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课程

医疗卫生课程范文1

关键词:卫生材料成本 绩效考核

一、医院绩效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医院绩效是指按照一定的绩效管理标准和指标体系,形成一套涵盖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体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努力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成本核算是一种应用会计方法,系统记录和测算医疗机构在服务提供中所发生的成本,计算、分析与评价不同类医疗卫生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医疗机构服务资源的配置,以提高服务效率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也会促进科室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关注医疗业务管理的同时,重视成本的节约和控制。

全成本核算作为医院内部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成本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能准确地反映成本状况,为医院的价值补偿、医疗付费标准的制订以及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科室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分摊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增加而增加,如人员工资、房屋折旧等,这类成本对于科室是不可控制的;变动成本按科室的实际消耗或领用数量列支,如卫生材料费、办公用品等零星支出,这类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同方向增减。可见,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变动成本,减少资料浪费及人均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二、B口腔医院绩效考核与科室成本核算情况

B口腔医院是国家211重点口腔医学院校,前身为国立B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齿科诊疗室,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全面发展的大型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研究机构。目前B院绩效考核实行院、科两级管理,考虑不同科室的业务内容、技术水平、风险程度等因素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每季度和每年对医疗、教学、科研和文明服务四项内容进行考核评分确定奖励金额,综合以上各项因素最终确定科室当月绩效。

合理的绩效考核离不开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为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B口腔医院对成本核算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成立医院成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成员包括两办、财务处、人事处、后勤综合协调处、医务处、护理部、医学装备处、病案管理科、信息中心、运营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财务处设置成本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成本核算工作。B院医疗成本主要包括卫生材料费、人员费、洗衣费、电话费和科室更新费等,其中可控变动成本卫生材料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文章将通过对三年数据的收集和测算,统计出卫生材料支出水平对科室绩效的影响程度,帮助科室加强成本节约意识,完善科室的内部控制。

三、B口腔医院卫生材料成本对科室绩效的影响

为反映卫生材料成本对科室绩效的影响作用,文章以B口腔医院A科室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科室成本及绩效数据为例,将每月卫生材料支出增加或缩减10%及20%,测算对科室绩效的影响程度。选取的A科室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个职能为一体的专科门诊科室,2015年全年平均在岗职工人数74人,月门诊人次约7162人次。经过多次统计、计算,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中数据可以反映出,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原有卫生材料支出水平下,增减10%及20%对绩效的影响程度。三年来A科室每月卫生材料支出范围从最低32063.70元到最高733594.30元,变化幅度较大。当卫生材料成本变动10%时,三年绩效平均变动百分比为2.77%;当卫生材料成本变动20%时,三年绩效平均变动百分比为5.55%;2014年2月门诊收入2144970元,卫生材料成本为32063.70元,绩效变动幅度最小,分别为0.28%和0.56%;2014年4月门诊收入2671295元,卫生材料成本为528960.80元,绩效变动幅度最大,分别为4.58%和9.18%。由此表可以看出,在不影响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临床科室适当节约卫生材料支出,可以一定幅度地提高科室的绩效水平;科室应尽量减少不同月份卫生材料支出幅度过大的变化,根据不同月份的收入水平,合理控制卫生材料耗用,以实现当月绩效的最大化。

四、加强绩效成本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应当遵循合法性、相关性、分期核算、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一致性和重要性等原则,财务处及归口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对间接成本(医辅成本、管理成本、公用成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按事先确定好的分摊率逐级分摊到临床科室,其中一级分摊中行政后勤类科室无法归集的公用成本的费用可按人员比例向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医辅科室分摊,二级分摊中医辅科室成本可采用收入比重、工作量比重、占用面积比重或组合分摊等向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摊,三级分摊中医技科室成本可采用收入比重向门诊、住院临床科室成本分摊。

(二)加强医院电子信息建设

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各项指标的测算、分析也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这就要求计算机程序能够准确地采集核算科室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对于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应具有特别的设定,使核算人员对于特定的事项能够灵活调整,减少核算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高职工绩效成本核算的意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卫生材料成本与科室收入密切相关,但若单纯地增加或减少卫生材料支出而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很难实现。节约成本不是一味减少成本,核算科室要做到在不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效果的前提下,优化内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耗材的使用和周转效率,细化数据,科学管理。作为医院,应从大局着眼,向全院宣传贯彻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内容,使科室认识到科室成本与绩效考核密切挂钩,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到每个科室、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促使职工更好地节约成本,形成成本意识和绩效效率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宏青,万鑫淼.公立医院成本与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2(4).

