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淡水渔业养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淡水渔业养殖范文1
作者简介:程明(1965.6-),男,推广研究员,大宗淡水鱼岗位专家。lfchm163@sohu.com
程明,张修建,王艳池,李青
(廊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廊坊 065000)
渔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鱼类产品满足了人类日常饮食中动物蛋白摄取量的20%~30%。发展渔业生产对促进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宜渔资源,现有水产养殖总面积212 072 hm2[1],其中淡水养殖面积为77 390 hm2,是华北地区淡水鱼的主产区之一。2012年河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1 163 172 t,渔业经济总产值221.4亿元。有渔业人口287 601人,渔民人均纯收入9 639元。同年淡水养殖产量达到了430 948 t,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为366 398 t。目前淡水养殖的对象已有20多种,而淡水养殖品种中,青、草、鲢、鳙、鲤、鲫、鲂鱼一般归为大宗淡水鱼养殖鱼类或常规淡水养殖鱼类,是河北省淡水养殖产量的主要产品,养殖产量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85.02%(图1),大宗淡水鱼的养殖生产,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鱼类蛋白产品,在河北省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图12012年大宗淡水鱼和
其它淡水养殖产品产量比较 (单位:t)
1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情况
河北省区域内淡水养殖产业覆盖面较广,在全省11个市级辖区内,均有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存在,2012年全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达到366 398 t,较2011年产量增长20 545 t,增幅5?94%,保持了连续5年持续性增长的态势(图2)。大宗淡水鱼养殖的7个品种中,养殖规模和养殖产量差异较大,鲤鱼养殖产量最高,鲢鱼、草鱼、鲫鱼产量位居其次,青鱼和鳊鲂鱼养殖产量较低,这两个品种的总产量历年来一直在几百吨左右,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图3)。
图2河北省大宗淡水鱼总产量(单位:t)
图3河北省大宗淡水鱼主要品种
2008年-2012年产量情况(单位:t)
大宗淡水鱼在河北省11个地市中,产业规模和总产量差异明显,单个品种的产量差异也较大,唐山市的大宗淡水鱼产量较高,居于全省大宗淡水鱼产量前列。在各个品种中,各地市的养殖产量和规模差异同样也很明显(见图4-图9)。
2河北省大宗淡水鱼产量和国内其他省份比较
我国大宗淡水鱼产品几乎100%是满足国内的国民消费(包括港、澳、台地区),2011年其养殖产量1 698.5 万t,占全国水产品总量5 603.2万t的30.3%,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8.7%。河北省大宗淡水鱼产量总体产量偏低,在全国范围内排位落后,大宗淡水鱼年总产量历年来未进入全国各省产量排名前十位,青、草、鲢、鳙、鲫、鲂鱼单品种产量亦如此,只有鲤鱼2011年产量达到134 105 t,全国排位第九名,但仍比第一位的山东省(330 189 t)低了196 084 t。
3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作用
3.1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供优质蛋白质
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占已有人工驯化养殖鱼类产量的50%以上,这些品种均是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的健康食品,极大地增加了居民膳食结构中的蛋白质来源,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优价的蛋白质,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食物结构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大宗淡水鱼养殖还是节粮型养殖业的典范,一些品种是草食性和杂食性的,食物链较短,饲料利用率较高,尤其是鲢鱼和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既可以不用投喂人工饲料获得水产动物蛋白,还可以消耗水体中的大量藻类,降低水体中富营养成分,从而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近年来政府主导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中,大宗淡水鱼的鲢鱼、鳙鱼等品种亦是主要的放流对象,这些品种对改善河流、水库、湖泊的整体水域状况发挥了很好的生态作用。
3.2促进农民增收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大宗淡水鱼在主要的渔业生产区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2012年河北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 639元,高出农民人均收入(8 081元)千元之多。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规模的持续发展,还带动了劳动力就业、苗种繁育、饲料生产、渔用药物、养殖设施建设、渔业机械生产、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规模性的产业链,对绿色GDP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3.3满足居民消费、平抑物价
水产品价格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放开价格计划管理的第一个商品,相比较肉、蛋、奶等产品,大宗淡水鱼产品多年来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价格,满足了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有效平抑了物价,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4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大宗淡水鱼养殖业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城镇化进度的推进,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大宗淡水鱼养殖一直以来依赖扩大水面资源规模来实现规模产量增长的模式受到了极大地制约,且各地的水域环境污染加剧,对自然宜渔资源的影响程度逐年提高,制约了大宗淡水鱼养殖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较大。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2],按每hm2池塘1 m水深计,每hm2池塘年需水量约为60 000 m3,对淡水资源的大量需求,也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同时养殖尾水的排放是否达到环保排放标准,也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4.2良种选育研究迟滞,种质资源管理体系尚待健全
良种是大宗淡水鱼养殖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良种覆盖率也是促进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河北省目前情况而言,省内还没有一个由本区域内自主选育的大宗淡水鱼良种,省域内良种场提供的苗种仍是以引进优良品种亲本进行繁殖选育为主,养殖区域针对性不强。规模生产区域引进优良品种的选择受限,更不用说一般的散户养殖了。
4.3养殖池塘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产业发展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大部分养殖生产池塘没有得到有效的修整,相关的进排水设施、渔业机械的配套等制约生产的因素逐年显现明显,越来越不适应集约化健康养殖方式的需求,整个池塘的工程化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排放这一环节基本属于空白。虽然河北省近年来一直在推进池塘改造这一工作,但要达到现实生产的实际需要,还要有相当的一段路程要走。
