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铁道工程技术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铁道工程技术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专业服务产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65-02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最主要是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而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和服务是校企合作主要结合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共性需要是最佳结合点。目前,多数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而实训基地的校企协同建设与使用,发挥其“教学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成为企业员工生产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共享人力培训资源,偏重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重点关注工艺革新、新材料开发使用和设备技术的改进提升,其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很强,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
一、轨道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分析
目前,轨道工程专业的市场要求与传统的铁路交通岗位需求发生显著的改变,传统的铁路岗位特点以地面线路施工管养为主,而目前随着高铁与城市轨道的快速发展,轨道工程专业的岗位重点转向了高架桥、隧道与地下空间的施工,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均比传统铁路运输有了显著提升,国内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起步不久,多数院校是在整合传统“铁道工程”“路桥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开办的,不能满足国内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最主要是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两者的最佳切入点是人才培训。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正是承担高职学生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培训的最佳共同载体。并且,可以利用实训基地的项目设备和基地师资,进行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科研开发与生产技术服务。
因此在轨道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时,具体分为三大功能目标,如图1。第一,基地定位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教学培训中心”。基地可以支撑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引领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向,培养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向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培训认证,为轨道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仿真环境的实训条件,具有较大规模的轨道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功能。第二,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引进工程环境,引进行业标准,引进企业考核办法,贴近学业,贴近企业,贴近就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研资源,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过程中,发挥“创新研发中心”的功能。第三,利用项目设备和基地师资,组建“技术服务中心”,承接常规工程任务(见证取样材料的检测、工程施工图绘制、招投标标书制作、生产资料管理等),服务于企业的生产需求、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成为“产业服务中心”。
二、轨道工程专业特色教学实训基地协同建设
由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其特种岗位需要配备大量的特种工程人员,轨道工程专业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有着其他实训基地不可代替的重要特殊地位。而校企协同构建轨道专业特色实训基地,不仅在建设主体上有其鲜明的行业特色,而且在实训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技能考核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因此轨道实训基地的校企协同建设与以往的实训建设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具体建设模式见图2。
(一)以轨道工程专业岗位特点为导向,建设特色实训基地
以轨道岗位工种任务为载体,构建全真模拟实训基地,以工程实体为背景,探索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的新型工作教学项目,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由课程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组成的“课证赛融合”的实训项目。
以具体工程为背景,根据轨道施工生产过程,以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应具备的工程图识读、施工组织、项目管理、质量检测等岗位能力为指导,按区域功能区分,建设实训工场;与此同时,进行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由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按“课堂与工地同一、教具与工具同一、学生与项目管理同一”的思路,利用学校和工程施工企业的资源,设计开发教学情境,聘请工程施工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在全真模拟的轨道工程职业氛围中实现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做中学”“学中做”。
(二)校企共管实训基地
企业在使用轨道工程实训基地的同时,引入企业管理规范等方式,实行类企业管理,根据生产实践需求,提供教学素材导向。通过为就近施工企业提供试验场地、备件仓库等方式,让利企业,吸引企业投入。针对性地从企业回收尚能够进行实训利用的机械、工程构件,补充实训设备,同时收集企业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工艺和设备的资料,充实实训基地资料。校企共同组织、参加、承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科技文化活动,校企共同策划组织开展系列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派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策划、评判。校企联合承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加强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企业参与建设管理实训基地的最佳切入点。
(三)校企协同开发建设实训课程
全面引入企业标准、行业规范、实际生产任务、考核评价方法等,开发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项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设校内全真模拟实训基地、稳定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全真模拟、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训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展开(采取提出任务、教师示范、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综合教学步骤),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全真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与工作任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同时,不断推进形成性考核,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方式除笔试外,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职业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校企协同提升轨道工程实训基地创新服务能力
在高速铁路、区域城际轨道、城市地铁、轻轨等线路设计标准高,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量使用的新形势下,以往的原材料检测服务,基础工务培训等陈旧的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应现代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从技术水平提升和贴近企业施工要求入手,提升轨道专业实训基地的创新服务能力。
(一)校企协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的研发应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结合轨道行业特点建设互补专业实训基地。推进系列工程技术服务能力,打造院校、企业在轨道交通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试验平台,为工程新技术实验提供技术平台,开展轨道交通应用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测试、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优化等研发工作。
