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和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1
内涵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内涵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关于公共管理问题的讨论与争鸣虽早已开锣,但对其内涵却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见不一。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管见和盘托出,就教于行家、学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类型辨析
(-)关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正在华夏大地兴起,专家学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论文颇为可观。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不说中国,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难以确定。在此,本人拟作一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尝试,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作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作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上,又与其他管理有明显区别。以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具体差异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组织利润;二是管理性质不同,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垄断性,工商管理则具有竞争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传统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们既要把握二者的联结点,更要着力找出二者的差异处,以求对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认识。
(二)关于公共管理类型
为了加深对公共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须进一步对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该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务。为了对“一切”有概括性认识,我们又要对它们作“类型”求解。笔者认为,就宏观而论,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务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公共事务二是政府公共事务,三是社会公共事务。
1.国家公共事务。据英国《大众百科全书》对国家作出如下定义:“由政治单位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执行、行政管理。”这是广义的政府(国家)观。应当指出,这里所指的国家是特指狭义的国家,即广义国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这种国家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侧重于与国体、政体方面有关的,关乎整体职能把握的宏观控制和影响类型的公共事务。
2.政府公共事务。《美国百科全书》指出:“政府一词适应于管理团体和国家的机构及其活动。通常它指的是诸如英国或日本这些民族国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及法定程序,就这一方面而言,政府对已经确认为某一民族国家中成员的事务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机构。”应当指出,这是狭义的政府,它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种政府公共事务包括政治选举、行政区划与国家礼仪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公共事务、对外关系公共事务、人事行政公共事务、财务行政公共事务以及机关内部的公共事务。
3.社会公共事务。这里的“社会”并非“人类社会”的广义“社会”涵义,而是专指“政府管理社会”中的中观的“社会”,这里的“社会”,即将社会管理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领域,它主要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这种类型的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同时这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是直接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因此,它所显示的社会公共性也最强。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由于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可以归纳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种种公共管理归结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正是这“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的公共管理体系。我们既要从个性去分清它们的差异,又要从共性去归纳它们的统一,用共性与个性相联结的辩证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谛。
二、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构成的,因此,“国家”、“政府”、“社会”都分别是公共管理的内涵之一,然而,比较而言,只有“社会”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对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
(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下面分别阐释它们的社会职能特征。
1.国家的社会职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只有到了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方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因此,国家来自社会,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从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出发,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该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运用上天赋予他自己的价值和趋利避害的权利。然而,每个人在运用上天给予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了不致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将自己和整个社会归于毁灭,于是人们运用理性来解决冲突。即人们坐下来协商,将上天赋予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部分或全部地转让给“者”,权利让渡的过程就是国家产生的过程,而这个“者”就是国家。这种以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为核。动的社会契约学说,把人们契约的原因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把国家说成是人们契约的结果,从而否认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固然不对,但是,它肯定了消除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契约内容。因此,社会契约理论虽然否认了国家是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表达了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来自于“社会契约”的观点。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表明国家和社会是不可分的。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是国家产生、存在的基础。这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的社会性特征。还有,国家不仅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当社会发展到具备消灭阶级的条件时,国家就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也是国家依赖社会的表现。此外,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对社会也发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也越弱。由此,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在政治统治职能不变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科技文化职能不断扩展;政治性。统治性职能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总之,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来谈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会服务作用。作为国家伴生物的政府,与国家一样,仅仅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存在下去。政府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其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职能,也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当代政府与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异,都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各个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具体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所使然。还有,历史上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对社会发生作用的范围不同,并不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统治者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纳、代表和反映社会对它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对社会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能力,那么,这个政府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政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社会服务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其行为导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规定的规则为行为导向,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政府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从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来的有效举措。
3.社会公共组织的社会性特征。至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各种社会性组织,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组织是依附于国家和政府组织的,是作为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阶级的烙印,有着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这些社会组织必然要逐渐摆脱这种依附的地位而成为独立主体。在国家、政府消亡了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就将依靠这些社会性组织来进行自我管理,规划和实现社会发展。只不过到那时它们已经完全丧失掉了阶级性、政治性。因为,在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时候,这些组织就变成了纯粹的管理性的组织。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社会组织还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组织,社会仍然将处于国家组织、政府组织与这些社会组织同时管理、双轨运行的局面。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们的社会性。随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将更多地由社会组织去承担。我们应当顺应社会历史潮流,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自主性,扩大这些组织的社会性成分,向着它们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远大目标迈进。
