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和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设计和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设计和规划

景观设计和规划范文1

关键词:生态优先城镇规划设计城镇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规划设计基于生态优先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优先就是在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不随意改变原有的生态结构、破坏生态环境。要把生态放在首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维护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都需要适应城市所处的环境,不能单凭构思,随意的把城市建造成想象的样子,而违背了生态环境。城镇都应该以自身所在的环境为基础,做到发展不离环境,构思不离生态,统筹兼顾,在环境之中,利用环境优势、环境特点来规划设计城镇。城镇规划设计者必须全力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城镇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绿地,河流,水源,植被,田地等,根据土地的性质加以利用。设计建筑时尽量节省土地,不占用农业用地。选择用地时,首先要对该地段生态环境加以分析研究,将周边的因素考虑在内,思考利弊关系,切忌滥用乱占。生态优先要求我们不破坏环境,需要我们维护环境,和环境融为一体。不为了一己私利破坏掉自然生态的和谐,违背自然规律。

二、城镇的生态规划

1、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主要想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绿地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就是要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把人们锻炼的绿地区,道路两边的绿地区,靠近住宅的组团绿地区和屋顶花园,风格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加以规划治理。不轻易占用、破坏已有的,可以发展成绿地的区域。开发新的公园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可供人们锻炼放松的绿地。鼓励屋顶种植植被,并加以规划,形成风景。加大对园林的保护力度,同时要全面协调,使城市绿地均衡化。避免在一座城市里出现森林和荒漠两种极端环境。要从整体出发,调控好绿地面积,调整好各种用地的占地比重。第二,对城市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城市占地面积最多的就是建筑用地,在城市人口激增的当下,住宅建筑的建造也加大了力度。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的智慧了。要注重住宅区的绿地规划,把住宅区与绿地规划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场所。各类的建筑用地需尽量节省土地的使用面积,可以通过加高楼层等方式达到目的。要规划各类建筑的位置,尽量同类相聚,鼓励公司企业共同建造一栋建筑办公。另外,要将住宅区于公园集中到一起,这样既可以节省住宅区的绿地使用面积,又可以达到给居民创造良好环境的效果。

2、乡镇的生态规划设计

随着乡镇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设施开设落户于乡间,这就面临着很多问题的出现。各种设施的建造都需要占地,而乡镇使用率最高的土地莫过于耕地、林地。大量设施、建筑的建造必然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人们面临更多的就是原本的耕地林地被占用。乡镇的规划者往往面临着比城市规划者更大的挑战,乡镇的生态比城市的生态更加脆弱,而且不易恢复。被占用的耕地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自我修复。乡镇生态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耕地林地面积,严格审批非农业用地,规划建造建筑物,尽量不破坏、改造原来的生态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加大种植业投入力度;稳固畜牧业发展,鼓励养殖,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避免欠妥的土地变更,不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性质。要根据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发展其他行业。要做到物尽其用,同时把握好尺度。完善基础设施,兼顾发展,提高机器的使用率,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地的使用率,又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

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景观设计

提到城市,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穿行不息的各种车辆,交叉循环的马路等等忙碌而又高级豪华的生活氛围。这美好景象的构建离不开规划者的努力与付出。对于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一,创造新的形象。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模块二,城市绿地的设计。建议城市绿地面积不少于40%,而且要均衡化分布。建筑物周围要有适当的植被分布,道路两侧要有绿化带,河流,湖泊沿岸需有树木种植。人们的休闲场所,如公园等要进行园林美化。模块三,设计建筑物。根据城市具体状况,在建筑物楼顶建造屋顶花园。减少建筑物的滥占率,为节省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可采取加高建筑物这一措施来实现。集中同类办公楼,形成一条街文化。发展地域特色较鲜明的文化,设计突出本地特点,与水土环境相结合,优先发展生态产业,以工业等其他产业为辅。模块四,更改建筑物外观。根据当地风俗规划建筑物外观设计,采取天然原料,优化建筑物外观。使一座城市的感官舒适,同时不失特色。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物设计成不同风格。然而乡镇以耕作、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为主。耕地、林地面积比重较大,河流湖泊水库也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乡镇的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观点更适用。乡镇的景观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土地性质,规划农作物等的种植,在适宜的情况下使植被覆盖变成景观。以粮食作物的为例,在适合作物的土地范围内,成片种植,或者根据作物种类分散种植,形成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划区种植果树或者林木,保护树木,打造生态林。乡镇的住宅、工厂等必须要与环境融为一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地要进行美化,在其周边增加植被种植量,花草等可以增加一定的美感。着重设计水库周边地区,修建凉亭、座椅等可供人们休息的场所。打造景观,与当地的景色连成一片,形成可以旅游观光的一条特色风景线。建成畜牧养殖区,与草地等绿色植物形成整体,打造新的风景。打造生态乡镇,种植绿色植物,不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整体规划设计。

结语:在城镇发展迅猛,生态观念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城镇规划和设计的生态化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化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味,更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积极的影响。生活在一个生态优先的城镇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当代的必然要求。现实告诉我们,生态优先是发展之道,是健康之基。城镇的规划发展融入生态的理念之后,发展更能适应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文山.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华建设,2008(10):33-34。

[2] 焦卉.城市居民区环境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08,34(33):37-38.

