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高等医学教育;导师;建议

0引言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一支高素质、强结构的导师队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院作为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同样导师也面临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和教书育人的双重矛盾。如何优化、强化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院乃至很多医学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课题。本文以我院为例探讨加强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方法和机制。

1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

1.1学科分布不均衡

学科分布是衡量导师队伍建设均衡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机构学科发展状况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统计显示,我院61%的导师分布在31%的优势学科里,仅导师数量最多的一个科室就占导师库总量的11.5%,是数量最少科室导师数的15倍。招生情况分布是导师分布情况的另一有力佐证,从统计情况看,上述31%的优势学科招收了研究生总量的55.5%,尚有27.8%的导师3年内没有招收学生,各类数据提示导师队伍的分布及研究生招生的分布不均衡,将对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进一步影响。

1.2学术水平不均衡

科研课题、经费与成果是反映导师学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反映导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可接受教育层次的关键因素,我院导师学术水平层次整体较高,但深入挖掘数据可见水平差距较大。统计显示,我院导师人均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1.15项,人均科研基金41.1万元,影响力较大的导师同时拥有20余项各类课题,仅省部级以上课题就有多项,科研经费百万元以上的占14.4%,科研经费低于20万元的占16.0%,有12.8%的导师没有任何在研课题。年人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8.7篇、编撰专著1.39部、3年间人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0.83项,最多的导师为105篇,编撰专著最多的导师为11部,相比“三无”导师差距甚大。上述数据显示导师学术水平不均衡的状况确实存在。

1.3导师数量相对较多

按照惯例,各教育机构每年(定期)组织导师增列遴选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遴选工作仅重视申请人基本条件的审定,原则上只要符合遴选标准的人员均可增列为各类导师,而导师淘汰机制相对缺乏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致使入口大于出口,甚至只进不出,导师的数量逐年增多。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研究生招生量相对固定,逐年增多的导师量相对招生量而言增长速度略显突兀。目前,我院导师数量与硕博士研究生招生总量基本持平,且略多于招生量,影响力较大的导师可招收多名学员,约三分之一的导师多年招不到学生。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种现象存在,很多专家将导师身份视为一种水平或荣誉的象征,创造一切条件来遴选增列导师,并未清楚的认识到导师的责任和义务。

1.4“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所谓导师“近亲繁殖”就是本校学生留校任教,《自然》杂志曾报道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的学术产出率与“近亲繁殖率”呈负相关。学术界普遍认为“近亲繁殖”因人员接触的知识有限、研究方向单一,极大地限制了团队学术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董泽芳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近亲繁殖”现象在一些高校中仍比较严重[2],急需改变现状。顾海兵等人调查的987名导师中有604名是毕业后留校任教,占总量62%,研究指出中国高校“近亲繁殖”程度比海外高5倍[3]。但也有人认为“近亲繁殖”的学术团队凝聚力较强,利于促进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

1.5导师教学能力不均衡

导师教学能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机构发展动力与活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尤其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在各类政策的影响下,很多导师忙于应对科研和临床任务,忽视了教学工作及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个别教育机构而言,迫于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的压力,不得不聘用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导师来填补空缺。这种现象致使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导师教学能力不均衡,是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根源[4]。

1.6导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导师评估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衡量、评价导师工作能力与效果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导师质量评估体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目前没有公认的、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系统模型可供直接使用和参考。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对于导师遴选、培训和淘汰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建设创新型、活力型导师队伍发挥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工作中,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现行的导师评价体系和标准有很大的局限性,评价标准覆盖不完善、评估目标不明确、评价手段单一,且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以至于引起被评价对象的厌烦。

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2.1提高导师遴选增列准入门槛

根据国务院学委会有关规定,导师遴选增列工作是由各培养机构根据自身建设发展及教育需求通过自行设定遴选标准、自行审核的方式进行,因此各单位设定的遴选标准不一,有些单位导师遴选标准多年不变,没有真正落实导师遴选增列学术造诣较深、科研成果显著,对社会和国家有重要贡献,热衷教育事业,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的基本原则,因此没有实现导师遴选的根本目标。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有必要提高导师遴选增列标准,严格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淘汰率,打破导师是一种高层次荣誉和待遇的固化认识,灌输责任意识,做到与时俱进,让具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导师走上岗位,确保入选导师的“质量”与水平。遴选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选聘标准,重点考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这是选聘研究生导师的基础[5]。同时,在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过程中,不能实行一刀切,要根据各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来决定遴选计划和遴选标准。

