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培训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培训体会范文1
***县特殊教育学校先进经验介绍材料
***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5年,享有“农村特教园地之奇葩”的美誉。前身是梨溪镇聋儿语训班,现位于县城凤岗镇渡东村,有各类残疾和智障学生52人,教职员工8人。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让孩子幸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县特教学校打造成残疾学生生活的花园、成长的乐园,先后荣获了“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学校”、“全省中小学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全省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优美的环境,让孩子快乐
走进***县特殊教育学校,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个词:“小家碧玉”。小巧的教学楼,洁净的水泥小路,秀气的松柏,夺人眼球的花圃,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打造了花园式学校。学校配有电脑、电视、助听器、语训机及文体器材,打造了现代化学校,新建了浴室、厕所,改善了师生住宿和用膳条件,打造了舒适学校。在这优美舒适的环境中,学生尽情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优美的环境来自于领导的关爱。教学楼,是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县领导多方筹措资金于1995年兴建的,告别了学校租借民房的历史。浴室和卫生间,是使用县教育局领导募集的爱心捐款建设的,改善了师生的住宿条件。这一草一木,都寄托着党和人民对残疾儿童的厚爱,这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党和人民对特殊教育的期望。
特别是在面对日益增多的学生,学校的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及康复任务需要的时候,县政府毅然决定择址新建一所规模大、条件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在选址问题上,当初计划选址在城郊六里铺地段,新征土地15亩,进行异地新建,但又因为该地处于偏远地段,交通不畅,生活不便。于是,大手笔地在可谓是寸土寸金的河东新区繁华地段划拨了15亩土地,作为新校区的建设用地。在学校建设规划上,几易其稿,坚持高标准。新校区建筑面积原计划为2200平方米,现计划为2752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793平方米,学生公寓759平方米,附楼200平方米。在资金安排上,原预计投资280万元进行扩建,后实际总投资2000万元进行新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县财政以土地入资1600万元),可见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的重视和沉甸甸的关爱。
优美的环境还来自于学生的双手。虽然孩子有各自身体上的不足,但是我校致力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教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未来,锻炼他们创造幸福的本领。校园里,从早到晚,地面保持洁净,没有一片树叶、一张纸屑,那里有孩子们的功劳。虽然校园有生活老师打扫,但是孩子们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随手捡垃圾。因为他们懂得:地上有垃圾,学校就不美观。教室里的窗花虽然还很稚嫩,但是孩子的心里乐开了花,因为那一纸纸窗花是孩子一刀刀剪出来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让学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品质。
优秀的教师,让孩子幸福
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实践爱的教育。教育总根于爱。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无水一样,不成其为教育。”在我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正在进行着一个个爱的接力。特教学校的创办者、原校长吴荣兰同志选择了最需要爱的事业,不辞辛苦地为学生补衣、喂饭、把尿、盖被、洗脸、煮饭、熬汤、蒸药。细小的琐事,蕴涵着博大的母爱;无言的举止,折射着孩子的幸福。吴荣兰同志先后荣获了全国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省为人民服务十大标兵”等光荣称号。现任校长钟菊凤同志进行着爱的接力。