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内涵与理念;社会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42-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但这场改革运动与现实严重脱节,“实际上我们已经尝到了由此带来的后果,不少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过分强调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致使教学的内容不仅缺少真、善、美的内涵,而且经常出现有悖于时代特征、人文常理以及幼儿发展规律的东西”。因此,我们说这场改革偏离了轨道,在现实中滑向对“‘知识’‘教学’及‘知识教学’的贬抑、回避和否认,导致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其直接后果便是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能力普遍不足”。这种以儿童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标准化为基础,充斥着评价和价值无涉的学前教育课程遭受到了质疑,虽然这些理论本身并无过错,但当脱离了我国儿童的文化背景之后,便变得遥不可及了。与此同时,学前教育课程文化品性的流失还表现在对境外学前教育课程的照搬照抄上,因背弃了本土文化,远离了儿童文化背景,致使学前教育课程无法承担提升和优化儿童生命质量的重任,也使得学前教育课程失去了自身生长的土壤。美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波纳德・斯波代克(Bernard Spodek,1991)认为,文化价值观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研究者朱家雄教授认为,社会文化是决定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靳玉乐教授等人也指出,课程文化应“一切从当地文化的根上去思考并创造属于本地文化的课程理论才是其生成之道”。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是传承了千万年的、最古老的活态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根,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具有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民生活在民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儿童生活在具体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儿童生活世界里一切丰富而广泛的人、事、物,以及联结这些人、事、物的连续和非连续的过程与情境,都蕴涵和承载着民俗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时代背景下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时展的必然,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发展价值。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理念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前儿童的需求,以学前儿童生活其中的优秀民俗文化为主体,并兼顾其他民族或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遵循学前儿童成长的规律,在合理、适当地选择下,通过有机融合而组织的、有益的教育性经验。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秉承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以儿童发展为旨归,以儿童文化背景为依托,在儿童生活中,通过儿童自身在教育现场中获得有益的教育性经验,促进儿童全面、整体发展的理念。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体现了对境遇性知识的尊重,寻求人类共通和共享的经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中,将普适性与境遇性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儿童在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中自由翱翔,并在动态发展的人类生活文化场域中体验生活、优化生活和享受生活,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超越。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还把儿童作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建构者,使他们在身心、情感、智力、意志、价值观等方面实现整体、和谐的发展。另外,应尊重教师的知识与智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运行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良性循环机制的生成与发展。教师在成为主动、积极的知识建构者的过程中,也成为了儿童获得发展的积极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三、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在相互联系、适应、依存、影响及作用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主要包括儿童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是指其对文化、社会、课程发展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追求文化公平,向往社会公正
管子曰:“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公平是重要的伦理学、法律学、经济学概念,包含平等、公正、合理、不偏斜、持平的意思。公平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价值尺度。约翰・罗尔斯指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文化公平是指人类所有成员平等、公正地创造文化、持有文化、享受文化及其成果的机会、权利与自由。文化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更高发展需求,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权利之一,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教育是人类社会迈向和平、自由、公平及正义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张王牌。教育的不公平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公平,而教育与文化的特殊关系使得教育公平成为文化公平的最主要内容,只有实现教育的公平,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公平。
