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科医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科医学培训范文1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一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1]。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骨干力量,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负责式管理,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积极发展全科医学培训和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的培训网络
2000年1月国家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卫生部计划用10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包括社区护士等其他卫技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几年来,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全科医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00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在大中城市积极开展以在职人员转型培训为重点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开展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工作。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在大中城市基本完成在职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逐步推广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大中城市,甚至小城市,都已开展了以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为主的各种类型全科医学教育工作。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全科医师培训网络。国家级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培训各省骨干师资和管理人员,省级培训中心负责全省的培训工作。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甲等或县级及以上的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制定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设置标准,加强基地建设,合理布局,提高效益。全国全科医师培训网络已建立,各省、市、自治区均已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各地全科医学培训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2 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是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石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科医学发展关键问题。自1998年卫生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培养全科医师的政策后,各省、市都在高等医学院校按成人教育模式进行全科医师培养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在卫生行政需求下的成人教育往往和高等医学院校整合培养有一定距离[2]。成人教育培养的全科医师有时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密切结合方面出现空挡,可以看出,高等医学院校在当前的全科医师培养中应该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原因在于:①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或研究机构,有专门的机构才能营造学科氛围;②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有专门的全科医学师资从事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的教学;③高等医学院校可以编写一系列的全科医学教学参考书,有教材才能提升品质。
在培养层面上,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在职非学历的教育,主要包括地方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式,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现代社区医学等。对于在职学历的教育,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采取结合临床实习与社区调查研究实践的方法,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相应的学历。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技巧、现代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现代社区医学等;主要目的是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了解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好的全科医学技能。
在实践层面,总的原则是: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在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时间由各地具体制定,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要严格实践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1年左右的时间在社区和一定级别的医院实践,临床实习要以大科室为主线,辅以小专业。在社区方面,要加大实习力度,预防机构、科研机构、城市社区等都要作为实习机构,实践内容应包括家庭病床、远程会诊、社区卫生服务、医院内感染、信息管理、社区调研和妇幼保健等基本知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历培养在实践方面会更加重视。
3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
全科医学培训是建立我国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关专家呼吁目前应尽快开展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资格认证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尽快建立师资培训的管理制度,明确师资培训的目标,规范师资来源、培训内容、继续教育等,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高素质,保证全科医学的培训质量。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师资的培养应严格遵循全科医学“三个阶段”的教育规律:①学校教育;②毕业后教育;③继续医学教育[3]。因为要想让医学界接受全科医学的学术思想,必须在本科阶段就向学生灌输该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但全科医学培训的重点应是毕业后教育。
建立培训机构:专门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是全科医学师资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发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依托。机构是“梧桐树”,师资是“凤凰”,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比较完善的培训机构最好由大学的培训中心、大型临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部分组成,三者环环相扣,才能为培养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广袤的沃土。如果不具备建设独立、完备的三层次机构时,应充分利用其他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横向联合。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分为现实计划和长远计划,或分为基本培训和深化培训两部分。现实计划中基本概念是必需的培训,其他则应本着“急用先学”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长远计划即深化培训,计划应该是个体化的,一个计划不应该适用所有的教师,计划还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并需要不断修改。
制定培训时间和安排培训课程:(1)理论课教师:基本培训应不少于600学时,包括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理论课的课程包括:全科医学基本概念、临床预防与健康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卫生改革与发展、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临床轮转的原则: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确定轮转科室深化培训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课程包括:临床教学技巧、门诊案例分析、临床课程评价、接转诊的程序、临床思维与推理、临床教学计划制定、医患关系(包括伦理、法规)等,临床轮转随时进行。(2)社区师资:同“双师型”专职教师的基本培训,即总学时不少于600学时,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课程内容重点:①诊治病人的基本技能;②评价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技术;③社区诊断技能(包括人口学知识、社区结构与功能等);④干预技巧(健康咨询、健康促进与病人教育等);⑤现场调查技术;⑥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3)临床师资:原则上应完成基本培训的理论课400学时,至少应完成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培训50学时。
