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范文1
关键词:素质;素质模型;农村干部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3-0008-04
一、相关理论
(一)素质的概念
“素质”的概念是在1973年,被称为“素质研究之父”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在《测试素质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它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关系,是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戴维・D・杜波依斯认为,“素质”是为达到或超出预期的质量水平的工作输出所必需具备的能力。美国薪酬协会强调“素质”是个体为达到成功的绩效水平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这些行为是可观察、可测量、可分级的。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博士和塞尼・M・斯潘塞在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指出。“素质”是在工作或情境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同时只有当这种特征能够在现实中带来可衡量的成果时才能成为“素质”。
在国内,目前对“素质”一词存在3种不同的翻译形式: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者译为“胜任特征”;管理学界一般称为“能力”;而在管理实践应用领域,习惯称之为“素质”。综上所述,素质是驱动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二)素质模型
素质模型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作为逻辑起点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其代表模型主要有“素质冰山模型”和“素质洋葱模型”。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包含5个层面和9个构成要素(见表1)。
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属于表层的、外在的个人特征。漂浮在水上,很容易被发现;而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则属于深层的、内隐的个人特征,隐藏在水下,蕴藏着巨大潜能,且越往水下,越难发现,而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水上冰山部分是基准性特征,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水下冰山部分是鉴别性特征,是区分两者的关键因素。
“素质洋葱模型”由“素质冰山模型”发展而来。是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提出的,该模型的本质内容与“素质冰山模型”一样,只是分析角度不同,侧重从素质的层次性来加以表述,模型共分3层,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
素质洋葱模型中的各核心要素由内至外分别是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态度、知识、技能等。在这个模型中,表层要素包括知识和技能,易于培养和评价。中间层要素包括自我形象、价值观、态度,内层要素包括个性和动机,这两层则难以评价与后天习得。由表层到里层,越来越深入,最里层、最核心的要素是个体最深层次的特征。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最不容易改变和发展。
素质模型革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将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心由岗位转向岗位上的人。主要研究实现高绩效的人所共有的行为特征,确定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资格条件,优化人岗匹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是农村基层干部的主体。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述素质模型的设计,虽然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试图解释高绩效者的基本特质。这就为提高农村干部知识水平、生产技能,提升其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二、案例
本文结合郑各庄的情况进一步探讨优秀的农村干部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提高农村干部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案例背景
郑各庄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北枕温榆河源头,南临亚奥商圈,西接中关硅谷,东毗京都空港,地理位置优越。全村面积288.8公顷。常住人口13000人。在这个村子里,有5个本村独资建造的大酒店;有名满京城的温都水城;有18个家族企业;有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两所院校:有一系列荣誉称号――“北京最美的乡村”、“中国十大特色村”、“奥运乡村旅游接待村”。与10年前相比。村级总资产增加88倍,经济总收入提高36倍,上缴税金增加205倍。村民人均收入增加6.8倍,村民人均福利提高39倍。她是改革开放30年农村自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典型,是农民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代表。是传统村庄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典范。
(二)案例分析
郑各庄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郑各庄有一批好的带头人。郑各庄的老一代带头人是一群普通的农民。出生在郑各庄的土地上。但是他们热爱家乡,有胆略,有实干精神,时刻不忘回报父老乡亲。本文以党总支书记黄福水为代表,借助“素质冰山模型”对其基本特质进行以下分析。知识:学历不高,但由于在实践工作中长期探索、思考、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积累出丰富的治村治企经验和知识;技能: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在其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创业第一个时期,他意识到村企还没有涉足到地基工程之外的业务,于是在专业配套上寻找到新的突破口,相继成立了保温材料公司、混凝土公司等配套经营实体,内部循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第二个时期,悟出以提高土地效益为标准不断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的道理,培育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在创业过程中显示出其非凡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机遇把握力;价值观:热爱家乡,回报家乡;态度:服务百姓,甘于奉献;自我形象:自称“造城工程师”;个性:头脑清醒,大公无私,敢想敢干;品质:能够审时度势,把企业和村庄有机融合在一起;内驱力: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少说、多做;社会动机:为老百姓谋利益。
素质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素质的表象。素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又从某些方面反映素质,行为和素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冰山上的一角,在治村治企过程中。黄福水书记的知识和技能素质相对容易被与其打交道的人发现。但他头脑清醒、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个性,审时度势把企业和村庄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乡土机制”:把村民的事放在心
上,少说、多做,时刻为老百姓谋利益的特质才是决定其作为一个称职的村干部、村带头人的深层原因。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鉴别性特征正是广大农村干部应该学习的优良品质,在选拔村干部时也应多注意这些隐性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周期进行考察评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审慎思考,才能得到胜任岗位的合适人选。另外,素质具有可塑性。黄福水书记的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素质也是在个体能动性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积累起来的,且从上到下的可塑性是有差别的,越往下越难塑造。这一点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身素质中的某些成分来满足工作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农村干部。
