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焦虑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焦虑治疗范文1
[摘要] 本文通过对社交焦虑患者注意特点的探讨和有关文献的回顾,揭示出社交焦虑患者的认知风格并指明治疗方向。
[关键词] 社交焦虑;域内视角;自我关注
社交焦虑患者是影响人口非常多的一种神经症,根据美国、加拿大、德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10%~13%。患者固执地认为自己失态(脸红,目光不端,紧张),而刻意去回避社会交往的场合,导致机会减少,生活质量下降。患者有很强的内省能力,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紧张和恐怖,一般都比较痛苦,有强烈的求治欲望。
Clark DM等[1]建立了社交焦虑模型,用来解释社交焦虑产生的过程。该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自我意识过剩,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核心的认知风格。见图1。
社交焦虑者应对社交场景采取一种警惕―回避的态度,非常在意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很敏感,能很知到他人的细微动作;但是却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加工,而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形成错误的印象和判断。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有些社交焦虑患者对于别人吐痰、轻微的笑声等都能够注意到,却无法判断别人的行为是否是故意针对自己的,感到很迷惑。Koster EH等[2]在点探测任务中,分别以100ms、500ms、1250ms呈现不同高威胁(被毁坏的身体)和一般威胁刺激(带小刀的人)的图片。结果显示高社交焦虑被试者在100ms、500ms对高威胁图片有更强烈的警觉反应,在1250ms情况下,却有更加强烈的回避反应。在中等威胁图片下,高焦虑患者依然采取和高威胁图片一样的反应方式,而低焦虑患者在100ms、500ms的情况下没有对中等威胁图片的警觉反应。表明无论是高或者中等的刺激,高社交焦虑者都倾向于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容易受到威胁信息的影响,引发比较高的焦虑水平。而为了降低焦虑水平,又促使其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无法正确地处理信息,对正常行为产生影响。眼动的研究给出了更加直接的证据,Garner MJ等[3]呈现不同面孔来观察被试者的眼动,发现高社交焦虑者快速注意到情绪面孔,但是相对低焦虑患者,只能够维持一个短期的注意。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在一个短暂的对情绪面孔警惕后,是长时期的回避。
躯体化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明显的特征,HAMA焦虑量表有7项躯体症状项目,占总项目50%。可以推测,社交焦虑患者回避对外部信息的注意,而转向关注自身。Mansell W等[4]通过比较被试者对外部刺激(呈现在屏幕的面孔)和内部刺激(手指头上的颤动,被认为是代表了被试者的唤醒水平)的注意偏向,发现高演讲焦虑个体在预期演讲的情况下,将他们的注意从外部刺激转移到内部刺激上来。而在非威胁情况下,没有该效果。
自我关注,导致高焦虑患者把自己当成社会交往中的客体来对待,采取域内视角的方式看待自身。即社交焦虑的个体在脑海中产生了一种他们在别人眼中是何种样子的消极形象,好像第三者从外部观察自己一样,采用的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域内视角,指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眼睛身体去观察周围的情况。Wells A等[5]通过让被试者回忆特定的情景,然后让其判断自己在回忆该场景的时候所采取的角度。结果发现社交焦虑患者在回忆容易引发焦虑的社会场景中,采用的是域外视角;而在非社会场景中采取的是域内视角。
而有研究表明类似域内视角的客体自我意识(objective self-awareness)经常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容易产生一种实际的行为和自己期望的行为之间的落差,而当人自认为无能为力消除这种落差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Jane M等[6]通过让被试者进行演讲,演讲前通过指导语的诱导让被试者产生不同的视角。结果发现,无论高焦虑被试者还是低焦虑被试者,在采取域外视角的情况下演讲,都有比采取域内视角更加强烈的焦虑反应。说明域内视角这种认知方式容易产生和维持焦虑,而高焦虑患者比低焦虑患者更加容易采取这样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社交焦虑者通过对自我的持续关注,导致和维持的焦虑的产生,而通过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外界或者任务上可以缓解其症状和焦虑。Bgels SM等[7]通过发展了一种新的任务导向的注意力训练,患者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务和环境中,以降低对自我的注意,大大降低了红脸恐怖等社交恐怖的紧张和担心。Wells A等[8]通过8例案例研究,发现暴露加注意外化实际上导致从域内视角朝域外视角的转化,比单独采取暴露疗法,更加有效的减低了社交焦虑。焦虑障碍的认知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客观了解评测社交焦虑患者的心态,应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取得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Clark DM,Wells A.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In RG Heimberg, MR Liebowitz, DA Hope,FR Schneier (Eds.), Social Phobia: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5,69-93.
