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研究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研究服务范文1
在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平台方面,通过微博分享将逐渐回归理性、通过微信分享稳定增长,而通过QQ进行分享最具潜力。微博、微信用户群体相对高端,这些用户在分享时,对于分享内容,分享对象、分享内容有不同程度要求。QQ用户覆盖范围最广,几乎涵盖所有用户群体,尽管目前通过QQ进行分享量较低,通过QQ进行分享的能量远未发挥出来,但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分享潜力增长空间。这一方面决定于其庞大的用户规模与多样的用户层次,另一方面在于其能满足多种策略的分享方式,可以满足用户点对点、点对群(组)、点对面的分享。
一、市场发展状况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Q1,QQ月活跃账户达8.25亿,同比增长9.8%,“QQ空间”的月活跃账户达6.03亿,同比增长5.9%,腾讯微博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100万。截止到2013年Q1,新浪微博的总注册用户达到5.36亿,日活跃用户达到4980万,其中来自移动端的日活跃用户占76.5%。在中国,社会化分享传播平台用户规模增长稳定,且活跃用户数巨大。
人是社会的人,存在分享的欲望,而且这种分享的欲望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释放,使得人们的分享变得更易实现。这些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中国社会化分享服务市场的发展。
依托社会化分享传播平台用户数的增长,社会化分享呈现强劲的需求。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结合国内主流第三方社会化分享集成平台对不同网站流量以及分享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个用户日均分享2.1次,黏性和内容质量比较高的网站,用户日均分享可高达7.5次。
在中国移动联网社会化分享发展基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各类手机应用软件的丰富,智能手机已经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之一。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亿。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4亿,预计2013年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突破5亿。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发展的基石。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年增长率
相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超过60%的QQ信息来自手机QQ,约有65%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约有70%的QQ空间用户是用手机登陆。用户行为的移动化,让手机QQ、微信、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手机社交用户规模增长迅猛,促进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分享发展。
通过对手机通讯录资源的利用,APP可以将现实中的社交关系迁移到移动互联网,APP也可以通过手机的定位功能使得基于位置的社交关系成为可能。手机通讯录、移动社交平台与APP的结合为移动社交提供了基础,而这进一步为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分享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市场发展现状:当前,中国主流信息分享仍以PC为主,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分享将逐渐占据主流。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在一项针对开发者的调查显示,受访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有51.1%在开发和运营APP时使用社会化分享功能。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APP在采用社会化分享功能后对于用户的提升效果明显,各类应用平均用户自然增长率接近8%。
采用分享后不同类型APP自然用户增长率
部分开发者在APP中集成了分享功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对于大部分开发者,仍未充分认识到分享的巨大价值。另外,开发者对于各分享传播平台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分享量方面,通过电商服务类APP与娱乐类APP产生的分享占据分享主流。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类别APP产生的分享量占比方面,电商购物类与生活服务类APP产生的分享量共占据55.1%。
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类别APP产生的分享量占比情况
在分享回流比方面,不同分享平台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QQ好友的回流比达1.32,高于新浪微博回流比的1.17,微信朋友圈回流比的1.13。
各分享传播平台手机网民分享的回流比情况
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分析认为,各分享平台产生的分享回流比差异化,很大部分是由于各分享平台的用户群体的特点所决定的。相比之下,QQ用户整体活跃度高,用户关系链紧密,QQ拥有各种类型的QQ群、讨论组,用户基数大,是社交的刚性需求产品;新浪微博用户总体相对高端,用户社交属性不强,对于个人行为的分享交流成果不明显;微信在社交属性方面,弥补了新浪微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中高端用户之间的分享效果相对比较好。
二、开发者分享服务使用状况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受访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有51.1%在开发和运营APP时使用社会化分享组件。目前,开发者设置APP社会化分享功能的比例较低,导致APP社会化分享普及程度不高。受访者普遍表示没有能力自己开发和管理该分享组件,部分开发者表示自己的应用不需要分享。总体而言,对于目前面世的大部分APP,使用社会化分享组件对于其应用具有正面帮助和促进。
中国开发者未提供社会化分享的原因: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在开发APP时,会权衡其应用是否有提供社会化分享服务的需要。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在未提供社会化分享服务的APP开发者中,32.2%的开发者不知道可以提供分享,有30.5%的开发者表示不需要提供分享,另有25.3%表示无相应的技术实力提供开发分享功能。
APP社会化分享传播平台分布情况调查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在受访的有添加社会化分享服务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分别有88.5%和65.6%的开发者在分享功能中设置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社交平台。艾媒咨询分析认为,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在自媒体浪潮中有不俗的表现,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用户的社交行为迅速转移至移动终端上,预计QQ、微信等平台上的分享量将会快速递增。
在分享组件功能满意度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受访的有添加社会化分享组件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只有9.1%的开发者对社会化分享组件形成的回流比非常满意,有27.3%的开发者对社会化分享组件形成的回流比满意,其总体满意度只有3.32分。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APP开发者对APP社会化分享组件产生的回流比总体满意度不高,APP用户的分享行为并不活跃。 APP开发者亟需解决社会化组件形成的低回流比的问题,寻找提高回流比的途径:一方面做好APP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各分享平台的用户群体的特点,合理设置分享平台。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通过QQ可实现精确、定向的分享,QQ分享平台回流比达1.32,高于其他分享平台。同时,通过QQ分享平台还可以实现向QQ群、讨论组的泛精准分享,通过QQ群(组)分享能针对群内的用户实现精准分享,其分享特性兼具精准性、可扩展性与一定的规模度,开发者在添加社会化分享组件时,可重点考虑。
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添加社会化分享平台预测: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是移动应用开发者实现APP社会化分享功能的最主要的分享平台,2012年设置比达78.3%,在未来三年APP开发者添加的社会分享平台比例将呈现小幅稳步增加。微信分享平台2012年设置比为15.8%。虽然目前微信设置比例不高,但其近几年应用之火爆,预计在未来三年设置比例将大幅提升。
主流分享平台在APP社会化分享的设置占比情况
此外,目前QQ分享平台刚刚起步,2012年设置比只有6.9%,但由于QQ在分享过程中具有的私密性、精准性、QQ群组(组)分享的泛精准性与可扩展性,随着APP开发者对QQ分享价值的进一步认可,以及凭借QQ账户体系方面的优势,QQ分享平台将在未来三年得到更为快速的普及。
相比之下,微博的设置比继续保持低幅度上升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微博热潮逐步降温,从长远来看,其回流比将会趋于理性调整。
三、手机网民使用移动应用分享功能状况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有54.2%的手机网民使用过移动应用中的分享功能。由于通过手机进行分享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手机网民中使用移动应用分享功能的用户比例并不高。
在手机网民分享用户中,分别有78.3%、60.1%的用户使用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进行分享,两者比例最高。虽然目前手机网民中通过QQ进行分享的用户比例较低,仅为3.8%,而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希望能向QQ进行分享,这一比例高达50.1%。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通过QQ进行分享用户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手机网民并不知道可以通过QQ进行分享,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手机网民分享意识的提高,通过QQ分享向QQ分享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
中国手机网民使用分享传播平台情况调查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网民的分享对象主要是同学、同事、亲朋好友,选择分享的用户中,90.1%会分享给自己的同学,85.7%会分享给自己的同事,71.4%会分享给自己的亲友。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分享的本质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上的基于信任的好事物的传达,而同学、同事与亲朋好友是典型强关系链的代表。
