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1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十分有用。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时,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需求是单位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的变动幅度相同。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富有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一般认为,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现为缺乏敏感,即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注水肉、毒大米、劣质奶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要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关键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2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88-02
近年来,甘泉县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市场准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
1 严格产地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加强对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自觉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进行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建立好农产品生产原始过程记录档案,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农产品[2]。制定印发《甘泉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挂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宣传挂图》等1.5万余册。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规范认证基地档案记录,由技术员负责,监督农民对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如实填写,客观记录,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安全的氛围
近年来,甘泉县农业行政部门从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入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放心农资下乡,维护农民权益”这一主题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营造舆论声势,利用集会日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到下寺湾、道镇、城关镇等集贸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与自身业务工作相结合,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加强蔬菜生产管理,指导广大菜农科学合理用药,积极开展拒买拒用甲胺磷等5种农药活动。2013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 000余份,公开曝光处理假冒伪劣农资12个,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00多人次,现场培训菜农3 500人次,悬挂横幅22条,县电视台专题报道8次。
3 狠抓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县农业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农药、肥料、种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坚持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检查与拉网式检查相结合,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重点加强对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特别是对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禁用农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从而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有效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2013年,县农业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80多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6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门店)32个,检查肥料950 t、种子115 t、农药4 t、农地膜15 t,限期整治点1个。对全县农资产品进行全面抽查。目前共抽取种子标签5个、样品1个、农药标签5个、肥料样品7个,合格率为100%,并对检查结果依法进行公布,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8月12―13日举办农资经营人员和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次。
4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
2011年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以建设农业产业大县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大棚蔬菜和养猪、养鸡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和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力推进菜畜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2013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10 646座,猪饲养量达到4.6万头,鸡饲养量95万只,其中存栏58万只,出栏37万只。初步建成桥镇无刺黄瓜、下寺湾番茄、高哨辣椒、城关黄瓜、道镇西香瓜、东沟小番茄和劳山养鸡等布局明朗、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按照“建棚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工厂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方案,通过改造低效棚、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先后引进推广瓜菜良种十大类80多个品种,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嫁接栽培、防寒保温等实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双膜保温、全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自动刮粪等现代饲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科学管理,全县先后建起8个6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年产5万t饲料加工厂已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畜禽良种供给不足、外地种畜禽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全县养殖专业户的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5%。在东沟李湾村引进千头种猪繁育基地、道镇山岔村饲料加工企业各一户,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与此同时,“建沼、养畜、种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5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2004年,甘泉县1 3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认证,7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2007年1 1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绿色产品A级生产基地,6个蔬菜产品被确定为绿色A级产品。2010年已申请认证的有劳山村牌鸡蛋,2012年认证的有道镇的洋香瓜和劳山山养鸡。
6 打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鸡蛋”等品牌,提升了甘泉县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2004年,甘泉县就组建成立了蔬菜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专业工作机构,并投资67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进行了建设和改造,配置了40余台基本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2012年,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检查考核等,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制定具体的方案。制定印发了《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成员单位和部分经销商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状况,专题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加强日常监测管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的上市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抽检。四是规范市场管理,狠抓监管工作。2013年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200多车次,检测样品3 567个,检测合格率97%,检测出不合格蔬菜78个批次、逾5 800 kg,全部退市,部分予以销毁。对不合格产品禁止入市销售,对每次抽检结果,都以《甘泉农业信息》简报形式及时向省市和县直有关部门报送,并在甘泉县农业信息网、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甘泉有线电视台定期向城镇居民进行公告,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甘泉县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的是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不良观念,还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上重要位置。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检测手段滞后,检测覆盖面还不够宽。虽然县财政列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但由于财力有限,现有设备只能检测农药残留,对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的监测设备短缺,致使部分检测内容无法实施。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分散。特别是大量蔬菜产品直接由经销商从生产基地批发出去,进入市场,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5]。
在今后的工作中,甘泉县农业部门将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市场准入,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市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县区配备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执法手段;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快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补贴力度;四是积极协调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进行计量、质量认证,增强检测工作的法律效力,使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8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动物保健,2006(6):19-21,3.
