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与设计

城乡规划与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实现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乡和城乡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性

当前,城乡建设存在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只有有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设计,才能实现高标准的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塑造城乡品牌、推动城乡发展,是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城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乡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明确要求。各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为城乡面貌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筑设计应服从城乡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乡,城乡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乡空间,我们对城乡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乡规划。而城乡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乡的历史,展望城乡的未来,因此在城乡的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对城乡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乡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乡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乡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乡环境,必须与城乡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同等重要。

城乡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重视城乡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乡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乡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乡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乡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乡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乡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乡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乡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乡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乡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乡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五、正确处理城乡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1.科学对待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乡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亚德的观点,城乡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乡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乡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乡建设的好坏与城乡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乡规划设计是城乡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乡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因此,在批准城乡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四周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与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健身需求;公共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是政府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一直是公共服务工作非常关注的内容,为保证整体水平增长,满足全民健身要求,应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现有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体育用地方面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很不足,较发达国家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整体布局还不够合理,城乡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还不均衡。因此,需要进一步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的规模、标准、比例,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效益,提升各类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不同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也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最终宗旨就是要利用良性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维护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增强国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促进人民内部需求的合理调节,保证社会和谐进步的绩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原则主要表现为:

(一)面向广大群众进行公共服务的提供,满足其在生活中对各类健身活动

的参与需求,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健身项目。依照城乡规划的发展趋势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和建设计划,结合政府管理的职能配置资金投入,完善内部监管体系和技术准则供给平台。培育、鼓励各类专业化体育组织、机构、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建结构严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适当引导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实现合

理开放,全面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配合机制创新,保证体育健身活动的长期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和营利非营利分离要求,积极鼓励民营活动和服务购买的供给,探索政府部门主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协同共管和多元利用的机制,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

二、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城乡规划工作的控制

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能力对国家城乡规划建设有着必要的呈现作用,应坚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内容作为强制性指标放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之中,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系统安排,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建设管理。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原有基础再规划体育建筑和配套设施,保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合理性。在对城乡规划建设系统的分析中,积极协助城市人民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严格分级设置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标准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区级和社区级相衔接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根据开展健身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型体育场地的规划和布局,形式可以包括:在居住区内落实健身场地的建设内容,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实施适宜的场地和设施搭配,保证因地制宜效益对老旧小区体育场地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要特别注重公共体育设施维护,保持结构秩序长期稳定,确保体育健身活动能有序开展。

(二)信息反馈中心的设置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各项建设工作正处于改革的过渡阶段和关键时期,需要利用一切好的创新资源和编制素材进行梳理、补充。城镇化的演进除了建造高楼大厦,更要注意配套设施的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全民健身的物化载体,在城镇化进行的飞跃中涉及设施在城乡中的科学布局,群众需求的满足状况等多方面考量,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利用合理的调整促使公共体育设施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政府承担着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职责,应该根据相关反馈信息进行建设标准的合理改革,落实住房和城乡基础建设的标准格局模式。可以采取专题网络论坛、政府热线电话等形式对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征集和汇总,修改完善不合理的设施结构布局,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是设立信息反馈中心的主要作用,也是做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应当推广的技术手段。要注意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需求呈现出的愈发多样和复杂的特色,在融合整改的处理中,应发挥规划工作所富有的全局性和前瞻性优点,合理适度,充分预留发展空间,避免结构性资源浪费,以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为根本目的。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已取得明显的成就,大众的娱乐文体环境和身体健康素质也得到了有力补充,这是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认识当前工作中的不足,借鉴先进国家、地区在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方面的成功经验,广泛结合各类资源技术进行全面规划、调整,最大程度地满足确定的指标和群众的需求,落实城乡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谐统一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新利.河南省城市家庭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03).