4.4政策扶持较低,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虽然各级财政近年来支农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对鱼类养殖的相应优惠补贴政策仍是空缺,河北省至今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补贴体系,导致许多基础应用研发难以开展,制约养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4.5养殖从业者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从河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已成立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合作社很少,养殖户组织化程度较低。已有的渔业合作社也存在着带动能力弱,服务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尚难形成合力来抵御市场风险。养殖生产者在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较低,绝大多数养殖户成为市场价格低迷时期的风险承担者,养殖收入降低,从而阻碍投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
4.6养殖病害多有发生,经济损失不可低估
当前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生产过程中,草、鲤、鲢、鳙鱼等品种的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等疾病,在省内所有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区域均有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惊人。2013年全省渔业病害经济损失达到了2.8亿元,影响养殖者收益。
4.7大宗淡水鱼商品鱼价格持续低迷,渔民养殖收入降低
一段时间以来,饲料价格持续上涨,池塘租金、人员工资、水电燃料等其它相关生产成本呈现升高态势,而大宗淡水鱼商品价格未出现相应上涨的变动,最为明显的是鲤鱼,从2012年4月起,出塘价格持续下跌且一直徘徊在低位,2013年同比跌幅达到了13.21%[3-4]。
5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对策
总体来讲,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多年来保持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态势,问题与希望并存。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产业在河北省的良性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宗淡水鱼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开拓。
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多方融资,继续做好养殖池塘基础生产条件改造,完善进排水系统、渔业机械等其他生产设施配套,全面改善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的状况,挖掘现有池塘的生产能力,增加池塘持续生产能力。
加强科技攻关,抢占竞争制高点。大力重视大宗淡水鱼养殖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攻关模式运行机制,努力实现产业技术整合,以技术优势创造发展和竞争优势,确立以技术领先为基础的行业发展模式,抢占规模发展的制高点。
提高大宗淡水鱼养殖良种覆盖率。良种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立足河北省实际,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基础,采取新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引进两种方式并行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养殖良种的覆盖率。
提升养殖从业者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养殖从业者成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水平,增强应对市场价格变化的话语权,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商品鱼价格低落,保证正常的生产收益。
强化养殖病害防控机制,构建完备的水产养殖病害防御体系,采取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养殖病害发生。做好病害流行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渔用药物的标准使用方法,监督使用过程和休药期,开发实用的新型疫苗,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推广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新模式,以健康、高产、高效、生态、节水、节能为最终目的,促进养殖模式升级,不断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水产局.2012年河北省渔业统计年鉴[M]。
[2] 戈贤平,缪凌鸿.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与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22-30
[3]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12年养殖渔情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淡水渔业养殖范文2
关键词:淡水渔业;高效率;规模化
中图分类号:S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64-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淡水渔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这既是一个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淡水渔业属于农业的一个分支产业,而“三农问题”和“如何让农民增收”又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和关心的,因此淡水渔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淡水渔业结构,建立现代化淡水渔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目标,保持我国淡水渔业稳定、高效、健康发展,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摆在我国水产养殖面前。
1 发展淡水渔业所面临的问题
1.1 养殖面积大幅下降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加上渔业自身污染,养殖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同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使淡水渔业养殖面积大幅下降。
1.2 养殖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设施落后,技术不高,养殖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仍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通过投饵、施肥的方式进行养殖,产品单调,产品质量较低,以常规鱼类养殖为主,养殖者普遍缺乏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的能力,品质不优,养殖效益不高。缺乏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的理念,缺乏先进的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的高科技养殖装置。
1.3 淡水渔业的发展不具规模化
淡水渔业基本上以家庭承包方式经营,属于分散的个体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抗风险能力偏低,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严重影响淡水渔业整体发展。
1.4 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部分淡水养殖的池塘仍然缺乏一定的电力和进排水的能力,实行的都是靠人放入苗种,完全依靠自然气候来收获。特别是有部分池塘的塘埂有坍塌的现象存在,导致池塘变得越来越浅。并且,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技术和手段,机械化的使用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加强建设,排灌设施过分老化。另外,病害防治以及苗种体系建设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水产品加工及饲料等相关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 提高效率促进淡水渔业的发展