[2] 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实现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果菜,2005(3):6-7.
[3]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20-23.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3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竞争力 制度安排
随着入世以来我国相关承诺的履行,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不断下降,进口的关税配额量不断增加,市场准入程度逐年扩大,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自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3年呈现逆差,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面对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下降,立足于WTO框架,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构建促进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提高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紧迫。
一、我国农产品总体竞争力状况
在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上,各种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绿色贸易壁垒等,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即便是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等,其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削弱。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则面临着进口农产品的激烈竞争。由于品质,成本的差距,农产品市场的中高端正在被进口产品所占据。
在研究农产品竞争力问题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与竞争力指数是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总值份额的比率。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指数介于1.25―2.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CA指数介于0.8―1.25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RCA指数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缺乏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指数越接近1,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指数为负,表明该产品为净进口,没有国际竞争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的RCA指数从2001年的0.69下降为2004年的0.44;TC指数由0.15下降为-0.03,二者显示的结论基本一致,反映出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在人世后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除水、海产品,食用蔬菜以及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外,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经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二、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持续下降的原因
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市场上呈现出的价格、质量、品牌以及技术含量的差异,更多的由农产品生产规模,资金投入,所使用的技术及信息,市场环境和竞争者策略等因素所决定,而这些因素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这种制度所产生的绩效。
当前,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下降,正反映了我国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研发等领域的制度安排,不能适应高关税、高补贴以及技术壁垒密布的世界农产品贸易。以补贴为例,2000年,美国对小麦的直接补贴为每吨折合成人民币为370元,对玉米的直接补贴为每吨折合成人民币为220元。换句话说,美国的小麦和玉米分别从政府补贴中获得了370元/吨和220元/吨的降价空间,从而使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价格竞争优势。WTO框架允许对农业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而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符合WTO框架的农业支持体系。
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具体分析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制度安排所存在的缺陷。
1、微观主体缺乏有效整合
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发达国家依然是市场的主导力量。脱离单纯的价格竞争,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转向于以交易成本、科技含量、环境质量和信息等因素决定的非价格竞争上,这无疑要求各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拥有更良好的素质。与国外竞争者相比,我国微观生产经营主体素质较为低下,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资金的筹集与应用,新技术的获得与运用,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以及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
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我国以人力要素为主的小户分散经营模式,在缺乏相应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时,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要求。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技术的推广,生产标准化管理,质量的监控等难度较大,进而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作为耕地稀缺的国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竞争优势无从谈起。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等,我国的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其竞争优势的培育,但由于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企业竞相压价,加之TBT的严重影响,其出口增速开始下滑。如水、海产品由2004年的21.72%降为2005年的7.15%,其他动物产品由31.56%大幅下降为3.71%,水产品及制品由43.77降为22.63%。