(二)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即公共管理客体,就是社会(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各自性质的不同,社会公共事务又可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在这里,可以说,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同义语。因而,我们研究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也就转换到研究以公共管理为对象的公共特性上来。
“公共”的对立面是“赢利的”、“私人的”和“企业的”。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可以大略从以下几个侧面去分析。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组织。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论述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种公共组织。
2.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
正如所揭示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但即使这样,在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之中,运用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政治统治,也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这是国家、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它们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总经营者。”这些论断表明,理论作为有鲜明阶级性的革命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统治的社会性基础。相反,而是把社会性提到了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揭示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而且说明了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特征。只不过,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个别资本家或工厂主管理工厂、企业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管理并具有强制的性质。因此,国家、政府的公共性(社会性)特征,主要的表现在于,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它体现的正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因而它总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会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还要认识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目的,也在于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有时甚至实现个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务,如向贫穷者提供社会救济等。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主张以社会公众的偏向和需要作为政府行为导向,强调顾客意识,树立服务对象为上帝的观念,正是在这种公共事务的社会性要求压力下,采用新的统治手段与方法,从而也使西方国家政治统治进一步巩固,实现其自身的利益。
应当指出,这里讲的“公共”、“社会”是抽象的范畴,现实的“公共”、“社会”却是十分具体的,是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因此,资产阶级要做到真正凌驾于社会、代表整个“社会”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来表述,是很确切的。但其社会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对绩效决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是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基于对传统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肩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构成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应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的两个基本目标:其一是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即以公众——公共行政服务的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二是应变灵活的组织形态,即加大组织结构的弹性,以便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应。将社会公平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作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倡导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为此,这一理论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运动所依据的一项重要理论。这种强调政府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行为导向,纳税人以政府实际的工作结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过程为纳税尺度的理论,有效地推动了政府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务和活动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广泛参与,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从自身利益的关。心和实现角度,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在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由政府的垄断供给转变为通过合同出租和非国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揽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一化转变为民营化,将其投放市场,由各个竞争主体和社会公众自己来提供;对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会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竞争招标手段,交给社会公众承担。在实现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方面,也由原来的“黑箱”操作,变为“金鱼缸里生活”,让社会公众知晓,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介和公众了解活动内容,随时可以进行检查、调查和监督。电子政务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进一步增强。上述种种公开性、参与性及其非国有化等关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和变化,实际上都是公共管理社会性的体现。
总之,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性内涵、基础性内涵。我们应从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上去准确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内涵,并以其为一个重要依据,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包括构建严谨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
三、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上面集中阐述了公共管理的社会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盖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内涵。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一定阶级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是实现该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组织。因此,历来国家、政府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这已是常识性的问题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管理组织,也或多或少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会政治团体,不可能没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讲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讲政治”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正确把握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是相辅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寓于社会性之中,没有社会性就没有政治性。我们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时,一定要明确社会性的这种基础地位与作用,坚持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作为先进的与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标准。
2.政治性是社会性的保证,社会性以政治性为指导。在阶级社会和存在着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没有政治性也就很难或者无法体现社会性,实际上,没有全面地体现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不靠国家、政府把社会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社会难以存在,更不用说进步与发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政治去保护和发展社会。
(二)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向最高(终)目标迈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彻底的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来看,从时间论,社会性比政治性更长久。因为国家、政府产生之前就有人类社会了,国家、政府还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而社会将长期(不是永远)存在着。再者,从空间论,广义的“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存在,而国家、政府则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社会性要比政治性宽泛的多。从时间论,政治性存在于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漫长的阶段,社会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长久得多。作为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论者,“路就在脚下”,应该着眼长远,着手当前,正确地做好当前所承担的每一项公共管理工作,为实现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府的,我们的先贤所谓的“世界大同”的目标而奉献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热和光。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称得上是朝着这个远大方向努力的一个工程!