企业公司依托在校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在高性能工程材料领域可以申报专利,拥有核心技术,轨道专业安排专业教师全职参与企业公司的技术开发,具备一定的研发基础和实力。轨道实训基地建成后,校企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技术、人才方面的合作力度,使基地研发中心在工程新材料和施工工艺监控领域保持技术优势。
(二)校企联合提升服务生产能力
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发挥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优势,探索开展大型高新设备维修、检测、联合技术攻关等技术服务的新模式。以轨道施工精调等新型施工控制指导项目为载体,发挥学院应用技术优势,通过建立控制测量系统开发、轨道板、轨排精调测量等进行施工监控指导、隧道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开发等方式,提高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突破传统的仅依靠常规技术检测服务、常规技能培训等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
成立“轨道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通过品牌化的技术服务策略,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每年与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轨道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承接轨道施工监控检测项目,涉及新设备试验使用、轨道施工精密测量监测、轨道施工自动精调、高性能材料设计施工、边坡加固设计监控、路基稳定的设计监控、改造及维修等工程领域,企业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在原有设备和人员的基础上完成材料性能提升,为社会提供轨道工程技术开发服务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窗口,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依托轨道工程实训基地协同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轨道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功能,校企协同全面提升轨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轨道工程专业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稳步提升轨道工程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教育教学、创新研发与社会服务,三者在轨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中相依相存,三者并举促使轨道专业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协同构建轨道专业创新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将使基地的创新技术竞争力更加有优势,社会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为轨道工程建设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田洪滨,张俊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实训基地水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4年重点项目(2014JGZ169)
铁道工程技术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工作过程;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88-02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是三年制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提高“铁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工程软件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贯彻铁路工程行业标准,培养学生铁路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较好适应就业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能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高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必要性
工作过程教学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按照完整的工作程序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主张把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工作过程的讲解、分析及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现代教育研究及实践表明,不同智能结构和智力类型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具有形象思维智能结构的高职学生,具有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的优势,只有采取适合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的培养模式,才有利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学在课程开发上应以创建情境为主,教学过程应是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构建过程。知识的获取是在“为了行动”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行动”而实现的,而行动体系的参照系就是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一种“在微缩真实环境下的模拟生产活动”,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
第一,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与工程项目紧密联系。项目教学法按照“任务驱动”的思想,按照“从工程中来,到项目中去”的思路,通过分析和设计工程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在掌握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驱动学生到课本中查找基本原理和概念,到其他资料中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不但掌握了一个工程实例,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学会新的实用技术,有效地训练并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技能。
第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给学生设计和查阅一个好的工程项目,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一个项目的实例把本节内容讲解好,是对教师再创造能力的大力培养,使教师在总结、学习和设计项目实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
工作过程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实施
一般来说,工作过程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改革思路等四个重要环节。下面以《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设计来阐述工作过程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以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为行动领域,针对各类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设计教学情境,结合具体自然环境条件、技术经济条件和现场施工条件,总结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结合铁路路基施工组织、桥梁工程施工组织、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轨道工程施工组织和施工图预算编制等案例学习施工组织方式,掌握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资源配置、施工平面布置等施工规划设计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质量、进度、资源、现场、施工图预算等实施动态管理的控制措施,从而能高效低耗地完成建设项目的施工任务,以保证施工项目质量、工期、造价目标最优地实现。
本课程设计了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桥梁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隧道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轨道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等四个学习情境,这四个学习情境实际上是铁路工程不同施工内容的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一个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的完整工作过程。采用部分内容集中课堂授课,部分内容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学习情境一以集中学习为主,学习情境二、三、四以任务驱动为主,每4人为1个学习小组,选取总工1人负责技术协调和技术分工,组长1人负责考勤和任务协调,不同学习情境角色互换。
(二)教学实施方法