城乡规划与设计范文3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但是在此之前相对应地添加了“新时期”、“社会公平”这两个重要前提,其中这两个限定词分别将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属性与研究方向进行限定,同时也充分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的理念廓清与思路的梳理之后,笔者将先后对社会公平原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公平;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与规划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的规划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效能。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发展的走向开始朝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深化改革与构建社会和谐并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

基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与科学规划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将大大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公平、建设公平和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之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呈现出了发展滞后的局面难以满足农村的生产与发展需要,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然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展开将有助于构建起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为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但是在此之前相对应地添加了“新时期”、“社会公平”这两个重要前提,其中这两个限定词分别将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属性与研究方向进行限定,同时也充分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的理念廓清与思路的梳理之后,笔者将先后对社会公平原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

一、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离不开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构建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对于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观点中寻找到一些启示,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其实,新时期社会公平本质上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社会的运行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社会思想与发展理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公平与正义,更需要在资源配置、社会机会分配、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公平与平等。与此同时,社会的公平与平等都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正义的内容,同时正义的表达与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资源与发展的公平。当然了,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与原则绝非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呈现出来的,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差别与差异基础之上的。新时期城乡基础社会建设方面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正是立足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差异,推动资源分配与发展的和谐发展而形成的。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发展也是与社会经济平等观和满足需要的平等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社会公平的内部构成而言,这一概念与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中社会制度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公平、发展机遇的公平以及百姓认可等多个维度。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研究更多地是立足于城乡发展现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基础建设走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的良性循环,进而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

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采用各种措施促进这一原则的实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一体化科学布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与实践任务,同时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城乡资源有机配置与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原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上不难发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原则,并且成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布局、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与发展。可见,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着一个指导原则与实践内容、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关系,同时二者共同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

三、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理念

1.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活动逐渐突破原有的传统区域限制,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机制,呈现出日益频繁、多元、紧密的交流现状,并且呼唤一体化的交流与发展环境。而传统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受到社会环境、思想理念与发展方向的影响,更加注重城市方面的内容,进而直接导致了城乡技术设施建设的不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严重滞后的发展局面,迫切要求基础设施规划必须在更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城乡平衡、统筹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某一区域或者城市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全局、统筹区域发展,从整体的角度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整合与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和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就是将统筹规划的范围进行扩大与延伸,进而区域环境的改善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对于传统规划模式之下行政主体所具有的封闭规划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尤其是不同区域之间技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诸如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使得城市的资源可以借助于这些技术设施实现完善与共享,城市周边地域也可以得到一定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之下,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协调仅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切入已经难以满足客观环境的需要,需要从城乡发展的全局状况出发,立足于整体规划的理念。诸如:在进行城乡整体规划的进程中,为了解决一些大型供水、排水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的分割影响,解决同类设施内部缺乏协调问题,可统一规划垃圾处理与给水处理体系,进而减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实行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

2. 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

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就是要跨区域、跨部门、跨传统地进行协调发展策略,淡化行政区域的影响,积极强化市场规律与资源调配的贵了吧,实现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时在标准、时序、位置等诸多方面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的展开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固有特征与市场特性进行区域范围内公共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污等公共基础资源的市场化与专业化,建立跨越诸多行业的市场竞争体系与激励服务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源与发展机会的协调与发展也是这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城市快速交通事业的发展,完善和打造完善轴线地区和核心圈层公路网络,推动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实现,加速城乡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开发。而至于城乡之间所涉及到一些公共问题和财力投资的项目,整体的基础设施设计与规划需要立足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应以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区域轨道交通网)快速交通系统和区域供水为重点,进行综合协调)统筹规划。

在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之下,城乡技术设施规划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执行机构、相关措施作为有力的保障,可以通过成立区域规划协调组织机构,建立城乡发展协商与规划机制,进而建立起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共享机制,为城乡从技术设施的规划提供有力的协调规划环境。此外,为了保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的顺畅,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区域之内的发展状况进行行政区划的设计与调整,适度解决行政体制对于相关规划协调行为的影响。

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策略

1.确立农村基础设施先行的规划意识

在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实践过程中,要树立起农村基础设施现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这一点与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资本。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处于劣势地位,并且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故而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水平与农业生产力。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系统构成,不仅具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特征,同时在测算和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时应充分认识其特殊性。