四、根据公共管理的客观属性构建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公共管理研究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问题了。事实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地研讨。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就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界域”问题。即这里讲的学科体系是“门类”学科体系,还是一级学科体系,或者是一门公共管理课程的体系。就“公共管理”而言,还有一个综合“三界”(国家、政府、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分门别类的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笔者这里拟按“公共管理概论”的范围定位提出一个研讨意见。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2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81-02收稿日期:2015-12-25
1987年国家教委首次指出临床护理实习教学在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文件精神,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必经的阶段,借助临床实习可以历练学生的护理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为学生获得护士执业资格夯实基础。
一、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概况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创建于1992年,2012年招收第一届护理专业学生,2014年7月派送首批护理专业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2014年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由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护理专业也随之成为学院医学类首个申报本科的专业。近年来,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生源扩招,护理专业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护理专业实习生将不断增多。
目前,为解决护理专业学生实习问题,学院成立了教学医院,并与多家医院签订了实习协议。将护理专业学生安排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延安医院高新分院、石林天奇医院、安宁鑫湖医院等单位实习。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然而护理临床实习管理涉及学院、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当前学院对护理专业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呈现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并存、实习单位数目逐年增多,实习单位分散、大多数同学选择校外住宿的特征。表2显示了2012―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基本情况(见表2)。
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实习管理层面的问题
1岗前培训机制缺失
每年派送护理专业实习生到医院实习前,学院总是应付性地安排科任老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偏向护士礼仪、职业指导等方面,然而这样的岗前培训由于科任老师专业知识的参差不齐导致培训整体效果较差,很难抓住培训要点。究其原因,在于学院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有效的护理岗前培训机制。
2实习生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学院对学生实习考核评价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实习指导手册》,借助手册中实习科室负责人对学生的评价,再结合实习指导老师意见,最终评定出实习成绩。这种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具体衡量出学生的实习质量,只能看得到出勤情况和学生出科成绩;而学生的出科成绩也多由带教教师根据印象主观打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无法系统有效地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3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制度待完善
从表2可看出,绝大部分实习学生均选择校外住宿,学生在外租房住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自主实多分散在各地实习,安全管理更是存在许多隐患而无法排查。在笔者带教过程中,实习学生虽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但也时有宿舍偷盗事件发生,存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安全问题。究其原因,对实习学生管理制度还应该进一步完善。
(二)学生实习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学生理论差
由于近年来生源扩招,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差,加上三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护理理论知识不扎实,受到了医院带教老师的歧视,甚至让极个别理论差且学习态度也不好的学生找个地方坐着玩手机,给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挑战。
2学生沟通能力欠缺
有效沟通能力是护士应具备的一种职业核心能力。在实习指导工作中,偶有学生打电话给笔者,诉说护士长嫌其笨难沟通,让学生自己玩手机,这说明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差。在临床实习中,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程度和信仰的患者,不同科室的带教老师,往往会不知道该如何与其交流,沟通时表现拘谨,甚至只埋头做事而无任何语言交流。
3学生心理问题多
实习是学生首次接触实践工作,期间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在实习过程中,她们又经常面对病人死亡、病情突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经常的轮换工作班次等各种职业应激,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一)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质量
1形成有效的岗前培训制度,缩短学生适应期
(1)完善技能培训制度。学院专科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便会被分配到实习单位进行临床实习,实习期为八个月。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实习角色,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岗前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完善技能培训制度,让学生熟练掌握较重要的操作技能如静脉穿刺、青霉素皮试液的配置等,到医院实习后就能缩短适应期。
(2)岗前心理抗压培训。针对学生自信度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薄弱、沟通能力不强的实际,学院应该举办一些讲座,坚定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信心,让学生提早了解护生在实习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医院规章制度,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从而打消学生参加实习前的顾虑,坚定他们完成实习任务的信心。
2优化实习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校―院―班”三级管理
当前,学院推行实习生“校―院―班”三级管理机制,顶层机构为就业处实习领导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第二层机构为二级学院,主要职责是选派和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实施实习学生管理;第三层就业机构是班级,从班级成员中选定实组长和小组长,参与学院实习管理,服务实习学生。
目前,这套体系修改了两次,已经基本适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去改进和完善,只有结合现存的问题,对这套体系进行修改,才能提升管理水平。
3落实“四方联系机制”,做好实习学生安全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形成了“四方联系机制”,所谓四方,即校方、实习单位、学生、学生家长。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对这四方进行定期联系,对遇到问题的学生,应当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帮扶的形式可以多种,如面授、电话、邮箱、微信、QQ等,并建立台账。同时与实习单位负责人沟通交流,询问学生实习情况,并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院和学生家长。
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应当继续坚持以下做法:在实习前与每一位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与医院签订安全管理协议;要求实习指导老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安全教育及宣传,让学生注意实习安全。