郑各庄的新一代带头人的文化水平、专业素质越来越高,受过高等教育、专业训练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知识、有智慧、有胆量,勤于干事、善于谋事、功于成事。社会动机由原来的“村民满意”扩展到“用户满意”。以较为超脱的地位。在原住居民与外来户之间主持公道。突出品质则体现创新,他们提出新观念、新发展、新战略,带来新世纪、新文化、新产业的潮流。用“素质洋葱模型”分析如下:素质具有层次性。外层:知识多、技能高,体现在文化水平、专业训练等因素上。通过教育培养可以实现;中间层:自我形象、价值观、态度,体现在他们有智慧、有胆量,勤于干事、善于谋事、功于成事上;内层:实现用户满意的标准,构建和谐农村的社会动机,体现了新一批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长期表现,是新一批干部的最深层次特征。是考量干部素质的核心标准。
综上所述。郑各庄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制度建设,完成了从能人治村向制度化企业家的转型。即:村庄带头人从能人转变为企业家,企业管理方式从乡土规则蜕变为按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和规范,村庄与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保障了村庄和企业的发展;更要归功于制定制度的具备高素质的人。即:在乡土环境里成长出来的老干部和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干部。
三、启示
农村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其队伍素质高低。能否按体制预设的角色去做。能否发挥应有职能,关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成败。结合对素质模型的学习和对郑各庄案例的分析。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工作分析方面
基于素质模型的工作分析,主要研究工作绩效优异的农村干部的行为特征,依据这些人的特征定义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具有更强的工作绩效预测性。因此。在制定岗位说明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农村干部素质构成必须与职位要求相对应。一个好的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优良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但是由于素质具有动态性,不同职位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性格、气质、心理等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确定每一个工作岗位对村干部的具体要求。区分不同层级、不同职责、不同任务的职位素质标准。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此外,由于不同层次的要素特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个性中无意识的动机和品质决定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又决定行为表现。因此。内隐素质在设计农村干部素质框架时不容忽视。
(二)干部选拔方面
选拔农村干部应重视鉴别性素质的考察。传统的干部选拔一般比较重视考察人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关注教育背景、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经验等基准性素质,而没有针对难以测量的核心的动机和特质来选拔干部。在应聘者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利用素质模型预测优秀绩效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多关注村干部内隐特征的匹配,重点对其性格、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进行评估。有利于选拔到具有核心的动机和品质的村干部,避免选拔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干部培训方面
农村干部素质培训应基于素质模型展开。培训应该有所侧重,既要考虑到其所处层级、职责、任务等特殊性的差异,针对其素质结构现状,结合组织发展和职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又要在培训课程的选择上增加有利于潜能开发与提升的内容。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村干部培训工作机制,提高村干部培训工作质量,不断总结经验,大胆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要为村干部量身定做培训计划,有的放矢突出培训的重点。需要到经济落后地区挂职锻炼的,要有计划地输送,增强其使命感、责任感;需要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的。要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绩效。
(四)绩效考核方面
素质模型的前提就是找到区分优秀与普通的指标,以它为基础而确立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经过科学论证并且系统化的考核体系,能够对村干部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体现了绩效考核的精髓。基于此。建立村干部绩效考评机制尤为重要。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投入,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村干部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和示范给予政策优惠,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工作绩效不够理想的村干部。根据考核标准,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帮助其改善工作绩效,达到村民对其的期望;对于工作绩效优秀的村干部要给予嘉奖,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检查和改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确保积极高效。
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范文2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素质升级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实际工作中,全区上下从实施“素质升级工程”是搞好农村人才开发、优化人才配置的重要举措,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区委和各乡镇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摆上日程,精心部署,搞好推进。区委和各乡镇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实施“素质升级工程”的有关工作,分别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升级工程”的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并认真按照方案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落实,形成了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乡镇党委和区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分工负责,区乡村自上而下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制。
二、加大力度,切实在实施“素质升级工程”措施上下功夫
1、认真抓好经常性岗位素质培训工作。三年来,我们一直把乡镇领导干部纳入到全区处级干部培训范围,同时对其他乡镇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每年都利用农闲时节普遍进行轮训一遍,每次时间都在两周左右。为保证培训质量,再培训工作中我们做到“八有”,即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有健全的培训网络,有丰富的培训内容,有灵活的教学形式,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有过硬的培训典型,有切实的培训效果。特别是为更好地实施“素质升级工程”,我们在不断巩固乡镇党校培训阵地的基础上,在2000年5月份,成立了区委党校新发镇分校,将区委党校的培训阵地在农村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充分发挥党校的培训教育阵地作用,使区委党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直接为培训农村干部服务,产生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2、认真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区委和各乡镇党委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参加成人教育,攻读上一层次的学历或第二专业学历。为此,我们协调区委党校和省委党校联合举办了农村干部大专班,全区共有42名乡村干部参加了学历培训,目前,该学历培训班已结束,42名学员都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大专学历证书。按照我区“素质升级工程”三年实施方案中的学历目标要求,现在,我区5个乡镇的主要领导都已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的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已达到44%;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干部已达到84%;45岁以下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有80%以上达到高中、中专以上学历,2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以上这些学历标准都已基本达到或超过了目标要求。
