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 药理学教学 特点 对策
成人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更新和社会对于医务工作者及其层次要求的不断提升,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年我校成人教育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多个专业。药理学是医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特点是内容繁杂,涉及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如何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合理组织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提高成人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成教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较强的学习目的。
一般来讲,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目前的职业状况,或者为了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总的来看,成教学生目的性较全日制学生更强。尽管他们学习的动机各异,但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因此成教学生学习特别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希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抗菌药物时,成教学生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和机制学习热情明显不如全日制学生,但是对如何在临床上应付细菌耐药性的手段和措施则特别感兴趣。
2.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由于成教学生具有明确而实用的学习目标,因而他们学习药理学,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药理学知识点,能坚持勤奋学习,并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带上明显的选择性。成教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像在校学生,一般不会原封不动地全盘接收,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其自身已有的观点、认识和工作经验出发,对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最后有选择地掌握和应用。这有利于其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点,但也会造成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3.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绝大多数成教学生来自基层医院和卫生院,年龄和专业差异大。由于离开学校时间较长,加上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较差,知识零碎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4.具有实践经验。
成教学生年龄差异一般较大,二十岁至三十多岁都有,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因而他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好,特别是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比较充分,理解记忆药物的用途时,对教学要求联系实际较多;理解力强,尤其是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渴求度较高。
5.学习能力多样性。
成人学生在心理、生理上的成熟,使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较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概括性。但是,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职业和生活环境各异,所以其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许多学生由于年龄偏大,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重,注意力易分散,记忆能力较弱,不易于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学习缺乏自信。
二、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1.精心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由于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选择性较强,对于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因此,一般的针对全日制在校生的药理学教材,对于成人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对于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他们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意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药理学教材。在大课讲授的同时,还可穿插一些临床用药事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理解各种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和不良反应,从而培养他们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听、闭卷考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深受学生欢迎。
另外,由于成教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合理掌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授课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向班主任了解等形式熟悉学生的专业、原学历、工作单位等背景资料。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程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点带面。例如,在学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强心苷类药物,精讲细讲,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精华的内容,获得最多的信息。
2.改变教学方式。
鉴于成人学生基础欠牢固、知识结构体系零碎松散等特点,我们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地复习相关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知识,前后贯穿相互联系,构建了一个以药理学知识点为核心,普遍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的发散式开放型知识结构体系,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对药理学新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温故知新,一举两得。
成教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和临床经验,故而在教学方法上切忌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在精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自学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由于成教学生的专业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成人授课课时的限制,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模型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成人医学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广泛,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到医学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起着催化剂作用。我们在课堂上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录像、照片、电影片段等方式,将部分复杂、难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既节约时间,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易为学生所接受。
4.改进考试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成绩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事求是的反映,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应建立符合成教学生特点的成绩评定体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成教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较弱。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我们灵活采取了多形式、多环节的考核方法,如闭卷考试、课堂测验、作业形式、回答提问等,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考核过程上注重平时性、结果性、综合性等三个评价过程,通过平时的考勤、课堂练习、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反馈教学效果,这些平时性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占总成绩50%。针对成人理解力强、记忆差的特点,多考一些贴近临床、涉及多章节内容的综合性题目,少考需死记硬背、内容较局限的题目;另外,通过记录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能力的评价,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总之,成人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明确的岗位定向的应用型人才。教师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提高自身理论与科研水平,又要调查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真正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而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样发展职业教育成为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在中专院校的教学中,英语作为中专院校的必修课程,它对于培养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视。
