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1

关键词:全纳教育;数学学习;困难

一、全纳教育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为融合教育、和谐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将其定义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全纳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为所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学校内外环境之间的合作,减少对学习者任何形式的“排斥”。为了实现全纳教育,现有教育体制需要从教育战略、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变革。

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全纳教育的五项原则:(1)受教育权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2)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具有差异性和特性;(3)教育要照顾到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和特性;(4)应该为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机会;(5)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拒绝排斥,创建欢迎每个人的社区,实现全民教育,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以上原则,既批判了现有教育系统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教育,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别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现象;也批判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抹杀儿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育的做法,以及歧视和排斥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儿童进行“贴标签”等行为,并对儿童造成精神伤害的做法。

“全纳教育”理念一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中,英国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提出,是探讨“全纳”(inclusion)与“排斥”(exclusion)的问题。全纳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减少以至消除学生的被排斥性。这一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儿童无论是否存在身体残疾、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无论家庭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不应该遭到歧视和排斥,教育要欢迎每一位儿童。

(二)全纳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领域,然而全纳教育研究已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课题。在我国,全纳教育研究关注的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的“融合问题”,即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互通性,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开放性,对于学前期的全纳教育关注较为匮乏。然而,学前全纳教育是构成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部分和基础部分。学前全纳教育的缺失甚至空白,将直接影响日后中小学阶段全纳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儿童的学习状况与其日后对学校的适应性密切相关。现实存在于幼儿园的“排斥”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儿童因身体缺陷、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低等原因遭受教师和同伴另眼相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夸大了儿童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儿童对群体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和积极性。从全纳教育的核心理论出发,接纳所有儿童,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和公平化必须之举。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多为思辨型、静态的调查和访谈型的。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推广和强化全纳教育理念和人权观是有益的。然而,进一步证实全纳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则更需要纵向的实验研究,这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沃诺克报告》批判了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该报告认为,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医学诊断,因而将学生分为身体残疾、语言缺陷、智力“低常”等类型。在批判这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学习困难”的概念,从而将所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额外教育支持的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教育本身的范畴。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

(一)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

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y,简称MD或MLD)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是数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同年级水平的儿童。由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支持,数学技能对于儿童的日后学习和校内外生活、工作影响深远,儿童的数学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并不是为了给他们贴上“学习困难”的负面标签,而是极早明确其数学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起因,并适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其数学发展水平,减少以至消除其与正常儿童之间存在的差距,降低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 全纳实践

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以长春大学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全纳实践为出发点,分析盲大学生全纳教育的问题和可行性,并对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未来的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一、长春大学全纳教育的现状

长春大学在总结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全纳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视障人本科全纳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视力障碍学生本科全纳教育模式,实现了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事业新的突破。

(一) 全纳教育的目标

视觉障碍给视力残疾大学生带来了认知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接触社会,使他们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难以融入社会。相对于传统的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隔离于普通教育机构门外的教育模式,全纳教育模式能使残疾学生达到与社会最大限度的融合。视力残疾大学生本科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充分考虑视障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满足视障学生需要为目的,让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使他们在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成员。

(二) 修读对象及条件

在长春大学想要修读全纳教育课程的视力障碍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政治素质良好,学习态度端正,且对辅修专业有特别兴趣和一定基础。第二,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已取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前两个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的全部学分,且课程总成绩排名在年级总人数的前50%。第三,修读学生为特教学院全日制本科视障生。第四,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一个辅修专业。

(三) 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

为适应全纳教育的特殊要求,学校在教学上做了如下安排:第一,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设置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原则。现初步设置英语、特殊教育二个专业。第二,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由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学院制定,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课程设置应为专业的主要课程(不含实践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总学分不低于15学分,英语专业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第三,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学制原则上为二年,大二上学期开始修读,与辅修所在专业的大一学生同时上课,上课时间由教务处与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及特教学院协商确定。第四,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负责日常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特教学院负责学生的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所用教材、学习资料、考试试卷的翻译、印刷等工作。第五,全纳教育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某门课程的要求和学分高于主修专业的同一课程,则主修专业该门课程学生可通过自修,并参加课程的期末考试取得成绩获取学分,记入学生主修成绩档案。