2.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策略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新时期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策略之一。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用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传统的发展规划与策略进行集中调整、修改与修正,进而制定出符合目前社会发展实际的规划策略。在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下,农业基础设施处于较为明显的落后局面,对其适当地倾斜与辅助是应当的。然而,在目前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也需要大量的资源配置,故而需要照顾到目前的这一现状,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性特征出发,通过合理布局,可以优先发展城乡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极力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领域,让农民分享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沟通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的纽带。

3.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作为后盾,由于目前的基础建设财力投资相对薄弱,故而需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在目前的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环境下,各级规划与建设单位需要创新融资渠道,丰富投资主体,形成国家、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局面,为整体的建设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另一方面,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需要对于投资范围和投资责任进行明确,以保证投资的力度与投资质量。诸如: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压缩投资周期,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提高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强化服务功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应当继续实施“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4.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基础设施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规划与设计者需要将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纳入到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进程中,并且把农村的诸多信息化模块纳入到基础设施体系之中,诸如农村的“六小工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平台。为了充分兼顾社会公共的建设原则,可以在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区域合作的较大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城市与农村的信息沟通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策略,不仅要注重对于硬件投入,还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信息化技能培训、人才引入、信息化知识普及与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最终提升基础设施效能。

5.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维护,还需要一个科学经营管理的过程,故而需要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增效。一方面,需要对于城乡基础设施中的竞争性、经营性城乡基础设施逐步按照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建立起一整套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非营利性城乡基础设施,需要充分依托于现有的公益管理现状,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实物管理为辅,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此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离不开很多小型基础设施的作用,针对于这些可以采用合作社、管理组等管理形式,实施科学的管理,保证城乡基础设施发挥应有的效能。

城乡规划与设计范文4

关键词:车辆 交通安全 道路线形 断面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城市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宽敞畅通的区间公路、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交等,形成密集的交通运输网,交通环境与过去相比更加便捷和高效。然而,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将从道路规划设计入手,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全局性

城市道路规划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道路规划,往往脱离区域规划,仅局限于路网规划,导致与周围地块脱节,一方面不能更好地为周边地块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权威性

一些城市虽有道路规划设计,但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设计缺乏权威性。例如为了避免一些现状建筑物的拆迁,降低道路的技术指标,从而影响到道路规划的合理性。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少人文精神

在城市道路规划阶段,缺少市民的参与,尤其广大普通市民的参与,不能充分理解群众心声,过多的遵从领导的意志,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道路缺少人性化。例如过分压缩慢行路权,大大减少慢行交通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二、道路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首先,传统的道路规划理念是“以车为本”,过分得考虑了道路指标如何适应机动车的快速行驶,导致城市道路规划时对现状地形、周边地块等方面考虑不周。千路一面的道路规划,形成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和交通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对地块的服务功能。

其次,城市道路规划中道路与城市居民居住区和广场、公园等交叉组合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到交通的顺利通行和行人的安全出行。道路附属设施的设计不合理也影响行人出行,进而影响交通安全。

最后,在过去几年的城市建设阶段,不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工期使得工程质量严重降低。道路在使用不久后即出现不应有的病害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也影响到交通安全。

三、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确保交通安全

道路规划在每一个项目的前期阶段,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评价都通过之后形成规划。在实施阶段也需对项目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保证前期规划的延续性和权威性。那么在技术上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来确保交通安全呢?下面将从道路线形和断面规划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讨论:

(一)道路线形

线形是道路的骨髓,它支撑着整个道路网络,对行车的安全、舒适及道路的通行能力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沿线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环境协调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城市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综合连接成形的空间形状,是道路的主要轨迹。不合理的线形设计,不仅会引起乘客的不适感,还会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一条线形好的道路,能够保证车辆安全、迅速、舒适行驶。

道路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因素,同时还必须满足驾驶动力学要求的最小值,以及驾驶员视觉、心理方面的要求。反映公路线形好坏的关键是速度的连续性,它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道路平面设计应在路网的布局下,根据当地地形、水文条件等处理好线形指标,合理设计道路交叉口,保证道路平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高速性。道路曲线不是一条简单生硬的直线曲线组合,而应该是一条自由舒展的空间曲线,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会使驾乘人员感到舒适,安全,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周边地块,与整个城市建设和谐融洽。

