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养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
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崛起,企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但职业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思路不够合理,不能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高度有效地进行对接,专业建设定位依然有延续传统研究型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和痕迹,不能够彻底解放思想,与传统院校专业建设思路决裂。[1]
本人及所在院校同事根据多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摸索出一套“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及方法,并通过几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以需定产”就是以企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素质要求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需定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将专业映射到企业岗位。第二,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职业教育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明确岗位目标地将对应岗位常用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将专业映射到岗位最好是“1对1”的映射,最多达到“1对2”的映射,即为该专业再对应一个后备岗位,以达到“专业聚焦”的培养效果。专业映射到岗位,首先要进行市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整理出该专业在企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专业后备工作岗位。专业―岗位映射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岗位映射图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先通过市场专业岗位技能及素质需求调研分别整理出该岗位的主要技能、辅助技能以及岗位素质需求。对相应技能及素质进行梳理,整理出开设的每门课程所覆盖的技能教学。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最好是“1对n”映射,即一门课程对应多个岗位技能或职业素质。这样可以压缩专业开设课程的数量,避免了课程开设过于离散,从而达到“课程聚焦”的效果。
图2 课程―技能映射图
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遵循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岗位特色,使得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素质课程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考虑设置教学内容,以体现体系化。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遴选几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是“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调研时应着重收集专业行业主要岗位、辅助岗位和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等数据,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2.人才培养进度计划要紧紧围绕专业对应岗位技能及职业素质,分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及职业素质课三个阶段按技能学习的梯度设置各阶段课程。各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为,课程数量少,但课程学时多。
3.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应严格对应岗位具体技能及职业素质项,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加重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理论课程只为实践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多余内容少讲,甚至不讲。选取一些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共建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具体教学过程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实施,以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效果。[2]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取得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认证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学生考核方式。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核心课程的考核可采用“以证代考”的评价模式,校企共建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为主。
6.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及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进行修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要做到每年至少综合调研一次,并做到预期后三年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这样可以做到技能培养有前瞻性、不过时。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传统的大学生,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企业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高等技能人才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明确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而漫长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宗旨开展,核心就是教学为企业一线岗位服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明确培养目标就不会偏离专业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蒙东升.浅谈新时期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23).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顾东虎,(198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工程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及数据存储。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2
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1.主要指标呈现向好趋势。1—3月份,该县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开票销售1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入库税收2343万元,同比增长5.8%;工业用电量7322万千瓦时,同比增加4.6%。丝绸、毛纺行业形势较好,染整行业发展平稳,织造、服装行业赢利较少,棉纺行业出现复苏迹象。
2.重点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双山集团改变以前一贯做纯棉纱的传统,新开发20多个新产品,新上4台自动络筒机,完善纺纱工艺,扩大织布规模,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2.16亿元,同比增长28.2%。金港特种纱线公司新开发了棉涤混纺、涤纶粘胶混纺等8个包芯纱新产品,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8500万元,同比增长17.6%,正在安装两条新生产线。
3.部分企业重组焕发生机。振阳集团被兼并重组后,1—3月份已实现开票销售4612万元,同比增长23%。祥和纺织公司破产重组后,强化内部管理,实行错峰开班降低成本,1—3月份已实现开票销售4971万元,同比增长210.4%。获花服装公司与江苏舜天、国泰等大型外贸公司合作,采取来料加工方式,企业运转正常,销路畅通。
4.不少企业订单较为充足。德威尔公司在3月上旬的上海华交会上取得近8000万元订单,同时打开国内中西部市场,产品供不应求,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6427万元,同比增加20.4%。金港特种纱线公司在手订单已基本排满上半年。日达印染公司订单充足,承接了盐城60%服装厂的印染业务,今年将重点开拓南京、宁波等地外贸订单,新增订单已排至6月底。华宏丝绸公司在手订单较多,可保持满负荷生产至5月底,一季度实现开票销售1367万元,同比增长224.6%,近期将新上10台提花机。兴阳纺织公司今年已拿到1000吨进口棉花配额,压降了原料成本,企业生产稳定,订单排至5月份。
企业反映当前制约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于纺织行业劳动强度较高,年轻人宁可选择工资较低的服务行业。该县双山、祥和等企业主要通过提高待遇、吸引老员工返岗来维持员工数量,一线工种月工资涨到2200元以上,用工成本同比增加10%。银丰服饰公司订单充足,由于缺工开台率仅为50%左右。棉纺织企业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当前国内皮棉价格每吨在1.8万元左右,比进口棉高出4000元左右,棉纺企业原料成本偏高,导致该县10家小型棉纺企业陷入停产或限产状态。
2.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减弱,信贷投放节奏放缓,贷款到期续贷周期同比拉长10天左右。融资成本明显上升,所获贷款利率上浮10%~50%不等,中小企业还需承担担保公司担保、质押物监管、银票保证金、银票贴现等多项费用,实际年利率达到18%左右。应收账款回笼明显放缓,出货后30天左右才能收回货款,企业资金周转难度加大。
3.企业利润仍然较低。该县毛毯行业形势较好,原料、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企业有一定利润空间。服装企业多为贴牌加工,产品出口为主,由于国内外贸企业较多,出口价格不高,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经营。多数棉纺企业使用的是国产棉,所产32支纱每吨成本约2.75万元,而售价仅2.7万元,高成本与低售价的倒挂导致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但双山、兴阳等少数企业使用了进口棉配额,每吨有2000多元的利润。闽华织造公司产品销路较好,但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由于锦纶等原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几点建议
1.调整棉花进口配额和滑准税的双重管理限制,对企业使用国内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逐步实现国内、国际棉价接轨,提高棉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额度,加快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免收抵押、担保、监管、顾问等费用,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3.尽快解决棉花加工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在棉花采购时执行的增值税进项税率为13%,而产品销项税率为17%,其中4%的差额由纺织企业承担。国家应统一进、销项税率,减轻企业负担。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3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8)
