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1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
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多会计主体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不能因为会计主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发生改变而取消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惟一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研究现状评价
在网络时代,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此外,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需以交易或假设取而代之。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也有的学者认为,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个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
对此,应该知道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一是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角度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比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更有意义。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加快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但这种手段的使用应首先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会计分期假设为会计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证。随着会计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求,有可能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加大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会计分期数量,但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会计环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也是不会动摇的。
在IT环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会计期间来替代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会计分期假设仍是IT环境下不能违反的会计假设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永恒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会计信息都将失去可比性,从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会计期间取代现行会计分期假设,将使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去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在IT环境下,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照样有赖于财政税收的稳定,而财政税收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获取财政税收,这就要求均衡地计量企业的应税收益,要求企业在均衡的时期里提供会计信息。从国家权力和法律层面上讲,在IT环境下也不允许不遵守现行会计分期假设。
四、环境下货币计量假设现状与评价
在网络,国际互联网的,使资金在、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IT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用统一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对货币计量的否定。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在不同计量方式中所作的选择,是最合适的计量方式。对币值稳定的挑战,是要改变货币计量的属性,这同改变货币计量尺度是两个不同的,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否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人们用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这两个计量属性中的一个来替代历史成本这个计量属性,但并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尺度,也即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假设。因为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都是货币计量范畴的。
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也没有否定货币计量假设。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在于两者占有的空间不同、传递渠道不同、所需时间不同。作为综合计量尺度,二者的功能是相同的,在会计上,更注重问题的实质而非问题的形式。货币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还是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在IT环境下,能否用多种货币去计量同在一个或若干个会计期间,但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是,在IT时代,一般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仍不能用多种货币去计量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之一是明晰性,即强调会计信息要使公众能够理解,对于大部分各个特定区域的社会公众而言,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中含有他们不熟悉的币种,将妨碍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正确理解,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有效性。另外,由于不同货币的购买力水平不同,直接用几种货币表示同一会计要素,得出该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结果无精确的经济意义。比如用几种货币表示的固定资产总额,就没有直接可比性,简单汇总没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
[1]雷光勇,黄赋.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J].会计研究,1999,(1).
[2]张皓.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创新[J].财务与会计,1999,(9).
[3]蒋尧明.对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评价[J].财务与会计,1998,(9).
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应用 现状
一、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要对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解,首先要掌握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模型和结构。它的结构是并行分布的,通过大量的神经元的模型组成,是用来进行信息处理的网络。各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之间联系的方式很多,每个特定的链接之中都有相应的权系数,而各个神经元的输出是特定的。
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由于其结构上的优势和对信息处理的高效性,使得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图像处理、智能识别、自动监控、信号处理、机器人监控等,使得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交通、电力、军事等部门提供了便利。下面对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做简单的分析。
第一,BP神经网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BP神经网络,在进行优化预测、分类和函数逼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网络的应用大体有分类、函数逼近、优化预测等方面。比如,将胃电图和心电图进行分类,对某些函数的最小二乘进行逼近,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对电力系统中的负荷量和一些数据进行优化和预测等。特别是在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使用BP神经网络还能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数据进行处理。相对其它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网络而言,BP网络复杂性较低,所以在很多工业产业上应用较多。在某些需要进行控制的系统内,BP神经网络能够对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其具体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利用BP神经网络在识别和分类中的优势,能够及时快速的判断一些系统中的故障,相比以往的谱分析技术,其工作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BP神经网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其网络的鲁棒性和容错性不够,在对故障进行判断和检测时,不能有效地确保其准确性。此外,这种算法的收敛速度不快,在选择网络隐层节点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理论。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应用造成了影响。
第二,ART神经网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ART神经网络,广泛的应用在对图像、语音。文字等的识别过程中。其在某些工业产业中也普遍应用,主要应用在对系统的控制方面。例如,对故障判断,问题预警和事故检测等较为繁琐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进行数据挖掘,从有关的数据中找到能够应用的数据。ART神经网络在应用中的优势主要是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稳定的工作,其算法也十分简单而且为快速。其缺点主要是在要求对参数和模型等进行准确的判断时,其网络的结构还需要进行完善。
第三,RBF神经网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RBF神经网络目前在建模、分类、函数近似、识别、信号处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引用。比于其他的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的结构较为简单,其在非线性的逼近上的效果较为显著,收敛的速度也较快,能够有效的对整体进行收敛。其存在的缺点是,在函数逼近方面还不够完善,仍然要进行性改进。
第四,Hopfield神经网络。作为反馈神经网络的一种,Hopfield神经网络能够在连接性较高的神经网络中进行集中自动的计算。目前其在工业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优点是,对于一些线性问题,避免了只是用数学方法所带来的繁琐,在进行数模之间的转化时,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
