘上或放在干燥的无菌单做好的袋子里,手控刀和脚控刀不宜同时使用。

3 漏电烧伤

3.1 原因 电刀输出的电流可通过任何连接的导体回到电刀仪,该导体可以是手术床或与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心电监护仪等。在电极板接触不良时,烧伤机会就更大。当患者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到手术床、托盘、输液架、头架等金属部分时,该接触部位的皮肤会被烧伤;当术者手套穿孔时,穿孔部位皮肤也有可能被烧伤。

3.2 预防措施 手术前一定要询问患者身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禁止患者携带金属物品上手术台;术前要检查高频电刀手柄、手柄线是否有裂口、老化现象,接头是否接触良好;对性能不好的附件要及时更换,确保患者人身安全。术前摆放患者位时,巡回护士要常规检查患者有无接触导电物体,如手术床、输液架、架等金属部分,患者与手术床之间要有绝缘床垫、手术床上要套床罩,患者肢体有布单包裹,特殊时肢体需垫海绵垫,保证肢体不接触金属物体。术中巡回护士密切注意变化,患者有移动时,要重新检查,避免事故发生。

3.3 携带金属植入物者进行电刀手术时注意事项 (1)携带有源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不使用高频电刀,因高频会干扰甚至损坏这种有源植入物,必须使用高频电刀时要采取可靠防范措施并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方可进行电刀手术。(2)如果有源的金属植入物离手术部位较远,只要放置中性电极时使手术电流尽量避开植入物,就可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手术。(3)如无源金属植入物(如金属节育环)离手术部位很近,一般应先取出植入物再进行电刀手术,或者不使用电刀。因为手术电流或高频感应电流可能使金属植入物过热而烧伤组织。手术电极要保持离植入物适当距离(2 cm以上),使用较小功率,使植入物附近组织不过热(

4 手术野燃烧和爆炸

4.1 原因 (1)手术室使用碘酒、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时,消毒纱布的酒精过多,浸湿消毒布单,或残余酒精过多,当启动电刀时造成酒精挥发易被燃烧,会引起皮肤烧伤[6]。(2)如果手术中使用易燃性麻醉剂,如乙醚、环丙烷等,加之高浓度氧气环境,容易引起爆炸事故[7]。(3)在切开严重积气的消化道或腹腔时,因腐败组织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遇电刀火花起火,有引起爆炸的危险[8]。

4.2 预防措施 (1)手术时如用酒精消毒手术区域及手术者的手套,不可马上使用电刀,待酒精干燥后才可使用,最好使用不易燃烧的消毒液,如碘伏。(2)在手术野周围有易燃易爆气体或物质时,应禁止使用电刀。(3)切开消化道或腹腔时,应吸尽气体后方可用电刀进行止血或切割。

5 高频电刀机器功率不足

使用时,突然或逐渐感到功率明显降低,意味着电极板阻抗增加,如再执意调高电刀使用频率,将会使电极板的单位面积电流密度持续升高。一旦发现此情况,首先要检查电极板与患者接触情况、极板及电刀头电线的完好程度、机器状况等,保持刀头干净。

6 手术切口积液

6.1 积液原因 高频电刀的切割除了造成皮肤线状损伤外,电流和热能还沿边缘呈放射状分布,会导致切缘两侧的组织坏死、变性和血管闭塞。同时大量的脂肪细胞破坏,使脂肪变性后液化,超过周围组织的吸收能力后就表现为切口积液,这也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而容易导致切口感染。

6.2 预防措施 用普通刀片切割皮肤、皮下组织层后,再用电刀切割腱膜、肌层及腹膜进腹,能减少切口积液的发生。另外在保证有效切割的前提下,调低电刀的输出功率,缩短电刀与皮下脂肪组织的接触时间,也可减少切口积液的发生。

7 烟雾危害

7.1 危害途径 高频电刀在切割过程中产生大量烟雾,并伴有刺鼻臭味,对周围环境与医患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另外高频电刀产生的烟雾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7.2 预防措施 手术时最好装上烟雾排除装置,加大吸引功率,迅速彻底吸出电切或电凝产生的烟雾,以保证手术室环境卫生,确保医患身心健康。

8 小结

综上所述,使用高频电刀的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并由专职人员管理[9-10],定期检测维修仪器,保持其干燥、清洁。使用硬极板时,硬极板要平,避免尖端放电,要用多层盐水纱垫包裹好,放在患者肌肤丰厚处;使用软极板时,尽量与患者肌肉贴平。毛发多时应剃毛,并注意连接线是否夹紧到金属铂处。每台手术结束后,护士要将电刀功率调整为零,并登记使用情况。手术室护士在电刀的安全使用中,既是操作者又是指导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电刀的操作性能,熟练设置相应的手术输出功率,还要保证患者及术者安全,防止存在不安全因素、严格按照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来操作,从而提高电刀的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和避免医疗事故、医疗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明,汤红梅,叶永安.谈高频电刀的使用安全[J].医疗装备,2006,(2):625.

[2] 刘冰,王志中,王一抗,等.抗高频电刀干扰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07,(3):245.

[3] 刘新颖.高频电刀临床使用的安全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5,(6):231.

[4] 杨明,汤红梅,叶永安.谈高频电刀的使用安全[J].医疗装备,2006,(2):189.

[5] 余汉卿.高频电刀应用中的安全问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3):568.

[6] 易红.手术中高频电刀安全问题的探讨[J].华夏医学,2004,(2):823.

[7] 黄宗翔,彭达明,刘曼芳.探讨Force 40型高频电刀的使用、保养和维修[J].医疗设备信息,2005,(5):326.

[8] 游玉明.谈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0,(5):416.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6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上一篇森林灾害防控

下一篇医药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