摘要:建设市场的繁荣,条件、地域的差异,促进了建设类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通过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阐述、分析,探讨其作用与需要进一步规范的方面,旨在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 :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54-03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类人才需求激增,推动了我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今,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其评价也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究竟哪种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呢?难以一言以蔽之,单一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囊括情况复杂的实践。笔者拟对我国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以抛砖引玉。
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海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英国“三明治”(“CBET”)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台湾“建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
中国内地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海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地域、校况等现实,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主两辅”(以应用型为主,复合型、外向型为辅)培养模式;目标导向培养模式;实践导向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过程导向培养模式;周期循环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培养模式;主体联合培养模式;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等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多样化的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中国,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而蓬勃发展,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学习借鉴海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探索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总结出多样化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各异。反过来,多样化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又促进了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择其要者做些介绍。
“123”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23”模式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其中,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是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一年,市场信息比较准确,能够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并设置相应课程和教学内容。
“3+2+(2)+1”人才培养模式 即“3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学+2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培训+2个暑假顶岗实习+1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强化生产育人。
“2+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两年校内学习,第三年企业实习。
“232”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一个“2”是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3”是指每学年3学期工学交替,后一个“2”是指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
“41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4学期)为专业基础平台阶段,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1学期)为专业综合平台阶段,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第三阶段(1学期)为职业实践平台阶段,进行跟岗能力培养。
“2.5+0.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2.5年校内学习,毕业前0.5年在企业实习
“0.5+2.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0.5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后2.5年在校内学习。
“1+2”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1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后2年在校内学习。
“0.5+2+0.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1学期)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二阶段(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三阶段(1学期)又在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跟岗能力培养。
“1+1+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1年)在校内学习;第二阶段(1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三阶段(1年)又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基本能力培养、深化、拓展、巩固。
“1.5+0.5+l”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1.5年)在校内学习;第二阶段(0.5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三阶段(1年)又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基本能力培养、深化、拓展、巩固。
“2+0.3+0.7”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2年)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0.3年)在校内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培养综合能力;第三阶段(0.7年)又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进行职业实践、培养跟岗能力。
如此种种,模式众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强调的是实践性,突出的是更新性。只有不断更新的建设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具有生命力。
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
培养模式需进一步规范的几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建设类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同一模式可能各行其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能不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各异亦亟待改革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科技网络化,人文多元化,这一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技术应用型教学体系呈现出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态势,对人才的素质、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老模式操作、运行,势必难以达标,因此,必须对建设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以规范,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为此,应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归类,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对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种模式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设计、课程模式、实验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予以规范、配套,使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规范、更有成效、更易操作,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使人才素质全面提高。
培养目标:应满足市场要求、行业要求或工作领域的岗位要求,所以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
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安排,它既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学校的档次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并重。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向导,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区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应当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设置相应的课程。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检验,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等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实圳基地。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应积极开门办学,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企业实际等进行相应的校企合作。
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基本要素构成。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并重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提高教学效果。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教与学都看成是“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和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本门课程负责,还要对学生成长过程起指导作用。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式。
由于学校不同,资源不一,所在地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会有差异。可在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各自形成一套包括上述教学目标在内的完整的建设类人才培养资源,让其他各校共享。
参考文献:
[1]徐公芳.“四一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2]陈维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1):97-99.