(四) 全纳教育的培养模式

1.环境共享模式。在教学环境设计上,我们遵循了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的原则,将特殊教育学院建在校本部,特教学院的学生完全融合于长春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与其他学院同学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同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大型比赛。事实证明,环境共享模式促进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消除残疾学生的自卑、多疑、依赖等不健康的心态,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2.残健融合模式。我们将视障学生的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在音乐学院,共享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残健互助,共同进步。

3.随班就读模式。特殊教育学院的视障学生可以转入其他学院的有关专业随班就读,平等参加各项考试和考查,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全纳。

4.自主辅修模式。学有余力的视障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经过考试选拔,通过选课的方式,可辅修其他学院的第二专业。根据视障学生听、说和记忆力强的特点选择了英语、特殊教育两个专业。

(五)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全纳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1)学生探究模式。根据视障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如建立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模式,使主动学习和课前自主预习成为学习习惯。(2)教师引导模式。通过调控课堂的各环节,给予视障学生激励引导,鼓励同学之间交流探讨,提高视障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摒弃其依赖他人的习惯和心理,专心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3)合作互动模式。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积极营造对视障学生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氛围,形成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合作分享、乐于沟通的合作氛围。

2.符合视力残疾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补偿教学法。通过扩展视障学生听、嗅、触觉敏感的特殊性,调动及强化除视觉以外的其他多种感觉通道共同参与认知过程,以手代目,以耳代目,以口代目,弥补其感性认识的不足。(2)问题研讨法。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探索。(3)分层教学法。针对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措施,分层教学,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同时,估计到视障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学更有的放矢。(4)示范一模仿法。教师或健全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手把手地指导,使视障学生逐渐掌握实践操作技能,逐步形成师生融合、残健互助的学习风气。

(六) 构建全纳教育支持系统

长春大学“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是由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于2002年无偿援建的,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高等视障教育的空白。“资源中心”主要由视障学生电子阅览室、盲文打字印刷室、语音制作室构成,配备了大量国际领先的盲文阅读、盲文打字、盲文印刷设备以及点字翻译软件、盲人读屏软件等。配备有4名辅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他们主要是为视障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帮助,为深入开展视障全纳教育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环境,对视障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如为视障学生提供盲、汉文辅助阅读和翻译帮助,制作语音教材和盲文教材,制作语音试卷、盲文试卷、大字体试卷等。“资源中心”制作的特色教材填补了我国某些专业课程没有语音教材、盲文教材的空白,受到了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

此外,学校还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如具有全程语音导航功能的视障人辅助教学网站,国内领先的视障图书专用阅览室,配有国内先进盲人读屏软件的视障学生计算机房。

二、长春大学全纳教育实践的效果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实践效果

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54名视力残疾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全纳教育模式,普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方面。视障学生申请接受全纳教育有一定的成绩规定,所以为了和明眼人一起学习,尚未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在主修课上下的功夫比以前要多很多,成绩比以前更好;而已接受和正在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优秀。

2.就业方面。通过全纳教育并且成绩合格者,学校会发给其全纳教育证书,在日后的就业中,许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录用获得这一证书的视障学生。近年来,接受过全纳教育的学生都找到了相应的工作。

3.心理健康方面。经常和健全人在一起,使视障学生学会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他们不仅和许多人成为朋友,还学到了一些在视障人的圈子里学不到的东西,补偿了其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 全纳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1.部分视障学生对全纳教育认识不深,接受不积极。由于视障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限制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又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与普通学校有一定差距,有些课程无法同步,导致他们在全纳过程中对于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再加上有些视障学生和家长对全纳教育这一理念和随班就读这一安置方式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久而久之,便对全纳教育产生了怀疑,对参与全纳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致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接受。

2.教学和管理经验尚少。视障大学生全纳教育模式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题目,虽然在国内外研究热度很高,但目前尚属于研究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国内外可借鉴经验太少,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致使管理上会出现一些漏洞,教学上容易固步不前,表现之一就是进行全纳教育的专业仅限于英语和特殊教育这两个。

3.教学支持体系不完善。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不足。有相当数量的全纳教育课程的教师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面对视障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学校视障资源中心的设备(如盲文复印机)由于使用量过大,容易出现故障,本地又没有维修站点,给维修带来一定困难。第三,师资培训还局限于校内部分教师,培训地点也仅限于本省,不能够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省市,更无法支持教师到国外去接受专业培训;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这一对帮助盲生方向定位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安全意识起到积极作用的项目尚未开展,等等。

