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化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范文1

早上好!

很高兴应邀参加今天的会议,有机会和大家相聚一堂,向大家表达敬意和问候!

福建省语文学会成立以来,在编撰语文教材、推进语文改革、开展语文宣传、探讨语文教育、总结教学经验、推动两岸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与当下一些陷入名利困惑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文学会的同志们表现m来的职业坚守及其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是令人感佩的!

语文教学具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心理功能。其认知价值是在充当思维工具的过程中发挥出来,并体现在思想交流中;其审美价值在于能唤起人的情感活动,唤起创造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一种心理能量的载体,对郁积的心理还会起到一种发散疏导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然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从大的来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的来说,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体现了语文教学在精神维度上的指向和追求。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范文2

关键词:精读文学;模块化;教学实践

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周3课时,大约45个课时。如此少的课时,想要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谈何容易?因此我院使用的精品教材亦将课程“精读文学”板块分为八个模块,这样要求在课时不足情况下以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形式呈现,由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追求Z文人文和精神内涵:

设置专题,引路自学在众多有关社会、人生、思想、审美的主题中如何挑选最富代表胜、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全体教研组教师长期研讨下,“精读文选”板块设置了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围绕一个主题:“走进大学”“好好读书”“生命体悟”“自由向往”“良知寻找”“仁爱普世”“求索超越”“网络精粹”。这样可以让学生围绕与其生活、学习、成长等紧密相关的主题展开学习、思考。在主题模块教学前,教师结合现状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生予以引导,在主题探讨过程中尽量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主题模块所选作品内在的关联;又因为教材编写字数限制,每个主题选择篇目有限,有些所选篇目也仅仅只是某个文本的片面或部分,这也好比在大江春水中只舀了一瓢水呈现给学生,而大学生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文本来满足情感上的体验和思想上的认同。因而在每一主题讲解后,笔者会推荐相关书目和大量的、积极的、完整的经典文本资料,供学生自读和自学、体悟,并要求他们选感悟最深的写成阅读心得或读书笔记,让他们进行思考也学会批判性接受,以便他们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还有能沉淀为人生的智慧,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这些主题模块学习中,学生们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言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还有甚多的审美体验。

内容包容 思想延展传统大学语文文选内容多是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这从以往大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但如果只着眼于文学,大学语文就无法区分与高中语文。因而“模块化教学”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这样在同一个模块主题下不但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甚至艺术等内容,对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区域相同主题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纵横古今驰骋中外,然后碰撞出更多思想和人文的火花。大学语文教育的大语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思想教育,所以应该打破仅仅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学生的语文大视野。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艺术系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设置了“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专题式启发讨论。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灵”才有美。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陶冶精神,终身受益因而主题模块的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命留痕,精神不灭”,主题模块教学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思考,会思辨。这种能力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都不可或缺的,在不久的将来,当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这种能力将显得更为重要,会成为生活的能力,生存的本领。

“只有高于课堂才能超越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还积蓄与沉淀了丰厚的精神力量。很多学生谈及教学评价和自己的感受时说到,大学语文课给了他们三种财富:一为物质财富,即有用、高效的学习资源;二为精神财富,即通过专题模块学习获得的人文情怀和包容精神;三为学习能力,即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恰恰是这三种财富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促使他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与追求来找到他们生活的根基与生命的根基,这样,即便将来有一天,生命中的风雨或风暴来了,因着深厚的根基也会牢牢立足社会、立足人生!

无疑,文学专题模块教学法,已经让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精神的多层渗透,使学生获益终身。这与大学语文改革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面对世界;遵从生活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与人相处;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刘中平.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浅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

[2]邬文静,陈实.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困境和对策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5(87)

[3] 盛群力等. 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 [M] .渐江:渐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大学语文文化常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能力;教改模式;对策建议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实用性人才,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要从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基础性上,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职语文教改工作的全面展开,必然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中来逐步构建。相较于高等教育大学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教育肩负着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并重的使命,而对于广大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改革工作并非理想。有些高职延续高中文学欣赏教育模式;有些高职强调应用文写作来代替语文教育;有些高职干脆不开设语文课程。作为走向一线岗位的高职学生,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教育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需要。

一、明确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的地位

职业教育强调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某一职业领域内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核心技能。对于未来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在自身岗位上具备娴熟的职业能力,还要能够胜任该岗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转换中,具有可持续的职业迁移能力。语文教育正是基于“交流表达”的能力需求,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明确语文教育的核心基础性地位,将语文教改作为全体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就显得尤为关键。具体来讲,可以从语文的阅读教学上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满足学生未来对岗位的适应和转换,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发展自我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培养目标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语文教改模式,首先要从语文课程目标设置上,优选教学内容,突显语文教育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特别是语文教育要能够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奠定基础。在高职语文教改实施中,要突破单纯的文学阅读和欣赏教学,要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如确立语文文体写作目标、口语交际与沟通目标等,并从课堂教学模块优选上,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求大,不能求全,要求大适用、够用,突显职业针对性。特别是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和重点。在教学过程设置上,要把握写作重点,如对请示、通知、总结、计划等实用性文体的写作教学,要体现文体教学服务职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生即兴演讲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表达方式、当众表达能力上,掌握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强调教学活动设置,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特别是对于语文实训性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构设教学环境,活用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自主性的激发。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是融入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在内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其中要创建学习情境,要设置问题,要对学生进行点拨,要给予合理评价,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传统课堂教学将语文知识作为贯穿始终的导线,未能围绕学生来展开,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要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要拓宽课堂活动的开放性,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知识与生活的协同。其中,要注重“活动”的优化,教师要做好导向和指引,要从反思性教学、批判性教学、建构性教学上,突破书本的局限,以科学探究、社会调查、资料收集、话题交流、创作展演、反思体会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实现知识、经验的内化。

如以某职场微型剧本创作为例,结合学生职业领域,构建相关课堂活动。在本例组织上,要设置创作关键环节,如主题的确立,头脑风暴讨论、创作脚本、分工布置、课堂展演、心得体会。教师作为总导演,要从主题的创意到最后全程介入,但仅发挥其导向作用,学生为参与主体,并从活动细节上来优化任务,明晰责任,促进活动的有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组探讨,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也强调了人际沟通,特别是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深入到社会,注重学生个性与语文素养的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考核方式,突显语文教改实效

对于语文教改模式的创新,需要从教学评价及考核上来完善,协同好平时成绩、课堂表现、日常作业、综合考评的关系。考核的目标在于提升教学实效,并未是对学生的约束,因此在语文教改模式中,要将考核成绩进行合理分配到各项考核指标中。如对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分值占30%,主要考查语文知识、人文常识等内容;对于学生的自主性、态度及交际能力,分值占30%,主要考查学生的参与及交际性;对于语文活动的组织及设计,分值占40%,主要从活动分工、活动创意、活动讨论、活动组织、活动展示、创作、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并结合学生的参与度和贡献来打分,形成总成绩。

五、结语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语文教改模式的开展,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作为课程主体,并从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让学生从中感知和体会语文教育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也为拓宽语文教学理念,开展职业化特色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将职业能力为导向来组织语文教学,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赖葵文.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