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健康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1
高等医学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造就未来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和基地。
因此,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掌握医学生人格特点、规律及其差异,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医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并轨的完成和高校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大学医学院2001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共计60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
采用五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9个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1]。
1.3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性别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可看出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1.67%。男生心理障碍率为10%,女生为13.3%。由此可见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表1)。女生与男生相比,在躯体化、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焦虑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表2)。
3讨论
3.1性别与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差异不大,这个结论与有关研究一致[2],但是不同性别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比较结果提示女生情感比较丰富、细腻而脆弱,情绪波动大。
男女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①由于我国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女生的教育相对于男生更趋于保守,使她们在交友、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很多的约束,这可能导致女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减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男生要弱一些。
②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使得女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问题时在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特别关注显得特别重要。
3.2不同年级与心理健康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五年级。原因可能是:
①一年级学生刚从父母身旁来到他乡独立生活有一种不适应感。
②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旧生活方式的依恋,难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③加之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想象中的殿堂式校园与现实的不符打破了他们的浪漫梦幻,就更加滋生了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3.3来自城镇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通过调查表可以看出,城镇与农村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环境与所受教育存在的差别使其在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
①我国目前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农村文化落后,思想闭塞,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简单。
②有的家长教育比较粗暴,不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给予必要的关注,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奋斗。
③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困惑、矛盾、痛苦等不能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久而养成农村学生敏感、多疑等性格。
④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变化大,难以适应。
如人际关系上的自卑情绪,城市大学生高消费和自身经济窘困矛盾下的种种尴尬……,这些情况需教育上的正确引导。
4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医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下,挤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中许多人虽然文化素质达到了录取线,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说是未达到或是未完全达到“录取线”,特别是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的压力和影响[3],易产生心理恐慌,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①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这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全面系统的课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状态。②开展团体咨询。对于因子分≥3的部分学生通过分类,把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咨询。超级秘书网
对于总均分≥3的少数学生,应主动约请,建立咨询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症状自评量表[M].精神病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2
1我国康复医学需求巨大,康复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1.1病、残、伤、老群体增多,康复医学亟待发展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有康复需求者接近5000万。而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患有各种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约有7000多万。此外,我国有2亿多慢性病患者,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000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每年因交通、工伤事故等各种意外致残需要康复人数为10多万。因此总体而言,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群超过了1.3亿,由此可见,康复医学需求巨大,亟待发展。
1.2康复机构建设不足,专业化服务亟需加强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以临床康复模式为主,辅助以机构康复和社区康复。从国家层面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联)等部门均积极发展康复服务机构:目前,中国残联系统建有各类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19000多家;国家卫生部门明确要求所有三级医院都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具备社区康复的功能,目前,至少800多家三级医院开设了康复医学科,已建设18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是各个康复机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不足20%,严重缺乏康复技术人才,康复服务缺乏专业性,至今没有形成专业化建设的规模和基础,康复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2]。