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头脑……而且,这长着头脑的身体,其双脚还深深地根植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婴儿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人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中一切的文化因子,诸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礼法制度、行为规范等无不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每一个地区的儿童都是生活在不同场域之中的完整的个人,而不同场域的文化系统是有差异的,这种文化系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差异上。“民俗对人们的生活和群体的存在如此重要,是因为民俗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相互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着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民俗文化是人人都可触摸的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文化系统。因此,基于民俗文化所构建的学前课程,是促进儿童发展最适宜的课程。
2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
联合国发表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国内学者也认为,“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偶然的,其关乎着人类的生存问题,没有多元文化的存在,人类难以维持生存。因此,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生存,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人类文明系统发展的长河中,人们总结出了“多元一体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世界上成功的文明体系的主要特征”。面对文化的多样化,“和而不同”成为处理各国、各地区文化问题的基本理念。
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西方种族冲突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加剧。一些文化学家提出了文化相对论,试图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赫斯科维茨(M.Herskovits)和本尼迪克特(Fulton Benedict)继承并完善了韦斯特马克(E.A.Wester-marck)和博厄斯(F.Boas)的思想,成就了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属于哲学范畴,它承认来自不同社会的人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价值,尽管它们彼此之间有区别,但对于靠这些价值支撑生存的人来说,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人们对此应给予理解……所以,文化相对论是有关各种文化价值性质的哲学”。文化相对论告诫我们,对不同文化应持尊重的态度,要承认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证明,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因子,才可能得到发展,而文化的封闭就等于植物失去了阳光雨露。
民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而“传统的上层文化大都可以在原始的民间文化中找到源头”。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从最基层的民俗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各种不同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所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维护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民俗文化学家仲富兰指出,“正如地球上不能没有森林、田野、矿山、铁路一样,地球上也不能没有云彩、虹霓、晚霞、晨曦,而且正是这些形质无定的云和气,才调节了地球上的风雨寒暑,使有生命的万物得以欢愉地存活”。对于个人来说,只有继承了本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拥有与其他各种文化真正对话的基础,也才能真正去认识、理解其他各种文化,最终使本族文化得到发展和完善。
文化传承需要教育,社会和谐仍然需要教育。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课程,和谐的课程能够体现和谐的文化。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崇尚自然、爱护环境。民众与自然建立了和谐共生的关系,如彝族的‘阿衣俄西格’(指儿童娱乐聚餐)增强了儿童对大自然的敬佩之情。侗族认为“山林是主,人是客”,各族人民都不允许随意乱砍乱伐、捕鱼、打猎等,这正是各族人民为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所做出的努力。第二,人与人相互尊重,亲如一家。各民族都非常注重对团结的维护,如不得强占他人田地、山林;不得毁坏他人庄稼,否则照价赔偿;不得挑弄是非,引起他人不合,否则会遭到全村寨人的鄙视;遇到外乡人过往,会迎回家中热情招待,有的还会留宿,给客人方便;在家庭内部,也非常讲求和谐,人人客气有礼,相敬如宾。第三,各民族间亲如兄弟,团结互助。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善良敦厚,有着高度的团结意识,并通过各族的神话、传说等反映了人们盼望天下一家、人人和睦、亲如兄弟姐妹的美好愿望。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因子,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既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
民族精神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意识、性格、习俗、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信念和思想精华,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产生活和发展繁荣的核心与灵魂。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是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民族精神中蕴涵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了中华民族千万年活态的文明史。民俗文化传统是我国民众生命创造力的高度展现,是用以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的基本依据。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层系统。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文化的独特标记。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及其文化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石。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整个文化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础。