市场研究服务范文2
内容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以公共服务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在有效改善了公共服务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政府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分析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和成效,借鉴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做法,对加快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将公共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以期为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佳供给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启示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行政效率,相继掀起了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热潮。诚然,西方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与进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这就使得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凸显出一些共同的制度化取向。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的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为了解决官僚腐败及政府垄断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等问题而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高供给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属于国有的公司或公用事业通过产权转移、拍卖、赠送、发行股票等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国家。在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尔政府表示私有化无,把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梅杰执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领域继续扩大,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示范性效应为各国私有化改革树立了典范。受英国的影响,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是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与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供给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监督承包合同的执行。在合同订立之前,公共服务的确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合同订立之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包公共服务生产的组织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摆脱了原先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各种限制。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对行政组织的等级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与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资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项公共服务并允许承包商有投资收益权。公私合作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求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达到既能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凭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
(四)用者付费制
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消费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时必须向政府支付赖以收回成本的费用。与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资购买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费模式下,服务的生产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政府购买服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公用事业、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保健服务、特殊事项上的警察服务、楼房检查、住宅区服务等领域,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
(五)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消费,政府实施补贴制度。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补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对符合资格要求的消费者的价格,他们可以向市场上那些接受补贴的生产者购买更多物品。在补助安排下,生产者是营利的或者是非营利的组织,政府和消费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选择特定的生产者提供补助,消费者选择特定的生产者购买物品,政府和消费者都向生产者支付费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补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能使公众普遍受益,适当的补助能减轻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这些物品的购买能力。另一种是凭单,就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其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收的凭单。实行凭单制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是公共服务生产组织为争取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同样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消费者个体的选择引发了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这部分代替了政府对这些组织的监督,这正是市场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变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可从容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政府缓解财政压力。政府直接从社会提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调动资源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及技术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样一来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和精简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使具体的“划桨”交给市场,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政府职能,微观的工作交给市场去做。如英国的“执行局”,美国的“法定机构”,政府可以撤销从事这些业务的常设机构,精简了政府机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公众通过直接参与或者是通过协商、公决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样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后权力的适当下放,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有利于社会自治进程的发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政府和社会发展。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
(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方案的实施要求在宏观上应把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产生的消费主体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必须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因此,要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对于纯粹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政策、环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对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设施、后勤服务、供应系统等则可交由民营部门、非政府部门来承担,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务领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桥梁建设实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国企实行民营化,水、电、燃气供应系统实施使用者付费制度等,从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
(二)有限的市场化
市场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转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市场化方案只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全盘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公共物品,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场化的话,那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谈起了。
(三)协调各方利益体
