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一体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一体化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1

大家好!

根据县卫生局《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县卫生局的部署安排,我镇于4月至9月在全镇开展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践证明,此项工作的开展在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做如下汇报:

一、工作背景

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基本情况:服务人口5.6万人、41个行政村、41个村卫生室,在岗乡村医生79人(其中女村医29人)。

二、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

为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并积极参与,广泛宣传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基本知识和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管理的目的,引导乡村医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要求他们要端正态度,增强对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加日常工作中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

三、合理选择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行政村卫生室。

按照“实际需要、方便病人”的原则,选择通过规范化验收的条件较好的卫生室作为一体化管理对象,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经整合全镇41个村卫生室全部启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四、并转资产,恢复集体办医。

在设点的各行政村,除对在村卫生室行医的乡村医生进行统一调配管理外,卫生院还对原村卫生室的药品、器械等进行清点盘存入所。对乡村医生的药品和器械及其他物品(如房屋、桌椅等)盘点清理作价、登记造册、转归集体所有,由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

五、规范设置,实行“六统一”管理。

1、机构统一建设管理:即实行十统一管理:统一机构名称为“镇村卫生室”、统一标识牌匾、统一机构印章、统一工作制度牌、统一业务用房设置、统一设备摆放标准(要求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46平方米,“六室”独立设置,房屋外观整洁、室内布局合理,摆设规范,墙白地平,通风良好,光线明亮,窗明几净)。

2、统一业务管理:

一是卫生院对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业务工作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特别要保障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卫生院采取措施邀请县局领导及上级专家对辖区内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二是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进行统一安排,采取不定期或利用例会进行培训、和上下交流等形式进行。三是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程,改变不合理的诊疗方式,消除医疗事故隐患。四是要求门诊有登记、发药有处方、治疗和转诊有记录。实行24小时值班制。

3、统一人员管理: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人员聘用管理工作,在广泛征求村委会、村民和村医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个行政村选出村卫生室主任一名并选聘乡村医生,村医被聘用后,其身份不变,被聘用的村医由卫生院在本辖区内统一调配使用,保障各村卫生室业务正常开展,与受聘的乡村医生签订聘用合同,建立村医人事档案,对其聘用、职称、考核、公共卫生补助情况进行档案管理。未列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不得进入一体化管理组织,不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允许其继续依法校验村级医疗机构许可证。

4、统一药械管理:

卫生院加强对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药品购置、销售和药械管理的指导和管理。一是指导村卫生室原则上要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增药物,并按规定配备一般诊疗设备和急救设施,加强药械管理,保障药械正常运行。二是规范村卫生所的药品采购,我院邀请县卫生局药政科负责人及卫生院药事委员会全体成员及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领导组,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顺利的完成了药品招标工作,村卫生室所需药品需在集中招标目录内采购,由中标企业直接配送,禁止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三是监督管理村卫生室的用药情况,规范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使用,严格输液管理。四是要加强对村卫生室人员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群众用药的安全。

5、统一财务管理:

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产权及配置设备归集体所有,村医无偿使用,卫生院统一管理。村卫生室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财务 会计制度,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债权债务独立承担。村卫生室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价格,提供收费凭证。卫生院指导村卫生室建立财务管理各项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村卫生室每月月底前向卫生院上报一次财务收支情况。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2

[关键词]医疗改革;公共卫生;信息化

1 公共卫生的含义

传统的公共卫生主要是指传染病防治和环境卫生改善。而现代意义的公共卫生是指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影响健康社会事件的防范(如车祸、中毒等),卫生管理(含立法、规制和监督)、食品卫生和营养、环境(空气、水等)卫生、职业和劳动卫生、妇幼和青少年卫生、放射防护卫生以及健康教育等门类。

由于受认识制约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各国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界定是不完全一样的。同时从历史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各国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包括公共卫生的政府管理部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我国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应包括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地方病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及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卫生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结构和多头管理的局面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相违背,导致中央和地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纵向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横向之间矛盾重重。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是:“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它的指导原则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纵横联网,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平战结合、预警预报,多方投资、分级负责,明确职能、分层装备。”[ZW(]卫生部卫办发[2003]212号文件《卫生部关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ZW)]而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的管理职能从原来由卫生部统一行使,改变为后来部分职能逐渐分离出来,形成多部门管理的局面,各种公共卫生行政机构、社区 、管理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协调和统一管理十分困难,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又要求必须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才能够实现最好效果。我们有没有能力协调好这种关系,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另外,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割裂问题、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严重,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总的建设方针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方法建设,以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直报最为典型,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碰到了两难的问题,或者重复建设导致基层重复上报数据,并产生数据不一致的错误;或者将国家系统不覆盖的功能集成进去,但又难度极大。这与城市和地区信息系统与国家的系统之间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相同的,即国家的纵向系统与地区的横向系统结合,如何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如何结合是一个难点。在建设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这种超大型信息系统的时候,应该对结构性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以避免系统建设仓促上马导致一系列问题。