2.1 加强养殖水域的质量控制
养殖水域的质量是保证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政府水务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处理好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关系,结合政策法律法规,加大监督与执法力度,防止和减轻养殖水域受到污染,从而保证淡水渔业的高效发展。
2.2 提高科技水平达到高效发展
在科研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淡水渔养殖的科技含量。加强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淡水渔养殖者的专业水平,积极推进淡水渔业产业化,以促进淡水渔业的高效发展。
做好引进先进的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高水平人才的工作。对引进外来品种进行驯化养殖研究,加强选种育种的研究,定向培育优良品种,加强适合于池塘集约式养殖的品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养殖配套技术,优化养殖环节,不断提高淡水渔业的产量和效益。
加大科研经费投人,做好基础应用研究,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积极推广淡水渔业各种生产技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建立并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利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将先进的育种技术、防治病害技术和养殖技术推广到生产第一线,提高淡水渔业养殖的整体技术素质;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培养和造就技术能手,在机械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生产管理自动化、品种良种化、生态环境改良以及经营专业方面、服务社会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将先进的技术推广开来。
2.3 加快淡水渔业择优养殖的发展
选择优良品种养殖是淡水渔业高效化发展的关键。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重点推广淡水渔业的优良品种养殖,实施名牌战略,创立名牌产品,采用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促进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并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以增强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淡水渔业的规模化建设
3.1 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产业规划,调整区域布局、品种选择、生产规划,并积极发挥好水产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促进支柱产业培育工作向协调、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以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
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针对淡水渔业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养殖结构优化,开展网箱养殖、大水面增殖、立体养殖等多种模式的养殖,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创立企业品牌,率先做大做强做优。
3.2 扶持龙头企业,做好产业化发展
坚持政策导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是淡水渔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淡水渔业,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建立一大批在养殖、良种培育、饲料加工、销售经营、产品深加工等环节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并重,增强龙头企业在加工购销方面与群众性养殖生产增加融合度,使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连结起来,达到优势互补,促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同防患和抵御市场风险,从而最终带动淡水渔业高效规模化的发展。
3.3 提高淡水渔业的整体素质
淡水渔业通过发展产品深加工、服务业,不仅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更是淡水渔业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通过龙头企业采取创品牌、占市场、增效益,来促进生产的良性高效发展模式,延伸了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水产加工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大批加工企业具有优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水准产品开发技术,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并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进行多次增值。水产品加工正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质量有所提高。水产加工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带动淡水渔业产业的升级。
推广淡水渔业的多样化养殖方式,大力提倡生态渔业、立体渔业、休闲渔业和旅游渔业,把淡水渔业与服务业充分结合,既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淡水渔业的高效率与规模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调整产业结构,综合布局的基础上,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采取科学养殖的方式,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同时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做到创名牌、占市场、增效益,通过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发展,小产业促进大产业进一步发展,扩大规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达到提高整个淡水渔业整体素质的目标,服务于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范明生.市场经济下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思路[J].科学养鱼,2002,(5).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0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淡水渔业养殖范文3
关键词:淡水养鱼 效益 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 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 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淡水渔业养殖范文4
关键词:吉林渔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 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 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 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 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 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3] 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98-102.