1.宏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实施边讲边练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精选一个典型案例,围绕案例开展教学,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学生暑期顶岗实践和半年顶岗实践实施工学结合。
2.微观教学方法。具体为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基本理论的讲解建议采用多媒体或常规教学的讲授法。(2)案例教学法:铁路施工组织、桥梁施工组织、隧道施工组织每一个学习情境精选一个典型案例,围绕案例内容开展教学和完成工作任务。(3)六步教学法:针对每个教学情境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资讯,由教师下发学习情境任务书及学习要求;决策,学生分组,安排学习计划;计划,学生确定实施顺序,并撰写实施方案;实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教师予以指导;检查,学生以小组进行汇报,学习成果进行检查;评价,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成果评价。(4)基于施工过程的现场教学法:整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均以具体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项目实施方案是完成项目的行动指南,项目组长应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方案。
(三)教学评价
(1)知识考核成绩:知识测评通过网络题库完成,每学完一个学习情境进行单独测试,测试成绩表格记录。(2)技能考核成绩:技能考核由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学生评价由各项目小组根据本组各组员的技能水平、对任务的个人贡献率来决定。(3)态度评价:教师和小组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分别对学生打分。(4)课程考核成绩:课程考核成绩由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和态度考核三项成绩加权平均计算,其中,知识、技能、态度计算权重分别为40%、40%和20%。
(四)课程改革特色
“境”:教师将课堂转移到工地,面对真实的施工场景,做到真实的“境”——环境。
“师”:在专业实训中将任课教师和师傅的身份合二为一,做到真正的“师”——双师。
“品”:将施工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做到真实的“品”——产品;另外,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品”——品质。
“校”:项目教学中,与企业合作,将实验室建在学校,实现“校中工地”。综合生产实习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相关项目的顶岗实习,教师跟踪指导,将学校建在工地,实现“工地学校”。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和摸索,我们深深地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逐步提高,教学反馈良好,但是,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工作过程中教学情境的选择。教学情境的选择和设计对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其实是对工作岗位的一种模拟,因此,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应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在客观层面上有可比性。我们经过反复的考查和调研,根据软件工程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分解项目内容,尽量设计“真情实境”,将任务、知识进行整合以求达到最佳。
第二,工作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工作过程教学要求“以学生和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是对“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相信工作过程教学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和教师所重视,因为工作过程教学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9(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7):1.
铁道工程技术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选线;环保;和谐;以人为本
1. 概述
公路路线是公路的骨架, 它的优劣关系到公路本身功能的发挥和在公路网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好的线形应该是合理的工程造价、最大程度的环保与最少产生工程病害的完美结合的线形[1]。
本文结合阿克苏至喀什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提出了选线的新理念。阿克苏至喀什公路为G314线的组成部分,对应路段长约437km。阿克苏至喀什高速公路工程路线总体走向由东向西,起点与库尔勒至库车高速公路终点相接,终点K1454+250位于喀什市库曲湾收费站以南700 km处。公路沿线地形比较平缓,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沿线的主要地貌单元有:低山丘陵﹑剥蚀平原﹑剥蚀残丘﹑山前冲洪积扇﹑风积荒漠沙丘﹑平原绿洲。
2. 选线的环境保护理念
修建公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之一,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高速公路选线时必须考虑公路沿线的环境和公路之间的相互影响[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建设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修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时,应做出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设计”。
高速公路环境包括道路沿线自然环境和道路营运环境[3],尽量少破坏公路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树林、建筑物等。当公路以挖方穿过山脊或通过宽阔林区时,路线应布设成曲线,以保持自然景观的连续。并且应根据技术和景观要求合理选定构造物的造型,使公路构造物成为自然景观中的一部分。
本项目中有一处圆曲线位置如图1示,当采用最优半径时候,路线恰好从林带中央穿过,占用林带面积最大。对比选择,采用圆曲线的最小半径一般值,少许牺牲了的线形,带来了最小占用林带,且在修建完成后此处路段不需要进行绿化就可以多一处绿化带。
3. 选线的社会和谐理念
社会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辩证的统一,应用到公路选线中就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人文、社会、经济等非自然条件,以达到各方面的协调和谐。
然而, 气候、地质、社会经济等条件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它们可能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公路建设目标的达成[4]。在南疆高速公路的选线过程中,考虑了公路与沿线自然景观以及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以及横断面构造三方面的协调,项目在纸上选线后,在现场核定时,发现戈壁上有十几个坟墓刚好在路线上,比选后,认为在通过荒漠时,微调路线不会对项目造价、安全及运营等产生变化。
选线的社会和谐还包括沿线居民的的需要,如本项目在柯坪连接线设计中,与柯坪县与阿恰乡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增设690m长的铁路跨线桥,避免柯坪县与阿恰乡人民绕行。
4. 选线的以人为本理念
人与公路的和谐,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道路建成后,路线平、纵、横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充裕,具有足够的视距与视野,使驾驶者与乘客感到线形流畅、景观协调、行车安全舒适[5]。
在设计中应该避免路线方向东西走向,避免车辆行驶阳光对司机的影响,若完全无法避免,则可在预测的最大交通量的通过当地时间太阳升落的一定时间内的所在路程避免路线的东西向。本项目的总体走向为东西向假定最大交通量在6:00出现在喀什本项目的的终点K1454+250桩号处,交通流向指向阿克苏,车速80km/h,假定日出影响时间在8:00—9:00,则不宜在K1294+250~K1214+250段的路线东西走向可适当使用曲线使路线方向偏转。
5 结语
公路选线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资、运输效率和公路在整个交通网中能否发挥积极效应的一项关键性工作。特别是在新疆地区,可能的路线方案较多,路线平、纵、横三方面又相互影响和制约以及路线位置对公路的构造和其他沿线设施影响很大,使选线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选线时必须综合各方面考虑,并充分结合各地区的选线特点,由粗到细,由轮廓到具体,逐步深入,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分析和比较,进行多方案比选后,才能定出最合理的路线。在不断的工程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新的理念,为进一步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段霞忠,公路选线中的常见地质灾害及选线策略[J].科技信息.2009.3(26)
[2]江玉林,张前进,陈学平,王永胜,吴洪洋. 高速公路选线环境评价方法研究[J] .公路.2005.7 (17)
[3]秦云鹤,顾晓华.山区高速公路越岭选线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年第15 期
[4]杨继禹.高等级公路线形设计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8
[5]交通运输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2005版)[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铁道工程技术毕业总结范文4