4领导重视,提高实习管理质量和实习效果
只有领导重视实习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毕业生实习管理质量和实习效果。当学院具备了高质量的实习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的护理人才,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得以保障。学院优质的就业工作势必助推学院招生工作的进步,进而为学院搭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链,从而加快学院的发展步伐。
(二)提升实习指导水平,帮助学生应对实习困惑
1加强理论学习和指导
(1)强化实习前期理论学习。一是加强课堂督查。通过教学督导、辅导员对课堂进行纠察提升教学质量。二是落实留级制度。对理论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留级。三是实习前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只有成绩合格者才可进入医院实习,并对派送学生进行理论强化训练。
(2)加强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督查和指导。实习中要求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学院可以集中护理专业优秀教师,编写《走进执考》等学习教材,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定期监督学生学习情况,并定期汇总反馈,实习单位每个季度安排一次出科理论考试。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为实习结束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铺垫。
2为学生开设国家职业核心课程,重视实习指导教师技能培训
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沟通能力弱、适应能力不强、心理问题多的问题,学院在实习前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更多的职业指导课程,目前,学院开设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课程,但都是大班教学,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院应该进一步优化国家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在派送实习前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升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院应当借助互联网络学习平台,增设系列职业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指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学院应当重视对实习指导教师技能的培训,对实习指导教师开展护理职业、沟通交流、心理咨询、突发事件处理等技能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水平。实习指导老师有了较强的指导技能,才能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帮助学生应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参考文献: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教学;时间管理;联动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虽然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思想残余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方面。不论是从考试还是从平时的教育测评无一例外的是基于分数高低的管理效益模式,而这种管理模式更多的是采用经验管理的方式,缺乏其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造成了大量的时间资源的浪费和教学内容的冗余,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也使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从这一方面讲也是造成学生减负失败的原因,而国家明令禁止的学校补课问题,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学校补课现象和社会性补课现象仍然广泛的存在,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在此不多累述。另一方面讲,教师的负担和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加重和增多,许多教师因为教学时间管理的不规范,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时间规划,超常时间工作,从而造成了教学效果额降低。再加上教学负担的加重也必然使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质量下降。从而整个学校的教育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而所谓的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清华北大的学生几乎成了一个学校教育成果的唯一倚仗,当人们去考察一下这些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时间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虚假的教育繁荣,迟早是要出大事的。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学校管理角度上看,随着新一轮教改的进行,在思维惯性的影响之下,由于新的高考政策迟迟没有出台,造成了学校时间管理的盲目性,经验性管理模式程度加深,以此带来了学生和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在实际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分班教学的情况仍然广泛的存在于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下,由于学生基础和师资水平的不同造成了教学测评上的分级测评现象,或许本身这种管理方式在体制和机制上是可以很好的运行的,在此我并不赞同分班的这种体制,因为这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初衷,而分班教育和分级测评会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冗余和教学过程的冗余。举个例子,有些学校的火箭班的学生和普通班的学生,由于自我基础和教育师资的差异会导致教学进度的严重不齐,学教测评时间难以把控,从而增加的整个时间管理的难度,使得老师和学生在这种恶性的管理体制下疲于追赶教学进度或者处于教学等待状态。再有的就是为了教学测评的回课式教学复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浪费教学时间。从具体的教学角度上看,最常见无非是由于现在教材的版块设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学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而又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造就了高一年级的课程就教到了高考级别的难度这样非理性的现象。没有标准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基础,没有思想观念和具体的改革目标,教学目标。基于考试的教学活动,因为考试制度的不明确造成了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者的多重盲目。因此改变教学活动的目的和确立教学活动的新理念才是具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基础,而对应的实施性改革方案的施行才是此次改革的关键。因此新的教学改革中教学管理问题应当放在整个教改的重中之重,开发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配套的运行机制是现在教育改革,尤其是学校时间管理方面的首要任务。从上述的对改革前和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时间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本人认为,要解决目前改革中出现的教学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新的时间管理理念和理论的确立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改革方案中教学管理的实施和成败。
一、管理学原则在学校教学时间管理中应用
(一)组织原则
根据国家此次教改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笔者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的内涵和才干,才是我们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而不是分数。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目前体制下算是一种比较公平的方式,但是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念。教学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因此,合理的组织设置和人事安排才是保障理念意志执行的基本力量,而正确的确立符合以人为本的具体教学目的和开发实现目标的时间管理方式方法才是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贯彻,只有这样才不是一纸空文,这是时间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机制原则