3、认真抓好村级主要领导的岗位资格培训和专项内容培训。三年来,我们先后分两批对年龄45岁以下,没有任职资格证书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任职资格培训,对培训合格者,统一颁发了岗位资格证书。对没有取得考试合格证书的,不作为下届村党支部书记的任职人选。到目前为止,全区村党支部书记持证上岗率已达90%以上。此外,我们还通过支部党的组织生活会的形式,对乡镇、村党员干部进行十五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十六大等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文件进行专题学日培训辅导,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
4、认真抓好村级人才库的建设工作。我们指导各乡镇党委立足长远,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各乡镇党委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的有关规定,每个村都按照1:1比例配备了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后备人选,并落实了三年培养计划和措施,建立了后备干部档案。特别是在村级后备干部的调整、选配中,我们为有效解决一些存在少数人中选后备干部和由少数人定后备干部的问题,组织各村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民主推荐村级后备干部,从而为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搞好了人才储备工作。
5、以“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为契机,促进“素质升级工程”不断上水平。实际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在2000年12月至2002年6月开展的长达一年半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这个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在农村基层干部受教育上下功夫,使素质升级工程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学教活动中,我们对全区600多名乡村干部先后采取正面灌输、集中辅导、自读自学、巡回演讲、开展竞赛活动和研讨活动等灵活实用的培训教育形式,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组织建设、十五规划、农业科技知识、WTO知识、农业致富本领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培训,受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热烈欢迎,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干部搞调整、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致富本领,在保证学教活动质量的同时,促进了“素质升级工程”的不断深入。
三、注重实效,切实在实施“素质升级工程”质量上要成果
三年来,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全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坚持内容上求精、形式上求新、方法上求活、效果上求实的原则,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升级工程”,使全区农村基层干部达到了“五个增强,五个提高”。即增强了政治观念,提高了政策水平;增强了民主法制观念,提高了依法办事能力;增强了市场观念,提高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增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提高了驾驭全局的能力;增强了群众观念,提高了正确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使“素质升级工程”切实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不足及打算:
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范文3
一 、提高认识,搞好调研,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了要把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构建学习型社会,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摸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脉搏,摸清社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企业,对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特长、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有关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并据此确定培训原则和方式,制定培训规划。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立足于”,即立足于调查研究,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立足于探索服务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立足于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业与成人教育学校发展壮大的规律。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着市场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开办各类培训班。
二、多方参与,面向市场,是办好新型农民培训的保证
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对社区人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过程中,我们建立健全了社区教育组织培训网络,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合力推进,从而确保了培训质量。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培训内容,围绕着社区实际选择办班形式,力求培训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举办农民特种动物养殖培训班。2006年9月,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养貂户普遍面临着技术上的困扰。幼貂自咬、貂泻痢等一些常见病就让不少村的养貂户损失惨重,全镇30多个养貂专业村,养殖技术普遍缺乏,急切需要技术上的指导。为此我校迅速与二职专达成了联合办学协议,自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先后在皇华镇北王家庄子村、范家庄子、大山村、杨家庄子、下康岭、仉林等26个村开办了养貂技术培训班,10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养貂专业户解除了燃眉之急,受到了普遍欢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我校联合潍坊正业饲料公司到各社区又举办家庭养殖培训班6期。
二是举办农村干部计算机培训班。2007年春,学校通过教师分片包村,对全镇六个行政区、73个自然村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每个教师与所承包的村庄互结对子,在全镇建立起了“为民服务联络网”,通过联络人,真正了解到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培训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调查了解到:镇政府投入巨资为各村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村干部根本不会用,连因特网都不会上。于是,学校立即撰写了“关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举办农村干部电脑培训班的建议”,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认为该班对提高皇华镇农村干部的素质、对加快皇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专门拨出了经费,并责成相关部门配合我们开展工作。2007年5月,皇华镇73个村的村干部和管区主任经过12天系统的计算机操作集中培训,镇村之间的公文已实现了网上传送。
