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方面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方面的理论范文1
成本,通常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注:本文所论及的成本仅指生产成本,而非任意的成本类别。)。成本作为范畴,是指为获得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生产性耗费。这种耗费既同生产力相联系,也同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前者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效益目标,后者则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利益目标。
1.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撇开成本的社会形式,成本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耗费,反映着生产者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为一定量产品的物质技术关系。经济效益作为生产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净收益,其量的大小则由这一物质技术关系所规定。这一物质技术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二是指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关系。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越合理,生产要素向产品的转换效率越高,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的产出就越多,或者说单位产出耗用的生产要素越少,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在产品售价既定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就越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再生产活动,为使再生产活动持续进行,必须使消耗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偿,补偿的尺度同样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的物质技术关系。人们只有不断地完善与优化这一物质技术关系,逐渐降低维持再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补偿量,才能不断地增加净产出,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进而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求无限性的矛盾,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满足。
2.成本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成本不仅仅与经济效益相关,也同经济利益相关。这是因为成本作为在一定生产关系下所发生的生产耗费,不仅反映着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而且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一,成本体现着特定的生产关系。成本作为生产耗费及其补偿的尺度,总是与特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主体不同,成本构成、也会有所不同。按照马克思的成本价格观点[1],由于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耗费中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部分,不需资本家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商品的生产费用,是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亦即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与劳动力工资V两个组成部分。而在小商品生产者看来,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仅指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则不在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之列。可见,生产关系不同,生产要素耗费与补偿的主体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就不同,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不同。
第二,成本构成体现着一定的分配关系。比如,包含在成本中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项目,就是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方式。生产经营者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中的费用支出,也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水平、缩减补贴与津贴、裁减人员等形式压低成本费用水平。前者体现着人与关系的优化,后者则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
第三,成本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其大小必然会对生产者的净产出量发生,进而对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影响。在总产出既定的前提下,净产出量的大小无疑由补偿成本量的大小来规定。这样,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比如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国家以所得税形式参与生产者的经营成果的分配时,生产经营者人为地少计补偿成本,虚增净产品,以夸大业绩,或生产资料所有者人为地多计补偿成本,虚减净产出,以降低税负的行为便可能发生。为形成合理的经济利益格局而进行的成本管理,显然不属于效益管理的范畴,而属于利益管理的范畴。
综上所述,成本作为经济范畴,一方面反映着人们的生产耗费与生产效率水平,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此相应,成本管理也必然包含两个方面,即成本的效益管理方面与成本的利益管理方面。
二、确认成本管理两个方面的意义与实践意义