转贴于
4 综合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专科至关重要
全科医疗的大多数临床知识和技术是从临床专科处获得。综合性医院汇集了内、外、妇、儿等众多临床医学专科和检验科、放射科等多个临床辅助科室,是解决从常见疾病问题到疑难危重病症的医学中心,具有较高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是全科医疗的知识源泉和技术后盾。如今随着包括基础医学、循证医学等在内的医学科学迅速发展,临床疾病诊疗的观念和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在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使全科医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和熟悉临床医学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并有可能因地制宜地把这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保证了全科医学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
按照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全科医学应当承担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在内的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则需要一个工作团队。全科医师毫无疑问是这个工作团队的主体,同时也必定需要包括专科医师在内的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因此,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有利于专科医师加入这一团队,促进团队的建立和工作人员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医学中心介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
另外,综合性医院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这些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以吸引具有良好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生和年轻医师,他们接受过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包括医院内和社区内的培训),有与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成为有较强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临床医疗能力,同时又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高质量的全科医师。综合性医院还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些研究所,如中山医院的肝癌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等设立于综合医院内,使综合性医院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4]。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师总体素质较高,部分全科医师拥有医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可以为全科医学的各项科学研究,包括临床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等提供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
5 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师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的连续性,全科医师要处理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而其他专科医师可能只要处理其中某一类健康问题),其专业范围比任何专科都要广泛,但其工作环境比许多专科的要简单得多,没有众多高精尖的辅助检查设备,依靠的是更广泛的知识和特有的临床思维及服务模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培养全科医师比培养其他专科医师更富有挑战性;既需要在大型综合医院形成处理健康问题的技能,又需要在基层训练特有的临床思维并建立特有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使一大批基层医院(街道医院、中小型厂矿企业医院等)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全科医学职称系列,确立了以主治医师为起点的全科专科资格考试制度,但能够与其他专科对等、能与国际接轨、能够为群众认同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在全科医师专业队伍真正建立之前,采取“专科助全科”的借船出海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已经取得成效,问题就是在“借船出海打到鱼”之后,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自身的“造船能力”,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解江林,迟必必,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4-16.
[2] 禹学海,朱东喜,王兵.关于建立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设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5):21-23.
[3] 周宗藩.浅谈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J].全科医生,1999,8(3):111-112.
[4] 贾明艳,蒋保季.北京市开展“全科医学培训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2,5(2):119-122.
全科医学培训范文2
【关键词】 社区教学基地;全科医学;师资培训
随着当前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的医学院校为医学生开设了社区实践活动,以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服务环境。为了解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的教师的培训需求和探讨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建设策略,我们对正在建设的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10名医生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了专题小组访谈、知情人物访谈等定性研究技术进行调查。访谈对象为正在建设的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10名医生,这些医生在接受本访谈之前经过了广东省卫生厅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试。知情人物访谈对象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包括:目前医生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对诊疗知识有何培训需求、与个人发展相关的培训需求有哪些、对培训形式时间的建议、带教意愿以及对工作待遇的满意程度等。
2 结果
以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为线索,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2.1 服务内容存在局限 经过访谈,90%的医生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医生对患者服务有一定的连续性,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慢性病长期管理、计划生育指导、心理咨询、常见病诊治、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服务工作等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救治危重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设备,所以比较担心心脑血管病等危重症的救治,在遇到该情况时,被访谈医生一般都采取呼叫救护车转诊的方式,转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此外,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进一步的规范培训,所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不是特别高。
2.2 专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强
参与访谈的医生100%的认为每月安排3 d左右的专业技能培训十分有必要,并且他们普遍认为对内科的鉴别诊断、常见慢性病和老年病管理规范、急诊急救技术、外科常见病的诊治和包扎缝合技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脑卒中的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等专业技能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70%左右的访谈对象认为应给予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社区常见病并发症的筛检和转诊标准、社区诊断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儿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40%左右的访谈对象认为应加强预防医学、妇幼保健、老年保健、传染病处理等方面的培训。