景观设计和规划范文2

关键词:乡镇、河道景观

1、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提出后,以往我国城市河道设计方向由传统的功能型河道逐步转变为生态景观河道。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景观、活动空间需求在不断加大。对河道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凸显的越发重要,作为整体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河道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相互结合,通过最大程度地还原河道的自然形态,才能保持人性化的生态景观,提高河道景观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 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不同乡镇之间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笔者通过对我国多处乡镇河道景观的调查实践,为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则:

2.1设计过程中必须尊重河流

在设计人员对乡镇河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自然环境原先的生态法则,将保持自然河道作为设计的核心,只有树立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才能够建立起人文自然相互结合的乡镇河道景观系统。在设计人员进行乡镇河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五个要点:①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设计时,应该重视河道的排洪、泄洪能力,只有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的前提下,才能为乡镇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②河道的交汇地段往往是乡镇发展的中心地段,设计人员可以将代表乡镇人文特色的地标建筑建立在河道的交汇地段,将乡镇的文化底蕴充分的展现给乡镇居民。③河流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规划设计时应该重视河道地区的整体生态平衡,通过对河道地区的深入调查研究,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乡镇河道规划设计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保证河道地区生态系统的统一协调。④在设计人员对乡镇河道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结合先进科学的景观绿化与水土保持方法,通过先进科学的方法加快乡镇水系生态系统的建设进程。⑤设计人员在设计乡镇河道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河道景观,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原有的河道景观建设,将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河道景观建设成本与施工时间。

2.2利用河道景观体现水文化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物质品质的不断提升与满足,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对各地文化的探索将进一步提升,在河流景观设计中,如何将与水有关的文化写在河流边,写在大地上,非常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何为水文化?何为河流文化?属于这条河流独特的文化有哪些?景观的设计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展示水文化。笔者提炼了一些河流文化的分类:①水工程文化。一些古水利工程的故事,如古桥、古堰、古码头。②治水文化。即该段河流中历史上治水的故事,及与治水相关的人和发生的事。③河流的所属乡镇文化。如河流所在乡镇的文化特色,两岸的人物、风俗和故事等等。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挖掘属于当地河流自身的文化,可以通过雕刻、立碑、场景还原及图文等等多种河道景观形式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展示出来,从而正真提升河道的内涵,展示景观的生态活力。

2.3乡镇河道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宜人性

让乡镇居民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是乡镇河道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重视河道景观的艺术性,具体可由以下三个方面出发:①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注重保持河道的自然线型,巧妙地运用自然植物作为河道景观的点缀,营造良好地自然环境。在对河道景观进行装饰时,应当抵制铺张浪费,提倡自然环保,最大程度地节省河道景观建设成本,减少景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②在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对乡镇文化进行详细地调查,对乡镇文化底蕴进行充分挖掘,将其体现在乡镇河道景观中。这样可以让乡镇居民在河道景观中体会到乡镇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乡镇居民提供更贴切生活的精神享受。③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河道景观的后期保养问题,加强对河道环境的整治。

2.4河道景观应该重视岸域空间的布置

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了解河流自身具有的开放、连续的性质,对河道岸域空间的构建和布置进行合理规划,使河流更好地发挥作为乡镇开放空间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如果乡镇河道景观设计中的河道岸域部分得到良好的设计与规划,将能够为乡镇的水文循环体系及河流水系生态的平衡稳定提供基础,为乡镇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提供连接场所。为了能够对河道岸域部分进行良好的规划和设计,设计人员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将河道景观系统与乡镇中存在的公园、绿地、河流进行联结,共同构建乡镇的绿带与蓝带体系,通过各个景观之间的相互联结,建设乡镇的景观轴线。②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时,应该充分了解乡镇中不同地区之间的景观差异,并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进行不同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不同地区的景观特色,通过多样化的景观特色,打造乡镇景观的别样风格。③应该将河道景观中的静与乡镇生活的快节奏进行有效结合,到达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为乡镇居民提供合适的休憩场所。

3、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技术体系

3.1河道设计技术体系

在传统的河道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为了提升河道的泄洪能力,往往会以牺牲河道美观性作为代价。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汛期集中在每年的夏季,而传统的河道设计只有在夏季雨水多发季节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春秋冬等非雨季则会因为河道景观美观性不足的问题影响乡镇蓝带的整体形象。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应该在保障河道泄洪能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施工。同时还可以在河道两侧的滩区与湿地处设置蓄水池,通过蓄水池提升河道泄洪能力和河道整体的美观性。

