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培训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97-02
农产品经纪人是指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传递、农业销售服务等中介活动人员。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各级政府、各界人士深入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分析人士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即解决好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那么,谁能搭起农业生产和市场要求之间这座桥梁,帮助农民将大批农产品销售出去呢?实践表明,培育和发展农村农产品经纪人,便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1]我校从2011年开始与自治区扶贫办培训中心合作承办了四期全区贫困村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四期培训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发现的问题
1.目前在我校接受培训的农产品经纪人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综合素质不高。由于大部分农村经纪人文化程度低,知识面不宽,缺乏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往往导致所掌握的信息与市场脱节,在引导农民种养过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给自身及广大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的农产品经纪人由于对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条文理解不透,因而经常会出现在起草合同时用词不当或条款不清,最终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更有少数农产品经纪人无视商业信用和职业道德,在经营过程中不择手段地压级压价、欺行霸市,影响了自身形象。[1]
其次,是农产品经纪人品牌意识不强。大多数农产品经纪人没有意识到品牌给农产品带来的丰厚附加值,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组织散、手段少。社会合作和分工机制得不到充分利用。销售的农产品大多属于原始产品,无包装,有的有包装但粗糙、档次不高,单一,农产品卖价不高。
再次,是市场准入制度不规范。由于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准入较为混乱,持证上岗的少,无照经营较多,在农村多数农产品经纪人没有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市场经营,同行之间为争夺市场相互排挤,搞无为的竞争,甚至相互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2.培训班授课时间短,教学设备单一。
据培训课程安排表统计,农产品经纪人学员从到校及返程共6天时间,其中报到1天,返程1天,实地考察及考试1天,实际培训时间3天。三天学习时间里学习《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品级鉴别知识与技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农产品营销成本核算与结算》等五门课程。授课时间短,平均半天要讲授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讲授的时间明显不够。教学设备单一,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农产品检测实验教学设备少。
3.开设的培训课程不完善
据调查统计,在我校培训的362名农产品经纪人学员主要经营的范围有:种植业133人、畜牧业65人、水产养殖业20人、林果业31人、农副产品加工业13人、农产品购销51人、其他行业30人。其中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购销共313名学员与销售和创建产品品牌有关联。164名学员希望今后接受农产品市场营销培训,167名学员希望今后接受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培训。而培训只开设《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品级鉴别知识与技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农产品营销成本核算与结算》等五门课程。
二、促进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的探索
农业生产对农产品经纪人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农产品经纪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会更大。他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如何完善培训课程、培训好农产品经纪人是我们培训部门要思考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综合素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经纪人的培养工作,把培养农村经纪人的工作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日程,要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筹集足够的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农产品经纪人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农产品经纪人整体素质,使农产品经纪人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应用现代电脑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将从事多年农产品贩运第一线的买卖人,有一定文化基础,有经营头脑,思想品德素质好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织起来,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学习,并邀请农业研究所专家、高等院校教授和农业、商业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授课。[1]
2.延长培训班授课天数,增加实验课程,购买农药残留检测教学设备。
广西地处亚热带,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的优质农产品,糖料蔗、木薯、桑蚕、优质稻、香蕉、柑桔、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排全国前列,是我国农产品最重要的产地之一。现代农业在带给人类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使人类的食品和生活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其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发展、减少农产品经纪人的损失都具有重要意义。如2011年年初百色市靖西县的农产品经纪人在靖西县收购了一批蔬菜运到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被市场检测中心检测到农药残留检超标,这批蔬菜不能进入市场被销毁,使该农产品经纪人损失很大。购买农药检测教学设备有针对性的教会学员更简单快速科学的区分农产品等级。延长培训班授课天数,使农产品经纪人学员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培训学习的内容,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让学员切身体会参加培训班的重要性。
3.丰富培训课程,增加《市场营销》、《企业品牌形象》课程。
市场营销就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手中移交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过程,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学是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品牌形象主要是通过产品形象表现出来的。产品形象包括产品质量、性能、造型、价格、品种、规格、款式、花色、档次、包装设计以及服务水平、产品创新能力等。一个产品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品牌形象的好坏。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使广大消费者纷纷选购,一个差的产品只能使消费者望而生厌。品牌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质量上乘、性能优良、造型美观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设这两门课程,将大大提高农村农产品经纪人竞争力。通过培育一批品牌农村农产品经纪人,增强农产品经纪人品牌意识,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培育出一批优、新农副产品品牌和农副产品经纪组织品牌,进而整体提高广西农副产品及农产品经纪人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农产品培训范文2
1主要培训模式
1.1联合培训模式
由农村经纪人协会主办,地方政府专项拨款或企业投资,联合高校和企业进行的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1]。
1)农村经纪人协会与高校联合的培训模式。农村经纪人协会与高校联合是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的主要培训模式。该模式由省、市、县农村经纪人协会主办,地方财政拨款,高校进行培训和职业认证。例如,供销合作社系统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010号站(以下简称“第010号鉴定站”)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设立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专业培训和认证机构。该机构培训和认证的学员主要来自供销社社员和农村经纪人协会会员,培训经费由地方财政专款调拨,组织培训和职业认证工作由第010号鉴定站完成。培训内容依据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标准制定,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相关法律知识、农产品质量等级的识别、农产品价格的判断、购销合同的编制、销售渠道的选择、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市场调研方法、建立客户关系和商贸谈判技巧等。职业等级认证依据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标准,分为培训、辅导、考试、鉴定四个环节,最后颁发职业等级证书。2006~2007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第010号鉴定站连续两年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优秀鉴定站单位。
