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BIM技术;信息系统;项目设计
0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对建筑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项目规划决策阶段、建筑设计阶段、施工建造阶段、竣工投入运行管理阶段,均可通过应用BIM技术,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的品质。BIM技术将各个阶段串联起来,一次投入,即可各个阶段使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方面对建筑工程管理作用突出。
1BIM的特性
1.1可视化
BIM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即是可视化。它的整个过程都包含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是可视的,而且工程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实现了“所见所得”,降低了与非专业人员沟通难度,避免传统技术下专业人员沟通靠想象、出现偏差难于发觉的情况,使工程管理中沟通、讨论、决策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1.2协调性
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工程建设中常见专业冲突和管线碰撞,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配合协调工作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工作因为各专业必须满足规范要求相互协调,施工单位因为施工规范和工艺要求相互协调,业主因为需求的改变需要联动协调。BIM的协调就可以轻松帮助处理这些问题,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冲突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协调数据。就其协调性而言,BIM可以解决很多工程类的布置协调问题。如地下排水布置、防火分区设置、电梯井设置、空气要求设置等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
1.3模拟特性
BIM具有模拟特性,它不仅仅可以将建筑物的模型进行设计并模拟出来,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将现实当中不可能完成的操作进行模拟。在进行设计时,通过BIM进行如热能传导、日照模拟、节能模拟等模拟实验。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当中,可通过BIM进行4D模拟实验,施工过程中亦可如此,也就是说通过对施工过程的模拟,来拟定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与此同时,可在3D模拟的基础上进行5D模拟,从而来控制工程成本,这能使工程造价有效降低,实现新型的工业建设模式。在最后阶段,也就是运营过程中,可通过BIM模拟处理日常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例如火灾疏散及地震逃生模拟等。
2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项目决策
对于建筑物来说稳定性非常重要,而决定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多的因素,其中包括建筑物所在位置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需要对现场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考虑,最后才可以进行建筑工程的项目决策。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为了使工程决策更加全面、准确,对模拟施工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传统的地形模拟和分析不仅需要采集大量的水温、地质等信息,而且对数据的处理也非常困难。BIM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现场环境,而且可以对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有效地判断风速的变化是否会影响或导致局部死区,从而进行有效的改造。
2.2项目设计
通常运用BIM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运用于项目设计中的BIM可以使项目的执行力加强并可以对比不同的方案来选择优质方案,来完成整体工程项目。众所周知建筑施工项目需要接触很多层面,一般情况下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有效的讨论及研究来得出结论,专业人员通过讨论得出的数据信息,并分享给各个专业。运用BIM技术来完善及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这样可以建立优越的平台提供给所有的设计师,可以有效地降低在设计图纸出现错误、遗漏、缺失等安全后患,从而减少设计上出现的风险。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可以完美地解决很多图纸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建筑项目的完成时效及工作效率。
2.3项目施工
对于建设项目管理来说,项目建设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设计、监理和项目参与方通常都需要严格审查施工图,以确保他们有完善的施工图测量数据。参与施工项目的工人应全面了解施工图纸和设计意图,准确应用施工图纸,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以往的管理模式非常抽象,不可能对具体细节做出准确的描述,很容易掩埋重大的安全隐患。BIM技术有效地发挥了其三维模型的优点,准确、有效地表达了二维图像的未表达内容,并以更加直观的视觉形式提出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BIM技术还可以对有效控制施工难点和关键工序,降低工程质量风险,减少延误的风险。
2.4项目竣工
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竣工阶段,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监理的准确性,将建设工程的相关信息集成到资源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中。今天的项目管理为以后的项目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且可以为后续的项目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主要是因为数据是良好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基础工程数据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在第一时间非常准确地获取项目的相关信息。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进度通常指项目活动的实际进度,而在实际的项目进度管理中,进度通常是指项目的持续时间。然而,在现代工程项目中,进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反映项目实施状况的指标,这些实施条件既包括施工周期的传统含义,也包括在实施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机械、时间等多种资源。因此,项目进度管理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材料、机械等各个阶段的活动和程序的规划、控制和调整。进度作为项目管理三要素中的关键环节,与成本和质量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果盲目追求进度,就会直接增加项目的成本。这个项目的质量可能会受到匆忙工作的影响。进展中的拖延或失控,例如关键进程的延误,也可能导致费用增加。因此,科学的进度管理在工程造价和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许多因素可能影响项目的进展,例如:由于更多的工作程序、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机械而导致的工艺遗漏;由于技术人员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了解不足而造成的协调困难;由于缺乏对进度计划的实时监测,进度偏差的责任不明确,影响进度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造成管理混乱等。如何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保证措施。
4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BIM的意义
4.1有利于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方式
BIM可以改变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利用BIM进行虚拟施工,采用可视化、集成化的四维施工模式,达到优化施工管理模式的效果。有效连接建筑信息模型、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集中处理、现场布置等信息,利用施工信息模型的4D效应、动态集中控制设备信息、成本信息、人力信息、材料信息等。同时,项目参与方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审批、审核文件和图纸文件等,快速实现信息共享。它减小了管理难度,对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4.2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大大缩短每个项目的施工时间,促进施工效率的提高,促进施工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保证施工质量。同时,BIM可以协调和调整各种工程数据,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为整个项目的管理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效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传统技术工人将趋向短缺,装配式建筑将会成为工程项目主要建设方式,BIM技术能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与现代建筑项目管理的有效结合,将促进建筑业的更快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地避免设计工期延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进度,及时反映项目的难点和关键过程,大大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量管理,有效促进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实现,使项目管理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海龙.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李昂,石振武.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价值[J].经济师,2014(01):62-64.