2.2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导师管理工作中,建立合理、完善的研究生评估制度,实行导师动态调整和弹性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导师“能进能出”的管理模式,确保导师队伍科学、合理。导师评估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奖惩和优胜劣汰,更是帮助导师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完善自己,增强研究生培养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突出导师的主动参与性,使导师主动参与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反馈等工作中,使评价制度更加完善,评价工作更有服众力。导师评价尽量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导师,会导致导师评价指标被固化、程序化和测量化,进而束缚研究生导师的个性和创造性[6]。推行导师竞争上岗机制,把“导师”看成一个工作岗位根据每年的招生计划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既符合基本条件,又符合量化指标的申请人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只有优胜者方能遴选上岗[7],成为名符其实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这样将审核导师资格和遴选导师上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保证了导师的质量,也为优秀的年轻导师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2.3加强导师培训强化责任意识

导师培训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易被误解成岗前培训。目前各高校都开展新任导师岗前培训,且培训内容大致相同,形式也较单一:聆听经验、学习规定、相互交流。长此以往,导师不仅对培训感到厌烦,还会成为一种负担。同时,如果片面理解导师培训,就会忽视对已有导师的培训,导致他们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把握学术前沿问题,以及科研和指导研究生中遇到的困难[8,9]。另外,导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导师培训项目只是进行统一的培训,没有对不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更没有针对导师评价中发现问题的培训,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建立系统、动态的导师培训机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多形式的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学术报告、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确保他们站在学术前沿,视野开阔,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开展培训的同时要评估培训,反馈培训的成效[10]。

2.4拓宽渠道避免生导师“近亲繁殖”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学缘结构,逐步减少和消除“学术近亲繁殖”现象,鼓励高等学校大幅度减少或者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并逐步形成规范制度。美国高校采用禁止本院毕业生留校任教和“非升即走”,从根源上杜绝和避免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的做法对于我们而言,虽然难以实现,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1]。我们认为,根据当前实际,为更好地打破“近亲繁殖”给研究生培养工作造成的固化思维等现象,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进来”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导师互聘、联合培养机制,即通过建立教学联合体的途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教育机构通过提供丰厚的待遇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为导师队伍和培养思维补充“动脉血液”。“走出去”顾名思义,就是加强导师学术交流,参照导师培训计划,选派骨干通过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形式外出学习,另外,必要时要敢于对各种业务和能力较差的“专家”下达“逐客令”。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导师的流动体制,确保导师来源的多样化,促进导师的合理流动[12]。

2.5注重青年导师培养优化布局

鉴于各大院校导师队伍学科布局及年龄分布不合理的现象,要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关键是年轻的优秀教师能否顺利成长、交接。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辟绿色通道,选出一些“特例”,以便于优秀的年轻学者最大限度地加入到导师队伍中去,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比例协调、配置优化。通过青年导师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导师队伍在不同学科间的比例分布,重点扩充原创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教师队伍,保护和扶持弱势学科,注重学科交叉,培养跨学科学术带头人,壮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导师的规模[13]。年轻的导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导师高学历化,是导师队伍素质建设的基本保证。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说道“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呼吁各国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14],这种方式既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又是优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必要途径,同时为导师队伍带来新生力量、思想和培养研究生的新方法。

3结语

医学是生命科学,要培养出拔尖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做保障。很多院校通过现行的导师遴选增列标准,促进导师队伍逐渐壮大,一方面说明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辈出,符合现行导师遴选资格的人数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因为遴选增列的标准偏低,致使研究生人数和导师人数比例失调。导师队伍的合理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既要加强导师能力素质的建设,有一支学术造诣较深、事业心较强、安心任教的导师队伍,也要注意导师梯队建设,有一支素质和学风优良,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潜力较大的年轻的学术梯队。加强导师梯队建设,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和扶持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是当前导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建设发展,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及导师建设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创新,导师队伍建设工作也不断规范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一些不足,导师遴选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导师带教督导机制需要进一步落实,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科研结构、能力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导师队伍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工作必将取得新的辉煌成绩。

【参考文献】

[1]胡云良,李昌崇,陈浩.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10,9(3):1-3.