1.3康复医学教育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规范目前,我国康复人才分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但无论哪一类,我国康复技术人才缺口都非常大,各类康复技术人员总数不足10万[3],但依据国际标准,我国康复技术人才需求量达30万,因此市场潜力极大[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非常低,以康复治疗师为例,目前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与人口的比值平均约为70/10万,而我国内地只有0.4/10万[5]。我国的康复人才培养起步晚,2002年才正式批准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学制4年。目前虽有50多所学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但每年仅培养二三千名康复治疗师,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由于所设专业院校有限,康复医师中只有少部分人是通过在大学或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学历学位后成为康复医师。也有极少部分通过去国外进修学习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康复医学队伍的精英。但大多数康复医师是由其他临床医学专业转行而来,他们在国内的康复机构进修一段时间后就直接成为康复医师。由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体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康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2直面康复医学发展问题,走出康复医学认识误区
2.1服务资源缺乏,康复医学负重前行近几年来,我国康复服务机构不断增多,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康复服务资源严重缺乏,服务水平较低。1亿多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慢性病患者、意外伤残者、老年人等人群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康复服务水平与康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这一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也不相称。全国残联副主席沈晓明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有能力把他从死亡线上救出来,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力让他‘无残’生存”[6]。这成为我国当今康复医学发展的真实写照。
2.2康复医学教育起步缓慢,专业人才培养总量不足由于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晚,且培养体系尚未健全,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2000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0万康复专业人才的缺口,毫无疑问是制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康复医学人才短缺,既有起步晚的历史原因,但也有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的现实因素。首先,我国大学本科新专业目录中只有康复治疗学,学制为4年,且授理学学位,没有康复医学本科专业,致使我国康复医学人才严重短缺。其次,虽然我国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层次已经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但每年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培养人数仅数百人,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最后,康复医师的专科化培养,即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只在极少数的综合医院进行,没有形成制度,有关专业设置、职称评审、业务领域、诊疗科目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康复医学人才队伍的发展。
2.3民众认识存在误区,康复医学普及发展受限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1)把康复医学和理疗混为一谈。(2)把康复与治疗分开,认为生病是住院治疗,然后才是康复,而忽视了康复需要贯穿整个临床治疗过程。(3)受医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只承认康复医学的社会效益,而怀疑和误解康复医学的经济效益等,严重影响了康复医学在民众中的普及和康复医疗机构的发展,制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3改革创新,建设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体系
3.1创新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布局唯有符合中国实际的改革与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因此,我国的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彰显中国特色,既要立足国情,又要符合医学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对巨大的康复医学人才需求,建议:(1)在高等医科院校开设康复医学本科专业,培养高起点、专业化、高水平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并授予医学学位,与现行的康复医学硕士、博士培养相衔接。(2)授予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生理学和医学双学位,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康复医学领域,同时也为康复治疗人才在职称评审、职业发展中增大空间奠定基础。(3)在国家的医学人才培养布局中,应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建设培养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康复医学院。(4)尽快建立康复治疗师资格认证体系和制度:应尽快建立中国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协会,创造条件加入世界物理治疗师协会和世界作业治疗师协会,在康复治疗师的资格认证上尽快与国际接轨。
3.2传承与创新并举,打造多学科联合的康复医学体系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在学派上有现代临床康复学、中医康复治疗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等派别。为了适应中国国情,我国康复医学应在广泛吸取国际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医学的康复方法,多学科联合创新与合作,开发高效、低廉的中医药康复疗法技术[7],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
3.3拓展康复医学服务,构建康复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建立康复医院和康复医学科,逐步形成住院康复、门诊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完整的康复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实现康复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覆盖,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康复医疗需求。同时,将康复医学与疗养学互相融合,发挥疗养学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方面的作用,利用疗养院来拓展康复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形成高端康复医疗保健机构[8]。
3.4加强高新技术应用,提升康复医学技术支撑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康复医学的高科技含量正在不断增加,康复工程配合康复医疗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后康复医学领域引进和采用诸如康复机器人、高端辅助矫形器具等智能系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将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卓大宏主张疾病、损伤和残疾的防治与康复应以预防为主体、以社区为基础、以中西医结合方法为手段、以工程技术和艺术为补充[9]。另外,应充分利用综合型医院完善的设施,为康复医学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康复医学积极渗透到临床疾病治疗早期,为提高患者生存和生命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打造德业双优的人才队伍康复医学面对的人群多长期遭受病痛、伤残的折磨,他们的康复不仅需要从生理治疗方面入手,更需要在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呵护,这就要求康复医学工作者具备更大的同情心、责任心、耐心、热心和爱心。康复医学教育要在系统医学观的指导下,强化人文医学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康复医学人才,更好地推动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3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甚至“生态模式”转换,中国的医学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医学人文教育逐渐成了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医学人文教育可促使医学生对医学的人性化倾向保持警惕、对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本文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结合知识图谱来分析我国近十几年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2资料与方法