[3]胡绍兰,张国兴.浅析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1(04):70-72.
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大型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管控
1.引言
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趋于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尤其是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参与人数多的大型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不断涌现,对信息化项目管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对项目承建方(乙方),也对项目建设方(甲方)带来了新的挑战。项目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资金、风险、进度、质量、人员等多个方面,信息化项目管控既具有一般项目管理的属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大型业务系统建设的项目管控,其业务复杂、技术难度高、干系人多,保障业务需求在系统中有效落地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项目需求有效落地,同时要满足进度要求和确保质量,常规的项目管控方法难以胜任,给项目管控带来众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需求难落地
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前期需求调研工作量大,主要由业务部门主持完成需求调研、分析工作,调研的过程中只对一少部分人员进行访谈,而大部分人员的需求信息无法准确的收集到,导致需求信息的收集不全面。由于技术人员没有参与前期的需求调研,对业务的熟悉与理解有可能存在偏差,致使最终的业务与系统功能出现偏差。传统的需求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办法,致使需求很难落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众多业务人员需求困难: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业务多、范围广,基层人员难以全面参与需求调研访谈。在需求分析阶段重点关注的是业务功能,普遍轻视了易用性的问题,承建商也主要站在功能实现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和开发,没法让基层人员提前感知未来的系统是什么样子。
(2)系统建设跟不上业务变化: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存在时间周期,而业务是不断在变化发展,可能会出现系统刚做完需求还未建设应用,业务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系统跟不上业务的变化。
1.2 进度、质量难控制
(1)建设单位对项目进度缺乏有效监控: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任务多,导致进度计划难编制,进度与实际脱节,建设单位对项目进度无法做到更细粒度的进度监控,无法及时掌控项目进度。
(2)建设单位缺无法及时把控项目质量: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建设成果多、散、不透明,成果内部关系难以知晓,质量难控制、难保证。
1.3 成果难转移
以往的大型业务系统建设多数是“交钥匙”工程,承建方虽然向建设方移交了系统源代码和相关设计文档,但是面对数以百万行记的代码和数以千页记的文档,很难真正做到成果的有效转移。
针对这些困难,本文在吸收CMMI、PMBOK等成熟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借鉴部分央企大型业务系统建设的管控实践,提出了以“过程管控”和“成果管控”为核心的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管控方法,实现了项目过程管控可视化,项目成果可跟踪、可追溯,打开了信息化建设过程管控的“黑盒子”,实现了对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有效管控。
2.项目管控方法
导致需求难落地、进度质量难控制的根本原因是过程管控和成果管控是“黑匣子”。有效的项目过程管控和成果管控是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对项目建设过程和成果进行有效管控,才能使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和收尾,如何打开“黑匣子”,是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1 项目过程管控
项目过程管控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的项目规划:由于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任务多,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计划对项目成功完成将十分关键。首先定义范围、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将主要的项目交付物和项目工作细分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其次是定义活动,将活动进行排序:确定产生不同的项目交付物所必须执行的特定活动,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明确活动相互的依存关系;第三是活动资源估算、历时估算,制定项目进度计划:估算出每项活动所需的资源和工作周期,并分析活动序列、活动工期意见资源需求,制定项目进度。进度计划必须明确工作步骤、标注关键里程碑节点、描述工作任务、指定任务负责人以及任务的起止日期和相应的交付物,相关责任人需按计划开展工作并定期上班任务进度。(如表1所示)
(2)注重业务部门的充分参与:把抽象的文字需求转化成直观的系统界面原型,以可视化、可操作的形式展现给用户,让用户提前感受产品功能,从而方便与用户的沟通、征集、定义和确认需求,力保构建的系统即是用户所想所需的。基层用户对系统原型的提前感受,反馈对原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征集用户意见来进一步完善业务系统需求,使开发出的系统最大可能的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