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虽己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然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政府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法规,不仅可以对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以达到利于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垄断权力的滥用,促使市场运行更加有效率。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市场研究服务范文3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崛起,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及顺差增加,同时存在的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增加。本文基于EBOPS统计的进出口数据,以“金砖四国”(BRIC)为研究对象,对新兴市场海运服务贸易及各分类项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和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了测度和国际比较。分析表明,“金砖四国”海运货运具有显著劣势,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但在海运客运和海运其他项目上,中国和俄罗斯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海运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EBOPS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崛起,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及顺差增加,同时存在的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增加。服务贸易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全球经济70%是服务型经济,而运输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海运服务贸易又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根据UN Sevice Trade Database 数据,2008年,海运服务贸易占到了运输服务贸易的38.23% 。同时,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的成本,从而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关注海运服务贸易,对于强化竞争优势并带动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贸易各行业总体竞争力的测度,对运输服务贸易的研究,比较多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目前的文献对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具有不同看法。另一种观点是基于比较优势要素的分析,认为运输服务需要的要素是设备(船队、飞机)和人员(船员、飞行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造船、设备的拥有、购买外国先进船只以及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我国在运输服务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洪晓东,2003)。第三种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数字运算来判断竞争力的强弱,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逆差的产生及持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货物贸易增长过快,运输服务在短期内供给不足,供求的缺口需要由运输服务的进口来弥补;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运输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市场被外国企业抢占(何伟、何忠伟,2008)。
但目前的文献主要是集中研究运输服务贸易整体行业,未对运输服务贸易的分类项目进行研究。多数研究数据是基于《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Balance of Payments Manual)统计分析,BMP5统计的缺陷在于没有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只有大类数据,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对BPM5分类进行细化。不能简单的认为海运服务贸易整体行业的优劣势即为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和海运其他所有项目的优劣势,应该分析出海运服务贸易主要的劣势来源于哪个项目。本文将选取2001-2008年UN Sevice Trade Database按《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的数据,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各分类项目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并选发达国家代表德国进行国际比较。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海运服务贸易增速快且在运输服务贸易中比重大
中国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2001年的43.4%上升到2008年的66.2%,增长了23个百分点。2008年,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相比2001年增长了200.3%,印度和巴西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都高达80%以上,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速为15.5%,但俄罗斯的海运出口的比例略有下降,2008年占到了24.6%。说明海运作为传统的运输方式,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口增幅则较为平缓,中国从2001年占运输服务进口总额的28.84%,2008年达到31.67%。巴西从2001年的66.2%上升到71.0%,印度和俄罗斯的海运进口占比还略有下降。在“金砖四国”中,海运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最大的是印度,进口占比最大的是中国。
(二)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差异较大
虽然海运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扩大,但中国和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逆差较大,2001-2008年间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仍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海运服务贸易逆差2001年为48.83亿美元,2007年达到152.79亿美元的峰值,随后开始回落,2008年为151.49亿美元。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主要逆差来源于海运,2001年海运逆差为48.83亿美元,占运输服务贸易逆差的73%,这个比例持续上升,2007年超过了运输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52.79。巴西的海运逆差2001年后开始回落,由2001年的18.23亿美元一度降到了2005年的6.93,2005年后又开始上升,2008年达到了28.09。印度的海运服务顺差在2001年以后逐年扩大,由2002年的5.5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25.37。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从2001年开始持续顺差,2001-2005年平均增速为44.51%,2006年开始顺差减小,2008年降到了2.97亿美元,相比 2001年减少了40.72%。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基于《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海运服务贸易包括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及海运其他,海运其他包括沿海船和远洋船拖和推运输服务、领航和停泊服务、船只救助和打捞服务及其他运输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服务等。本文将依据EBOPS统计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行测度与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世界出口总额之比。这一指标测度的是一国出口的绝对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在贸易出口方面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MSij= Xij/Xwj
其中,MS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表1计算了按EBOPS统计的“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分类项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1),中国的海运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金砖四国”中是最高的,并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1.82%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并且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还在逐步下降,印度和巴西的占有率在缓慢上升,上升速度不及中国。就分类项目来看,中国海运市场的占有率主要来自于海运货运,这跟中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货运上的占有率很低,在海运其他上的占有率较高。
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德国的海运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金砖四国”,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传统的发达国家在国际海运市场上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见表2)。从分类项目来看,德国在海运货运和客运的市场占有率都高于“金砖四国”,特别是在海运货运上具有很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低于巴西和俄罗斯。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只考虑了出口因素,没有考虑到进口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补充。
(二)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反映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其计算公式为:
