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范文1
【关键词】工程管理 培养模式 特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19-02
【Abstract】With large numbers of graduates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entering the labor market, a great deal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reveal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ide professional coverage and weak major feature is becoming quite prominent and the low degree of major recogni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 employing unity obstruct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talent fostering mode in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which could embody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and our school, this article will probe into a set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study of our school’s talent fostering mode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Talent fostering mode Characteristics study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发展的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国内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专科性院校,有的高校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内,有的高校设在土木工程学院内,还有的学校单独设立建设管理学院开办工程管理专业,另外,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上,有的高校细分了专业方向,还有的高校在培养上不细分专业方向。
2.存在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方面:全国范围内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探讨该专业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并且已形成一定的共识。
在学生就业方面:随着大批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大量反馈信息显示:①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不足,致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认可度不高。②管理和工程两条线编制,使得工程技术课程不扎实,而管理学科知识毕业后不能够得到马上应用。③该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覆盖范围广和专业核心特色不强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制定体现鲜明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本文将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研究,探讨一整套可供借鉴的理论方法。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研究
对于特定的高校而言,专业特色是专业的个性,是在长期专业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特色是专业灵魂的表现,往往与该校专业名气和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该校专业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专业办学质量高往往表现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确立上。
1.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编制的《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中,依据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基于培养目标提出了由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四个平台和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专业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重点在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确立。那么,在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如何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呢?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业界对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决定了就业率,高就业率反过来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适应社会需要。②制定加强实践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重点应该放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构建的应用性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培养计划,重点放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体现培养计划的灵活性。更要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需求,有预见性的灵活的修订和增设新课程。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先进性、实效性。本科生的实习与实训是要求学生去初步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了解并熟悉专业的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实践与实验环节的学分比重。④创建“应用型”教师队伍。能实现培养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应用型”的,他们是同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2)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于教指委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及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制定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懂技术、能管理的优良品质,从工程技术的实际出发,在工程管理中,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达到管理以及工程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同时,注重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3)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下,依据教指委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开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二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根据所选定的专业方向,结合目前工程领域推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满足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要求,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立比较完备的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加强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的教学,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对于经济、管理及法律课程,除开设少数几门与一般管理专业相同的经济、管理和法律课程外,大量的课程是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并带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的交叉科目,如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企业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工程估价等。同时,注重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工程技术方面,一是开设土木工程基础实验,二是开设测量实习,三是开设房屋构造、工程结构和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在管理科学方面,开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研究等课程设计;在工程造价方面,开设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分析计算等课程设计;在计算机应用方面,通过工程造价电算化和专业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工程计价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先进手段;加之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总周数达42周。从而使学生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工程投资、工程造价的计算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中。
三、综 述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懂技术,会应用。通过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及实践,解决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懂管理,能管理。通过对基础管理理论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学习,在工程管理的实践中,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
3.懂计量,能计价。通过工程构造、工程结构及工程造价理论的学习,能够对工程进行估价、结算及决算。
4.懂计算机,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与计价。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管理软件及计算机计价软件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与计价方法。
总之,通过确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现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应解.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7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范文2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现状;问题;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是根据国家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引导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现有的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主要由新兴交叉专业和专门人才培养专业组成,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则属于新兴交叉专业。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符
从目前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两者不相符,这导致了工程管理就业方向不明,容易被相关专业代替。在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用人单位急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专业化、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此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但是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教育思路的影响即“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再加上基本技能的培养得不到的重视,导致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市场竞争力偏弱。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需要掌握关于房屋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将建筑工程计价知识了解透彻,从而传授给学生。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传授相关的实践经验。
(三)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因此缺乏自信心。通过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刚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其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本不明确,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性不强。例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还不如学习土木专业,学习造价还不如学习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难以进入管理层。正是由于这个认知,导致许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自信心偏弱。
(四)过分注重理论知识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建筑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想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目标,就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外语能力强,懂得国际惯例,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是许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取法国家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除此之外,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现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实践环节设施不合理,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快速的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核心技能上必须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将目标放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上,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根据当前社会对于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培养学生国际工程管理能力,邀请工作经历丰富,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聘请专业丰富的外籍教师讲授项目管理课程与国际工程,以此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设置能力为导向的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不仅需要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需要管理类的课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应该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针对于就业岗位,以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主次分明、思路清晰,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岗位技能之间重叠部分的讲解和训练,必须给予充分的保障。工程管理是以技术为基础,应该贯穿于各个方面,尽量以考试课和必修课的形式设置。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该由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顺序进行,通过分层的训练,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为学生提供多选,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想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制定相关的政策。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而言,提高了实践效率,而且还强化办学特色。在于企业互动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帮助教师掌握理论和实践。例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的要求,学校确定了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于已经签订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需要进行分段强化。
三、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生源质量、发展方向、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专业定位等。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科研能力、专业背景等,凝练特色,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曾文杰,宋学臣.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151-151,185.