课程具有传承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因此,将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以民俗文化丰富的意蕴为基础,使之与普适性知识相融合,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既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 传承“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其贯穿了整个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源于民众对天地人系统的深刻认识,它是中国哲学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不断被民众所吸收,深入民众生活,是民俗文化的主体思想之一。“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自然背景。中国地处东方,物产丰富,四季分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自古奠定了农耕型农业社会的基础,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同时富饶的森林大地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造就了人类对天地既敬且畏的心理。中国人把天、地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整体,人类可与之进行沟通、交流。老子甚至认为天地的运行之道是完美无缺的,人类应该遵从这种完美之道,学习这种完美之道,达到天地与人同体。可以说,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一种共生观。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一种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理念的文化系统。中国的民居,多取万物之造形而成,如侗族的鼓楼,便是取杉树之形。同时,我国的民居多是依山傍水,依形就势而造,非常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如四合院,因北方气候寒冷,风沙大,便四周合围而成,围聚在一起,以求与天地和平相处,人们一般还会在屋前多种果树花木等,以寓草木葱茏、兴旺富贵之意。此外,饮食、服饰、装饰等,无不追求五味调和、色泽匹配、有理有序的和谐之态。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课程所追求的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是相通的。所以,秉承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使儿童获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将自然界看成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朋友,以一种开放、平和、平等、容纳的心态,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共生共荣,这一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生命完满的过程。因此,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一方面可维护天地人系统的和谐;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文化与课程的共生系统,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 民俗;审美;悲剧;火种
欧美动画为迎合观众喜好,审美上如同好莱坞电影,注重形式的夸张与搞乐。日本动画以宫崎骏作品为代表的民俗审美,是以对田园自然和人类关爱为审美基调的。中国动画,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其审美是建立在自己特有的民俗审美观念之上的,民俗美学作为作品审美的灵魂贯穿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动画片,自1926年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大闹画室》至其后的《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诸多民族动画作品,从剧本作品的叙事与影片的表现形式都极具民俗美学特征,而使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中拥有一席之地。尹岩,居于中国动画寓教于乐的教化方式、写意传神的艺术手段、别具风采的美术风格的艺术特征等提出了“中国学派”的动画概念,这一概念极具学术价值。自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 的口号后。中国少数民族动画创作取得较好的发展态势。如《阿凡提》《孔雀公主》《火把节》《蝴蝶泉》《火童》等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对一种动画艺术形式的理解,我们只有理解这种艺术形式蕴涵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与信仰才能深层次了解其创作意义与审美,就如一个不懂中国老庄思想的人来看中国的水墨画,可能会认为水墨画没有欧洲的油画好看,因为大家用的不是同一种审美方式。在寻求文化多样性、民族性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为动画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同时,动画片也把很多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民俗美,展示予众。《火童》中蕴涵着诸多哈尼族民俗美学的事物,如哈尼族的服饰审美、神话传说、水文化、火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等诸多文化审美样式,本文就动画《火童》中蕴涵的哈尼族火文化、哈尼族神话中的悲剧意识等民俗角度来审视火童。
一、《火童》的悲剧形式与哈尼族民俗心理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王柏荣导演《火童》,影片故事由哈尼族神话《阿扎取火种》改编,讲述哈尼村寨的火种被妖魔盗取,哈尼族少年明扎为完成父亲志愿,为村寨取回火种,历尽艰辛,舍身成仁的动人故事。在动画中,通过主角明扎的勇敢坚强,体现出哈尼族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形象。《火童》以悲剧式的结局方式讲述了哈尼英雄艰难获得火种的过程,明扎最后把火吞到身体里,通过天神的女儿带给哈尼村寨,自己却与火融为一体,不能复生,舍生取义。楼英曾把《火童》另一民族题材动画片《蝴蝶泉》做了比较,认为两个动画片都属于悲剧式的结局,但前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悲剧中的壮美,后者是悲剧中的优美。该片的表现形式,既没有日本动画中田园诗般的清新自然之美,也不像欧美动画场景那般生活现实化,而是一种悲壮美的形式。刘绍荟先生作为《火童》的美术设计师,作为云南现代重彩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影片的美术风格以独具云南民族风格的重彩画为基调。影片画面注重线的应用,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对充满锯齿性肌理的画面进行分割造型,影片虽为二维剪纸动画,但仍然不失厚重之感。人物造型以几何形为主要特征,三角形与梯形的尖锐感与高山锋芒陡峭的直线造型相呼应,严峻而肯定。整部影片的色彩,以低明度的灰色系与高纯度极其艳丽的民族色彩进行对抗,低沉而不缺爆发性,配上幽怨、紧张、突兀的音乐为整部影片渲染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悲壮美。导演王柏荣给动画影片《火童》的艺术风格定位是“它应具有辣椒的味道”。这种辣椒的味道,就是动画片的悲剧色彩。导演对这种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其风格不但具有中国动画学派的特征,动画剧情不完全以喜剧的搞乐来讨好观众,而寓教于乐,让观众在动画片中领悟真、善、美。更为重要的是,动画火童与哈尼族的民俗心理有着某种相似与暗合。