此外,在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相结合的领域,即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我国则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三方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当前,我国农业相关组织与协会构建相当不完善。例如,1996年,美国农场主生产的产品有31%通过合作社加工、销售;法国则有70%以上的谷物由合作社收购。而据统计,我国加入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不到3%。。在农户与企业之间,我国并没有广泛搭建起合作桥梁,农户生产常发生与市场脱节的状况。“谷贱伤农”以及市场“短缺”时常交替出现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另外,由于农户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农户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连接的机制,使得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不能很好地反馈,进而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被削弱。
2、宏观政策支持体系存在缺失
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除了我国微观主体方面的原因之外,没有系统构建符合WTO框架的农业支持体系也是重要原因。
为符合WTO框架的要求,一国对于农业的支持应该依据《农业协议》来制定。根据《农业协议》,国内支持政策分可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二是黄箱政策。“绿箱”政策是《农业协议》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措施,成员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农业提供的补贴等不承担削减义务,而且在支持程度上没有上限约束。“绿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提供的服务支出,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和收入支持,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政府的资金参与,政府自然灾害救济支付,因为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源于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计划下的支付,地区援助计划等。
在“绿箱”政策的运用方面,政策运用不合理和政策空白大量存在。首先,在农业支持方面,我国用于政府机构的费用支出较高,而直接转移给农民的支付极少;以1996-1998年的基期看,我国政府一
般费用占总“绿箱”支出的67.5%,而同期国际平均仅为39.4%;直接转移给农民的支付仅占1.4%(主要是自然灾害救济),而国际同期平均高达25.5%。其次,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补贴所占比例过高,占总“绿箱”支出的27.9%,且补贴主要用于弥补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而国际同期仅为1.2%。再次,国内粮食援助支出过低,仅占“绿箱”总支出的1.4%,而同期国际平均为33.5%。我国“绿箱”支持结构中还有许多空白,如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生产者收入保险,退休补贴和资源休闲、结构调整投资补贴计划等,中国无此类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而国际同期此类补贴比例占其“绿箱”总支出的25%以上。
“黄箱”政策的支持量通过综合支持量(AMS)来计算的,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都属于“黄箱”政策,并都应计入AMS。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等。“黄箱”政策有两项例外,一是“蓝箱”政策,这种补贴与生产数量限制有关,对贸易的限制作用有限,可以免予减让义务;二是“微量补贴政策”,发达成员对于特定/非特定农产品的支持,如不超过该农产品产值的5%,就可不包括在需削减的AMS中,而发展中成员的比例为10%,最不发达国家无需削减承诺,而我国享有的这一比例是8.5%。
在“黄箱”政策方面,我国主要的问题是运用不充分,存在大量的政策运用空间。以1996-1998年的基期看,我国“黄箱”政策运用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相比8.5%还有巨大空间。另外,我国“蓝箱”政策还没有启用。
三、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整体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需要通过整体的制度安排,对原有农户、企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再造,如图3示,我国需要将微观主体组织化,即形成相应的农民组织,企业组织以及政府主导搭建的服务平台。在原有关系下,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农产品收购相联系,农户缺少相应的农民组织,政府缺少相应的服务平台,这使得政府对农户的支持针对性与有效性不足,农户和企业在面对国外竞争者时势单力薄。在形成各自相应的组织主体后,经过反复博弈,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参与到与国外竞争者的竞争中,无疑会使得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
1、微观主体及其关系的再造
在开放经济环境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首先需要构建适应竞争环境的竞争主体,即农民组织、企业组织以及服务组织。其中构建符合竞争要求的农民组织并使其成为主要的竞争者是关键。一方面,农民组织取代农户成为竞争主体,在市场博弈中将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避免农户分散的情况,有利于营销组合等策略的实施以及贯彻农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对外而言,农民组织成为竞争主体有利于增强在贸易协定和贸易争端中的谈判能力,从根本上克服我国小农经济经营模式的缺陷。
