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废物处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业废物处理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1

关键词 生猪养殖;现状;建议;安徽郎溪;姚村乡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51-01

家畜是在人类定向控制下进行驯化育种、繁育和增产的,是农学中畜牧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许多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技致富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一种时尚。

1 姚村乡生猪养殖现状

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48′45″~31°18′27″,东经118°58′48″~119°22′12″,境内地貌比较复杂,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东岸以平原为主,南部和东部边缘为起伏岗、丘和低山。1987年2月,郎溪县组织参观、学习和推广后勤部“肉猪快速育肥”技术;目前,郎溪县姚村乡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养猪大户23户,年出栏100头羊以上养羊大户3个,年出栏万只以上养鸡大户4户,养殖大棚45个。全乡畜牧业家庭农场3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生猪养殖和以往的一家一户的养殖有了很大不同,政府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生猪养殖,并支持具备条件的养殖大户申办家庭农场。

1.1 养殖户现状

姚村乡现有的23户生猪养殖大户中,22户为初中或以下学历,仅1户为高中学历。养殖户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养殖户资金投入存在困难。养殖户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导致养殖废物造成的污染影响了养殖场周围百姓的生活,不少百姓在网络平台上反应,个别的甚至很激烈。

1.2 养殖条件的现状

生猪养殖所要的最基本的设施有存放饲料的仓库、猪舍(大棚)、养殖废物处理设施(沼气池)等。姚村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养殖户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养殖场内的各项设施均比较简陋。不少养殖棚内几乎没有水电设施,部分养殖场有发电机、鼓风机等设施,但离标准化养殖还有很大距离。

1.2.1 仓库。姚村的养殖户都是小规模养殖,所以仓库一般都功能单一,有的甚至和居住的房间合用,不规范,也不利于管理。个别养殖户有独立加工饲料装备,但由于用电用水、原料等价格因素,现已停产,直接从市场购买饲料。部分养殖户对仓库的管理缺乏认识,仓库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饲料霉变等不良后果[1]。

1.2.2 猪舍。养殖户对猪舍的重视程度反应了管理的重视度。姚村乡地处山区,猪舍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生猪生长。有的养殖户猪圈建设的过于狭小,圈内的猪只数量又偏多,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有的猪抢不到食、有的被咬伤等。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种群内由于密度增加导致的过度拥挤,能致使紧张强度增大,神经内分泌系统失控,生长抑制、繁殖力下降,表现烦躁和富有侵略性。

(1)猪舍内的温度。由于姚村地理位置的特点,夏天高温时,只要保证舍内通风,温度就不会太高,但是冬天保温难度大,养殖户常采用在圈内地面上加木板、干稻草等措施。

(2)猪舍内的光照。光照对猪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经姚村乡畜牧站调查,有的养殖户将猪舍修筑的较矮,猪舍内照明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照明。猪一直在漆黑的环境下生长,这样的条件不仅影响猪的正常生长,也容易导致猪生病,因此,建议养殖户改善养殖条件[2]。

(3)猪舍内的湿度。很多养殖户对猪舍内的湿度没有认识,从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各类猪群,空气的相对湿度的范围以60%~80%为宜,最高不应超过85%,最低应在40%以上。

1.2.3 养殖废物处理设施。姚村养殖户目前主要采用2种处理措施。一是将养殖废物运到附近山上,做毛竹、茶叶生长的有机肥。二是运到自己种的苗木地里,将废物再利用。认真的养殖户会将养殖废物做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家肥使用。极少数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物堆放在离猪舍不远处。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最好的办法还是建设沼气池,但目前项目资金短缺,推广这一办法尚需时日。

1.2.4 养殖技术的现状。姚村的养殖户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养殖技术靠多年自己摸索和向带头人学习。有的养殖并不是专业养猪,养殖场内有的还散养了家禽,这样容易分散养殖户的精力,不利于搞好养殖。姚村有不少养殖户搞的是“公司+农户”形式,公司会派人上门为养殖户接种疫苗,注射相应药物[3]。另外,乡畜牧兽医站经常上门指导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2 生猪养殖建议

2.1 养殖户要加强学习

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养殖的效益,需要了解和掌握饲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满足其所需生活条件,防治对其有害的生物等,才能使其健康迅速发展。

2.2 注意保持养殖场卫生

从切断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总原则考虑,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cysticercus)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某些地区猪只在野外放养,或将猪圈筑在厕所旁边,猪因吞食人粪而感染猪肉绦虫,所以养殖场一定要注意保持卫生。经常保持圈内通风、清洗、消毒,避免闲人进入。