第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存在着标准化和数据共享的矛盾。卫生信息标准化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首要内容,也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准确性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不同业务领域运行着众多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虽然它们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依据,但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信息孤岛现象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交换、共享,管理部门难以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数据表达的角度看信息孤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标准化体系的支撑,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时间、范围、标准)不同、统计分析算法有异,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必定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带来很大的困难。病人在一个医院的检查结果,在别的医院无法利用,一些专业子系统之间也难以共享信息,“以患者为中心” 自然也难以由点到面。因此,公共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建设之初,就必须考虑信息的标准化问题。

第三,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缺乏。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试行以来,政府投入不足是导致公共卫生事业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财税包干体制使得地方对公共卫生信息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而依靠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又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因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是不能干,不愿干也干不好的。只有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能成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一个全新的系统对于软件开发企业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其是需求分析和专业系统机构设计,需要大量的既有丰富的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又通晓信息技术开发的人才,这都是软件开发企业十分缺乏的,这类问题应该由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先行进行大量独立的研究。我们国家长期在医学信息学方面没有研究和标准化的投入,表面上节约了经费,但导致系统建设方面的不合理,重复或失败造成的浪费数倍于研究的投入。美国在研究 NHII中,由政府投入巨资对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覆盖尚有缺漏。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系统的网络仅仅覆盖全国县、市、省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主要是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种形式开业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却不能实现网上直报。

第五,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不适应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严重缺位,只有个别地区开展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化工作,全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转贴于

3 政策性建议

3.1 建议采用美国HL7标准进行公共卫生信息化标准的建设

健康信息交换第七层协议(Health Level Seven,HL7)组织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国际性组织,主要从事卫生保健环境临床和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的标准开发。HL7也是这个标准的名称。“Level Seven”的意思是ISO-OSI第七层(应用层),HL7组织参考了国际标准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nazitions),采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通信模式,将HL7纳为最高一层,也就是应用层。如图1所示。

HL7标准包含256个事件,116个消息类型,139个段,55种数据类型,408个数据字典,涉及79种编码系统。但在应用HL7标准时,并不一定需要涉及标准的全部内容,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应用的相关事件、消息类型和段就可以了。而在数据字典和编码系统方面HL7标准并没有进行强制性规定,可以允许用户选择,标准的内容仅作推荐。

HL7标准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接口的编址,这些系统可以发送或接收一些信息,包括就诊者住院或登记、出院或转院(ADT)数据、查询、资源和就诊者的计划安排表、医嘱、诊断结果临床观察、账单、主文件的更新信息、医学记录、安排就诊者的转诊以及就诊者的护理等。

HL7适用于医院内部不同医疗信息系统之间交换病历资料、临床检验结果、财务信息,同时也适用于医院之间、医院与保险公司、医院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大量的信息交换需求。

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中,除了日常的卫生统计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工作之外;还包含疫情或流行病的通报、疫苗的接种管理、公共实验室结果的报告、医疗保险人群的管理,甚至电子健康记录(EHR)的管理等公共卫生的方方面面。涉及多个部门机构,包括病人、医院、政府卫生部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公共实验室,甚至法律、社会保障部门。因此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对系统有着这样的要求:通过使用共同的接口技术和标准确保信息在多个部门的共享;确保信息在多次处理之后仍保留原有语义和语境。这就需要整个公共卫生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具有相同或者相通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HL7标准的数据接口引擎技术是,以最新的HL7 v3.0引入了一个公共卫生事例类。通过引入这个类,HL7可以更好地对公共卫生事例进行描述和表达。那么,结合正在流行的后关系型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基于HL7 v3.0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描述公共卫生信息,形成标准的HL7公共卫生信息如图2所示。