2)农村经纪人协会与企业联合的培训模式。企业与农村经纪人协会联合是伴随吉林省农产品流通领域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培训模式。该模式由企业主办,省、市、县农村经纪人协会协办,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联合培训认证机构进行的培训和认证。以中农集团吉林公司为例,该公司定期投入资金,联合培训认证机构,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训内容依据企业需求和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标准制定,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的农产品介绍、特点、销售推广技巧、农产品基础知识等。培训教师来自企业营销部门或外聘。职业认证由认证机构组织考试、颁发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该模式主要由国外涉农企业和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承办,通过培训来宣传企业产品,实现扩展市场份额的目标。
3)农村经纪人协会、企业、农产品经营大户联合的培训模式。农村经纪人协会、企业、农产品经营大户联合是吉林省乡镇区域内的培训模式。该模式由农村经纪人协会和企业主办,联合农产品经营大户,由企业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农产品连锁集团、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定期投入资金,组织农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依据企业需求制定,主要包括企业新产品介绍、应用、注意事项、销售推广技巧等。该模式是企业为实现新产品推广目标而开展的培训。
1.2远程培训模式
2008年,吉林省农村经纪人协会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第010号鉴定站联合,由第010号鉴定站投资建设公益性“中国农产品经纪人”网站,开展农产品经纪人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在网站上采用“远程培训+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方式,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认证培训课程,如“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道德”、“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农产品购销合同的编制”、“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鉴别及等级评定”、“销售渠道的选择”、“市场调研方法”、“建立客户关系和商贸谈判技巧”等。同时,网站为学员提供国家权威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吉林省地方性农产品市场信息[2],如链接国家商业部“新农村商网”、农业部“一站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网”;链接吉林农网商务频道、吉林新农村商网、吉林农网、农友网、吉林现代牧业网、吉林玉米网等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网站从多方位、多角度提供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方面的知识培训,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3]。但是,由于网站建设和管理经费短缺、人力不足,农村经纪人远程培训模式发展缓慢。
2培训模式的比较分析
“农村经纪人协会+高校”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培训组织管理规范,能够保障培训师资、教学和认证质量;缺点是部分县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及经费发放时间拖延,影响了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进程。“协会+企业”模式和“协会+企业+经营大户”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培训组织管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企业参与培训投资,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缺点是培训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准,忽略了国家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标准,认证过程不规范。远程培训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提供综合性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平台,同时,提供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课程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缺点是平台运转经费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匮乏(见表1)。
3结论和建议
3.1协会与高校联合培训模式是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主导力量
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公益性教育属性,决定了“农村经纪人协会+高校”培训模式的主导位置。高校教育资源的大存储量、优化的配置、优良的运行质量为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培训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保障[4]。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学校发展,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志。政府应加大财政杠杆作用,鼓励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引导相关高校进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教育资源统筹,实现人才与农业经济的融合,参加“平台设备资源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共享”等项目建设。
3.2远程培训是未来吉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主流模式
远程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更是适合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的最佳途径[2]。远程培训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和市场应用对接的重要功能。例如,解决了培训学员量大面广、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5],满足了农产品经纪人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向接受培训的农产品经纪人传递全国和省内农产品市场供给信息,有效地实现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因此,政府应扶持“平台设备资源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共享”等高校开发建设项目[6-8]。
农产品培训范文3
集安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可喜成效。
强化执法监管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控制源头上的农业投入品安全。组织开展“打假护农保春耕”专项治理行动,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有效遏制制售假劣农资和规定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同时,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逐步扩大放心农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完善流通链上的监管制度。狠抓市场准入关,探索建立农产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制度,落实经营者质量安全责任。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对已销售的不合格农产品召回制度,及时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积极谋划和争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加强对重点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检验。同时,建立群众反馈制度,设立群众举报热线、信息咨询平台,对发现的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农产品,坚决清理出市场。