2.3 养殖户要注意个人卫生

人畜共患病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能引起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又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报道表明,有人因食用了野猪肉和鹿肉而引起急性戊肝,说明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在自然状态下或通过食物等在动物之间或猪和人之间传播。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前和离开养殖场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保证工作人员个人卫生。

2.4 做好养殖场内的灭蝇工作

一只家蝇(Musca domestica)可带菌5亿个,包括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共计40~60种。要有效地采取措施,如杀灭养殖场内、特别是猪舍内的家蝇,减少污染源。

2.5 合理保持猪舍内的湿度

减少饲养管理用水,冬季尽量不用水冲洗地面,以保持地面干燥。为防止水分蒸发,应及时清除粪尿。在猪舍向阳面设置通气孔或在天棚上设置天窗,每天适时地通风、换气、排除湿气[4-5]。冬季猪舍使用无滴膜,并且加盖草帘,可防止膜面滴水和夜间结霜,减少舍内的湿度。做好猪舍墙体和房盖的保温工作,当冬季墙体和房盖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时,要提高猪舍的温度,应该增加通风设施,加大通风的强度。

3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帅江冰,张晓峰,徐晶靓,等.2005―2008年浙江省生猪主产区猪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兽医学报,2009(7):1037-1042.

[3] 白志鹏,王.环境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39.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2

一、==县畜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龙头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升级,产业循环、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渐渐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的发展快车道,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回顾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值不断攀升。十四年来全县畜牧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增长,200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4.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畜牧加工产值达到17.5亿元,人均牧业产值5748元,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已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饲养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县规模化猪场42个,出栏生猪41.1万头,30万只肉鸡饲养厂达到165个,出栏肉鸡达到5339万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总量不断膨胀。2004年全县拥有肉鸡生产线3条,时宰肉鸡达到1.8万只,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05万吨,年产2.5万吨及1.2万吨熟食生产线各1条,年产熟食3.6万吨,出口熟食58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位居全国前十强。四是疫病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省级动物检测中心和龙头企业化验室,配备了酶标仪、PCR等化验监测设施,完善了疫情测报站的建设,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机制,使全县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严防了重大疫病的发生,做到了“有疫不爆发,有病不流行”,从而保障了畜牧业安全。五是投入品监管程序更加规范。对生产投入品建立了源头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检方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全县畜牧生产资料市场。2003年,全国“瘦肉精”大检查中,淇县抽检380份尿样中,未发现一例违禁药物使用情况,受到农业部的表扬。几年来,淇县先后被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畜牧强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回顾二十年来发展历程,我县明确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创建我县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小区为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为环境管理服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推动畜牧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快速发展。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从生态学方面讲,我县经济是一种传统经济,这种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畜牧生产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病毒的传播,生产废水的浪费和污染等。在这种形式下,我县迫切需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及防治动物疫病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先进经济模式。为此,我县畜牧业必须走新型产业化新思路,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在政策上多多给予扶持,促进我县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而我县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这种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一)我县把畜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价格等市场规律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生猪粪可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依靠科技进步,变废为宝,生产生活废水含有机物较多,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为农民节约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包装箱由包装厂进行回收再利用;鸡、猪无大的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卖给养殖场喂鱼、喂雕。

废物处理处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拉动环保产业、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最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环境安全,畜产品安全,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让环境保护贴紧经济,围绕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使上游生产的“废料”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把鸡血“变废为宝”,进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鸡的鸡血,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设了鸡血车间,这个车间通过对鸡血的过滤净化、高温杀菌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使鸡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鸡羽毛,建设了羽粉加工车间。以前,屠宰毛鸡的鸡毛,没有充分利用。后来,建设了羽粉车间,通过对羽粉的等系列生产工艺,使羽粉变成了饲料添加剂。

3、将鸡肠转为其它水产和动物的饲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鸡肠实用于养鲶鱼、狐狸、养貂,根据市场情况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把鸡粪进行进行深加工销售,变成了果农瓜农的有机肥料。

鸡粪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受果农瓜农喜爱。为此,企业对养殖场的鸡粪,都销售给果农瓜农,增加了企业收入。

5、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充分利用全县规模化猪场多的优势,在场区建设沼气池,以解决规模化猪场的供电、供暖等生产、生活费用高的矛盾,并把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6、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立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产品生产高档服装革、医用肠衣等,利用家畜内脏、头血进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别是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相结合形成循环发展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近年来,我县把把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从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入手,立足于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筹划和建设了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厂、有机肥加工厂、废旧物处理加工厂等一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围绕“三步走”目标和畜牧大县战略举措,按照既定的方针,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全县畜牧业生态环境要年年有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新跨越。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增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让企业也稳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构筑初级生态企业基础,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畜牧长远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1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畜牧业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3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们将乘着“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东风,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畜牧大县”战略进程,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治理污染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有淇县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之路。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3