她善于从小事入手,尽管有些小事是重复简单而又单调,但对学生来说,每一次重复都是全新的,每一次重复都是感人的,都有被重视的感激,有成功的喜悦。她还善于从细节着眼,经常在学生食堂与学生一道进餐,创造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了解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要求。学生也觉得与校长格外亲近,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战胜挫折,消除任性。2010年,她荣获了教育部“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在领头雁的感召下,一批批青年教师都成为了爱的使者,把青春泼洒在这无声的世界,把爱心倾注在聋哑儿童的身上。孩子们在教师爱的海洋里,幸福地成长。二是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学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激励教师参与各类教育培训和专业竞赛,帮助教师不断成长,讲究教育艺术,提高教学效果。他们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出康复语言的内在要求和强烈愿望。他们开展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增长知识。赵焕春同志在全市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竞赛,荣获聋哑专业多项全能三等奖,并荣获了市优秀教师。罗芬同志荣获全市培智专业文献与综述二等奖,培智专业教学活动观察与评述一等奖,培智专业技能一等奖。
优质的服务,让孩子温馨
一是给学生生活上的服务,让她们感受人间的真情,体验生活的真谛。学生都是寄宿在校,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而且生活上因为肢体障碍或智力障碍而不能自理。他们需要加倍的关心,需要更多的爱护。学校不仅有生活教师安排学生的生活,而且还安排教师值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早上,指导学生穿衣、洗脸;半夜,为孩子盖被、把尿;天冷了,教师会为孩子添加衣物,烧红火盆;天热了,教师还会带他们洗澡。每年学校都会组织集体生日活动,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和生日蛋糕,和大家一起享受家的温馨,让他们感受到慈母般的爱,品尝生活的乐趣,增强生活的勇气。
二是给学生身心上的服务,锤炼他们前进的意志,鼓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因为学生都是个有肢体障碍或有智障的残儿,社会上总会有一些异样的眼光去轻视他们,甚至连个别父母或亲戚都嫌弃他们,这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受。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总是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尊重,享受关爱。对特别自卑的同学,活动中总是让他站在显要的地方,让同学们去接近他,课堂上把他安排在前面,经常提问他,关注他,让他真正体会了亲情的温暖,使他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去尽情地吮吸着生活的甘露。
三是给学生思想上的服务,为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聋哑儿童李某同学入学前是有名的打架大王,经常惹是生非。入学后,总是随意乱窜,打扰别人上课。为了让他改掉不良习惯,我们一方面关心爱护他,一方面认真分析他的心理。这个学生自尊心较强,总会疑心别人在指指点点他,瞧不起他。他想用拳头显示自己的存在。虽然有坏毛病,但上进心较强,有时作业写慢了,就急的直哭。我们经常鼓励他,手把手教他写字,下课时,同他一起游戏。终于在我们的感召下,李某变了,他上课注意听讲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回家能帮父母干活了,也不和邻居孩子打架了,他的父母高兴的说:“还是上学受教育好呀!”。
优良的业绩,让孩子成长
特殊教育培训体会范文2
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中国残联组联部主任张仪凤率工作组检查验收苏州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情况,拉开了本批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验收工作的序幕。30日当天,吕世明副主席在验收现场致电我社倪林社长和我刊欧阳鸣主编,指示苏州的创建工作非常好,要尽快地、重点地予以报道。2011年1月10日至13日,我编辑部即派员赴苏州,走访了其所辖的平江区、沧浪区、吴江市、常熟市和太仓市,几乎是完全沿着当日工作组的验收路线,再次感受、体验了苏州创建工作的“好”!
苏州的“双面绣”:高标准高起点的创建理念和定位