2.1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时间跨度为1994-2011年,按主题词“医学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70篇文献,文献年代分布,见图1。从检索结果看,按学科划分绝大多数属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共有546篇,占总数的70%;刊登论文最多的期刊是《医学与哲学》(人文版)(124篇)和《中国医学伦理学》(77篇);关键词最多的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作者单位而论,南京医科大学所发表的论文最多。
2.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是一种新近兴起的,将科学计量学、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等综合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把科学文献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然后以可视化的图形直观地反映出来,对于发现和解释科学文献中潜在和隐藏的规律或学科演化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引文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一般说来,引文次数最多的论文以及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二者并不尽相同。由“科学共同体”引申出“研究主题”。科学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内共同的信念、方法和概念。“科学共同体”采用的是分析共作者的方法,而“研究主题”分析的是关键词,主要思路是“符号意义”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共同体”和“研究主题”本质上是相统一的。根据科学共同体理论,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作者会集中到一起,聚集成一个知识群,然后根据这些作者的研究内容,确定知识群的研究主题。
3.研究结果
3.1论文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
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发表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2年第12期,引用次数为81次,平均每年引用次数为9次。而引用次数排名在前几名的,一般年引用次数在5〜8次之间。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交融一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发表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下载次数为707次。然后是“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思考”和“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下载次数为404,排第8位。“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是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都比较多的论文。这说明医学人文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并且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参阅国外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经验。
3.2科学共同体的知识图谱
从与医学人文相关的论文中,选取引用次数為7的论文,共有112篇,作者203位。通过Pajack软件绘制出知识图谱,并通过人工调整,得出作者共引分析图谱,见图2。共分为4个知识群: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其他。
科学共同体一: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研究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观念层;二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实践层⑴。医学人文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关注W。医学中的人文回归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有杜治政、张大庆、赵明杰、刘虹、赵美娟、陈维进、王德彦、刁宗广等。
科学共同体二: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文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医学院校引入了医学人文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和借鉴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20世纪60年代,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兴起;20世纪70年代,部分美国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引人到医学教育中来;20世纪80年代,把医学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以及其他经验可供借鉴m。同时,北美大部分高校已将叙事医学纳人医学院的核心课程,践行“医学乃人学”的理念w。二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首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后来逐渐引入到中国医学院校,最先引人的是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但许多医学院校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医学人文教育主要研究者有殷小平、聂素滨、余仙菊、唐文、郭永松、王茜、孟国祥、何亚平等。
科学共同体三: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单指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话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修养,可能与医学相关,也可能与医学不相关,是一种通用的可以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研究人员有崔新萍、袁毓玲、杨耀防、王志杰等。
其他包括医务工作者的伦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加强伦理教育以及导向型学习中的医学人文知识。主要研究人员有印爱平、李孟智等。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4
近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合理,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明显上升。原发性高血压不仅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一些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已经成为致死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在我国,据资料介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约有2亿,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其中有3/4的患者不知道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性,同时血压并没进行有效控制。近几年,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开展教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文章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69例,女31例,年龄55~81岁,平均68岁。小学文化22例,初中29例,高中有18例,大专及以上31例。原发性高血压分级情况:1级35例,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2级47例,3级18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55~82岁,平均71岁。小学文化23例,初中31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有24例。1级原发性高血压36例,2级30例,3级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的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①心理的干预:对于初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存在担心。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上的干预,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在入院后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的状态,让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危害性和治疗的控制效果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认知度,确保患者对治疗积极配合,增强信心战胜疾病,以减轻精神压力,让患者拥有良好心情并保持心理的平衡;
②用药的干预:因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服药,在这个长期过程中,患者可能遇到很多情况,比如耐受性、规律性等情况。要对患者的病情采用个体化、特异化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用药。并对患者进行提醒,引导患者能自觉进行按时、按量服药,正确用药;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5