[2]吴才轩.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华夏地理,2015,(2):42-44.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范文3
关键词 :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发展方向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compound new specialty, also has the problem in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alized plan aspect which a series of waits for is clear about and solves. This article has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ized discipline attribute, the raise goal and the society competitive ability, specially has discussed the disparity which between this specialized raise goal, the specialized loc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demand exists, propose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specialized constructionraise go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1.1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新设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新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4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作法有所不同。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事实上,新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即体现了这一偏重。
1.2学科特点及属性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主要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显然,就学科属性来说,它属于管理类学科,只是由于其管理对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因而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虽然工程管理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也涉及工程建设各个参与单位对工程的管理,但工程管理的专业研究主要侧重于业主方和咨询方对于建设项目的管理,而不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或施工管理。研究的客观对象则是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土木工程项目。与此相适应,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是按照相同的思路进行设置的。 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二、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1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
新专业目录明确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按其要求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是: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可见,本专业重在“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要求上也是重在“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对于土木工程知识模块和法律知识模块的要求仅仅是“熟悉”,中心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则明确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均要求“掌握”,并且特别将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放在第一位。显然,在培养目标上与教育部先期推出的目标有所分离,即倾向于培养具备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这就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偏管理,一种偏技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不同定位均有自己的理由和自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该专业培养方向的困惑。这一方向性的差异源于观念的不同,而究竟哪一种观念更可取,必须以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作为判别标准。
2.2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对本专业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和房地产公司,对毕业生的核心知识的要求也主要是工程技术相关内容。房地产公司和投资公司对毕业生核心知识的要求则偏重于经济模块。因此,总的来说,社会所需求的主流人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工程师型专业人才,而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经理型管理人才。毕业生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显然,这与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标准相一致,而与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的培养目标有偏差。当然,对于本专业的不同方向,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偏差大小也不同。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适社会的相应要求。
三、 专业方向设置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于1989年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学科。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1998年改为 “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所以,目前在工商管理学科和工程管理专业下都设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设在工程管理专业下的为主流。如果设在工商管理门类下,就无法得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评估。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有5个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其中,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与国际上的建设管理专业最为接近,也最能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投资与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部分,设为工程管理的一个方向也顺理成章。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是否妥当,值得探讨。首先,工程管理与房地产经营管理就其内涵来说,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前者并不能包容后者。房地产开发管理的过程包括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似乎比工程管理的内容更加宽泛。从学科覆盖的内容看,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虽然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均有交叉,但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鉴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学科属性,宜设为独立的房地产专业。
四、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4.1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在某些就业岗位上,这两个专业毕业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且可替代性也是不对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能做;而工程管理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常常能够做。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任何岗位每年都大量吸纳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是明证。所以,如何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竞争,是工程管理专业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2 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强化其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竞争力。要特别强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以经济和管理知识和综合素质见长,但是,这类知识如果不转化为核心能力,就很容易被模仿,从而失去优势,甚至影响到专业的生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高校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尽量向土木类专业靠,有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甚至与土木类专业没有显著的差别;另一种是向经济类方向靠,弱化技术平台课程。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素养,并不意味着在深度上要向土木类专业看齐。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别人难以模仿的看家本领,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2对自己特点进行专业定位
形成专业特色的途径有二:一是专业方向有特色,一是在培养方案上有特色。对于专业方向的设立,国家不宜限制过死,只要社会有需求,就应该可以设置。 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虽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本专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和特色,所以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 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房地产方向和造价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