[3]薛凤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8-9.
[4]胡启涛,凌卫,束志高,王华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3):109-112.
[5]闫国新,梁建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12-13.
[6]俞仲文,沈耀泉,李建求,秦同瞬,侯大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15-17.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10):20-22.
[8]徐立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职业教育,2008(9):22.
[9]张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20-22.
[10]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9-60.
[11]蔡炎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76-77.
[12]李定清.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6):64-66.
[13]陈明莉.我国高速铁路行车组织人才(高职)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49.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CAO-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13-03
创新与创业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涵盖了所有行业的工作内容。创业则是依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综合利用个人资源,发现机会并选择、开拓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机遇,进行风险投资,以满足自己的价值追求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是一种渗透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教育实践中的原则方法、内化在育人过程中的精神指向,以及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原则方法、精神指向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指为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协作和能力递进的公共教育平台。
制造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衡量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历次转移,都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员工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根本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育人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形成从培养目标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全面融合的新体系,培养既能胜任岗位要求又善于创新创业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关注创新创业,开始加大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各类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进行了特色各异的探索,也取得了成果,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师资力量、平台打造及规律探索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改革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就业胜任首岗为目标。这种教育决定了把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不全,教育环节没有形成合力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业教育课堂,把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素质和创造技法训练等融入课程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脱节、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脱节、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等,致使能力培养过程中各教育环节缺乏合力。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平台功能不健全
单纯的学院化模式可以不出校门就培养出博士,但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传统的师徒制可以培养出能工巧匠,但培养不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还是在于缺少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较大距离,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指导等工作要求。
工科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但也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欠缺、知识面过窄、沟通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创新创业是学生的内在需求,他们渴望学校提供各种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奠定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而且能促进学生在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二、打造“四维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教育协作,功能互补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的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创造学说包括三个主要领域:创造科学、创造性科学和创造工程。创造科学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创造活动与创造过程,揭示创造的规律;创造性科学则着重研究人的创造性,应用于培养和开发人才;创造工程着重研究创造技法,直接应用于创新创业活动。浙江省工科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通过在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等四个维度上搭建资源共享、教育协作和能力递进的“四维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教育协作与联动,使各个平台功能补充与渗透,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螺旋式提高。
(一)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夯实学生“两创”基础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创造学的学习、创造技法的传授和各专业创新创业有关课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在课程体系上,要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的人格背景中去。
1.设计分层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个案辅导剖析等,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重点以竞赛项目导向追求创新创业的成果。
2.建立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1)通识类知识普及课程。创新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创新方法、创业规划,以及营销、物流、财务、法律、公关及礼仪等通识类知识,这些知识既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传授,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2)实践性能力提升课程。例如,从2008年开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立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强调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做中学”的工学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