1 诊断试验的稳定性和样本量
在医学论文中,样本量未作估计的情况非常普遍,在我们处理的诊断性论文中,有近70%的论文未作样本量的估计。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诊断指标不能完全准确地诊断出特定的疾病或病理状态.因为诊断的效率往往受制于诊断指标的稳定性的局限。受诊断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对象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排除机会干扰。样本量不足,难以得出可信的结论;样本量过大.又会造成研究用人财物的浪费。因此.在研究之前应进行样本量的估计,在论文中也应该对样本量的估计情况作详细的交代。通常可以根据待评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来估算所需的样本量。
2 患病率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患病率影响诊断试验的结果,这一点常为许多作者所忽略。患病率下降对诊断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会有影响,但是阳性预告值却会下降.阴性预告值会上升。比如,在普通人群中检测到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阳性与在前列腺专科门诊病人中检测到PSA阳性推断患前列腺癌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后者要比前者高得多。因此。在诊断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患病率的研究对象:在论文中应交代研究对象的患病率资料。临床诊断研究应尽量采用专科门诊病例以提高诊断效率。
例1.表1是一家有心血管监护
病房的三级医院对70岁以下怀疑心肌梗死者作肌酸磷酸激酶(CKP)检查的结果.表2是一家没有心血管监护病房的普通医院对70岁以下怀疑心肌梗死者作CKP检查的结果。两家医院CKP检查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但表1患病率较表2高.因此表1的阳性预告值也较表2高,阴性预告值较表2低。
3 对照对象的可比性问题
诊断的目的是把一种疾病从一组有着相似症状或体征的病人中区分出来。也就是说,除了诊断用指标外,病人和无该病的人群在其他方面应该相差不明显.既研究对象(包括病人和对照者)应该有可比性。如要评价诊断肺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指标.应该将其他肺部感染者作为对照对象:要评价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指标,应该将其他肝脏疾病者列为对照对象。这样研究得出的结果才有临床实际意义。在诊断性论文中,常见的缺陷有两类:一类是仅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由于没有与其他有病者作对照.这种研究的结果往往使得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被人为地拔高。另一类虽然采用病人作为对照,但是选用的病人与要研究的疾病没有联系.即不包含容易混淆的病人,同样地.其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会被拔高。
转贴于 例2.有作者为研究5.核苷酸
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观察了54例肝癌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的血清5.核苷酸酶含量。结果见表3。认为5.核苷酸酶测定对肝癌有诊断价值。很显然.由于作者没有对肝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易与肝癌混淆的疾病进行观察,其结论缺乏科学性。
例3.为探讨血清胃泌素测定对
肺癌诊断及预后估计的临床意义.有作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6例支气管肺癌患者、106例肺心病患者和229例健康人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血清胃泌素测定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68.7%,特异性为74.8%,认为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分型、分期和预后的估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支气管肺癌患者、肺心病患者和健康人。而临床需与肺癌鉴别的疾病主要为肺结核、肺炎性假瘤、肺真菌病、肺炎、纵隔肿瘤和肺部良性肿瘤等,研究对象不包含容易混淆的病人,显然缺少可比性。其结果自然令人怀疑。
4 病人的构成问题
在诊断试验中。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同.一群病人中轻重、缓急病人的构成不同,都会影响对诊断指标的评价。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在两家收治的病人构成不同的医院之间。诊断指标的效率会不同,诊断数据不好直接套用。另一方面,我们在做诊断试验时,应尽量使研究对象的构成与医院病人的实际构成相符。有关病人的构成问题造成的偏倚较为常见,也较易被疏忽。在对论文的审查中,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例3.为探讨血清胆汁酸测定对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有作者测定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患者各50例,以及健康人120例的血清胆汁酸,结果血清胆汁酸诊断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78.8%,认为血清胆汁酸测定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型。本文作者对相同例数各型肝炎进行观察,使各型肝炎的构成平均化了,而与临床上实际的各型肝炎构成有较大出入。由于不同类型肝炎的血清胆汁酸阳性率不同。病人构成的变化会造成总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数据的出入。另外,本文只与健康人作了对照,而没有将其他肝脏疾病列入研究对象。可比性也差。
5 其他
医学健康论文范文6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当中不可忽视的,读者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来了解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都查阅和引用了哪些文献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建权,邵骏.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1):59-61.
[2]朱朝霞,冯怡,李一鸣.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79-80.
[3]丁徐徐,温超,冀丽红,等.浅析新形势下医院网站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2,12(7):52-54.
[4]朱雷,熊军,卜世波,等.我国医院网站医疗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3(9):1-9.
[5]吴艳君,于京杰,马锡坤.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医院信息化平台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42-44.
[6]吉宏图.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12):221.
[7]宋磊.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1):17-19.
[8] 周军.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J].现代养生,2014,12(10):170.
[9] 胡铁骊,欧阳荣,蔡斌,等.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C]//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2014:4.
[10]尹琳,王燕森.以信息化促进医院健康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86-187.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谢智慧.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法初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刘春英.“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赵园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实验模块化教学思路初探.电子商务,2012(5).
[4]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蒋文彬.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徐洪亮.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建设的实施分析[J].消费电子,2012.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理论思考》.《湖北电化教育》.2002
[2]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实素质》.《中国电化教育》2001
[3]苗逢春.《信息技术》高中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胡飞.浅谈网站建设——以“比翼”网站建设为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9(3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