[2]张继平,董泽芳,黄建雄.中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的近亲繁殖强度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6):93-99.

[3]闫建璋,余三.高校教师学术"近亲繁殖"分析及文化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5,9(3):120-124.

[4]杨继岚,沈丽达,蒋永新,等.高等医学院校中青年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及改善措施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5):49-51.

[5]岳娟娟,刘卫东,王振维.军医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的典范模型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28-30.

[6]叶慧.构建高等医科院校研究生导师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668-670.

[7]王刚,但炜,熊伟茗.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34-138.

[8]张立立,张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军医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27-1428.

[9]高哲学,曹明平.关于构建医学青年教师培训体系的几点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35(4):283-285,301.

[10]阮志华.肿瘤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引入整合医学理念的探讨[J].安徽医药,2016,20(4):813-814.

[11]李素琴,王淑娟,阎效鹏,等.美国高校避免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的做法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6):61-64.

[12]路景涛,袁平凡,李培培,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5,19(12):2020-2021

[13]吉峰,高哲学,王洪恩,等."复合导师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121-122.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医学英语的定位 教学模式 应对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国际化合作越来越密切。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已逐渐意识到跨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由于英语已逐渐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通用语言,新世纪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医学工作者进行交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世界各个国家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应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明确提出:“各高校应设计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学习后进行医学英语学习。据调查(张燕,2006),全国5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开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课的比例分别为15.4%、7.7%、100%、21.2%、13.5%。医学英语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医学英语课(通常作为一门选修课) 虽然也由应用语言系的英语教师(中教和外教都有)讲授, 但侧重点不同。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基础英语教学已把重心从以往的阅读领先逐渐向听说转移。而医学英语教学目前仍侧重医学词汇构成规律及有关的一些阅读和翻译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平均课时数为40学时,是基础英语课时数的1/6(张燕,2006),这远没有达到《大纲》规定的不少于100学时的最低标准。由于医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医学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无疑忽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医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目前绝大部分医学院校在部分学生中间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与医学英语教学不同,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来讲授非语言专业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任课教师为医学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两种教学语言既是获得专业知识的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即通过双语教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但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能够真正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还很少。有的教师虽然有留学经历,但缺乏双语教学经验;一些职称较高的教师虽然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驾驭外语的能力却有所欠缺;一些青年教师外语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却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授课经验不足。师资的外语水平严重制约了各医学院校双语教学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了医学生专业外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针对医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医学英语教学应作为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医学英语的教材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应组织有经验的医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及应用语言系的英语教师合作编写医学英语教材,使编写的教材既遵循中国的规范和标准,使其风格和秩序与国内教师的教学思路相符合。为了适应医学院校多层次、多学科的不同需要,教材的编写层次化、循序渐进。编写教材的方式也应多样化,难易度要有区别。比较适合的编写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为中英文对照方式,面向较低层次的学生使用。另一种形式是加中文注释及中文导读的外文教材,面向重点院校和较高层次的学生。选用教材时,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给学生选择权。另外,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对统编教材进行一定的删改。其次,建立医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制度。政府相关部门不仅应对双语教师的培训进行统筹安排,还应加大对科研与培训费用的投入,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特别是派往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接受有关专业的培训;若经费不足,也可选派一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到外语专业学校或者大学进修学习。再者,各院校要定期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医学英语教学培训班;对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年青教师,要有专门的导师带教。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力争使这种培训制度化、规模化、效益化,避免使培训流于形式。总之,只有在整体师资问题解决之后,医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才能有实质性进展。第三,统一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管理,形成统一的英语教学体系。基础英语教学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在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学习后,医学英语教学应侧重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及医学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听说能力提高后,再进行医学英语翻译及写作方面的训练。到了临床阶段, 还应加强学生临床医学口语的培养,侧重英文病例的阅读与讨论,开展英文文献的学习讨论与交流。从而达到医学英语基础阶段与临床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不断线。