五、 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是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其知识结构横跨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因此,需要设置的课程门数不仅要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还要包括市政、路桥等工程,而不应仅限于房屋建筑。但是拓宽课程范围,又与课时量限制相矛盾。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组织和精炼课程内容是一个重要问题。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案,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由于本专业是一新专业,各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标准。需要在参照专业评估标准所提出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做到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精练,课程衔接合理、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相适应,每门课程应该明确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六、 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策略
由上所述,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是本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必须以专业竞争力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
1、 强化专业特色。
2、 强化核心技能训练。
3、 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
4、 重视数学、外语教学。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提供良好条件。
七.结束语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所以我们正在学习工程管理的学子应该好好学习此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前途都是无可限量的。加之社会需求像我们这样的人才 ,虽然土木工程专业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我坚信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
2. 国家统计局工程管理经济调查总队:《工程管理监测报告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3.吕发成 ,马洪滨 .理性的思考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 0 0 0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刘洪玉.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的房地产专业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范文4
【关键词】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和《东北电力大学“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272工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通过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电力特色,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生座谈、用人单位走访、就业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机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比国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人才培养讨论,深入分析和探讨新时期如何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研讨分析,明确自身所涉学科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层次,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据此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即依托电力行业优势,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突出电力特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2 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电力特色。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要求,在四个专业基础平台的基础上强化了输电工程管理方向,增加了《杆塔结构设计与线路设计》、《输电线路施工》、《输电工程概预算》等输电方向的主干课程,拓宽了学生进入电力行业就业的渠道。除了整合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学院发挥“544”核心课程的带动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3.1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注重对电力工程应用领域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将工程意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工程素质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概论类课程,如《工程管理概论》,为大一学生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工程意识,也使得学生明确本专业相关知识工程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树立了投身工程建设的信心。
3.2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工程项目教学情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工程实施活动中来,自主地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借鉴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理念,贯彻“做中学”的理念,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我引导能力,以开放式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工程录像、图片等虚拟仿真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工程建设过程。倡导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按照工程建设不同主体,分组进行讨论,模拟工程建设过程。
3.3 优化学生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内容,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分开,在考试中适当增加工程实训内容、特别是到行业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的参与情况的相关内容,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改革考试形式,适当提高平时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中的比重,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闭卷考试、课程论文、项目作业、工程实践学分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围绕电力工程建设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针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学院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式,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必须依托工程实际,题目包括:工程图纸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文件设计等,涉及到工程建设立项、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做到每人一题,假题真做。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地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将工程实际中的各类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改进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在校内实习期间,学生首先需要翻看图书馆和动电实验大楼的施工图纸,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然后才能进入现场参观,结合施工图的内容再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先后组织学生赴白山热电有限公司参观,到吉林电业局送电工区工地参观,到松花江热电有限公司实习参观,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全视角、全过程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结合学到的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这些身的工程对于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学习效果也更好。为了满足与工程现场达到同样效果,实习单位帮助解决了部分实训器材,并选派了企业专家来校现场指导。实习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登塔操作,学生的实训效果在毕业面试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用人单位在面试中夸奖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到企业都可以直接上岗了。
2014年以来,通过上述措施,使得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有效的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也为探索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石振武,邵珠晨,王旭,苏义坤.新课改视角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2]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及教育模式的优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4).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范文5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 专业方向 能源与电力类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工程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管理专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全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主要分布在建筑行业、财经类、矿业、电力行业、各综合性大学等院校,其中包括天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著名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建设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毕业生,工程管理专业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其行业背景不同,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不同,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分为工程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房地产经营及物业管理5个专业方向。相关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战略的需要,在上述5个方向中选择一至两个方向,并依此确定该专业的主学科归属与办学设置,或偏重于管理或偏重于技术,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向。沈阳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目前毕业生3届,在校生160人。该校作为电力行业背景的本科院校,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电力工程建设管理。