一、中专英语教学的特点
农业学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中,因而其英语教学具有不同的特点。农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具体特点如下:一是中专英语更加重视口语和英语的实际应用。中专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应经做出初步的规划,中专学生学习英语更加具有针对性。普通高中生重视高考时能够考出更好的成绩,高中生学习的都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学的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并不强的英语知识,而中专学生学习英语是职业的需要,他们更加看重英语的实用性,对于英语学习中的并不实用的又晦涩难以理解的,而且自日常的交际中很少用到的英语,中专学生一般都舍弃这些内容。中专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运用、口语以及专业名词方面的知识[2]。二是农业学校英语的教学逐步趋向专业化。农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中学校,农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依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更加专业、更加实用的人才,因此农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教材就不能和普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材一样。农业英语教学主要是依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中专英语教学中贯穿一些专业名词,并且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英语文章进行学习。目前由于中专英语教学并不成熟,教材也比较落后,有些中专学校依照普通高中的英语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三是中专学生英语基础需要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中专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
二、中专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2.1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成为提高中专英语教学的重要问题。英语教学不单单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还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作为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的信任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英语教师,就会喜欢英语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大量的情感,让学生喜欢自己,进而喜欢英语,这样在英语的学习中才能够和学生达成共鸣。教师要经常的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1]。利用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营造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2.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中专学校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以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为主,因此在中专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结合农业学校英语的特点和学生的英语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需要依据不同的专业突出英语学习的不同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学的内容要让中专学生运用到未来的职业中,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中专英语教学的内容过于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中专英语的学习中,使用的教材要难易结合,另外教师要结合中专学生的专业特色,安排合理的英语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
2.3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展教学
对于中专英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非常的重要,中专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存在不足,需要教师结合中专英语教学的特点,合理的开展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听力是学生的学习的薄弱环节,因此在中专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听力训练。对于部分学生读英语听力学习中出现抵触的心理,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一边锻炼听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口语方面的学习,中专学生常常因为心里胆怯而不敢张口,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英语发音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更多的问题,英语的发言不正确,很难提高英语的听力,因此在中专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开展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英语小品等活动,这样给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地方,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中专学生应该养成晨读的好习惯,在晨读中复习和掌握学过的知识,晨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英语学习的内容,安排学生晨读的内容。另外学生可以适量的阅读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读物,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首先是掌握单词才能够够写出优秀的作品。教师应该加强学生英语单词的积累能力,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需要重视单词的掌握,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单词记忆方法。掌握单词之后,学生要对英语写作的话题进行系统的训练,熟悉话题,让学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英语写作的能力。
结语
农业学校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通常从融洽师生关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教学等方面入手,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只有重视红河州农业学校英语的教学,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声乐教学;基本特点;意义
声乐教学以学校声乐教育为主导,以社会和家庭声乐教育及其声乐活动为辅助教育手段,在自觉与非自觉的声乐活动中吸取教育的滋养,并在不同的施教结构的整体中相互协调影响与作用。在统一的审美导向与寓教于乐中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声乐艺术的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创造集体,它集词作家、曲作家、歌唱家及其演出传媒、出版、比赛以及各种声乐活动场所为声乐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在统一审美意识与教育发展中需要有明确的认识,以便提高声乐教育质量。
一、充分重视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
宏观上讲,声乐教学总体上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一致,有共同的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微观上说,声乐教学又有它独到的、特殊的一面,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声乐教学侧重演唱技能的培养。声乐教学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声乐课就是学唱几首歌”,而侧重演唱技能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特点。声音既看不到又摸不到,而技能是通过肌体动作来完成的。动作可以反复训练成自然的习惯状态,要想形成稳定良好的声音状态.必须通过积极准确、协调统一的动作训练来达到训练声音的目的。它的训练方式是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好像天天都是一样的内容,没完没了地练习。然而就是要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枯燥无味”的训练过程达到科学方法的形成、加强和巩固的目的,继而变成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这正像许多著名歌唱家所说的,“这一‘简单’甚至‘枯燥无味’的不断循环反复的声音训练过程,又是一项不可轻视的、终生为之奋斗、必不可少的智慧工程”。
这并不是说声乐教学就可以忽略对知识的传授。如在音乐知识方面。在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方面等,声乐教师都必须认真而细心地讲授,这方面属于知识传授。在嗓音的训练和运用方面,主要是技能的训练和演唱习惯的培养。声乐课所训练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在音域、音量、音色以及演唱的风格性、发声技术适用的灵活性等方面的扩展、加强和完善是无止境的,也是需要终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