(3)对项目进度做好监督和控制:监督工作包括收集、度量和绩效信息,并对被度量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以改进项目绩效。承建方可以根据每周的项目进度数据采集,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就项目进度监控而言,利用根据项目跟踪表(如表2所示)定期采集项目进度数据,自动计算出相应挣值分析图(如图1所见),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进度偏差,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项目跟踪表对项目进行整体跟踪监控,通过公式从成本、计划、绩效等维度对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项目当前进度是否滞后、成本是否超支,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使管理者对项目进度一目了然。
对于建设方而言,只有通过承建方上报的数据来获取项目进度,从而进行跟踪和监督。建设方通过相应的项目监控周报(如表3 所见)对项目进行监督跟踪。
(4)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细化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明确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具体工作要求。通过RACIS矩阵明确工作界面,细化工作流程。以需求管理为例,通过编制准备阶段流程、需求管理业务流程、准备阶段RACIS矩阵和需求管理RACIS矩阵(如图2所示),明确规定了各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对于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RACIS矩阵很快就可以定位到责任人,快速找到问题原因,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质量。
2.2 项目成果管控
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质量,使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成果能真正满足业务需求,需要加强成果关联、成果跟踪和成果评审。
(1)成果关联:对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成果进行有效的跟踪,准确掌控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整个建设过程,必须做好成果的关联。目前很多团队所建立的文档关联只是一种“隐式关联”,关联信息隐含在文档之中。由于文档工具本身限制,用户不能直接地通过文档中的关联标识读取关联信息。需求的调整、设计的更改,项目团队都需发费的大量时间来保证需求的关联关系能够正确反映需求的演化过程,项目后期客户的需求变更所导致的工作量更大。
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管控体系通过建立先进的结构化成果关系矩阵,有效地实现另一个需求关联的方式,这是一种“显式关联”。将在关系链中各个过程的成果加以编号,例如:功能项编号、模块编号、测试用例编号等等。通过编号关联以矩阵的形式表示各阶段成果之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可以定义各种成果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关系。矩阵中的需求陈述是条目化的功能项,以及和需求相关的关联项。
(2)成果跟踪: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产生的不同成果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根据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项目工作实践绘制了项目成果跟踪图(如图3所示),这些关联关系准确地反映了整个产品或应用生命周期的发展和演化的脉络,项目团队可以遵循这样的脉络进行成果跟踪。
信息化建设过程成果跟踪的对象是双向的,既可以正向跟踪,也可以反向跟踪。正向跟踪可以从需求到设计、源码、测试用例的过程,用于明确是否所有需求都被设计、被编码,被测试等。一旦某个需求需要变更,就可以快速找到所有影响的范围。反向跟踪可以从缺陷到测试用例、源码、设计、需求的过程,用于明确所有的工作成果都是有对应的需求,避免测试多余、设计多余的情况发生。同时,一旦某项设计需要变更,也可快速找到对应的需求,以便快速确认相应的需求是否需要变更。
由业务部门负责需求的控制和跟踪,时刻确保最新业务的落地。通过有效工具(如表5所示)和方法对业务需求有效管理,就可以避免系统与业务不一致的问题。
(3)成果评审:依据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的管控需求,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炼出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过程成果跟踪模型(如图4所示),实现对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交付物质量进行管控。
从模型图4上可以看出各类“评审”是“过程活动反馈”同“成果”形成跟踪的桥梁,因此落实到评审中,能关联到不同的“评审对象”,评审结果通过会议纪要的形式进行记录。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管控体系要求在每次阶段评审中,必须履行正式评审程序,包括评审计划制定,关联评审对象、评审版本,评审时填写必要的评审意见,汇总意见得出最终评审结论。通过评审标识出成果与标准的偏差,以利于项目管理者确认是否开展下一步工作,同时也利于产品验收时的质量检查工作。同时,为了确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类成果的版本一致,成果评审通过后的必须使成果的基线库将成果完全的受控起来。
3.结论
本文沟通对大型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管控的研究,探索了切实可行的大型业务系统建设管控的有效方法,以及得到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管控效果,对大型业务系统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ed,简称为CMMI.
[2]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简称为PMBOK.
[3]Projects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II,简称为PRINCE2.