《火童》神话的悲剧性结局方式,与哈尼族民俗心理密切相关,李光荣在《论哈尼族神话的“期待原型”》一文中,对哈尼族的《砍大树》《都玛沙莪》《兄妹传人》及《火童》改编原型神话《阿扎取火种》等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对比进行分析,得出哈尼族神话中存在着“期待原型” 的结论,而且这种“期待原型”比其他民族更为强烈。通俗的理解就是,哈尼族的神话故事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当神话中的哈尼人遇到困难,或碰到难解决的问题时,就会期待出现一个具有能力解决该问题的人或神灵出现来帮助哈尼人,让他们转危为安。李光荣认为,哈尼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期待心理,与哈尼族的历史发展有关,其文中引用哈尼族学者史军超的话:“哈尼族是一个悲剧性的民族,哈尼族的历史是一部饱和着辛酸和痛楚的沉重的悲剧史。”“沉重的悲剧史”必然会映现在民族的心理之中,成为一种欲忘不能、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代代相传, 永不泯灭。”哈尼族发展过程中,食物匮乏、战争失利、被动迁徙、自然灾害都是其民族悲剧性情节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火童》剧情的悲剧性特征是植根于哈尼族特有的历史民俗背景之中的。作为一部边疆少数民族动画,其审美不仅具有中国动画的民俗性、如强调绘画性、剪纸动画、寓教于乐等诸多民俗美学特征,更具有哈尼族自己传统审美心理的民俗性。
二、《火童》中火种在哈尼族民俗中的隐喻
《火童》中明扎寻求火种,火种在哈尼族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殊的民俗意义。火种与火在本体意义上是不一样的,火种是火延续的根本,火的生成与扩大必然以火种为基础,在哈尼族中被赋予一种生命的意义,象征的是吉祥。火种的存在与灭亡,蕴涵着生、老、病、死等深刻意义,哈尼族的各种民俗活动中都以火种的不同保留延续方式来暗示个体与族群的昌盛繁衍,某种意义上讲火种被赋予的精神意义远大于火本身的实用意义。在远古时代,对火种的保留应是十分困难的,文明时代的人可通过火柴、打火机等多种途径来保留火种,在尚未发明硫黄、蜡烛及现代生火工具前,火种的保留惟一的方式就是让火堆保留永久不熄灭,要不断加柴才可,雨水、刮风等自然现象都很有可能把火堆熄灭,而火堆的熄灭对原始先民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严峻考验,因为先民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火种,(先民火种的获得往往是通过自然现象获得)而没有火种,就不能生火,不能烧煮食物,不能取暖,防御野兽,驱除疾病,其结果是威胁到族群的生存。动画《火童》开篇所描述的就是哈尼先族饱受失去火种的种种苦痛,所以哈尼出现了寻求火童的民族英雄明扎。正是因为火种对先民生存的重要意义,所以哈尼族人世代相传倍加珍视火种的获得与保存,并以类比象征的方式与哈尼人的民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种对火种与火的精神上得崇拜与信仰。在哈尼族民俗中,火塘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保留较好的哈尼村寨中,家家有火塘,火塘是家庭的中心,其布置与功用各不相同,蕴涵意义也有所区别。用来待客吃饭的房间叫“中堂”,其间的火塘主要作用是照明,取暖。吃完饭后一家人围着火塘喝茶聊天,是家庭议事中西,该火塘常年不灭,起到保留火种的作用。而在中堂左边较矮的房间称“木为”中有三个火塘,第一个火塘主要做菜用,第二个火塘主要做饭用, 第三个火塘用来煮饲料用。 三个火塘的火用完后自然熄灭,再用火时从中堂房间的火塘中取火种引燃。由此能看出哈尼人对火种原始保留方式的遗存,并以此来象征哈尼生活秩序的尊卑及家庭延续与繁衍方式。哈尼族的另一个民俗,就是在乔迁新寨的时候,要每户人家派出两个人,点着火把,到新寨的广场上,生起一堆火,然后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火堆在整个新村寨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熄灭,保持燃烧。每户人家都住进自己的新房后,不能自己生火,火种必须到广场的火堆上去燃取,并用火种点燃自己家的火塘,从此开始新生活。在哈尼族心目中,火种隐喻着一种对本民族根的寻求,与民族命运延续与发展,个体与族群共为一体,以对火及火种不同民俗方式来表彰其信仰。
三、《火童》之外的哈尼族相关火的神话
在哈尼族相关火的神话传说中,并非只有《阿扎取火种》即改编成《火童》一个版本,在不同的哈尼支系中还流传着不同神话传说如,一种传说是火是天上白云间掉下来的。这种说法较自然科学,就是天上打雷引起的火。另一种传说是“福叔”送火,“福叔”是一种皮毛较厚的飞鼠,皮毛光滑,摩擦能够起火。老鼠在哈尼族中其象征意义具有双面性,除去偷吃粮食外,老鼠也是丰收的象征,因为谁家里有老鼠,说明家里富足丰收,储备有多余的粮食,老鼠才来偷吃。这与拉祜族关于火的起源的神话传说颇为相似。拉祜族《飞烙送火》传说中也讲到:火种是被称做飞烙的一种会飞的老鼠带给人间的。还有一种传说是,野兽来袭,哈尼人用斧头砍野兽,不小心砍在山洞口的石头上,冒出火花,有了火种的说法。总之哈尼族关于火的神话版本相对的丰富,但《火童》导演王柏荣选择了《阿扎取火种》来改编,其主要缘由应该是,一方面取决于《火童》故事在哈尼族中流传较广,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在于《火童》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人物特征鲜明,故事矛盾很容易制造影视画面的张力,吸引观众。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火童》故事具有哈尼族自身的民族特征,能与其他民族的神话区别开来。《火童》之外的其他哈尼族相关火神话,与其他民族生活具有太多的相似性,不具有代表性与典型特征,故《火童》被搬上影视动画银屏理所当然。当然,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存在再创造的问题,简单的民族故事,可以结合民俗文化和时代审美进行丰富饱满,赋予其新的思想和内容,并非对民俗神话采取拿来即用的方式对待。除神话之外,哈尼族相关火的民俗文化较为丰富,这与其生存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如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三维一体的生态居住环境来看,先民梯田开垦的“刀耕火种”方式,森林及稻草盖顶的蘑菇房所需的防火意识,都使火对哈尼人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和情节。
四、结 语
动画片作为一种以视听语言为载体的艺术文化形式,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核心所在,仍是突出其审美性和思想性。在对题材内容与审美形式的发掘上,在借鉴日本、欧美等,外来动画样式的同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民族自我文化上来,这种回归意味的不仅是为民族动画发展寻求出路,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所在,中国老一辈动画人为我们树立了旗帜,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做出了一大批具有民俗审美特征的动画。《火童》中蕴涵与扩展开来的哈尼族火文化,及其悲剧性叙事方式的研究。是我们对哈尼民俗文化的一种宣扬与认可。对民俗文化审美的研究,可为动画内容深度及形式提供多种可能,并通过动画媒介为保存宣传民俗文化,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楼英.美术片《蝴蝶泉》《火童》浅赏[J].电影艺术,1987(06).