(一)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架构分析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牧民增收困境,首先要厘清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主要架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供给、畜牧业生产、畜产品的加工和收购、畜产品的销售四个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运行过程中参与各个节点运行的主体分别是草场及牧户、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销售企业,即畜牧业的生产主要由牧户来完成,畜产品的加工和收购主要由畜产品加工企业来完成,畜产品的销售主要由畜产品销售企业来完成。随着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联系企业和牧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合作社组织贯穿产业链运行的全过程,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也离不开相关服务机构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健康运行,进而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在草原畜牧产品整个产业链条中,牧户、加工企业、经销商、专业合作组织及服务机构是构成链条的基本节点,通过产业链建设可以使链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使牧户及其他节点组织的收益最大化。

(二)草原畜牧业产业链视角下牧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中牧户的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牧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有:1.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制约了牧民增收根据地理环境特点,甘肃的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关山、马衔山、祁连山地、西秦岭等地[4]。由于这些地区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牧民文化教育水平低,滥垦滥牧,加之干旱少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草原出现严重退化。据统计,截至2012年,甘肃省91%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草地面积达31.02%,中度退化的面积达48.02%,轻度退化的面积达11.96%[5]。同时,草原的超载放牧率在30%以上,有部分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草原生态的恶化,导致草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单位草场载畜量减弱。据统计,甘南天然草原平均每亩鲜草产量从1980年的384公斤下降到目前的310公斤,每亩下降产量达到了74公斤。从草场载畜量角度看,1980年一单位羊所需草场为6亩,到目前一单位羊需草场为8亩。草原生态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草地退化严重导致草原畜牧业的成本上涨,严重制约了牧民的持续增收。2.畜牧业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牧民增收畜牧业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由此导致牧区的牧畜品种改造手段普遍落后,国外良种引进困难且良种的繁育基地少,信息化水平和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特别是牲畜的疾病预防和检验检疫体系以及专业服务技术缺乏,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由于条件落后和资金困难等,几乎是形同虚设。据统计,目前甘南平均12万亩草地才有1名技术人员,使畜牧业相关技术服务很难得到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牧民收入的提高。3.牧区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制约了牧民增收从牧区的现有生产方式看,大部分牧区仍采用靠天放牧、粗放经营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导致牲畜出栏率低,饲养周期较长,品种结构不协调,同时,由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新技术、新思想、新品种的接受能力较低,从而导致新技术难以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也很难对市场需求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结果造成同一类别畜产品短时间内大量供给,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从而使牧民的利益在畜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很难得到保证。而且草原牧区道路、电力、水利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部分地区道路不畅,致使牧民交通不便。牧民大多分散居住,牲畜的饲养成本和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制约了牧民的增收。4.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制约了牧民增收据统计,截至2012年,甘肃省畜牧业龙头企业有771个,其中国家级的9个、省级的84个、市级以下的298个,龙头企业的年加工肉类量为27.89万吨,各类牲畜404.6万头(只)[1]。从整体上看,尽管近年来甘肃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自身仍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范围窄、规模小、带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弱。龙头企业、牧户、专业合作社等利益分配不平衡,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育繁推、产加销等环节相对脱节,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二是研发能力低,产品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低。畜产品的研发能力低,畜产品转化率仅为20%~25%,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发达国家转化率在90%以上。畜产品的加工层次少,初级加工产品多,深加工的少,产品的转化和增值空间小,有的地方甚至把畜产品直接出售,产品的附加值低。由于牧民在产业链中的参与权小、话语权小,同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导致牧户在畜牧业育繁推、产加销各环节增收收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增收。5.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牧民增收据统计,全省登记注册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458个,带动牧户12.61万户,但是会员数只有27865人;全省的畜牧业协会690个,协会会员仅有8.26万人[1]。从总体看,专业合作社覆盖面窄,规模小,参与合作社的牧户数量较少,合作社、牧户等缺乏利益分配约束,自身管理和带动能力薄弱,从而使牧民增收在一定程度受到了限制。