所谓“双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双面绣是苏州最鲜活的象征,细密的针脚、完美的构图,温婉动人的苏州呈现的是粉墙黛瓦之外的绚丽五色。更重要的是,精致灵巧的苏州人巧穿时空用活脱脱的双面绣展现出苏州的前世今生,一面是传统,一面是现代,或者,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而对于全国创建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这幅“双面绣”而言,一面就是党委、政府的强大主导作用,形成各部门相互协助发展,一面就是残联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
在苏州市残联我们看到了厚厚的一摞创建工作材料,硬封装订成匣,掂起来足有10来斤重,市残联群宣(维权)处方结平处长笑称其为苏州创建工作的《四库全书》。其中有一册是《政策汇编》,粗略翻一翻,涉及残疾人工作、残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苏州市残联蔡建军理事长告诉我们,创建活动的过程中,苏州市共出台了相关文件29个,平均每个月1个还要强(2008年11月苏州市与中国残联正式签订任务书)。
这就是苏州市创建工作的理念之一:“拿政策办实事”。政策是什么?政策就是党和政府的最高意志,就是法律的依据和呈现,就是残疾人工作、残疾人生活的保障和寄托。创建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就是要让残疾人得到实惠,实惠即利益,政策就是对于利益的再调节和再分配,这里,当然是要向残疾人倾斜。
“优先即公平。”我们对于蔡建军理事长的这句话深以为然。残疾人的发展欠账太多,怎么抓都不为过。不说细节只说结果: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和统驭下,苏州市实实在在地推进残疾人事业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了“六个全覆盖”――生活保障全覆盖、康复服务全覆盖、托养服务全覆盖、教育培训全覆盖、无障碍环境全覆盖、组织网络全覆盖――这可是一系列了不得的成果。
他们还有一个创建理念叫做“用项目做好事”。苏州市残联认为,好的项目具有让残疾人得到更大实惠的及时性,而且速度快,力度大,设立项目的初衷与执行项目的过程,正可以引导和推进事业在某一方向的快速发展。创建这两三年来,涉及全市的大的项目平均每年有两个,各县(市)的项目更多。比如2008年立项的苏州市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中心,市财政全额拨款1.5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现已建成一期工程的康复中心大楼,建筑面积7104平方米。与此相映生辉的还有吴江市的残疾人活动和康复中心,几乎同时开始建设,目前竣工并已运行的有8300平方米。
一个有趣的现象。记得多年以来我们反复提及并得意满满的残联的“大楼”,那是我们的硬件、不动产,是基础、是依托。这些意义仍然存在,但今天苏州的“大楼”却也有了新的理念的注入。比如苏州市的残疾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有一家叫做英格玛的公司悄然驻跸,这是一家人力资源公司,面向社会,触手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辟给它大楼的一个小角落,却获得了面向社会的一个大平台,成立了专门为残疾人介绍就业的“乐助残疾人人力资源公司”,成立半年多来,已有30多名残疾人成功就业,这不仅使残疾人的就业多了个大窗口,更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化的有益探索。再比如吴江的残疾人活动和康复中心,楼中院内有模仿盲人无障碍定向行走的训练环境,过桥啊、上公交啊……有音乐治疗室,非常独特的环境创设;有心理康复室,墙上一些心理图示非常专业;有一个500平方米的大型室内儿童娱乐场,当然是用作娱疗啦,花团锦簇……这些都极具现代意味,起点极高。
是的,起点极高。这就也与我们小标题中提及的“定位”有关。
苏州人挺实在的。苏州残联的同志告诉我们,刚拿到创建活动的任务书时,看到其中为东部地区城市制定的69个指标,“差距不大嘛”(潜台词大概有大部分指标苏州都已达到的意思),他们说。苏州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六,谈起“发展”来都拙于用词了,率先、跨越式还是超常规?所以苏州残联的同志只好老老实实地说:就跟最好的比吧,拿发展最快的当标杆,拔高定位,加快发展,69个指标只能当起点啦。蔡建军同志对此有一句很形象的话:跳起来抓桃子。是么,低处的桃子已经不够瞧了,也缺乏动力嘛。他们的“高定位”不细说了,就简单地体会一下他们的“高投入”吧:
把小鱼放入江湖: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
市、区(市)、街道(镇)三级动员,市政府与市属各部门、各区(市),各区(市)与区(市)各直属单位、各街道(镇)开了107次动员会,签订了182份责任书;2008年起,搞评选感动苏州“双十佳”活动,搞公益广告设计大赛,搞《残疾人保障法》知识大赛;2008年起,搞“圆梦行动”……
这些动员全社会的事儿,还得拿细节说话――