坚持示范引导 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促进标准化生产和示范作用体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六化”,即: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加工规范化、产品流通标识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同时,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范畴,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坚持田间管理技术跟踪指导。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冬春科技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等形式对种植户进行农业技术提升。同时,以生产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按要求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培训总人数达到7万人;打造优质品牌带动效应。鼓励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以基地为试点,倡导应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措施来防控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残留,加快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目前,已有2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有机认证,4种农产品被列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督促责任落实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组织保障。在全市11个乡(镇)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的牌子,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对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对产地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严格落实市委人才战略,长短期统筹抓。今年初,通过全市“急需紧缺人才”项目引进动物科学和农学研究生2人,年底将继续引进。同时,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农委组织有关培训20余人次;狠抓下级部门对相关领域的帮扶包保。完善部门联合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的工作机制,提高农业部门履行农资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目前,已通过帮扶包保,打造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个,在建基地2个。同时,以全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实现通沟村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有机食品认证。
农产品培训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_wenyue”为你整理了这篇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关于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料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交叉互查工作的通知,农质管函〔2020〕189号文件要求,按照检查内容进行了自查,现将我团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宣传培训,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气氛
今年开春按疫情防控要求,不允许开展集中培训,为推动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发放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一八七团转变培训方式,采取到种养殖户家中开展现场培训,并通过团大广播、小喇叭、微信进行宣传培训。培训人员达230人,让每一位种养者都能够充分了解到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 量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觉为消费者出据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二)建立主体名录
对团辖区内的种养殖户、种养合作社等生产主体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试行主体名录,今年将我团的17户种养殖户列入了生产者名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
为大力推动食用农产品合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统一印制农产品合格证,送合格证到种养殖户家,发放和张贴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告知书、 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及农业、畜牧知识的宣传单120份,并通过微信群进行宣传,对食用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等开具主体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推动合格证制度全面试行。
(四)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台帐管理,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多次到团农贸市场和种养户家开展监督指导工作,对他们开具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进行检查,增强种养殖户的责任意识,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生产过程方面
在我团种植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要向农作物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和肥料,由于农业生产者对药物缺乏了解,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施用过量,施用方法不当等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
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薄弱,我团专业人员少,缺乏必需的监管设备,致使工作比较困难。
(三)社会公众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多年来人民群众的饮食观念还停留在吃饱、吃好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加大宣传,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相关知识却掌握的不够,没有对食品安全产生足够理性的认识,还需要加强舆论宣传,使整个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足够的认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继续加大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科学经营、安全生产的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农产品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从法律、经济、文化、道德等层面提高农业各层次从业者的法律意识,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觉生产销售安全达标的农产品。
(二)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多深入种养殖户家中,进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常识的宣传,使生产者清楚掌握合格证、和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内涵和意义,营造试行合格证制度和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浓厚氛围,强化生产经营的主体责任,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
总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得到了一些好的经验,但离师市、团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对部分合作社监管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等。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将尽可能加大监管的力度,逐步摸索长效的监管办法,为农业安全、人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产品培训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40-03
歙县是一个以山区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县,国土面积2 122m2,辖28个乡镇,50.2万人口,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200元,是中国名茶之乡、贡菊之乡、枇杷之乡,也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生产基地县。
近年来,歙县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目前,全县拥有省级科技示范园4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三潭枇杷”、“黄山贡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营销收入2 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强化职能,强化宣传培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连续6a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以前是民以食为天,现在是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格外关注的热点。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监管工作。同时在监管工作中呈现出各种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2007年以来,县农委在县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委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来抓,农委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监管机构,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由县农委法规科牵头开展工作,每年按照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不同季节和农时开展各项农资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同时对在我县农资市场销售比较多的农药、化肥、种子、兽药、饲料进行抽样送检,检测结果合格率在97%以上,根据不同季节开展蔬菜快速检测、生猪尿样快速检测及生鲜乳抽样送检工作,检测结果合格率在96%以上。