淡水渔业养殖范文5
一、发展现状
1.养殖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515.4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2686.45公顷,占海水可利用面积41%,淡水养殖面积3828.95公顷,占可利用面积58%。分别比1992年的5351公顷和2998公顷扩大7335.45公顷和830,95公顷。
2.养殖产量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市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16747吨,比1992年的30620吨增加了286127吨,增长934%。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5754吨,淡水养殖产量45744吨,分别比1992年的14449吨、16171吨增加71305吨和29573吨,增长493%和183%。养殖产量占整个渔业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1992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63、5%。
3.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我市十分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海淡水养殖新品种,使养殖平均单产不断提高。2。。2年全市养殖平均单产19.18吨/公顷,其中海水养殖单产6.76吨/公顷,淡水养殖单产n.95吨/公顷。
4.解决了大批渔业劳动力,渔民平均收人逐年增加至2002年全市有渔业乡(镇)4个,渔业村26个,渔业户数25427户,渔业人口106778人,其中从事养殖生产的渔业专业劳力29785人,渔业兼业劳力20169人。养殖生产者年平均收人达到36162元,比1992年增长153写。
5.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到20()2年我市建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保护品种有西施舌、红肉河兰蛤、中国绿螂、蓝园够、金色小沙丁鱼等。汕头片区25万亩贝类护养增殖保护区、东从澄海市北港口起,西至潮阳市海门湾止,10米等深线内目前尚未发展人工养殖的大面积浅海、滩涂。本区域有较丰富的西施舌、红肉河兰蛤、中国绿螂等贝类自然苗种。按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汕头片区贝类护养增殖保护区及实施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保护和管理。汕头港外表角至勒门列岛、南澳岛一带内海为黄花鱼幼鱼保护区;上列区域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为蓝园鳝、金色小沙丁幼鱼保护区;南澳岛周围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为幼鱼幼虾保护区。以上保护区,规定于每年一定期间内为禁渔期,禁止拖网渔船及捕捞这类幼鱼幼虾为主的其他作业渔船进人生产。
二、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地都能因地制宜、调整养殖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正确引导发展生产,并依法进行管理。200。年7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汕市发〔2000〕25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根据汕头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重点发展贝类养殖,特别是太平洋牡砺、西施舌、文蛤等优质贝类的养殖;进一步发展粤东藻类特色品种,开展紫菜、海带的产业化经营。
2.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近几年我市各级渔业科技部门得到有力的加强,到2002年共引进新技术30多项,新品种50多个,相当部分已在汕头安家落户,并成为主养品种。斑节对虾已代替了本地长毛、墨吉对虾;太平洋牡砺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海水网箱养殖从零开始,现已发展成规模生产,并引进、推广水下软体网箱养殖,接下来将积极探索、试验大型抗风浪网箱,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海水珍珠在南澳的试养成功并规模发展,填补了我市空白;花妒、美国红鱼、卵形鳗够在我市海水养殖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鲍鱼的人工养殖及品种改良在我市也逐步兴起,并取得较好效益;大黄鱼、鱿状黄姑鱼、鲍鱼、太平洋牡砺的人工育苗技术在我市得到突破。传统的鳗鱼养殖由硬池转向软池发展,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红罗非鱼、中华鲜、美国牛蛙的引进成功,增加了淡水养殖的高值品种,中华绒鳌蟹的移养和成功育苗,更开辟了中华绒赘蟹南苗北养的新模式。
3.建成了大规模联片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水域滩涂开发利用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了潮阳的榕江片,潮阳、河浦的三屿围,澄海市的莱芜围、六合围、澄饶联围,南澳猎屿岛海区四个万亩联片的海水养殖生产基地,以及升平区牛田洋垦区大面积养殖区。外封闭内循环的科学养殖模式在逐步被群众接受和应用。大规模联片生产基地的形成使我市各地的养殖规模得到稳定发展,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