在河道横断面地区应该设置一个能够应付不同水量与水位的河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立复式河道,确保在非雨季河道能够维持持续不断的蓝带体系,为河道地区的鱼类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为了防止河流长期冲刷导致的河床损毁,设计人员还应该在河床中堆放卵石。设计人员还应该在滩区建立生态区,设立观水平台,为乡镇居民提供观赏水景的平台。

3.2河道岸线设计技术体系

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岸线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硬式河岸,而优先选择传统河工技法的软式河岸。通过软式河岸最大程度地模仿自然的河岸,减少河岸施工建设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最大程度地维护河道的美学价值与生态环境。

4、结束语

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是水利工程学、文化历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运用。设计人员在进行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对乡镇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进行充分的调查,运用乡镇河道景观展示乡镇的文化底蕴,为乡镇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促进乡镇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和规划范文3

关键词: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整合;

1概述

居住区环境作为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活动空间, 人们对它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基本功能要求的满足, 而对其在视觉、心理感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生活和审美的需求, 营造更高品质生活的居住区环境, 采取与之相宜的设计方法势在必行。以往的居住区设计流程是规划专业对小区做好总平面功能布局, 建筑专业进行户型设计, 景观设计只是对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补充与完善手段。这种填空式的绿化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居住区环境的品质,近年来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有了很大改变: 认识到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只是在空地上配置花草树木, 而是一个集总体布局、空间层次、建筑形态、功能实现为一体的综合概念。越来越多的居住区运用三者整合的设计方法, 把三个专业整合为原则作为整个设计项目的出发点, 于是众多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应运而生。整合设计已成为居住区设计的趋势。

2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

2.1 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同步性。

传统的居住区设计程序是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景观只是在建筑当中填补缝隙, 设计难以一气呵成, 自然无法与建筑融合。而在整合设计当中, 景观与规划同步进行, 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全过程, 对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2.2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性。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属于人们的居住空间, 把景观作为人们居住空间一部分来设计, 让人们在户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向室外场地, 促进居民更好的交流。仅仅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是不能引发人们的逗留心理, 只有把景观赋予实际的建筑功能时, 其空间才有意义, 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 景观也必须是建筑功能的延伸。

要实现整合设计, 必须从规划与建筑两个方面入手, 把景观设计真正融入到规划与建筑中去。

“众望・光耀城”以‘Living with Nature’“栖居自然”为景观主题,与景观主题相适应的建筑主题是“典雅、精致、厚重的庄园风格”。

小区倡导的“庄园风格”包括英伦庄园风格和美式庄园风格,与山水景观相宜,也复合小区高档物业的定位,也暗合了国人对住宅“安生立命,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本案采用英伦皇室TUDOR风格,承袭皇家血统贵胄气质。外立面应用昂贵的红色生态墙砖,并搭配优质石材,在细节上营造出沉稳、典雅、华贵与和谐的感觉;英式坡顶屋,更加添私人公馆般的雍容华贵。见图1。

3居住区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是指在小区规划初始阶段就融入景观的构思, 从宏观角度把握规划, 不是对小区的环境来做设计,而是把该小区放在整个城市的尺度上, 使小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做到两者的整合,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巧于因借法

“ 巧于因借, 精在合宜”, 是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对我国园林设计手法最精辟的论断。在小区规划与景观整合设计中, 同样也可以借鉴应用。

“ 因”是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小区规划要依山就势、依坡就势、依水就势, 使小区与环境景色协调, 互相依托。“借”是借景取胜, 把小区外部美景借入到小区内, 丰富空间构图, 增加景观内容。

例如巧借远处起伏的山峦, 溪流, 城市标志物等, 把整个小区置于构图精美、自然和谐的山水画中。小区建筑的组合布局也是重景观, 利用建筑的巧妙组合, 将小区内高层、多层、低层不同产品类型的建筑组合摆放, 错落有致, 塑造出丰富的景观。广东惠阳光耀城用地是典型的岭南风貌,原生态的湖、茂密的荔枝林和起伏的红土坡,加上周边的客家文化,构成了地块的整体地域要素。

图2 光耀城鸟瞰图

3.2 虚实相间法

小区空间按实体虚空概念和视线遮挡感受来划分, 可分为实、虚、柔三种空间。实空间为全遮挡的空间, 内容包括建筑、构筑物、实墙等;虚空间为无实物遮挡的可入性空间, 包括道路、广场、草坪等;柔空间指视觉半遮半挡的空间, 虽为实物但可入, 如植物、亭廊、水景等。因此, 小区的整合设计,就是将三者要素空间通过恰当布置, 将三者彼此相互融合。建筑为实, 置于地块中,围合庭院为虚, 虚中点景有实;建筑中空,又可容纳百家, 虚中有实, 虚实相间。三种性质的空间交织融合, 围合穿插。