2.3 医生个人发展培训需求强烈 参与调查的医生都希望在工作中探寻个人发展机会,认为应给予更多的科研设计、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尤其希望通过适当的培训教会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选择科研课题,在日常诊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资料的方法;他们普遍认为缺乏统计学的方法和技能,但75%的人认为学会统计分析方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希望结合具体的课题资料分析给予讲解。
2.4 培训途径比较有限 各机构人员的工作负荷大、经费、家庭负担等因素制约他们外出进修学习。在既往的培训中,他们认为大多数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他们改进服务的培训需求,或者认为对工作没有帮助;杂志中的部分内容如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案例分析等对他们较有帮助,但具体的临床操作技术需求仍不能满足。
2.5 带教意愿 经统计,75%的被访谈医生认为可以从教学的压力中成长和学习,愿意接受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但同时认为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不愿意带教的医生,我们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日常工作负荷较大、自身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工作存在的诸多困惑等。
2.6 工作满意度 参与访谈的医生认为他们的收入较工作负荷和因工作内容不断扩展所带来的压力来说,是非常不满意的。他们均比较喜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为政府在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建设和投入,对未来个人的待遇的改善抱有希望,认为将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跟学生抱怨这些问题。
3 讨论
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不仅承担着医学生的教学,还主要承担着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这一更高层次学员的培训,对教学基地的基本条件要求较高,必须有一定的患者群体和疾病种类,对教师的条件要求也较高,不仅临床知识和技能要宽广扎实,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法律道德的知识也要全面,而且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涵要求,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足够。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教学基地师资的选拔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掌握一定教学技巧的医生才能把自身经历和实践经验升华并讲给学生,使学生在社区实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参 考 文 献
全科医学培训范文3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59-04
全科医学在欧美很多国家被称为家庭医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其发展和建立基于我国国情,是为实现国家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普及和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开始时间较晚,一直以来存在对全科医学观念及认知上的偏见,所以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中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以促进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良性发展。
1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1999年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深入的调整过程中,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六位一体的功能”和“三基训练”初见成效,医务人员、患者对社区全科医学有了一定认识。随着政府对全科医师培训加大管理投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行,准入制度和执业注册及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都应运而生。然而,在我国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的背后,诸多问题同时凸显,现总结如下:
1.1 全科医学认识不系统,全科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全科医师缺乏系统的认识[2]。我国全科医师制度尚不够完善,准入及执业注册制度因为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并不统一,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在医学界和整个社会还不普及,更谈不上深刻。我国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目前与欧美国家完善的培训体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全科医学重要性不明确,全科学员培训态度消极
全科医师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对辽宁省沈阳市、建平县及浙江省舟山市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工作的268名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建平县认为培训对实际工作有很多帮助全科医师比例为50%,在沈阳市和舟山市,认为培训有一定帮助的全科医师比例也仅为50%[3]。此外,浙江省曾开展一项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7.3%的学员认为,自身存在对全科医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并已成为影响自己参加全科岗位培训积极性的第一要素[4]。还有调查显示,约20%的全科医师学员不愿向他人推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待培训态度较为消极;造成学员对全科医学发展前景普遍不乐观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现行医保体制、居民的传统观念、全科医师收入待遇以及日后的继续教育等问题[5]。
1.3 全科培训领导重视不够,培训实施上级监管不严
某些地区尚存在领导对全科医师培训不重视、不支持的情况。浙江省卫生厅在2008年对该省乡村卫技人员的一项检查和调研中发现,某些地区领导未能准确强调全科医师培训实施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全科医师培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培训实施过程中监管不严、培训质量差的现象,也导致培训学员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视度下降,对全科医师培训的认识产生偏见,从而对参加培训产生一定程度的抵制情绪。
1.4 全科医师待遇普遍不高,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全科医师待遇较低,职业发展不够明朗,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保障制度,导致我国全科医师严重短缺[3]。全科医师对目前岗位不满意的原因较多,包括工资待遇低、患者数量不足、职称晋升不顺利、业务水平不能得到快速提升等。换句话说,全科医师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正妨碍着全科医学的发展,也影响着培训的顺利高效开展。全科医师职业发展及待遇得不到应有保障,确保医学人才愿意加入全科医师队伍也必然将成为一句空话。此外,我国全科医师短缺的原因还包括,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出来的“正规”全科医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而转向选择去待遇更高、职业发展更好的综合性医院工作。
1.5 全科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全科师资质量尚有不足
在我国全科师资流失严重,缺乏质量较高的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统一规范的全科教学模式[6]。全科师资数量、质量上均存在不足。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具备全科医师培养理念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健全,大多为来源于专科临床科室的专科医师,而通过规范全科医师培训过程培养出的全科医师的流失,更加不利于后续全科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1.6 全科医师基地发展不一,全科轮转模式尚不成熟
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发展参差不齐,多数医院并没有成立单独的全科医学科,临床基地及社区基地培训衔接尚存在一些问题,培训规范及轮转模式等尚不成熟。目前全科医师培训多采用临床培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具有一定科学性,但临床基地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多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培训的成效。