[2] 王清华.哈尼族火文化的现代启示[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01).
[3] 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06).
[4] 王家彬.哈尼族火塘文化浅析[J].蒙自师专学报,1993(03).
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3
〔关键词〕河南民间传统玩具现代室内软装饰
时下在室内设计中开始流行“轻装修、重装饰”设计风尚,基础装修从简,重点在软装饰上下工夫,用软装饰美化空间。室内软装饰更多的体现形式是人文设计,在室内软装饰设计中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当下的流行趋势。在亚洲有许多国家将本民族的传统玩具艺术引入现代软装饰设计,设计思路和应用手段比较成熟。比如日本,传统的偶人以其考究的造型、华美的服装和花样繁多的发饰赢得民众的赞赏;手鞠是以小孩玩的球为雏形,在球的表面装饰彩绘,俨然一种艺术品,现在是日本室内设计中风行的软装饰品;在日本被认为具有驱除邪魔效力的狗形状的纸制传统玩具“犬张子”,多摆放在卧室。
河南民间传统玩具是河南民间故事、民歌、民俗文化的具体传承者,它的种类纷繁复杂,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类玩具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念,体现人们生活情趣的导向和品味。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玩具艺术形式,也恰恰符合了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精炼、绿色、环保、人文和节俭的理念。如何将二者在材料上、造型上、色彩上及文化涵义上很好地结合,创作出为当代人所喜爱和欣赏的软装饰品,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一、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的意义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完全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家具和各类传统软装饰元素的随意拼搭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但是这种设计形式文化内涵极度匮乏,无法超越时间沉淀的价值。此类型的“作品”不能把现代人崇尚的文化意蕴与设计很好地结合,就会降低作品的认同感。将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元素运用到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不是简单拼凑、粗略嫁接,而是从河南民间传统玩具文化中汲取精华,在传统文化底蕴中丰富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
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元素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的合理应用,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河南民间传统玩具的艺术价值可以为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采用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元素又是对中国传统软装饰的扬弃和创新。其次,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运用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元素时,我们必须要在把握河南民间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对玩具元素中的形式与符号加以提炼,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材料与工艺,对现代室内软装饰进行再创造和新发展,使其在承袭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赋有时代气息。
二、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1.沿用其概括的形
“形”一般指图绘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部廓形与结构。河南民间传统玩具的造型根植于中原传统文化,这就使得它们的造型方式与现代图形存在许多差异性的可能。如许多民间传统泥塑玩具的制作工艺并不精细,玩具泥胚在上色前基本看不出具体样子,被民间艺人寥寥数笔润色加工,一个泥塑玩具才惟妙惟肖呈现在眼前。艺人在创作中,一方面把泥偶的造型符号化,精炼、抽象,另一方面在颜色上也加以概括性地提炼。抽象的目的是为了舍“形”而求“神”。造型中省略细枝末节,突出对象主要特征,使之有典型性、代表性。传统民间泥塑玩具体型多是小巧朴拙,太过繁琐装饰、过度描绘反而使得造型显得繁复杂乱,其主要特征不能被充分展现。河南民间传统玩具注重体块造型与神态的融合,着重表达形与神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强调阴阳相依而存,阴阳互补。比如淮阳泥塑玩具,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世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多样性文化内涵,是重要的传达极远时期至今的民间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这些看似朴拙幼稚、十足乡土气的造型,许多都出自《山海经》的奇禽怪兽,十分神秘,如淮阳的泥泥狗。泥泥狗深受当地原始祟拜的图腾文化的浸润,造型和设色都呈现出神秘怪异的气氛。将淮阳泥塑造型元素衍生后,再结合具体的产品,运用到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来源。不仅能体现出中国本土文化理念,同时也能将这种被赋予了鲜明东方民族文化特征的形象使用加以延伸,这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设计的启示。
2.势的继承
河南民间传统玩具本身所具有的气韵以及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就是“势”,这种“势”是河南民间传统玩具的精神所在。机灵活泼、充满智慧是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势”的表现。民间艺人们师法自然,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独具匠心,经过上千年的逐步演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如泥泥狗中的“猴”,多是大拙其形,不去具体描绘四肢的具体形态,而是虚其相、取其意,主要突出其腹部的装饰纹样,机藏万象。再如浚县“骑马人”的造型,简化了人的形态,略去四肢的表现,直接与马的造型融为一体,这样的表达使马的威武更显得淋漓尽致。河南民间传统玩具的装饰被赋予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内涵,古拙憨厚,粗犷神秘,大都是随手而至,简略细节的修饰,在造型和设色方面都力求夸张。民间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通常更为原始,更容易触动人类心灵,这也使得民间艺术在传达人类情感方面更显得游刃有余、直白酣畅。结构造型仅仅是河南民间玩具的外在形象,而河南民间玩具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造型的架“势”。