(二)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除了承担交通功能以外,也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城市道路规划断面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曲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等,研究起伏空间线几何构成的大小及长度。设计依照规规范数值,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横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实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规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经济成本。设计选择合适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并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工程。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城市道路是政府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方案,给人们带来便捷出行的同时保证出行的安全,同时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

结束语:道路的规划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科学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设计的人文关怀 ,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更要有一个实际考察、科学论证、理性分析、认真实施、重视监督、用后反馈的可持续路线,从而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水平和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城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以宁波市东钱湖新城为例城市交通20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刘晓青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的必要性山西建筑2008(3)

[4] 张久涛,张国栋 浅谈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问题防治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6)

城乡规划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1、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从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规划人才匮乏

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2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

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1.3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

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必然选择。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但要科学的规划可以把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付诸于整个规划过程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注意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和谐长久才是根本。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2.2坚持人性化的理念

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观行为。因此,规划首先应该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否则,再完美的规划一旦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一切都无从谈起,城市规划要让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投资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规划中有关信息一定要透明,坚持群众监督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进来,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2.3以和谐发展为目标

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论断。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科学性等等,都应该以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规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本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手,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以内,遇到百姓关心,影响深远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忌盲目上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

3.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

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3.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3.3建生态城

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地。从目前的认识水平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出发,可以将生态城市的含义作如下理解:(1)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且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2)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重在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3)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4)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5)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6)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和平为功能的建设观。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

4、结语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与设计范文6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旧村改造;运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in the city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foreign experience, analysis of city design in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n the issues.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ity old village transformation;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起着连接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键作用。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和补充。笔者针对在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威海市田村旧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实践工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项目概况

(一)规划背景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理位置在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之间。市域的北、东、南三面为黄海环绕,西与烟台市接壤,整个海岸线长985.9公里,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隔海对峙,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

随着城市环境的逐步提高,城中村的问题也逐步体现出来,城中村中较差的居住环境和治安状况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2007年威海市政府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市区51个主要城中村的改造,以形成新的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规划方案简介

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区被定位为以居住用地为主,《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中明确了规划区周边道路等详细要求,《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07-2020)》中明确规划区内新增一所25班小学,规划区东北角的市立医院高区分院(佛顶山医院)扩建至3公顷用地,保留田村派出所。结合规划管理部门意见,规划范围控制在世昌大道以南,环山路以北,东至福山路,西至沈阳路,总用地规模54.25公顷。

本规划区规划功能结构特点概括为“一线双环、双轴四片”。

一线:规划区东西狭长,且北临交通性主干路世昌大道,南靠现状城市交通性道路环山路,对此情况一般将解决用地狭长方向交通作为规划交通准则。所以规划以一条12米宽的曲线型小区级道路贯穿规划区东西方向,成为区内交通的大动脉,并以曲线线型体现小区道路“通而不畅”的要求;并在东部与仁柳庄规划小区路对接,使区间交通更为便捷、合理。

双环:规划区东西狭长,由东西向小区级道路联系东西向交通。以中间规划城市次干道为界,小区东、西两部分由7米宽组团级道路组织南北向交通,并形成环路,使得交通形成良性运转。

实轴:小区中部结合规划次干道,形成空间主轴,集中设置小区配套公建,合理确定建筑高度与层次,丰富城市景观。

虚轴:以小区南侧植被丰富,风景优美的山体为对景,结合东西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置,预留景观通视走廊,形成景观虚轴。将远处制高点山景引入,并且向世昌大道辐射,使得规划区与自然山体风景、城市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景观价值。

四片:依据道路结构,小区共划分成四个片区: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各个片区自成体系,又通过景观轴线和道路紧密联系,形成整个规划小区的有机整体。