三、存在问题
汕头发展水域滩涂养殖业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汕头水域滩涂资源虽十分丰富,但从地理位置上看,除汕头港外,其余的西至潮阳的田心湾,东至澄海北港口,南澳岛周围几乎全部是开放型的海湾,汕头又地处台风多发地带,每年受到直接影响台风有6一7个,发展浅海的人工养殖,受台风影响很大,增加了资源开发难度。淡水养殖方面,由于受到特区城市建设和保护农田需要,也不可能大规模发展。
2.分散性、个体化的生产经营结构不利于水域滩涂资源的迅速利用。汕头的水域滩涂养殖业绝大部分是家庭式经营。在目前资金缺乏,病害严重的情况下,生产者所走的路子是维持简单的生产。即低投人、低产出,低成本、有微利,这样的经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效益低下,养殖场地因得不到彻底的整治而逐渐老化,生产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差。这是加速开发利用水域滩涂的障碍。
3.种苗生产严重滞后。种苗是水域滩涂养殖业的一大基础,现有汕头水产养殖种苗生产设施和生产能力与水域滩涂的规模化生产不相适应,只有少数对虾育苗场,简单地调剂养虾的种苗余缺,除此之外,鱼、虾、贝、蟹、藻的种苗有相当部分要从外地购进,这势必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成活率降低、病害多,不利于全面发展。
4.病害多,防治措施简单。汕头地处亚热带地区,温度适宜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加上温差大,鱼类和甲壳类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容易发生病害。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大面积突发性虾病发生后,海水养殖的病害一直得不到较好的解决,病害问题严重威胁着生产者的利益、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淡水渔业养殖范文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200092)
基金项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渔业)项目—渔业节能减排宣传与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黄一心(1969-),男,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信息与战略、渔业装备、科研管理。Email:huangyixin@fmiri.ac.cn,电话021-35310961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8.019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淡水网箱迅猛发展,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网箱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地方采取了限制和禁止的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淡水网箱养殖现状的介绍,对网箱对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网箱养殖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重要手段之一等方面,提出了网箱养殖要走可持续化道路,并给予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网箱养殖;状况;探讨
网箱养殖起源于19世纪末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后传往世界各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网箱养殖,由于网箱养殖具有投资少、产量高、可机动、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在全国各地的湖泊及水库蓬勃发展[1]。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箱养殖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强,网箱养殖带来的水体营养化现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为此,2014年我们先后到浙江、四川、海南等地开展了淡水网箱养殖状况调研,现结合调研情况对网箱养殖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我国淡水网箱养殖现状
为了发展农村多种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丰富优质水产品供给。我国的淡水网箱养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起步,当时主要在一些水库、湖泊中利用网箱培育鲢、鳙大规格鱼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淡水网箱养殖的方式、种类和产业结构有了新的发展,从主要依靠天然饵料的大网箱粗放式养殖转变为投喂配合饵料的网箱精养,养殖的鱼类品种多达数十种。由于网箱养殖产量和成品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原始的粗放式养殖和自然放养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网箱养殖,全国各地的可利用水面被大量网箱占领,也使得网箱养殖对水面的影响凸现出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对周围水环境加强保护,尤其是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针对淡水网箱的整顿治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见表1。