把握与承传河南民间传统玩具的“势”,并最终将其融会贯通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之中,是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元素应用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一个难点。把握好河南民间玩具的精神实质与内涵,以及其造型中自然流露出来气势,是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应用河南民间玩具的更高境界。
3.意的深化
“意”是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个方面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概括、归纳;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心之向往的非凡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河南民间传统玩具本身被赋予的富贵祥瑞、驱邪纳福的涵义,同样适用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河南民间传统玩具除了它本身外形乐于玩赏,重要的是这些奇异的造型背后更兼具深厚广博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传统民间泥塑玩具经过无数人民群众的手中流传、发展、演变,有着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它包含着民俗戏曲、传说、信仰、民间文学等丰富内容。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
因此,将相沿成习,并已经在民俗中形成共识的河南民间传统玩具的“意”,运用到现代设计的实际作品当中,加以延展革新,赋予其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将河南民间传统玩具元素应用到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4.承接时尚
民间玩具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存在形式,带有其特有的乡土文化,有着其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但很难和时尚联系起来,而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讲究功能化、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原则。如何将这种文化转化为时尚用品,也是设计界和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之一。
在运用河南民间玩具进行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当下流行元素,创作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软装饰品,这些流行元素可以体现在流行色彩、流行造型、流行语言等等方面。这方面有设计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比如日本有许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就结合了民间玩具的造型,而这些新的艺术作品又被开发出各种形态的室内软装饰品。例如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对立元素结合,同时又保留了其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村上隆将米老鼠的变体形象植入自己的作品(Mr. DOB),将它视为自己的化身并成为独特的视觉符号。这种融合了日本当代流行卡通艺术与传统绘画风格特点的作品充满趣味性和装饰性。又如奈良美智的“梦游娃娃”,大头和大眼型的小人形象的奇异组合,是日本漫画和动画的结合,充分体现出当代动漫流行趋势,通过艺术情感与日本传统神秘主义的思绪交织,配合平涂的纯粹色彩,以简约的形象与魅惑的眼神,给世人展现出一种游戏人间、叛逆却又楚楚动人的姿态。
中国的设计师设计魔术气球装饰,就是取材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传统玩具造型,把多变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结合在一起,用气球编织成各种别致的姿态,其明快的装饰色彩与生动的艺术造型,因为能给人的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炫目的效果特别适用装点各种喜庆或活动场合。
河南传统民间玩具经过无数人民群众的手中流传、发展、演变,有了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它包含民俗戏曲、传说、信仰、民间文学等丰富内容。传统民间玩具的色彩运用主要受“阴阳观”和“五色观”的影响,然后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配色程式。民间传统玩具大都表达吉庆、祥瑞、趋吉避凶的主题,色彩一贯秉承热烈、艳丽的风格,对比强烈而质朴纯真,是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结合体,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和原始文化的朴拙之风。他们在色彩设定方面,不是纯粹地讲究视觉效果,而是包含了历史文化气息在其中,融入了传统的、丰沛的感彩,以鲜明的色彩特征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如淮阳民间泥塑“泥泥狗”,形态上人面猴身有人祖之貌,极尽玄奥、怪异,色彩强烈、简约,神秘而鲜亮,在众多抽象图案中有耐人寻味的色彩布置:赋色是先涂黑色底,上绘五彩红、黄、白、绿等,色度纯而浓郁,但都突现黑底,极具古老的“五色”之感,原始意蕴极强。在黑色的包容中其他色彩纯度高,彼此之间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又不失和谐统一。日本人伊藤三郎在第九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中提到:“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这种运用色彩的观念与传统的包罗万象的“阴阳五行学”思想相联系。
结语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我们重新采取民艺装饰元素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产生新颖的设计方式,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成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又饱含民族特色的载体,同时让民艺走向具有地方历史特点的现代设计之路。这不仅可以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更是丰富我们现代环境,进而影响现代设计方式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奚林元.试论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陈设艺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 4(01).
[2]万莹.浅析室内设计中的装饰艺术.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06).
[3]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4]翟建红.对河西宝卷中民间精神的认识.河西学院学报,2008.24(04).
[5]上岛亮.日本民间猴玩具[J].东南文化,2002(04)82-91.