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将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区别开来,无论是对构建的成本管科体系,还是对加强成本的实际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对架构科学的成本管理学科体系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成本管理学和成本学均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目的归结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比如,作为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指定用书的《成本会计》,对成本会计的任务做了如下阐述:“成本会计不可能全面地实现经营者管理各个方面的要求,而只能在成本会计对象和职能的范围内,以达到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2]笔者认为,这种把成本管理仅仅归结为效益管理,而忽视成本管理与利益管理联系的成本管理理论,既不能如实地反映成本管理实际,也不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成本管理的功能与充分地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如果只承认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的联系,而不承认成本管理与经济利益的联系,下列就难以得到清楚的解释。如,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还会发生企业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国家治理成本作假有何必要?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就应该是一种企业行为,为什么国家还要规定成本范围和制定相关的核算原则?既然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还会形成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和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两大不同的成本核算体系?凡此种种,均反映了将成本管理的目的仅仅归结为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理论观点的缺陷。要想构建使成本管理实际得到全面的理解和使成本管理实践得到正确指导的、科学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无疑必须以对成本管理的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的认识为基础。正是因为成本在反映着一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成本管理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经济利益合理化的目标,才有国家规定成本范围,分别进行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
基于对成本管理两个方面-效益管理与利益管理的认识,笔者认为,科学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一是阐明成本与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的关系,架构内涵效益成本管理子系统与利益成本管理子系统的成本管理系统;二是阐明各成本管理子系统的管理主体、管理目标、管理功能、管理原则、管理方式、管理技能与、管理环境等;三是阐明成本的效益管理子系统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子系统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四是阐明成本管理系统产生与的。
2.确认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对于正确地指导成本管理实践,全方位地加强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全面认识成本管理工作,科学地指导成本管理实践。
如前所述,无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谈到成本管理时,一般都将成本管理的目的归结为降低耗费,提高经济效益。依据成本管理“两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上述认识从理论上看是片面的,从实践上看是有害的。之所以说是片面的,是因为这种认识只看到了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相关的一面,却忽视了成本管理与经济利益相关的一面,事实上,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大量地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问题。之所以说是有害的,是因为这种认识片面强调成本的效益管理,却忽视成本的利益管理,致使在实践中或者以成本的效益管理取代成本的利益管理,或者将成本的利益管理误认为是成本的效益管理,从而大大削弱了成本的利益管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只有从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全面地把握成本管理系统,才会有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工作。
第二,有助于科学地组织成本管理工作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当我们从效益与利益两个方面去全面地观察和成本管理时,便会发现,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无论是就管理的主体而言,还是就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内容而言,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就管理主体而言,由于进行成本的效益管理在于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无例外都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所以成本效益管理的主体必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其职能部门、生产部门。进行成本的利益管理,主要在于维护各相关利益者的正当利益,确保成本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发生以虚增或虚减成本为手段谋取不正当、非法利益的行为。在企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这一成本的利益管理主体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只有通过政府制定有关法规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监督企业行为,使之规范化、合理化。相对政府这一管理主体,企业无疑是被管理者、被监督者与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者。
就管理原则而言,成本的效益管理,遵循的是相关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成本管理的内容、成本核算人员提供的成本资料,应与降低、控制成本的目标相关,或对决策者的决策结果产生。灵活性原则,是指成本的构成、程序和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与变动性。成本的利益管理原则主要体现为利益成本的核算原则,具体包括客观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反映经济业务完成的凭证为依据,以保证成本的真实可靠;规范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必须以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的有关法规、准则为准绳,不得随意更改与变动;稳定性原则,是指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必须相对固定,避免由于轻易变动成本的计算方法与程序而侵害某些相关利益者的利益[3].就管理内容而言,效益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规划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两个组成部分。利益成本管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地界定成本范围;二是科学地制定与严格执行成本确认、计量的有关原则,防范会计作假行为的发生;三是严密监督成本确认、计量行为,严格审核成本确认、计量结果。