1.7 全科培训内容实用性差,培训模式与工作内容脱节
全科医师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与日后具体岗位需求存在不适合之处。在一项研究中显示,住院医师反映3个月的理论课学习时间过长,与临床实践培训脱节;在临床基地科室轮转期间很少运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容易忽视全科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社区实践部分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不够细化,缺乏在全科医学科轮转期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培训内容方面,住院医师希望接受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理论与技术、各科临床实践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疾病防治与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识别急危重症疾病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7]。
1.8 全科培训教学设置不健全,全科医学核心地位难以体现
全科医师培训的教学设置中并未将全科医学作为核心凸显。培训课程设置中,全科医学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培训师资多来源于综合性医院专科科室或者专科医院,平时这部分师资力量从事的均为专科医师工作,对于全科医师工作以及带教经验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呈现出“专科医师培养全科医师”的奇怪现象;二是至今尚未有规范的全科医师培训教材,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多数使用的相关教材为从专科教材中截取编成的,编写这些教材者也是从事专科临床工作的专家及老师,甚至培训中会直接使用相关轮转科室的专科教材。
总之,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尽管目前认为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备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但这一功能仍然比较概念化,落实到具体实施操作层面,至今尚未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及全科医师的标杆,“六位一体”的功能也暂时不能完全体现[8]。
2 相关建议及对策
2.1 健全全科医学体系,提高全科医学地位
201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提出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师,并对3万名本科医学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任务,这可以表明国家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高度重视。目前社会及民众对全科医学认识不足,这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我们应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包括人才评价、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等在内,更加规范、合理、系统、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全科医学或者全科医师在社会上的合理价值必然会不断凸显,全科医师对社会的贡献也会不断被社会民众所认知并给予回馈。当得到民众认可和需要时,全科医师这一职业也将不断发展普及,依靠市场的力量,全科医师的待遇等问题也会不断解决。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医疗体系的多方支持与努力,尤其是需要现有的全科医学岗位人员的不懈坚持和不断成长。
2.2 完善培训规章制度,培养全科服务人才
全科医师培训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短期行为,绝非是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全科医师培训必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必须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本身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建设,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关键在于要使制度的约束性内蕴于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完善不仅仅属于制度建设的范畴,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目前迫切需要结合社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目前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基础,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首要地位,不断创造适合全科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从而逐渐建立起一支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居民较为信赖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助于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全科医师制度势在必行。
2.2.1 准入许可制度 全科医师和培训基地的准入许可是衡量和保障未来全科医师质量的关键,是医师从事社区医疗执业活动的法律依据。在建立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同时,应与相关部门对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加以重视并达成共识,建立步伐统一的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定和准入制度,加强专业注册的跟踪监管,真正做到全科医师准入许可制度的完整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用制度的方式逐步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转化,并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师[9]。
2.2.2 培训制度 目前来说,我国的培训制度体系本身并不完善,而确定规范统一的培训制度有利于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提高全科医师的素质和临床技能。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全科医师将成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这个队伍将会越来越大。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便成为重中之重。在培训内容上方法要全面,重点要突出,重视实践能力和强化岗位制度,更新学员在常见病处理和重危患者处置上的工作理念,对一些多发病和需紧急救治的科室轮转时间可延长,锻炼其全面救治的能力,多开展专题讲座讨论和小讲座,从而提升全科医师队伍水平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要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使学员达到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同时,加快正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步伐,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后备主力。
2.2.3 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较为敏感的一个环节。全科医师建设为什么如此缓慢,因为目前我国全科医疗理念还不完善,与临床医师相比全科医师地位低待遇较低。逐步改革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套薪酬制度设计得是否合理,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具有稳定性,使工作人员有安全感;二是对外具有竞争力,能吸收优秀人才。我国全科医师薪酬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全科医师能得到合理的收入,创新全科医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合理薪酬的实现,比如家庭医生的逐步推行,可以签约居民并提供约定服务,同时按照年度或季度收取服务费。同时,最关键的是,政府应尽快出台提高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学员经济待遇的相关政策,培养一批用得起、留得住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有效防止逆向流动,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是保障全科医师队伍发展壮大的关键,要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全科医师队伍,增加职业吸引力,必须在薪酬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这对增强社区的向心力、保证全科医师队伍稳定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2.3 建立优良师资队伍,保障培训高质发展