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4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如下相关情况:第一,布洛陀文化旅游节虽然吸引了大量人参加,但当地年青一代对于文化旅游节中一些活动了解不够,甚至说缺乏热情。相关体育活动中参加者都为有着传统思想的老一辈人,年轻人有大部分也是由于家里老人的要求才参加的。调查原因是“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乃至文化冲击下的农业社会,无数青年人从农村流出,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然而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地方农民文化的根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青壮年村民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由于知识、精力等的限制难以组织参加节庆体育。第二,传统项目及手艺缺少接班人。在采访当地花炮传承人时了解到,最担心的就是缺少接班人,因为现在年青人对传统文化都不热衷了。因此制作花炮的手艺找不到合适的年青人去继承,长期下去手艺只会失传。因此在缺乏青壮年村民认同的农村社会背景下,壮乡节庆体育的发展陷入了困境。所谓失范是指: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民俗传统体育也在这种变化中表现出规模萎缩、活动形式变异,在民族传统体育上的行为目标与手段之间缺少平衡,因此造成行为冲突、意义匮乏、组织混乱、核心形式丢失等现象。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当地群众对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理解逐渐表现为多元化、商品化、消费化。当然文化旅游节的开展离不开商业赞助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太多的商业广告夹杂在其中,使得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中的活动少了一份少数民族的文化韵味,而是多了一份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因此,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在世俗化、经济化下逐渐面临着失范的危险,其核心形式渐渐丢失,当地壮族传统文化失范与传承的矛盾冲突也加剧了。民俗节庆体育吸引人们参与的动力是:体育项目的新颖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在当今“时尚文化”盛行的氛围中,参与舞龙狮、抢花炮等人们借以纪念先人、祈愿求福的民俗节庆体育项目正在减少,逐渐面临着衰竭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休闲活动方式的选择已经趋于多元化,参与走亲访友、歌舞类活动、看电视上网等人群数量已经和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所占比例相差无几(见表5)。可以说,休闲需求变异是导致民俗节庆体育部分项目在村民中不受欢迎的社会动因。
2壮乡民俗节庆体育的发展路径
2.1科学规划,走继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在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中所蕴涵的那些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失范的危险。在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壮乡民俗资源优势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就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眼光去看待它。所以,在利用少数民俗文化遗产发展本地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努力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科学规划,走继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就是说,在保护好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则下,充分开发与挖掘本地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2.2全面协调,整体思考地域的综合
广西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作为当地壮族的一个以传统民族体育为主要特征的、重大的节庆体育活动,需要社会各级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所以,将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中节庆体育活动置于地域综合体中整体思考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当地体育部门在对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规划与发展中,既要考虑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和相应的地域分工的空间布局,又要从本地所处的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来综合考虑,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
2.3适当融入现代体育元素,丰富民俗节庆体育内容
民俗节庆体育活动在强调民俗体育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新的体育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节庆体育项目内容,而且可以增强民俗节庆体育文化的吸引力,不但更多群众可以参与到节庆体育活动的时空场域中,而且能带动人际间的交往。
2.4打造全面旅游品牌,努力开发节庆体育
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动科学发展面临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只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才能有效推动科学发展。××省××市××区是一个古城区,土地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匮乏,但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坚持文化立区,增强发展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区提出文化立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文化××行动计划,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具体措施是:以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以智力、创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等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升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区立足于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从提升文化品位入手,注重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在城区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努力