总之,成本的效益管理与成本的利益管理在管理主体、管理原则、管理内容等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差异,不弄清这些差异,笼统地谈加强成本管理,显然无法使加强成本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富有成效。必须从经济效益与经济利益两个方面去认识与探究成本管理工作,唯如此,才能确保成本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并使成本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管理方面的理论范文2
在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具体措施中,我们得到了足很多启示:光靠读者办理图书馆证件和年审等费用根本不能够支撑图书馆的正常发展。通过免费开放图书馆这一有效措施,将社会群众进入图书馆做到“零门槛”,真正的做到无障碍。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促进公平为宗旨的。图书馆文化知识的保障与生活、医疗等保障不一样,图书馆的必须用它特有的文化才能够吸引住社会群众的注意。一个图书馆不想生活、教育和医疗那些没的选择余地,图书馆不是人们必须依靠的条件,它知识人们精神文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图书馆的服务保障了个人与群体的终身知识学习和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可选择性。不是免费开放图书馆就可以,只有优质的文化资源服务,才能够吸引人们走进图书馆。
二、图书馆免费服务是必然趋势
一是:我国群众阅读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并不能证明人们就缺乏读书的热情,遇到节假日,各个大型的图书店也会看到很多读书的人。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各个图书馆在实行免费读书后,办理读书证件和读者流量都大幅度增加,这都表明了读者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希望能够将读书的价格降至最低或者免费的读书;二是:网络文化的冲击。目前社会正逐步走入网络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图书馆也就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源泉。年轻一辈大多数都喜欢快捷便利的计算机网络,现在的中老年也有不少的电脑爱好者。如果图书馆还一味的坚持公共图书馆收费政策,不降低其门槛,做到免费的图书馆服务,就会让那些想看书,却没有条件使用电脑的群众没有看书的机会,而那些有条件上网的群众将会逐渐的遗忘图书馆。逐渐的,图书馆也会走出人们的视线。
三、免费开放中遇到的问题
(一)图书馆阅读秩序
图书馆免费开放之后,肯定会迎来较多的人气,但是图书馆的环境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增加,再加之图书馆管理也不能够短时间内跟上,导致图书馆的阅览和阅读秩序受到影响,图书馆阅览时的喧闹之声也会随之加重。例如:图书馆作为读书和文化休闲的好地方,因为其环境、条件的优秀,也会成为群众纳凉的好地方。因为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工作者也不可能将乘凉的群众拒之门外。这些人来此不是为了看书休闲,进而会产生足多喧闹嬉戏的声音,一个安静的环境变成了一个喧闹的如同菜市场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图书馆真正免费开放的目的。此外,还有的读书习惯长期性的霸占一个读书位置,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侵犯了其他读者的权力。图书馆实行全面免费服务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读者的正确引导。
(二)“滞留书”
图书馆免费开放以后,随着阅读流量的增大,对图书馆书刊的要求也必会增加,这对图书馆的资源和管理也是一大考验。随着资源的越来越多,大量滞留书仍然存放在书库当中,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清理,书库迟早会容纳不下。作为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应当针对群众需求,将实际需求量大的书刊存放在流通的书库当中,将一些不常用的放入其他书库,或者将其转化成虚拟的信息存在在网络资源中。但是图书馆的现实管理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地方。
(三)书刊破损等问题
虽然在免费开放图书馆以前,书刊读物也存在也破损,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图书馆都会将其视为书刊的正常消耗。图书馆没能真正的考虑书刊破损的原因,但是随着免费图书馆服务的开放,书刊的破损也将日益严重,其中书刊出现破损的原因有:
1、作为一些比较热门的图书资源,例如公招,等级考试、学生的辅导教材等书物往往成了读者的“练习场”,有的读者习惯在文中重要的部分打上记号来着重强调,写下批注。
2、由于群众素质有高有低,对于像艺术、建筑等类型的书籍经常会出现缺页现象,尤其是其中精美的图案和建筑工艺图案等,而且缺的还有可能不是那几页,有可能是几十页的内容。
3、对于借回家的书籍,做不到爱惜,随意丢放,在还回来的时候,经常看到图书上有油渍、饭粒等,甚至还有被家养宠物啃咬过的痕迹。
4、由于书籍本身的质量不高,读者拿书的方式不对,都容易造成书籍开裂;读者习惯的折书、卷书,容易使图书变形,导致不易收藏和保管。
(四)馆员的工作量
随着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全面实施,读者流量和图书馆资源的流量都迅速的增加,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员工和服务的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相应的,图书馆的劳动强度、管理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而图书馆的人员却不能及时的做到补充。
四、免费开放服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多种形式,招募义工
针对免费开放下,图书馆读者的迅速增加,而工作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及时补充,图书馆可以在读书或者社会中招收一些志愿者或者义工,让他们辅助图书馆职员整理好书库。适当设立一些奖励制度,让他们在帮助之余,还能得到奖励,更能激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比如发放图书馆的荣誉卡、特殊卡等。与此同时,还要对图书馆的程序进行培训。
(二)抓紧设施设备改造
图书馆在实行免费开放服务的同时,图书馆的设施设备也应当跟上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脚步。比如适当的拓宽阅读的空间,增设桌椅等。
(三)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针对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联合一些教育部门,定时、定期的对图书馆员工进行素质、业务知识的培训。可以进行图书馆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组织到外出学习。同时也应该为图书馆职工向上级部门更多的福利待遇,逐步缩小行业差距。
(四)加强对阅读的引导
部分读者在阅读室大声玄幻,严重的影响了阅读秩序,换个方面讲,说明了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进图书馆来阅读,只不过需要对其进行阅读引导。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将读者引进图书馆后,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处理好读者阅读图书的一切问题。读者在图书室大声喧哗,证明了图书馆的气氛不足引起读者的共鸣。图书馆应当提升图书室的阅读环境,营造出一种引导阅读的环境,这种引导性的阅读方式具有更大的意义。及时的对图书馆的图书做好宣传,利用一些宣传的小册子、电子显示牌等,利用各种方式引导读者阅读。
(五)加强公德意识教育