三、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其提供了一种借鉴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对全纳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逐渐在构建理论和形成流派。全纳教育理论的形成对全纳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外一些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到学校教育第一线,与教师共同制定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发展计划,并编制实用的“指南手册”来具体指导学校如何开展全纳教育,这种模式对我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 国内基础教育“随班就读”的开展为其打下了基础

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3

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教学与锻炼 身心健康

前言

21世纪,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这样的研究己成为体育运动领域的热门话题。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正常人群的身体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国外有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系统规范地关于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微乎其微。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1国内外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做过关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研究,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不便,无法参加体育活动,通过问卷了解残疾学生下列情况:(1)残疾史;(2)残疾之前与残疾之后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3)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愉快;(4)身体与体育活动能力的自我感觉;(5)体育活动带来的结果。研究时还注意到性别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残疾女学生认为不具有力量、攻击性、独立性和身体能力的特点。残疾男学生将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活动看是证实其男子气和勇敢顽强的手段。虽然残疾女学生不具有残疾男学生的那些特点,但是,残疾女学生会利用体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力量和健康水平,增强自信心。在研究中发现,残疾学生参与最多的运动是室内健身活动。对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他们认为获得了公平教育的权利,赢得了学分,享受了在校学生的一切竞争权利。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身心健康的指数。

研究还表明,有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他们的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增强体质为主,第二阶段以矫治肢体畸形和恢复功能为主。结果他们发现,在实验前后,残疾学生在身体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体育教育是促进残疾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另外,他们还发现体育培养了残疾学生运动的兴趣、进取心、荣誉感等,使残疾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增强了自信心。有资料表明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氧锻炼处方的研究,以心率为指标制定运动处方,根据残疾学生病情的不同,选择蹬楼梯、跑步、竞走几种有氧锻炼方式,效果是有明显的。由于残疾学生残疾的类型与程度的不同,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强度上受到的限制也有所不同。并且,残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不同种类的残疾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与锻炼方法,是提高残疾学生身体素质,帮助残疾学生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目前,对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加这类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是高校残疾学生所受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的意义

2.1体育必须为特殊教育作出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国教育呈现出总体上相对滞后,不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我国不仅普通教育的发展落后,而且特殊教育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特殊教育的产生过程中,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人物主义的教育则是特殊教育最好的教育方式。人文主义教育有较强的亲和力,残疾学生的各种权利和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科学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为特殊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尊的一种手段。

2.2高校残疾学生的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本质上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包含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这两者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虽然国家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日益重视,举办的各级各类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健身康复中心等等。但是,对于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工作的开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对高校残疾学生实施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残疾学生身心素质的必要手段。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的意义主要表现:

2.2.1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生理上的缺陷,促进身体发展

在从事体育活动时,运动器官受到中枢神经大脑皮质的控制调节。中高强度的锻炼会增加大脑血流量,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能保证大脑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成长,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以及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对于改善残疾学生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时,人的内部器官,如心脏、肺、肠、胃等,也要接受大脑的控制和调节,相互配合,匀称地发展。体育活动还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增加身体高度和重量,使残疾学生纠正养成正确的姿势。所以体育运动有助于残疾学生生理缺陷的克服或缓解,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成长。

2.2.2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

由于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手段与组织、环境和要求上,与其他学科不同,因此,它的特殊功能,不仅能促进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而且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与形成,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和培养残疾学生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集体主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

2.2.3体育活动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育和智力有着相紧密关系。通过体育活动能改善残疾学生的身体状况,使他们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提高感知感悟水平,增进记忆力,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智商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力。

2.2.4体育活动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长期坚持体育活动的人,能与乐观、坚持、成就联系在一起。除了对成就行为发生影响外,乐观还与自我掌握体验、生理或心理健康相联系。会以多种方式对人的乐观主义倾向的形成产生影响。体育活动通过其对焦虑的影响,影响到乐观的形成,会减少焦虑,从而影响到人的乐观程度。体育活动影响乐观的形成是通过其对抑郁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研究资料证明,乐观与低水平的抑郁相联,悲观与高水平的抑郁相联。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的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生活的乐观和自信心,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2.5提高社会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在体育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一些有益的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增加对生活的热情,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研究还发现积极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自我防御抵抗危险情境的能力。同时,积极的心态(如充满活力)得到增强,消极的心态(如紧张、情绪紊乱)减弱。高校残疾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体自我有效感的形成,能改善他们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育能力、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倘若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形成,将进一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克服自卑感、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缺点。最终将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 结论