建立农民组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用“自愿加入、民主管理、交换劳动、协作互利”的原则,将农户联合起来。在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内部,以契约方式协调成员的利益和行为,瞄准市场需求和规则,努力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使农户获得收益。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初期,会遇到缺乏资金周转或缺少市场营销网络与市场经验等困难,但毕竟比起个体农户来说容易克服。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地方只要小农经营仍占一定规模,它都必然实行合作经济。西方国家以及日本、韩国,普遍是以农民合作组织来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户的利益。第二种方式是组建大的农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由龙头企业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农户或以土地入股,或以订单缔约,加盟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大规模的农业公司比小农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采取标准化的管理,增加资金投入,从而满足市场的要求。农户则可以通过加盟来降低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避免专业化水平低、信息不灵、经济实力弱等缺陷。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在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农户通过连接成为农民组织而成为竞争主体是通行的做法。以法国为例,法国建立了以农民工会为主导、包含农民协会以及农民议会三个范畴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促进法国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法国农业议会的活动范围很广,其职责包括法国政府提供制定农业政策咨询、进行农业高科技研究、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观光旅游业、保护环境以及法国大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法国农民工会则是代表法国农民利益向法国政府提出各项要求,以减少农民负担,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等的组织。在法国政府制定某项农业政策时,法国农业议会和法国农民工会都可以参与,也可向政府提出修改建议。但是,法国政府一旦确定了此项政策,法国农业议会就必须无条件地协助政府实施;法国农民工会则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选择执行或拒绝执行政府的政策,并可以采取游行示威的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农民协会主要关注农民未来的需要,它的主要工作职能是献计献策。对于不利于农民的法律,它不像农民工会那样做出激烈的反应,也不像农业议会那样无条件地执行,而是不做出反应,持中立立场,因为它关注的是那些与农民、农业有关的未来的法律。
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出于我国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制度本身具有的多样性,我国在微观主体及其关系的再造方面,选择是多种的。各地区在统筹安排的情形下,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成都高新区,当地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农业知识产权机构,一方面对农户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创新,通过这种搭建服务平台的模式,使得农户与政府之间关系得到改善,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竞争力。
2、形成政府主导的对农业持续投入的制度安排
鉴于农业的特殊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是决定一国农业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设立和倡导建设专门组织,如贸易促进组织等,与农民组织以及企业组织一致协调,形成对农业的持续投入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本国农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不论我们在多样性的制度安排中选择了怎样的安排,当前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建立以“绿箱”政策为主的支持体系以及相应的农村金融体系是首要的。
目前,众多的发达国家也在逐步构建以“绿箱”为主的支持体系。美国也在逐步减少“黄箱”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来支持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美国未来农业补贴政策的支持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资源保育和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测、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保险、市场开发和农村信息化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建立这样的体系,其内容可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尽快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预警系统,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的提速提供政策支持;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我国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③政府做好服务者的工作,在农业信息的提供,在争端处理中的支持和协作方面,政府还需要更多的给与农业的支持,建立农产品贸易促进的专门组织,对农产品提供如营销支持等服务;④逐步形成对农民进行收入支持的直接补贴,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以及投资的积极性,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潜力。对于加大农产品研发投入以及增加农产品增值链条方面,其行为的主体应当更多由企业承担,政府需要做的是保证其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4
仅用四年的时间,龙镇农场就建立起高标准规范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生产出的“年轮”“北大荒”牌系列安全农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2008年申请农业部农垦司《2009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今年正式实施。
我们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安全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是:抓好“一个组织、三个监管、两个培养”,保证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1、我场成立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保障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及项目有机结合,保障基地资金的稳定投入,负责宏观的基地实施方案和基地管理办法的制定,并以场发文件下发各管理区、居民组。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层层签定责任状。
2、专门成立基地建设办公室,配备两位专职人员,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3、各管理区、居民组的农业助理专职负责,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三个监管”
(一)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环境治理,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使农产品的产地都达到质量安全的要求。