图书馆的实际受到损耗,除了自然消耗就是读者的一些不良习惯引起的。对于读者不良习惯引起的图书污损,其实质就是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的表现。在读者当中,开展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有关宣传活动,用宣传教育来减少书籍的人为破坏损耗。整理一些损坏严重的书籍,进行展览,让读者看看不爱护书籍所造成的后果。开展一些关于文明阅读的签名活动,让读者自觉的走入保护书籍的环境中来。
管理方面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管理;成本;风险管理
在今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以及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电子商务均是各大企业进行优化管理的不二选择,因为电子商务直接涉及到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等。将电子商务运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电子商务,即Electronic Commerce,通常简写为EC,它是指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生产、销售以及流通的活动。然而,它不仅仅是指在Internet上进行的交易活动,还指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产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另外,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贸易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
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抑或是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当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就离不开组织的指挥以及协调,以确保整个劳动过程能够正常地运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企业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提升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手机大量的数据信息,并能依据商务数据的处理系统对企业客户的信息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二)提升决策水平
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分析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企业的电子商务站点能够快速地提供独具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帮助企业更成功地占据市场。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对客户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帮助决策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
(三)完善并优化网站
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的站点能够对其网站的消费者抑或是浏览者的交易数据、浏览信息等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网站结构得到持续的完善,从而使企业的结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设置出独具人性化特征的链接以及布置网页,并依此将网站的浏览量提高。这样一来,企业的广告商以及客户都会给予这种设计人性化的优秀网站较高的评价。追根朔源,企业强化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熟悉客户的消费习惯,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更多、更广泛的营销渠道的打开起到促进作用。
(四)提升客服水平
电子商务具备一个主要的站点功能,即客户的数据信息等是实时的、动态的,且能够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得到最后的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企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帮助企业实施针对性强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三、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
目前的企业均是处于信息时代这一大环境下,促使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手段均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未来,企业必定要建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否则只会被时代、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加以创新,致力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子商务正是当下创新型管理理念的代表。企业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持续做出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及时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当中融入数字化的创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市场的中和分析的时候,需要将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的、合理的加以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做到准确无误。通过运用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相应对策,为企业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第二,电子商务是最新型的管理模式的重要载体,它成功凌驾于产品以及技术的范畴之上,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以及经营要素,帮助企业将更多的知识积累起来,不断地完善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促使企业面向世界,优化企业管理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想要将企业面向于世界,首先需要将企业标准化的经营理念保持下来:将企业的产品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是英语国际要求的规范标准,能够做到实现实现的产品障碍的规避,防止不良影响到企业的口碑。第二,作为企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国际通行的苗裔的管理以及规则,从而不必要的障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对于相应的组织推行出来的政策以及开展的活动等,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其中,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同时,现代的企业还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即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它跟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着直接关系,甚至跟企业的生存、发展均有联系。企业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先进的文化模式、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组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者等。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就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了。电子商务能够为企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提供保证,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的现代化。例如已经被我们所熟知的淘宝,它就是运用电子商务对企业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促进淘宝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优化了企业管理。