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迫在眉睫。这样,不但能够丰富残疾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加强锻炼与健康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力度,同时探索有利于各类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方法,对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为高校残疾学生制定体育教学与锻炼目标时,应该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将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应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题。广泛开展、深化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是时代的需要,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1一9.

[2]刘绍曾.体育与弱智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1,11(1):11一15.

[3]卢子洲.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37一40.

[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6.222一235.

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4

台湾尚无教育听力师的编制,学童所需听力语言相关服务都由各县市的特教专业团队提供。由于专业团队服务缺乏事先规划与统整,以致听语服务遭到许多瓶颈(王南梅, 1999)。香港也已全面实施弱听学童辅导服务,政府设立康复专员,负责制订各项康复服务政策,政府还设立教育统筹及教育委员会制订改革政策落实执行(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2000)。

目前国内聋校只有(学科)教师的单一编制,没有听力技术人员编制,未能顾及聋校教育的需要。而且没有相关的特殊教育听力服务的法律,没有具体划定听力服务的内容;然而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并开始积极改善听力服务落后的情况,国内于1998年期开展了实验聋校的合作项目,经过多年实验摸索提出添置聋校专用仪器设备,并初步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这些设备的有效使用,并具体提出教室配备集体听力设备、设立专、兼职的技术员、对特教教师进行听力学基础知识培训等要求,这为今后国内听力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李宏泰,2007年)。

聋校教师编制应建立一支由学科教师、语训教师、随班就读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相互协调合作的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而目前我国聋校只有(学科)教师的单一编制,对聋校教育而言,缺少了重要的一块服务项目。

我国31个省份中,省、市(地)两级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011名,具有大本以上学历的仅有339名。受康复理念和人才因素的制约,我国官方公布的聋儿康复率也仅为24.9%。

令人欣慰的是,从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办全国首个言语听觉科学专业以来,相继有学校开办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就是能在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耳聋预防、听力言语康复、科研及助听、教学、听力设备研发等人才。

从上述各方面情况出发,可以看出听力技术对于聋人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为促进聋幼儿享受融合教育得到最好发展,聋人与社会融合,聋人的职业发展,听力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听力技术人员向教师提供与任教班级每个学生的听力检测及听力补偿资料,共同制定听力损失儿童的听觉语言训练方案,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听损儿童残余听力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合作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潜能。因此了解特殊教育听力技术人员的角色及发展是很重要的。

2 国内外辅聆听系统的发展和方向

对于聋人来说,直接缺陷表现在听力损失,而听力损失导致心理、学业、社交、职业等各方面能力减弱或缺失,也严重阻碍了聋人的正常生活。所以辅助听力成为最迫切的康复要求。选择放大声音系统是听力康复过程的关键部分,放大系统的选择有多样性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助听器。目前国内聋人普遍使用的辅助听取声音的装置是助听器,人工耳蜗和FM系统。至于辅助聆听系统(Assistive Listening Device,以下简称ALD)则是一种可促进日常生活中听觉活动的聆听系统,对于助听器功能不及之处,ALD可提供,但是辅聆听系统在国内的运用还较少。

3 对于听力技术人员的发展期许

学者们研究发现:虽然专家认为听力技术人员在学校的服务很重要,但是似乎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为:(1)很少有教师向听力技术人员谘商,以获取听力方面的资讯;(2)超过一半的教师不会看听力评估报告;(3)仅有46%的教师能正确说出学生的听力损失的情况;(4)教师对于助听系统的知识严重不足;(5)64%的教师认为听力技术人员的功能仅是听力检查,仅有1%的教师知道助听器和听力技术人员的角色相关(Martin、Bernstein、Daly和Cody,1988;Blair,1999;引自邱长森,2004)。从以上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于听力技术的观念是不足的。就听力师在学校与教师之联系及互动而言,Blair 等人于1999 年所做的“班级教师从听力师所得到的信息服务效能研究”,发现虽然教师都会收到学生听力评估报告,但仍不将听力师当作信息的第一来源,研究也显示教师与学校专业人员之间缺乏良好沟通关系(邱长森,教育听力师服务内容之探究论文)。