Liu Junxu;Zhao Juli
(①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②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710089,China)
摘要: 本文从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出发,结合调查研究统计数据系统总结了陕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并就陕西省高职专业设置方面做了基本分析,分析了省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措施。
Abstract: From th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statistics system, this article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 basic analysis on it had been done. The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opose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fessional setting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5-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精神的影响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数量、规模快速扩大,专业增加迅速,专业设置问题随之凸显出来。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布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析。
1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陕西省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78所。根据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专业设置统计,我省共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点1143个,对专业目录的19个大类覆盖率100%。近两年,陕西教育厅对我省的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规范。经过整顿,我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逐步规范、科学。目录中78个二级类,设置68种,覆盖率87.2%。目录中531种专业,设置236种,覆盖率44.3%。覆盖率最高的二级类专业分别为:土建78%、财经75%、制造63%、旅游63%、电子信息63%、文化教育59%、生化与药品57%、材料与能源57%、医药卫生56%、法律46%。覆盖率最低分别为资源开发与测绘16%、公安17%、轻纺食品2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高专专业的覆盖率比较均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为适应。
2陕西省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分析
2.1 我省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优势
2.1.1 以行业为背景的一批公办高职院校,均有较强的重点专业,专业优势突出陕西省国家级、省级九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中,机械、数控、物流、材料、建筑工程等工科专业办学实力雄厚,实训设施齐全,办学特色突出,在陕西装备制造业中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由于拥有实力较强的实训条件,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公办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与行业需求密切结合,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点。如这九个院校的特色专业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航空、电力、铁道工程等行业明显、特色突出的专业。随着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九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覆盖率越来越高,共设置理、工、农、林、牧、艺、教等专业286个,占陕西省公办高职专业数721个的40%。这些专业的设置,培养了相关领域国民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保证。
2.1.2 陕西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有较好的定位,特色逐步形成据统计,陕西省9所民办高职院校2008年专业总数为171个,平均专业数为19个,陕西省公办高职院校平均专业数为32个。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数量上也有了较好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院校一样,基本涵盖了工科、文科、经济、管理等专业大类,专业覆盖面比较广泛。其中建筑经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报关与国际货运、视觉传达艺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50个专业为各院校独立无重复设置,体现了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比较灵活且特色明显,专业指向明确,在外语、经贸、服务、汽车、医药、美容、旅游、艺术、烹饪、土建,信息等专业方面特色逐步形成。
2.1.3 受国家、省教育厅支持力度较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绩明显国家级教学团队陕西省高专高专院校获得5个,省级教学团队3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高专高专院校获得15门,省级105门,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等,建成了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示范性院校优化重组了原有校内实训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实训基地,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开发制订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
2.2 我省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不足
2.2.1 专业重复设置、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专业整体优化不足近年来由于扩招,学校规模扩大迅速,专业增长较快,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跟不上规模变化,因此很多学校不顾实际,普遍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导致学校间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特色淡化。一些学校不顾条件增设新专业,追求学科齐全,使原有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削弱。高职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管理、会计电算化、文秘、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等重复建设严重,而且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财经两个二级类,缺乏学校特色,造成就业压力。
2.2.2 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部分高职院校办成本科压缩或是技工学校翻版的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没有面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与调整也没较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些院校“以不变应万变”只是沿用本科体系或技工学校模式办学,没能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不明显,开设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着力培养行业或地区经济所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的院校对于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反应滞后,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弄不清楚,盲目开设专业和扩大招生,又不能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结果是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2.2.3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实践不足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造成实训资源紧张,校内实训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同时校外实践也面临联系实习单位难、经费落实难、过程监管难、质量保证难等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仍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激发企事业单位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建立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习制度,弥补当前高职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的缺陷,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拓宽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