(三)电子商务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及经营成本
第一,电子商务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效减少。传统的企业采购方式是通过见面会、订货会等途径确定好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但是如此会占用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有效使用,就能够克服这一个缺点。当企业通过自身专业的网站以及远程等于合作商进行业务方面的探讨的时候,也能够将企业使用的调查、研究的费用、差旅费等,使得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减少。
其次,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在系统里进行最大范围的供应商的选择,从而在庞大的范围当中选择出最适合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合作商,从而使得在价格的谈判之上,采购人员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也能够为企业建立出相对较稳定的联盟,促使企业能够共享信息资源,用最少的支出就自身企业希望能够购买到的部件、材料等,从而将执照产品与原材料的采购相互结合,最终降低采购花费的成本,企业的经营成本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
最后,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对自身原材料的短缺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制定出相应的需求计划,防止企业发生重复进货抑或是货物短缺的情况,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浪费支出,有效改善企业的采购效率,确保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另外,电子商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的转移以及信息的传递速度,并且也能够降低企业的使用费用,将经营周期大幅度的缩短。与此同时,在电子商务的运用实践中,消费者也能够及时的与商家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对企业提出自身的各种方面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企业对消费者的了解更加的透彻,及时、准确地将新产品推入市场,最后赢得市场。例如众所周知的京东商城,就是依靠电子商务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建立专业队伍
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人才是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电子商务的相关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人才、自动化及通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等。企业可以采取聘请、培训等方式对优秀的人才进行选拔,而培训的方式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因为培训能够使企业的人才巩固,协调企业的人员管理。根据实践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这一技术在我国具备相当良好的发展前景。伴随着持续发展的信息时代,现代企业应当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自己专业的人才队伍,并对其运营及管理进行充分融合等均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因而在使用过程以及推广进程当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企业正在不断地努力,有效运用电子商务,并借鉴发达国家应用电子商务的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我国的企业管理,促使企业取得全面、持续的发展。
(五)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风险管理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必定会在21世纪获取长久的发展。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不仅能够优化企业管理以及节约企业的经营成本,还能够帮助企业实施风险管理。
管理方面的理论范文4
【关键词】新医改 成本会计 问题 解决对策
前言
随着医院新医改制度在2012年1月1日的正式执行,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在成本会计的核算管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这对医院来说是一次财务体制上的变革,影响着医院未来的经营,因此,做好成本会计的核算管理至关重要,这是配合医院整体财务体系和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能够满足医院的宏观调控,又能满足医院自身的经营管理要求,在支配医院的财务收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公立医院中成本会计的主要核算职能及作用
(一)职能
公立医院中的成本会计主要核算医院中的人员直接成本及科室间接成本的分摊,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组成部分,在医院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现代自主经营的医院中成本会计核算与其自身的管理密切相关,对于成本管理上的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其主要发挥的会计职能有:通过成本费用分摊做下期成本费用的预测;医院决策者根据直接成本表和间接成本表反映出的数据来做整体的未来决策和规划;财务部门根据成本核算相关报表的总体指标控制成本支出和做成本核算分析。从整个医院成本会计的职能中可看出,成本核算是构成医院财务系统中的重要大动脉,并贯穿整个医院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体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作用
医院中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的基础,是一项综合指数较高,核算较复杂的财务工作,对于促进医院的经营管理,创造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医院想求得稳定发展就必须做好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成本核算管理相关辅助软件来分析出医院中的的成本分摊情况,根据数据分析未来成本核算的控制,制定相关方法进行支出控制,从而降低医院成本支出,提高利润率。