TSC =(Eij-Iij)/(Eij+Iij)
式中E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Iij代表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TSC在1和-1之间变动, TSC>0表示产业处于优势,越接近1,竞争优势越大,TSC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3),中国和巴西都没有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和巴西的 TSC指数都在稳步上升,印度和俄罗斯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微弱优势,这种优势在逐步减小。从海运分类项目来看,中国在海运客运项目上具有竞争优势,2005年达到峰值0.679,此后开始下降;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中国、印度和巴西的TSC指数都为负,都没有竞争优势,俄罗斯也在2006年由竞争优势变为了劣势,但是中国的竞争劣势在逐步减小,2008年,中国的TSC指数值是四国中最大的,劣势最小。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俄罗斯具备竞争优势。
相比“金砖四国”,德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优势非常明显(见表4),这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结论
本文基于EBOPS统计,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并分析了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劣势的原因,主要结论有:
同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的代表―“金砖四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尚未形成类似商品贸易领域的优势。甚至比照发达国家的代表国家德国来看,“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在海运其他上具有微弱优势,中国在海运客运上具有优势,而在海运中占比最大的海运货运具有显著劣势,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横向比较金砖四国,俄罗斯依靠在海运其他项目上的优势,在海运服务贸易总体上具有微弱优势,而其余三国都处于劣势。但在分类项目上又存在不同,中国的优势在于海运客运,俄罗斯在于海运其他,而在共同的弱势项目海运货运中,中国的劣势最小。
参考文献:
1.陶明,邓竞魁.新兴市场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以“金砖四国”为研究对象[J].国际贸易问题,2010 (3)
2.徐光耀,于伟.“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经济,2010(5)
3.孙江明,苏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4.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2010(6)
5.黄庐进,王晶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0(1)
6.洪晓东.试论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J].经济导刊,2003(7)
7.何伟,何忠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及其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
作者简介:
市场研究服务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 服务 服务营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精神享受层次的提高,传统的营销学中 的一些基本原理需要随之变化。日臻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营销必须向纵深发展,而处 于企业核心地位的营销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科学的完备的体系。如何深化,从何处 突破,一直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对市场营销过程中服务问题的研究尤 为关键,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杠杆,其作用和地位日趋提高和显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在市场营销全过程中始终贯穿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一、服务在现代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1.首先,服务是现代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 已经使各个企业之间在产品实体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能够取得差 异优势的只能是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服务范围和质量,对消费者来说,购买任何一家产品在产 品实体方面所获得的利益大体一致,能够体现购买到期产品差异只能是产品的销售服务。正 如美国的amex公司负责人所说:服务是我们最有效的营销武器,它是我们在市场上取得差异 性优势的唯一途径。
2.服务营销是全面深入履行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有效方式之一。现代营销观念是从以生 产产品为中心的生产观念到以推销产品为中心的销售观念,最后发展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 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在此阶段,消费者需求成为企业营销员和营销活动的一切出发点和落 脚点,因为产品实体本身所具有的营销功能逐渐下降,而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附加利益已上升 到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服务的多少及质量高低,成为消费者感受营销者提供的产品实体质量 的重要指标。难怪一公司总裁如是说: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服务。
3.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企业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那些积极寻找现存和潜在顾客 反馈信息的公司,发现他们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为其提供巨大数量的市场信息,并使其 增加利润,这些厂商发现,给公司打进电话来的消费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抱怨,从中还可获 得忠告和信息。例如,广告对促销活动的影响,初始销售人员的能力,对特别商品缺陷的鉴 别,产品寿命周期,改进新产品的思路,甚至是潜在的新产品和服务等。
4.用服务来增加新产品的价值。一般情况下,为消费者服务具有远远超过圆满地答复消 费者咨询和抱怨的功能。提高新产品的服务功能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包括售前和售后 。因为服务就可以被看作具有这样的功能:与竞争者的产品差异化和增加新产品的价值。因 此,能使公司增加新的销售品种和增加消费者重复购买的可能性。根据李维特教授分析,一 件新产品远不只是一件有形的产品,从购买者的观点来看,产品是一种承诺,是一系列的价 值期望,这是产品的非有形部件,但它与产品的有形部件一样完整。
5.服务营销的提出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组织变革,企业内部应建立起与生产销售等并列 的部门,它所承担的服务功能贯穿于产品销售的始终,同时服务的内容要超出以往狭义的服 务范畴,服务观念应贯彻到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中,贯彻到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整个活 动过程,也应运用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策略中。如在产品设计时,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可靠 性,从而降低顾客使用产品的总费用。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施以不同的相应服务就 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销售效果。
二、服务的特点及分类
服务是无形的,不易控制。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只凭提供与接受服务的双方自 由心证。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的本质上的无形的任何行动和利益,并且不会导致 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关系。
1.服务的特点。
(1)无形性。产品与服务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服务的无形性,由于服务是一种行为而 非物体,我们不能像感知物体一样去看出它,品尝、触摸它。例如,企业营销服务是它的提 供者针对客户所执行的一种行为,包括产品生产开发、销售等过程,虽然人们可以看见它, 触摸到服
务的有形成分,如产品、包装等,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看见或触摸到服务本身。
(2) 差异性。差异性,是指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 由于服务是一种由人来执行的行为,受许多人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 的服务,通常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服务人与顾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寻找优 秀的服务员,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等,都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 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等一性。实物往往先生产、再销售,最后消费,它们在时 间上是有间隔的,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 行的。这里所说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与销费在时间上的等一性是指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 同时进行,即服务人员提供服务于顾客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
(4)易消失性。易消失性,是指服务产品不能被贮存,不能重复出售,也不能退还的 特点。
(5)缺乏所有权。缺乏所有权,是指在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涉及任何所有权的 转移,既然服务是无形的又易消失,服务在交易完成后便消失了,消费者并没有“实质性” 的拥有服务。