四、结论

国外未来学家曾预言,在21 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工业中,不是在科学技术上,而是在高素质人才上。医学英语教学正是培养这种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来看,医学英语教学应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一整套独特的教学模式,一套系统的统编教材以及一支成型的教师队伍。医学英语教学将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为了搞好医学英语教学,各级主管部门还应对医学英语课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对医学英语教学进行及时跟踪,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对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交流,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吸纳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并及时了解医学英语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保证医学英语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医学英语学习是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对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洪源、沈剑虹:《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拓展》,《考试周刊》,2008。

[3]赵庆红:《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医学与社会》,2005。

[4]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3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教育活动中资源耗费的综合反映,也是体现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经营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同时也是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拨款标准和学费定价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不同高校教育成本差异,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育成本界定与测算依据

从经济学与会计学上探讨成本概念是有差别的,经济学考察的是成本本质,会计学则更侧重在实际财务系统中的计量。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角度所界定的高校培养成本有其特殊的指定。

(一)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

首先,从完全成本及费用发生与教育服务相关程度的角度出发,基于高校教育活动规律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框架,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价值耗费应属于财务范畴的狭义成本,须围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学生进行费用归集和分配。其次,教育成本的概念体系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对实际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耗费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根据教育决策和教育成本分析的需要对教育资源的耗费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虽然学生(家庭)也为教育支付了学费等直接货币币成本,但教育部门应仅计算高校实际发生的教育资源耗费,而不应将某一特定交易主体的成本计算在内。最后,尽管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均要为教育支付难以估量的机会成本,但这种非货币成本实际上并未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以准确无误地由多方来进行分担。

因此,在讨论高校教育成本问题时所研究的教育培养成本通常是属于财务范畴的狭义高等教育成本,不包括学生或家庭支付的个人教育成本,也不包括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间接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项目的确定

教育成本核算不同于一般的成本核算,也不同于学校的日常收支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是高等学校用于人才培养的资源价值,学校经费支出中培养学生以外的活动以及非教育产出的成果并非都属于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因此,正确核算教育成本必须剔除与受教育者教育活动无关的开支。

从项目构成看,教育成本由高校经费支出中的部分项目构成,并会随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加而提高;从项目权重看,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中的主要项目都分别包含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和高等教育成本中,二者有较多的依存性。实际操作中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基于教育活动的相关规律,从成本组成内涵出发,依据高等教育成本支出的界限确立教育经费事业性支出与教育成本的对应关系,并制定统一的调整转换规则。

第一,不应计入的项目。剔除事业性支出中与人才培养无关的支出,如经营支出、捐赠和上解支出等;剔除离退休费用,但在职人员的离退休保障必须采用替代方式计入;成人教育类学生的人数及其经费收支均不计入核算项目。

第二,部分计入的项目。将与人才培养有关但不应全部计入的支出,采取分担的方式计入成本,如:在学校经费支出中,有一项权重较大的项目,即科研经费支出,包括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中,却不符合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的界定要求,不完全构成教育培养成本。但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科研添置的设施也会为教育教学发挥长远的作用。因此,科研成本可依据国家发改委《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05〕1008号)的规定,按科研费用占教育总支出比例的70%相应核减各成本项目支出,并考虑一般科研项目需2―3年完成与科研经费结余等原因,计算时科研项目经费可分摊到3年支出。

第三,折旧计入的项目。固定资产是培养学生的必需条件,其转移价值也是构成教育成本的重要项目之一,计算成本需将资本性支出采用折旧的方式替代计入。按照我国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依据经济学原理,学校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所购置的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由于客观存在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及一段时间内物价的变化,其价值会相应改变,账簿记录中却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已耗损价值。因此,应根据资本性支出的特点,对现有固定资产原值分类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具体而言:房屋建筑物应提折旧,统一按当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总值的2%(50年折旧期)计提;设备按分类折旧率(专用设备按8年、一般设备按5年,其他设备均按10年折旧)计提折旧,计入当年教育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测算的方法