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医院中的成本会计管理区别于企业,在核算管理中没有对人员、科室等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详细成本支出预算管理,在未执行新医改制度前,医院领导层只单纯的将成本会计核算当作企业模式来管理,没有细致的做医院经营成本的分析,对于成本会计的工作不够重视,成本数据分析不够完整。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对于成本管理的模式陈旧,只关注医院的收入,而从根本上忽略成本支出控制,出现医院中的医疗成本过高,其他相关成本快速增长的不正常现象,收入增长的同时成本也在增长。因此,加强医院成本会计工作的管理势在必行。
(二)加强成本核算事前分析
目前医院中的成本核算只注重时候的成本统计,没有有效的进行分析和管理。管理者对于医院整体经营情况的成本支出情况了解模糊,不能做出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对于成本核算不能只注重事后的统计,这是严重阻碍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软件进行辅助管理
对于医院中的成本核算管理缺乏一套有效的、专业的成本管理软件辅助管理,所有的医院中档案和科室、人员成本管理比较混乱,不能明确的提炼出各项的明细,这给医院中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仅仅会手工记账,这对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也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为今后准确的提出成本数据造成阻碍。
三、成本核算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转换财务部门管理体系,解决管理问题
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相关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要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全方位的解决管理方面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二)应用管理软件辅助管理
要实现成本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系统化,一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编程,建立系统;二是直接购买比较成熟的“医院成本核算系统”软件。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内容要考虑全面,应该包含有成本预测、科室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管理、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等内容,还要考虑能否跟医院其他计算机系统顺利连接。
(三)做好成本预测,掌握医院未来发展趋势
在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管理中要对各种卫生材料实行消耗定额管理,限定各科业务费用,办公费用实行包干,使消耗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控制人员费用在成本中的比重,定岗、定编、定职、定责,使人员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潜能。对药品、材料实行招标采购,限量库存,加速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管理作为财务工作中的重要岗位需要领导层重视起来,因为成本核算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能够明确的计算出医院相关人员和科室的成本支出情况,综合运用有效的分摊方法对成本进行合理分摊,能够帮助医院领导层和管理者明确的分析出未来的成本控制方向,在提高经营收入的同时又控制成本支出,有效的保证医院利润的正增长率。新医改制度的执行和医疗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离不开成本核算管理,医院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控制成本支出,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立医院改革和利润最大化的双赢。
管理方面的理论范文5
为扶助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需要我们从医学伦理方面加以论证支持,并制定合理的规范引导其正确实施和前进。
器官移植规范既涉及到器官的提供者、接受者,也涉及到器官的保存者和医务人员,而且同样要以时代、阶级、社会的性质为背景。我国的器官移植的医学伦理学规范原则可以表述为:尽我力所能及,为了同志不惜贡献,自身的和属于自己的一切器官,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为其医治,不遗余力为人民造福。以这个规范原则为前题,其具体规范可以是:
1、 助人为乐,不计报酬(这是对贡献器官者而言);
2、 妥善保养,高质供应(对保管者而官);
3、 严肃认真,精心施术(对医务人员);
4、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各方都应具这种精神,尤其是接受器官者更应怀有的情感)。以上四条可以概括地说明:只有发挥集体精神集体力量才能创造巨大成果。
[关键词]:媸:相貌丑(与妍相对)
[论 文]:随着医学科研工作的迅猛发展、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突破、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人体许多重要器官的相互移植继角膜移植的捷足先登也早已成为临床现实,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这一领域的开拓,使无数回器官功能丧失而至终身残废或只得束手待毙的患者得到了援救,无疑是对人类的一大造福。在国外,美国继1956年肾脏移植正式纳入临床之后,1965年又成功地进行了心脏移植,英、法、澳、荷、德、日、巴西、瑞典等许多国家都有大量开展,据最近报导日本搞的猴同种动物大脑移植也己初步成功;随之崛起的各种器官库、器宫中心、器官银行也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本年8月在赫尔辛基召开的50多国参加的器官移植国际交流会议,更将对各国的器官移植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角膜移植己较普遍,肾移植也已纳入临床,骨髓移植己有报导,心脏移植在上海第二医学院等单位有少量开展,但总的来说人体重要器官的移植仍为数不多,阻力仍然不少。这些阻力来自各个方面,如:
1、社会上人们对器官移植的认识尚处于启蒙地步。由于这方面的科普书籍很少,人们只能从报刊上偶而看到一些有关器官移植的凤毛麟角报导,此外无从获得系统了解,所以有许多适于器官移植的患者不晓得提出这样的要求。
2、有些大医院仍未把器官移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医院领导虽有所想而力不从心,甚或脑于里根本没把它挂上号,缺乏在医疗技术上的开拓精神;医务人员也仅限于理性认识而无人去认真学习掌\握器官移植的系统知识和技术,更谈不上深入地进行研究。
3、花费高昂,令人生畏。即使一个较简单的角膜移植,手术费就需100—150元,全过程没有500元不够。重要器官移植则花费更多,从器官的购置、保存保养、移植手术到术后的特殊医疗护理等,确实需要一宗巨款,绝非一般人负担得起,所以纵有此希望也难于实现。
4、更大的阻力还在于人们的守旧习惯势力。不少人对自己的和亲属尸体的器官仍视为不可缺少的至宝,或受旧的伦理道德的束缚,不愿贡献出任何一个可用的器官,这种愚昧心理实在是贻害非浅。