作者简介:
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范文3
在深入研究海洋地质调查项目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评估模型,通过实时获取船位、测线和站位信息,对比施工计划,对项目进行评估与跟踪监管。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监管水平,降低项目风险。
关键词:
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评估;可视化;挣值分析
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的监管途径一直停留在海上电子班报上,仅将进度信息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以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传输和保存,无法准确获取项目信息,项目管理难度较大。且表现方式单一,信息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者对项目的监管。本文综合利用挣值分析、GIS技术,设计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静态概念模型和动态评估模型,实现项目进度评估、跟踪,提高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监管水平,降低项目风险。
1评估模型设计
1.1数据库及静态结构模型数据库结构采用UML静态结构模型表达(图1)。UML是用类构造模型来表达的,每个类由1组包含属性和实现行为的离散对象组成。属性用来定义数据内容,行为用来定义所进行的操作。属性中存在一个关联字段,用于类与子类之间的索引。顶级类包含项目所有结构的定义。多个类通过泛化处理可以具有一些共同的结构。子类在继承它们共同的父类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结构和行为。这样便产生下一级子类,由此也对索引进行了扩展。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关联[1]。在深入研究海洋地质调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以事件驱动和动态建模的思想为指导,构建海洋地质调查项目信息静态结构模型。调查项目信息静态结构模型主要由调查工区、调查测线、海上地质取样点等类构成[2]。海上地质调查项目评估模型主要包含地质调查元数据、调查项目基本信息、调查工区信息、调查测线信息、海上地质取样信息等几个大类。数据之间通过两条主线进行索引。第一条主线:元数据名称-数据集编号-工区编号-测线编号-测试类型。调查项目信息静态结构模型核心类是调查项目,调查项目类可以对应1个或多个工区类,1个工区也可以对应多条调查测线。调查测线类型包括地震测线、重力测线、磁力测线、单道测试等。每条调查测线对应1个测线导航数据。导航数据是调查科考船在航行中的卫星导航数据。第二条主线:元数据名称-数据集编号-站位编号-取样测试数据。主要负责样品测试数据的管理。两条主线分别负责线性要素和点状要素的索引及管理。
1.2动态行为模型海洋地质调查静态数据库结构模型中,揭示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类的属性、方法以及类与类之间关系,突显了其静态结构。海洋地质调查动态行为模型可揭示类实例化后对象之间的协作、交互行为。研究调查项目动态评估模型,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评估主要对象活动图(见图2)。图2是调查项目、调查工区、调查测线和站位4个类实例的交互操作顺序。首先,新增调查项目实例,编辑实例的属性。再根据项目计划导入项目工区,新增工区实例,生成多边形图形特征,编辑工区属性,并与当前调查项目实例关联,以便工程快速定位于场区。随后,规划调查航线,并将测线计划和站位计划导入系统中,生成测线计划图和站位计划图,编辑相应的属性。接下来利用班报信息,自动生成实际站位和测线,基于测线和站位的挣值分析,动态生成项目的挣值分析图。
2关键技术
2.1项目计划可视化项目计划较为复杂,包括地震、单道、重力、磁力等多种类型测线和多种站位信息,传统的表格或文本的方式表示效果较差。利用GIS技术,将不同类型测线和站位用不同方式表现在地图上,不仅可以表示项目范围、测线、站位位置,还可以将测线属性、站位属性承载于一张图上。基于WebGIS的专题图,通过对属性类型制作专题地图,多方位形象展示项目施工计划。如测线属性中,用“0”代表尚未完成;“1”代表正在进行,“2”代表已经完成。在系统显示中,蓝色代表尚未完成;红色代表正在进行;绿色代表已经完成。项目进度可通过颜色直观地显示出来。
2.2挣值分析可视化本文利用WebGIS技术与挣值分析,通过Oracle大型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对项目进行挣值分析,并以图形化的形式表现,最后利用地图服务,实现信息全局共享,有效进行信息沟通。挣值分析通过对指标的监控和分析,实现对项目成本和进度的有效管理,能有效掌握成本和进度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图3)。挣值分析通过全库搜索,统计已完成项目与未完成项目进行对比分析。
3评估模型实现
3.1评估挣值分析算法从对海洋地质调查项目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分析可知,海洋地质调查项目是按照一定规则、存在相互交互的一系列活动组成,其评估主要对象活动较多,最核心的是航次测线计划、实施评估和调查站位计划和实施评估。本文采用挣值分析的方法,结合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特点,设计出测线挣值分析(CEV)模型。
3.2实现方法本文采用Flashbuilder开发,用XML来描述GUI的外观,GUI和逻辑相分离,使得应用开发的结构更为清晰。前端界面使用Flash来描述,界面的控制由ActionScript来负责,后端的应用逻辑则封装在后端中间件中,与Flex前端界面相分离。Java操作数据库提供Webservices,Flex和Java通信采用Webservices方式。实践证明,该技术路线在性能方面有更大的提升。传统Web应用客户端每次刷新页面都会对服务器产生请求,服务器要将新的HTML和HTML中包含的图片传递给Client,当请求数量较大时,动态生成HTML及下载图片的过程都会严重消耗服务器的资源。而本文方法在第一次运行时将应用一次性下载到本地,所有的GUI都在本地运行,运行过程中只产生少量的数据更新请求,不需要服务器实时地刷新页面,不存在服务器对HTML等内容的动态构造,后端服务器将完全专注于数据逻辑的处理,这样能充分利用客户端本地机器的CPU,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带宽。
4结语
本文以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与监控为目的,将挣值分析和WebGIS有机集成,实现了海洋地质调查项目动态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有效,项目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事件响应快速、指挥高效、决策准确,能更好地保证海上生产作业安全和船舶设施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建宾,李建忠,余楚迎.模型驱动体结构MDA及xUML规范在其语境中的探讨[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58-64
[2]冯斌,谭建军,李绍荣,等.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9,35(3):29-31
[3]王世林.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使用指南[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
[4]FengB,ZhanWH,SunJ.BusinessModelofNaturalGasHydrateSampleManagementBasedonWorkflowandItsRealization[J].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2013,278-280:2123-2127
[5]黄冬梅,曹燕琴,张明华.基于Flex和WebGIS的风暴潮辅助决策系统[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31(3):51-54
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范文4
精益检修体系是在研究精益生产理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系统和国内电力检修行业提出精益检修策略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水电设备检修自身的特点而设计的。精益检修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给我国电力设备检修行业提供创新检修模式的方向,推动设备检修实施精益管理的进程,通过精益思想的导入、精益文化的建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检修作业、减少检修过程中的浪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精益检修体系包括精益文化建设、体系文件结构和主体模块三部分内容,其中主体模块包括安全管理、检修项目管理和现场管理,是体系中涉及具体检修工作的主体内容;精益文化建设和体系文件作为实施精益检修的辅助模块,也是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相辅相成,文化建设为企业推行精益检修奠定思想基础,文件体系为精益检修工作提供规范化管理流程和标准化作业支持。精益检修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1精益文化建设