3.3 步移景异法

路由景生, 应把小区的交通路线作为园林的游览路线来设计。小区内人的活动路线正如一根主线, 把不同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串连起来, 道路不是用来划分小区空间的, 而是联系和穿插不同空间。过去小区规划多为笔直的道路, 分区域的建筑布置, 整个小区布局呆板单调。现在小区道路多蜿蜒曲折, 时收时放, 时宽时窄, 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 有效地组织小区内的景观。道路曲、折、直的转换与建筑、广场相依相靠, 道路的线性与建筑的布置排列, 互相沟通交流, 使景观的空间序列有开有合, 有收有放。

4 小区建筑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只有景观与每一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 设计细致深入, 环境才能丰富生动。建筑与景观整合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4.1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这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景观提出要求和景观环境对建筑进行适应的过程。例如, 从居住建筑户型布置的角度, 对不同户型对景观环境提出的不同要求进行研究。

光耀城湖边双拼Townhouse设计中心要素为视线和空间。建筑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前、中、后三个庭院,花园廊厅、景观阳台、湖景露台,都是建筑空间与环境对话的媒介。最为核心的构思是:餐厅、会客厅及部分卧室空间围绕一个私家露天泳池布置,露天泳池直面湖面,所谓建筑外有水、建筑内有水。(图3)

湖边双拼Townhouse的各层建筑空间都经过了多次的推敲:一层层高4.7米,使客厅、客厅外大阳台和餐厅的层高都较高;二层层高3.6米,三层层高3.6米加上剖屋顶的空间借用,使主卧空间相当高敞;地下层层高4.5米,利用地形高差,临湖面向花园打开,使地下室空间品质感大增。

4.2 景观设计中对建筑的考虑

仅仅从建筑到景观的过程还远远不够,整合设计还需要完成从景观到建筑的过程。一方面, 从景观总体布局的角度, 会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另外, 景观总体的布局, 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设计。

例如, 在规划的中心花园附近, 建筑的景观品质在小区中是最高的, 这里的建筑,就必须结合小区景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把最好的户型安排在这花园周围, 力争获得更多景观好的住宅的户数。在景观优秀的前提下, 住宅的朝向选择可适当减低要求,用良好的景观弥补朝向上的不足。

某小区的建筑, 原来是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南北向建筑群, 但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考虑到中心花园做成圆形有助于形成具有视觉中心作用的中心景观, 且圆形景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较好。因此, 景观设计师提出将中心花园做成圆形, 并要求建筑师更好地处理建筑与中心花园的关系。于是,建筑师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 将环绕中心花园的建筑, 由完全南北向条形布置, 调整为圆形向心布置, 从而使中心花园周围的住宅与花园更好地结合, 使周围的住户都能朝向花园的中心。一些住宅, 虽然套型的朝向不再是正南北向, 但却获得了良好的景观面。而中心花园和周围建筑形态的变化又打破了常规的行列式住宅布局所产生出的单调的条形宅间园林空间, 形成了面积较大, 相对集中的宅间绿地,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语

随着时间的变迁, 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 设计方法也会不断变化。更多优秀设计思路的提出, 终究需要设计师紧跟当今整合设计潮流, 结合人们现实居住理念, 恰到好处地把握每个设计阶段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西蒙兹J.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 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建筑学报.2004(1) .

[3] 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6.

景观设计和规划范文4

关键词:泾河现状;景观规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ny, puts forward some principle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propose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 task is not only the design and create new landscape, is th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save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 Many current situationLandscap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泾河,渭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境,流经平凉、彬县,于陕西高陵县南入渭河,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凉―泾川间右岸滩地平坦,为泾河最大的川区。山间河流穿行于峡谷中,坡陡流急,水力较丰。张家山以下,两岸为黄土阶地,属关中盆地。泾河水系呈树枝状,右岸来自六盘山、干山的河、黑河等支流含沙量较小;左岸来自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区的洪河、蒲河、马莲河等支流含沙量大。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在南小河沟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为流域水土保持起着典范作用。

1 现状分析

1.1泾河水文特点:

泾河以清澈著称,奔流千里与混浊的渭河相汇,仍能见到它清澈的一半,"泾渭分明"、"泾清渭浊"的成语由此而生。

泾河干流洪水主要是由于暴雨而形成,泾河流域暴雨发生最早在4月,最迟到10月。因此泾河干流洪水最早出现在4月份,峰量较小,10月受连阴雨影响,亦有洪水发生,但量级较大的洪水一般均出现在7-9月上旬。洪水历时一般3-9天,主峰历时2-3天。在9月中、下旬,由于受淋雨影响,其洪水历时也有超过9天以上的,但洪峰较小,大洪水一般均在9天以内。

1.2生态现状分析

泾河流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80%以上的土地面临着水土流失,年平均土壤流失量为5845t/km²,其中洪河流域等一些中北部流域的土壤流失量达到10000 t/ km²以上,河流最大含沙量高达1570kg/m³。长期而频繁的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土壤沙化、生态恶化,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几十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1.3 植被退化

