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论文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自非肿瘤及炎症性眼球摘除的患者的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均在20~30岁之间,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人RPE原代培养及鉴定:

常规消毒摘除的眼球并浸泡在含有10000U/ml的庆大霉素的D—Hank’S液中,置于4℃,存放15min,沿锯齿缘后2~3mm处,环形剪开眼球的前端,去除角膜及晶状体玻璃体,将眼球后部放射状剪开,将其平铺在培养皿中,解剖显微镜下用无菌的枪头轻轻的从眼杯中吸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用D-HankS液漂洗眼杯2次,吸干;加入0.125%胰蛋白酶,0.01%EDTA,于37恒温箱中消化30min,吸取消化液,以D—Hanks液漂洗;加进含有血清的培养液,终止消化酶作用,用吸管吸取培养液,轻轻的吹打眼杯内壁,以使RPE细胞脱落;收集眼杯内的细胞悬液,1,000rpm离心,10min后弃上清液,将沉淀的RPE细胞,重新用培养液悬浮;细胞计数以8-10×104/mL的密度接种在培养瓶内。以含10%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5%CO及饱和湿度的环境中培养。每2~3天传代一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中央有一圆形透明区为细胞核胞浆内含较多色素颗粒。培养的RPE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于接近融合时,用4%多聚甲醛固定10min,PBS洗3次X3min。加入3%的H2O/甲醇,在室温下PBS洗3次,每次3min。加入含10%的小牛血清PBS,37C°下孵育1h。再加入1:500稀释的羊抗鼠IgG,37℃孵育1h后,用PBS洗3次,每次3min,结束后用DAB显色,镜检,胞浆呈棕色为阳性。

1.2.3MTT法(噻唑兰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

细胞常规消化,同时接种于96孔板,4000个(200μl)/孔,分别于接种后24、48、72小时行MTT检测,将浓度为5mg/ml的MTT(Sigma)以每孔20μ加入待测的96孔板内,37℃培养4小时,弃上清液,每孔加DMSO200μl并振荡15分钟,最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570nm波长测定各孔的吸光度(A值),取每组8孔的均值。只加培养液的孔作为空白对照,求出第5、10、20代细胞的相对增殖率。

1.2.4β-半乳糖苷酶染色:

6孔板中培养的细胞,吸除细胞培养液,用PBS洗涤1次,加入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15分钟;吸除细胞固定液,用PBS洗涤细胞3次,每次3分钟。吸除PBS,每孔加入溶于铁离子液的1mg/mlX-gal溶液,37℃孵育过夜,用保鲜膜封住6孔板防止蒸发;用PBS洗涤细胞3次,每次3分钟,伊红复染3-5分钟,自来水冲洗伊红染液,烤干,中性树胶封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2.5不同剂量姜黄素干预RPE后上述指标的变化:

用DMSO配制的姜黄素2.5、5、10、20umol/L(培养液中DMSO<0.5%)加入第5代细胞,分别收集第5代姜黄素处理后24h、第10、20代细胞进行相关检测。对照组不加姜黄素仅以新鲜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各实验组设>3次对照。比较不同剂量干预间及与对照组间差别。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代次形态学改变(方法同1.2.2);MTT法(噻唑兰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方法同1.2.3);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同1.2.4)。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当P<0.05时表明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2结果:

2.1观察不同代次形态学改变:

观察从眼杯内分离出来的RPE原代细胞为圆形,漂浮在培养液中,胞浆内含较多黑色素颗粒,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核。当细胞贴壁后,伸出伪足,变成不规则的多角形,中央可见一圆形透明区为细胞核,5~7d后,细胞基本融合成单层,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胞浆内的黑色素颗粒逐渐减少,在同一培养瓶内,不同细胞可因细胞分裂次数的不同,出现黑色素颗粒含量不同的情况。随后细胞生长缓慢,传代后细胞贴壁数量减少,直至死亡,第5、10、20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改变,衰老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以第20代细胞更为明显。