精益生产方式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它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营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剔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达到生产各方面最优化的生产管理方式。美国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APICS)指出,精益生产是指使得用于企业各种活动的一切所需资源达到最小[5]。从精益生产的定义上看,精益生产方式主要运用于现代制造企业之中,它以最优化为目标,去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和物品,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且在物料需求和供应上实行由需求驱动的拉式生产方式,做到“三及时”(JustInTime,JIT)。我国制造企业在引入精益生产方面已有30年的经验,在实践推广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逐渐形成适合于中国特色的精益管理科学。水电设备检修行业有别于制造型企业,其设备检修现场作业种类多、作业内容多、作业工种多、作业人员多、检修设备多、检修工具多等等,综合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检修作业现场。针对水电设备检修现场的特点,推行精益检修策略,重在深入理解“精益”的内涵,学习精益的思想,最终形成属于企业的精益文化。首先,水电设备检修企业推行精益检修并非是要照搬日本的精益生产系统,即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三及时(JIT)、全员生产维护(TPM)、统计质量管理(SQC)、标准作业等方法,而应该思考是什么样的思想造就了这样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方法。其次,将精益生产的思想引入到水电设备检修,形成企业的全面精益管理(TotalLeanManagement,TLM)[1]才是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精益生产方式只是制造业中的一种作业模式,在制造业这种运行模式下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围绕剔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都是为企业推进精益管理而“量身定做”的,具有该企业所独有的特色。精益管理则是在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理论研究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水电站这样复杂的设备检修现场,如果要求企业所有管理行为、作业行为都能做到没有任何浪费,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永远无法达到。“精益”仅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基于这种观点,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在推行精益检修时就应该以“消除任何形式的浪费”为思想基础,在持续改善、优化过程中形成企业的精益检修文化,追求检修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1.2文件结构设计
精益检修体系文件参照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FPS和CPS等),融入先进的精益检修管理理念,结合水电设备检修的管理特点和检修实际状况而建立。精益检修文件分为体系手册(A层),程序文件(B层),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文件(C层),记录、报告(D层)四个层次。A层是企业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全面性和战略指导性;B层是部门级的管理文件,描述管理体系间相互关联过程和活动的文件,具有制度化、规范化作用;C层是详细的检修作业指导性文件,具有可操作性;D层是证实检修相关工作、活动和取得绩效的证据性文件。
1.3主体模块设计
针对水电设备检修现场复杂的特点,将精益检修体系划分为三个主体模块,即项目管理模块、现场管理模块和安全管理模块。再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细化,从一个检修项目的角度,考虑检修工作各个方面的精益化管理,实施精益检修策略。
1.3.1项目管理模块针对目前大多数水电设备检修沿用传统的计划检修、周期性检修等模式,以及部分检修企业采用的检修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组织、计划、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适合于推进精益检修模式的检修项目管理模块。内容涵盖了项目组织结构的建设,时间进度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管理流程与要求,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案。(1)项目组织结构。为了适应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在枯水期面临的检修任务重、作业类型多等检修压力,推行项目制检修,对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进行改制,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其特点在于围绕某项检修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由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并派遣人员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保证检修任务的完成。该组织结构形式固定,人员灵活可变,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具有临时性,一旦组织成立,便具有其执行力,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工作。检修任务完成后便解散该组织,相关人员回到原单位或岗位工作。(2)项目进度管理。根据水电设备检修的特点,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编制和进度控制方法。第一,在充分利用现有检修资源的前提下,增强检修项目进程计划的合理性,使项目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性;第二,加强项目进度控制力度,避免项目进度延期,并采取适当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项目进度控制有效性。(3)成本管理。水电设备检修项目具有多种类、单件性特点,检修项目成本控制也是一次性的行为。因此在检修项目中,项目支出能否降低,项目成本能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检修单位的盈利水平都有很大影响。根据检修项目的特点,将检修项目成本要素划分为设备材料费、工器具使用附加费、特殊作业附加费、员工薪酬、食宿费用、协作劳务费、活动组织费以及企业管理费用等,在项目成本控制中依据目标管理原则、全面控制原则、例外管理原则、节约管理原则和责权利结合原则等进行精细化管控。成本管理流程如图4所示。(4)质量管理。精益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在对关键质量数据的定量化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对关键质量指标进行持续系统地改进,追求达到卓越标准,实现显著提高企业质量绩效及经营绩效的目的。(5)人力资源管理。检修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检修项目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项目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企业历史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依据这些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适合于当前检修项目的人力资源工作方案。