几十年来,泾河流域自然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当前森林覆盖率仅为6.5%,有些地区仅为3%,草地覆盖率为25%~65%。20 世纪90 年代流域森林覆盖率平均为9.5%左右。流域北部气候干旱,土壤贫瘠,造林立地条件差,加上造林技术和管理方法落后,致使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很低,多年保存率一般在30%左右。植被因水热条件差异而呈地带性分布,在营造人工植被时,往往不能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模式,而盲目造林,树种选择不当,苗木质量低,配置结构简单,由此而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耕种、超载放牧、修路、开矿、建厂等各种人类活动直接侵毁着林、灌、草植被。

2 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状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自然性是水系景观功能的重要特征。河流地貌适应河流水文水力过程,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水力方式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河流地貌: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沼泽、阶地、三角洲等,这些地貌特征对于保持自然河流的良性生态过程贡献巨大。

2.2连续性原则

河流系统常被描述成三维的系统,包括纵向、垂向、横向三个方向尺度。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着源头、中游和下游的纵向联系,也存在着干支流和洪泛区与通江湖泊的横向联系。消除边坡和渠底的不透水化,不但适于水生和湿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也为鱼类产卵提供了场所,同时又是联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通道,这是维持河流垂向连续性的关键。

2.3 多样性原则

在宏观尺度上,河流的栖息地包括河道、河岸植被、洪泛区等。如果河流的横断面形式单一,其间水流流动形态、生物栖息空间、生物量、岸坡环境和景观功效也将单调化。因此,河流景观设计不应动辄以几何规则的、均一化的堤线及岸线来扰动河流的自然过程、损害河流的自然生境。应尽量保持和营造河道多样化的结构形态,包括岸线的不规则变化,过流断面的宽窄不一,下垫面的冲淤和起伏,周边植被物种及土地条件等。以河湖形态的多样性保证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3 生态规划设计要点及对策

(1)建立生态驳岸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立式混凝土护岸的做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而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现在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河堤改为生态河堤。国内外很多工程技术人员也提出多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生态型护岸技术,通过固土护岸、增大土壤的渗透系数,重建和恢复水陆生态系统。可以应用生物材料(植物)法,混合材料(植物与木材或石材混用)法、坚固材料(木材、石材、混凝土)法等建设生态驳岸。

(2)建立河岸植被缓冲带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线状的邻近河流的植被带。植被缓冲带为水体与陆地交错区域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过渡缓冲,可以保护水质,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吸收泥沙及化学污染,调节水温,保证水生生物生存,稳定岸坡等。科学地设计缓冲带是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础,在设计中要考虑选址、植被的宽度和长度、植被的组成和密度等。

(3)建立湿地公园

依照自然山势、水势、地势的地理现状,建设湿地公园使之与整个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相协调,根据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突出其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特色。在其规划建设的目的、理念、目标、方法、措施上突出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规划建设的目的应体现既有利更好地执行国家关于湿地公园规划的保护政策,又不能狭隘地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片面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规划建设的理念应体现如何通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给市民和游人提供一个新的生机盎然、多样性的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体现,

(4)河道景观美化

现在,水系已被作为排污通道、垃圾场而被污染、被遗弃。所以掀起了一场水系治理和美化的,比如一味追求形式美,或局限于工程要求,自然植被完全被“园林观赏植物”替代,表现在植物配置上,绿化层次极其单调:大面积人工草坪覆盖河堤、高大的行道树沿河排列,不但增加了绿化养护用水量,而且使原本丰富多样的生境反被破坏殆尽。大量的广场和硬地铺装、人工的雕塑和喷泉等彻底改变了河流生态绿廊,所以不能一味的强硬的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和规划范文5

【关键词】河涌景观规划;人文;水系;绿化;生态

佛山市政府针对当前佛山市水系环境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河涌整治,并采取了大量的工程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为配合河涌亮化工程,努力打造河涌两岸的景观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探索的主题。

0.项目概况

同济东路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市市中心,是禅城区东西向的一条城市次干道,东起文华北路,西接南海大道,道路的北侧沿路有一条10米宽的规划河涌和10米宽景观绿化带需同期实施。该河涌作为禅城区景观涌建设的一个试点,将以较高的标准打造一条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绿色长廊。

1.场地分析

1.1周边环境性质复杂,且人口较稠密,对场地功能的需求较强

现有河涌两岸环境较为复杂。河涌北侧镇安处现有一系列旧式的童服加工厂房、村居、民宅,同时也有大型的楼盘穿插其中,除了场地本身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外,场地四周用地性质复杂、空间形态多样、人口稠密。