三、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较多领域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在技术的运用和技术本身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数学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对有关的制造技术和科学技术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快与其相关的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这些技术能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相互匹配。在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同时,要加强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相互联系,这对于更好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8-4515-02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进一步加快,这一切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当然也深深影响着教育。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灵活的、开放的现代网络远程教育是现有教育体系中最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式。
1 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现代的网络远程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的一种现代化的将课程、教学等实时或是在非实时地传送到校外从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人们再学习、在职学习、终身学习等的主要手段。我国的远程教育形式在早期主要是电大和函授教育。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多媒体课件和软件为主体的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授课的教育模式。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现代网络远程教育正以其独特的模式和优势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现代的远程网络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视频为主的实时的在线远程教学,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在构建视频会议系统,专业的摄像系统、音响系统、Web服务器和通信网络等,对教师的现场教学情况进行现场录制并且通过Internet传播给各地的学习者。当然,如果学习者所处的地方也有一套这样的设备,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情况传递给老师,从而到达了异地课堂的效果。另一种是自助式的远程教学,就是说建立一套网上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通过网络在网上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可以把学习的课程内容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在方便的时候进行学习。但是这种自主式的学习缺乏在线的监督机制,从而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当前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一些教师仅仅是将课程以大量的文字的形式展现,教授的时候只是对这些文字进行阅读,甚至一些老师只是照抄书本。另外一些老师缺乏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网络远程教学缺乏重视,不能将课程的讲授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是省略了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说练习等环节。
2)专业设置不合理。现在的网络远程教育还不允许学习者自主地跨学校、跨专业、跨学科地选取课程,从而不能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现在网上对于计算机、法律、经济类等的远程教育很多,但是却缺少对于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
3)缺乏专业的网上教学人才。对于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普通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在线讨论、答疑,以及批改作业、编写在线试题等,这些都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完成,而我国担任远程教育的教师几乎都是在校任教的正规的任课老师,而这些老师缺乏网络教学经验,将会制约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
4)缺乏教学管理。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这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如何对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什么样的标准算是合格等等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2 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网络远程教育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事业中,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以下优势:
1)跨越了时空的限制。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进行通信,那么,只要连上Internet,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做到“足不出户,学所欲学”。也不用跟老师处在一个时间、处于同一地点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扩大了教学规模,同时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开放性。
2)实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社会,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持续甚至提高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网络远程教育使这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3)自主学习。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都是明确了学习任务并且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并且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4)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育是基于Internet的,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结合了视频、动画、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的课堂教学。
5)交互式。网络远程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还包括学习者和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都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通信手段进行交流和探讨。
3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对于现代网络远程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网络远程教育,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自行支配,这也使得一些忙于工作的人不用进入校园就有再学习的机会,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是遵从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及时沟通反馈。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高科技的手段,在一定的限度内,异地的学习者和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学习,并且可以进行及时的反馈学习,甚至是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授课方式。
3)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有选择性的学习。将学习的课程内容、作业、参考资料和考试试题道行做成课件,使学习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通过网络灵活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4)综合了文本、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一起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学习者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减少了传统课堂上的枯燥感和紧张感,从而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可以以各个高校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学,使得学习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合理化。同时,通过进行网路远程教育也可以缓解一些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压力,降低了办学成本。
4 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
如今,网络远程教育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而远程教育的院校合作和国际竞争正在加强。甚至一些著名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实行了全球教学,2010年,美国已有80%的高校开展了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远程教育,教育网站遍地开花, 拥有来自世界207个国家的3万多名学生,而且通过网络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
我们也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迅速满足数千万人需要的远程教育之路。根据目前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将慢慢走向成熟。网络远程教育的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完善、管理和评价制度更健全;其课程设置更合理、涵盖的课程也更全面;具有充足的专业网络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各种网络远程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慢慢涌现;人们也更加熟悉网络远程教育,从而消除对其的偏见。
5 总结
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都将逐渐涌现。通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将朝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锋.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高校远程教育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6):99-100.
[2] 蒋立兵,于凌云.远程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6(1):41-42.
[3] 韩丽.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及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4(4):73-74.
[4] 顾侠强.关于我国远程教育的战略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2(2):23-27.
[5] 魏志耕,刘晓林.浅谈网络远程教育[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21-22.
[6] 郑阳梅.浅谈现代远程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
[7] 郭春才.论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1).