研究结果可以清楚的发现特殊教育听力技术人员的角色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没有编制、没有岗位,待遇无法落实,没有国家级助听器验配师资格证书,专业不娴熟,执行听力技术服务现况不尽人意等等。首先,仅有各不到两成的听力技术人员参加了国家级助听器验配师考级以及参与IEP制定,专职听力技术人员数量少,这不仅影响了听力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影响其在学校执行各项听力技术服务。所以应增加听力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级助听器验配师考级的机会,尽快规范国家级助听器验配师资格证书的问题,持证上岗是起码的要求,希望能有一个具体措施来落实这个问题,各学校机构也应培养专职的听力技术人员。针对听力技术人员专业发展不均衡、不全面,所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迫不及待的要求,当然这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创造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听力技术服务不到位,各校的听力技术服务工作亟待加强,这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机构重视听力技术服务,加强听力技术服务的执行情况。要把各项听力技术服务项目落到实处,由于各校听力技术设备并不完善,且技术水平较低导致设备的欠缺等原因,马上落实部分学校还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时不我待,要成熟一点落实一点,不能等也不能靠。尽快规范国家级助听器验配师资格证书的问题,持证上岗这是起码的要求,希望能有一个具体措施来落实这个问题。

4 建议

1)完善有关特殊教育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包括对特殊教育听力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及服务方法作出细致、完备的规定。

2)调整教师编制,增加听力技术人员编制,已建立相互协调合作,共同进步的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

3)各类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管理人员对听力服务予以重视、及时监督工作执行、鼓励执行成效。

4)对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听力技术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听力服务的内容,进行听力学基础知识培训,建立班级助听器晨检制度和教师使用设备的制度。避免培训不均等造成听力服务水平的差异和落后。

5)建立和规范特殊教育听力技术员资质证书考试制度。

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医教结合 视障儿童 康复教育;

一、开展视障儿童“医教结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帮助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等问题正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正如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一样,残疾人教育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首要途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拥有18.1万以上的0-14岁的视障儿童,因此研究视障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不容忽略。

1.“医教结合”提升视障儿童的自我感知

“医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知自我,发掘自我。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医教结合”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敢于发现自己,培养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评价、自我挖掘的能力。

2. “医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具有指引作用

“医教结合”可以增强视障儿童康复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与尝试后,很多视障儿童迷失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生发展的方向、学习的目的性、生活的意义、未来的去向等都产生了迷茫,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有的视障儿童甘愿轮做了“乞讨者”。究其原因,就是视障儿童没有更好的认识自己,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辅导无法明确他们的未来去向何处,那么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性。“医教结合”就是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迷茫性问题,给予明确的目标,指引学生通过医药治疗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视障儿童的自身特质,对其人生方向进行引导。

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设计

与一般的普通教育不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既要结合医药康复建议,还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育。

1.因材施教,个性化实施“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

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各个学校在“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调查研究国内外目前针对视障儿童“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现状,分析对视障儿童展开“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有效途经,是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首要工作。

2.能者为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深刻认识到“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大意义。树立准确的“医教结合”意识,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对视障儿童进行相关的引导工作;其次,作为专业化教师要不断加强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要比较系统的了解视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病理及其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对策,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为视障儿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再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3.集思广益,不断丰富“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内涵

“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同样要经历认知阶段、探索阶段、定向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等阶段。康复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个性化活动、集体活动和家庭活动等康复教育活动形式。

(1)建立满足视障儿童发展要求的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的要求和康复教育的目标。

(2)打造丰富多彩的集体康复活动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对视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3)发挥家庭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指在专业化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视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激发广大家长参与康复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中心、家庭相互共同教育的合力,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视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4)发掘“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成功案例

目前,全国许多有关学校与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视力障碍儿童康复工作的水平,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邀请相关成功人员,以他们的实际经验引导教育学生;实现“结对子”,实行“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机制,充分发挥优秀视障儿童的成长历程对其他儿童的影响,使低年龄的视障儿童在学业、康复训练等方面更加有目标性和可实施性。