2.2.4 不同类型高职的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大,就业过剩,宏观控制和评估缺位随着高校专业设置自的进一步放宽,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注重办学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体现区域特点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只分析需求,不分析供给,致使投资少的热门专业增长迅速,专业就业竞争加剧,同一专业的就业问题突出,部分领域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就业竞争激烈。而一些需要投资相对较大的冷门专业,有特色的专业被放弃,造成了专业设置空白点,显示出相关部门对专业建设宏观控制和评估的缺位。
3加强我省高职专业设置的措施及建议
3.1 政府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政府与高职院校应注重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做好专业设置的首要基础性工作。
3.2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加强对新增专业的控制,特别对一些热门专业的控制政府主管部门应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使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各类专业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既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能很好发挥规模效益的专业布局结构,从而推进陕西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热门专业在当前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经历一个培养周期,是否还很紧俏则需冷静思考。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对人才需求科学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克服设置专业时短期的行为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停办一些与区域经济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如公共关系、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同时,对于需要投资相对较大而被放弃或改造,但社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如热处理专业、铸造专业、能源化工类专业等具有广阔前景的专业,加大投资,合理设置,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3.3 政府在高职高专评估中要加强对专业的评估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教育部《教高[2005年]4号》文件授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整体性、终结性评估。我们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的“后置评估”制度,科学地制定不同的专业评价体系,对新布点的专业进行评估。要实行定期评估和抽查评估相结合,实施动态的评估。对、评估中不合格的专业点,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则建议学校取消该专业点。这样,经过几年左右积极稳妥的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高职高专的专业点一定会在量上趋于合理,在质上得到明显提高。
3.4 要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与评选力促高职院校认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建设特色专业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要督促高职院立足学校、立足专业和行业优势,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紧扣区域相关产业创新需求,培养产业发展紧缺型人才,建设区域领先,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同时要加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评选力度,通过评建措施构建陕西省高职的特色专业结构,构建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高职院校。
3.5 要完善专业退出机制对专业招生不好,就业不好,达不到办学条件的,工学结合基础薄弱、技能不足的专业要撤消。根据我省发展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布点、专业面向、专业质量、专业建设与改革等重要问题做出全面规划。对新设专业应充分考虑投资效益、数量和质量、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设置,保证质量,减少重复,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对陕西发展的研究分析,定期出台“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业设置情况统计”、“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在校人数、年招生情况统计”、“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示范性专业统计”等人才培养的宏观数据,运用人才需求杠杆,加快我省专业结构调整,引导高职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开设专业。
3.6 在教育教学上应引导高职院校将专业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注重“双证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之中是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在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时对职业资格证书可进行明确的要求,新人才培养方案可突出专业建设中“双证书”制度的建设与设计,将双证或多证书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在课外取得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经确认学分后载入学生成绩档案,各专业可建立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学分档案,并在毕业时出具学分证明。对取得多个证书多记学分,可折换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学分或专业拓展选修领域课程学分。不同专业可制定本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折换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学分或专业拓展选修领域课程学分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规定学生必须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并同时也须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规定的学分才能取得学历证书达到毕业的要求。
3.7 政府和学校应开展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政府和学校应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内容建设、专业群建设、专业布局结构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政府帮助学校改革办学理念,使学校从宏观和长远两方面统筹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办学层次、专业类型、服务方向等根本问题上进行长远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办出特色。帮助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有选择性的开设专业,构建专业群。通过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到两个有特色、有优势的主打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在院校中先形成这一大类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几个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出高质量的专业群。
同志曾经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高职专业的设置和专业结构,都存在一定显见或潜在的特点,加强对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特点的研究将会有效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有利于当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2008陕西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专业名录。
[2]王水泉.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分析研究报告[R].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J].中圆高教研究,2008(5).
[5]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陕西省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专业名录,陕西省教育厅,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