苏州高新区吸纳智障残疾人就业的爱普生残疾人庇护工场――防尘服清洗工场。目前,该工场有30名员工,其中智障员工19名,管理员2名,为了全方位指导智障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专门配备了9名指导员。智障员工用工形式为长期合同工,享受和一般员工相同的工资福利和待遇,同时,实行“一帮一”,在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给予个性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现场采访录音:
第一个:
“大家好,我叫钱硕,我从小喜欢汽车,现在又喜欢十字绣、唱歌。”工作人员介绍说,钱硕的十字绣绣得非常好,展柜里就有他的作品,上次义卖也卖了3幅。他对高档车熟悉。钱硕,介绍一款汽车吧。“我介绍布加迪吧,布加迪大概卖2000多万到4000多万,功能方面是W16缸发动机。16缸最高时速400多公里……”
第二个:
“大家好,我叫李惠。下面不知说什么了。”大家笑。“现在上班了,很少锻炼了。在足球队我可以踢任何位置,主要踢前锋,因为我爆发力强。打球的时候我们教练不让我上场,因为我难以控
制嘛。”(李惠江苏省特奥会足球队主力,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金奖和银奖)
第三个:
某某:“进爱普生前我什么都不会做,衣服都是家里人帮我洗,现在都会了。这里教了我们很多东西,我们也都学会了。”
在车间墙壁上的标语写着:“我们真诚我们可爱我们团结我们努力。”
沧浪区友新街道四季晶华社区。听这名称就是一家高尚社区,据说均价每平方米早已超过万元。这里有一处社区居民的活动场所,名称也高尚:社会生活馆;格局也气派:3层独立小楼。但就在这近乎奢华的社会生活馆里,随处都可见为残疾人服务的场所:1层有盲人按摩中心,营业面积有500多平方米,按摩间40余个,有盲人按摩师19位,床位30个,包房13个,是目前苏州市最大的盲人创业基地。2层有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的办公室,有残疾人康复室,有帮助残疾人康复的各种器具。3层有盲人阅读区,有很多盲人字典、小说供盲人阅读,有电脑,配备了有声读物……据介绍,四季晶华社区现有持证残疾人27人――当然,这个高尚的社会生活馆不止为残疾人服务,不止为一个社区服务……
常熟市。常熟的特殊教育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起步早,力度大,理念新,覆盖广。现在,他们已经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全市开办特教班30个,在读学生190名,配备专任教师45名。在全省首创乡镇特教班标准化建设,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特教班实现全覆盖,残疾儿童连续3年入学率100%。他们有一整套的特殊教育的有益尝试,比如办学形式就有3种:全日制的,全在特教班上,按照国家规定的全日制特教学校课程;半日制的,半天在特教班,半天在普通班,融合教育;走班制的,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数学需要的去学数学,语文需要的去学语文,脑瘫要功能训练的去做功能训练。有四项服务:热线电话,随时接受残疾儿童咨询;特教中心网站,随时上网互动;办了小报,免费送到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家里;开办了周六的咨询服务。
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绝非一句虚言。
“上海的大树,我的碧螺春”:创新发展所形成的特色亮点
小标题中引号中的话是老蔡同志在谈到上海的“阳光家园”时的一句感慨。大意可理解为你上海的格局大咱惹不起,可咱的碧螺春也别有一种清香扑鼻呀。
这里还有两层含义。上面一层――苏州是强,但比起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整体实力上还有差距,单项也并不突出。但苏州的优势恰在它的“小”,于是城乡差距也就小。苏州的“乡”不是一般的强,那5个县级市可全部能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十。于是苏州的特色就出来了:咱“示范”什么?就示范残疾人工作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步推动!
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六个全覆盖”中的组织网络全覆盖,在所有街道(镇)中都按照“双专”要求配强配齐(理事长之外还要有专职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比如在社区(村)都要做到“四有”:有康复室(30平米以上,配备康复器具);有活动室(可以残健共享,但要有无障碍设施);有服务窗口(处理残疾人日常生活);有志愿者队伍(把支部建在连队上嘛)。
在太仓市沙溪镇我们就碰到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仝玉,小姑娘清清秀秀的,还是个大专生,虽然2010年7月份刚做专职委员工作,可热情蛮高,问她收入多少,说是一年3万,我们说,年薪制啊,牛!能够证明小姑娘热情蛮高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他们太仓市的专职委员们居然在QQ上开设了一个专有的“群”!我们去时,仝玉在“群”里聊得正欢,当然是探讨残疾人事务啦。然后小姑娘把我们来的消息发在了“群”上,立马一片欢呼!乖乖,这还是“乡”里吗?
