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畜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1
[关键词]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还要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引入了生态畜牧业这一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了对现阶段我国如何发展畜牧业的讨论。
1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我国畜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更是给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前,畜牧业是依附于农业存在的,一个极小的分支产业,而如今,畜牧业已经成为可以独树一帜的产业,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来我们可以列举几组数据来说明这一状况: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在这二十多年来翻了一番,各种肉类产值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有些产量甚至名列世界第一,这无不体现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喜人成绩。虽然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难以忽视的成绩,但仍在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虽然各种肉类总产量较高,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依然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在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人类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但资源却是有限的。所以对于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来说,都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特别是基于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是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我国人口较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提及畜牧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呈现极为匮乏的状态。我国目前大规模采取的传统生产方式,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产出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速度,反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没有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土地沙化率以及退化率居高不下,各种极端天气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所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最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对畜牧业的生产与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性,所以只能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与品质,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3如何发展生态畜牧业
首先,也是最基础的一点,要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大力发展牧草业。对于畜牧业来说,牧草是关乎其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要想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改善和保护草原植被入手,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摒弃原有的“重畜轻草”的思想,加大草原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可以引进一些新品种,利用好现代科技,对土壤的退化和沙化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可以开发其他的饲料来源。畜牧业的发展,不能只建立在草原牧区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新的饲料来源,发展节草型畜牧业。例如将作物的废弃部分收集起来,进行特殊处理后供畜禽使用,实现保护草原环境的目的。最后,还应当系统的安排畜牧业的发展季节,做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意味着相关人员可以在青草期扩大生产规模,培养出肉质好,生长快的生物。而在草资源较为匮乏的季节,要适当地缩小生产规模,以免对草原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畜牧业的物流系统,健全生态部门的服务体系。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人员以及卫生部门的支持。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各服务部门的职能,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各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系统。
4结束语
实现畜牧业的生态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可以早日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波,李长胜.绿色食品与农业生态环境[J].土壤与作物,2003,19(4):307-309.
[2]韩秋实,杨良惠.畜牧经济根本之路──发展生态畜牧业[J].畜禽业,1996,(6):85.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2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过度放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畜牧业的现状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是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的主要经营产业和收入来源,畜牧业已经慢慢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畜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让农民不用再靠天吃饭,逐渐富裕起来。
我国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可投入资金有限、人才极度匮乏、饲养环境较差,大大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畜牧业发展与外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畜牧业主要是由家庭进行小规模生产,与外国机械化大牧场不仅在条件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破坏了草原、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再生产。
其次,农村生活水平不高,农牧民文化程度水平也不高,因此他们不会合理养殖。很多农牧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盲目增大养殖数量,过度放牧以致牧地退化,不利于以后的长期发展。
再次在我国从事专业畜牧养殖的科研的人员相对较少,专业素质相对不高,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让我国畜牧业得不到长久发展,得不到先进的发展,只能从事小农经济,而不是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生产;这也不利于畜牧业优势品种的培养和研究,导致新品种研发缓慢,无法选育出更好的品种。
最后,我国兽医检测医疗手段比较落后,家畜患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如果暴发性疫情,家畜会大面积死亡。检测手段的落后使得兽医无法定期查出患病家畜,不能及时预防,这样让养殖户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一旦家畜患病而亡,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不适当发展只会让牧草等资源被破坏得更严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我国畜牧业的长久发展,对于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这里有几点建议。
2.1 进行农牧结合
我们不仅要进行畜牧业的发展,还要进行农业的发展。可建造经济果园等,用畜禽的粪便来作为果树等农作物的肥料,增加产量;用农作物秸秆等来作为畜禽的饲料,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不仅让农牧民得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减少了浪费。
2.2 治理和保护草地
国家应该统一规划治理草原,提倡合理放牧,根据草原的承载量计划放牧数量;对于大面积退化的草原要停止放牧,及时播种新草,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同时还要根据土地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牧草,建设高产量的牧草地,以供更好的轮牧。
2.3 合理资源配置
利用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同进行交替种植,保证畜禽饲草供应,达到草畜同步发展。在草比较多、比较丰盛的地方大力发展母畜饲养,利于繁殖;而草少的地方则养殖肉畜,饲料与草料相结合,有利于草场的发展。
2.4 转变农户思想