1、确定农产品生产安全区域。聘请有资质检测机构对我场辖区内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源进行定期检测,划定安全生产区域,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2、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整治力度。利用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等,加大水利工程农田改造。重点实施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3、加大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力度。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水、废渣等其它有害物质;无公害的种植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生产基地,统一规划,树立标示牌;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检查,及时处理危及农产品安全的有关问题,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严厉制止一切危害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的行为。
(二)加强基地建设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1、基地管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每个田块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鼓励种植户规模种植。对施用5公顷以上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种植户,农场每亩减免利费税20元。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肥施用面积,目前全场施用面积达3.8万亩。
2、记录管理基地办有詳细的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并对地块进行统一编号;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档案齐全、规范。基地办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并将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下发到各管理区、居民组和农户手中,由他们规范、真实地填写每一次农事活动。记录完整个生育期后,上交基地办存档。
3、制定管理基地办根据农场基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基地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管理区、居民组和种植户手中,让他们认真学习,掌握绿色食品的生产资料使用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各管理区、居民组设有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品专供点,便于种植户领取和使用。我场目前对基地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购入,连锁配送和服务。
(三)加强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1、基地实行区域化种植,实行场种子公司统一供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产品品种。我场建立土壤化验室,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建立外来有机肥质量检测制度;鼓励种植户施用经进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绿肥、饼肥,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肥施用面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菌肥、秸杆还田等措施,生产资料实行由场农资公司统一购入;基地作物病虫草害防除积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相结合方针,结合铲趟、深松进行综合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虫害物理防治生产中使用了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
2、把好我场农产品投人品关,实行投入品例行整治制度。把农业投人品监管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理》、《兽药管理条理》和农业部禁用农药名录,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销售禁用农药和兽药行为,净化农资市场。
3、把好我场农产品生产关,落实生产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和帮助农种植户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实行统一技术规程,规范投入品进货渠道、生产档案记录、动植物防疫检疫记录、有害生物无害化处理记录、休药期或安全间隔期记录等。
4、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市场准入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实行进退货管理制度、货物流通档案管理制度、产地挂牌销售制度、质量安全检测制度、质量安全公示制度等。积极配合T商部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的实施。从源头防止了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的使用。要求各农资经营点加强限用农药的管理,规范限用农药销售专柜,詳细登记限用农药的进销情况,做到去向清楚、用途清楚。
5、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公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热线12315,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冒用质量安全认证标志、生产销售不合格认证产品的,可通过举报电话进行举报。方便了消费者的投诉,让老百姓买上放心投入品。
三、“两个培养”
(一)培养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辐射力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因此,龙镇农场2007年投资2000万元有机加工厂——黑龙江龙绿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526名,其中管理人员6名,大专及以上学历15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厂房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有机原料种植基地150公顷。公司依托独特绿色有机基地的资源优势,加T有机保鲜糯玉米,速冻玉米,有机玉米碴,有机豆,有机蔬菜,山野菜4大类30个品种。09年年生产能力达到加工有机玉米2000万穗,各种有机蔬菜、山野菜200吨的能力。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卵磷脂、亚油酸脂肪等营养元素,是北大荒特有的有机餐桌美味。产品先后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名牌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商品”美誉,形成了以哈尔滨、上海、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及俄罗斯地区的销售网络。