2.2不同剂量姜黄素(2.5、5、10)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衰老相关的指标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及细胞特异性的形态学及增殖能力、存活时间等指标均有改善,小剂量组各时间段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姜黄素对RPE增殖的抑制作用。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2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学习;意义;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2-01

提倡探究式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此,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可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增加了相关的练习设计。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其目的与意义,并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1.要正确理解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现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探究性的语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所谓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科学设计探究的题目,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3.研究学生,找出特点,根据实际,选准题目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4.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4

在以往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多以“填鸭式”的理论讲授为主,这就使得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另外,由于预防医学知识内容庞杂,教师一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提起课堂学习的兴趣。另外,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这也使得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

2.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策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1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主体,而教师则扮演着课堂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抛出问题,调动起学生对驱动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2.2PBL教学过程

2.2.1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PBL教学法是以情境创设为主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仔细编写适合学生的PBL教学大纲,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式编写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量真实,并且要与医学或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如饮用水污染案例、食物中毒案例、慢性病社区干预案例等,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而在案例引入后再根据PBL教学大纲对学生抛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的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2.2.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同时由组员选出每个组的小组长。分组完成后,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将相关案例以及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下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各个小组派代表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其他成员可以做补充。如果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教师可以作相应的点拨和引导,实在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2.2.3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PBL教学法对于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进行PBL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同时要能同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要寻找解决问的方法,就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进行资料的查阅,这又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设施要求达不到时,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上的帮助。

总之,预防医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其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运用等具有良好的作用,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PBL教学法的全面实施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李利斯 单位: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葛浩文;中国;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莫言的作品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多才华出众的翻译,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尤为突出,译者们为树立他的国际声誉做出了杰出贡献。莫言获奖,莫言作品的英语翻译葛浩文也对其作品的世界影响力居功至伟。[1]因为英文作为世界上通用语言之一,英语读者市场占有重要份量,远远超越其他语种,正是由于他的翻译才得以让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一员。作为被国外评论称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多的西方译者的葛浩文,注定要在中国文学通往诺奖与世界文学市场的路上,留下自己的位置。[2]而在莫言得奖之前,葛浩文就已经把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3]

在中国作家群里,葛浩文与莫言的合作最默契、最愉快。自1988年起,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先后将小莫的六部小说译为英文,令它们流向美洲、流向澳洲、流向欧洲,直至摆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们的案头。其中葛浩文甚至在《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序言中称莫言善于运用民间的信仰、奇异的动物意象、不同的想像性叙事技巧以及诸如国家和地方的、官方和民间的历史与现实,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奇特的、令人感奋的文学。这些作品的主题,足以吸引世界的目光,其所采用的意象更是感人肺腑。故其作品能轻轻松松地跨越国界。作为一名具有个性的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生涯体现的文学翻译特色有三点:

一、视翻译为自己的生命

葛浩文曾格外动情地向世人表白:翻译于我,有如空气,没有翻译,我便不能生活。正所谓,我译故我在。[4]象葛浩文翻译的《北京娃娃》、《狼图腾》这类作品在中国并不被看好,却在国外获得不小反响,甚至评价很高,真正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原因有文化的差异、解读的取向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国家的评价标准或者说文学观,跟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学观当然是有差异的。中国的鲁迅、莫言和苏童在美国最有名。但是真正能够深入美国社会里面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不多,葛浩文认为,王安忆、阎连科、贾平凹、阿来、毕飞宇,这些作家的作品都很好,正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才去开始翻译的。他在选择翻译中国作品的原则,主要以个人喜好为重,同时也考虑作品是否能在美国找到市场。