按时完成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体系工作,于2012年底全县28个乡镇农产品监管站全部挂牌,人员定编定岗到位,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网络基本覆盖全县28个乡镇,切实有效的保障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当前农产品生产环境较差 我县是一个山区县,人多地少,以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县,人均耕地不足334m2,长期以来,为追求农作物高产,人们依赖于化肥、农药的大剂量反复使用,造成农产品农残超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经济园、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好多基本良田被开发商所征用,工业污染治理跟不上发展需要,导致我县现有的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农产品质量意识不强 目前我县农业生产属自给性生产,农民对优质农产品的意识不强,相当数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出外打工,留下来务农的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农,大多农民留给自已吃的,尽量不打农药,要卖的就不管质量和安全,有的农产品在没有过药效期就采摘销售了。虽然近几年媒体不断宣传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脑海里是只要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引起重视,其根源就在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大局意识,而且对科学生产和种养知识概念模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认识不足。
1.3 农产品经营体制不完善 我县的农产品生产绝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户们一直按自己的意愿和经验进行种植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还盲目跟种,容易造成经济损失,仅在茶叶、、粮油上有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正常生产加工销售。但多数农产品销售仍以经纪人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仍较低,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市场上难以形成竞争力。
1.4 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落后 多年来,我县在基础性、公益性检测方面投入不足,检测设备不齐备,检测方法落后,只能开展一般性的简单速测,有针对性的大多样品是送到市质检部门或海关检验检疫局进行检测,有争议性的送省有资质和权威机构检测。由于经费少,很难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能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控体系。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县从县到乡镇级虽形成了农产品监管机构,但县级机构职能部门有牌无编又无专人从事监管工作,大都是兼职或挂靠在其他科室。乡镇级机构有编有人,但在编人员大多身兼乡镇府工作数职,不能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很难保障监管工作到位。
2.2 监管环节多,监管困难大 我县虽是山区县,但经济作物种植多样,大多是农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涉及面比较广,哪种农产品价格好,就种什么农产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而且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群体是广大农民,监管工作量大,抓落实相对难。
2.3 市场准入工作推行缓慢 我县虽然是一个山区县,可种植的各种经济作物比较多,由于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多元化,销售渠道自由化,要想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涉及到从事各种农产品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建立和实施起来目前难以有效推行。
2.4 检验检测体系尚有待健全 目前,我县农产品农残检测中心大楼基础建设已完工,但设备仪器还未购置到位,一时不能开展检测工作,同时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人员。需要招聘和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完善配套检测设施,强化人员培训等后续工作。目前也只能进行简单的速测、定性分析,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乡镇级监管站仍未配齐检测设备。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未配备检测设施和自律性检测室,无法开展检测工作,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面监督管理。
2.5 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不足 由于目前我县大多为农户自主性农产品生产,在农产品生产中很难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受农产品质量影响,无法与农产品市场接轨,没有品牌,竞争乏力,销售受阻、受损,经济效益也无法提高,使得全县整个农业产业受到影响。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缺乏 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无论是生产基地的硬件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和安全技术开发推广体系的软件建设,还是监管机构的日常工作经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财政在这一块的投入,还只能勉强满足最基本的检测费用。
3 今后监管工作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作为山区农业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责任重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各职能单位的监管职责,逐步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格局;要按照“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到运作措施有力,事件查处坚决,监督管理有效;县农业部门作为直接监管部门,要勇挑重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2013年国务院已明确规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统筹建立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机制,细化部门职责,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环节工作分工,避免出现监管职责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建议成立一个综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统一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果。
3.3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 我县每年通过放心农资下乡、农业科技下乡、食品安全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借助电视专栏、网络平台、报刊资料等媒介,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每年还应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组织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的培训,提高农民农产品生产水平,使他们自觉地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
农产品培训范文6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较低,法律意识不强
生产者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够;个别生产者经济利益至上,为使利益最大化,违规生产,不顾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竭力降低成本,使用见效快、高毒高残留农药,施药未过间隔期就上市销售。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和配套设施薄弱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
1.3 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2 措施
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在技术培训方面
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
2.2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规模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打造优势品牌。为避免产销脱节现象,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超对接 。
2.3 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从源头抓起,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2.4 大力宣传,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媒体报道等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5 优化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
成立农业检测和农业执法两支队伍,争取资金,引进人才,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强化了检测与监管职能,通过不断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和配置先进仪器以增加检测范围,提高检测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了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加强了县、乡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
2.6 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