2.服务的分类。 (1)纯有形商品。此类主要是指有形物品如盐、肥皂、火柴等。不附带明显的服务。 (2)伴随着服务的有形商品。此类应包括由伴随着吸引顾客的一种或多种服务的有形物 品,如汽车。汽车制造商在销售汽车本身时,由于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制造商必须同时提供 相应的技术指导、配送、维修保养等服务。 (3)混合性。此类包含有相同部分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餐饮服务,即提供食品,又提供服 务。 (4)伴随有少量产品的服务。此类由一项主要服务和附加服务及辅助物品所组成。如 航空乘客购买的是运输的服务,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并没有得到服务的有形产品 ,然而旅行 包里包含了某些有形物品,像食物饮料等。 (5) 纯服务性。此类主要是提供服务,例如教育、理发,洗熨衣物等等。
三、如何做好服务工作
1.从思想上,要把服务意识贯穿到市场营销全过程。通过几年来的营销实践,使我们 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已经从企业经营末端移到前端,即产品销售的竞争前移到企业产品 定位之初的竞争,包括产品设计研制、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的确定等等,无不存在着赢得消 费者的竞争。因此,必须把服务意识贯穿到市场营销全过程。 (1)企业经营意识的定位:帮助顾客生产最有用产品。企业的经营意识的定位,就是要把 用户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习惯,主动迎合用户,按照用户的 要求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帮助用户生产最有用的产品。 (2)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定位:帮助顾客发现对他最有用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 场竞争态势的演变,产品寿命周期在迅速缩短,因而新产品的开发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 本标志,因而更应充分了解和研究市场形势,掌握竞争对手的变化 ,密切关注技术发展趋 势走向,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新产品的开发,从而帮助顾客发现他最有用的 需求,达到永远创新。 (3)企业营销策略定位:帮助顾客购买最合适的商品,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合理地提高 市场占有率覆盖率 ,这是企业营销工作的主体内容。而营销策略的实施和制定,则是内容 的具体化,因此,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应注重把着眼点放在服务上,有服务的营销才能满足用 户的需要,不仅要为顾客生产更好的产品,而且要帮助顾客买最合适的商品。 (4)产品售后服务定位:没有服务是最佳服务,所谓售后服务,主要是指产品交货后的服 务。经分析,这种服务是前期工作有所欠缺,用户不满意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服 务。如果企业在售前、售中都能做好服务,那么则无需售后服务。因此把售后服务定位在没 有服务是最佳服务。
2.从行动上真正做到“用户至上”。市场经济社会,企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争顾 客,抢用户,谁把握了顾客,谁就把握了市场,谁赢得用户,谁应占领了市场,谁占领了市 场,谁就获得利润。如何才能得到顾客的青睐,笔直认为除了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要提高服务 质量外,还应有真诚挚爱顾客的心。人总是需要各种商品的,在商品极为丰富的今天,如何 使我们的商品在顾客心中占有地位,除了商品质量优良、款式新颖,价格合理之外,就要看 我们是否把顾客放在心上,即是否把顾真正当作“上帝”,现代商业强调情感销售,所以有 识之士曾经断言“21世纪是销售爱心的时代”。我们提倡“顾客至上
”、“顾客是上帝 ”。说到底是为了强调顾客在市场和销售中的地位,因此,情感效应或称情感式销售成为当 今市场营销中协调主顾关系的最重要的手段。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态度的内心体验,是由外界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决定的。因此 ,情感的不同表现成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一种标志。我们应该营造有利于顾客积极情感产 生的环境和氛围,使顾客产生特殊的情感意识,这种情感意识可以决定顾客的购买态度和购 买选择。
首先,对顾客的爱心表现在我们的语言上。言为心声,当顾客进门时,我们应该说些 什么,怎么说,这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美国的营业员对挑选商品的顾客,通常是礼貌地 说一句,“我能帮你做些什么”,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你要买什么”,这样顾客没 有马上回答你的压力,也没有被冷落的感觉。
市场研究服务范文5
关键词: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062.6;F812.2;F224
目前,北京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2000亿“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作为新增长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健康、培训等领域,加快市场化、产业化步伐。近年来,北京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促进了北京城市经济建设。但是在北京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大量人口聚集,城市圈扩大,要求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向周边地区扩散,要求扩大供给能力。如何通过改善供给机制分步骤把可经营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做大北京非基本公共服务业,是北京面临的艰巨任务。为加深我们对当前发展阶段所面临改革困境的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进而指导我们进行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实践,有必要在理论层面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剖析制约非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的体制,有效改善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探索未来发展路径。
一、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产生,是多种理论综合影响下的结果。主要有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行政改革浪潮,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逐步取代政府垄断供给模式,米尔顿·弗里德曼(Friedman)、彼得·F·德鲁克(Drucker)、普尔(Poole)、斯潘(Spann)、罗思巴德(Rothbard)、菲斯克(Fisk)和萨瓦斯(E.S.Savas)等人的研究推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研究与实践。其主要发展趋势是引入企业管理形式,导入竞争机制,推行社会协作。经过引入企业管理形式,改善政府行政绩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经过竞争机制,优化公共产品的供应,降低行政成本;推行社会协作,采用合同外包,公私合营等市场化运作形式,放松政府垄断和规制。
(一)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经济学区分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认为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供给和获得满足;而公共物品领域只能通过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消费与使用者付费无关,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现象;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市场主体缺乏生产的基本动力。公共物品理论认为,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者提供者,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生产。提供是指通过某种制度安排,确定物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生产是指通过组合生产要素,将投入变成产出的技术化过程。对于公共物品,政府可以将一些生产环节委托给其他组织。
(二)公共选择理论
根据“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治人”假设,认为当个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者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者、政治家、纳税人或官员时,不会发生变化。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官僚不受公共利益的激励,而受其自身利益的激励,追求的是政府规模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他们使其个人福利最大化而不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政府失灵”。由于公共资源在垄断环境中运作,管理者缺乏激励,使公共产品成本高昂,导致低效率和差质量,而且对于公众的需求反应过于迟钝,缺乏回应性。因此,公共服务应当给予公众对公共服务进行选择的机会,应打破公私界限,破除政府垄断,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在公私之间形成竞争。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私营部门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适用于公共部门,提倡构建“企业家政府”,希望通过在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应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效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克里斯托夫·胡德(Christopher Hood)归纳了新公共管理的七个特质,认为竞争是降低成本和达到更高标准的关键所在。奥斯本提出,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是 “划桨”,而是“掌舵”,政府做好决策工作,把具体的服务性工作承包给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做;但奥斯本也反对完全的私有化,认为如果把治理的全过程都私有化,会导致丧失社会公平感和利他主义精神。
(四)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提倡政府与非营利机构、私营企业和公民进行合作,共同确定目标,来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管理主体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质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基础上的合作,其权利构成是多元的,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观念。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介于政府垄断和私有化之间的一种均衡,在计划与市场中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双重作用,达到社会最优解,认为只要设计控制得当,外包可以使公众享受到更加低廉、高质、公平的公共服务。