图1 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2 城市设计意向图

(三)规划编制的特点

1、项目的背景分析

由于这个项目是旧村改造项目,有其特殊性,涉及到村民躲迁、回迁等许多在普通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不会遇到的问题,因而它的指标体系也就要求的更加严格和精确,需要充分考虑拆迁成本,同时这个项目位于城市主干路的南侧,城市景观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设计的必要性显的尤为突出。

2、 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

(1)功能分区合理。合理安排旧村回迁区,建设起步区,保证规划能尽快顺利实施。

(2)公共设施安排合理。根据上位规划及相关规范,本次规划范围内设置25班小学一所,托幼两处,根据服务半径合理安排,并保证采光满足要求。

(3)指标体系精确可靠。在经过专家评审认可城市设计后,对日照分析进行翔实验证,使规划指标能站得住,从而保证旧村改造的可操作性。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旧村改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合理的划分地块,确立指标体系,从而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虽然城市设计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了严谨的依据,但是城市设计本身却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其地位相当尴尬,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问题现在已变成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实施中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城市设计的立法变得十分必要:

(1)城市设计立法是确定城市设计在各个层次城市规划中的地位的根本保证;

(2)将城市设计纳入法规体系,是约束开发建设、规范建设活动、保证城市环境品质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城市设计法律效力的实现有以下两种途径:

(1) 建立相关法规;

(2) 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以获得法律效力。

三、对国外相关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的研究

发达国家城市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运用城市设计工具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过程的经验,特别典型的有美国和英国等。研究国外类似规划层面城市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对推进我国城市设计的探索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美国——与区划(zoning)相结合的城市设计

美国的区划和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较为类似,美国各州乃至各个城市的规划体制并不相同,城市设计管理体制也不一致,但总的来说,城市设计技术性地介入区划是美国城市设计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分区奖励、开发权转移、规划整体开发单元以及管制特别区等已经大大拓宽了区划的基本概念(John Punter,1999)。同时美国还有一千多个城市中实施了城市设计管理与审查许可制度(林钦荣,1995),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城市设计的实施途径和执行力度。美国的城市设计管理准则通常会直接告诉开发者,怎样的设计是允许建设的,这样开发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制定满足要求的方案来获得开发许可,这就好似面对一个目标明确的圈起跳。

(二)英国——结合“审查许可”的城市设计

英国城市设计的实施是借助设计控制的审查体制进行的,中央国土与经济计划的指引、地方发展与地方计划当局对开发申请案的规划许可制度是实施城市设计的重要工具(唐子来,2001)。城市设计由于是颁发规划许可的重要考核内容因而能够得到具体落实。与美国相反,英国城市中各种层次的城市设计管理准则往往不能直接告诉开发者什么样的设计最终能获得许可,所有开发案必须经过规划管理部门的评议后才可得知建设允许与否,所以管理准则对设计的控制是弹性、原则的,开发者需要蒙着眼睛跳过一个方向不那么明了的圈。

(三)英美城市设计的经验借鉴

国内针对英美城市设计运作体制的研究总结出了大量改善我国城市设计管理方法的建议,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设立机构:在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城市设计管理机构或专题小组;

2、完善程序:制定必要的城市设计编制程序(内容、层次、深度)及审批管理程序;

3、法规保障: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政策法令等确定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及实施保障;

4、控制引导: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导则等,通过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管理城市建设;

5、设计审查:建立城市设计审查体制,使城市设计要求成为项目开发建设的许可条件;

6、公众参与:确保市民对城市设计的广泛参与,确保城市设计能体现和维护公众利益;

7、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设计评价体系,让专家、公众、利益集团等多方共同参与设计的评价、审定以及实施、监督。

四、结语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预测论证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较为常见,所起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将城市设计研究作为一种制度确立,将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有利于加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内容规范化的进程。同时在控规中保障城市设计研究的制度化有利于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层面的衔接,弥补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性控制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研究制度化,还有利于保持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环境政策方面的连续性,它是城市环境长远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1):89-90.

[2]于丁一,胡跃平.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06(5):35-36.

[3]阎树鑫.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完善.同济大学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