3.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创业课不仅要有好教材,而且必须做到教法创新。要运用“探索型”而不是“已知型”、“互动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更好地使学生把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采取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课题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法。从实践来看,有关体验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学生不仅学专业知识,而且学会尊重、沟通、合
作等。
(二)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个性化教育,这是由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求按照不同类型加以区别实施教育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因材施教,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构建创新技术实践平台。创新实践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自2007年以来,浙江省的部分高职院校每年都获得财政重点支持的创新基金,用于学生创新教育。学校通过立项培育、资金资助、提供仪器设备、推荐指导教师、技术咨询、进度检查、项目验收等手段,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着力把校内专业创新设计实验室等建成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为学生自主性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支撑。通过实际创新产品的研制,对学生加强创新技术模拟训练,让学生体验创新设计及其制作的全过程。
2.构建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创业型人才就需要搭建为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工作就是建设学生创业园。浙江省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都建有学生创业园,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申报的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孵化。在创新训练的基础之上,组成若干个科技研发小组或创业团队,由学校聘请校内外的创业导师专门对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创新团队和项目进行指导,为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试验场地、设备和资金扶持等,助推学生创业实践。
此外,高职院校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见习的实践基地,由校企双方合作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向长期化、阵地化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例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紧贴地方产业特色,建设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浙江创意园、浙江服务外包示范园等“三大园区”,并成立了创业学院,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
(三)打造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促进学习交流
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竞赛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从而有力地推动各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已设立的全国和省市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技术技能竞赛基础上,浙江省于2007年起,在全国首创了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竞赛项目包含创意设计竞赛、生产工艺革新和流程优化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社会调研论文竞赛等四个部分,每两年举行一次,比赛覆盖面达到95%,这已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品牌。
(四)打造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培育人文精神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另一方面,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校园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优化成才环境、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在价值选择、学术风气、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向性十分明确。高职院校建设融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是由其高教性和先进性决定的;高职院校必须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同时要重视建设具有行业属性的特色文化。一是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共建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浙江省工科背景的高职院校中聚集了一大批专兼职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他们既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又有深厚的管理理论修养,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具体活动的执行者和受益者。二是要把创新创业文化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创新创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是要把培育学生“求实、求精、求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敬业、乐业、创业”的敬业精神,“奉献、坚韧、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优秀的创新创业素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开展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训、举办创新讲座和论坛、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节、技能节等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类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
三、结语
浙江省工科高职院校在面向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四维联动”为基本模型,根据实际实施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由此,逐步形成资源共享、教育协作和能力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志永.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35-136.
[2]吴剑平.发明创造方法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66.
[3]陈罅,陶勇.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1,(3):76.
[4]柳翠钦,顾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4,(5):35.
[5]周昊俊.才智[J].才智杂志社,2011,(3):45-46.
[6]赵玲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77-78.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5
[关键词]职业环境;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地;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152-03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与职业院校的积极努力下,物流职业教育已经走上了与本科院校物流教育明显不同的发展路径。该路径的主要区别性特征是: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校内实训设施设备逐渐完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培训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教育较为普遍地存在一个重要问题:职业教育过程与手段的 “模拟化”、“虚拟化”特征十分明显,并且有朝“游戏化”为特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虽然说“模拟化”相对于“照本宣科式”是很大进步,但本文作者认为不宜由“模拟”进入“虚拟”,职业教育工作者下一步应促使学生进入真实世界,而不是进一步跨入虚拟世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从目前来看,实验、实训环节解决得相对充分,而实习环节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三个环节的“实”,如果理解为真实的话,则均极为缺乏。