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网箱养殖、肥水养鱼等活动
虽然各地禁止和取缔声不止,但2013年我国的淡水网箱养殖面积与2012年相比仍增长了4?64%,养殖产量达到了1388340t,远高于围栏养殖和工厂化养殖[2]。
2淡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各地采取禁止和取缔的措施,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箱养殖对环境产生污染。不可否认,网箱养殖对环境确实存在影响。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投饵网箱区的TP、TN一般均高于对照区,透明度和溶氧低于对照区,pH和水温则无明显变化。底泥沉积物显示高硫化物、COD、无机氮和无机磷的高含量特征,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发生相应的变化[3-5]。网箱养殖根据投饵情况可粗分为滤食性网箱养殖与给食性网箱养殖2种方式。滤食性网箱养殖主要是利用水域中的浮游生物,通过水流不断交换水体补给饵料,不投喂或少投喂人工饵料的养殖方式,对水体污染小,适合养殖鲢鱼、鳙鱼等。投饵给食性网箱养殖是饲养过程中必须不断投饵的养殖方式,适宜养殖品种多,可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容易增加水体悬浮物和营养盐,降低网箱区和环境水体溶解氧,造成水体环境污染。
网箱养殖对环境污染源主要有残饵、排泄物、化学药品等。
2.1残饵
用网箱养殖给食性鱼类,需要投放大量的人工饵料。由于投饵量过大,超过鱼类摄食量等原因,相当一部分不能被网箱养殖的鱼类所摄食的人工饵料会沉入水底形成残饵。国内外有关文献表明,投喂的饵料只有25%~35%用于增加鱼类体重,65%~75%残留于养殖水域环境中[6]。残饵中通常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分解转化为溶解态营养盐,增加水体污染[7]。
2.2排泄物
鱼类摄食饵料,一部分被消化用于增加体重和活动消耗,而另一些未被消化吸收的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又有一部分转化为氨和尿素被排泄出鱼体,二者都溶入养殖水体中。一般认为摄食的饵料中有20%~30%被鱼类以粪便的形式排入水中。大量的氮磷进入水体,促使水体的富营养化[8]。
2.3化学药品
网箱养殖鱼类密度大,一旦发生鱼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预防鱼病的发生,消除敌害生物,需要向水体直接泼洒漂白粉等各类化学药品(或通过挂袋的方式)和含药品的饵料,当水体的药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水体产生污染,甚至可能会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危害到整个生态系统[9]。
从网箱养殖对水体的影响来看,残饵和排泄物是主要的污染源[10],而且未被及时分解的残饵和排泄物沉入水底,在厌氧的作用下,还会发生二次污染。
虽然淡水网箱养殖会对水质造成一定的污染,但与其他污染源相比,对总体环境的影响是较小的。根据国家《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统计水污染情况(见图1),我国水产养殖业对COD的排放量为55.83万t,远远低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更是远远小于同是农业污染源的畜牧养殖业,如果假设不同水产养殖方式产生COD的总量与产量相关,那么仅占水产养殖产量3%的淡水网箱养殖所产生的COD,还远远地低于垃圾处理厂的渗透水。
3淡水网箱养殖应得到合理的发展
淡水网箱养殖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网箱养殖该怎么办?我们认为淡水网箱养殖应走基于养殖容量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网箱养殖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鱼类水产品属于优质蛋白源,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时,以人均50kg计,还有2000万t水产养殖品的缺口,需要通过发展水产养殖来弥补[11]。淡水网箱养殖是淡水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比之传统池塘养殖,自然放流养殖等方式具有更强的集约化、机械化、经济价值等优势,而且食用口感也较好,因此也将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
3.2网箱养殖带来污染可通过养殖技术和装备的改进大幅度降低