依据检修项目特点,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分为管理规划、人员组织和团队建设三部分,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1.3.2现场管理模块企业实施精益检修的入手点就是现场管理的研究和改善,注重对现场问题点的分析,找出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以及针对精益检修的需求提出现场管理新思路。(1)6S管理。6S活动是指在办公区和工作现场围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6S活动是企业开展精益检修的基础,也是精益检修的主要内容。开展6S活动可以有效地加速办公室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的调整及改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公区管理的规范标准化,以及规范检修现场,清除检修现场多余的物品,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6S管理活动需要坚持,只有持续性地开展才能体现效果。(2)定置管理。定置管理主要分为办公室的定置管理和检修现场的定置管理。其中检修现场又可以按照不同作业区域划分为发电机层、水轮机层以及库房。根据不同区域的作业空间、工作方式,分别对现场的人、物、场所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研究,并设计和制定出精益检修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3)可视化建设。可视化管理是推行精益检修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立统一的可视化检修现场管理方案,将检修过程所涉及的人、机、料、法、环、测等各个因素和检修经营指标进行统一制定和显示,保证整体形象和推进效果的检查落实,便于班组、检修现场、企业的统一评估分析。可视化能够提醒员工、管理人员和外来人员遵循有关规定和标准,关注并察觉异常现象,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检修作业效率。主要内容包括色彩管理(色彩使用范围界定和使用原则)、标识牌标准化(标示标牌的设计和使用标准化)、看板管理(看板的设计和使用细则)等内容。(4)作业改善。作业改善是以精益检修为指导思想,应用基础工业工程、工效学等改善检修作业方式,改良员工传统作业习惯,使现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水电设备检修作业改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作业流程改善、工器具改善、规范作业动作等。
1.3.3安全管理模块根据检修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制定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其内容覆盖安全管理的必备内容,形成理论知识与检修实践相结合的精益检修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现有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加注重检修单位的安全管理效率,从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易管理性等角度,使企业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深刻领悟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氛围,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最终在安全检修方面切实达到既精益又安全的检修。(1)安全文化建设。检修企业要想获得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不应仅停留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举办安全活动上,应从更深层次入手,通过建立和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加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2)安全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且结合水电检修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制定推进精益检修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工作行为,使一切检修相关工作都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旨在规范和引导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最终将“安全检修”养成一种习惯,实现精益检修安全管理。(3)安全管理流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有助于提升企业安全意识,塑造安全文化氛围,形成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流程包括安全培训流程、安全检查流程、安全操作监督流程、劳保设备添置流程、安全事故处理流程等。
2精益检修体系的应用
精益检修体系是以国电大渡河检修安装有限公司在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的设备检修为研究背景,结合国内水电设备检修行业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提出的。为了验证该体系的实用性,2011年冬至2012年春国电大渡河检修安装有限公司在龚嘴水电站3#机组增容改造项目中实施应用精益检修体系,成立了精益检修推进组织机构,分为公司、生产单位和班组三个层面,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从培训到检修实践,全面推进精益检修。主要步骤如下。(1)理念的导入。以内部培训师为主,外聘培训师为辅的原则,采取课堂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植入精益检修思想。(2)体系的导入。按上述体系框架编制精益检修体系文件,以体系文件为基础,制定各生产单位具体的精益检修实施细则。(3)信息化管理。充分运用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在业务流程管理效率上及信息手段上的支撑,实现对检修过程严格、清晰的监控和管理。(4)变更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检修现状和实施效果,及时评价精益检修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其进行完善和修订。经过短短一年的精益检修推进工作,增强了员工的精益思想意识,设备检修效率、检修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安全问题有了明显的减少。与上年度检修成果比较,平均检修周期缩短了20天,不安全事件数量下降了69.7%,设备故障次数下降了88.9%。
3结论
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 土木工程;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TU858.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36-05
当今时代,全球进入到经济的全球化,进入到知识经济的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包括我们经济速度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我国土木工程也同样存在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项目,以北京奥运工程为代表的各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量大面广的城乡住宅建设项目正处在建设之中,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0,进入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大战略,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重要的发展机遇中肩负重任,必须把握住大课题,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促进土木工程技术及施工手段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将引起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革命,必然推动企业团队的重组及施工流程的优化,促使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革新;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土木工程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必定融入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实现土木工程的高效益、高效率。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须致力建设三大系统。