一、设置依据
1、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匮乏
电力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系统需要是我国长期现实,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此我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得以快速发展,随之产生了对电力工程建设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为克服传统电力生产企业的高能耗、高排放与高污染缺点,我国正在不断加强传统电力工程的改造,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近几年电力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表明,电力工程建设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实施第二次创业,追求再一次辉煌。为此,开发新的电力工程、改革已有电力工程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电力工程建设者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在全国性的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不足的前提下,辽宁省更面临着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外流的窘境。
2、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没有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方向。所以,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所招聘的人才要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从而造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才缺乏电力建设的基础知识;要么来自电力相关工科专业,从而造成人才的经济管理技能欠缺。
3、优势条件
沈阳工程学院原隶属于电力部,是电力行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为电力生产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贡献于电力生产企业的各个岗位。60年的电力行业背景为该院积累了丰富的电力生产与建设经验,同时储备了充足的电力行业专家学者。多年的管理系办学史也使学院拥有了大量的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才。而土木工程专家则为电力工程建设专业提供了一般工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保障。
4、满足市场需求
从学生就业角度看,通过对2010、2011、2012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毕业生能进入电建公司和电厂工作,基本都从事电厂的工程建设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但是,据反馈的信息表明,没有明确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不能很好满足电建企业工作的需要,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选修的电气自动化二学位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开设电力工程建设方向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中增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向,并将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牢固掌握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电力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估价、方案策划、投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是符合国情、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又拥有将该专业方向办好的明智选择。
二、电力工程人才需求预测
1、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新建电力工程项目的增加和现有电力工程项目的发行使得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持续上升。
近几年电力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表明,电力工程建设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实施第二次创业,追求再一次辉煌。为此,开发新的电力工程、改革已有电力工程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电力工程建设者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在全国性的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不足的前提下,辽宁省更面临着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外流的窘境。
2、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质量预测
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我国的电力工程的规模呈现大型化趋势,从而要求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统筹规划能力和协调能力;随着电力工程运营时间的增加,安全事故也相应增加,影响着工程运营人员及周边公众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要求工程建设人才具有精细化作业的能力;科技的发展又使要求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准。
目前,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没有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方向。所以,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所招聘的人才要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从而造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才缺乏电力建设的基础知识;要么来自电力相关工科专业,从而造成人才的经济管理技能欠缺。
由此我们认为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缺口较大。为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拟开设电力工程方向。
三、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符合用人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根据电力行业市场调研以及该院的定位,其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和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
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第一,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课程设置比较杂,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利用该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第二,结合执业资格需要,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强调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本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专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具备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技能素质,并且课程体系设置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将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课程列入专业课教学,使得学生毕业后既能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增加岗位就业竞争力。
第三,专业设置采用“教学阶段—课程平台—能力训练”模式。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参考了同类学校的培养计划,本着优化结构、保障重点和突出人才特色的原则,经过科学分析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分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3个阶段。各个阶段根据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按公共基础课管理基础系列课土木工程系列课专业课的顺序,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平台。每个课程平台又与一个或若干个能力训练模块相对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执业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按照相互衔接、相互渗透、顺序进行、整体推进的态势组织教学,全过程地培养学生能力。
五、结语
电力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依托电力行业、企业,根据电力企业的需要,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建设具有电力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以适应电力工程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燕燕、陈红艳:关于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2).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范文6
关健词 应用型 四个模块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现在国家处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目标实现需要大批有知识、有创新能力、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2010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又做了重要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项要求。教育部又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定位,表明了党和政府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决心,无疑给全国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带来了动力,带来了希望。这给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学校基层领导更感到欢心鼓舞,这将为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所需具有实战性创新人才质量的提供有了保证。同时也感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耕田式的课堂教学、强化研究性的思维不是一般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应结合社会需求、结合市场经济需要、结合生产第一线所需而开展教学改革。
