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医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医学论文

民族医学论文范文1

百色市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了大量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些努力,为了延续民族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并使之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筛选、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地方传统文化知识、自觉维护和宏扬民族文化,又能融合多民族文化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不仅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举措,还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二)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百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内容,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提升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培养民族人才。

(三)有利于填补学校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的缺失,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地方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深入挖掘其内涵及发展价值,选择对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还能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一直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难登大雅之堂,使得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陌生,最终会倒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因此,学校应加大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力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得以长久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还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实现课程三级管理,办出学校特色。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现状

民族地区由于意识和能力问题,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百色市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也因意识和能力等问题难以进入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内容。目前只有少部分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设施完备的示范性学校,进行传承与发展工作。

2.教育内容单一,稳定性差,不能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师资非常有限,主要由有这方面兴趣特长的教师和有一定技能的民间艺人承担,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因面教育内容显单一,不丰富,仅限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如黑衣壮民歌、马骨胡演奏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施过程中也会因师资问题难于维持,不利于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开展。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把握不准,机械模仿

有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课堂,但没有深入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及潜在因素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以技能模仿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体现不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二)传承与发展工作现状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无力顾及传承与发展工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短缺、老化现象,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升学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对于传承与发展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师参与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进入学校,成为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对于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改革和创新意识缺乏,影响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经费短缺,缺乏指导,没有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

民族医学论文范文2

对于成人高校而言,如何在加强树立民族观的同时,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真正树立起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观念,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成人高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基地,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对民族学生与普通学生应该有所差异。民族学生必须既热爱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并且还应该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要坚定各民族大团结的观念。课堂上,老师应该让学生从爱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做起,让学生充分认识保护家乡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承担起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热爱自然资源的爱国义务和责任,并把这种义务和责任贯穿到人生历程的始终。笔者在给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做文章。比如,将现在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到的美丽风景、人文景观与过去旧的落后的场景图片相比较,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他们每个人去关心、爱护,保护自己的家园。由于少数民族同学大多对自己的家乡有特殊的情感,他们大多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2通过课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笔者在课堂上播放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视频;播放少数民族封建农奴制下老百姓被奴役、被压迫的非人生活纪录片;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给他们讲解少数民族和平解放史。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数据和案例,介绍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课堂生动的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结合

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然而,笔者在与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现,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专业课教师的影响。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目前不仅是成人高校学生,普通高校学生都有“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想法,由此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课老师的言行更容易产生效仿行为。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种途径。只有教育者具备了极强的、正确的政治性,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政治持有正确的态度,正确认知民族与祖国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加强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医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生态伦理

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是以言语为基本符号,以社会语境为中介,通过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而得以成全的话语系统,是一种社会权利关系缠绕的意识形态形式。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运转,生产力的高度解放、发展,现代科技的快速升级换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以及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由大自然的神秘而致的对大自然的那份敬畏,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族亲”意识正日趋消减。这种消减首先表现为现代文明进程中科学话语、科学理性对大自然神秘感的“祛魅”。人类对自然界产生敬畏的诸多因素之一,是自然神秘感的存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理性色彩的日趋加强,许多原来不可知的现象得到了自然科学的解释,于是,自然界的神秘性就消失了。“叶广苓《长虫二颤》中,在颤坪调研的中医学院教师王安全,用中医学的知识重述了殷姑娘用扁豆花下蛊的传说,消解了山间巫蛊之术的神秘性”;“《老虎大福》中黑子扑朔迷离的野性背景,在二福从杨陵农学院获得生物学知识后被终结,‘豹和犬是两个科目,受基因限制,它们之间不可能有任何杂交成果,黑子……没有任何野性背景’”①。科学话语的传入,使自然的神秘性消解,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由此淡化。其次,这种削减也表现为,市场经济不断壮大中商业话语对人类与非人类生命“族亲”意识的淡漠。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族亲”意识已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金钱成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出于金钱的考虑,利益诱惑产生了人对自然和其他非人类生命理直气壮无所顾及的掠夺:“笼里的猴对村民来说都是钱,活的钱”(《猴子村长》)②,迫切的致富欲望和精明的物质利益计算,使村民对猴群进行了灭绝式捕杀。在商业话语系统中“钱”成为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人与大自然、与其他非人类生命之间的“族亲”之爱被淡漠了。