利用高校实际教育经费收支的会计资料反映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按照国家发改委《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规定,实施会计调整法将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事业性支出明细科目的数据,按照高校教育成本计量对象以及统一的调整转换规则进行分类归集,从支出角度将高校培养成本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及固定资产折旧与利息支出四部分,测算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图1)。

二、高校教育成本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由于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培养成本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投入、物价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同属江苏省域的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学科类别的13所本科院校及4所高职院校进行实证调查,以这17所高校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学校基本情况与教育经费收支情况为样本,其中经费总支出达75.4亿元,标准全日制学生数约31万人。借鉴会计调整法的基本思路归集教育成本,通过对实际财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进行成本比较分析。将所调查高校按学校层次分类为:重点本科(以是否属于国家“211工程”以上院校为划分依据)、一般本科、国家示范高职与一般高职四类;按学科专业分类为:人文(社科)、理工、医学、艺术(体育)、农林类,分层分类调查研究教育培养成本的差异性。为确保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避免基建支出和设备购置在不同年份的非均衡影响,以各高校近三年各项财务数据的平均值为基础,测算出江苏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17所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与有关效益指标(表1)。

(一)不同层次高校教育成本差异性分析

由于教育质量产出的模糊性及难以计量,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规定的部分合格指标来表征教育质量,以保证学校能够培养出基本合格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为首要原则进行样本筛选,进而用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本次成本调查所选各项高校办学条件指标既是本科教学评估中用来衡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高等教育成本效益的显性指标。表2所涉及高校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利用SPSS V19.0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对比(结果见表2)。除生均校舍规划建筑面积以外,学校层次与培养成本及各项效益指标显著性均达到显著程度(Sig.≤0.05)。无论从生均培养成本的角度考察,还是从办学效益指标上看,本科和高职之间、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之间、示范高职与一般高职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运用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分析方法,重点本科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以及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从成本―效益指标维度考察,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差异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本与效益的变化,与教育质量直接相关。

(二)不同专业类型高校教育成本差异性分析

根据测算目的,样本拟定在层次相同或相近的高校范围内选择不同学科类型。首先,此次调查所涉及高校的地域范围限定在江苏省内,忽略区域经济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根据每所学校的主要专业学科类型及历史沿革,将10所一般本科院校划分为6个类别,分别是:人文类2所,理工类3所,农林类1所,医学类1所,艺术(体育)类2所,其他类1所。最后,为除去各高校之间较个性化的因素,对同一类别所有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和标准学生数进行加总计算,分别取各类型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及各效益指标的平均计算结果,虽然样本数量略显不足或比较局限,但从实际操作上看是合理的。由此,得出各类型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系数,如表3所示。

从平均计算结果来看,各专业类型高校的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可分为四档:艺术(体育)类最高,超过3万元;医学类次之,高达2.94万元;理工、农林类相差无几,为2.2―2.3万元之间;人文类也达2.04万元。若以人文类教育培养成本为基数,理工高出幅度约12%,农林类高出幅度约8%,医学类高出幅度约44%,艺术(体育)类则要高达约49%。

从不同专业类型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与主要效益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看,医学类高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高于同类院校2倍以上,表明其教育过程对教学、实验设施需求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因而培养成本最高;艺术类高校的生师比显著低于其他类别高校,而其生均校舍规划建筑面积又显著高于其他类别高校,因而教育成本也较高;理工类高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仅低于医学类,生均校舍规划建筑面积也仅低于艺术(体育)类,表明其对教学设施要求较高;农林类院校专业占比以理工科居多,因此其培养成本接近于理工类型高校;人文类高校生均校舍规划建筑面积与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两项效益指标均处于同层次高校较低水平,这不仅符合其专业培养特点,也是其专业培养成本较低的原因。