1 明确办学方向、谋求科学发展
工程管理专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城市化加快,基本建设迅速发展之后,在过去建筑经济管理方向延伸出的一个崭新的专业学科,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它适应着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培养了大批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技术知识,同时掌握管理方法和手段、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3月),全国办此类专业的院校(包含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已达到近300所,几乎涵盖了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
作为江苏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三江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面对激烈竞争和挑战,必须发挥民办院校的特长与优势,立足创新与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加快教学改革,凸显民办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经过全体教师讨论,逐渐形成共识,即办好专业必须要做好定位。简单地归纳为两点:
(1)打破传统模式,由“大专业”向“模块式”教育转变。原有的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笼统采取的“一个大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土木工程、管理、法律、金融等方面的课程,课程多、内容散,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感到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但学到的内容博而不专、对工程和行业的实践应用缺乏导向,造成教与学的迷茫。因此,三江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本三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重新制定“模块化”培养方案,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之后,根据自已的兴趣、特长,考虑将来的工作方向,选择一至二个模块开展学习,相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掌握行业中不同分工所需的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强化模块应用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2)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根据近几年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反馈情况来看,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完全具备行业要求的技能,学生所学知识偏“软”,技术类课程基础不够扎实;实践能力较差或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角色等。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的全面调研和分析后,明确人才就业所需的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三江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应用性、实践性教育观念,增加应用知识的传授(包括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身在课堂,却能了解当前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各类技术、管理、经济的需求,同时增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走出校门很快就能融入实践第一线发挥其作中,凸显三江学院应用型办学特色。
2 基于”四个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我们以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使学生既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也具有行业中不同分工所需的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强化模块应用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共同提高,使培养的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能用得上、做得好、留得住、受欢迎。
根据专业现状,针对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提出建立由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构成的新课程体系。该模式根据工程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估价”的全过程思路,将工程管理这个大领域细分为项目管理、房地产、造价管理和物业管理这四个专业实践领域,首先对四个专业领域共同所需的工程技术、经济、法律和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参考原有四大平台课程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再针对四个专业领域的不同业务知识需求,将专业选修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形成专业模块课程,如图1:
设立模块,可以使学生更明确专业的理论学习内容和专业实践领域的联系,同时增加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模块的设置和划分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实践的领域和方向,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有兴趣有目的地学习相关方向所需的知识。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全根据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实践的各专业及其所需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进行,从理论教学方面落实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也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操作明确了训练的目标、内容和深度,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针对性、时效性的训练,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培养操作技能、解决具体问题、锻炼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从而缩短由“纯理论”到“真世界”之间的距离。
3 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师课程群团队彰显办学活力
大学者,大师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无论是国外著名高等学府,还是国家一些重点大学都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情绪、工作环境,在民办院校里工作,其压力、负荷超越公办院校的情况下,更是需要关注教师的主体。为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调动教师积极性,我们采取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师课程群团队做法:
3.1 按照模块组织课程群,明确责任、调动积极性
我们把工程管理专业以建立四个模块式课程体系后,每个模块的师资力量则相对集中、明确。此时就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教学水平、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提出 “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按照“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估价”的工程项目开发建设思路,建设包含“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和“物业管理学”五门课程的特色课程群。以课程群为基础,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通过讨论、相互启发,依托综合案例教学,打破课程界限,加强课程间联系,共享教学资源,沟通交流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竞赛)几个环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更新和充实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提高课程群课程的教学质量,并辐射其他课程,从而形成结构优化、内容先进的“四个模块”课程体系。参见图2。
工程管理专业在新的培养模式下,重新对各模块课程进行了梳理,围绕四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将原有(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5页)范围甚广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删减和补充,对各个模块的课程种类、学时安排和先后顺序,以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实训实践环节的设置做了科学的调整。明确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的主次关系,也明确了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对课程群建设中的主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关系。
3.2 发挥教师主体意识彰显办学活力
关注教师工作,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办好专业特色的基本要素。因为课程、实践、创新的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要使教师全力投入,就需要相信教师,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凡事要与教师商量,没有协商就没有民主,没有参与就无法产生责任感。大学教师这个主体被拆散之后,就只能剩下的是“打工者”的角色和心态,这就很难发挥其作用,所以“公平比阳光更重要”。为了使教师增加责任感,体现主人翁精神,学院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各项教学工作制度,让大家在熟知各项规程之下,公开透明地自由地选择与完成自己的工作量。院里各项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包括“十二五规划”制定和教改课题,甚至模块教师团队的组成,都发动教师参与,真正使教师意识到“我的前途我做主”。
同时推动和谐的学院环境,让教师感到“家”的氛围。构建和谐学院环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这样才能增加凝聚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四个模块”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