在将物流职业教育做“真”,做“实”方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招商局物流集团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性工作。借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东风,双方联合研究、开发、建设的校外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已初具雏形。该培养基地探索“大载体”、“大订单”、“融岗式培训”、“校际集群式合作”等诸多前沿模式,一洗沉疴,真正构造了吻合国际标准,落地中国土壤的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模式。
1 培养基地建设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既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也是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校外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该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建设者意识到目前常见的校内仿真模拟类训练易于训练表层能力,难以训练面对复杂现实的深层能力;校内模仿企业环境建立的工业级实训基地也因为缺乏实际业务支撑,校企环境体制迥异等约束无法实现有效运转。因此,对于学生至关重要的关键职业能力难以,甚至无法在学校环境下形成。
这一点对于物流专业尤其突出。物流行业本身具有辛苦、枯燥、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不太亲近,甚至于排斥这个行业,很难进一步去体验工作之中的技术含量。基于各种原因,职业院校的解决之道往往是通过“模拟化”、“虚拟化”,以至于“游戏化”的课程活动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上述认知障碍。但这又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之后产生巨大的,难以克服的落差。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围绕职业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虚拟化”的倾向则始终是在回避真实的企业,不去克服现实的困难。如任由“虚拟化”为特征的培养方式发展,则将可能导致职业院校在违背物流行业特点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因此,该校外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力争克服校内物流实训室参观功能大于实践功能的核心弊端,培养学生面向现实物流工作的核心职业能力。为此,则需选择具备典型特征和一定业务规模的企业,该企业主营业务类型应与院校专业培养发展方向高度匹配,继而将学校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体系放置于企业的经营环境,以企业实际运营场所为运行场所,在企业实操过程中进行针对性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一种方式。简而言之,学校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企业作为物流专业建设的“大载体”。
根据对企业性质、规模、业务典型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等因素综合判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认为招商局物流集团是此项目最佳的合作伙伴。招商局物流集团为大型央企,人员、业务稳定程度高,决策可持续性强;招商局物流集团目前在全国建有170余个网点,拥有80余万平方米自有高标仓库,100余万平方米外协仓库,6000余名员工,年营业额近30亿元,是国家3A企业,是壳牌、卡夫、中粮等国内外化工、食品等领先企业的物流战略合作伙伴;招商局物流集团从事基于供应链的合约物流模式,专业技术含量高,可延伸性强,符合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也能进一步满足教研教改等深层次需求。
双方合作模式核心是共同投入各自优势资源,互相介入对方运营/教学活动,共同分享各项成果。具体而言,将校方在职业教育系统优质的教学师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资源引入企业,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将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先进的管理技术、实际的作业现场、作业内容以及务实开放的企业文化等资源用于校方的物流教育,可以提高应用型物流教育的质量与水准,同时提高校方教研教改的能力和针对性。在企业场地、设备及人员等资源条件支撑下,依托招商局物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的实际项目业务(如好丽友、中粮集团)探索能够融入企业经营环境的物流职业训练模式。
简而言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招商局物流集团目前合作建立的校外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就是瞄准了校外实习这一薄弱环节,为职业院校真实化教学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2 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职业院校的工作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获得可以从事相关行业某些工作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有可能产生。也就是说,职业活动是职业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在职业活动这一必要条件之上,案例讨论、项目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该人才基地项目中,学校需要做的是如何促使企业人员、设施、设备、作业内容的教学价值发挥出来。
为此,方案建设者提出了“融岗式”培训概念,并进行了相关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融岗式”培训体系主要是指依托招商局物流集团的“物流节点、供应链、网络”为载体开发,通过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专题讲座、轮岗培训、案例研讨、项目会议等多种管理及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的综合训练。
之所以称为“融岗式”培训,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融岗式”培训体系的能力单元是从招商局物流集团仓储、运输、客服等部门核心岗位中抽离出来的。具体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三大类的100余项能力单元;其次,上述能力单元又会被合并归类到我们希望进行教学化的“教学性、实习性”岗位之中去(这些岗位和实际运作岗位是不完全一样的,具有更高的标准化和技能整合要求);继而,围绕该岗位的培训也是实行阶段性融入的方式为主。前面讲过,学生由学校进入企业会面临很大的落差,以致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以融入的方式,合理地设计单位期间内的落差幅度,将会有效消解、融化学生的排斥心理。
目前,该培训体系规划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其中初级课程主要是认知和基础训练,训后应达到行业及岗位认知标准,时长为1个月左右;中级课程主要是仓储、运输、客服岗位的深度训练,并包括部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跨部门培训,训后应达到招商局物流集团岗位关键技能标准,时长为3个月左右。
高级课程主要是在上述训练基础之上,进行的基地外延培训,主要包括项目运营培训,驻外管理培训,高级课程的时长为6个月左右。项目运营培训主要针对上线物流及驻厂物流等运作模式,该类模式很难在基地内独立完成,需要和工厂进行有效的衔接;驻外管理培训包括外地市场调查及驻外区域管理,外地市场调查主要面向外地市场运价调查等。同时,高阶阶段学生将在学校和企业配合下进行分组,开始到企业分散业务驻地(流动站)交替在企业不同的业务岗位开始轮岗实训,而后按一定时间返回集中学习常驻地,在校企老师的带领下,对实训进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讨论问题解答及知识拓展,同时由老师布置新的任务目标(企业可根据学生适岗情况,将对应岗位的入职培训分解配合授课训练,包括部分职业心理辅导),进入下一轮轮岗实训。经过高阶培训,学生应能达到企业入职标准。
从具体课程排布而言,采取半授课半实践模式,教师教学与企业现场作业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训交叉进行,可以半日授课半日定向见习对应,也可在企业高匹配项目或业务基础上,以企业项目或业务为主线组织专业课程的教授,具体安排,根据授课老师对课程计划和企业项目情况进行排布。
上述培训活动将使得学生能够拥有实实在在的物流行业从业经历,并且拥有不局限于单一作业环节的视野和思维。企业员工的优势是经验丰富,但劣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怎么做,但疏于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学校老师的优势是理论框架,但劣势是知道很多为什么,但往往都是脱离实际的。该培训体系促使学生产生的经验是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反复锤炼出来的。
同时,为了多方位历练学生,上述训练活动会被分布至不同区域的不同场所进行,比如招商局物流集团北京公司、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驻点,招商局物流集团长沙公司、上海公司等。另外,根据不同阶段考核情况,该培训基地会给初级课程合格学生发放“招商局物流集团实习履历证书”,中级课程合格学生发放“招商局物流集团人才达标证书”,高级课程合格学生将可签约招商局物流集团相关工作岗位。