1.2河涌水质遭到污染破坏,要求恢复净化水质

由于河涌两岸厂房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涌,河涌水质遭到污染破坏,河底积累了大量淤泥,水面颜色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两岸景观质量。需对河涌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实行雨污分流,清楚河底淤泥和垃圾,将同济东路河涌与南海大道河涌连通,使水流循环,注入活水,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设计原则与目标

2.1设计原则

2.1.1滨水空间的安全性和重点处理原则

突出城市中心区滨水特色,同时保证水边安全性,创造不同景观特色空间,以人性化尺度和城市尺度体现空间美感。

2.1.2岭南文化特色与滨水空间的和谐统一

将岭南建筑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滨水空间,使整个设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2.1.3景观与防洪、截污要求的统一

同济东路河涌为城市内河涌,在洪水期起到防洪泄洪等功能,既要保证河岸线达到防洪的高度,又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要求。同时还需为河涌做截污,保证河涌的水质能够清澈,符合景观要求。

2.2设计目标

结合现状条件的特点,确定同济东路景观设计符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岭南文化特色,营造郁郁葱葱,水清鱼跃,鸟语花香的环境氛围,使其成为佛山市一个具有特色文化底蕴的生态绿色长廊,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设计构思

3.1主题立意

同济东路贯穿文华路、朝安路和岭南大道,西涌沿同济东路顺流而下。因而同济东路的景观设计应当尊重场地的人文文化,并应以此为特色,建设有场地特征的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体系。

设计主题为“水墨西涌”。

以水墨画的笔墨浓淡、行云流水,为同济东路西涌重新润笔,打造一副水墨画式的岭南水乡特色景观。

3.2整体设计构想

经过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及其自然形成的道路骨架,其绿化景观空间体系定为:

“一线两区三节点”

3.2.1一线:一线由三脉融通,主要有

①文脉:文脉贯穿全程,以建筑小品和文化广场形式展示西涌边的文化、岭南风格的建筑、人文景观、生态湿地、童服的辉煌历史。

②水脉:利用水体,打造各类亲水空间,如亲水广场、戏水池、花田湿地、生态仙岛等,依据周边人文特色,轻重有致、流畅自然,描绘一幅丰富的各类水景,乡野怡然的画卷。

③绿脉:以植物为主的滨河驳岸,形成丰富的自然景观形态。植物设计采用自然群落式配置,选用乡土树种。林木疏密有致、进退有度,嘉木横斜,绿草如茵。树木布置借地形起伏形成一条绿廊,中低层次的灌木丛增加了景深。天际线的跌宕变化构成了旋律优美的序列空间。人走过,浓荫披衫,爽然舒适。

3.2.2两区

①休闲娱乐区:从文化路到朝安路段: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

②生态休闲区:从朝安路到南海大道段:主要展现自然生态的田园景观,花田、仙岛、童趣、垂钓等一系列岭南水乡自然风光。

3.3三节点

①同济东路与文化路的渠化交叉节点:富有岭南特色的景墙伫立着,高低错落的乔、灌木浓密相宜。疏影横斜间,绿意盈盈。通透的开花乔木艳丽媚人,配合漂亮别致的下木,茂盛雅致、赏心悦目。

②同济东路与朝安路的渠化交叉节点:端角位的铺砖广场上青木处处,煦暖的阳光在疏影横斜间,轻洒了一地的斑驳。

③同济东路与南海大道的渠化交叉节点:以开花乔木为主,与南海大道的“缤纷大道”相结合。端角位自然堆坡,绿丘上挺拔葱翠的乔木丛绿荫婆娑,剪影扶翠。

4.细部设计

4.1设计元素

为强调场地特征,把“西涌”二字,及“荷塘月色”的图形作为构图元素,使之贯通全段。

4.2空间划分

主要通过绿化、小品、色彩进行划分。通过园建小品及构图元素等进行呼应,使整体空间协调统一,且丰富多彩,避免空间零乱。

4.3色彩分析

色彩是形觉感受的主要刺激源。在色彩上,结合设计主题,以传统的青灰色为主调,结合岭南特色的土黄、深红和湖蓝贯穿全篇,使视觉上统一和谐。

4.4驳岸处理

4.4.1垂直驳岸

主要是在靠近道路人行道处以挡土墙垂直驳岸为主,维持传统的水空间格局,起到防洪功能,保证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

4.4.2生态驳岸

位于休闲娱乐区,以亲水为主,结合绿化斜坡做生态驳岸,打造自然生态的环境景观,提高水景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完善水的生态游憩功能。

4.4.3垂直驳岸+生态驳岸

两级驳岸相结合,即丰富水边空间景观层次,又弱化垂直挡墙带给人的生硬感。

4.5景观小品

园建景观小品以现代岭南风格为主,取决于传统的岭南建筑元素,如青灰砖、花窗、耳屋等,融入现代造型元素,做出具有新式岭南风格;材质选用青灰砖、陶瓷(仿石雕)、钢;色彩以传统青灰色、土黄(深红、湖蓝)为主调。整体统一而和谐。