三是举办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班。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乡风文明教育,学校开展了以“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社会公德和法制教育”为主题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活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党政办公室的名义专门为我们印发了培训通知,分管书记召开了专题调度会进行了安排。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共举办了13期培训班,培训农村妇女4000余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是举办镇、村企业会计培训班。2008年3月,我们通过到企业走访调查,了解到镇村企业的会计多年来很少有参加学习培训的,企业会计素质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为此我们开办了镇村企业会计培训班,先后参加培训的共14个企业、35个村的会计,通过三期集中培训,使我镇镇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五是举办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近年来,皇华镇的镇办企业和村办企业发展很快,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职工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足发展,也影响了皇华镇经济的腾飞。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论证,积极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联系,围绕企业管理当中的实际问题,成功地与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联合举办了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企业老总出题目,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围绕课题组织授课,联系实际,重点突出,深受企业员工的好评。2006年10月至2009年4月,学校先后为山东三工集团、华欣铸造厂等15家企业举办干部职工培训班16期,参训640多人。
六是举办餐饮业管理服务培训班。随着皇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皇华镇驻地及周边地区的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无法适应形势要求,使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影响了餐饮业的发展后劲。为此,2008年6月,我校举办了“皇华镇餐饮业管理服务培训班”,对全镇30处饭店、旅馆近百名从业人员进行了法律、管理和礼仪服务等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大大促进了当地餐饮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为配合搞好培训,我们还利用拉赞助的办法编写了餐饮业培训校本教材,在教材的封面上给一些酒店做一些广告,解决了出版费的问题。
七是举办汽车驾驶培训班。自2004年春天开始,学校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针对汽车业发展的良好前景,率先与相关驾校联合举办汽车驾驶员培训班,先后在诸城市的原郝戈庄镇、桃林乡和胶南市的海青镇设立教学点,常年招生、滚动开班。目前已举办汽训班65期,培训学员693人。这不仅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而且增加了学校收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是举办无公害蘑菇栽培培训班。无公害产品是当前市 场上的热点。为推动皇华镇无公害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我们举办了技术要求不高、市场需求较大的无公害蘑菇栽培技术作为示范项目,从2008年冬季开始,利用股份制的形式,组织教师建立示范项目,开展栽培试验和推广工作。该项目的教学以现场指导和示范为主,2009年3月先后组织16个农户进行现场示范指导,现在接受技术指导的农户的无公害蘑菇已全部上市,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九是举办果树培训班。九月十六日晚上,诸城农村社区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受邀来到皇华社区分院焦家庄子社区教学站,对该社区100多名果农进行了果树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
近一个时期以来,为提高社区居民科技文化水平,皇华社区分院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并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制作培训菜单,集中举办培训班。据了解,在焦家庄子社区对果树培训后,还将根据需求举办“特种动物养殖”“道德与法制”等培训班。
本次焦家庄子社区培训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居民份份份表示本次培训对他们可谓雪中送碳。对解决果树管理中出现的早期落叶,落果以及病虫害等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三、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取得的成效
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范文4
关键词:适应;改革;农村成人教育
一、加强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调整充实农村成人教育资源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要担负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更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职能,统筹规划,对本地区范围内各类职业学校,提供规划、指导服务,实行农村职教资源的整合、统筹,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全面均衡发展。既要发展面对农村的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重点办好中等职业教育。要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城市职业学校积极吸纳农村生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农村初级职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依托乡镇现有中小学和化技术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与抓好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紧密结合,以教学促普及,以普及促教学。农村中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与高等院校可以从股份制的角度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职教体系,还可以探讨对职业学校实行兼并、租赁和托管的形式,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真正能够发挥作用。克服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错误倾向,把它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开通职高升高职的直通车,扩大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并且不限于专科层次。
二、明确目标。调整方向,创新农村成人教育体制
(一)各级职业学校应发挥办学与资源优势,明确目标,创新思路,与时俱进,探索农村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新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与地方市、县组织部合作举办农村党员干部脱产大专班,招收农村党员、农村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采取“培训+学历”的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观念新、技能强”,“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熟悉基层领导科学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干部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提高农村干部的学历教育层次和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围绕培养目标,坚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推行“定单式办学”,做到“以需订培”,农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农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农民需要什么知识就传授什么知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校村联合”、“校户结合”等办学模式。根据农时和农村经济实际设置教学阶段,可以“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员取得规定学分后,颁发学历证书。还可尝试取消招生的年龄、届别限制,实行春秋两季,一年多次招生,主动适应农民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兴办农民需要的职业教育。