2.声乐演唱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在表演中,歌唱和其他的音乐表演一样。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其他学科的学生在考试时,可以对疑难问题反复思考并进行修改,而在实际的声乐演唱中,不允许随意地停下来,演唱过程中的某些声音不理想、不规范乃至“开破”也不允许再进行加工修改,如考试和演出中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则被视为“重大事故”。因此,歌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能都必须训练成自然表达的、下意识的、甚至本能的条件反射状态,才能在实际演唱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声乐教学的“乐器”是声带和与其相关的发声器官。发声器官中有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藏在身体的内部,这是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本质上的不同。另外,在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歌唱者本人的主观听觉与客观实际难以统一,有时歌唱者觉得声音很大,而别人觉得很小;有时自己觉得声音很小.可别人反而觉得大。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声音分两个渠道传播:一是向人的内耳道传送;二是由口腔向体外空气传送。声音经过内耳道时觉得很大,经过口腔向体外传送时,自我感觉好像小了,这就是大多演唱者最易犯的“主观主义”。这两点也是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为不同的特点,更是声乐教学中最令人头痛和棘手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声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两个特点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声乐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常常取决于教学双方对这两大特点的具体认识和所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否行之有效。
所以.声乐教学既要遵循一般学科的教学原则和规律,又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教学特点。
二、声乐教育学的教学意义
1.学习声乐教育学是从事声乐教育的前提学习声乐教育学是从事声乐教育的前提,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声乐教育的教学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了解其教育系统的关系,并把握和协调相互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声乐教育的发展。
2.学习声乐教育学有助于提高施教者的教育理论水平。学习声乐教育学可以使施教者掌握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当好一名教师或准备当教师或从事相关的声乐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不仅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还善于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学习声乐教育学有助于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声乐教育改革。随着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推进,以及声乐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这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并树立教育改革的创新观念.以适应声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4.声乐教育学是贯彻正确审美导向的理论基础。声乐教育学全方位地概括了声乐审美教育的系统结构,并充分解析了施教与受教者的学习、研究的具体内容,规范了声乐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向,是进行声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4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课堂教学的语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要充分掌握口头语言的特点,趋利避害,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这在于
⑴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啰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⑵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 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⑶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等活动来表现个人情感的身体动作。教学如果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为老师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节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
⑴表情语言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面对面进行交谈时,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对方交谈时的表情获得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应恰当利用表情来帮助教学,会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盯住老师的脸,如果一位教师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分神。
老师的在讲课中随着知识讲述而起伏变化的表情,还可以还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人性本质,避免知识的机械性。如讲述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时,一个崇仰、神往的表情胜过任何的语言陈述。
⑵手势语言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做老师这一行的人,说话时特别喜欢打手势,其实这是一个职业习惯。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都喜欢使用手势语言,因为手势动作和表情一样,都是老师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能使满堂生辉,增强教学效果。手势有时还可起到口头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验语言
实验在验证数学知识的权威性、有效性方面是其它的语言无法比拟的。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课本和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过实验语言却可以无声胜有声。
⑴实验语言是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工具。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将不单要求学生机械的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使用实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
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特别喜欢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实验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方法,如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知识,若能运用好实验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由感知兴趣提高到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完知识发现、形成、拓展(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运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方法。而且数学的实验和科学典故、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经验的提炼,避免科学的给人哪种冷冰冰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特点,从而产生科学情感和科学思想。
⑵实验语言是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充分训练。要真正观察好一个实验,就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发挥动手、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把握住观察的重点,训练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注意中心调整和运用能力。
⑶实验语言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运用、创造知识能力的最好训练。新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是以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运用好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设计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最好方式;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和寻找规律,更可使学生完成了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更高层次。同时这种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所形成的知识要比课本和老师讲述要真实和牢固得多。
四、板书语言
板书不是讲授内容课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语言受空间限制较大,但时间延续性、对重点内容突出性强,老师的板书应做到计划性、启发性、规范性。