5.绿化设计

水岸景观绿化。

水岸景观绿化以展示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设计为目标。设计时用水生植物层片组成不同系列,来展示水生植物的群落结构。

沿河岸适当种植水生植物,柔化河岸景观,塑造生态型滨水空间。近外水面到岸地为萍蓬草层片―花叶美人蕉层片―水葱层片,形成了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生态系列。有挺水植物梭鱼草、再力花、美人蕉,有浮水植物茶菱、睡莲等,还有沉水植物及水缘植物等等。不仅有效改善了河道的水质,而且美化了河漕周边环境,营造了自然怡人的水乡韵味。

景观设计和规划范文6

关键词:景观工程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本项目以打造滨水生活和生态休闲,以及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河滨景观绿地为目标,将徒骇河建设成为时尚之河、文化之河、幸福之河。营造徒骇河世界运河文化风情走廊,以配合聊城市打造“运河古都”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升聊城特有的滨水景观特征和文化价值。

1工程概况

徒骇河位于聊城东昌府区东部,是聊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两城一河”战略的提出,徒骇河,这条位于古城边缘的天然河流,一跃成为城市新的发展轴心。她既是城市主要的开放空间带,重要的滨水生活游憩区,更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廊道,挈领城市生态网络,提升城市景观格局。徒骇河景观工程南起南外环路,北至高速公路北,全长约17公里。一期工程从北段橡胶坝至陈口路,长度约4.4公里,本项目即对其进行规划设计。

2总体设计理念

本项目的规划主题定位为:“凤舞水城,约会世界”。以水为脉,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以滨河绿地和步道为特色景观肌理,和沿岸城区交融共生,如翔鸾舞凤,寓意吉祥美好的幸福生活。结合世界运河文化博览主题,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滨水核心空间有机串联,营造徒骇河世界运河文化风情长廊,以提升聊城独有的,时尚活力的滨水景观形象,实现河流与城市共兴。

3主要设计手法

3.1拉近

利用桥头、道路尽端等位置,开辟滨水活动空间,引导游人和附近居民到达河滨地区。

3.2推远

基本以景观带的城市滨河路为界,将机动交通隔离在景观带,在内部建立步行优先的游览系统,减少对河滨地区的压力。

3.3联系

通过主体景观节点、地形建立视线通廊,沟通景观带内的视觉联系。

3.4交融

利用水系连通处、交通干道的绿化带等,建立河流与城市之间的绿色廊道。在景观风貌的处理时与周边的城市用地统筹考虑。

4整体结构布局

结合主题定位和场地特征,本项目总体规划布局定位为“一轴两带,三区四景”。

一轴,即徒骇河水系主轴线。在保留徒骇河原有自然形态的水体空间基础上,通过水景景观线、岸线景观线、城市天际线的营造,结合水上活动,形成城市水系景观与生态主轴线。

两带,即西岸时尚人居景观带和东岸自然休闲景观带。

三区,由北至南分别为城市门户景观区、自然休闲风貌区、艺术活力运动区。通过滨河空间的分段主题设计,营造既有机连续,又各具特点的城市滨河景观走廊。

四景,即西岸的时尚水街,与东岸的河晖迎宾、巨龙小镇、艺术水岸。结合各国运河风情元素,通过功能、地标、界面、氛围等要素的处理,形成东西辉映,风情互补的标志性景观核心园区,给游客以全方位的世界运河文化体验。

5分区详细设计

5.1河晖迎宾——城市门户广场

本区域位于东岸光岳路侧,为徒骇河景观第一印象区。规划上呼应光岳路地形特点,采用大弧线的构图手法,在河滨营造一个气势恢弘,形态优美的迎宾广场,给游客以令人难忘的滨水公共空间印象。结合简约稳重的德国景观设计元素,在入口布置一系列的跌级水景、弧形柱廊、音乐广场、亲水台阶等,形成简洁大方,收放有序的景观中轴线。其中,凤城余韵——音乐喷泉表演广场是该区核心景观。

通过厚重的德式柱廊、优雅的古典灯柱、奔放的旱地喷泉,围合成一个圆形的表演舞台,以打造滨水标志性空间,满足城市庆典、政府开放日、市民活动、文娱表演等公共使用需求。

德国景观充满理性主义色彩,本区景观设计从宏观大气、理性规则的角度去把握整体。广场两侧,规划大片花田绿地,采用宁静素雅的德国风情花卉如德国鸢尾、薰衣草、矢车菊等,配合弧形树阵和灯柱,以及点状林下休憩空间,以营造令人愉悦的自然景观体验。携亲朋好友,漫步在花海草坪之间,阵阵花香拂面而过,令人心生陶醉。光岳桥两侧,阵列灯柱、规整花田、主题雕塑相互渗透,形成有节奏的阵列景观。桥右侧的动感花园则采用自由灵活的几何线条进行巧妙的组合,营造趣味游戏空间,并与滨河活动带融为一体,推动城市活力向河边延伸。