3.2 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持续有效的财政支持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调动起来,不断解决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这是信息化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有计划逐步展开。另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也是投资很大、投资期很长的项目。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主题投资。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主要包括一次性的投入和建成后每年运行维护的费用。最初建设时的硬件、软件、场地、人力等费用为一次性投入。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的网络通信费用,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费用,消耗品费用及其他经常开支费用等均需要在建设前考虑到。因此,在进行建设时要通盘考虑,充分考虑国家的政策,看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专项资金能否满足建设项目,确定好渠道,保证资金来源,使建成的信息系统长久的运行下去。

3.3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人员素质的培训教育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要发挥作用,最终要由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使用。人才是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最大效用,一方面要引进卫生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在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使用人员的素质,注意高素质卫生信息人才的引入,加强对现有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

3.4 专门的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要想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满足实际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来配合计算机公司的工作。单纯放手让计算机公司来进行项目建设,很难把一个信息系统建设好,尤其是在公共卫生领域。由于软件公司人员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知识了解很少,在建设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这需要专业人员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沟通,使软件人员尽量清楚业务建设。同时,也能使业务人员了解系统建设情况,从而开发出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信息系统。

注释:

①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Bj~ crrofism PreparednessEfo~ sHave Improved Public Health Response Capacity,but GapsRemmn[J].GAO-o3—654T.Washington.D.C.:April 9.2003.

②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SemiannualRegulatoryAgenda[J].Federal Register,Vo1.67,No.236/Monday,December 9,2002 Unified Agenda.

③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Improvement in Local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Capacity—Kansas,2002—2003[J].MMWR—M orb—Mortal—W kly—Rep.2005,13,54(18):461—462.

④齐国隆,孔令人,邹宗. HL7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

参考文献

[1]葛延风,贡森,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3

而无独有偶,同年美国议会通过有关法案设270亿美元专款支持医疗信息技术的推广,鼓励医生实行电子病历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和系统完善,极大推进了美国电子病例体系成形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和美国医疗电子病例系统构建差异,旨在深入阐明电子病历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和重要意义。

1 美国电子病历体系的临床医疗活动的特点

1.有效的评价系统是电子病例体系高效使用的前提

电子病历体系和其他新技术一样, 其应用和推广与技术开发、软硬件投资环境、业务流程改造、参与者意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效的电子病例评价是该系统有效运行的保证。电子病历体系以简化医疗程序、降低医疗错误为主要目的。在美国,第三方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负责对电子病历本身进行有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病例数据的采集和共享,旨在使医生能够跟踪患者所有相关的临床医疗信息;(2)基于信息采集,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缺陷,与此同时,关注信息的交换利用,比如各医院对转院、转诊病人信息的利用,提高临床诊疗效率;(3)基于前两点工作,进一步改进电子病历系统,从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该评价体系在评估电子病历的同时,也针对医生制定了详细的激励方案,第三方每年对医院或医生提交的电子病历进行评价,采用以奖励为主的方式,对满足有效使用的医生或医院进行奖励,对不满足有效使用的医生或医院则进行处罚。奖惩分明,有效的刺激了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和发展。

2.有效的评价指标是电子病历系统规范运作的前提

电子病历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临床医疗。在美国,临床质量评价指标是帮助监管的机构评价和随访医疗服务治疗的重要工具。日常临床诊疗过程利用电子病历系统会产生并记录相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对医疗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该标价指标包括以下八个便捷的内容:(1)每次诊疗的医疗结果;(2)每次临床诊疗的过程;(3)患者的安全问题;(4)临床医疗活动中资源的利用;(5)诊疗过程中的协作;(6)患者参与情况;(7)公共卫生问题;(8)临床治疗指南。

以临床质量评价指标的形式持续对电子病历体系为构架的临床活动进行反馈,监管部门可以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每一次医疗行为,一方面能够有效的监测临床行为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安全。

2 我国电子病历体系构建的现状及展望

在我国,大部分医院电子病历逐步取代了纸质病历。得益于电子病历,临床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各医院内部患者电子病历信息的利用率明显增高,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诊疗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尽管临床电子病历使得临床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与美国完整的电子病历体系为构建的临床医疗活动不同,我国电子病历系统目前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电子病历利用率低。在纸质病历年代,会诊、转科治疗的患者通常需要耗费临床工作者大部分时间重复介绍病情,电子病历出现极大的提高了横向的服务效率。电子病历系统承载着丰富临床的信息,然而各大医院之间病历系统差异,据报道部分医院产科可做到信息共享[1,2],但是目前其它转院就诊的患者信息读取困难,降低了转诊情况下的临床服务能力。(2)电子病历后期利用少。目前大部分医院仍采用纸质病历存档,并且后期缺乏相关的数据分析,评价体系滞后,导致电子病历反馈临床服务能力不足。