由上可知,伴随着现代文明而出现的科学话语、科学理性、商业话语使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族亲”之爱消解了。然而,与现代文明的科学性、商业性相比,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系统中保留了较强的生态伦理意义,处理了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之间的伦理关系。这一伦理体系的核心是人对自然及非人类生命的敬畏,以及“族亲”之爱。

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内蒙、新疆等边缘地区,由于地势原因经常处于青山、绿水、奇花、异草、野生动物等的环围之中,因而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关于这些动植物的描述以及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故事较多,基本上每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集中都有关于动植物的描写。仔细分析这些少数民族民间动植物故事,发现它们都摹写出了人与自然、人类对其他非人类生命真诚相待的友爱图景,这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呈现:一是正面书写人出于天性的善良、淳朴对动物的友爱。如锡伯族民间故事《黄狗小巴儿》中,傻子老二好心收留黄狗小巴儿,在被嫂子赶出家门后仍和小巴儿相依相靠和谐生活,在黄狗小巴儿被嫂子棒打死后,如伙伴般将其安葬,经常上坟探望,表现出一份“族亲”之爱。与此相类的故事还有锡伯族民间故事《鹦哥的故事》、满族民间故事《扇子参》等。二是侧面烘托人对动物的宽容友爱之情。如锡伯族民间故事《狗和人是怎样交朋友》狗在分别与野兔、狼、熊的相处中每次都因自己的叫声而被排挤,几经选择、几经对比,最后转向人类,人类没有排挤它反而视它为朋友。在选择与对比中,侧面表现出了人对动物的友爱之情。另外,锡伯族民间故事《老虎、蛇、蚊子、燕子和人》、《狗和兔子》,瑶族民间故事《马交朋友》等也都以同样的形式侧面表现了人对动物的友爱之情。

与人对动物的宽容、友爱相联系的是由它而衍生的动物对人的友爱的回报。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有一大部分故事都通过动物对人善行报答的形式,表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研究者将这一形式通称为“动物报恩型”模式。如满族民间故事《达布苏与梅花鹿姑娘》通过达布苏解救、悉心照料小鹿,之后小鹿幻化为一美丽姑娘与之成亲的故事,表现出了人对动物友爱,动物对人进行善报的主题。在这里报恩的动物不仅限于温顺的鹿、蛙、兔等,甚至凶猛的动物也懂得报滴水之恩。当然,与之相反也有表现恶有恶报主题的作品,如满族民间故事《萨满捉参》中萨满捉参的结果就是被海浪卷进江底淹死了;《棒槌孩》中小蘑菇头他讷、他玛捉棒槌精吃以求长生不老的结果便是被打个头破血流。特定空间的伦理取向的提炼与净化,显现了话语系统中的生态伦理色彩。

总之,少数民族文学中人对动物的友善以及“动物报恩型”的模式都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之间深深的“族亲”之爱,体现了强烈的生态伦理意义。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保留的许多自然景观的由来、形成背景也显现了一种生态伦理意义。满族民间故事中的风物传说《汤池的来历》,孝敬公婆的媳妇用手捧着火柴烧热了结冰的水泡子,从而化作驱病除邪的汤池;《红罗女》,美丽正直的红罗女把昏愦的皇帝捉弄的丑态百出,最后幻演成镜泊湖景观之一。这些故事中演绎自然景观的由来是跟人类的善行、善德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愿望。