两层含义的下面一层则是只专属于苏州的亮点了,用蔡理事长的话说叫做“三张名片”。
“寒香会社”:寒香会社是苏州市为残疾人提供的文化创业服务基地,在平江区我们就看到了苏州第一家创立的寒香会社。在平江区著名旅游胜地、明清建筑旅游文化一条街的平江路上,2008年平江区政府专门拨款500多万元,对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苏式单层老宅进行改造装修,为有才艺专长和创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创业服务,主要有残疾人书画才艺作品创作、残疾人才艺作品展示和才艺创作技能培训三大服务功能。因“寒香会社”坐落于旅游街区,每天都有国内外旅游者光临参观,为残疾人书画作品直接进入市场创造条件,不少旅游者人社参观以后,对残疾人创作的书画和工艺作品赞不绝口,并直接购买。“寒香会社”创立以来,光旅游者直接购买残疾人作品就有40多件,价值2万多元。
“善爱之家”:这是苏州市为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的工作品牌,蕴含着“倡导善待、奉献爱心”托养服务理念,开展呵护式的托养服务,让残疾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太仓市三角洲塑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福利企业,公司有50%以上是残疾人,2009年10月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善爱之家”。善爱之家总面积750平米。绿化面积2500平米。内设工疗车间、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多功能活动室、休息室、康复室等。为人住的残疾人员工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服务。有30%的残疾人员工在公司第一线上工作,重度一些的残疾人也能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
“圆梦行动”:“圆梦行动”是通过残联牵线搭桥,向社会困难残疾人需求信息,由社会力量直接帮助困难残疾人的一个工作品牌。2008年6月,市残联借鉴苏州市外向型经济建立项目库招商引资的做法,发起建立《困难残疾人家庭接受社会捐赠帮扶项目库》,经困难残疾人家庭申报并经核定后,由残联通过媒体向社会需求信息,并组织了“伸出你我爱心之手,圆困难残疾人家庭一个朴素的梦”的“圆梦行动”。“圆梦”蕴含通过社会力量实现困难残疾人家庭的需求梦想,以彩电、电扇、收音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常用家电为主要圆梦项目。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产生了极大影响。仅2010年上半年,全市残联系统已接受到社会、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1345万元,4597名残疾人(或家庭)得到帮助。助残圆梦行动已从最初圆困难残疾人的生活梦向圆就业梦、文化梦等延伸……
实际上,苏州市还有许多独居特色的亮点,像苏州市的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像沧浪区开创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像常熟市设立的爱心防盲病区……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展开描述。
但我们记住了蔡建军理事长的一句话:创建也是创新。
特殊教育培训体会范文3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钱塘自古繁华,而今又写神奇,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深化服务,改善境况,残疾人生活有品质,有空间,有未来。然而浙江残疾人工作者志存高远,殚精竭虑,瞄准“十二五”目标,致力于缩小差距,协调发展,将率先实现残疾人事业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视为光荣的历史使命。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残疾人事业恰似浩浩汤汤的钱塘大潮,惊涛似雪,再造传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人称“天堂”。有引人折腰的秀美湖山,有让人留恋的文化积淀,也有令人向往的富足生活。在这座占尽了世上风光的城市,人们正在协力打造品质生活,决定把他们的城市变成“品质生活之城”。
品质生活不允许有“死角”。
2007年,杭州市开展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全市47万多残疾人的需求和愿望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以残疾人工作“六个全覆盖”为平台,政策求突破,创新重载体,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和更加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共享杭州的品质生活。
因为路过你的路
――杨凌子学校爱心体验记
杭州市残联每年都有一个创新项目。项目年初申报,要经过政府考核和专家论证,年底必须完成,否则是要担责任的。
2007年,市残联的项目是爱心教育体验基地。
怎么样引起社会关注,让社会进入到我们这个事业中来?杨广发理事长和市残联的一干人马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在设计项目时,大家想到,让社会大众来体验残疾人的不便,让他们走几步没有光明的路,他们也许就能体会到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障碍。于是,在钱塘江畔的杨凌子学校,有了一个爱心教育体验基地。