在美国电子病历不仅仅指的是形式,而是一整套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由政府主导推动医疗信息电子化,结合经济激励手段,促进了医院和医生对电子病历的推广和使用,同时紧密结合临床行为评价,让电子病历系统融入医疗行为当中,优化了医疗过程,提高了医疗质量。使电子病历和医疗体系浑然一体,成为医疗信息化成熟的标志。我国尽管大部分医院电子病历逐步开始取代纸质病历,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取代,电子病历体系为主体的临床医疗活动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化局现在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但是纵向的信息化进度依然缓慢。因此制定符合我国适宜的有效电子病历评价体系,明确奖惩,统一兼容的电子病历系统,将是我们实现以电子病历体系为主要构架的临床医疗信息化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4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和管理体系,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舒适化,服务质量优质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信息网络化,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完成农村基层医改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三年达标”的要求,完成我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三化”建设。按照《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三化”建设标准》,2010年底标准化率达到70%以上,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信息化率达到70%;2012年“三化”建设各项任务完成率实现100%。

三、工作内容

(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

1、我乡现有两所卫生院,其建设规模、规划布局、建筑要求、科室设置、设备和人员配备均符合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等有关规定。

2、两所乡镇卫生院功能设置均符合《省乡镇卫生院功能任务与科室设置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公共卫生科均通过市级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儿保门诊、卫生监督工作站等项考核验收。

3、全乡共设置村卫生室17所,2008年度完成6所,2009年度完成10所,2010年度完成1所。2010年9月前,全部实行三化管理。

4、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一体化,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

(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1、卫生院对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实行“院办院管”模式,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

2、以乡镇为单位,按照“五统一、两独立”原则,建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即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各村卫生室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统一管理;各村卫生室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核算财务。

3、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员管理制度。

4、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技术指导,建立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流程,统一安排各项公共卫生的工作任务。

5、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一律由乡卫生院按规定采购后,统一配送。

6、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卫生院定期组织对卫生室及其人员进行考核。

7、各村卫生室要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

(三)乡村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

1、新农合信息平台实现县、乡、村互联,开展网上即时结报及基本医疗信息实时传送与监控。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5

加强一体化管理中的卫生质量监管,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针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效率亟待改善的客观现状,会宁县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积极实施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并与新农合病历审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办法县卫生局制定了“会宁县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办法”和“会宁县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应用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涉及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从诊疗质量、护理质量、质量警示、满意度、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和效率、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制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乡镇卫生院每月进行自评,县卫生局每半年组织专家进行外评。通过“细则”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质量,发现质量问题,查找问题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制度全县县、乡卫生机构每月1~5日召开“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议”,会议由各机构质量主要负责人员、管理人员和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开展讨论式评议,充分揭示医疗卫生质量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落实责任科室及人员,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培训,每月选择主要问题实施质量改进。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根据“会宁县医疗机构实施质量内部评价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实施方案”,全县医疗机构每月开展处方、病历点评工作,县合管办将各机构病历点评及结果作为审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与经费拨付挂钩,县卫生局组织专家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点评并与绩效考核相衔接,乡镇卫生院每月的甲级病历率应该大于80%,处方合格率大于90%,低于此值按本月审核拨付总经费的10%予以扣减,从而提高了处方病历的书写质量,促使合理诊断、合理用药和合理检查。推行“排队”制度在县、乡卫生机构推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师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及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和医疗机构的“八个排队”(医疗机构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单次检查)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和患者满意率的排队)制度,每月将“排队”结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作为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重要的考核依据。开展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县卫生局组织省、县两级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卫生服务质量外部评价和处方、病历点评。医疗机构也开展了质量自评,科学评价质量现状,及时改进。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时,进行处方、病历点评不仅能发现病历书写质量的问题,还可发现诊疗错误、不合理诊疗、过度服务等影响深远的实质问题。