2 Koster EH,Verschuere B,Crombez G,et al.Time-course of attention for threatening pictures in high and low trait anxiety.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5,43(8):1087-1098.
社交焦虑治疗范文2
【关键词】 氯硝西泮;丙咪嗪;儿童社交恐怖症
Clonazepam in Treating Childern Social Phobia. Li Yixin, Wang Yan, YangJingjuan. Department of Children, Luoyang Center Hospital, Luoyang 471000, P.R.C 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and side effect of clonazep am and imipram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phobia. MethodsThirty-six pati ents with chirdren social phobia were given clonazepam for 8 weeks. Another thir ty-two same patients were given imipramine for 8 weeks. ResultsThe excellent repo nse rates of clonazepam group and imipramine group were 56% and 50%, the total r esponse rates of clonazepam group and imipramine group were 81% and 75%, respect ively (P>0.05). Adverse reactions of clonazepam group were less th an imipramine group. Condusion Clonazepam is really efficacious i n treating childern social phobia, adverse reactions of clonazepam is mild andrare.
【Key words】 Clonazepam; Imipramine; Children social phobia
近年来,儿科门诊有越来越多儿童恐怖症患者就诊,这类疾病给患者本人及家长带来许多烦 恼和痛苦,严重影响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及学习成绩的进步。我们采用小剂量氯硝西泮结合 心里疏导治疗社交恐怖症,并与丙咪嗪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历来自我院2004.1~2007.6月儿科门诊,均符合CCMD-3关于社交恐怖症诊 断标准[1]。共68例病人,排除①其他恐怖症及复合恐怖;②社交恐怖症伴随其它 神经 症症状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用药观察。并且同时记录相关资料跟踪观察。氯硝 西泮组36例,男性1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12.23±2.30岁,病程2.13±0.84年,丙咪嗪 组32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12.56±2.53岁,病程2.29±0.91年。
1.2 治疗方法 氯硝西泮组采用徐州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氯硝西泮片剂(2mg/片),根据病 人的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口服给药,起始剂量为0.5~1mg/天,此后,根据病人的病情 变 化逐渐增加剂量,一个疗程8周,最大剂量是4mg/天,追踪随访的病例1年以上。丙咪嗪的组 采用25mg/片,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口服给药,起始剂量为6.25mg~12.5m g/天,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耐药情况,逐渐加量,一个疗程8周,最大剂量是75mg/日。两 组均采用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正。
1.3 疗程评定 根据社交恐惧症的严重程度参照Marks量表[2]中关于恐怖症状的 分量表(1 0项)的评分,分为4级;病愈:恐怖症状完全消失,量表评分在10分以下;显著进步:恐怖 症状明显减轻,恐怖对象的范围及程度显著减轻,量表评分为11~20分;进步:恐怖症状减 轻,恐怖对象减少,程度减轻,治疗前后量表评定减分5分以上。无效:恐怖对象无减少, 程度减轻不明显,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无变化。两组治疗前评分及比较,氯硝西泮组32~45分 ,平均为39.15±5.15分,丙咪嗪组为29~44分,平均为38.74±6.25分,两组t检验 差异无显著,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疗效Ridit分析。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 用药8周后,氯硝西泮组显效为56%,总有效率为81%;丙咪嗪组显效率为50 %,总有效率为75%,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详见附表。
2.2 氯硝西泮疗效随访观察 20例显著显效病人(痊愈加显效进步病人),其中17例随访1 年以上,疗效稳定,未复发。对停药后及减药中复发的病例(3例),再给药后症状仍可改 善至复发前的程度。
2.3 不良反应 氯硝西泮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嗜睡8例,乏力、头晕4例,失调3例,未见 严重不良反应,其中11例未经过处理3周后自行缓解。在随访观察的病例中,有1例出现药物 耐受性,在2月左右时需加量。丙咪嗪组出现便秘13例,口干7例,排尿困难4例,视力模糊2 例,心动过速、心悸3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一般服药后1~2周内出现, 3周后减轻或缓解,其中有部分病例需减药及对症处理方可缓解。
3 讨 论
目前丙咪嗪是治疗社交恐怖症主要药物,因其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而使其应用有限。特别是 针对儿童。氯硝西泮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中唯一具有5-羟色胺回收阻滞剂作用,可提高5-羟 色胺神经功能,同时氯硝西泮依赖及戒断反应明显少于其它同类药,因其具有改善社交恐惧 症作用,且副作用少,适合于儿童社交恐怖症的治疗。
本组研究应用氯硝西泮和丙咪嗪治疗68例儿童社交恐怖症。结果显示,氯硝西泮组显效率为 56%,有效率为81%;丙咪嗪组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75%,两组疗效相近。氯硝西泮组的有 效率与有关文献[3]报道的78%相近。说明氯硝西泮对儿童社交恐惧症有肯定的近、 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轻,病人的依从性好,值得试用。