以全科医学为思路的教师队伍,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路人,可以说,其素质和教学水平将影响着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对全科医学培训师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师资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7.3%,大专及以下学历占23.1%,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9.2%[10]。这一调查结果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所制定的全科医学师资标准相差较远。此外,全科医师培训师资流失较为严重,对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师资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学员之中,仅有41.7%学员在培训结束后仍然从事全科医师培训相关工作[11]。在新医改的今天,全科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建立规范的师资认证标准、考核制度,制定全科住院医师带教师资准入制度及遴选标准,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树立带教师资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师资教学能力、带教意识,规范全科医师医德医风的评价认证体系,由此避免学员的水平不一;专科医院的带教师资必须先经过全科理念及全科诊疗模式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全科师资培训合格证书,能理解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理念的差异,了解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及定位;制定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增强师资队伍的岗位吸引力;运用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明确教学职责和管理责任,并举办各内容层次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创造一定的学术环境;对优秀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出国进修、访问交流等学习机会,优先发展全科师资精英和导师,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以提高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的速度和水平,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地发展。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作用重大,他们是未来全科医师的学习对象和榜样,随着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不断成长,全科医师师资也将越来越多。北京地区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就有着一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并热心于全科医学教育的专家师资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在编写全科医学相关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全科学员、培训全科师资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4 促进培训交流沟通,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全科医师基地培训涉及到医院和社区两个部分,临床轮转由教学医院承担,实习由社区卫生机构承担。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认为临床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缺一不可。临床基地主要在于培训学员接触更多社区不多见的病种、病例,获得更多的技能操作机会。同时,通过临床基地的三级查房以及定期的业务学习,学员可逐步形成清晰的临床思路。而社区基地的培训则是为其以后的培训做准备,除了相关技能的学习也能加强与患者交流,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除了基地实践之外,全科理论学习应更偏重内容的实用性,使全科学员更为系统、综合、高效地学习全科相关知识。应加强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交流合作,同一地区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水平存在差异,在我国急需全科医学人才的今天,各培训基地应加强交流合作,珍惜培训资源,改进基地教学方法。应加强临床培训基地与社区实习基地的交流与沟通,临床基地应加强对社区培训基地的督导工作。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小组(由医院与社区领导共同组成)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医院与社区的沟通协调,并对社区中心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全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及交流,有助于社区基地明确工作规范,保证社区中心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11]。就目前而言,三级医院的专科分类过于细致,这对全科医师的培养不利,师资来源隶属不同的系统,这长久形成的专科带教观念使其要转变是很难的。全科医师的培养基地可以重点放在在二级医院建设,三级医院对其起着指导监督的作用。
另外,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师是一项长远持久的培训体系建设过程,政府重视和财政支持是首要,财政不支持、没有投入,基地建设只能是空谈。将社区建设和全科医师队伍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稳定投入机制,合理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加快完善培训基地的建设,这对保质保量地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关重要。
2.5 改进原有教学手段,注重培训模式创新
全科医师培训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必须要有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调动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集中组织更多全科理论培训,促进学员掌握全科医学最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重视理论的同时更不应放松对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集中开展全科医学岗前培训,使学员对全科医学有更清晰的认识,为高质量完成培训奠定基础;与继续教育结合,全科医师相关理念及思想应纳入医学继续教育中,让广大医师不断了解到全科的意义;与职称晋升等挂钩,在全科医师晋升职称时,应尽可能将关注点放在其全科理论及诊疗能力上,对其学历、科研水平相对降低要求,以培养出能真正满足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师。
教学手段的和培训模式的创新需要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理念的不断改进,比如2010年上海市[12]便针对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展开一系列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对于改进培训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及师资带教理念意义重大。这种方式在目前已经得到推广并应用于全科医师培训过程中,值得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理念内涵丰富,有着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全科医学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各项制度,还与建立优良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建设、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医院和社区等关系密切。相信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研究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全科医学体系将为居民的健康保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玉华,乌正赉.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2:99-102.
[2] 廖庆伟.“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1023.
[3] 施萍,吴静雅,付肖冰,等.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362-366.
[4] 李勤.浙江省全科医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6):569-572.
[5] 单炯,赵洁,刘瑜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回顾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353-355.
[6] 门寒隽,韩建军.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85-187.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09-1111.
[8] 沈国星.全国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 8(8):1048.
[9] 顾国煜.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5(4):317-318.