为降低淡水网箱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各地纷纷针对产生污染的残饵、排泄物、化学药品,开展环保养殖技术研究和环保网箱的研制,目前可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套养技术套养技术目前广泛地用于各地的网箱养殖,所谓套养技术就是在大网箱内套若干个投饵网箱,在大网箱内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或刮食性鱼类,用于消耗投饵网箱漂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刮食网箱的藻类,从而有效地消化吸收水体中营养物质。实验证明,网养鲤鱼配养鲢鱼后,对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总磷、细菌、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开展网箱套养养殖模式,每生产1kg鱼的用工成本降低了12.3%,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7.8%左右,饵料系数降低8.6%[13]。这表明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节省了养殖水体空间,减轻对养殖环境的内源性污染,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效益好。
3.2.2投喂控制残饵是网箱养殖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投喂量进行控制。可采用自动投饵机,根据鱼的种类、数量和规格,进行事先设定,实行少喂、多投、自动的方式,达到定时、定量、定点的要求,从而减少饵料的损失。通过采用自动投饵系统的精准投饵控制,可节省饵料10%~20%[14],相应减少残饵的产生量。当然,也可以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在网箱内安置食台,将饵料投撒于食台上方,方便鱼类充分摄食,通过人工观察,减少饵料损耗,同时也可定期对食台进行清理,捞去残饵和腐烂物质,从而大大降低了残饵给水体带来的影响。
3.2.3网箱集污装置网箱集污装置就是在网箱底部安装集粪漏斗和集粪桶,大部分鱼类的排泄物由于重力的原因落入集粪桶,再定期通过泵将粪便抽离水体进行处理。这种装置通过物理收集方法对鱼体排泄物进行收集,可降低网箱养殖产生的污染70%以上,减轻因投饵带来的氮磷对环境影响。经测试与传统未安装集粪系统的网箱相比,鱼体增重多27.0%~32.2%,死亡率低11?4%~25?8%,饵料系数低15.6%~19.9%[15]。
3.2.4可封闭网箱可封闭型网箱是采用不透水帆布类材料制成可封闭流水式网箱。当密封布袋上防水拉链拉下时,网箱呈流通状态,此时水流能够自由进行水质交换。当密封布袋上防水拉链拉上时,网箱呈封闭状态,能够隔绝网箱与外界水的交换。它的最大优点是当养殖的鱼类已经感染疾病时,可直接将网箱变成密闭的空间,对鱼进行药浴。治疗结束后,将药水直接输送岸上处理,避免污染外界水源[16]。
3.3网箱养殖应在养殖容量的许可下得到合理的开展
网箱养殖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千岛湖湖区网箱养殖曾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万多人,经济效益巨大。事实上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网箱养殖也是一种碳汇渔业,养鱼的废物排放量在一定水平时,能够促进水体生物生产力的提高。经研究,千岛湖要想保持好的水质,必须常年保持440万kg以上的鲢鳙鱼资源蕴藏量,才能遏制藻类过度繁殖[17]。而给食网箱对水质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改造网箱养殖设施,使用环保网箱养殖,推广环保养殖技术,是可以减少外源污染,甚至可以养水。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网箱外种植水生植物既可进一步减少影响,还可增加附加值,进一步为碳汇做贡献。我们在享受网箱养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把养殖规模控制在养殖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近年来,我国水域养殖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控制,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密度过大,使水域容量达到饱和状态,使部分水域局部或全部水体水质变化严重,富营养化速度加快,严重的变为劣质水。安阳市彰武、小南海水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照最低500∶1的自我净化比例,2006年水库网箱养殖面积为9.53km2,已超标,但仍继续发展,到2012年已达到32.5km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水质属于劣Ⅴ类[18],最终导致网箱养殖被禁止。
4对淡水网箱养殖发展建议
我国的网箱养殖要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管理协作,完善法律建设。目前在淡水养殖环境治理上,涉及了很多部门。如渔业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等都有一定的职责,由于考虑的角度不一样,难免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因此需要各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努力寻找经济与环保的平衡点。此外,我国有关水环境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没有直接涉及养殖内容,同样养殖相关法律也基本没有涉及到水环境的,因此也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