(二)培养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5
关键词 常农粳 8 号;机械化;高产;群体特征;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22-0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以人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水稻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指从育苗到整地、插秧、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项作业实行机械化作业,或以少量手工辅助的机械化生产,是一整套的机械作业与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稻米品质、保障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生产中选用米质优、抗倒性好、分蘖能力强、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是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措施[2]。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种常农粳8号,具有米质优、抗倒性好、分蘖力强、穗粒结构协调、熟期理想等特点,为机械化栽培理想应用品种[3]。现介绍其特征特性、群体特征及栽培技术,以供农户种植参考。
1 常农粳8号的特征特性
常农粳8号原名“常粳11-5”,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7年以H07-37/武运粳23号杂交经连续加代选育,于2010年育成,2014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412),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1.1 稻米品质优良
据2011年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测试结果:出糙率87.5%,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1.3%,粒长5.1 mm,长宽比1.8,垩白率25%,垩白度2.5%,碱消值6.8级,胶稠度87 mm,直链淀粉含量15.8%,透明度1级,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2013年获江苏省第四届粳稻优质米食味评比二等奖。谷粒饱满,呈近椭圆形,颖壳秆黄色,商品性好。
1.2 株型好,综合抗性强
该品种的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短,抗倒能力强,剑拔,受光姿态好,功能期长。同时,该品种抗条纹叶枯病、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苗期免疫、穗期中抗。
1.3 穗粒结构协调
该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型较大,穗层整齐,着粒中等,穗形半直立,一般单产9.75 t/hm2以上,高产田块可达11.25 t/hm2左右;自身调节能力强,容易栽培。
1.4 熟期适宜
该品种叶色淡绿,生长清秀,后期灌浆快,熟相好,比对照武运粳23号早熟3 d,熟期理想[4]。
2 常农粳8号机械化栽培高产群体特征
该品种审定后,常熟市种子管理站和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常熟市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合作社共同组织开展了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先后在常熟市古里镇坞丘村、海虞镇郑家桥村、辛庄镇卫家塘村建立示范田。如表1所示,2014年常熟市古里镇坞w村7.1 hm2机械化栽培高产示范田,经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1.35 t/hm2。2015年海虞镇郑家桥村10.1 hm2机械化栽培高产示范田,经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1.63 t/hm2,最高田块产量达到11.87 t/hm2;辛庄镇卫家塘村8.3 hm2机械化栽培高产示范田,经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0.93 t/hm2。
根据常农粳8号特征特性和机械化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要获得11.25 t/hm2左右的产量水平,理想的群体穗粒结构为:基本苗数90万株/hm2左右,有效穗数345万穗/hm2左右,成穗率75%以上,每穗粒数135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7.5 g以上。
3 常农粳8号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要达到上述理想群体结构,较好地协调好穗数与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的关系,在各生育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3.1 育秧
在苏南地区稻麦两熟制栽培模式下,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秧大田比例以1∶100 为宜。播前10 d做好秧板,秧板宽度1.4 m,秧沟宽0.3 m。需硬盘300~375张/hm2,采用流水线基质育秧,晒种后用药剂浸种,浸种36~48 h后催短芽播种,每盘播芽谷重170~180 g。播种结束后,叠盘堆放暗化2~3 d,催齐苗后摆放到秧板上,用无纺布覆盖。齐苗至二叶期保持秧盘湿润不发白,3叶后灌浅水层,保持营养土湿润。栽前2~3 d揭去无纺布炼苗,移栽前1 d用好起身药[5]。
3.2 移栽
根据常农粳8号的生育特点,叶龄3.5 叶、秧龄为15 d左右为最佳移栽期,采用座式高速插秧机栽插,栽插24.0万~25.5万穴/hm2,每穴3~5株,基本苗90万株/hm2以上。薄水浅插,插秧深度掌握“不漂不倒,深浅适度”原则。水稻移栽结束后如出现断垄、缺棵、漂秧等现象,要及时进行人工补苗,确保移栽质量,同时保持3 cm 左右浅水层3~5 d,促进秧苗返青活棵[6]。
3.3 大田管理
一是施肥管理。基肥使用大型施肥机喷施后翻耕,移栽后施肥采用小型电动或汽油施肥机喷施,确保肥料施用均匀。基肥施用45%高浓度复合肥300 kg/hm2、尿素150 kg/hm2。分蘖肥分2次施用,第1次为移栽后5 d结合除草施用尿素112.5 kg/hm2,第2次为移栽后15 d施用尿素75 kg/hm2。穗肥在主茎叶龄余数达3.5~4.0 叶、叶色褪淡后一次施用,施尿素150 kg/hm2、45%高浓度复合肥225 kg/hm2。全生育期施用氮肥控制在315 kg/hm2左右。
二是水浆管理。移栽后保持一定水层,以利返青活棵,分蘖期浅水勤灌,以促进分蘖发生。在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群体在有效穗分蘖临界叶龄期或稍早达到预期的适宜穗数的苗数,常农粳8号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为11叶,根据其叶龄进程,其主茎叶龄达到11叶时,即在移栽后30 d左右,茎蘖数达到345万个/hm2左右。此后,以控制分蘖发生为主,高峰苗控制在450万株/hm2以内,并应多次搁田,直至搁透,后期干湿交潜,防止过早断水,以利养根保叶,确保活熟到老,达到高产、稳产目的。
3.4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抓准病虫情,以重点病虫为主,兼治其他病虫,进行病虫综合防治。在育秧阶段全部使用无纺布覆盖,减少秧田期农药用量,大田病虫害防治中重点抓好水稻纹枯病,以及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用好破口药,防好穗期病害,确保丰产、丰收。
4 参考文献
[1] 李轶楠.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J].农业工程,2014,4(5):31-34.