[10] 迟宓宓,郭爱民,路孝琴,等.中国全科医学师资准入要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1.
[11] 王敏,王家骥.广州医学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05,8(9)702.
全科医学培训范文4
目前,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患关系比较紧张。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协调,另一方面也与医生的素质有关。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培养全科医生队伍的重要途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全科医生能否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全科医生,也叫家庭医生(GeneralPractioner,或FamilyPhysician),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大部分都在社区、乡镇等基层工作,为范围相对固定的居民提供管家式的健康与医疗服务。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这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医生对患者的疾病、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进行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在基层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经济、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科医生更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因为这是:第一,医学职业的本质要求。医乃仁术,善德为本。医学的宗旨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活动对象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人,决定了医学带有人文科学的特征。诺贝尔奖得主S.E.卢里亚曾指出,“医学既包含了自然科学,也包含了人文科学,人文对医学的发展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古代,行医治病、济世悬壶被称为“仁心仁术”、“妙手仁心”。在现代社会,受到物质和利益的诱惑,再加上高科技诊疗手段的应用和医疗资源的短缺,收受红包、“大检查、大处方”、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等现象普遍。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向医学人文的回归,减少功利性,做到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以人为本。第二,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强调医学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治疗,而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这对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科医生不仅掌握现代医疗技术,还要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素质,自觉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第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全科医生通过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尊重、关心和帮助患者,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第四,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辱医、伤医、杀医及医闹事件屡见不鲜,“白衣天使”变成了“受伤天使”。据报道,2014年全国共发生医疗纠纷11.5万件,98%的医生遭到过患者或其家属不同程度的辱骂。一些研究表明,医疗纠纷乃至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医生缺乏责任心,言行举止不当。在已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总数的2/3。因此,提高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纠纷的迫切需要。
三、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第一,认识不到位。首先,文理分科、先天不足。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文科生偏重对文、史、哲的学习,理科生偏重对数、理、化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其次,重医轻文、后天失养。学医的多半是理科生,他们考上大学后,认为把专业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普遍存在重医轻文的现象,特别是全科医生对医学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尤为不足。再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用1年的时间,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全科医学的知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参加培训的学员更是只重视医学知识、技术的学习,而对医学人文课程则忽略不计。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研究表明,医学院校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中国仅为8%左右。虽然多数医学院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渗透和融合,使得医学人文课程形同摆设。在对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根据对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调查,在“你认为哪些课程突出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开设14门课)中,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等3门课程,培训学员认为较好的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比例分别为92.2%、85.8%与70.6%。这说明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阶段,鲜明地系统地提升学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还是比较缺乏。在对“你认为哪位教师的授课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13位老师),只有5位老师的得票率超过了50%,而其他9位教师的得票率均低于30%。这说明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在教师在授课时,课堂内没有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三,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对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考核都偏重于技术和业绩指标,而缺少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目前,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考核,主要依据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在大纲规定的九项考核内容中,针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集中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宣教能力、医学人文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这两个方面,要求将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卫生法律法规、从业行为规范、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融入各项临床技能考核中。虽然文件中对全科医生要具备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这三个环节中,都偏重对临床知识、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对职业素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
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对策
第一,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各级培训教学机构应提高对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工作中,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首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要求和操作办法。其次,要找准薄弱环节,增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培训学员总体学历偏低、工作单位以乡镇卫生院、社区为主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基层群众的人文需求,且方法便于学员能力理解与接受。针对培训学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稳定的医学人文观点的特点,对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注重在转岗培训各个环节、全过程的渗透引导,使其形成新的、现代的医学人文思想,加深学员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的理解与认识,使其树立全科医学的思想和服务理念。第二,重视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合理设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时间大约是1年,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临床培训一般为10个月,要分别在内科、急诊科、外框、妇产科、儿科等科室进行轮转;基层实践培训不少于1个月。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全科医学人文教材建设,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模块。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口,加强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教材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课程体系。