总体而言,在该人才培养基地,力求达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期间内做到由一个对物流企业一无所知的学生转换为一个可以直接上岗作业的企业员工,其具体目标包括如下:学生毕业时达到企业对应岗位直接入职作业的标准;学生具备在企业对应岗位发展职业链上的拓展型知识储备;学生具备进入岗位后的基本社会认知和交际能力,能直接融入企业氛围,不会出现不良的心理抗拒反应;学生基本完成未来职业生涯的定位。
3 校际集群模式的探索
该模式的建立力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院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将学校的系统理论培育体系优势和企业实际运行体系优势进行结合,从而真正可以进行贴近行业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历和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该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金、资源,以及企业的运营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也较好地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是,单一学校无法消纳上述模式下招商局物流集团产生的教育价值溢出。因此,我们提出区别于传统“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大订单”概念。传统的订单是指某个学校和某个企业签订的定向培养合同。该模式下能有效建立直接的以面向就业为培养目标的培养体系。但是,该模式管道过于单一,培养规模也偏小,学生经历与视野狭窄。“大订单”是指若干个学校以集群的形式集合起来,与具有综合实力的某个企业,以至于若干个企业建立的弹性定向培养合作契约。
渔业养殖建设范文6
关键词:职业素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16-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对高职学生要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以上文件明确了国家在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政策,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的关系
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1]“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素养是指人在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创新能力,也称为专业素养;隐性素养是指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包括社会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称为非专业素养。[2]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千百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素养基础和职业技术基础的教育,隐形素养和显性素养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课程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具体载体。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具备比较高的职业素养、受单位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走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础[3],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不能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高职教育理念,就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高职学生”,也难以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对接。
目前的高职课程概括如下:
1.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鲜明。高职课程中职业性不足,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构模式普遍具有学科教育特征,课程缺乏职业性的总体设计。
2.高职教育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被忽视。为了便于学生就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常着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只注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教育本质上首先是“育人”,应把追求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到高职教育课程构建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为目标,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融知识、技能、品德于一体的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
3.隐形职业素养和显性职业素养的割裂培养。目前,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少高职院校设置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素质养成》等课程,把隐形职业素养的养成寄希望于简单的几门职业素养课程。正确的做法是:除了专门的素养课程之外,为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等每一门课增设隐性职业素养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融入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内容及成效
1.企业需求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教师和佛山市机械装备、家电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深入人才市场调研,确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为产品设计工程师、产品制造工程师、品质工程师等,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小组将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凝练成典型工作,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第一课堂(校内课程)、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校外实践课程),各个课堂又包含不同的课程模块,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正确处理三个课堂各个课程(或模块)之间的关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到三年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中。
3.职业素养视角下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本专业注重学生的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产品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培养,确定了《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5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本专业老师对5门专业核心课进行了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分析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对应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纲领性文件。以适当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本专业核心课中,《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2门课申报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3门课申报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4本工学结合的教材并已经公开出版,扩大课程改革受益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广泛进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素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改革探究,有利于促进本专业与广东省特别是佛山市家电和装备制造企业岗位对接,本专业课程内容与家电、机械装备行业的职业标准对接、课程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利于确保本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职业生涯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