二、国外非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述评
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不完整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业是指以养老托幼、专业培训、健康医疗、家庭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人文服务业。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通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政府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1912年法国学者莱昂·狄骥(Léon Duguit)提出公共服务概念,20世纪80年代西方开始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其相关定义很多,目前尚未达成一致。其理论依据建立在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相关研究文献很多,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研究问题广泛,如市场化的动因分析、路径选择、后果影响、经验教训以及各国比较分析等。主要集中于如下几方面:
(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组成研究
强调居民“用脚投票”,认为有多个分散的提供主体,能为多中心大都市地区提供更为高效的公共服务(Tiebout,Ostrom,1977)。认为大量的政府公共服务通过外包的方式,主要由私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有利于节约政府人力,解决政府机构过于庞大的问题,实现政府“瘦身”的目标。同时,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有助于减少财政资金浪费,减轻财政负担。从各种数据来看,合同出租比政府直接供给降低成本约20%~30%。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民营化观点(Ferris,Kolderie,Savas,R.Stein 1990),认为通过将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打破政府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可以利用竞争的力量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以市场压力,而且还可以克服政府某些服务专业性的缺失,充分发挥承包方的专业化优势。但也有人质疑效率以及负面影响(Morgan,Sharp 1990),如政府在组织竞标时常常面临备选对象数量不足的困境;市场化后一部分公共服务的质量并未达到政府和公众的要求;政府在某些项目上存在管制规则过多过滥的现象。此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伴随着腐败。
(三)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研究
由于监管不力或者政府把公共服务外包当作卸包袱、推责任的手段时,就可能造成监管失效,社会公众可能反而承受质低价高的公共服务。私营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对于偏远的乡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可能提供更少、更差的服务,这种选择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可能会加剧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从招标阶段一直到履行完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产生权力“寻租”问题,滋生腐败,造成市民满意度下降。研究过程中Lyons建立了EVLN逃离-控诉-忠诚-忽视模型,但也存在方法论上的争论(Stipak 1979)。城市公共服务的分配形式和原因研究,观点是“未成型的不平等”,很少有研究证明所有不同群体及区域的居民们都能获得平等的待遇(Mladenka 1980)。
(四)影响政府选择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因素研究
认为合同外包节约成本(Ferris 1986);影响因素主要有财政、政治、交易成本、社会关系、利益寻租以及偏好,规模经济和技术成本等(Nelson,Dubin 1998,Miralles2003)。有效性竞争市场的缺乏,可能形成新的垄断,然而由于优胜劣汰的过度竞争同样也可能形成新的垄断,无论哪一种情形的垄断都难以保障所外包服务的效率、质量,甚至会出现比政府垄断更糟的结果。
(五)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产出效率比较研究
肯定私人部门效率,期待更为自由平等的市场准入。认为公共企业在委托问题下的预算软约束会影响其供给效率(Llya R. Segal,1998),利润激励和投入灵活性在私人部门更容易实现(Graddy,1994)。在混合寡头垄断模型下,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公共企业,其效率、质量均弱于私人企业(Toshihiro,2010)。以盈利为目的的私有化以及政府间的合同供给模式是最普遍的选择(Warner 2008)。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演进为研究北京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相对而言,西方有关如何引入市场机制来改善由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文献较少,分类细述及操作规则的研究更少,大多数文献是对某种公共服务引入某种机制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的分析与评估。北京政府承担着2000多万人口的经济和社会责任,不仅需要保证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还需要在社会建设各相关领域维护经济稳定和保障人民福利,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巨大。所以,北京在全国将非基本公共服务率先市场化,引入竞争,期望在有限预算下提高供给效率。但是,在北京短期内较难实现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寡头垄断这一市场环境下,引入竞争后,公共企业市场容量如何确定,供给效率是否会提高,行业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混合制企业的私有化程度对行业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有怎样的影响,规制者应该如何进行市场结构调整以优化供给效率,需要进行系统化研究。
三、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
国内有关研究相对集中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最初介绍国外情况及经验教训,随后引入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等理论。具体地说,国内主要是针对城市公共服务改革面临的困境、市场化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供给主体多元化和开放公共服务领域等方面研究。
(一)市场化改革困境的研究
市场化所凸现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在理论界引起一些非议和质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其他国家的教训出发总结问题(孙晓莉、王俊豪、徐明春2007);二是探讨公用事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刘戒骄、朱忠发、赵大鹏、李惠先2010);三是探讨特定行业或特定领域出现的问题,如对风险、水务领域、公用事业收费、定价和监管的分析(陈明,周林军2009)。邱法宗(2008)归纳了学术界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争议。
(二)市场化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理论问题:政府失效固然存在,但市场机制绝非完美;公民与消费者身份的两难;市场化可能使公共利益受忽视(徐锦贤 2011)。实践问题:腐败和私人垄断;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质量问题。建议通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市场化,同时要改变环境或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楚迤斐 2009)。
(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主体的多元化研究
对于开发公共领域,当前仍存在竞争不充分,有效竞争格局并未形成,市场化所应有的效率并未体现。认为政府要对全社会实施公共管理,建立非歧视性的政府公共政策体系,实行无差别的市场准入管理。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格局,形成一种“多中心治理”的供给模式(李军鹏2004)。对于主体多元化,反对的观点认为市场化可能会导致经济性、公平性、社会责任缺失、腐败和垄断、社会不稳定以及政府管理危机,受危害最大的是弱势群体(余丰慧2006)。支持方则认为,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很容易陷入“诺斯悖论”中(蔡放波2004)。
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对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研究缺乏分类细述,实证研究也很少,缺少可供选择的可操作性方案的设计,未能从理论上对市场化供给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还没有构建符合含有首都大城市特征的供给模型,研究深度以及理论系统的完整性方面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和定量化。基于国内的研究现状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有必要对市场化供给机制与北京城市发展特征的结合进行研究,形成北京的市场化有效供给分析范式,探索北京公共服务市场化对策。
四、国内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要实践及述评
在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历程较长,无论是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还是供给方式上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国内市场化进程发展较为缓慢,还处于摸索阶段。