其次,建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在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将培训学员在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还可采取学员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督促培训学员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医学人文行为的养成。第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从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来看,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人文社科知识和修养。根据调查,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来自医院的占82.57%,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占13.18%,来自学校的占3.16%,其他的占1.09%。学员认为师资水平好的有78.36%,认为一般的有15.97%,认为差的有5.8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大部分依靠专科医生,少部分来自医科院校,同时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骨干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对师资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培训,重视临床带教,建立起一支懂技术、晓人文、通教法的现代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教师要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促进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形成。第四,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塑造作用。目前,我国基层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学历低、待遇差、社会认同感低的情况,许多人对全科医生不了解,把其当做是二等公民,认为其在各方面都不如专科医生。这给许多全科医生带来了困惑,产生了职业信仰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其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感受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其次,要营造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使全科医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新闻媒体要加大主流的、有益的宣传,在医患矛盾的解决上多做正面的善意的引导,多报道一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医生所说的那样:“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涯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快乐和幸福”。如对“最美医生”李树权的报道:李树权,中国皮肤性病医学专家,从医以来一直坚持一个习惯,把科室病人的联系方式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上,病人出院后到了该来医院复查的时候,他会打电话提醒患者按时前来复查,逢年过节时还会送去节日的祝福及健康保健知识。对病人的无私关爱,换来了病人的信赖,经常有素不相识的病友,辗转几天的路途前来找他求诊。因为在他们心里,李树权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安心与放心。李树权以院为家,视患为亲,凭借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被评选为全国“2015年度最美医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生的职责,也为医务工作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的先进事迹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医学事业献身。
五、结束语
总之,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正如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所说的那样,医生的工作“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全科医生只有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又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医疗工作。
作者:黄英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比尔,著,赵小文,译.默克家庭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刘延峥.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现状研究[D].云南:昆明医科大学,2014(5).
全科医学培训范文5
“终身学习是医生的必经之路”[2],2008年前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3]及2010年前卫生部、中央编办等六部委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4]中都曾要求各大中城市均需全面启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为基层全科医生提供高水平、具有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的医学目标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照顾并治愈病人,对不能治愈病人的照护;防止过早死亡,遵循临终关怀。而全科医生是经过全科医生培训合格,工作在基层,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方位、全过程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所担负的责任是实现我国新的医学目标的全部保障。但就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的全科医生的基础是难以实现上述目标的。如何更快、更高质量地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胜任新的医学目标的基层全科医生,是我们高等医学院校对基层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所面临的研究重点。为进一步做好本地区基层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应针对本地区现状,开展相应的调查分析,制定适合本地区基层全科医生需求的、个性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完善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基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体会
1.授课对象及课程设置。2009年底,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健康管理中心、全科医学教研室通过了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几年的基地建设中,我们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及锦州市、朝阳市、盘锦市卫计委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故授课对象选择当地卫计委负责培训人员组织所管辖的市县区的基层全科医生,分别办班,每期学员人数200人左右,一座城市一年4期。课程内容根据对当地全科医生的调查需求及辽西地区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特点所致的疾病高况进行设置,授课教师均为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各专科的专家教授。目前已开展的课程有:《社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适宜技术及正确解读》、《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原则》、《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策略》、《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社区全科医生对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措施》、《社区脑卒中的康复指导》、《晚期癌症病人的社区关怀》、《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另外,基层全科医生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在以后每年的培训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完善课程内容,满足不同职称、不同学历基层医生的要求,将其培养成真正“六位一体”的“五星级”全科医生。
2.授课形式及考核方法。在讲课方式方法上,第一临床学院被选中的授课教师坐在一起集体备课,共同探讨,针对基层医生的工作性质、职称、学历、接受能力及既往的培训情况,结合我们长期对本科生教育的实践经验,决定采用LBL教学法(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与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传授内容过程中,结合基层工作的需求提出相应问题,将听课学员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将问题再集中上来进行统一讲解,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生主动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是增加了基层医生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兴趣。另外,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对医学信息素养做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5]”。而全科医生的职业需求就是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由于全科医生每天工作中的服务对象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科别,无论什么疾病均可能遇到并解决,所涉及的疾病谱相当广泛。因此,全科医生应该做到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地从各类医疗信息资源中准确、快速地查询,并获取解决各种问题的信息,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基于上述需要,我们在面授教学过程中,随时向学员传授如何学会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如何主动自主学习,并征求学员的意见,什么样课程内容需求面授,什么样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让学员自行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将问题提出,我们通过网络答疑,也可以在培训班上提出进行统一答疑。对于教学过程中学员的教材,我们选择印发讲义的形式发放给学员,效果较好。对于考核方法,我们采取现场考试、答疑形式,并按规定授予学分。