二、基于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的甘肃牧民增收新途径

破解牧民收入低、增收难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加快打造完整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使广大牧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建设,激活现代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附加值。如图3所示,草场与牧户、加工企业、经销商、专业合作组织及服务机构是构成草原畜牧业整个产业链条的基本节点,通过加强各节点组织的建设及其协调运行使牧民分享更多收益是促进牧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加强草场的流转和保护,促进牧民增收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草场流转和保护不仅是改善草原生态的重要举措,而且有利于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拓宽了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宽度,即通过草场流转可以使租出牧户获得一定的转让或租赁费,使租入牧户草场面积增加,通过规模效应增加收入,同时草场的流转业可以转移部分牧民到其他行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基于此,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把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与人工草场种植有机结合,逐步改善牧区草原退化等问题;积极实行禁牧、轮牧和休牧政策,积极推进围栏封育,推广暖棚、舍饲等养殖方式,优化牲畜的畜种结构,促进规模化养殖;促进草原牧区的饲养方式由天然放牧逐步转变为以围栏舍饲半舍饲为主、天然放牧为辅的产业链方向发展。二是把草场流转制度纳入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中来,积极推动草场的有序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草场的流转可以借鉴现在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赋予牧民草地的使用和流转自,积极探索草场租赁、置换、入股等利益分配方式,促进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健全草场流转制度,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通过拓宽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宽度来促进牧民增收。

(二)推动牧户的规模化养殖,促进牧民增收牧户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推动牧民规模化养殖对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对牧民的宣传,提高牧民的市场化意识,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观念,推动牧民规模化养殖。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甘肃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为7472个,其中牛和羊养殖场(小区)为3626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小区)5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小区)193个[6],规模化养殖达到40%。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立,对推进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将牧民的规模化养殖与牧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积极引导牧民向企业、草原旅游业、畜产品加工业等转移,把草原牧区变为草原特色风景区,使牧民转变为产业工人,通过牧民的转产转业既可拓展牧区就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又可拓展畜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

(三)培育壮大畜牧产品龙头企业,促进牧民增收畜产品龙头企业在畜牧业产业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畜产品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能够使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不断得到优化和延伸。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在保持和完善牧区基本制度基础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针对牧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龙头企业、牧户、合作社等利益的协调,以促进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和牧民增收。二是要通过优化畜产品的产出结构,促进畜牧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出布局的优化。目前甘肃畜产品加工能力占生产总量比重仅为2%~3%,说明畜牧业的增效空间巨大。三是加强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使畜产品质量得到优化,拓展产业链的长度,最终通过股份制、转让、兼并和租赁等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向集团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社组织,促进牧民增收畜牧业合作社作为畜牧业新型经营单位,联系牧民和企业的纽带,其贯穿了畜牧产业链的全过程。因此,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积极采取签订合同契约、保底价收购、入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引导龙头企业、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分配约束制度,以达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民共赢的目标,同时可以推动畜牧业的生产和畜种结构的调整,让牧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等畜牧业产业链环节的利润。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水平,转变畜牧业现有的经营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协调运行,最终促进牧民增收。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业生产废物 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01-01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破坏、生产废物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不符合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路线要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也有阻碍作用。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注重资源和环境问题。循环经济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发挥其自身优势,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是现代农村发展所需的先进模式。所以,我国农业必须解决农业生产废物污染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居住提供良好的环境,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方法,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农业生产废物资源转化分析

农业生产废物具有双面性,若不能合理处理则会造成环境污染,若能够合理的措施则能转变为有机肥料。因此,研究农业生产废物处理方法和理论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农业生产废物处理中,要积极的采取信息交流、物质交换、技术开发等措施,推进农业生产废物转化效率。而对于缺乏科学指导的农业生产废物处理方法予以取缔,坚决维护农业发展的根本利益。

1.畜禽粪便及废水

畜禽养殖在我国农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其排放废弃物包含大量的有机物,采用相应的措施降解能够将其转化为对人民有利的资源。团场发展沼气就是开发利用畜禽粪便的一种方式,能够将畜禽粪便转换为沼气、高温堆肥等资源,为农村利用畜禽粪便提供了有效的转化模式。由于团场连队分布特点,采用集中供热和供暖不利于农户生活,而沼气则能满足散户要求,其应用在兵团有着广阔的前景。同时,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近几十年了,对于耕地使用缺乏合理规划,现已经出现了土地资源恶化的现象,农户为了获得进一步的经济利益,也不断的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畜禽粪便经过高温堆肥,能够化解目前土地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对于土壤容量、土壤结构和土壤成分都有改善作用,对于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Heinerch等利用木材酸化水解生产乙醇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采用木质纤维素制备乙醇技术已经发展了100年左右。畜禽粪便研究成为制备乙醇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先进的转化工艺已获得了初步成效,在畜禽粪便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2.农业秸秆