5.2时尚水街——英国风情酒吧街。

本区域位于徒骇河西侧,城市门户广场对面。利用原有青年渠及开挖的岛屿进行地形改造,形成集休闲、购物、餐饮、游乐于一体,气氛活跃,风情独具的英国时尚水街。在空间形态上,水街环水而建,与城市门户广场遥相呼应,在功能和氛围上既各具特色,又互补联动,成为整体。

在风情定位上,本区域结合西岸规划的英伦小镇,营造英伦特色的滨水休闲和生活风情,为沿岸居民提供一个时尚欢乐,闲暇舒适的滨水游憩场所。功能布局上,水街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部为钟楼广场区,利用游客中心、商业走廊、下沉广场、滨水平台,围绕钟楼层层展开,形成特色风情广场。其中,英式钟楼为景观标志建筑,游客可在此登高远眺,徒骇河美景与水街秀色尽收眼底。中部为带状商业区。各种特色商品、时尚小店形成购物回廊,结合屋顶露台、观景天桥、戏水广场,营造热闹的,令人兴奋的时尚休闲商业氛围。南部为风情酒吧区,围绕弧形的岛屿南端,规划组团式风情酒吧群。走廊,露台,喷泉,植物,卡座,木栈道,与建筑自由穿插组合。错落有致,气氛温馨。游人们可在此彻底放松身心,享受半日闲暇时光。华灯初上,音乐悠然而起,晚风带来迷人香气,沁人心腑,使徒骇河成为欢乐之河,不夜之河。

结合水上游憩规划,在水街南部规划活力蓝湾——中心游船码头。码头对应城市道路主轴线而建,配套集散广场、码头栈桥、流动花园、景观柱阵等,形成标志性港湾景点,将西岸的水街、市民广场、滨水游步道等公共空间连为一体,并与东岸在空间形态上互相呼应,形成开阔的湖面和开合有序,简洁大气的整体空间格局。

5.3巨龙小镇——德国风情小镇园。

利用原有东昌路与利民路之间的巨龙公园,延续北段简约自然的德国景观风情元素,将本区域改造升级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德国风情小镇园。作为规划中的德式住区配套,她营造了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有趣味的、有活力的、自然滨水的公共环境。

在空间格局上,巨龙小镇以原公园的巨龙雕塑为中心,划分为南北两个园区。北边为德国风情小镇园,它顺着河堤路东侧修建,在设计手法上采用简约的折线布局,提取典型德国建筑与城市空间元素,特色商店、艺术广场、游戏平台、休憩草坪相互穿插,形成连续而又富有变化的滨水休闲小镇。小镇东侧为宽阔的林荫绿地,树影婆娑,自然小丘、花海草坪点缀其中,一条步道蜿蜒而过,营造天然的绿色屏障和舒适的林下活动空间。西侧则是变化多样的滨水休闲带,小型游船码头、木栈道、湿地小岛、自然水岸依次展开,形态上与岸上活动空间相互对应,环境氛围动静相间,轻松怡人。

巨龙广场南边为文化会所区,结合原有建筑,规划在南边新增文化会所,作为会议、培训、接待等的配套设施。建筑上采用提炼的德国风情元素,并通过成片林地与公共活动空间相分离。同时,本区域北部东昌路为聊城重要的城市商业街和核心交通节点,因此,在东昌桥两侧规划整洁的弧形景观带,喷泉雕塑、花田树阵,环绕河堤路展开,在提升城市交通节点景观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优美自然的主题园区入口氛围。

5.4艺术水岸——荷兰风情运动园

本区域位于徒骇河东岸,利民路与陈口路之间,原本为不事雕琢的自然河岸。作为聊城二中和周边社区重要的滨水活动绿地,本区域在尽量保持原有自然特色的同时,引入荷兰大地艺术景观元素,结合运动主题,营造了一个极具艺术氛围的运动休闲公园。

在设计构思上,本区域融合大胆而浪漫的荷兰艺术理念,采用多种自然手法,表现大地艺术景观。螺旋形的步道,盘旋于小丘而上,恰如梵高笔下那自由的花朵、奔放的云彩和蓝天,完美演绎了浪漫的大地景观。孩子们在这里或自由奔跑,或踩车滑翔,甚或滑草而下——在感受大地艺术的同时,尽情释放着欢歌笑语。

规划布局上,在滨河绿地布置带状的球场、亲水平台与活动广场,则是流畅的活动水岸,滨河绿地,小岛,木栈道巧妙穿插,形态优美自然,给市民以多样化的活动空间选择。陈口桥下,规划弧形音乐广场,延续大地艺术景观风情。点状的景观风车,顺着河岸而布,形成优美的风车阵列,如同一幅风情独特的荷兰大地艺术画卷,徐徐展开在游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