[2]卢永华.探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J].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2015(22).

[3]张晋.绩效考核指标与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探讨[J].财经界,2013(18).

[4]孙家良.绩效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7(11).

[5]高红鹰.医院绩效会计成本核算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14).

[6]刘多元,杨郁华.医院科室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的融合探讨[J].会计师,2015(10).

[7]涂丽芝.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工资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6).

医疗卫生课程范文2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

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医疗卫生课程范文3

直到20世纪初,借助新医疗工具的发明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完善,医院才开始真正打开门户,承担救死扶伤的主要任务。在1875~1925年间,美国医院的数量从约170家猛增到7000多家。随着医院数量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必须有人承担起医院管理和行政的职责,由此,培训医院管理人员的计划迫在眉睫。

医院管理学位的历史

1934年,美国第一个“医院卫生系统管理教育项目(Health Systems Management Program)”在芝加哥大学诞生了。

芝加哥大学也是全美第一个授予医院卫生管理硕士学位的教育机构。它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年学校课程和一年实习经验,才有资格毕业。芝加哥大学的经验最终成为今天多数研究生院跟随的范本模型:经过两年的正规学校课程和实习,才可以毕业。

当年该专业被称为医院行政管理教育(HA,Hospital Administration),而今称为医疗卫生管理硕士(MHA,Masters of Healthcare Administration)。尽管叫法上不同,但在医疗卫生管理领域内基本为同义词。如医疗服务(Healthcare Services)、医疗服务管理(Healthcare Management)、医疗服务行政管理(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等等,均同属医疗卫生行政管理范畴下。这也再次提示“医院行政管理”和“医疗卫生管理”硕士学位名称的互换性,以及医院管理的概念不再单纯仅是管理医院,而是系统管理。

提及医院,通常人们脑海中出现的是MD、外科医生、护士,而医疗卫生管理者经常被忽略,但他们在医院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群幕后工作者,控制着患者的病历、医院财务、行政工作,应对着数不清的牵扯医院内外的政治事宜。他们更像是一家之长,看管着家庭成员、医院和卫生设施,直至整个卫生行业。他们遍布在医院、门诊、医疗保险组织、公共卫生机构或类似的组织中,计划、领导并协调机构开展医疗和保健服务。此外,他们还作为董事会、医务人员和各个部门的联络中介,确保所有的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行动,起着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

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美国医疗卫生管理硕士教育项目也日渐蓬勃扩展,职业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对于准备进入医疗行政领域或有兴趣投身于医疗卫生管理的学生们来说,尽管不同的学位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及学习年限,毕业文凭名称也不同,但是它们建立的原则是大致相同的,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培养未来医疗卫生系统的管理层专业人才。

常见的卫生管理硕士学位包括下列:EMHA(Executive Master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MHA(Master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MHMS(Master of Health Management Science)、MHSA(Master of Health Science Administration)、MPH(Master of Public Health)~MSHA(Master of Science in Health Administration)、MS(Master of Science in health care management and policy)。

《Modern Healthcare》杂志中刊登于2012年3月19日的“Master’s Programs m Health Administration”一文,以录取全日制的学生数量为衡量标准,列举了2011~2012学年美国最大的十个医疗卫生管理硕士教育项目(见表)。

挑战于交叉路口

医疗高管是在实际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俗语,即指医院系统的最重要的高级主管们。因为这些顶级主管的头衔全是以字母C开始,例如院长/首席执行官(CEO)、业务执行副院长(COO)、首席IT信息官(CIO)和首席财务总监官(CFO),故常称医疗高管为“C-Suite”。