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性互动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改造和建设一批重点基础文化设施,既保护了古城风貌和格局,又拓展了其功能和作用;在社区综合整治与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中,利用设置文化标识、增加文化元素等形式,彰显人居环境的文化特色;在城区管理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平安综治等工作的数字化、网格化,提高城区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推进文化惠民,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目的,××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广大市民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爱之声合唱团、吴门艺术团、蒲公英艺术团等文化团队,举办××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6
辽宁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布局,努力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乡村风貌与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既保护了环境,又减少了产业发展的盲目性。
创新发展大手笔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辽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始进入一个从量到质的提升阶段,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已现端倪。
目前,辽宁全省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项目已达47个,另有15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额198.4亿元。这些投资规模可观的新项目,对辽宁休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品牌建设方面,清原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和桓仁满族自治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葫芦岛葫芦山庄、阜新桃李园、丹东大梨树村、辽河湿地鼎翔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园区、沈阳乐农庄园、辽阳新特农产品有限公司、沈阳薰衣草庄园、宽甸县河口村、绥中县洪家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培育出不少的农业创意园区和农家乐专业村。
“注重特色,注重创新”,是辽宁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一大主要特征。
在桓仁县,近年来,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优势和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积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型、休闲度假型、民族文化观光型旅游精品项目。到目前为止,桓仁县不仅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生态旅游大县和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而且成功建设了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女山、大雅河漂流,两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望天洞、桓龙湖,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秃顶子,七个民俗特色旅游乡镇及一大批旅游专业村,修缮开放了十多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新建了建州女真遗址公园,全方位展示满族先人李满住部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积极谋划建设满族民俗博物馆,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的窗口。编排了一系列体现满族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开展以“五女山下篝火红”为主题的广场民族舞蹈演出活动,新颖的演出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富民欢歌幸福多
辽宁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有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二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三是坚持以农村为载体。他们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形成了“农家乐”型、休闲农庄型、观光农园型、农业园区型、生态园林型、民俗文化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类休闲农业,使乡村旅游成为了城市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农村为城市服务,城市让农业增效。农民既是经营主体,又是主要的受惠者。很多农民都通过从事休闲农业和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农民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以农民为主体,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近年来,辽宁各地在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相继推出了不少倾斜政策。以沈阳为例,政府2013年出台了关于沈阳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设项目资金补助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进行扶持。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与企业联手着力重点打造品牌乡村旅游线路。2012年,由辽宁推荐的从葫芦山庄——辽河湿地鼎翔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园区——沈阳马耳山——桓仁大雅河——宽甸天桥沟——宽甸河口村——凤城大梨树的五日旅游精品线路,被国家认定全国十佳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13年,由辽宁推荐的沈阳世外桃源——本溪大石湖景区——桓仁大雅河漂流有限公司——宽甸的青山沟——东港的獐岛村——大连台湾风情天一庄园——大连普湾新区石河村的旅游线路,被国家认定为全国十佳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2年,由辽宁推荐的辽河湿地鼎翔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园区被评为全国十佳最具魅力农庄;2013年,由辽宁推荐的葫芦山庄被国家评为全国十佳最具魅力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