有了合适的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必须要有配套的机制保证时间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运行,机制的建立本身应当是一种采取实验性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一套机制用一百年的固有模式。它会随着改革的而深入而不断的变化和完善,这也是时间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测评原则
教学时间的管理必须有一套总体的教学评价系统与之相适应,用以保证教学时间管理与教学效益管理的有机结合。通俗一些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教学时间管理的整个管理体系,使这种管理手段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因此需要教学测评系统的支持。这是整个时间管理与教学效益联动的核心。
(四)系统性原则
整个教学时间管理本质上是一个教学管理系统在某方面的应用,也就是一个系统的一种功能,而系统本身有很多功能。这就涉及到与其他功能的兼容问题,这里有事是管人的系统,所以设计到人事方面的调度是很多的,因此建立的时间管理方案应和本身的人事管理体系相适应,否则将会出乱子。
二、教学时间管理和教学效益联动体系的建立
由于教学的时间管理最终应当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建立必要的教学时间管理和教学效益的联动体系。而此体系正常运行和发展才是实现教学时间合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整个教学时间管理和教学效益的联动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结构:A教学时间计划制定结构;B.教学时间计划方案决策结构;C教学时间计划执行结构;D.基于教学效益的教学时间管理评价体系结构;G基于教学效益的教学时间管理修正体系结构。
(一)教学时间的计划结构
以往的教学时间管理,也可以说是教学计划的罗列,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管理计划模式,本文通过引入管理学的模块化管理方式,工程学方面工期的计划方法],以及采用决策树的决策形式制定相对最佳的时间管理策略,以此来达到用最为合理的时间,来完成相关人才培养的目标。
1、管理学思考维度在教学时间管理体系建立的应用:
在建立一套管理体系的情况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维度有以下四个方面:(1)这个体系是以怎么样的组织形式建立的,也就是说管理的部门有哪些,支持的部门有哪些,体系的参与者有哪些,和配套的硬件设施。(2)这个体系是采用怎么样的人事制度和调度方式,以及配套的相关规定。(3)这个体系应该通过怎么样的机制去运行从而达到管理目的。(4)这个体系采用怎么样的控制,评价以保持体系的活力,发展与完善这个体系。
2、管理工程期的计划方法在教学时间管理中的变式应用:
这是整个时间计划的核心,它决定着教学时间的具体分配问题,笔者认为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必须分解教学内容,成模块化分解,然后确定模块的教学时间。然后系统的整合模块[4]的教学时间,完成对时间模块之间的理论衔接性调试。最后完成整体时间计划书,进入下一阶段。
(二)教学时间计划方案的决策结构
在时间计划方案中,决策树[3]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决策树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来生成的。每个决策或事件(即自然状态)都可能引出两个或多个时间,导致不同的结果,把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决策树提供了一种展示类似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的方法。比如,在贷款申请中,要对申请的风险大小做出判断,图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建立的一颗决策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决策树的基本组成部分:决策节点、分支和叶子。决策树很擅长处理非数值型数据,这与神经网络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比起来,就免去了很多数据预处理工作。所以如果变式的应用到时间管理决策上也就是在时间管理方案提出时,有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各有优缺点,因此利用决策树的方法可以得到较为科学时间管理计划方案。降低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教学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来举一个家到单位的简单例子,如下图: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路程和时间管理目标问题,从上图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决策树方式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我们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我们在更为合理的时间内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又不会浪费时间和走弯路。不过这种方式较为依赖于以往的数据,因此运用计算机技术,记录和处理教学评价中得到的数据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对教学管理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还是时间管理的计划性管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计划以外的事情。这就涉及到应急计划的设计和过程花时间管理的方法了。例如:突然发生不可控的时间导致学校教学时间需要延长,或者缩短的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进行显然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因此实时的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的联动关系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制定应急时间安排在时间管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柔性时间管理方式。
(三)教学时间计划的执行结构(运行机制)
要想保证教学时间计划的顺利实施,与之配套的教学时间管理运行机制则必不可少,下面基于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提出一套教学时间管理的运行机制。
1、学校常规的教学功能性组织有以下几个单位:
A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B教务处(有些学校也称教学管理处);C各年级主任;D各学科组
以上各个教学管理单位的在时间管理中的职责:
1)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审查,批准教学时间计划书的实施和对计划重大变化的审查和批准。
2)教务处:根据下属上报的教学时间需求书,采用工程化时间管理计划方式和决策树决策方法,制成教学时间计划书报予主管副校长批准后,给予下属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书,并监督其直属下属的执行情况,协调全校性教学时间计划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3)各年级主任:接到计划书之后联系本年级学科组组长制定各学科的教学时间计划安排,并监督指数下属的实施,不再上报教务处批准协调本年级组内时间计划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4)各学科组:通过教研形式制定教学时间需求计划书,采用集体备课,长时备课的方式保证教学时间计划能够得以实施,由学科组长协调本组内的教学计划实施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2、具体教学时间计划的全程运行方式
由各学科组通过教研方式向年级主任提出教学时间申请,然后由年级主任结合各学科的时间申请,整合成时间需求总体报表,提交至教务处。教务处再根据全校的教学时间需求情况,采用工程化时间管理技术,给予时间总体安排,采用分区课程[5]安排的方式给予年级主任书面时间刚性计划安排。由年级主任和学科组组长共同完成最终的教学时间计划表和教学进度表(这种安排需要是柔性的时间安排)。各教师和科研组根据所得到的的教学时间计划表和教学进度计划表,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务处通过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结构对整个计划运行情况实施实时监控,对教学工作的进行实质性指导,并适当调整教学时间计划表。