(三)在培养目标上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增强农村劳动力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移能力,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的要求,改造和优化农业类专业,积极开设适合农村经济和农民发展的二、三产业的相关专业。
三、调整办学结构,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农村成人教育办学形式
(一)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广大农民,涵盖面相当广泛,包括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宽培养对象范围,将复员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和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志愿到农村工作的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等纳入培养培训的范畴,使农村各类人才逐步发展壮大,共同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按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类型、规格、层次,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制订招生培训计划与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
(二)面向社会、面向农村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工作。开展各种中、短期培训,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农村实用知识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农民就业岗前培训l等,开展“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民技术推广员培训”、“农民科技示范户培训”、“农民企业家创业培训”、“农村能工巧匠培训l”、“农村各类干部培训”等。主要培训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服务产业、创新机制,注重针对性、带动性,突出实效性。积极与各相关部门联系,承办“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工程”等培训,培养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举办校外课堂。一是开办“田间课堂”。学校根据农民的需要和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选派专人在农民方便的任何地点设置课堂,甚至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现场示范,让农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二是开办“流动课堂”。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培训,开通“科技培训直通车”,以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配备电视、多媒体等设备,以及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图书、光碟等技术资料,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配合培训教师的答疑,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三是开办“咨询课堂”。为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地咨询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咨询电话即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高效率地提供咨询服务。四是开办“空中课堂”。由专业教师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科技发展情况,开发培训课件,特别是乡土课件,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农业教育培训频道,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同时利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远距离的教育培训。
四、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围绕农村发展需要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统筹安排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课程设计兼顾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教学方式体现探究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1 课程设置:模块教学模式
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课程按模块教学模式安排,如通识模块、专业培养模块、专题讲座模块。通识模块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内容,专业培养模块为专业技术内容,学员根据个人实际按专业方向打包选课,除通识模块外,再选择专业培养模块课程。同时建立健全能力本位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通过专业技术实践,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使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对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尽量采用到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使学员参与生产加工与基本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社会实践应强调深度与成效,通过观察测量、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交流研讨、专家咨询、论文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习的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达到边学边用,学而有用的目的。
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范文5
[关键词]农村 集体经济 审计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职能概念
1.所谓“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按照一定程序,运用专门方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并做出客观评价,严肃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经济监督行为。
2.“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职能”
是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固有的功能,也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属性。通过履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职能,能够实现四个目标:(1)审查财务收支的在此之前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和合法性;(2)检查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3)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严肃财经纪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4)考核经济责任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职能主要包括:
2.1经济监督
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而言,就是要依法检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是否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以保护集体经合法权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2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方案、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等经济活动状况,对被审计单位财经纪律的执行、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落实经济责任,改善经营管理。