⑴板书的计划性 要求老师事先要吃透教材,将学生最容易忘记、混淆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的要点。板书的先后顺序还能使学生看到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看到思路和方法。而通过板书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不同,把握到知识的脉络框架。
⑵板书的启发性 板书的空间限制性强,老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板书,所以对板书一定要强调其的启发性,利用几个简短句子甚至一个大的问号或文字所加几个点,将学生的心中的疑问和好奇心吊起来、引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⑶板书的规范性 板书的时间的延续性强,不象口头语言过了就过了,它会留在黑板上,所以板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的要求都更高。统一风格的规范性板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记忆的规律,形成良好记忆和思维习惯。一个规范、完整的板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美,还体现出老师个人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表现,坚持下来可以薰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使学生自觉地鉴别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5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 特点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理论体系,包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教育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研究存在与西方相关研究求同多而求异少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与实验的基础上,参阅其他研究成果,试图归纳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
1.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存在差异,显示出各年级归因倾向各异的特点。归纳起来,小学生倾向于将成功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高和自己刻苦努力、运气好,较少归因于临考前的“抱佛脚”和心境好等原因;倾向于将失败结果更多地归因于心情紧张、他人帮助少、临考前不抓紧时间复习等。初中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自己长期努力学习;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质量差和自己没有长期努力,较少归因于运气和心境等。高中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高、教师教学水平高、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运气差和他人帮助少;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子能力低、没有努力、紧张等,较少归因于他人帮助少、考前没有加强复习等。
通过比较中小学生不同年级水平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差异发现,年级或学生年龄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除临时努力因素外,对其他各种原因的知觉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学业成败的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归因倾向。但是,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与西方学者研究结果不同。
2.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学业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成功的期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韦纳的研究表明,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学生如果把学业成败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那么对现有结果改变的期望就不高;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改变结果的期望就高。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无论是成功结果还是失败结果,中小学生都愿为获得成功而付出努力。这显然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结果。此外,在是否愿意努力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3.中小学生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应较敏锐
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韦纳与其同事们的研究证实了每一原因维度都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我国学者根据西方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学生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特点,对中小学生与归因倾向相联系的情感反应作了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之后,更多地产生了欣慰感、自豪感和对教师、他人的感激之情;在失败后更多地产生了内疚、自卑和对教师及他人的怨恨。另外,对情感反应的性别差异检验发现,在成功结果上,女生的欣慰感明显高于男生;在失败结果上,女生明显地产生了更多的自卑和怨恨。
二、我国中小学生归因特点成因分析
1.中国人的“自谦”人格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贯强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提倡人们崇尚谦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这一传统思想的熏陶,因此,把成功结果首先归因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然后才是个人的努力及能力。我们的一些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趋乐避苦的欲望,它能做为一种动力而激起人的行为。中小学生把学业成功归因子自己的刻苦努力、心境好等内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或自己运气差等因素,这是为了保护自尊心、消除焦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机制(或自我防御归因),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而这种“自利性归因偏差”又与“自谦”的人格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我国学生归因的特点。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因为它代表了我国学生的一种特殊的归因倾向。
3.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
突出的刺激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常使之对其做出过度的反应。这种过度的反应又往往使得人们把最突显的刺激看成最有影响力的刺激,从而产生归因偏差。一般来讲,学生对于学业失败的印象较深,因而往往高度重视学业失败的原因。对于学业上的失败,教师、家长总是要给予批评,批评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智力状况、努力程度等方面。学生又把教师、家长的这种评价和暗示做为对自己学业成败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因而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不努力等。
4.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
中小学生能够觉察到学业上的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这表明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承担责任,并意识到自己只要作出努力,采取一些改进学习的策略,失败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在失败之后所做的“努力”归因,对今后奋发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是对学习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5.各年级归因倾向不同
由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知识状况、成熟程度、发展水平等方面各异,因而在学业成败的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差异是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尤其明显的是初中生的归因倾向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的归因倾向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期是个体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性与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而高中生积累了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趋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着比较固定的认识,因此更倾向归因于内部、可控制因素。
6.个体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期望)
如果学生对未来的学业成绩抱有希望,那么,他就会充满信心,为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加倍努力。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点显然与志向水平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归因理论在期望研究的分析上取得了新进展,它确认认知因素是期望增减的主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学生对学业成败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具体来讲,把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对于朗望的改变就小;而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期望的改变就大。相对于成功结果,中小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因而改变失败结果的期望值就高。