综上所述,教学时间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精细化的时间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在教学效益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这种管理手段的行动准则,刚柔并济的时间计划方案是使这个管理策略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管理人员的尽心尽责和整个教学活动人员的积极参与是这套方案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P67-89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中职卫校;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工作除了给予病人治疗护理,病员管理以及物品药品医疗抢救器材的管理外还包括病区的管理控制。护理工作琐碎繁杂,护士的计划性也是直接反映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近年来,护理管理学这门护理学科,已经成为每一位护生完成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升学而来,普遍年龄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质不太理想,加之管理学理论知识枯燥等因素给护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我校护理教师队伍中年轻老师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经验,这样使护理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护理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认为讲授起来力不从心。加之该课是考查课,教师们也就没有下工夫琢磨教材,琢磨教法,以及琢磨学生,以至于该课程讲授几乎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然,教师讲的也了无兴趣。笔者有二十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经验,深知一个护士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她的穿刺技术如何高超和是否拥有仁爱之心!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为应对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是今后个人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是我们每位护理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管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护理管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S.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2]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笔者将8-10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主持人和记录人,然后将设计好的问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文献等分头查找资料,课堂上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PBL以问题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一体,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3]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已经在尝试使用PBL教学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内容,找答案。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刺激。笔者的体会是问题要设置得贴近生活,有新意,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答案,但答案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可能还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那么在讨论中学生们会为了自己的观点想法找论据,对知识又是一个重新梳理和消化的过程。
1.2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4]该方法可按呈现案例,学生讨论,集中发言,教师总结四个步骤进行。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并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五年一贯制护理管理学教材及习题里有很多的案例。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从最开始的沉默,不发言,不关注,到最后的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以及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增强这些真实有效的改变,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1.3 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每堂课要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都要总结本节课内容,然后要布置作业。笔者并没有依葫芦画瓢完全布置课后的习题。而是将课本中一些复杂的没有展开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找答案。并强调第二次上课笔者抽问。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时候,我故意一带而过,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内容,并告知他们看懂且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能举例。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励起来了。
2.教学内容的改进
2.1 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建立管理学“框架体系”
众所周知,现在的楼房都采用“框架结构”,不仅抗震能力强,而且各层楼之间干扰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进行装修使用。那么,在护理管理学教学初期,不妨先给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即向学生反复详细介绍管理的概念,内涵,五大要素,五大职能,以及常用的管理理论方法等等。让学生从框架上熟悉各章重点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脉络明了,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管理学的记忆和掌握。
2.2 利用生活细节连接管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管理的目标控制,时间控制时,笔者就举学生感兴趣的考前如何复习的例。以一天的复习为例,首先确定目标看哪一门或几门科目,其次确定看哪些章节,最后确定在哪个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哪些内容的复习背诵。只要是计划好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规定的内容,甚至是超额完成的就可以休息玩耍。在讲到时间管理的策略如连续性,学会拒绝,学会授权,ABC法则,四象限法则等内容时,都举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小事情背后还有大道理。笔者常举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取得学生共鸣的基础上,再将管理学中的原理,法则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不定时不定期评价他们的管理成果。
2.3 找到契合点,在整个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贯穿
护理管理学作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度困惑,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怎样让学生听懂?怎样让学生觉得有用?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习的点,那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而且在整个学期的护理管理教学实践中都围绕这个点展开,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身边的管理细节主动探究,以期待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开学第一堂课的导入起,笔者就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有没有超支?有没有结余?并询问学生们愿不愿意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用?想不想学习管理的法宝?笔者先抛开枯燥复杂的概念,从学生们感兴趣愿意深入讨论的生活费的管理开始,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效果很好。笔者让学生们先计划好一个月的总费用,然后再归类,甚至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零用钱多少,电话费多少,吃饭多少,买学习用品多少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运用到生活费的管理中去,一个月后检验自己的管理成效。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交流,效果很好,学生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大大增加。笔者告诉学生,不仅生活费是可以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项事物都可以纳入管理的范畴。管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自我管理(控制打游戏上网的次数),寝室的管理(是否干净整洁有序)以及班集体,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等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控制。管理学的知识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常说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等都是管理有效的结果。