杨凌子学校是一所专为智障儿童设立的学校,自1983年创办以来,硕果累累,是中央教科所的特殊教育实验基地,也是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三级的智障教育资源中心。爱心教育体验基地依托杨凌子学校,以“体验艰辛,感受阳光,携手共建,共创和谐”为主题,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感悟,使广大市民深切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以培养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公德意识,倡导扶残助残的人文风尚,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与环境,从而有效地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体验活动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在已经有4个体验区、10个体验点,日接待能力100人次。
记者到杨凌子学校采访时,恰逢杭州市直机关团委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去“体验”。
人们从录像里了解杭州市残疾人事业的状况;在手工坊与智障孩子一起制作小饰品,有的还购买残疾孩子的作品;蒙上双眼,感受一个盲者的早晨;用单手穿针引线;拄着盲杖行走;试着用手语与人沟通……
市检验检疫局的杨小姐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她告诉记者,以前对残疾人的生活不太了解,通过体验,觉得残疾人真的挺不容易的,对自己也是一种全新的经历。
爱心教育体验基地成立以来,已经接待了上万名体验者,社会反响很好,被杭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最佳爱心体验基地。经常有学生和家长自发地去体验。共青团杭州市委曾经建议把体验基地搬到更热闹的市少年宫。但考虑到有互动才能有真切的感受,离开了学校的残疾孩子,效果也可能会打折扣,基地还是留在了杨凌子学校。
杨理透露,今年市机关党工委与市残联要共同组织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去体验。协调会已经开好了,5月21号正式启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关爱。而在关爱中,所有人的生活品质都会得到提升。
居家・安养
――上城区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直通车”记
在紫阳街道十五奎巷胡雄华窗明几净的家里,男主人与记者聊起当时岳母意外受伤、自己日常生活面临困难,残联的家政服务如何帮他渡过难关时,脸上一直洋溢着感激之情和明朗的微笑。
胡雄华意外受伤造成高位截瘫,不得不以轮椅代步。为了生活方便,他把家搬到岳母家的楼下,这样妻子上班的时候,岳母也能照顾到他。不想岳母摔伤了,他的一日三餐没了着落。本来他可以用残联派发的家政服务券,每周约一两次上门服务,这下明显不够用了。残联了解到情况,及时发给他一些额外的服务券,家政服务中心专门给他家派了一名会做杭州菜的家政服务员,使他在岳母受伤的几个月里,不仅生活无忧,而且照样可以吃上可口的杭州菜。
家政服务券不过一张张小小的、薄薄的纸片,居然构筑起一个没有墙的院落,靠了它,残疾人在自己家里打几个电话,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照料。8大类108项的服务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上城区的“居家安养直通车”。
上城区残联童回春理事长介绍,2008年上城区被确定为浙江省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试点区后,区里上下形成合力,“举措全创新、目标全覆盖”,根据残疾人的具体需求,推出了“六零工程”,即“权益保障零盲点、基本生活零贫困、康复服务零遗忘、就业安置零遗漏、教育培训零空白、融入社会零距离”。在重度残疾人生活照料过程中,细化了任务指标: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逐步实施集中托养和日间照料;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残疾等级为二级以上的残疾人逐步实施居家安养。
2008年5月13日,“居家安养直通车”正式启动,以政府买单、政府补贴和社会服务的形式,采取统一的服务电话、服务界面、服务功能和服务标准,建立统一的服务流程和全面的服务监督管理体系,确保第一时间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经过试点运行后,同年6月20日起,开始向全区困难、重度残疾人(不包括听力、言语)发放家政服务券,为其提供居家安养服务。重度残疾人家里如需要像疏通下水道、换灯泡、维修小家电等等的小修小补服务,只需在家打两个电话预约,或者上网点击,服务人员就会上门。
童理事长表示,这项服务,一个是价格要实惠,一个是服务质量要好。提供服务的公司,是通过市政府招投标找出来的,质量有保证;每张服务券换一个小时的家政服务,残联支付12元,而一个小时家政服务的一般市场价是16元,服务券相当于享受到批发优惠价。另外每个人需要多少,也是要经过评估的。如果临时有特殊需求,每个社区残协专职委员都掌握一些机动券;如果有更多的需求,还可以到区残联调剂。但是此券不同于生活补助券,不能用作生活的一个收入来源,只能用来换取服务。
上城区共有6000多名残疾人,其中1752名有居家安养要求。到我们采访的今年5月,已经有1250名重度残疾人正从“居家安养直通车”受益。
家亮了,心也豁然
――下城区“1+X”亮居工程记
在新启用的美丽的下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又叫小康・阳光家园),区残联张圣地理事长谈起一件美丽的事――“1+ X”亮居工程。
“1+ X”亮居工程源于亮居工程。