众所周知,正规大学传统的医疗卫生管理硕士项目历时两年,教育和培养学生通向医疗高管的职位。这种受训和就业传统在美国有大约60余年的历史。现在它们也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如硕士学历认证标准改革、鼓励创新、将毕业生的可能雇主变成与教育机构紧密合作的伙伴。这些改革导致研究生申请数量增加,有的实践也已获得了初步成功。

但是,另一学派对传统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方法发出质疑,倡导与之不同的教育方向,即以市场需求为主,更多地从C-Suite处听取反馈。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经历透明化,这不仅有助于给潜在雇主增加信心,还可以提高受雇可能性。

但是大学院校一般不愿意接受这种观点和做法。这使得医疗高管的教育培训走到了交叉路口,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尽管很多医疗卫生管理实践者倡导研究生们应有更多的实践学习,但是愿意指导并承担毕业生导师(preceptor)职责的人并不多;虽然增加的硕士项目越来愈多,但是被全国卫生管理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Education)认可的并不多,这令人对全国鉴定卫生管理硕士教育项目合格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大约25%的毕业生从被认证的硕士教育项目毕业后3个月内,居然找不到初级管理工作;全美愈来愈多的远程网络卫生管理研究生教育项目涌入市场,且没有被鉴定合格,项目的透明性也不强,但是这些远程网络教育似乎越来越吸引学生,他们也更积极地推销自己的品牌和做广告宣传;学术界很难就“何谓最适宜的模式和统一的课程内容”达成一致共识。

研究生后的实际训练机会变得有限。这成为医疗高管培训传统路径的一个致命弱点,通向C-Suite和其他医院领导角色的传统路径似乎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学术界和医疗卫生管理界的实践者必须进一步改进合作和沟通的方法,相互倾听及融洽合作才可能是有效的正解。鼓励政府医疗卫生领导多参与有关医疗管理教育和培训的对话,否则,医疗高管的培养工作将无所适从,不可能迅速应变未来整个卫生系统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

扪心自问的两个实际问题

所以,除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外,未来医疗高管在取得卫生医疗管理硕士后,必须考虑两大问题。

拿到硕士学历后,为你带来了什么好处?

可能有更多的选择工作或工种机会。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金融报道,美国100个最佳职业排名中,医疗卫生管理排列在第36位。

医疗卫生课程范文4

关键词:5G技术;医疗卫生;发展对策

5G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近年来,5G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行业急速变革,引发了移动通信、金融、媒体、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能源等应用领域的研究热潮。

15G技术特征

1.1速率高。速率高是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的基础,标准是下行峰值数据速率不低于20GB/s。1.2低功耗。低功耗能够满足物联网等应用场景的需要,也使更多的智能设备开发成为可能。1.3低延时。采用“自包含集成子帧”等新技术,其延时在理想状态下为1ms,在普通状态下为5~10ms左右[1]。1.4广域覆盖。采取小型基站密集建设,覆盖大基站未涉及到的末梢通信,提升网络覆盖率。1.5物联深化。物联网的大规模连接和关键任务连接[2],极大程度推动人物交互、物物交互等领域的研究,深化了物联程度。1.6安全性能高。开发了多种网络安全机制,如“网络切片”“多元可扩展认证”和“智能型主动防御”等[3],使5G网络的安全性能提升。