从医学角度来看,这项为人类造福的大好事当然是符合医学伦理的,因为它是医学发展规律上的必然环节、必然成果,是有志于器官移植的先驱者们肩负着人类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希望,以严谨的科学试验勇敢探索得到的成功,是医学科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像鲁罗米修斯把火带给人间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和启迪。因此无论站在什么立场都应积极支持这一新生事物更好地茁壮成长,发扬光大。这就需要我们从医学伦理方面予以论证支持,并制定合理的规范引导其正确实施和向前发展。
器官移植的规范既涉及到器官提供者、接受者也涉及到器官保存者和医务人员,而且同样要以时代、阶级、社会的性质为背景。在资产阶级掌权的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认为可行的,在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我们国家里并不认为完全可取甚至看做是丑恶的行为。1965年美国一名牙医为置换自己有病的心脏,竞用金钱买来一位为赡养母亲而献身的黑人贫困青年的心脏,牙医的生带来青年的死。这在我们来看,这种行为是残无人道的,不管对什么人,7即便受心者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也是绝对不容许的。反之象1985年美国一位少年立下誓言自愿把心脏献给他的患严重心脏病的女友,使她的青春生命得救,这种感人的高尚情操则应永重青史。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就要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观为基准,吸收其他阶级和社会好的东西,摒弃他们丑恶的东西,来确立和丰富自己的伦理观。这样,我们的器官移植的医学伦理学规范原则就可以作如下表述:
这里所说的力所能及,是指可以代偿的健康人的复数器官(如眼、肾、翠丸、卵巢、耳壳、指趾、部分皮肤和骨骼、部分骨髓等)和属于自己的亲属尸体上一切可供移植的器官;第二个语节表述贡献者的高尚情操;第三个语节是贡献者和医务人员所持的态度;第四个语节是贡、受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目的。
以这个规范原则为前题,其具体规范可以是:
l、助人为乐,不计报酬。这是贡献器官者应持有的态度,为了帮助患者重建器官功能而免于永久残废或死亡,自觉自愿贡献自己器官的高尚情操。当然作为收藏者——各种的器官库存理应按照所献器官付报酬。
2、妥善保养、高质供应。作为器官保存中心来说,一定要有完善的保存各种器官的攸器并随时做好仪器及所存器官的消毒,一旦需要可立即向接受者提供新鲜器官,不滥竿充数,这样才能保证施术成功。
3、严肃认真,精心施术。医务人员一定要认真选择适应症,选择所植器官的合适规格和质量,组织得力的手术班子,选择最佳术7式和操作方法,预想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应急措施,做好手术前的一切准备,对术后如何对抗机体排异、消除感染、保进吻合面的迅速生长接合及机体的活力等等都应严肃认真地周密考虑,制定出整套方案精细手术、精心医疗护理和检测。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贡者、受者、医务人员都应具有这种精神,尤其对接受器官者来说更应怀有这种情感,不论移植成功与否都应正视别人为自己所做的极大贡献和负出的极大力量,那么就应理所当然地为别人做出同等甚至更大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道德要旨。
管理方面的理论范文6
[关键词]电力企业 预算 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模式。所谓企业全面预算是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反映的企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资本运作活动等各项经济指标的行动计划和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全面预算管理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从最初的计划、协调生产发展而成的,是具有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经营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控制的最有效的一种机制。
一、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分配、控制和考核。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
1、经营预算
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具有实质性的基本经营业务活动的预算,根据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其业务预算主要包括机电设备采购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生产发电预算。经营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为了实施市场竞争营销战略,企业在市场预测时应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有资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各种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估计和推断。二是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目标(即目标利润)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企业利润实现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定价策略,而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以企业成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必须强调成本控制来规划企业集团的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然后分解到涉及成本发生的所有管理部门或单位,形成约束各预算单位行为和预算成本的控制,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目标利润。
2、投资预算
投资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投资预算可以反映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改造和更新,并对企业金融性投资资产进行可行性研究,明确企业投资的最佳时期、资金分配,以及投资的回报率,从而使企业的投资活动收益最大化。投资预算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主要包括:―是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投资项目总支出进行规划;二是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进行优劣取舍;三是在时间序列上考虑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四是研究筹资方式,制定筹资预算,保证项目资本支出需要;五是确定资本预算的审批程序和资本支出的监督控制。
3、筹资预算
筹资预算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预算期内向银行准备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经批准发行的债券以及对原有借款、债券还本付息的预算。针对电力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正在筹建期或刚投产发电的水电工程,如何筹资,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筹资预算,是保证资金链不断裂的前提,筹资预算在电力企业初期建设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在预算期内有关现金开支、三项费用(销售、管理、财务)及各类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重中之重,它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计划,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总预算。企业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现金流量预算、利润表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