农业秸秆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一直未得到合理利用,与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农户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农业秸秆缺乏利用意识,秸秆利用率和转化技术仍未得到突破性的进展。甚至部分地区直接焚烧秸秆,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焚烧秸秆对于我国整体环境也有着严重影响。目前,秸秆的主要处理方法如下:①秸秆堆沤还田。利用秸秆堆沤以高温堆肥,快速腐熟为主。通过控制温度(含水65%以上),调节碳氮比(加入0.5%的尿素),撒匀速腐剂,分层堆积来提高转化率。②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通过秸秆碱化及青贮氢化技术,将秸秆转化成畜禽容易吸收的物质作饲料,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获得优质禽粪有机肥,形成良性生物链循环。③将秸秆作为蘑菇种植基础材料,让秸秆转化为农作物肥料,从而获得良性生态循环。④秸秆工业运用。开发秸秆工业运用范围,将秸秆转化为工业内所需的基础材料。⑤发酵糖化。

3.农场生活垃圾及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

农场生活垃圾由于受到农场职工文化素质的影响,乱堆放现象随处可见。采取分类处理,回收能够再利用的资源,将不能利用资源进行人工处理。

二、农业生产废物资源化措施

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必须结合其自身特点,采用相应的转化技术来处理,该技术有着投资少、用废量大、见效快、技术成熟、易于掌握和推广应用的特点,只要形成既定的处理模式就可以在我国农村大面积应用,虽然该技术用量小,但对于改善团场生态环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转化工艺,与国际先进单位进行合作,努力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废弃物发展进程。主要的措施包括:

1.推广农业生产废物调查,分析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废物的主要成分、比例和存在状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转化工艺提供方法。

2.政府单位和科研机构增加研究力度,根据固体废物“三化”方案,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建立相应的研究体制,不断地推进团场农业生产废物转化研究发展。

3.各地区私营业主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行封闭产业链,形成“养殖—种植—深加工”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减少废物产生,有条件的可以建造生态工业园,发展旅游观光为附带产业。

4.在团场推广农业生产废物转化技术,让广大职工参与到农业生产废物资源化项目中。并且,制定相应的限制法规,防止团场出现进一步环境恶化现象。

三、结语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都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响应世界环境保护政策,在团场开展农业生产废物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改善我国农业目前的境遇,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废物资源化的新技术,为团场发展提供新的参考模式,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形成新的出路,维持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0.1(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一0114―03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健时期,国家从战略高度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力求探索出一条社会、经济、生态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滨州乃至山东都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滨州市总人口375万人,陆地面积9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7万公顷,分别占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37%、36%和32%,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滨州瞄准建设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目标,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个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1 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的主要途径。滨州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施《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培育循环经济县区、园区和企业。截至目前滨州市已有29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7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1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计,涌现出了一批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群,西王集团、鲁北企业集团、香驰粮油3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国环境友好企业”,滨化集团、愉悦家纺、无棣星一皮革等10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环境友好企业”,安琪酵母、铁雄集团、埕口盐化集团等23家企业被命名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滨州市循环经济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存在

滨州市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表现为资源开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资源深加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多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如对滨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棉纺行业,其出口额主要来自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粗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品牌产品。

滨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滨州市特色农产品冬枣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产量、轻质量。冬枣园管理较为粗放,偏重化肥、农药的使用,水资源消耗偏大,忽视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使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冬枣产品质量不稳定。二是重生产,轻市场。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产品生产销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开拓力较弱。三是冬枣保鲜技术和贮藏设施研究没有得到提升。冬枣的保鲜一直是困扰冬枣产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保鲜期短(通常是3个月)且缺乏深加工产业,大量囤积的冬枣一旦超过保鲜期即开始变质,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

1.2 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滨州市生态环境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容量小:随着水资源的开发,目前滨州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容量较低;二是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土壤的退化、盐渍化和沙化,许多可利用的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8 237.5公顷,占该市国土总面积的19.92%,盐渍化土地面积158 743.2公顷,占16.8%,沙化土地98 976公顷,占10.47%。

1.3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对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充分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对节约资源、增进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改变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提高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1.4 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推广滞后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循环经济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但就滨州市而言,适宜于滨州市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的循环经济技术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循环经济成形技术的示范、推广及应用的覆盖面仍需扩大。

2 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 产业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由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特性是建立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

2.1.1 现代循环种植业产业化它是以种植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过程之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增粗粮油深加工产业链,完善“种植业一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一产成品配送一消费市场”产业链,促进种植业初级产品向深加工的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上一个环节的废料转换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在循环过程中,多重加工增值,减少污染物排放。如西王集团是循环种植业产业化的企业。