三、高校教育成本差异性研究的作用

1994年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家长的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根据在校学生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这两个文件明确指出,学费标准的制定,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标准都要参照生均成本确定。因此,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及差异性,有助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学费标准和拨款标准。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4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学生在高校的发展更多的依靠成为学生骨干后,学校给予学习、锻炼的机会。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更注重培养大众型的具备基本素质的人才。但是在高等教育中也不应该缺乏其中的“精英教育”。尤其是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本文在培养学生骨干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希望对不同的学生能够分层培养,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骨干。 

 

学生骨干,顾名思义是学生中的领路军,通俗点说就是学生中的主要干部。学生干部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其主旨就在于发挥师生间上传下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且最大限度地为同学们搞好服务。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本身也是同学们自己的组织和权益机构。而在引领学生干部的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骨干,如何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学生骨干将来的出路等等都是迫切需要思考的。 

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在学校中起到舆论和行动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应多方面培养和教育学生干部。 

一、学生骨干的作用 

在高校学生中,学生干部是由一些优秀学生所组成的群体,学生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干部,为国家培养坚定的接班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1.政治骨干的核心作用 

学生看干部,干部看党员,这是贯穿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学生骨干的政治素质非常重要,有敏感的政治性、在同学心中有较高的引导性。 

2.榜样和表率作用 

他们在思想品质、学习成绩、热心服务、以身作则方面的优秀表现,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周围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日常行政管理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他们参与学习、纪律、卫生、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受到教育。 

4.活动组织者的作用 

他们积极组织开展文娱、体育、社团等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5.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的纽带作用表现在:一是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的一头系着老师,另一头系着学生。而中间环节就是学生干部。学校、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要靠学生干部去传达,去组织,去落实。纽带作用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干部时常充当老师的角色,去解决和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容易得多,方便得多,及时得多。 

由此可见学生骨干在高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一片学生。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虽然学生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但是在普通学生中建立这样一批榜样、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骨干需要培养的能力 

1.组织协调能力 

学校各级学生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中间既有物质文化活动,比如校园建设、环境美化等;也有精神文化活动,比如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对工作的计划、安排、实施有着良好的执行力。 

2.自主创新能力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广大学生干部作为组织和参与者,在其中起着示范、导向作用。而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正引导着学生干部发挥想象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起着不断创新,逐渐引导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3.耐挫能力 

学生干部由于学习、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接触外部事务多,容易在学习和工作中受阻,遇到挫折,很多同学不懂得如何排解困难,导致工作做的很多很辛苦,但却得不到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学生骨干,更需要的是磨练自己的耐挫能力。 

三、学生骨干的培养模式 

1.分层培养 

学生骨干通常是以学生干部为龙头,学生党员为中坚力量,以广大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为基础。各类学生骨干包括层面不同,有校级、分院级、班级等等,并纵横交错、各具层次,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层次性。如对学生干部不仅需要注重政治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对广大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骨干,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激励。 

针对学生骨干在不同学生组织中的任职,可以建立不同的层面给他们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是从学生干部的基本操作水平进行培训,旨在打造有较强执行力的班级骨干。具体可分为: 

(1)针对一年级班委的“雏鹰”培训 

这一部分的同学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行为规范并不熟识,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也不清楚。针对这部分同学临时组建的班委,对他们的培训主要集中于执行力的培训。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他们起着上情下达的桥梁作用。因此对他们的培训重在基础。 

(2)针对二年级、三年级的“自我管理”培训 

这部分同学对校园环境已经比较熟悉,对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比较了解。而在校园内的学生骨干的中坚力量也大多在这些年级。对这些学生骨干的培养,重在有意识地灌输一些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对他们的培训重在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能够让他们在同学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和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 

(3)针对坚定的接班人的“精英培训” 

根据国家的号召和团中央的要求,青马工程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浙江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新世纪人才学院的培养方案。以嘉兴学院为例,开展新世纪人才学院南湖分院的优秀学生骨干的培养,效果显著,对这部份“精英”学生的培养,重在强调政治素质,不仅要有坚定的,更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重在加强国情教育,强化接班人意识,要求他们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能正确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学会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4)广泛开展的团校培训 