(一)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引入了政府、商业性机构外的第三方组织即非营利性组织,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实行分权制的联邦国家,生产力极其发达,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着主导作用,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理,而是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来承担许多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NGO)在其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积极的角色。近年来,美国NGO主要发展为互助社、改良运动组织、社会服务组织、教育文化机构、慈善基金会等团体,全方位地介入了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服务之中。在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镇,真正起管理作用的是一个完全民间性质的自治组织—— 哥伦比亚协会,该协会与县政府之间通过合同来划分彼此的职责。县政府负责哥伦比亚镇的公共安全、消防、基础教育、垃圾处理、邮政、主要道路建设和维护、路灯、供水和排水、电力等公共服务项目和设施的建设维护,其余如步行桥梁建设和维护、各种庆祝活动等等则由哥伦比亚协会来承担。除美国外,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也积极引入非营利性组织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之一。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个人与国家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有助于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同时,随着非营利性组织数量的不断增长,政府在选择合同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余地,这意味着政府在购买服务中处于更有力的讨价还价地位。非营利性组织之间为争取政府合同和公司及私人基金展开的激烈竞争,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本组织向更多的公共服务项目扩展,必然导致公共服务越来越便捷、有效、可承受。国外政府非常好的利用了NGO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方面,合同外包已是大势所趋。OECD国家越来越多地将外包的概念引入公共服务领域以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水平。合同外包作为公共服务私营化的手段之一,其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政府,它还广泛的应用于私营部门之间,并且被看作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竞争性来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以英国为例,英国的公共服务外包最初仅限于蓝领工作。1980年的地方政府规划与土地法明确提出公共服务外包的要求,并提出了引进竞争性招标的范围和工作领域。1985年负责地方政府事务的环境事务部提出了一份咨询文件,要求在垃圾清理、街道清扫、建筑物清洁、车辆维护、饮食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实施竞争性外包,当年有38个地方政府签订了55项承包合同。1年多的实践表明,以垃圾清理为例,私营承包后成本降低了22%;在通过竞争但最后仍由内部承包的情况下,成本降低17%。由此测算,如果1984/85财政年度全部引进竞争性外包,成本会降低8000万。1998和1990年的地方政府法把竞争性外包的范围扩大到会计、建筑设计、财务管理等“白领”专业服务领域。1990年英国的公共医疗与社区关怀法明确规定,中央拨付的特别款项的85%以上必须用于“非地方当局直接提供的服务”,这意味着地方卫生当局必须以竞争招标的形式向私营部门或非营利机构购买服务。除英国外,美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也将合同外包作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有效手段。公共服务外包改善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了政府职能的履行能力;也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率,使得社会资源更多的交由市场重新配置,使其生产和使用更有效率。此外,外包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将公共部门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中解放出来,减少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开支。外包使得传统上由国家和公共部门垄断的行业逐渐以外包的形式剥离出来,从而扩大了市场竞争的范围。
(三)国内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缓慢
在国内,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比较落后,没有完全调动包括商业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使得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比较单一。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方面,外包作为公共服务生产的重要形式,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探索和实践的重点。中国地方政府试水公共服务外包起始于1995年,首先是上海浦东新区,纵观90年代,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比较缓慢。到了21世纪初,改革的前沿阵地广州、深圳开始探索,近几年则陆续有一些其他城市如北京、厦门、成都、武汉、宁波、南京等开始尝试。总体来说,公共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时间短、案例少,还在初步摸索过程中。
五、国内外研究对北京的启示
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需要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结合现阶段北京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借鉴西方经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侧重于供给机制整体性出发,如何从北京作为首都大城市的经济社会体制层面来看待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系统考察内在影响及决定机制,探索一套适合北京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善机制,探讨如何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北京非基本公共服务最优配置和分配问题,从而使公共服务的综合福利达到最大化。
北京可以尝试围绕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目标,从供给机制建设的视角,在调查和各区县统计分析基础上,从北京市现实入手,分析市场化的配置机制,探讨政府与市场作用机理,最终形成市场最大化供给的格局和分享式发展模式,为改革提供清晰的脉络;为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致力于完善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非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同时,在规范经济分析与实证检验基础之上,为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探索应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公共服务市场化绩效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测评公共服务市场化绩效的方法,来最终获取可量化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水平情况,为清楚认知北京各区县公共服务市场化现状做必要的尝试。
具体说来,北京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一是关注政策层面,二是关注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以及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围绕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目标,从供给机制建设的视角,探讨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主体,并明确各主体的主要职能职责。政府必须以公共决策方式为主导展开其有效的公共服务,主要起到监管作用,负责制订相关政策,规定相关标准,严格监督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执行过程。包括民营机构、私有企业等在内的商业机构也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一大提供者,它们通过承包合同等方式将非基本公共服务带入市场,利用价格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最大化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用;此外,非营利性组织的加入也能够很好的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使得非基本公共服务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第二,从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入手,结合北京市具体情况,研究不同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的选择与匹配问题。非基本公共服务到底是不是由政府融资,通过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向需要的群体提供;还是仅仅培育和发展这个市场,然后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自由购买?如果是前者,就需要将其当作一个社会政策来设计,考虑其筹资、服务购买、评估与支付等。如果是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从产业政策的角度解决如何壮大、规范市场的问题。此外,还包括志愿服务、特许经营、合同承包等供给方式。在具体选择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特点,根据对象、需求等综合选择。例如,在居民养老服务中,对高龄困难老人的养老需求,可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对行动方便的老人服务需求,可建立日托中心和老年组织,通过市场提供。
第三,在调查和各区县统计分析基础上,从北京市现实入手,分析市场化的配置机制,探讨政府与市场作用机理,最终形成市场最大化供给的格局和分享式发展模式,为改革提供清晰的脉络。这就需要明确北京市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优融资模式。融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关于成本的决策和安排问题,而是相对于收益的成本配置,关键因素是融资的方式如何影响着市民在服务供给问题上的成本和收益预期。
第四,在规范经济分析与实证检验基础之上,为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探索应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公共服务市场化绩效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测评公共服务市场化绩效的方法,来最终获取可量化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水平情况,为清楚认知北京各区县公共服务市场化现状做必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王少光.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迟福林.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J].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报,2006(624).