2.1.2 现代循环林果业产业化.它是以林果业为基础,依托林地资源,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林下生态种、养、加形成循环。如山东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有限公司、山东舜园枣业有限公司均是循环林果业产业化的企业。

2.1.3 现代循环畜牧业产业化它是以畜牧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形成三大循环。一是肉、蛋、奶等畜产品循环加工。加大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各种精深加工产品,增加畜产品产值。二是副产品循环加工。畜禽副产品是一类重要资源,具有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如肉骨粉、羽毛粉等;可以用于食品及保健品原料,如氨基酸、血浆蛋白粉、骨素等;可以用于医药原料,如胰岛素、人工牛黄等。目前,我国已能利用畜禽副产品生产400多种产品。龙头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深度开发和利用畜禽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粪便无害化处理循环。如

山东华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循环畜牧业产业化企业。

2.1.4 现代循环水产养殖业产业化它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特点,用生物控制的方法使循环中各主体互补互助,共生共利,水域和陆地相互配合,实行工厂化养殖,以水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水产养殖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一是水产品循环加工。二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水上、水中、水下循环模式,水上种植粮食、棉花、果树,水中养殖对虾、鱼类,水下种植莲藕等作物。如滨州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域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均是此种类型。

2.2 区域发展模式

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按照循环经济的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形成企业“点”上的小循环、产业“线”上的中循环、社会“面”上的大循环,实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1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力量,是联接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农业循环的桥梁,是整合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载体。要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依靠科技兴龙头,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达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2.2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较长、较完整的产业链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保障。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是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园区,引导具有上下游产业链联系和互补性产业链联系的企业在园区集聚,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可以把村居(乡镇)作为一个园区模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如沼气),带动养殖、种植和加工业共同发展,实现村居(乡镇)内部的产业循环。

2.2.3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构筑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是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靠产业化,把社会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社会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3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植循环经济文化。同时,在农村居民中培育符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3.2 加强规划指导

与各项农业专项规划相衔接,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以及节地、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确定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计划的重点环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

3.3 加快技术开发与培训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设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研究和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并开展示范与推广。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要有效地推广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要领,取得实效。

3.4 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行启动,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带动模式。一方面,要搞好循环型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及废弃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杨光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战略[J].滨州学院学报,2010,4:33―28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6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废弃物;好氧堆肥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4-0071-03

集约化、规模化日益成为养猪业乃至畜牧业发展的主方向。目前国内规模化猪场发展迅速,产量也日趋增加。一方面,猪场的规模化生产不但减少了传统散养的风险,而且也方便了政府机构的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猪场规模的扩大,随之产生的废弃物量也相应增加,从而加重了猪场粪污处理的压力,甚至有些猪场已不堪重负,由此导致废弃物滥排滥放,这样既污染了环境,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威胁。相关研究已表明猪场废弃物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不但会对土壤、水源、空气等造成污染,而且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日趋增高,这就给养猪业乃至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猪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也就日益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主要有堆肥处理、能源化处理(主要是沼气)及饲料化处理(主要指家禽)。堆肥处理中好氧堆肥又称高温好氧堆肥,其以在高温堆肥中具有耗时短、异味少、有机物分解充分等突出优点,目前正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

1 好氧堆肥原理及过程

1.1 好氧堆肥原理

高温好氧堆肥,是在人工调节下,微生物作用下通过高温发酵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的过程,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不但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利用的有效态氮、磷、钾化合物,而且又合成新的高分子有机物——腐殖质,它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活性物质。由此通过好氧堆肥使动物粪便得到降解并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将有机物转化为稳定、无害、品质良好、便于运输和贮存的有机肥料和土壤调节剂,是一种集处理和资源利用于一体的生物处理方法。

1.2 好氧堆肥过程

根据堆肥温度的变化,禽畜粪便好氧堆肥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升温期、高温期、熟化期。

升温期:一般为堆肥初始阶段(温度

高温期:随着堆体温度的升高,堆肥开始进入高温期(温度≥50 ℃),这时还存在一些常温菌继续分解糖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嗜热的高温菌并逐级代替常温菌成为优势菌种,堆肥保持一定时间的高温也是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和病原微生物的必要条件。

降温熟化期:当高温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一些比较容易分解的有机物已被分解,剩下的是纤维素、木质素等较难分解的有机物及新形成的腐殖质。这时微生物活动减弱、产热减少,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热量小于堆体散失的热量,堆体温度开始下降,常温微生物又成为优势种,残余物进一步被分解,腐殖质大量积累。