对全体团员则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我国国情及形势政策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学生骨干的需要为培养目标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五个层次,而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可分为适应性、保障性、情感性、人格性、完美性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按层级次序逐级上升的。适应性需要期为一二学期,这个时期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指导来尽快适应变化、解决矛盾,使自己尽快融合到大学这个环境之中;保障性需要期为二、三、四、五学期,在这个时期面临英语、计算机考级、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压力及就业、升学带来的压力。完美性需要期为五六学期,这种需要是目标需要,与人格性需要有重叠的地方,如有的同学实现人格性需要在很大意义上讲也是完美性需要的满足过程,学习、工作突出了今后实现自我的准备。不同时期,各种需要在心理上以及行动上的支配作用是不一样的,每一时期支配性需要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而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对学生的骨干培养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考核和激励。 

3.以思想育人为先导,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实践育人为重点 

通过创办青年者培养学院、开展学生组织建设月活动、实施大学生骨干实践成才等方式,积极探索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新模式、新途经。但是无论怎样的方式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在思想上、文化上、实践上均是培养学生骨干的重要基础。 

通过创建优秀学生骨干“种子库”,以记录考核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信息档案为依托,对优秀大学生骨干进行跟踪培养和重点推荐。通过不同的学生组织平台,来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搭建深层次交流的宽广平台。而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培养学生骨干就要以思想育人为先导,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实践育人为重点。 

四、学生干部培养的后续工作 

1.充分发挥“鼓励”效应,完善激励机制 

肯定成绩,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是鼓励的重要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效应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要经常“鼓励”,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适时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与此同时,完善激励机制,树典型,表彰先进,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2.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考察和监督 

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各级学生组织平台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在制度的拟定和执行中,就要做到“有制可依、依制必行、违制必究的基本原则。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新世纪是个人才竞争的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生存能力、创新思维和人际交往。高校是人才的基地,正确看待学生干部、运用适当的培养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天卫.浅谈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8,(01) . 

[2]苏雷.高校学生干部学风建设探讨[j].教书育人,2005 . 

[3]刘文卫.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湖南教育,2000. 

[4]郭甦.浅析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 

[5]于天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使用[j].教育与现代化,1992,(01). 

[6]邵勤.简论加强高校成教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 . 

[7]赵可珍.浅谈中医药成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04) .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126-02

教学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开展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课堂讲授、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围绕科学的质量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需要的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1.1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而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依据培养目标,在制定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同时,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各个要素合理的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领导、教师、管理、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监察、监督,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2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化、现代化、高水平的、富于创新的、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效益更好、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有力保证。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从而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办出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方法

2.1收集资料、调研规划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术交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到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部分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教授就“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研讨,开展“国内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内容的专题讨论。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行业内外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我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

2.2反复酝酿、修订标准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互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初步完成了《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考试环节质量标准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六个部分。并将初稿下发到各二级学院,由其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初稿。

2.3实践探索、不断完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修订、完善、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加强与院校间的互访和沟通交流,丰富《标准》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有效地指导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过程,有力的保障和监控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体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基础,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施,不仅直接深化了我院的教学改革,为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化、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切实提高了我院教学水平,为我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形成的《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对高等中医院校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邦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M].北京:出版社,2005.132-145.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影视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oriented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decency curriculum. The status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Henan Higher film literature education specific initiatives included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language literature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udy specialty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河南省高校开设次专业相当普遍。但目前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众多,比如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等。而此专业未能紧跟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及需求现状,尤其是未能及时将现代社会急需的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中,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本文重点将从必要性、体系建构、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研究、现状调研和具体举措五个方面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构建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事实上已变为以影视文学作品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发展迅猛,影视艺术具有的生动直观、快速便捷、浅显易懂的优势,使得影视语言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主流形式,传统的书面语言文学已经退居次要和边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书面语言文学教育至少落后于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二三十年。这种落后的现状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存在明显缺陷,使得他们对影视语言文学缺乏应有的赏析、创作和科研能力。这种局限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毕业2007级、2008级两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很少一部分从事专业无关的工作外,绝大部分还在从事专业对口的本行工作。他们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工作岗位一般为教师、秘书、记者、编辑、编导等,根据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类、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传媒类。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影视语言文学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缺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从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育类的工作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类就业主要集中在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多省中小学教育的新课改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影视文学的教育,由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缺陷,面对中小学生日常大量接触的影视作品,在从事语文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无法给以相应的知识讲授和引导。