少数民族话语系统从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友善相待的“族亲”之爱,以及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愿望中体现了生态伦理意义,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非人类生命和谐、平等、共存的愿望。这不仅为近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飞速运转带来的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而产生的像于坚、贾平凹、张炜、迟子建等的生态创作,以及由之兴起的生态环境美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暗示出现代话语对原有空间伦理关系的冲击与破坏,并随之衍生出了更为复杂的价值立场和伦理体系,即在“现代”与“传统”,“原始”与“文明”之间文学该如何为自己寻求合适和合理的支点。“现代”“文明”的进程在理论上本应是促进文学不断进步的动力,然而文学的发展似乎并不与文明的进化相符相成。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文学一直恒久不变的东西是“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它们是文学得以生存的不竭动力。回顾百年文学,上世纪处以来,中国文学以不断书写对人的价值和权利尊重的人文精神追随着“德先生”的指引。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们把人文精神中尊重的对象拓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和其他非人类生命,实现了生态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对接,是人文精神发展至生态伦理精神,使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惠及到自然和非人类,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我们在谈论保持人类尊严的时候,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发展,保持人对动物的尊重,是保持人类尊严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科学”“文明”和“民主”一样,在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散发着激动人心的光华。现代科技在带来舒适、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渐渐也显示了它在赋予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之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评价现代科技为文学叙事的一个重要维度。理性考究,其实现代科技本身并不具备善恶品质,区别在于如何使用,而关键点还在操控它的人类。我们在接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尊重传统的生态伦理;破除封建传说的同时,也要尊重其蕴含的生态伦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话语生态的重建来达到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的这种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生态伦理意识,为文学处理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人文关怀之间复杂的价值立场和伦理关系体系,寻求到了合适合理的平衡点。中国文学的叙事书写既可以从中获取一套生态话语系统,同时也能通过对现代科技的合理评价来搭建保护自然生态的桥梁,在这一点上少数民族文学给予中国文学予重大的启示。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李玫.空间生态伦理意义与话语形态[J].民族文学研究,2007,(4).

[2]乌丙安,李文刚,俞智生,金天一.满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0

民族医学论文范文4

阿维森纳是位早慧的“神童”,公元980年生于乌兹别克的布拉哈。他10岁就精通《古兰经》;16岁开始写医学论文;18岁成为国王的宫廷医生。又由于他能充分利用宫廷图书馆的所藏,因而知识广博。据统计,他有480种涉及医学、神学、哲学、逻辑学、天文学、地质学、语言学、数学、化学和诗歌等方面的著作。真是个通才、奇才。在这些著作中,他以100万字的《医典》奠定了“医学之王”的地位。

《医典》中包括生理学、病理学、卫生学、疾病治疗及药物用法等内容,还有手术、灌肠、泻下、放血、烧灼、空气浴、目光浴、水疗、心理治疗等医疗方法。在《医典》成书后的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它是当时欧亚许多国家的权威医学用书。

在阿拉伯世界,阿维森纳就是智慧和神灵的代名词,而且流传着诸多关于他治病的神奇故事。

然而,阿维森纳的哲学并未给他充分的智慧,他的医学也没有使他拥有比常人健康的体魄。原因是此人过于重视享受,总是沉缅于酒色美食。致使其体质越来越差,痢疾则成了他的常见病。当他最后一次随同军队远征时,旅途的劳顿更使他腹痛腹泻加剧,以至于一病不起:他曾试过用香芹耔、胡椒籽来治疗,但效果不佳。他无奈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体内的主导系统已失控。”于是,他做了大净、小净,把自己的钱物分送给穷苦人,口中念着祷文,于1037年6月在伊朗的哈马丹归天西去,享年57岁。

酒色美食之类,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适度享用是可以的,亦无害处,但沉缅其中。则会招来恶果,不可不慎之、防之。

据记载,在第三次回来以后,外号“狮子”的法国国王路易八世染上了急性痢疾。御医在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把国王的腹泻归因于王后不在身边,是“禁欲过度”所致。所以开出了这样一个“妙方”:趁国王熟睡之际,在龙床上安排了一位妙龄女郎。国王醒后劝说姑娘回去:“不,我的女儿,我宁愿去死,也不愿靠这个要命的罪孽苟且偷生!”路易八世死于1226年11月8目,终年39岁。

民族医学论文范文5

陈汝德先生,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册执业全科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香港肛肠学会创会会长/监事长,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理事长,香港册中医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香港社团首长合议会医务顾问(首届),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医事顾问,香港保健海流协进会副监事长/医事顾问,香港汕尾市海陆丰陆河文康总会顾问医师,香港耀兴东村居民协会医事顾问,香港环保物流及清洁从业员协会(工联会属会)常年义务特约中医师。

他,知道何为襟怀,故能容纳民之疾苦,让善念照亮行医之路;他,知道何为慈悲,故能将医术化为义举,福荫百姓无数。40载春秋,他研学识,成药,着论文――秉梅之傲骨,不畏艰辛修得仁心仁术;承梅之高洁,善行当先播撒芳馨沿途。他,就是陈汝德先生。