7.在归因过程中把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
情感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中小学生获得学业成功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从而对其产生感激之情,然后才是欣慰与自豪。对于学业上的失败,尽管学生产生自卑与内疚,但并不失去信心,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失败状况就可以改变。因此,面对失败,不抱怨他人,较少产生怨恨,表明他们对学习有责任心。这也正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另外,由于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影响,学生更易接受成功后的积极情感,而较少接受失败后的消极情感,即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
三、教育建议
1.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这个评价是依赖于个体已形成的内部标准、志向水平、社会常模等信息而进行的。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活经历,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家庭教养、社会地位和性别等条件不同,因而以往曾经出现过的行为结果、归因、期望和情感都可以被重复、改变、放弃或更新,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归因方式──与归因有关的信念体系。这个信念体系是对行为结果归因的前提,并影响随后的行为、归因、期望和情感,也影响已有信念体系的维持和改变。所以,对有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应加以区别对待。
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则奋起直追,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并不是在智力水平上,而是在学习积极性上。他们各自的学习积极性与其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知觉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却很差,似乎学习上显得无能。事实上,这些学生常常把考试不及格或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脑子笨、力不从心。由于这些学生习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因而感到自卑,陷入对自身失望的状态,认为自己难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成功不抱期望,随之放弃努力。如果偶尔得高分,他们也会觉得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不难理解,这种学生不是真正没有能力,他们表现出来的无能是因其缺乏信心造成的。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形成关于自己学习成败原因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反过来又会影响其学习行为。学习好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只要肯努力就能学习好;学习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努力也没用,只好碰碰运气和求得别人帮助,这也是学校中许多“后进生”的症结所在。因此,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归因,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特点区别加以对待。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如果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低的信念,则只会加深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无助感,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教师如能引导这些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创设一定情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就会逐渐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方式,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确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2.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自己的体验中获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逐渐形成关于自己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和自己在学习中能否成功的信念。这是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行为表现的具体反馈。教师的情感和随后对学生采取的态度、行为,以及先前给予学生的信息,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能力、努力程度等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也会形成关于学生学业成败原因的信念,这些信念将影响教师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并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机会。在课堂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教师有的时候对某些学生存有一些偏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学业上成功可能性的信念,甚至影响其个性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学生以适当的评价,避免产生不良影响。教师有可能不知不觉地通过以下3种途径给学生提供能力低的信息:1)在简单的任务中,成功了给予表扬,失败了却很少批评;2)学生不需要帮助时,教师过分地帮助,这样学生会认为自己能力低;3)教师对学生的失败表示同情或无可奈何。
3.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其中,把握好教学内容和考题难度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因为教学内容和考题的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做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并影响其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难,势必使学生重复失败体验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尤其是经过刻苦努力后仍旧失败,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他们就会在学习中丧失自信心,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简单,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就会沾沾自喜,认为用不着努力也能学好,最终得出自己能力强的归因,从而减弱学习的刻苦性,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依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把握教学内容或考题难度,做到难易适中,既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又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持续稳定地发展。
4.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众所周知,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这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就能改变其后继行为。也就是说,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的影响。简言之,归因的变化可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而这种新的行为又会改变归因。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在活动中由于错误的、不精确的归因方式会表现出不良的情绪、期望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在成就背景中,学生会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和成就行为;新的行为又会引起新的归因,从而形成良性或恶性循环。因此,归因训练的意义是重大的,它预示着人们的不良归因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归因影响人们的期望、情感和随后的行为,因此,必须对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进行矫正。例如,有的学生习惯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教师就应明确指明他们的失败是因其努力不够造成的,训练他们在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主观努力程度方面。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避免产生自卑心理。再如,有的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教学质量差、教师有偏见等外部原因,这是一种防御性归因,是为了保护自尊心。针对学生的这种防御性归因,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从学生归因于教学质量差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主观努力因素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讲,要让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强、做了努力等),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差、考题难等),使其相信自己以后经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鼓励和强化,使其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