二、电力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在全国电力系统内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电力企业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预算管理体制,通过实施预算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电力企业存在着行业的特殊性,加上企业改制等实质性问题的影响,在企业具体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预算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
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搞预算管理,就会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及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目前投资活动的预算是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对于投资这样的重大项目缺乏预算管理,说明企业对战略投资没有充分的事前规划,可能致使投资方向与电力主业失去互相支持,投资资金大量占用且难以产生预期效益。
2、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的起点和关键环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制方法上,受基础工作和管理手段的限制,目前电力企业大多数采用基期指标调整法,预算周期一般为一年,没有广泛采用零基预算和中长期滚动预算,编制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预算的编制方法简单粗放,预算指标缺乏客观性和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未来经济活动的评估。在编制内容上,只涉及财务预算和资本性收支预算,使经营预算的范畴,未涉及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业务预算,预算编制也应该随着管理层次的需求和控制的重点有所区别。
3、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少数部门和少数人是不能做好的。有的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以致预算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不能得到有效地协调和解决,影响了预算的执行。
4、全面预算管理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预算管理的最后一步是进行考核,实施奖惩,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预算考核形同虚设,“大锅饭”的情况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首先,预算评价标准的指标设计过窄,不够科学且执行力度不够。各责任部门都怕预算目标制定过高而完不成受罚,因此“预算松弛”现象时有发生,目标过低,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其次,许多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保障的问题,普遍把预算工作当成财务部门的责任,其他部门只是辅助工作。目前,在我国由专门的预算机构做出预决算的企业比重还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造成企业预算的软约束,使预算缺乏可操作性。
三、电力企业进一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树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观念
企业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由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才能确立预算应有的地位,实施预算的部门、单位才能顺利完成协同。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职能就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对钱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
流进行事前规划,并将其按照职权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再将业务体系和数量价值体系整合到信息体系中,实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从战略管理的过程来看,企业的战略管理包括战略调研、规划、实施、控制和评价五个阶段。在战略调研和规划这两个阶段,用往年的预算管理实施情况作为全面评价企业的战略环境和科学规划企业的总体战略、分部战略以及职能战略的事实依据;在战略实施阶段,企业总体战略、分部战略、职能战略的目标都需要通过全面预算来层层分解,战略目标的实施需要全面预算提供保障;在战略控制阶段无论是战略性控制、战术性控制还是业务性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战略评价阶段,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结果更是评价战略管理效果的重要事实依据。即企业战略与预算是一种互动关系,战略决定预算,预算支持和修正战略。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一般设置预算委员会、系统预算员、基层预算员三层,设立一个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权威性。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面预算的编制及管理工作,而不是由财务部门或计划部门来组织此项工作的贯彻实施。
3、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完善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如果―个单位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或者内部控制薄弱,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很容易出现漏洞,出现舞弊现象,出现经济犯罪。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是与国际化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
4、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企业预算编制的方法很多,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目前,电力企业的整体预算可采用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即预算期连续不断,总保持12个月,每过去一个季度,根据新的情况,修订下―个季度的预算,如此往复,不断滚动。滚动预算保持了预算的完整性、持续性,可以从动态预算中把握企业的未来。同时,滚动预算还可以使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者始终对未来12个月或更长一段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周详的考虑和全盘规划,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