在随访观察中发现,1例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提示宜缓慢减药,逐渐停药,1例在应用过程 中出现药物耐受性,提示在用药过程中应依据病人病情适时调整药量或换药,避免出现药物 耐受性。
4 参考文献
[1]Davidion JRT, Fords M, Smith RD, et al. Long term treatment of socia l phobia with clonazepam. J clin Psychiatry, 1991;52(suppl 11):16-20
[2]蔡国钧.Marks恐怖强迫量表(MSCPOR).上海精神医学(Arch pshchiatry),1990, 新二增刊:44-50
社交焦虑治疗范文3
【关键词】: 社区戒毒 队列研究 中药 济泰片 美沙酮 焦虑症状
【分类号】:R749.64
【正文快照】:
3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203;4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上海201203;5上海市禁毒委禁毒办公室,上海200129;6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200030)(No.2008BAI49B03)自从2008年《禁毒法》确立以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自愿戒毒为主的戒毒模式以来,越来越
【参考文献】
1 徐国柱,段砺瑕,王者风,刘锐克,吕宪祥,汪再兴,涂前雄,孙干程,王佩贤,蔡志基;济泰片用于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治疗Ⅱ期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0年04期
2 熊建国,肖早香,李军,秦德胜,闵明山,杨建辉,王艳红,晏灵,舒秋丽;济泰片联合洛非西定治疗海洛因依赖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1年04期
3 董仲莲,王素芬,周蕾;济泰片联合氯硝西泮、曲马朵治疗海洛因依赖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年02期
4 陈雯;赵醴丽;凌莉;陈昂;夏英华;韩璐;林鹏;何群;;广东省首批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12期
5 陈亦兰;阎本永;邓艳萍;;戒毒中药济泰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14期
社交焦虑治疗范文4
病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交恐怖可能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表现出一定的遗传素质倾向,有家族史者性格一般比较内向,而且有严重羞耻感特性,这会加剧个体的焦虑体验,焦虑躯体症状也比较显著,同时患者易采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导致社交恐怖的病情比较严重,预后较差。
后天的家庭社会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态度、教养方式和孩子控制感的发展与焦虑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影响童年的依恋性质,形成成人不安全依恋。父母过度敏感、过度保护、控制感过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对世界没有控制能力,容易产生焦虑。
诊断
美国的DSM-IV的诊断标准为: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演场合的明显和持久性害怕,担心自己举止窘迫或做出令人难堪的事情(或表现出焦虑症状):在害怕的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焦虑,因此有环境限制或境遇性诱发惊恐发作:自己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或不合理的:回避害怕的社交或表演性场合,或者是在这种场合下感到非常痛苦和焦虑;不是继发于其他障碍。
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IO中对社交恐怖的诊断标准为: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通常导致回避社交场合:在恐惧场景中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症状局限于或者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其突出特征:焦虑不是继发于妄想或者强迫等其他症状。
DSM-Ⅳ别提到了儿童社交恐怖的特殊临床表现,儿童可能只是与所熟悉的、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时会发生问题,出现焦虑: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发呆,或从有不熟悉的人群场合中退出来;患者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小于18岁者,病程至少要有6个月方能诊断。
诊断社交恐怖症需考虑的问题
是社交恐怖还是正常的害羞 害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焦虑现象。但如果这种焦虑持久而严重地干扰了正常功能,则成为病态的社交焦虑障碍,即社交恐怖。一般社交恐怖带给个体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强,而且患者也认识到这种害怕和恐惧是过分的且不必要的,并有强烈的求助动机。
与广场恐怖鉴别 社交恐怖症患者害怕的情景限于与人交往的场所,害怕与人相遇、当众说话或表演时处于难堪,因而回避。广场恐怖症害怕人多拥挤的场所,担心无法逃出,这两种内心体验不一致。如果二者很难区分,应优先考虑广场恐怖。
治疗
社交恐怖的治疗趋向于采用药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
药物治疗①SSRIs与SN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一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SNRI)作为新一代抗焦虑抑郁药,具有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使用简便的特点,是社交恐怖药物治疗的一线药物。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推荐的治疗社交恐怖的药物是帕罗西汀(治疗剂、量为50~200 mg/d),舍曲林(治疗剂,量为50~200 mg/d),万拉法辛(治疗剂量为75~225 mg/d)。另外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米氮平(治疗剂量为30~60mg/d)对治疗社交恐怖也有效。临床应用中一般起始剂量要小,缓慢增加到治疗量,通常起效需2~4周,如果患者回避行为明显,治疗需要较大剂量,症状缓解后需继续维持治疗1年,然后缓慢减药直至停用。②苯二氮革类药物。苯二氮革类药物是经典的抗焦虑药,可明显减轻社交焦虑的症状,但长期应用有形成依赖的可能,最好短期使用。常用的有氯硝西泮(治疗剂量为,0,5~4 mg/d),阿普唑仑(治疗剂量为(1~10 mg/d),劳拉西泮(治疗剂量为,0.5~2.0 mg/d)。有学者认为阿普唑仑对伴有情绪的焦虑效果较好,而氯硝西泮对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效佳。③β-受体阻断剂。对缓解表演性活动的焦虑很有效,对社交恐惧者可在进入恐惧情景前1小时服用普奈洛尔20mg,可使心悸等症状减轻,尤适用于“怯场”(演讲者,演员,老师登台前的恐惧)和考试时的神经紧张,但是对于广泛性社交恐怖通常无效。