三、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保障机制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教育形式的单一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校园中掀起一股“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浪潮,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意识到自己需要提早规划,使每个教师与家长都知道如何规划,我们还要将“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角落,使残疾儿童在活动中受益,在感悟中成长,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长效机制。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每位特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医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全面康复的重要作用。实

2.科学规范设置“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环节

教学环节的规范设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有序、有效和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

3. 持续稳定教育经费的投入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可以有效保证教师对康复教育的精力投入,保障视障儿童可以充分的参与具体的实践教学,有效加强与社会的对接与交流,此外充足的教学经费的投入可以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康复教育质量。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不用于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需要建立一套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设计人性、实施科学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制度,进而充分引导视障儿童的兴趣、性格、价值取向等。

参考文献:

[1]休厄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孟晓,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明,李建军.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康复,2005(06)

特殊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6

关键词:全纳教育;聋人;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一些较为特殊的群体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首要关心的问题,并且在近年来,更多的聋人本科专科的高等教育院校被设立,为聋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但是实际上,对比国外先进的聋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我们会发现,我国的聋人教育不论是在教育质量上,还是在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上,甚至是聋人就业率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从根本上改革聋人教育的现状,完善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聋人的全方位素质,提升就业率。

一、什么是全纳教育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人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而言,满足其社会教育生活需求,已经成为政府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针对他们而言的全纳教育应运而生。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新兴的思想,全纳教育开始兴起,世界各国各组织对其理解也各有不同,总结来说就是容纳所有的学生,不排除弱势群体。长久以来,在我国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另一类是非正常儿童,则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此种教育看似是对特殊群体的照顾,但是事实上,在孩子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被社会强制地与普通学生分离,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全纳教育就是要求特殊群体不再“特殊”,也有与普通人一样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并且在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使其真正地被社会所接纳。

二、现阶段我国聋人教育现状

全纳教育的发展必须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只有完善聋人群体的特殊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实全纳教育。现阶段,我国的全纳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全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更有待完善。首先,相对发达国家的全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来说,我国针对聋人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且存在后续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我国聋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过程中,国家根据聋人多种特殊情况,为其单独设立考试政策,增加聋人自主择校的选择机会,但是同时,此种考试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自主命题使得各高校的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并且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此种教育模式将会为院校带来极大的负担,制约全纳视野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除上述两点之外,还存在着聋人高等教育专业选择较少的情况。我国的聋人高等教育专业主要是根据其特点设计的,如计算机、艺术设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但是聋人虽说是特殊群体,但是不论哪个群体首先都是人,每个人的专业的喜好不同,并且在各专业上表现的天赋也不同,增加聋人高等教育专业选择已经成为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内外聋人高等教育现状对比以及启示

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虽然国内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全纳式教学,但是仍然缺乏经验。对比国外聋人高等教育,主要有着以下几方面差异。第一,针对我国聋人招生考试较为单一的情况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多种入学招生考试办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实践能力。并且在办学情况来看,很多国外的教育没有限制办学模式,而是更为丰富地向聋人提供多种高等教育场所,为聋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第二,在专业设置上,我国根据聋人特殊性仅开展了为数不多的适合聋人学习与发展的专业,而在国外的聋人教育中,可供选择的专业多达200多种,并且学校还会根据现阶段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在聋人学习的支持环境上,我国有待完善,应借鉴国外聋人高等教育成功经验,为聋人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国外的聋人高等教育中,从国家专项资金的储备,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聋人高等教育的关注上来看,各种形式的帮助与支持为聋人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几乎无障碍的支持,而我国针对聋人的支持少之又少,只有完善此项服务,才能更好地为聋人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全纳视野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其他人不具备的闪光点,只有逐步完善我国聋人特殊教育体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逐步减少与普通教育的隔离式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平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大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特殊群体的教育中,我国也逐步加大对聋人高等院校的发展完善力度,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某些问题。只有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地完善社会对聋人的支持,增加聋人高等教育专业选择面积,完善聋人招生入学制度,才能更好地在全纳视野下促进聋人高等教育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智勇.全纳教育视野下中外聋人高等教育之比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03:25-30

[2]童欣、曹宏阁、康顺利.分析借鉴美、俄聋人高等全纳教育经验———以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和俄罗斯鲍曼技术大学聋人中心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