2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2.1远程手术。5G技术有高速率、低功耗和低时延的特点,可以解决4G网络条件下远程手术传播实时性差、视野清晰度低、远程控制延迟等明显问题。医生可以通过高清音视频实时交互、操控信号双向传输、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等功能,实时看到病人手术的场景,掌握手术即时数据,实现手术的远程操作。如:中国总医院通过5G网络连接,跨越近3000公里的距离,实施了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完成了全国首例5G远程脑外科手术。2.2远程会诊。5G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网络传输质量,其eMBB特性[4]可满足8K高清音视频和AR/VR等新技术的需求,医生端与病人端设备时延仅有数毫秒,病人端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流畅地展现在医生眼前,真正实现了远程临床诊断的无缝对接。如:中国移动同中日友好医院合作与安徽金寨县人民医院开展了5G远程急重会诊实践,实现了电子病历、放射影像、病理等大量医疗数据的快速传输、同步调阅,解决了现有4G网络大宗数据传输费时费力的瓶颈问题。2.3远程超声。超声诊断得到的是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影像,单一名患者就会产生高达2GB的超声影像数据,而且这些动态影像对远距离传输的图像连贯性和时延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在远程超声检测过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局限性而对影像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无法满足的问题,实现远程超声检查。如:5G超声系统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投入临床验证,能无延迟、无卡顿将超声影像数据传输到位。2.4远程监测。5G技术可实现同时连接数以百万计甚至数十亿的低能耗、低时延的医疗健康监测设备、临床可穿戴设备和远程医疗传感器,连续不间断地采集患者的医疗数据,如生命体征、身体活动等。这些数据将通过5G网络上传,由医疗服务提供方实时地接收,从而有效地进行患者管理或调整治疗方案。如:QualcommTricorderXPrize设备通过接入5G网络,可以实时诊断和解读13种健康状况。2.5急救服务。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急救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网络能力,保证联络、协调、指挥、调度、传达环节在急救工作中顺利开展,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工作能够紧密衔接,完善急救体系。5G技术使高清晰度视频通信的救护车成为现实,院内完成的医疗监测和数据采集环节都能在新型救护车上完成,并传输回急救中心,缩短诊断时间,提升急救水平。5G技术应用于急救的实践已经开展,如: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5G急救医疗系统应用、上海首辆5G救护车投入使用等。2.6药品管理。使用电子监管进行药品信息的追溯,存在监管码设备成本高、工作量大、有潜在安全风险等问题。对于特殊药品和跨区域的药品调剂,电子监管码也无法实现实时的定位跟踪和状态捕捉。5G网络提供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高速、安全和顺畅的联通,将促进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快速落地,可以取代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从而降低了设备成本,也简化了信息录入的工作。

3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完善有关政策,加强5G技术监管力度。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还属于早期探索阶段,缺乏方向性引导。5G技术使网络更加智能化,物物交互更加普遍,物体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而在隐私和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为做好5G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需要健全5G技术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宏观层面予以规范和指导。因此,政府必须对5G技术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发挥统筹调控作用,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需要构建系统的监管体系,将5G技术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纳入监管框架内,防范系统性风险。3.2制定行业标准,促进5G技术应用落地。目前国内外在5G技术应用领域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其在医疗领域的推广运行将面临诸多困难[5]。因此,需要积极响应5G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开展国内5G技术分基础类标准、数据类标准、业务类标准、应用类标准、安全类标准、管理类标准的编制和颁布。构建5G技术标准体系,与国际前沿技术和制度接轨,在保证我国知识产权的同时,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国际化。此外,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整体呈现碎片化发展趋势,不利于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落地。为促进5G技术加快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应推进5G技术标准化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实施,实现医疗卫生行业5G技术应用真正落地。3.3加强人才储备,促进5G技术创新。发展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对医疗卫生人员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既懂医疗,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促进5G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必要因素。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加有关医疗卫生和信息技术的课程,培养具备信息技术思维及医疗行业分析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依托社会和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有关医疗卫生和5G技术知识培训,促进有关“5G技术+医疗”的学术探讨。同时,加强5G技术高尖端人才交流,为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提出方向意见。结合医疗卫生和5G技术发展形势需求,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5G技术和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形式的创新,挖掘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的潜在可能,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

4结语

医疗卫生课程范文5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492-02

信息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方便病人获得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做好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处置的保障。随着医学进步,信息技术、各种研究成果尤其是基因工程逐步应用,医疗卫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将迅速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将对疾病控制、预防、诊断、治疗和自我保健,卫生管理与改革等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同时IT技术、设备性能的提高,价格降低,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逐步形成,信息化已成为卫生管理与服务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撑。

1 信息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对卫生医学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1.1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1 医院信息化

2012年对全国3765家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80%。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发展,LIS系统占39.14%,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5.04%,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2.99%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突出的医院,电子病历、全院PACS,移动、无线、PDA、平板电脑、RFID、万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先进的IT技术已经开始应用。