医为後,德为先

扶贫救弱善行仁心

2014年6月8日,第四届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在龙堡国际酒店举行。大会以“团结中医药界,建立互信,凝聚力量,共享资源,发扬香港中医师精神”为宗旨,近300名资深中医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共同探讨了香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动向。及展开了电脑颈肩病的诊断与治疗等中医师的经验交流活动。

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为己任的陈汝德先生担任大会副主席,他的眼睛坚定而有神,眉宇间透露出对香港中医发展前景的十足把握与信心。

陈汝德先生祖籍广东汕尾,父母是乡下人,有着朴实善良的品质。都说医者德为先,自小在乡土气息熏陶下的陈汝德先生身上自然流淌着仁义忠厚的血液,这也铸就了他一生行医济世的襟怀。

陈汝德先生毕业於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和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主理内、外、妇、儿全科,擅长运用针炙、推拿等物理疗法,在医治骨刺、风湿、心血管等内科方面拥有许多成功案例。他细严谨,即使是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骨伤、皮肤科等疑难杂症,都能从容应对。行医四十多年,陈汝德先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经沉淀後的心也变得愈加慈悲和温厚。

三十多年前,陈汝德先生凭着高明的医术和服务群众的心,与同为香港全科中医师的太太颜惠梅女士共同开设了属於自己的诊所--陈汝德康德堂,夫妻二人同心为患者诊治病症,方便了社区居民。在那里,每天都晃动着陈汝德先生忙碌的身影,他总是认真地为每位病人做检查,给他们详细讲解自身的疾病给予治疗建议,无论对大小轻重患者都不曾有丝毫懈怠。陈汝德先生为人正直,经营陈汝德康德堂三十多年来,他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甚至经常为老弱贫病、伤残和无依者减免治疗费用,正是因为他这种大德大义,社区民众们一有不适总是第一个想到找他看,陈汝德先生一时间在香港远近闻名。1993年,陈汝德先生应邀到北京为时任中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仕禄诊病,他细心沉稳的敬业精神让彭仕禄赏有加。

曾任《广东中医》审编委员会委员、当年已九十多岁高龄的著名中医师曾岳庵撰联鞭策陈汝德先生:“汝心越善成功越大,德行弥高医术弥精。”这幅鹤顶格嵌名联既表达了曾岳庵医师对陈汝德先生高明医术的认可,也传达了他希望陈汝德先生精进修习医术、常怀善心济世惠民的美好寄愿。

精於学,勤研习

医绩卓著骨刺圣手

钻研是一种精神,对於一位医务工作者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暇时间,陈汝德先生始终将学习置於首位。他翻遍各类医书,反复研习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曾师从郭仕猷、曾岳庵等著名医师,且常常走访香港有名的中医,向他们请教一些行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虚心向学,不耻下问,医术更上一层。他喜欢进出大大小小的中医交流会,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很多珍贵的思想往往诞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之中。平日,陈汝德先生喜欢研究药物的起源和功效,且屡次尝试研新的药品,效果显著。如今,由他研而成的中药成分的药品已有数种,其中,特效骨刺散帮助无数患者成功治愈骨刺,他也因此被患者誉为“骨刺圣手”。

陈汝德先生是个德医双馨的医师。论医术,他不居人下,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高的医学境界;论经纶,他才高过人,常常将自己的行医所得著述成文,见於业界多家著名刊物登载。论文《腰椎骨刺顽症中医法方治愈例证》经中华中医药学会评定被授予优秀论文一等奖入编《首届全球中医药大会论文集》;《糖尿病脚免截诊治》入编《中医杂》、《香港中医杂》、《香港册中医学会中医药论文集》;《多发性脓肿“流注”、“瓜”中医诊治验证》入编《港、澳、内地中西结合专业交流研讨会医学资料汇编》;《谈中医治疗骨质增生》发表於首届2011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习惯性流产附桂理中易经方验治》,《常用中草药三种》等多篇论文,被编《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荟萃第三集》。其传略、功绩更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香港英才录》等大型辞书。

鉴於其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陈汝德先生先後被聘为香港中医研究院教授、香港册中医学会第二、三届执行委员会康体部副部长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且在香港社团首长合议会、香港华人革新协会、环保物流清洁协会,香港保健海流协进会等诸多社团中担任医务医事顾问。