[8] 杨海燕,王慧书.在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能力[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9] 李朝有,黄小花.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以美国的凤凰城大学和中国的清华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移动网络环境;学习现状;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人类的学习也向终身化和自主化发展。以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全面进行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使移动学习教育覆盖范围更广,且教育应用功能仍在不断提升。而我国虽然在移动学习领域起步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日益成熟,涵盖移动学习理论探索及交互应用技术、教育APP及移动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及移动教学设计等,比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以及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1-2]。本研究通过问卷[3]调查本院在校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并对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及分析,为后续课题的开展做好基础工作,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全院6个不同系部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涉及理、工、文、艺术等学科,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实效性。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学习期望以及移动电子设备运用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本研究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和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1)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设计。根据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由4个维度22个问题组成的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4个角度设计题目[4-7]。①学习者现状:包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情况、在该环境下的学习态度(多选)、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持续时间)。②学习资源现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资源载体、课程APP的功能。③移动学习媒介:包括大学生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信息网络制式、学习设备运用情况。④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费、对学习环境的要求。(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通过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有用性、移动学习易用性及使用态度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对该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多维度验证[8-10]。
2调查结果
2.1学习者现状
2.1.1学习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能很好地自主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形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及他人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提示在针对我校学生开发和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多样性,在保持丰富和趣味的同时兼顾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2.1.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状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我院大部分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为推广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2.1.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态度(见表3)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并期待该模式进入课堂教学,说明后续将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以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的研究课题在我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2.1.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见表4)表4数据表明,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来说,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不同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该环境下的学习多发生在查找信息及无目的打发时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较少,说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有学习目标的引导;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来说,调查对象最喜欢且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APP软件进行移动学习,其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说明课程APP的开发具有广泛的需求;从移动学习持续时间方面来说,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单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视频的时长在6~10分钟更适合移动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适当控制单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长对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2.2学习资源现状
2.2.1学习资源载体目前可供移动学习的信息载体很多,本研究选择我院使用频率较高的PPT、视频、图片等资源载体进行偏好调查,结果见表5。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最偏好的是PPT,认为其信息量大、与课程结合紧密度高、阅读性好及学习效果佳;其次是视频,其具备的直观性、视觉性被多数调查对象所喜爱;受欢迎程度第三的是文本,其原因可能与案例、习题、操作规程等学习常用资源呈现形式为文本有关。此外,调查对象还关心移动学习资源对自主学习的适用性及资源查看的便捷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及操作方便性。2.2.2课程APP的功能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最多的功能有资料查阅、资料下载、在线测试、答疑及交流互动等。根据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查阅资料;40.3%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下载资料;分别有21.4%、18.4%和10.0%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在线测试、答疑和交流互动,具体见表6。与传统学习对比,移动学习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移动学习设备便于携带、移动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自主选择性更强,这就要求在课程APP开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2.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媒介现状2.3.1移动终端设备的持有现状移动学习离不开移动终端,本次360名(占100.0%)调查对象均拥有智能手机,198人(占55.0%)拥有笔记本电脑,43人持有平板电脑(占11.9%)。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广泛的设备基础。另外数据显示,本院学生手机安装的操作系统主要有安卓(Android)系统(60.8%)、苹果IOS系统(37.5%)及塞班(Symbian)系统(1.7%),2.3.2信息网络制式移动学习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变革、上网速度的改变、网络模式的变化等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目前我国常用的网络制式有4G、3G和WAP等方式,占比高达94%以上。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100.0%的人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通过将手机接入互联网,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并将它们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进行长期学习。2.3.3学习设备运用情况从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长来看,我院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长为1~5个小时,内容涵盖新闻、视频、小说、游戏、聊天以及信息搜索,下载内容包括手机APP、音乐等。2.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现状2.4.1学习资费状况移动环境下的学习费用对移动学习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移动学习能在免费环境下进行,其中41.9%的学生只接受免费移动学习,能接受移动学习资费超过10元/月的仅5.3%。具体见表8。2.4.2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的要求在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网络速度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大部分学生(占59.7%)认为移动网络制式下的速度较慢;51.9%的学生认为网络速度及其稳定性会大大影响学习情绪和积极性;76.1%的学生受到过网上其他信息的干扰,如广告推送、不良信息等。因此规范移动学习软件的范围和内容、过滤非法信息能有效降低移动环境对学习的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要求环境比较安静的学生占33.1%,而对环境无所谓的占了60.0%。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影响因素信效度分析