2.3经济鉴证
经济鉴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他资料进行审查验证,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公允性、合法性,并出具证明性审计报告,为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信息,以取信于社会公众。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采取主要做法
1.争取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遵照国发(81)10号、中办发(86)27号以及省、州人民政府的文件精神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特点、与国营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有所不同,面对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审计职能的多元性、审计方法的灵活性、审计活动的群众性及审计与经营管理工作的互融性,积极争取县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于七月县政府决定成立建水县人民政府农村审计办公室,固定七人专门从事农村审计工作,到2002年,依据建政办发(2002)107文件,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审计队伍实力,安排业务骨干(农业经济师)十二名定编、定岗定职定责,明确责任,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业务素质
认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云南省农村审计实施办法》全国农村经营管理干部培训教材《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农业执法》读本。委派审计人员参加各级举办的会计、审计、微机网络信息培训班进行业务学习,及时为审计工作人员“充电”,提高审计业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3.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审计工作
仅2010年,全体审计工作人员至始至终有计划,按步骤认真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并按审计职能积极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县辖区内各乡镇农经审计工作人员对自身管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开展审计工作。全县应审计村委会142个,实际审计142个,占应审村委会总数的100%,涉及村委会干部687人;应审计村民小组1562个,实际审计1392个,占应审计村民小组总数的89.1%,涉及村民小组干部1655人。审计收支单据26.30万笔金额71697.67万元。其中:借方发生额6.48万笔金额48197.75万元、贷方发生额19.82万笔金额23499.92万元,审计资金达11864.56万元。审计出账务差错3l笔12301.45元,经核实并更正的2l笔3951.45元。现金清点长款2人56258.11元,短款4人62391.68元,对现金短款已作出限期归回决定。现金出现书单位79个,金额190.08万元,并依据审计原则作了帐务处理。积极配合纪检、公安等部门处理审计出农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财务遗留问题、严肃财经法纪,挽救了一批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化解干群矛盾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增加农村集体资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致农村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1.体制格局不合理,农村审计办公室没有执法主体资格,纪委、公安执法部门对村、组违纪人员、金额分管层次过多,责任不明确,造成互相推辞,对审计出的财务违纪违法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村集体利益。
2.实行村民自治以后,部分村、组领导干部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缺乏一定的认识,不愿意配合审计,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村委会、村民小组出现的红书单位逐年增加,难予控制。
3.由于缺乏必须的审计培训经费,而无法对乡(镇)农经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乡(镇)级部分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不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要求、内容、目的进行审计。
4.各级审计业务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时间极少,学不到外地的一些审计经验及先进的审计方法,审计方法单一。
四、应采取审计办法及途径
1.审计线索法
通过一些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加以收集证据,进行审查。审计途径:公开审计事项提供审计组联系方式获取审计线索甑别线索的真伪收集证据查实问题。
2.经验判断法
审计经验来源于审计实践,是审计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审计实践积累的结果,因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持续学习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接触的审计客体和工作时间的差异性,使得每一个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经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3.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
按照资金的流程实施审计是审计工作人员最常用的审计应运之一,通过追踪检查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是否存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跑、冒、滴、漏”行为,直到资金最终得以合法、有效地使用。审计途径:确定源头资金总量一确定资金流转环节一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安全存在性一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性一审查流转最终的完整性一测试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
4.走访调查法
通过审计人员对所接触到的记录经济活动行为记载,选择知情人走访调查,获取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等资料。
5.抽样审计和详细审计相结合
抽样审计是确定审计样本的一种审计方法,是基于审计成本与时间的制约而考虑的,从手段技术上看,潜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会因样本的确定可能导致不能被揭示的内在存在问题,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则要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6.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
通过实物的现场观察与计量的手段,来核实资产账面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
7.效益评价审计法
通过审计客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行为,利用数学计量或数理统计原理,在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的状态下,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细致的计算出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反映经济的节约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主要是考虑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建议
1.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列入重点日程,常抓不懈,强化目标管理,对村委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后,应逐级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开展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书面可查依据。