陈汝德先生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此处的功是百世功,利是千秋利,名是万世名。行医赚钱早已被他抛之脑外,他的最大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医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在业界留下好的名声,著述的医学论文也能流传下去供同行借鉴、传播,仅此而已。

施惠泽,播梅馨

传承医术业界光明

一位名家曾赠予陈汝德、颜惠梅伉俪一副嵌名联,联曰:“汝河澎湃如才识,频施惠泽;德望崔巍若峻峰,远播梅馨。”字行间透露着对他们服务之心的高度赏!一个人行善很常见,但一家人做功德为数不多。为回馈乡里,陈汝德先生定期会组织一批香港中医师在香港及内地开展义诊、赠药活动,太太、儿子也常常参与其中。翻开陈汝德先生的服务工作日,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整齐有致的服务事项和数据,每天做记录工作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他想通过笔记定期总结、发现问题,以期更好地改进服务。久而久之,陈汝德先生发现,每次开展义诊活动,前来看病问药的人都很多,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惠民工作坚持下去,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服务他人。都说医者父母心,他的善心善行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扬,这对於以惠民济世为怀的陈汝德先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欣慰。

陈汝德先生的高尚医德不仅利益小区民众,而且造福整个业界。在香港“欢乐满东华”慈善筹款之认识中草药漫步行中,陈汝德先生和筹办者之一李密汉教授携同一批香港中草药专家,竭力向参与活动的浸大中医学院学生们实地讲解中草药的认识、保护、培育及用等,倾尽所能将知识传授给後辈们。目前,他还和励志会梁李秀娱纪念学校联合开设了一个中草药园,计划在未来把所种植草药的成长过程及其功效编集成册,此乃福荫业界之善举。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医学作为中华文明之精髓和流传千年的宝贵遗产,其思想和智慧堪称奥妙。以前,中医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在今天,中国医学向全世界证明了它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发扬中华民族中医文化瑰宝成为中医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陈汝德先生认为,香港中医文化的传承应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现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香港治病,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香港中医在国际中的成绩和地位,但中医要想真正地走出去,本身先要做一些技术、药物等方面的改革。”陈汝德先生如是说。

“济世悬壶医者心,八纲四诊至精深。

口碑载道驰隆誉,妙手回春递好音。

澎湃江河才格涨,馨香梅蕙德施森。

霍然去病长康众,近悦遐来沐霈霖。”

广东作家杨永可曾赋诗歌颂陈汝德、颜惠梅伉俪,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经百年而不灭,那就是行医向善。如太太名中一个“梅”字,陈汝德先生如梅花之凛然,经得起风霜,耐得住严寒,终修得精湛医术;又秉承梅花之亮节高风,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给人们送来芬芳,历百世而不衰。陈汝德先生工作之喜爱文艺。他针对社会现象不时创作诗歌抑恶扬善。2014年5月出版的《香港汕尾诗词》一书上刊载了陈汝德先生的两篇作品:《悬壶抒感》悬壶济世润良知,妙手回春一首诗;仁心仁术胸中贮,英风习习展心旗;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中医协会萃奇珍,圣手生春施泽频;故土香江常义诊,仁心高洁净无尘。

《警劝吸毒者》

(一)毒瘾缠身谎话狂,家财变卖已清光;小偷升成劫贼,终极坐牢前路茫。

民族医学论文范文6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

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

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必须有节。若恣情,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

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

[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

[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

[14]《庄子·在宥》。

[16]《素问,举痛论》。

[17]《灵枢·九针论》。

[18][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0]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

[2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就存有大量的养生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精气神学说,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并将此学说贯穿于养生与治疗之中。在养生方面,《太平经》注重内养功,认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这种内养功强调守“神”,提出:“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就预先给五脏各画一副神像,炼功开始时,按季节、日、时挂出相应的画像,以此作为信号和提示,卧下人静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脏器上。通过这种意守脏器的练意功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理论和炼养方术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万物皆源于“道”或“一”,谁能得道守一,谁就可长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论和方法。如《极言》篇说:“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静养、导引、吐纳、食养、服丹等修炼方法。葛洪特别强调内保精气。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至理》)他把行气的方法归纳为吐纳、导引、胎息三种。吐纳是用呼吸行气,导引是用形体行气,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气相结合而行气。并具体介绍了其炼养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炼养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转贴于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总之,道教是与医学,特别是中医养生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宗教,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