信度是指经多次测量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数越高,表示问卷或量表的测验结果越一致、越稳定、越可靠。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各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评定标准见表9。本次调查问卷各项目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70,整体高达0.851,可以直接判断出问卷的各个项目之间具有相当高的内在一致性,也可以判断出问卷的内容拥有比较高的同质性,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它们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调查问卷各维度信效度系数见表10。分析学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数据显示,各个维度的信效度均符合建议标准[11](Cronbach’s0.7;CR0.6;AVE0.5),所有测量维度的均值均高于4.0,说明学生对移动学习持肯定态度。其中,学生对移动学习环境的评价最高,表明移动学习环境得到学生充分认可;评价最低的为移动学习媒介,原因是个别学生受移动设备或移动网络的影响,导致了参与性偏低。
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借贷监管
一、前言
P2P网络借贷是随着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民间借贷的繁荣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其实质仍属于小额民间借贷,方式灵活,手续简便,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促进金融结构的完善。提及P2P借贷,很多的人会跟“网络欺诈”“跑路”这样的负面字眼联系起来,对P2P存在着诸多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由于网贷平台建立门槛低,监管较弱。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让P2P终于有章可循,又一次把互联网金融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P2P网络信贷产生与发展
P2P本质上是连接个人借贷双方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是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大的方便。
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起源,目前比较认可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尤努斯教授,另一个是英国的Zopa,随着贷款行业的不断发展,也有很多企业在小额贷款里脱颖而出。自首个P2P网贷平台出现以来,美国Prosper在2006年2月成立,德国Smava在2007年2月成立,然而2006年4月,中国首家P2P网贷平台宜信公司也正式成立,这种新型的网络信贷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原本起源于欧美发达市场经济的P2P网络信贷,如今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迅猛势头,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已经超越英美,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P2P网贷市场。
三、P2P网络信贷的发展模式
(1)信息中介平台模式。这种模式风险较低,它的特点主要是投资者的资金没有任何形式的担保,风险完全由投资人自负;完全基于线上的信用评审体系不能确保借款人信息的真是有效。(2)小贷公司线上模式。该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风险居中,主要是放贷杠杆无限制,平台风险大;连带担保机构或个人的资产实力状况不明。(3)债券转让模式。此种模式风险较高,平台资金压力大,个人账户风险集中,有资金池的嫌疑。
四、P2P网络信贷存在问题分析
1.P2P借贷行业法律法规的缺失。互联网金融行业,尤其是P2P行业,一直因为没有经营门槛和标准而鱼龙混杂,甚至有些问题平台本身就是为了诈骗。截止今年4月末,市场上活跃的P2P平台已超过1800家。与此同时,问题平台数量激增,P2P平台经营不善、不合规、道德风险等问题严重。行业发展的乱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参与者双方的信心。
2.网络监管难度较大。一方面,借贷双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管,网络信贷环境的虚拟性导致难以去评估借贷双方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网络信贷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监管机构难以监管资金的流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P2P网贷发展不健全,行业行规缺乏,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难以进行监管。
3.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我国P2P网络借贷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行业性较差等障碍, 此外,网贷平台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五、P2P网络信贷发展对策建议
1.对于投资者。市场上P2P理财公司众多,产品各不差异,收益率也不一样,建议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能理性的谨慎的选择一款适合自己产品,同时,在选择P2P公司时一定要多走动,多调查,选择有正规资质,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公司进行办理业务,以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2.对于政府。目前,《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包括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都诠释了明确的定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商的里程碑事件,让真正有实力、模式健康、运营规范的企业更好地服务市场、保护投资者,同时让不合格的企业被淘汰。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任重道远,仍需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更多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将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平台给予沉重的打击,更好促进金融创新,促进P2P网贷平台的规范发展,更好的作为银行体系的补充功能,鼓励P2P网贷平台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3.对于P2P网贷平台。P2P网贷平台要强化对自身风险的控制,组建风险评估小组,进行信用评级;要实行“实名制”注册,审查开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并确认真实性后才同意开户,对其所进行的金融交易进行实名记录,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库,合理划分信用等级,加强管理;提高自身平台的盈利模式,开展新的业务范围,积极创新。
4.对于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而言,既要按照银监会要求,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系统的转移,亦应关注其中的业务机会,积极开展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监管服务。
六、P2P网络信贷发展前景
P2P网络信贷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性是不可置疑的,虽然目前来看,P2P网贷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但发展势头良好。国家关于《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对互联网金融,对P2P的肯定与接收,此项规则的制定有诸多强力部门参与,说明中央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相当重视。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不完善的过程,正如当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一样,会存在很多争议,被冠以洗钱,非法集资的帽子,时至今日,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得到国家及大众的认可,P2P网贷是理财的新趋势,前景广阔,发展迅速。
参考文献:
[1]张正平,胡夏露.P2P网络信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03).