2.农村审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一定的农村审计培训经费,用于改善农村审计工作条件。
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范文6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紧邻县城或交通便利的乡镇,非农产业发展较好,农民创业的多,转移就业的也多,人均收入也较高。远离县城或交通不便的乡镇纳税量小、非农产业短缺,农民创业的少,在当地转移就业也少,年人均收入也低。以河北省平山、元氏、滦平等县为例,调查普遍是紧邻县城的乡镇农民收入较高,边远山区乡镇农民收入很低。同样,县域各乡条件悬殊。同一个县有平原、半山区和山区,有水源较好和严重缺水的不同,县域各乡经济发展面临多种不同条件,以县域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受多种不同条件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辐射带动紧邻县城的乡镇,无法辐射带动全县所有乡镇经济普遍发展。其次,乡域经济发展薄弱。一是多数农村乡镇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效益持续低下,工业发展起步晚、层次低,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农民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低;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些乡镇的干部缺乏对发展乡域经济的科学认识,乡域经济管理薄弱。第三,农业无法脱离“低收入—低投入—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住房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成本大大提高,使农民进一步压缩农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国家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不断积累资金转移到城镇消费。国家结束了农业辅助工业的侧重,但城镇商品房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将农村农业的生产积累又不断向城镇吸引。农村资本积累的上补下泄格局,导致农业无法脱离“低收入—低投入—低收入”的循环。第四,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使农民致富。在不计算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农民种一亩地,年收入最高约1000元、中等700元、下等300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000元。和过去相比,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增幅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二、完善农村乡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乡域经济
首先,突出抓好农业现代化发展。乡域经济是最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因植根乡镇农村,要突出农业发展特色,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配套发展的道路。一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好“三抓”:一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二抓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三抓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工厂化发展,林业向生态观光型、效益型发展。三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抓龙头企业,建原料基地,用工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其次,规范乡域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乡镇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要实现“工业立乡”,就要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同时要把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合理解决工业园区用地。第三,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带资带项目创办实业,形成小民企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发展格局。要筛选重点进行扶持,培育个体大户,让民营经济担当起乡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的带头人。
(二)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发展乡域经济的积极性
首先,破解乡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尝试招商引资,在政府投资较小的情况下,把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上,在乡镇集聚资本,推动乡域经济发展;尝试统筹贷款,选择好的开发项目,乡镇出面从金融机构贷款;启动民资,积极引导社会、居民闲散资金投资乡域经济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用土地资源优势、投资环境优势和税收奖励、招商引资奖励等政策吸引资本。其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为专业合作的农民创造条件参加国家涉农项目,让农民合作社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农村发展研究任务。第三,培养选拔好村镇干部。选拔培养好农村干部是乡镇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工作,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环境,支持他们立足农村,引导他们为乡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民主选举村干部,帮助村民选拔出热爱农村建设带领农民致富的好干部;定期组织村干部培训、检查工作、交流带领农民致富的经验。
(三)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乡域经济的积极性
首先,发展一村一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结构,推进一村一品粮食作物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果木种植等基地的建立,提高农民种植的组织化程度。召开村民大会,群策群议,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品。其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确保土地家庭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经营权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土地分散经营向农户合作与联合的方向发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方向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第三,提高农村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城里人到农村消费,统一城乡市场,开拓农产品加工的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提高农村融入市场经济的水平。构建农村信息平台,通畅购销渠道,把农产品大量推向城镇,把有特色的农产品推向世界。第四,引导农民立足农村积极创业就业。培养年轻农民,引导他们积极学习,掌握农业生产的先进科技和手段,立足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首先,建立和健全乡镇企业劳动保障制度。规范乡镇企业劳动合同、医疗保障、工资制度,避免就业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在当地的转移就业收入。疏通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渠道,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其次,鼓励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对立足农村创业就业人员给一定的补贴资金,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乡镇企业,按就业人员多少给以奖励基金。免费培训在乡镇转移就业人员。降低农民转移就业成本,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第三,以点带面。抽样有代表性的村镇,探索乡域经济发展和新民居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先试点。政府要增加扶持农民搬迁的投入,统筹规划建立工业园区。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参观学习、推广典型,因地制宜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