要让畜牧业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户思想意识一定要改变,因为他们才是执行这个政策的主导者,也是受益者,只有他们的思想和政府决策部门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做到草原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畜牧业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浅层加工,很多产品附加值都浪费了,只有发展深加工才能让经济更快地发展,为农户提供更高的经济收入,用最少的牲畜数量来达到最高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减少牧地的使用,杜绝过度放牧。我们应该通过畜牧业来促进肉类加工和奶类加工的发展,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草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举数得的政策。
2.6 培养人才,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畜牧业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设备旧,因此,要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国家应当进行鼓励和支持,投入资金到人才的培养、牧草的改良和设备的引进等方面,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率,让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转变成了市场化的养殖产业,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大的浪费。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进行过度放牧,失去了长久发展的资本,这样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政策,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这条政策。
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问题、经济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畜牧业科研人员加速研究优势品种和选育新品种,合理种植农副产品来进行经济农业,做到合理利用草原和合理放牧,增加投资进行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平俊爱,张福耀,杜志宏,吕鑫,李慧明.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 促进山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种业,2010(10).
[2]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 2008(12).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3
当前养殖业发展与畜产品安全体系现状
一、畜禽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从国外大量引进种畜禽及其动物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与监测手段,加之配套措施不得力,致使禽流感、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禽白血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减少综合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舌病等多种疫病传入我国,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其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畜禽及其饲料,再通过产品传播给人类,不但给我国的畜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动物性产品的安全性造成了恐慌。
二、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县的规模养殖业取得了迅猛发展,2011年底全县猪存栏量达147238头、牛8009头、羊90026只、鸡2381849只,但绝大多数养殖场户未经处理将畜禽粪便随意倾倒,无害化处理设施也是形同虚设,遇上下雨天粪水肆意横流,污染河流、山川、土壤,由于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使养殖环境的失衡反作用于养殖业,又制约了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危及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循环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三、畜产品安全令人担忧
近年来提倡健康养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真正生产健康安全的畜禽产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对畜牧产品的危害不容忽视,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隐形杀手。食品安全问题存在愈演愈烈之势,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手法越来越隐蔽。
四、执法工作多头不力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为立法零散、多元管辖、监督和执法工作不力,动物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常会出现重复执法、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
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人口众多,收入有高有低,造就了消费层次参差不齐,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安全意识淡漠,给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六、对策
1.积极推行健康养殖
一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是改善养殖业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养殖业结构调整、实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唯一出路;二是养殖场户合理搭配日粮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以及重金属、药残等有毒有害物质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三是将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县城及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为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划为禁养区,在此区域内禁止一切畜禽养殖;四是养殖场户保证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五是凡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保审批制度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
2.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一是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二是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更换消毒药品种,防止产生耐药性;三是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力度,确保免疫密达到100%,不留免疫空档,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四是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控制流动疫情。
3.推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一是进一步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强化巡查、审查、监督抽查等监管措施,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专项整治;二是全面加强畜禽饲料、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实施饲料厂家、销售门店畜禽产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督促指导养殖场户严格按规定使用添加剂;三是全面推进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绿色通道;四是深化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扶植一批畜禽绿色健康养殖示范企业,幅射、带动周边养殖场户提高其产品质量。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4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5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6
分析了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研究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工程教育认证情况。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法措施及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设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工、理、农、林、师范等学科。各校每年招生人数不等,最少60人、最多可达60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隧道与涵洞工程、铁道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安装工程、矿山建设、交通土建等行业的建设工作。土木工程专业适应了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居安思危,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从业范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取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设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毕业生基本规格在德育方面: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文明礼貌、心理健康、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智育方面: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