[2]钱金页,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01).
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北京高校;网络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G 811.5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35-05文献标志码: A
健康教育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1]。我国2004年颁布的《全国学校卫生条例》第13条明确提出:“每个学校都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到各个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来,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普通高等学校则要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以及讲座。”[2]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在达到健康这个最终目标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很多高校已经把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而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令人担忧,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教育课程参与率不高,健康知识匮乏,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待加强,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在高校广泛开展起来[3]。由此,分析高校健康教育开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北京市35所普通高校关于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了8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参阅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学》等专著,并通过检索中国数字期刊网,查阅了大量关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及相关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北京市35所高校,每所高校发放问卷8份,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28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采用5级量表请8位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问卷具有有效性。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R=0.84,问卷的信度较高。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指标进行统计与检验,分析北京市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现状和体育教师及专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北京市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2.1.1北京市高校体育中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高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有单独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进行和没有进行健康教育3种形式;北京市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数量还很少,这些学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开课率和课时往往达不到健康教育的开课要求。开课教师有的为医生或运动医学专业教师,她们的教育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医学卫生方面的知识;有的是体育教师开设,课程的名称叫健康教育,但实际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介绍或体育保健卫生知识,也有的是以饮食健康和体育运动常识为主要内容。由此来看,已经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不统一,也不全面,因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示范性的指导体系。另外,部分高校已经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一般在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或风雨天进行,大都由体育教师来教学,讲授内容以运动保健常识和健康饮食为主;大纲里没有健康教育要求的学校占了最大的比例,这些学校仍然是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为主,说明每个学校主管体育的领导的决策对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开设课程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前全国医学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的不多,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起步,全国仅有20余所高师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全国的体育院校也仅仅培养兼职的健康教育师资,并没有单独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尽管这些渠道培养了一批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学校健康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4];另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促动下才开始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在此之前,只有从“体育保健学”可以学到少量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5],所以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职前没有受过健康教育相应的培训或学习,直接开展健康教育课程难度很大。
2.1.2北京市高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理论内容分析
已经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学校,有2所是医学常识更多一些,因为开课教师是医生和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课程主要结合大学生常见的疾病及心理健康等问题,介绍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医学常识,增强疾病的自我监测,自我防护,增强急症自救与互救的常识。另外3所是体育传统养生、运动损伤预防及急救和营养与健康更多一些,由体育教师开设。
在没有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学校中,有的学校是融入到体育理论课中进行的,有的学校没有要求,教师自行安排。调查发现,在体育理论内容的选择上,正如图1所示,体育技术技能相关理论、运动保健常识和体育比赛欣赏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理论内容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有一部分老师已经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开始尝试把营养与健康、健康行为习惯与健康和体育锻炼与健康等知识融入到了体育理论教学中。只是由于师资水平或课时限制等原因,他们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比较片面,关于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营养与健康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内容不够普及,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大家都在探索阶段。说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理论传授正在从过去纯粹的运动技术技能和运动保健等内容向着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方向发展。
2.1.3北京市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分析
北京市高校体育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范围在5%~40%,绝大多数在10%。以年教学时数64学时计算,年理论课教学时数调查结果,见表2,达到要求的院校占57%。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理论课时数不得少于总教学时数的10%”[6],这些院校的教学大纲中理论课教学时数是达到要求的,但在每学年8学时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肯定会受到限制,调查中发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老师们更多的选择了体育技术技能相关理论、运动保健常识和体育比赛欣赏等。关于健康行为习惯、营养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内容不够普及,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不统一,很多学校都采用自编教材。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看视频、上网查资料和课后作业等形式。
体育理论课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兴趣与习惯、体育态度与情感以及自我评价健康的能力)[7],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康知识、最终采取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试行,健康教育课采用了渗透、整合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增加了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要求,但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上增加了体育教学的难度。然而,目前高校体育缺乏成熟的示范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指导体系,相对应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健康知识传授的内容、方法、技能、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还不完全清楚;受传统的体育理论观念影响,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思想束缚着人们,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机制还没有转变过来,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培养健康教育专业指导者方面的体系;学校体育专业教师们没有形成相应的现代健康观,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把体育教育专业转变成为实施终身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等[8],所以,尽快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理论体系,规范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延伸教学时数是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