《狼图腾》的书评普遍说它非常好,甚至有人说是年度最好的中文小说,连美国的《国家地理》也会发《狼图腾》的书评,此刊发行量很大,每个月上百万份,这对《狼图腾》的销量起着重要影响,现在甚至还出了平装本。迄今为止,《狼图腾》可以说是一本突破性的中文作品。葛浩文在翻译作品选择上常常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他甚至认为是美国人非读不可的作品来翻译,虽然有些中国文学作品一些美国人并不喜欢。但作为美国人的葛浩文却因为挚爱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也与中国文学翻译结下一生难以割舍的缘故。他的爱好和挚着也正是现代中国文学翻译人才所需要或最缺少的那份因爱而挚着。在葛浩文看来,美国读者喜欢小说有三种:,政治和侦探小说。象裘小龙的小说就很有市场,葛浩文却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翻译作家作品。当葛浩文最早读到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他很惊讶和喜欢,其中的爱与恨很能打动人。他觉得做为文学翻译家,这是他第一本与英语读者见面的作品,《红高粱》是更好的选择。在他翻译了《红高粱》后,接着又相继翻译了《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红高粱》英文版竟然发行量达到两万册,这在中国文学翻译著作中已经是个奇迹数字。目前,美国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每年大约出版三五本,象莫言的《生死疲劳》能够卖一、两千本就算是好的。《红高梁》译著上万,其实也是作为翻译家葛浩文因爱收获。正如葛浩文所言:“翻译者像个鲨鱼要不停地游动,一旦停止就死了。我做翻译就是这样,一定要不停地翻译,一旦没事做,自己活着等于死亡。因此,他视翻译为自己的生命,30多年来坚持“我译故我在”。[5]

二、翻译必须忠实于原著

葛浩文认为,译者应当将原著本身视为“指南针”。译者一定要恪守翻译伦理,决不能越俎代庖,误把自己当作者。他曾在莫言《酒国》英译本序中称:莫言的这部小说,前后不一,翻译时,我尽量忠实原文,以求译文读者能通过译文尽情领略和品尝原文的美味。虽说译文有所流失,却丝毫无伤大雅。不过,葛浩文认为,翻译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有时候作者觉得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忠实翻译出来,于是怪翻译的水平差,而读者发现译作中有任何一个小问题,一定认为是翻译的。[6]

葛浩文在翻译文学中,他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他认为,一个做翻译者责任重大,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原文,还要对得起读者。在这三者之间,他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一般原著作者英文并不好,这就需要翻译者对其作品慎重、谨慎,忠实于原著。葛浩文对于特殊年代的特殊文学作品,除了保持原著特色外,他对作者本人时常进行最多的了解,而不是通过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什么社会。他认为,社会很抽象,他更看重的还是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比如黄春明的那些故事、阿来的那些故事写得都很好看,在翻译时,他会对一个人、一个作者的人生观有所新的认识。这种人生观既是代表他本人的,也可以扩大到代表所有的人类,他喜欢在不断增长对作者的了解中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和保持翻译上的原味。在葛浩文译文中,他对莫言小说《酒国》中,“人生得意须尽欢”则译为:Anybody who doesn t drink doesn t deserve to be called a man……;在原文“兔崽子,你敢骂老子?老子毙了你!”,葛浩文译为“You bastard,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re talking to? You re dead meat!”。在贾平凹《浮躁》翻译中,他对“你不背我,我从这堰畔上滚呀!则译为“If you don’t carry me home,Ill roll into the river!”这些同生动译句则会引发读者兴趣,产生画一般的场面记忆在读者脑海里。

翻译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原著中自有的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可能什么困难都会遇到。比如,“好色之徒”这个词如何翻译,甚至跟许多人讨论了很久,到底表示坏到什么程度,又好到什么程度?不一定坏,也不算太好。要用哪一个英文词语才是最恰当的,很难决定。但最终要根据各个作者的作品整体来确定表达的意味。在葛浩文翻译《萧红评传》著作中,由于这本书是萧红研究的拓荒之作,也是经典之作。葛浩文对萧红的评价很高,从而去研究萧红作者本人。葛浩文最早开始研究萧红是很偶然的,大概1970年还是1971年左右,他在印第安那大学图书馆,偶然读到了《呼兰河传》,没读几页,马上就喜欢上了她。当时中国的资料很难看到,不要说在美国,就是在中国也看不到萧红的书。他后来有机会去北京见到了萧军、舒群、罗烽、冯牧、萧乾一大帮人,还去了哈尔滨,去了呼兰河,到了那个地方,他激动得热泪盈眶。1981年,葛浩文申请到一笔资助,在哈尔滨整整待了一年,做时期的中国文学的研究。可以说,葛浩文的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生涯最早是从萧红开始的,因为研究萧红,他向美国汉学界介绍她,并开始翻译她的作品。后来,逐渐就完全转向了翻译,评论写得越来越少。他对《萧红评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将作者个人生平与作品的感情完全融入在了一起。因此,原著原味在英文翻译中也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葛浩文仅凭《萧红评传》,已经确立了他在汉学研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美国比较早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也被国外媒介评论称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多的西方译者。