1 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控制及信息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例如以模型为对象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型,采用了模块化的模型设计技术,使得设计方法从平面设计走向模型设计,由于模型设计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了共享的集成化工作模式,设计人员(多专业)在同一个模型上工作,减少了不必要的条件传递和确认,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将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设计、采购和施工),图形由计算机系统自动产生,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设计方案上,设计过程更为直观形象。而以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环境,在三维模型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以专家库、知识库为支撑,研究新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模式,构造一个更易于操作、具备智能化的设计环境。目前许多工业项目的模型设计过程已初步应用了可视化技术,比如,实体建模,使设计过程更为直观有效,并易于修改;可视化的设计校审,使校审更为形象,并可与设计深度交叉;可视化的进度审核,将设计的三维模型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相连,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抽取信息来可视化地展现和分析项目管理的各种状态。
在施工中推广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可有效地完成用传统控制方式难以实现的高难度施工项目。例如高层建筑的垂直度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预拌混凝土的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吊装和安装控制、整体模具的爬升和大型脚手架的提升控制;大型桥梁悬索受力的控制;幕墙的生产和加工控制;高温高压的焊接质量控制;建筑物的爆破、整体搬迁、以及沉降观测和数据采集,大型工业设施的三维空间管线布局的计算机模拟等等。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应用程度将越来越深,建筑工业化水平将越来越高。
2 建立土木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项各行业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必须与行业技术有机结合方能发挥作用。为使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规范、有序、健康、高效地向前推进,须准确高效地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索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
土木工程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例如土木工程、房屋工程、设备管线安装业、装饰装修业,以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业等,包含的企业众多,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信息集合,其信息量非常大。没有一个规范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将难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手段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条件与可能。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使得全球产业信息的获得非常便利,可非常方便地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研讨,掌握人类最新管理成果,使得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土木工程业的管理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和更为科学的依据,使建筑行业管理上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技术给实体的数字化、时间的缩短、空间的缩小,对实体本质的把握更为科学,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要素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使工程成为数字工程。而数字工程的建立,使工程管理进入新阶段,包括项目融资拓宽渠道、项目策划优选优化、项目设计电脑化,项目施工管理中运筹学在工期控制上的应用,多因素分析在质量控制上的应用,动态进行投资分析等。信息化使工程管理档案化、数字化、动态化,为工程的策划和融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修等全过程的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全新方法和手段。
信息技术实现更宽范围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准确的会计管理、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更优化的决策管理、计划管理,更高效的项目施工管理。信息技术也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的信息更为丰富,为新产生的团队合作关系甚至跨国的伙伴关系提供了前提。高技术的办公环境,促进新技术的采用和人力管理理念的创新,对更有效地提高生产率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升级。
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正如山西太原化学工业设计院于万里同志的文章《从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看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所言: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多目标、既分别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工序、多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利用能够控制的资源(人力、机具、材料、资金、工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目标(进度、质量、费用)进行科学的计划和以更多的定量数据做深入动态分析,对于工程实施有效地调整控制,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依靠整套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在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2.1 项目计划的编制。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以及中标授标之后的合同条件都要求承包商编制切实可行的“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对工程进行详细的剖析。软件对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任务做出精确的时间安排,同时还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原材料、劳动力、设计和投资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千头万绪的任务中找出关键要紧的任务(关键线路)以及对任务做出合理的工期、人力与物力、机具等资源的安排。
2.2 项目跟踪过程。软件对于工程进度能够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它要求项目各级管理人员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和目标,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影响项目进展的内外部因素随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及时、连续、系统的纪录和报告并输入计算机,也就是真实、实时地反映工程进度,分析工程进度数据,及时反映工程项目的变化。