1.1.2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我国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构架由四个方面组成:疾病监测、公共卫生监测、医疗救治、指挥决策。

疾病监测系统 覆盖范围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医疗和其他报告机构。其中包括了常规疫情报告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实现了日报、周报、旬报、季报和年报。准确性高,资料全、便于分析。

公共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覆盖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卫生监督中心。

妇幼保健信息体系 目前主要是医疗卫生服务与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1.1.3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主要有社区卫生行政管理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分系统及医疗保健接口、双向转诊接口、上传数据接口。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到2012年底,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卡通”建设

1.1.4 区域卫生系统

建立社区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

多数省份已建立起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平台。

1.2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卫生部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未来几年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的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

到2015年,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国5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 健康档案。

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1.3 医疗行业人才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需求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列入岗位技术达标考核”的要求。

2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以Windows Xp/win7、Office2003/2010为教学平台,教学内容以满足办公应用为基础。使学生具有以计算机为工具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不能与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由于存在地域的差异,入学新生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授课教师均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不懂医学知识,未受过相关医学信息的教育。对卫生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了解甚少。

在医学类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一直以来在各专业的建设中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3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革的设想

医学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对医疗保健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医用通讯交流和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的范围很广泛,涵盖医学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的IT技术。根据国际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定义,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培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和病人进行交流。因些,医学类院校的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信息技术的教学,包括 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与他人进行交流;二是临床信息系统及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

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能满足第一方面的教学要求,为使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适应现有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对攻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选送授课教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师资培训。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组织教师深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的相关科室了解、学习有关卫生信息化系统的组成、软件使用,充分认识现有卫生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各类软件的使用方法。聘请相关软件的开发人员进行讲座,以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3.2 分层次、分模块教学

针对现有各专业信息技术学时有限的情况,入学后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考试合格的直接获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及学分。并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考试不合格的先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再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覆盖了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各个分支,包括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社区卫生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区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将《医学信息技术》分为若干模块,在对学生授课时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重点教学,其余模块作为了解性介绍。

3.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对现有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做出相应调整,增加适当的学时以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制定更适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学习信息化应用中相应模块。

3.5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现在较为完善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课件、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方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

建立模拟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及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同时建立其它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4 结束语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医药卫生知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M],2011.

[2] 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 2011.

[3]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29-32.

医疗卫生课程范文6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增设人文社科课程

从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医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可知[4-6],各高校普遍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语言和信息技术能力,课程主要集中为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很少。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课程内容方面都显得很薄弱,从而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人文教育效果不理想。医药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开设普适性的人文社科核心课程,如文、史、哲、艺术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及关心民众疾苦的医学人文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人文课程应该列入必修课,成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以强化学生对医学所具有的人文品性的了解和认识。可将医学人文基础课列入限选课,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同时又保证了学生都能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

结合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但是,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来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两门课的教学,且仅有一小部分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精神内容的渗透,从而造成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要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医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将职业精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应贯穿讲授古今中外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及高尚的道德境界、学生身边优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当前医疗模式改革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越来越恶化的医患关系的症结所在等,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介绍,使学生欣然接受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从而提升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

借助实践教学平台,内化职业精神素养

实践教学是医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是医药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又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模拟环境中的校内实训,还是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都能了解到职业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技能标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接触,能使学生感受到患者的疾苦,培养其爱护生命和服务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让学生学习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其热爱工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中的团结协作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其协作的意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受到熏陶,促进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使其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职业精神,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注重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是靠教师实现的,高职教师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精神。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高职教师能够感召学生,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医药高职教师在工作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善于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相关行业建立密切联系;要有自主探索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生学习的积极实践者,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这样,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建设校园文化,弘扬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医药类高职院校要以弘扬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为核心,以基本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为重点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部分组成,医药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充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文化。首先,对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时,应适当地建立医学家雕像、医学家事迹长廊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应开展师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并将校训、校徽、校歌等学校文化符号深入师生的观念,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再次,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职业能力,陶冶其人文素质和思想情操。最后,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上一篇市场研究

下一篇旅游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