通过巧妙地把这些管理学知识与生活管理密切结合,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管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以学生为本,运用激励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作为刚人校门初学管理学的学生,本身对管理学就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管理学内容枯燥,案例相对复杂,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恰当运用心理学规律和语言艺术,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例如重视情景创设,课前予以一段"导学”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课中穿插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课尾适时抛出小思考题,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时鼓励激励学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等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爱少漠视,要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值”,善于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总结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护理管理课.取得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护理教师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积极研究和尝试上述几种做法,并使之不断成熟、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不适用于合班的教学,因为合班人员太多教师不好管理,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对教师要求也较高,护理教师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得相应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2]TavakolK.Reicheaen EA.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5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转贴于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提升;研究
学校管理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小学校长在管理学校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更会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这是任何人都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校长应顺应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融入民主、人本、效率等现代管理思想,有效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综合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管理能力:
一、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能力
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再先进,如果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不合理,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的学校管理以校长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只是被管理者,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看法,难免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学生。因此,小学校长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融入民主、人本、效率等现代管理思想,充分结合师生的特点,使学校的管理更加民主化、人性化。比如,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加强和师生之间的交流,综合他们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他们的需求,制订出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作为学校管理的带头人,小学校长还应采取各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足够的威信。要想管理好学校,小学校长就必须有一定的威信,以其品德、学识、才能、作风、气度等个人魅力感染全体师生,凝聚人心。其次,要有科学的管理行为。依据教育部门的要求,科学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运用各种手段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在内,始终处于良性运转状态,从而优化管理效果。最后,要善于抓大事。小学校长要管理的事情很多,不仅包括教育教学工作,还包括学生、老师、后勤的日常管理,因此,必须抓住大事,将小事让给其他管理者,学校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精通学校管理业务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导者,如果不懂学校管理业务,只会让学校管理乱了套,很难引领学校健康发展。校长精通业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校长的业务能力。第一,重视教学常规管理。作为小学校长,要落实相关教育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加大教学常规的检查督导力度,并将其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之中。第二,重视教育科研。新时期下,小学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校长应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机构和网络,强化校本教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第三,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场所,应重视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进行“生本教育”的改革,开展“同课异构”等活动,逐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优化教学质量。
三、组建得力的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队伍在校长的带领下进行教学管理,他们是学校管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必须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组建一批有力的教学管理队伍。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强化学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包括副校长、教务主任和教研组长在内,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强化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是联系各学科老师的纽带,要加强班级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教师联席会,推动他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管理好班级内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应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练习,共同制订商讨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还应定期组织召开班会,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中,通过民主定班规。最后,强化学科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老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人物。因此,必须加强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强化对他们的考核。总之,组建得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提升学校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育合格的人才,小学校长在管理学校时,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公平对待所有学生。首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关注优等生,忽略后进生;其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德育的渗透;最后,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可指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关心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