开展绩效考核,推动一体化管理工作落实

以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对全县所有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实施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质量评价,将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应用于随后的管理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乡村卫生机构的绩效控制方式。制订考核实施方案,控制考核的规范性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会宁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会宁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会宁县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将每一项考核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方法步骤、数据来源、考核细则、得分、扣分依据和标准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细化。设计测量工具,控制考核的科学性确定了院内管理与建设、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群众评价与监督等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设计了乡镇卫生院考核和村卫生室考核2套指标体系,每套指标体系均由三级指标构成。将人员按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划分为18个岗位作为人员考核指标。设定统计分值,控制考核的公正性三级指标均按权重确定和分配分值。考核采取查阅资料、财务审计、现场检查、走访调查、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法。重视结果应用,控制考核的有效性一是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财政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经费的70%按月拨付,预留30%,依据绩效考核资金拨付方案拨付。二是奖先惩后,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负责人职务。建立长效机制,控制考核的导向性县政府下发“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县卫生局成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分别于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2次集中考核,乡镇卫生院负责于每年6月上旬、12月上旬完成辖区内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工作。县里成立了由纪检、人事、财政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考核监督小组。

会宁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得的成绩

1年多来,我县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六有”、“八统一”的管理模式,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机制、质量效率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0年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9.54%,住院分娩率达到93.90%。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0.00%以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2.00%,病历书写甲级率达到90.00%以上,两种及以上抗生素处方从23.00%降低到了16.00%。截至2011年3月底,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2207户,建档172062人,建档率为29.78%。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患者及时就诊率达到95.00%,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1.00%。行政管理得到加强各乡镇卫生院聘用村医334名,100%实现目标责任管理,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覆盖率100%,1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7所达到一级乙等标准。队伍素质得到提升2010年全县培训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新农合门诊统筹、财务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卫生监督执法及合理用药等专业知识培训3500多人次,省、市、县进修173人次。地产中药材治疗10种常见病在284个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在乡镇卫生院和60%的村得到推广应用。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降低了药品价格从2010年6月开始,全县30所乡镇卫生院和284所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1%。截至目前,零差率销售共为群众减轻药品费用320多万元。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和管理体系,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舒适化,服务质量优质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信息网络化,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完成农村基层医改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按时完成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三化”建设。按照《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三化”建设标准》,2011年底标准化率达到100%,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信息化率达到70%;2012年“三化”建设各项任务完成率实现100%。在“三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迎娶2011年底达标。

三、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

1、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规划布局、建筑要求、科室设置、设备和人员配备等符合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等有关规定。

2、乡镇卫生院功能设置符合《省乡镇卫生院功能任务与科室设置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公共卫生科室通过市级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儿保门诊、星级防保站、卫生监督工作站等考核验收。

3、村卫生室的规划布局、建筑要求、设备和人员配备等符合省卫生厅《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的规定。

4、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一体化,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

5、按照“机构标识、科室标牌、布局色彩、公示内容、服务装备”五统一的要求,进行标牌、标识等标准化装修和配备。

(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1、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实行“院办院管”模式,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

2、按照“五统一、两独立”原则,建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即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各村卫生室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统一管理;各村卫生室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核算财务。

3、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员管理制度。

4、镇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技术指导,建立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流程,统一安排各项公共卫生等工作任务。

5、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药物一律由镇卫生院按规定采购后,统一配送。

6、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财务进行监督,村卫生室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及时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

7、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乡镇卫生院定期组织对村卫生室机构、人员的考核。

8、村卫生室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做好有关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

9、村卫生室的资产纳入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落实村医补助政策,探索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

(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化。

1、城乡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县、乡、村互联,开展网上即时结报及基本医疗信息实时传送与监控。

2、整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网上登录、填表、统计、分析、报送、查询等功能。

3、患者就诊使用IC卡。IC卡除录入家庭、个人基本信息之外,使用者医疗信息、健康信息同时录入。

4、镇卫生院全部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并与县联网,基本实现疾病诊治、健康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费用结算电子化;村卫生室要建立HIS系统,并与城乡合作医疗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相配套。

5、推进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农村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11年达到30%以上;2012年达到50%以上。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7月)。镇人民政府完成推进“三化”工作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8月)。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三化”建设工作,逐步完成“三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三)综合验收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县卫生部门及镇人民政府以《全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三化”建设标准》为依据,成立综合验收工作小组,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三化”建设情况进行综合验收。对成绩突出的,将予以通报表彰;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严格追究其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镇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三化”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卫生院,具体负责全镇乡村卫生服务“三化”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调度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室“三化”建设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