2 好氧堆肥装置

堆肥技术按有无发酵仓可以分为开放式堆肥系统和发酵仓堆肥系统。

2.1 开放式堆肥系统

(1)被动通风条垛式堆肥系统:被动式堆肥是将原料简单堆积,使堆体通过“烟囱效应”进行被动通风,经长时间自然分解的过程。采用这种方式可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但不能满足连续好氧堆肥的条件[1]。如果堆体管理不当,可能会形成厌氧条件,堆肥温度低,反应慢,产生恶臭。

(2)条垛式堆肥系统:条垛式堆肥是将原料简单堆积成窄长条垛,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分解。条垛式系统定期使用机械或人工进行翻堆的方法通风[2]。条垛式堆肥系统尽管是一个低水平的系统,但有很多优点:所需设备简单,投资成本较低;翻堆会加快水分的散失,堆肥容易干燥;干燥的堆肥易于筛分填充剂回收利用;由于堆肥时间相对较长,条垛式堆肥产品腐熟度高、稳定性好。垛式堆肥的缺点也很明显:条垛系统占地面积大,而且腐熟周期长;需要大量的翻堆机械和人力;相对于其他的堆肥系统,条垛式堆肥需要更多的监测以确保足够的通气量和温度;翻堆会造成臭味的散失,这会对公众的生活造成影响;条垛式堆肥系统受天气的影响严重,例如,雨季会破坏堆体结构,冬季会造成堆体热量大量损失,使温度降低;为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垛式系统需要相对比例较大的填充剂[3]。

(3)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Epstein等[4]在条垛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通风系统,这就是后来被广泛应用的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的开端。

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是通过风机和埋在地下的通风管道进行强制通风供氧的系统。对于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通风系统决定其能否正常运行,也是温度控制的主要手段。在堆肥过程中,通风不仅为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供氧,同时也去除二氧化碳和氨气等气体,并蒸发水分使堆体散热,保持适宜的温度。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有很多优点:设备的投资相对较低;与条垛式系统相比,能够更好地控制温度和通气情况;产品的稳定性较好,且能更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控制臭味;由于控制条件较好,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堆腐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2~3周;堆腐所需填充料的用量少,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5]。但是,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同样也有很多缺点,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堆肥是露天进行的,因此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加盖大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同时也会加大投资。与条垛式堆肥系统相比,在足够大体积和合适的堆腐条件下,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受寒冷气候的影响比较小。

2.2 发酵仓系统

发酵仓系统是使物料在部分或全部封闭的容器内,控制通风和水分条件,使物料进行生物降解和转化。

(1)搅动固定床式:搅动固定床式的反应器结构通常由多层平面构成。进料口在反应器的上部,堆肥物料先进入第一层,然后被一层层向下推移,物料在各层之间可以有不同时间的停留。通过搅拌使堆料均匀,然后堆料进入最底层,从出料口运走。整个堆腐过程中进料和出料是连续的。通气管道位于反应器的下部,由许多支管组成,外连鼓风机。在反应器的上部设有废气口,产生的废气统一收集处理。

(2)包裹仓式:包裹仓式反应器的特点是堆料占据了整个发酵仓。混匀的物料从发酵仓顶部的物料入口进入并充满反应器。在发酵仓底部通过具有分支管路的通气管道向反应器内的物料进行通气,废气由反应器上部的废气管道排出,废气的出口略低于混合物的上表面,通过负压抽气的方式把废气收集处理[6]。负压抽气方式可以确保废气的统一处理和降低堆肥物料的湿度。

(3)旋转仓式:分推流式和分隔式。发酵仓系统中,物料从仓体的进料口进入,沿仓体移动到反应器末端的出料口,这是迄今为止使用最普遍的发酵仓系统[7]。沿物料的移动方向,反应器被分为一个个小室,在堆腐的不同阶段,物料从一个室移入另一个室,在不同的室内,物料可以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堆腐条件的堆腐,最后进入出料口被移走。

相对于条垛式系统和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发酵仓系统有很多优点:堆肥设备占地面积小,空间限制少;能够进行很好的过程控制(水、气、温度),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堆肥产品;堆肥系统不会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能够对废气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防止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可解决臭味问题,在发酵仓系统中可以对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发酵仓系统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利因素:首先是高额的投资,包括堆肥设各的投资(设计、制造)、运行费用及维护费用;由于堆肥周期相对较短,堆肥产品会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几天的堆腐不足以得到稳定的、无臭味的产品,堆肥的后腐熟期相对延长:堆肥过程完全依赖专门的机械发备,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堆肥过程即受影响。

3 堆肥过程的参数及其控制

堆肥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达到良好的堆制效果,必须控制一些主要影响因素。它们分别为水分、碳氮比(C/N)、氧含量、温度和pH等。这些因素决定微生物活动强度,从而影响堆肥的速度与品质。由于堆制方法的不同,对各种指标的要求不尽相同.研究人员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参数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