亮居工程开始于2007年。在平时的走访中,残联的工作人员发现很多困难残疾人家居非常简陋,有的甚至从未装修过,脏乱不堪,特别是夏天气味难闻,不宜居住。杭州本来就是一座美丽的宜居城市,近年来更是推出了“立面整治”、“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造”等许多实事工程,如果不对残疾人的居住环境加以改造,让残疾人的家也亮起来,他们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一定会拉大。于是,2007年的上半年,下城区政府决定对残疾人困难家庭实施“亮居工程”,为残疾人家庭进行简单装修,以建筑面积每平米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当年完成60余户残疾人家庭。
在此基础上,2008年3月,区政府又启动实施以“新家居、新生活”为主题的“1+ X”亮居工程,范围扩大到所有残疾人家庭。“1”指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免费提供住宅整体标准化基础装修,“X”是指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件数不超过5件、总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基本家具、家电。目的是使残疾人居家整个焕然一新。这项工程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惠民工程”列入“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
“1+ X”亮居工程全面实行人性化操作和全程式服务。
每个家庭都要制定个性化的装修方案。配送家电的时候,正值夏季高温,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因此空调、彩电是一般家庭的首选,但也有例外。徐某家是长庆街道的困难家庭,一家4口住在30多平米的毛坯房里。他家“亮居”后,“X”项里选的是电脑。原来他家的儿子正上小学,学校有信息课,但家里无力购买电脑。每当看到儿子盯着别人的电脑,做父母的心里都十分难过。因此调查人员上门摸底时,夫妇俩豪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脑。
工作人员在调查中还了解到,一些残疾人家庭虽然很想装修,但由于行动不便,搬家、找过渡房、放东西都是难题,有些家庭甚至要放弃免费装修这样的好机会。街道、社区遂逐一帮助解决,从搬家、腾空房屋、安置过渡房,到回迁新房,提供全程式服务。东新街道的老李,自己年老体弱,妻子精神残疾,是低保户。因为没有地方过渡和堆放家具,一度打算放弃装修。社区将一套闲置办公房无偿提供给他过渡,还落实搬家公司帮助搬迁。回到已经焕然一新的家中,老李激动不已,连连说“感谢人民政府”。
“1+ X”亮居工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有户残疾人家庭的邻居感慨地说:“原先跑进他们家,房间里墨墨黑的,苍蝇、蚊子也多,味道老难闻的。现在真清爽!党和政府真当好啦!”
据区残联统计,3年来,已为市、区级救助圈的272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免费装修,家电家具配备876户,投入资金710多万元,有效地提升了困难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品质。
一条绿色的致富路
――临安市发展杨桐柃木产业扶残记
帮扶联合体是杭州市先富起来的残疾人帮助、带动身边残疾人致富的一种机制。即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残疾人种养业示范基地等,组建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联合体,结成“公司+联合体+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在信息、技术、物资、销售等各方面,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在杭州西部靠山的临安市,这种帮扶联合体的主要形式是种养业示范基地,大田生花科技园艺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临安高虹镇的这爿坡地非常平缓,依坡而上梯次搭建了很多大棚,一路过去,满目都是处于各种生长阶段的貌似茶树的植物。这就是杭州市杨广发理事长和临安市洪潮理事长都隆重介绍过的杨桐和柃木了。
杨桐、柃木均为山茶科常绿植物,乍一看长得也挺像的。因其常绿且不易落叶,在日本,家家户户的厅堂上都常年摆着供神、祭祖等,且定期更换,据调查每年要消耗掉5亿束以上,约30%从中国进口。开始是从野外采得,随着野生资源的不断枯竭,人工培植也就成为必然。2004年,残疾人吴林土在对市场前景做了充分调研后,在高虹镇租得600亩土地,成立大田生花科技园艺有限公司,开始了杨桐、柃木的人工育苗。临安市残联了解情况后,觉得这个劳动强度不是很大,销售渠道稳定,残疾人参加进去不会吃亏的,当即对公司进行了帮扶,并依托该公司建立残疾人种植业基地,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扶持计划,重点扶持杨桐柃木产业,将其开辟成当地残疾人增收的新渠道。在此过程中,残联对残疾人提供了多种帮扶措施。
随着人工育苗的成功,基地直接安置了一批残疾人就业。在大田公司成立的当年,就安置了15名残疾人。几年来已先后安置30余名残疾人就业。
免费的技术支持对周边的残疾人农户也十分重要。杨桐柃木育苗成功后,临安市残联多次组织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观考察,召开产业发展研讨会,让残疾人了解杨桐柃木的市场前景和栽培模式。每年都开办杨桐柃木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向农村残疾人免费提供相关技术资料,还根据杨桐柃木生长情况,及时请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对残疾人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辅导。
另外,残疾人订购种苗享受40%的价格优惠,基地在回收产品时,不仅优先回购残疾人种植的产品,而且就近设立回购点,方便残疾人。
这些措施收效明显。目前临安市杨桐柃木种植面积1万余亩,残疾人种植业基地和残疾人农户种植3000余亩,占了约三分之一,残疾人种植户已有12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