[2] 康洪灿,李国生,钏兴宽,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品种的要求[J].中国稻米,2015,21(4):191-192.
[3] 赵品恒,王雪刚,季向东,等.常农粳8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稻米,2015,21(4):85-86.
[4] 王雪刚,戴俊江,季向东,等.优质粳稻常农粳8号选育过程[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9.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6
1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扩大品牌产品市场规模
品牌注册只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开始,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品牌的注册、宣传、管理及保护,要耗费相当大的人财物力,付出高昂的成本,我国某些工业品品牌一年的广告费就是数亿元。农产品新品牌较多,品牌建设中又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风险一点也不比工业品低。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可以充分利用品牌的溢出效应,降低品牌建设成本,减少风险,获得规模效益。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前提,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品牌化。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作为品牌战略的组织依托,解决目前的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品质差别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在生产方面建立农民生产协会、专业性生产合作组织,内部实行不同程度的企业化管理与经营,应组织农民走专业化道路,以特色农业为龙头,聚集众多分散生产单元,走规模化、标准化道路。在市场方面建立有特点的品牌产品产地市场,集中销售当地的名优农产品,同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业务关系,促进农产品的大流通。在营销方面,将品牌与产品的包装、标签和企业的视觉形象相结合,提高其品牌形象,运用多种促销手段,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公众对名牌优秀企业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和稳固的关系。[1]
2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
消费者之所以花高价买品牌农产品,是因为品牌产品质量有保障,营养价值高,消费起来安全可靠,所以,农产品的品质是锻造名牌的基础。农产品的品质因生产地区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操作规程的不同而相异。要提高产品品质,就要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2]
在欧美和日本这样农业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农业生产都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的。日本的农产品从播种到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如农民种西瓜,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正由于标准化水平高,日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强,价格很高,一般相当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的10倍左右。可见,按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因此建议各地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许可和认证工作,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重视品牌农产品的认证工作,提升品牌价值
认证是培育农业品牌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农业品牌和打造农业精品的重要措施。通过认证活动,可以进而提升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等级。更重要的是,认证是对农产品质量的官方肯定,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公信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承认。大量的实践证明,实施农产品认证是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
有关部门应组织协调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三品”认证的协调工作。认证体系可参照现行绿色食品的评价和认证模式来建立,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模式化标准对各类农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认证,对达到标准要求的农产品许可使用专门标志,确立其优质名牌农产品的身份。为配合农产品质量评价认证体系
的建立,要逐步取消各种形式的农产质量评比工作,杜绝以盈利为目的的虚假质量评比活动。[3]
4做好品牌产品的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工作,保护农民利益
注册商标具有区分商品来源的基本功能,也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基本要求。在我国,传统农产品一般无注册商标,最多只标明产地而已,使得许多优质产品与一般产品混杂,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产品价格、品质等无形资产价值大大受损,不利于优质农产品扩大生产经营,优质产品经营者的利益也未得到保护。我国许多传统优质农产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选择商标时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对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优质产品,应在商标中体现其科技特征,树立农产品的新形象。[4]一些名特产品的生产地区和企业需要提高对商标和品牌重要性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占领市场,必须树立“品牌经营、商标先行”的意识。同时要注意整合品牌资源,避免“一品多牌”。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企业生产同种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杂多,一品多牌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阻碍了品牌的做大做强,分散了拳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不利于商标的保护和维权。
由于名优农产品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标志与商标同样重要。地理标志不仅是产地识别标志,更是产品质优证明,由于其有普遍的社会影响和公信力,因此附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它可以起到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组织能力,促进和保障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很多农产品在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价格更是翻了几番,比如“绍兴黄酒”、“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等。因此,农产品品牌采取“地理标志+商标”双重注册、双重保护,更有利于品牌做大作强。[5]
农产品品牌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一方面需要大力扶持、积极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的指导,遵循品牌建设规律,方能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进朋,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6(34-35).
[2] 程小美,袁新怀.以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229-230).
[3] 姚铁菊.河南省农业品牌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2006.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