对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工作来说,由于这类工作目前经常性的涉及到摄影、摄像、图片影像类相关文字稿本的策划撰写与编辑,毕业生虽长于书面文字工作,但由于对影视语言的陌生而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对传媒类工作来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最严重的。目前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极大,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相关性使得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投身于传媒行业。然而众多的电视台、电影厂、剧团、传媒公司等要求从业者除了有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更要具备影视策划、创作和制作能力,有较高的影视文学欣赏水平,对当下影视剧和各种影视节目的发现现状和前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能够撰写剧本、节目台本、主持词等,以及具备一定的影视策划和编导能力。显然,毕业生的由于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导致的影视语言文学素养的缺乏成为该行业职业发展的难以攻克的瓶颈。

所以,为了更好的结合当下语言文学发展趋势,更好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应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河南省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及课程设置

根据相关行业需要,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应当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除了可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知识技能外,还能系统掌握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文艺编导能力及较强的影视评论能力。所以,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影视艺术概论、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写作等必要课程。

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应当是有机的纳入,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形成符合专业规律的严密体系。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一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由各高校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自由安排。

在这一课程设置体系里,我们认为,应当把影视艺术概论的地位定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发展简史、影视艺术类型、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等关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在所有的影视相关课程之前开设,打好理论基础。这样,影视艺术概论与美学、文艺理论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就构成了有机的理论体系。

在影视艺术概论之后,还应陆续开设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影视写作等三门专业课。其中,视听语言讲授画面造型语言、镜头、剪辑、蒙太奇、声画关系等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培养该专业学生对视听艺术最基础的认知、创作和制作能力,这门课可以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构成有机的语言体系。之后开设影视文学课程,讲授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类别、历史、制作、评论等,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文学课构成有机的文学体系。之后再开设影视写作课程,讲授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改编、电视综艺节目文案、专题节目文案等各类应用影视文本的写作,与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构成有机的写作体系。

在以上四门影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应多开影视相关选修课,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赏析、影视理论专题研究、影视制作等,拓宽学生影视视野,增加学生的影视理论素养与技能。

当然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影视课程要到位外,应配备专门影视实验室,使学生学习影视相关技能,并且按照影视方面能力培养规律在相应学期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环节。这样教学与实习联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影视相应能力。

三、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发现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

(1)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设置情况。基本上相关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安排,一二十年来如一日,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为过,严重落后于的时代和社会。

(2)开设影视相关课程的情况。查阅了数十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关于影视的课程基本没有。有大概不到百分之五的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开设了影视文学、影视编辑与策划等关于影视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或两门。每门课时量很少,只开一学期每周二课时;地位极低,都是选修课。就作者所查到的高校没有将影视课作为主干课、必修课的。甚至有的高校文学院同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并无影视课程,如平顶山学院。

这说明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影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毫无必要。

(3)开设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安排情况。据调查目前只有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几家高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里有几家电视台,其他相关高校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也以传统的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为主,不涉及电视台。而这有影视实验室的高校,也主要是因为该校文学院同时设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传媒专业,其实验室事实上是为这些专业而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必能实际使用到。所以总体情况是:影视实验室与影视实践实习安排俱无。

(4)目前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语言文学课程师资情况。相关高校的师资构成几乎还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各分支专业的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往往一个文学院没有一个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影视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更倾向于到传媒院系任职,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无人重视,地位很边缘,也无法形成像样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从调查的结果汇总来看,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任重而道远,我们亟需转变观念,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

五、河南省高校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和标准、要求,确定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地位。

(2)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撰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3)重新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流程,将将影视文学教育课程科学地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流程中。

(4)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实纲等。

(5)加大河南省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的影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并同时加强对现有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师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培训,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项目简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立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201。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enan provi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system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