三、翻译坚持“信、达、雅”

所谓的“信、达、雅”,即信要忠实原文,以突出原文特色为主导;达要通顺、流畅,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雅要优雅、美好,追求原作文章本身的雅韵风格。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这是被国人奉称“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卷首《译例言》中指出:“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观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7]严复的翻译原则对此后的翻译工作者有着深厚的影响。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葛浩文,虽然身处盛产翻译理论的美国,但是他深受中国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自己文学翻译中,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翻译风格。对此,他认为:“翻译无理论,亦无直译意译之分,甚至可以说翻译无技巧。翻译就是一边当读者,一边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一个字一个词的语言转换来求得对整部作品的深入了解。或者在信达雅之间进行平衡。”[8]葛浩文的论点,无疑凸显了他对中国译人的翻译作风情有独钟,并对严复提出翻译要坚持“信、达、雅”的原则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译者要把原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另一种语言重新展现出来,并不失原作的风格和韵味才是根本。事实上,信、达、雅以“信”为宗旨和轴心,在原稿全局上把握“信”,要全面性坚持“信”。原文无论是书面语、方言、古文或是粗话,都以尊从原作者的本意为出发点,而不能更改原文用语的意图。同时,根据翻译著作的外语特点,达到通俗易懂、表达清晰,又容易被所在国或地区的读者所能接受。从而避免译文不“达”,出现:对英语中由动词派生的名词的直译,造成汉语译文句子结构的模糊;汉语词与词之间没有分隔,汉语译文中如含有前后都可组词的字或词就易产生曲解。因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西方媒体报道中,为了将“莫言”二字翻译成外文都费一番周折。在中文与英文的差别和跨文化理解的政治偏见中,《纽约时报》的报道针对“莫言”的笔名,说:“Mo Yan,which means ‘don’t speak,’ is actually a pen name that reflects the time in which he grew up.”意思是说:“莫言,这个笔名,意为‘不要说话’,这反映了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言下之意是说莫言生活在中国,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取笔名叫“莫言”。其实中国古代哲学历来主张“知者不言”、“多言数穷”,“言无言”,沉默是金,有深厚传统文化背景,未必跟什么言论自由有关。《纽约时报》明显带有政治偏见,误导读者。这种带着鲜明政治色彩加上语言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学翻译者对作品原文的误解。在译作中,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这就主要看翻译者的对所翻译作品和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才能正确把握其所翻译语言的尺度。因为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成则译者,败也译者。葛浩文对中国文学翻译的成功,在于他对作者作品全面的了解以及作者本人的熟知。这些无疑造就使他成为西方中国当代文学英语世界里的代言人。

项目名称:生态翻译视阈下莫言小说葛译本研究(项目编号:2013-QN-528)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胡孙华.葛浩文:看中国小说的美国人越来越多[N].长江日报,2009-09-06(06).

[2] 阳.想当莫言,先得“巴结”翻译?[N].广州日报,2012-11-02(AII10).

[3] 高峰.葛浩文,把中国作家推向世界[N].羊城晚报,2012-10-27(B7).

[4] 郑延国.葛浩文功德无量[N].大公报,2012-11-11(B09).

[5]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46.

[6] 吕敏宏.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