2.3 项目的分析、控制与优化。由于管理软件实现了广义的网络技术,项目管理者根据跟踪提供的信息,对比原计划(或既定目标),找出偏差,分析原因,研究纠偏对策,实施纠偏措施。软件不但考虑时间问题还根据资源和费用进行分析求得一个时间短、资源耗费少、费用低的计划方案,并通过软件进行网络计划的优化,也就是利用时差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最初方案使之获得最佳工期、最低费用和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软件有对工程数据与作业活动的强大过滤功能,将现行计划执行情况与目标计划进行数据库比较,然后再将滞后于目标计划的所有工作活动过滤出来,进行单独的追赶或特别跟踪。对于发现工期滞后的工作项目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追赶计划。对于现行超前于目标计划的工作可有意识地放慢部分超前工程项目的施工速度来降低工程成本或使总体计划更趋于合理。
3 建立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互联网正在逐步深入土木工程,既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同时又为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方案、种种合作方案有效进行比较,高效进行优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使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电子商务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机具的采购显得更为宽范围、广领域,甚至会进入货物及其流通的细微部分,使需求方对货物的质量、价格、生产方式、供货方式、市场信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透彻的把握。网上交易为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果、监督交易全过程提供了可能,同时还为买卖双方的合作经营伙伴关系起主导作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诚信失缺行为进行有力遏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人才上网,网上各专业专家组在网上会诊技术难关和质量难题,对土木工程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巨大的力量。也可以说,现代建筑企业更加依赖网上技术研发,依赖网上人才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做大做强。
利用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系统三种体系,为项目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和交换手段,使项目信息共享更及时、更灵活、更广泛,并具备了实施异地交互讨论的环境,参与项目的人员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的查看项目管理信息,总部管理人员也可以同时访问其他地方项目管理信息,随时了解项目总体情况,通过这个数据库把公司本部、分部、施工现场、分包商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异地协同工作的环境,并可实施异地指挥和控制。
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范文6
1.1施工过程中的可视化交底利用BIM技术,BIM协同平台将二维数据转换成三维模型在平台客户端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平台可视化技术在铁路行业的作用非常大,如传统施工蓝图,只是将构筑物信息在图纸上以二维方式表达,但真正便于人们理解的三维实体只能通过脑海中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实体,这个过程就可能存在理解偏差,最终导致建造出来的样子偏离设计意图。尤其对于一些体量大、造型奇特、施工方案复杂的工程,这种偏差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BIM平台不仅吸取了BIM技术的三维化特点优势,而且通过时间轴驱动,将各类资源和模型实时互动,随时直观查询和交底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数据。
1.2重大施工方案虚拟建造通过BIM三维信息模型,可以事先进行过程模拟演示。可全部、局部、单个节点,可反复推敲设计施工方案,可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失误,防范风险。模拟过程使参与各方沟通更容易,使建设各方更直接使用信息模型,技术交底更便利,放样更简便,决策周期更短、更科学。
1.3施工组织模拟传统建造过程中,进度、资源与设计不是自动关联,而运用BIM技术,可将进度加入到BIM模型中,形成4D技术,再加入资源形成5D技术。可实时关注项目进度和成本情况,可实施最大化的精细管理与施工组织,使信息化和标准化更好结合。未来5D技术力图实现四大目标:节省5%~15%的建造成本;缩短5%~15%的项目工期;提高20%~30%的项目质量;降低项目决策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1.4流程管理通过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实施项目的数字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技术方面包含深化设计、进度管理、工作面管理、图纸管理、场地管理、管线和构件碰撞检查及运营维护等;经济方面包含工程量计算、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和劳务管理等。
2BIM协同平台的信息处理
在铁路工程建造阶段,BIM技术可优化管理效率和管理流程,增强项目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精细化管理,而BIM协同平台就是实现以上价值点的实际载体,平台的信息处理能力高低直接影响BIM价值发挥的好坏。
2.1平台数据信息处理架构由于铁路工程BIM模型数据量较大,为保证平台流畅运行,系统采用C/S结构,用户通过客户端实时访问BIM协同平台数据库。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通过服务端实现,客户端(主要为PC端和移动端)和服务端通过网络的连接实时交互数据。
2.2平台数据的来源和输出铁路工程建造阶段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格式非常多而复杂,有很多现实困难。目前的困难是没有找准切入口,也就是基础数据采集,不解决基础数据的来源问题,后面的业务报表、统计分析都是无源之水。BIM协同平台很好地解决了工程项目基础数据的采集问题,为工程项目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和底层数据库。
(1)平台数据的来源。传统信息化平台(如ERP系统),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往往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录入一些数据,增加了额外工作量,且无法直接从这些工作中受益。BIM协同平台的数据来源主要为两条线:一条是计划线,将项目的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和年计划等导入平台,自动和BIM模型进行匹配;另一条是电子施工日志,主要分为技术日志、安全日志和质量日志。施工技术日志可对施工技术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包括技术情况、机械情况、施工内容、材料情况和人员情况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施工安全日志可对施工安全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包括施工安全日志编号、施工安全管理检查、施工作业安全检查、危险源识别及控制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施工质量日志可对施工质量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包括工种持证上岗情况、设备符合要求情况、原材料送检情况、其他项目、检验批检测项、自检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上级部门检查问题和质量事故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2)平台数据的输出。录入BIM协同平台的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利用网络计划法、S曲线法、香蕉曲线法等形成图表,便于人们对当前项目的进度、安全、质量等方面进行直观理解和判断。由于铁路项目大多为野外作业,施工环境恶劣,信息化软、硬件条件较差,现场环境变化频繁,故BIM协同平台在PC端数据输出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移动端查询BIM协同平台数据的能力,移动端BIM应用是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发挥BIM在沟通、数据查询方面的价值。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