社交焦虑治疗范文5
一般来说,社交焦虑症患者有自我封闭、回避社交的倾向,觉得只有在没有人的地方才是安全的。严重的患者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打电话、吃东西,不敢在他人注视下工作,也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难堪。当这些焦虑、恐惧的症状出现时,还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如口干、出汗、脸色涨红、心跳加速、想上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
社交焦虑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女性多于男性。但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生理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代谢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心理因素 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家庭因素 从小性格受到压抑,父母没有授予相应社交技能,或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
社会因素 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较多。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1.催眠疗法 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催眠,挖掘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试图寻找发病的根源。
2.强迫疗法 心理医生让患者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或是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进行强迫治疗。
3.情景治疗 心理医生让患者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并不断地鼓励患者面对,从而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4.认知疗法 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心理医生不断地告诉患者,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患者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该如何交往。
5.药物疗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人体内“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代谢失调,运用抗焦虑药物来调节平衡。
——自我治疗小妙招
1.社交时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如果对方是女性,就把年长的认为是自己的阿姨,年龄相仿的认定为姐妹。这种“虚拟”的亲属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社交恐惧。
2.社交时一出现症状,就马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减轻对症状的关注程度。
3.不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聚会,与别人在一起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会感到心里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社交焦虑治疗范文6
1.1 概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SP)又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通常在青春期起病,是以在他人面前进行社交活动或做事时惧怕出现羞辱和难堪的场面为特征的一种能够长期蔓延的慢性焦虑障碍。由 Marks和Gelder首先描述,直到1980年DSM-Ⅲ出版后社交恐惧症才成为精神科的专业术语[1]。患者表现为在社交活动中存在持久而明显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出现逃避行为,并造成社交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SP每年患病率为8%,终生患病率约13%,男女患病率为11%和15%,女性高于男性(3:2)。然而这些数据很可能低于真实的情况,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患病者害怕与人接触,担心自己的状况被别人发现而拒绝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可惜社交恐惧症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治疗,常因起病早而损害重。很多社交恐惧症者自幼害羞,性格内向,有社交恐惧倾向。而在青春期最为明显,30岁后发病较少见。
1.2 DSM-Ⅳ诊断
根据DSM-Ⅳ标准,关于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李某符合轴Ⅰ症状标准,此患者虽有强烈愿望想与人交往,但与人接触就心慌、手脚出汗。轴Ⅱ:性格内向、不愿与人多说话。轴Ⅳ:事业很糟糕、工作后不想上班、与父母接触交流少、人际关系很差,逐渐自我封闭,自觉十分痛苦。严重影响个人功能,对社会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带来显著苦恼,病期大约长达10年左右,无器质性精神障碍,因此,可以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2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病理
社会恐怖症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个体的自我评价过低 ,对自我缺乏自信。而个体自信心的不足主要是不良家庭环境和失败的社会经历所导致的。目前认为,描述SP成因的最佳模式应为:遗传因素占1/3,环境影响占2/3[1]现就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2.1家庭社会因素