[4]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楚迤斐.论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边界[J].中州学刊,2009(11).
[6]李学.不完全契约、交易费用与治理绩效—— 兼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09(1).
[7]郁建兴.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12).
[8]陈振明.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及其创新的研究进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2).
[9]霍晓英.公共危机多元治理中的障碍及其消除[J].中国市场,2013(31).
市场研究服务范文6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舒适护理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现阶段常规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一种术式,但是患者在手术期间可能会出现不适,且还会由于创伤和麻醉等原因发生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大痛 苦[1]。舒适护理指的是具有创造性、个性化以及人性化的一种护理方法,可以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明显改善。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舒适护理,可以让患者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上获得满足,尽可能缓解患者在手术中出现的不愉悦状态[2]。为了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舒适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本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46例患者。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6.8±4.7)岁;其中35例腺癌患者,9例黏液腺癌患者,2例未分化癌患者。观察组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5±4.5)岁;其中33例腺癌患者,11例黏液腺癌患者,2例未分化癌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具体舒适护理措施包括:
1.2.1术前访视护理 护理人员需在患者手术前,耐心为患者讲解手术方法、流程、麻醉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疾病知识,以此让患者可以准确了解手术过程,同时还要为患者介绍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若患者存在害怕、焦虑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时,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重视心理疏导,取得患者信任,以此加强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度。
1.2.2环境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要保证手术室的清洁与清静,术前护理人员要仔细清理手术室,保证室内空气清新;调节室内合适的温湿度,温度应当在23℃~26℃,湿度应当维持在60%~70%。手术期间,医护人员要保证拿放器械轻柔,动作尽量柔和,防止出现嘈杂与吵闹等噪音。医护人员要禁止室内吵闹与喧哗,维持手术室的安静。
1.2.3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选择舒适的手术,依据患者需求,把在符合手术麻醉标准与手术标准的基础上摆放至最佳位置,移动患者身体时应保证动作柔和,尽可能遮盖住患者的隐,以免患者尴尬。将肩托置于患者肩部,用海绵垫垫高患者臂部和臀部,将软垫置于脚架下并用束缚带稳固好。若患者出现口渴,护理人员可用棉签沾水沾湿患者口唇。
1.2.4术后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要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将患者身上的血渍与消毒液用温水擦抹干净,盖好被子,做好保暖工作,整理好患者的衣物,送患者回病房时应保证动作轻柔,切忌大幅度地移动患者,以免患者疼痛加剧。密切注意患者手术切口与引流管的护理,同时要严格依据医嘱定期清理引流管。安慰并关心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受,尽可能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疼痛。告知并嘱咐患者及家属术后翻身方法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其他需注意的事项。
1.3评价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对全部患者发放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舒适度,调查表内容主要有护理人员态度、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服务技术以及护理舒适度等,共发放92张问卷,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 20.0分析及处理此次研究全部数据,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采取率(%)和平均值±标准差(x±s)显示,分别采取χ2以及t检验;如果对比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46例患者的SAS评分是(42.95±5.75)分,SDS评分是(38.65±4.66)分;对照组46例患者的SAS评分是(47.22±5.15)分,SDS评分是(42.76±4.41)分,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舒适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46例患者的护理态度满意度是97.83%(45/46),舒适度满意度是95.65%(44/46);对照组46例患者的护理态度满意度是86.96%(40/46),舒适度满意度是82.61%(38/46),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态度满意度与舒适度满意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直肠癌指的是自齿状线到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位间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于腹腔镜直视下实施肠癌手术,虽然能够实现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患者在围手术期需承受较大痛苦[4]。怎样缓解患者术中与术后疼痛,消除患者恐惧,是现阶段临床护理工作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5]。由于现当代社会与医疗水平的逐渐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的标准也明显提高,常规护理无法再达到患者的标准[6]。舒适护理指的是在逐渐提升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临床护理经验的前提下,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以提高患者护理舒适度为目标的一种人文护理[7]。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表明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不仅能舒缓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享有更舒适的护理服务,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采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与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星兰.舒适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30-31.
[2]刘俐.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3,24(9):72-72.
[3]尹京玉.舒适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32):239-239.
[4]曾援.舒适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26(7):638-639.
[5]贾晋莉.舒适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对比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24(4):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