3.师资队伍建设。2009年初辽宁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刚刚起步时尚无一名经过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师,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是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师代授。半年后,学校选派了3名教师接受了卫生部全科医学教育师资的培训并获得证书。同年底又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通过了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多个社区教学基地。有了上述基础,我们与辽宁省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老师联合,并邀请省各位老师帮助我们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班要求第一临床学院的各专科副高以上专家必须参加,包括辽宁医学院及社区基地在内,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共有100多人获得了证书。至此,我们的师资队伍加强了,不难胜任本地区的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但仍感师资严重不足,队伍急需建设。优质的全科医学师资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关键因素之一[6],总结其原因,除社区教学基地外,辽宁医学院专职教师仅4人,其余获得证书的多为兼职教师。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在全科医学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水平及素质提高。所以,要想做好本地区的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专科师资对全科医学培训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医院和社会要加大宣传教育和推广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力度,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4.完善继续教育的建议。一是政府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对基层医生及护士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不能只开展一次经考试合格即完成任务,必须根据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向基层全科医生及护士传播医学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但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由于时间、交通及费用等诸多问题,很多学员在4期培训中仅参加1期至2期,根本达不到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基层需求的目的。基层医生工作忙、没时间,单位和本人不够重视,培训机构没有相关政策,仅把培训当成完成本年度任务、用学分及晋升强迫学员学习、学员收入低、不能承受学习费用等等因素,使得继续医学教育不能取得最终的效果。建议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使全科医生继续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障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全科医生继续教育投资,提供更好的免费继续教育项目,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也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在完成相关医疗工作前提下,重视员工的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员工主动自觉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完善课程设计和授课内容。二年的培训,在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法上,我们做了调查,多数学员(83%)均支持教师面授,非常认可我们L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8%的学员认为采用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学亦容易接受;而认可其他教学形式如讲座、座谈、演示、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刊物等方式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基层医生占有相当少的比例(仅8%)。因此,继续教育的形式毋庸置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课程设计和授课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的工作与专科医生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分年龄、性别,提供持续性照顾,涉及的专业包括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提供综合性照顾,掌握的知识要求更深更广,服务的内容不仅有生理、心理,还有社会各层面的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满足基层全科医生的不同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从全科医生所从事的“防、治、保、康、教、计划生育”工作入手,循序渐进的逐一培训,并考虑职称和学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按照需求办班,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设定初、中、高级班的培养目标,真正起到对全科医生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是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场所,对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至关重要[1]。通过近二年的本地区培训,我们认为辽宁医学院的基地建设必须加强,按照国家“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培训基地的组织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学校领导和政府要认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同时给予全科医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可以增强全科医学师资的岗位吸引力,留住现有师资并让更多的优秀人材加入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建立健全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及监督体系,及时发现在培训中出现的各类缺陷并加以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每年均能招收学员,使得基地建设在实践中得以逐渐加强,培训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得以逐步完善。
三、基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展望
全科医学培训范文6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团体深度访谈、试卷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现有学历、现有职称、工作年限、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常见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内容和项目、全科医学教育的需求调查、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和阻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因素等。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统计有效回收率,并对调查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被调查的乡村医生共356人,其中男181人(50.84%)、女175人(49.16%),平均工龄18.86年,平均年龄40.56岁。本科27人(7.58%),大专147人(41.29%),中专139人(39.04%),其他(高中或初中)43人(12.08%)。有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201人(56.46%),无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155人(43.54%)。中级职称37人(10.39%),初级职称136人(38.20%),无职称183人(51.40%)。
2.2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乡村医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接受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须性上,认为学历培训、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常见急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临床用药、专题讲座、职业院护很必要的比例较高,认为各项很有必要的为61.52%~91.01%,仅有0~19.10%认为全科医学教育没有必要。
2.3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需求调查由调查结果可见,乡村医生中赞成短期培训学习占73.88%(263人),半脱产学习者占12.92%(46人),赞成脱产学习和业余自学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0.84%(3人)和12.36%(44人)。赞成在高等医学院校学习者占69.38%(247人),在市级以上医院学习者占30.62%(109人)。2.4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356人中有217人不同程度存在妨碍因素,139人无妨碍因素,在存在妨碍因素的人中,结果显示无时间和精力及缺乏规范化要求(26人,11.98%)、缺乏适宜全科医学教育形式(86人,39.63%)和医务繁忙(63人,29.03%)是阻碍乡村医生参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