家庭是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双亲的性格及家庭的负面事件,易造成儿童内向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自我封闭,其社交技能往往很差。性格内向易造成失败的交往经验,表现为在社交活动中更加谨慎和关注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表现为害羞和行为抑制,破坏交往气氛,增加交往失败的可能性。反之,自信心的缺乏会强化交往失败,交往失败强化性格内向。如此恶性循环,将促使个体采取“回避”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封闭倾向渐深,最终演变为社交恐惧症这种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与外界接触。社交恐惧患者过分羞涩,缺乏社交能力、避免新的社交场合或冒险行为,害怕受到嘲笑,拒绝和批评在社交场合常感到无能为力。Chartier、Walke等研究发现,儿童期经历的一些负性生活事件都有增加儿童患该病的风险。许多成年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是以往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受到的挫折居多,是挫折和创伤性体验的结果,表现为一种过分的社会境遇性恐惧。而李某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训斥“小小年纪不要脸,不知廉耻”,影响了李某的一生。
自此,李某不敢与同学交往,不敢与人对视,虽有强烈的愿望想与他人交往,但以后遇有类似情形而发生条件反射,伴随焦虑和躯体症状,如心慌、手脚出汗。李某与父母接触交流极少,事业很糟糕,人际关系很差,如不能回避当时场合,患者需忍受极大的苦恼。这种恐惧情绪还常常发生泛化,导致交往失败、导致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缺乏强化交往失败、更加剧性格内向,把自己孤立起来,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经过一定的心理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转贴于
2.2 心理因素
社交恐怖症患者大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处境或外貌没有信心。并且,他们有许多消极的自我概念和期望。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显示:社交恐惧症患者本身个性特征是内向含蓄,缺乏自信、自卑,敏感多疑,情绪激动、易烦,紧张、焦虑,抑郁、忧虑,依赖性强等。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在一些持续紧张情绪和长期的内心冲突作用下,中枢神经活动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社交焦虑发生。个性特征的形成与患者儿时开始的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密不可分。患者自小得到父母的拒绝否定过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父母的过分干涉阻碍了个体独立性的形成,依赖性增强。但又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情感温暖,使他们焦虑、 忧虑,在社交中缺乏安全感。加上父母过多的惩罚,使他们自卑,在社交中担心自己行为被人指责。对别人的否定特敏感,渴望别人赞誉,害怕失败和被外界否定及受到惩罚。这种逃避型的行为致使她渐渐自我封闭,不跟他人交往、说话,最后发展为社交恐惧。
3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护理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它不是因脑内损伤或体内的病理变化引起的 ,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要克服社交恐惧症,首先要分析自己并战胜自己。其次,勇敢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重建社交技能。要克服社交恐惧症,最关键的就是要拥有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时言行自然,无所畏惧。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为:
3.1 改变错误认知
运用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首先,改变患者错误认知,消除自卑感,要对自己有信心,不必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应对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适应过程,只有让他自己不断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引导自己,才能预防这种病态,心理逐渐成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首先就要改变错误认知,患者不妨问问身边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真实印象,并逐渐用合理的信念去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3.2 培养社交技能
社交恐惧患者由于长期未与他人交往,往往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因此,患者要有意识地学习社交技巧,如言谈举止要文明,态度要诚恳大方,学会倾听技能,学会赞美别人,还要适时幽一默等等。
3.3 转移注意力
社交恐怖患者往往过于关注自我,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面,就可以暂时忘却自我。患者还可以参观养老院,孤儿院或医院等场所,亲眼目睹他人与自己相类似的处境,就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助或与众不同了。
3.4 勇于面对各种社交场合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阻断恐惧,进入松弛状态,用交互抑制原理。首先让患者学习放松技巧,掌握后要求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其次,在患者的配合下建构焦虑等级,要求每一级剌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驰所拮抗的程度,每一等级的刺激量要恰到好处,各等级之间的级差均匀。然后,让求助者想象引起恐惧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逐级而上,直到患者的最高级刺激,逐渐使患者对原来引起恐惧的情境脱敏。因此,社交恐怖患者只有强迫自己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接触不同的人,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社交障碍。
3.5 为患者创造环境
建议家属多予以支持、鼓励、认可,多些情感温暖,减少惩罚,避免过分干涉。身边好朋友多倾听、鼓励,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重树信心,增强自信。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