其次,确定总体规划,加强养殖管理。养殖水域是否规划合理是该水域水产养殖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有关部门应根据水域的具体情况,预先进行规划。要严格按照规划,对网箱的养殖区域、密度等进行控制。规范水面使用证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改“群众渔业”为“商业渔业”,推进养殖实体公司化,以利规范管理。对养殖人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水域得到合理利用。
第三,加强减排技术研究,推进环保技术的运用。应加强科研投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广大科研单位开展网箱养殖减排技术的研究,同时加强评价标准的研究,为网箱养殖管理提供依据。要大力推广环保网箱,可将环保网箱与环保养殖技术结合起来,努力降低网箱养殖排入水中的氮、磷含量。据研究在投饵网箱外套1个养殖滤食性鱼类网箱,可提高鱼类负荷量1.6倍,加网箱集污装置则可提高4倍以上[19]。要加强饵料的营养搭配和质量的研究,提高鱼类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从而减少排泄物和残饵量。
第四,加强水质监测,开展养殖容量的研究。加强对水质量的监测,控制养殖区域和养殖密度,美国、东欧、日本等先进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对网箱养鱼的水质情况作了较详细的监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各区域的水质监测工作,建立水质监测档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确实保障养殖生产以及安全水域环境。同时还要开展大水面的养殖容量的研究,养殖容量是网箱养殖发展的重要依据,70年代日本科学家就开始注意到容量对养殖的影响,而我国到90年代才对养殖容量有一定研究[20]。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规定静水水域中,饲养给食性鱼类的网箱总面积应小于水域面积的0.25%[21],也有许多专家建议网箱养殖容量控制在1‰~3‰以内,但由于环境存在差异,具体到某一大水面的库容量还要深入研究。只有了解了,才能既使水面充分发挥养殖功能,又保护水体的其它功能(如旅游、饮用等)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振晶.概评网箱养鱼对水体环境影响[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1):253-254
[2]农业部渔业局.201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陈小江.三峡库区万州段网箱养殖区水化学和初级生产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徐昕荣,温琰茂,舒廷飞.海水养殖对海区水环境的影响[J].水产科技情报,2003,30(5):204-206
[5]吴庆龙.东太湖及其网围养鱼区的底栖动物以及环境质量的初步评价与区划[J].海洋湖沼通报,1991(4):64-71
[6]程素珍,许尚杰,刁汇文.水库网箱养鱼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1):30-31,147
[7]陈丁,郑爱榕.网箱养殖的氮、磷和有机物的污染及估算[J].福建农业学报,2005,20(S1):57-62
[8]徐胜强,邢国新.网箱养鱼对东武仕水库水质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2(9):33-34
[9]王旭.浅析网箱养鱼对大北沟水库水质的影响[J].陕西水利,2014(S1):209-210
[10]黄洪辉,林钦,贾小平,等.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场有机污染季节动态与养殖容量限制关系[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2):101-105
[11]唐启升,丁晓明,刘世禄,等.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任务[J].中国渔业经济,2014,32(1):4-9
[12]陈友山,田作佳.改善水库网箱养鱼水质的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1(7):131-132
[13]李昌茂,石安刚,周文琴.浅析网箱养鱼对乌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1(12):7-9
[14]焦仁育,王先科,吴小军等.自动投饵机——淡水网箱养鱼的好帮手[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2-18(005)
[15]吴宗文,张健,张羽熙,等.网箱鱼类排泄物收集碳汇系统与生态效能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0,28(5):85-93
[16]刘平,徐中伟,江涛,等.封闭流水式网箱鳗鱼养殖新技术[J].渔业现代化,2011,38(3):28-30,34
[17]中国有机农业网.千岛湖的水和千岛湖的鱼都是纯生态[EB/OL].(2012-10-26).http://cnoa360.com/news/19113162.html
[18]赵文武,庞显炳,葛彩霞.加强水库网箱养鱼资源调查和保护促进生态渔业健康发展[J].河南水产,2014(2):35-36
[19]谢巧雄,姚俊杰,周路,等.龙滩水库八达村库湾水质变化及网箱养鱼容纳量[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