(1)水分:堆肥过程中,水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堆肥中水分的主要作用在于溶解有机物,参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水分蒸发时带走热量,起调节堆肥温度的作用,堆肥原料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好氧堆肥反应速度的快慢。影响堆肥的质量,甚至关系到好氧堆肥工艺的成败。因此,堆肥中水分的过程控制十分重要。堆肥的起始含水率一般为50%~60%,对于条垛系统和反应器系统,堆料的水分不应大于65%。无论什么堆肥系统,水分均应不小于40%。

(2)C/N:堆肥化操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堆料中的C/N,其值一般在20~30之间比较适宜。C/N过高(超过35)微生物必须经过多次生命循环,氧化掉过量的碳,直至达到一个合适的C/N供其进行新陈代谢。如果C/N过低,特别是pH值和温度高时,堆体中的氮将以NH3挥发形式大量损失,并且堆肥产品也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

(3)氧含量:好氧堆肥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的状态下对有机质进行快速降解。通气是好氧堆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气的第一个作用是为堆体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如果堆体内的氧气含量不足,微生物处于厌氧状态,使降解速度减缓,产生H2S等臭气,同时使堆体温度下降。通气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温度。堆肥需要微生物反应而产生高温。但是,对于快速堆肥来讲,必须避免长时间的高温。温度控制的问题就要靠强制通风来解决。通气的第三个作用是促进水分的散失。

(4)温度:对于堆肥系统而言,温度是堆肥系统微生物活动的反应,它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堆肥工艺过程的重要因素。堆肥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而释放热量,这些热量使堆肥温度上升。堆肥初期,堆层基本呈中温,嗜温菌较为活跃,大量繁殖。它们在利用有机物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转化成热量,堆层温度不断上升,1~2 d后可以达到50~60 ℃。在这个温度下,嗜温菌生长受到抑制,大量死亡,而嗜热菌的繁殖进入激发状态。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规定,深度减除病原菌的工艺标准是:(1)对于反应器系统和强制通风静态垛系统,堆体内部温度大于55 ℃的时间必须达3 d。(2)对于条垛系统,堆体内部温度大于55 ℃的时间至少为15 d,且在操作过程中,至少翻堆5次。

(5)pH:堆肥过程中,pH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研究发现,在堆肥初期堆体的pH降低,低pH值有时会严重地抑制堆肥反应的进行。在堆腐生活垃圾时,pH值控制在8左右,可以显著提高堆肥初期反应速度,避免由于堆肥反应延缓所造成的臭味问题;但当pH值控制在5时,葡萄糖和蛋白质的降解停止。有研究发现微生物在高温阶段最大分解能力为pH值7.5~8.5[7],对于pH不达标的情况下可以用石膏、石灰等作为调节剂使用。

(6)其他:如有机质、接种剂等等。在高温好氧堆肥中,适合堆肥的有机质含量范围为20%~80%,且大量研究已证明堆料中加入接种剂可以加快堆腐材料的发酵速度。向堆体加入占原始材料体积10%~20%的腐熟堆肥,能加快发酵速度。有人分别比较加纤维分解真菌和添加固氮菌及溶磷剂对堆肥总氮和C/N的影响,结果发现其效果均非常明显。此外,EM接种剂用作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除臭剂,其除臭效果很好。

4 小结

目前堆肥法处理粪污是研究较多、应用广泛而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是畜禽粪便无害化、安全化处理的有效手段。北京、天津、黑龙江和浙江等省市的大中城市都采用高温发酵至无害化,制成优质的商品性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并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药材和草地培植,乃至土壤和沙漠改良。同时,随着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及绿色化学的日益升温,动物营养学与植物营养学势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以草养畜、畜粪肥田等农牧相结合的办法可使农业生产呈现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合理及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国学,张福锁.固体废物堆肥化与有机复混肥生产[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 魏源送, 王敏健,王菊思.堆肥技术及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 1997,7(3):11-23.

[3] 魏源送,樊耀波,王敏健,等.堆肥系统的通风控制方式[J].2000,21(2): 101-104.

[4] EPSTEIN E, ALPERT J E. Compos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s and economic analysis[J].Wat Sci Tech, 1983,15:157-167.

[5] 陈世和.中国大陆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概况[J]. 环境科学, 1994,15(1):53-56.

[6] EPSTEIN E, Will SON G B, BURGE W D, et a1. A forced aeration systems for composting wastewater sludge[J]. Journal WPCF, 1976,48(4):66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