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1

摘要:对员工的薪酬进行管理的工作,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和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探析了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旨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价值 实施要点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管理者、领导者的企业运营理念以及管理风格,更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便于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

2.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素梅,张海峰.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3):98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 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导入。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建立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

2. 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主流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当前主流信息管理系统,如ERP、MRP、MIS 而言,它更多地是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上述系统的衔接,获得参考数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流,通过与经营有关的信息系统进行记录,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信息通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与其衔接获得准确的记录,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反过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现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又可以为现有经营中工作的合理安排提出相关依据,指导生产安排和工作流程的设计。

3. 促进管理结构与信息渠道的优化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的全员信息系统,其一大功能优势就是缩短了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不拘泥于公司传统的层级制度,可跨部门、跨级别表达和传递各种思想。

4. 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

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员工与企业之间在根本利益方面的互动成为可能,体现了实时管理的优越性。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完美融合,在消化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可以在系统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与业务流程,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被用来定义专业部门的工作内容,优化和规范其业务流程,从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二、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历史

1.薪资计算系统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的,由于当时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此,薪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第一个阶段———能自动计算薪资的初级阶段。

2.薪资/人事管理系统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薪资管理的基础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包括薪资的历史数据,具备了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即具有了一部分人事信息管理的功能。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阶段

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由于企业管理理论,特别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成为可能。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阶段。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e—HR) 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第性变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由于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的普及,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快速响应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求与变化成为可能,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信息化。

三、信息化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企业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型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手段来推动企业人力资源转型。

综合考虑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不难发现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行政事务性工作的效率,在这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

首先,人力资源信息化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真正从繁琐的行政事务分离出来,同时也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可以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并建立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

其次,人力资源信息化完全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人力资源工作者从事大量的工作就是行政事务,其次是管理咨询的职能,而在帮助企业策略的制定方面是最少的。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下,人力资源工作者所从事大量的工作就是帮助企业在人员管理上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行政事务工作被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流程所大量取代,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人力资源信息化实际上把人员管理的重任转移到第一线的经理身上,真正使他们能通过管理、激励员工实现他们的业务发展目标。第一线的业务经理可以通过网上得到最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流程、市场数据,经过授权,他们可以进行相关人员管理,包括进行人员的奖惩。

参考文献: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3

摘要:mba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要求,适应企业实际。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主要教学对象是企业的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很强,求知欲很强,其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效果。但作为非人力资源经理的MBA学生只介入企业一些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软”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企业文化、劳动关系、员工道德建设方面较弱。这些“软”的人力资源管理恰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且MBA学生也表现出对这些内容很强的学习意向。因此,MBA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关键词:MBA教学;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101-05

收稿日期:2014-03-17

作者简介:谢康(1990-),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长沙,410082。谢玉华(1965-),女,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从事人力资源、劳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长沙,410082。朱迎(1960-),北京人,管理学博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教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研究;阿德莱德,5001。

一、问题的提出

MBA教学要求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结合企业管理的现状,同时还要预见未来,培养学员适应并把控商业发展新趋势。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主要教学对象是企业中基层的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人力资源经理和其他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与合作[1]。企业基本的人力资源活动越来越多地被分散到中基层管理者[2]。但大部分管理者从来没有受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日常管理也随性而为,这样可能留下企业危机的隐患[3]。中基层管理者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时的战略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4]。在中国尤其如此,人力资源管理更多被看成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5],一般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角色和中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角色都是比较新的概念[6]。因此,对大量非人力资源经理角色的MBA学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7]。学习者的原有水平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MBA教学策略,要求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根据企业变化持续推动课程内容的变化[8]。波兰尼(M.Polanyi)在其构建的“个人知识观”中指出,任何知识的传播都与两种特性相关:一是个人隐性知识,二是个人求知热情。MBA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求知需求,不仅通过“言传”使学生获得“显性知识”,而且通过情景化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9]。

中国MBA教学框架基本从欧美引进,课程教学内容也深受美国影响[10]。MBA教学内容怎样本土化,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人力资源课程为例,欧美广义的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包括人力资源战略、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培训、职业规划、劳动关系、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11]。中国引进的人力资源MBA教学模块基本相同,但中国企业亟需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因此更重视岗位设计、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基本制度的构建,MBA教学顺应了这一特点,教学内容主要也是这些模块。随着中国企业管理架构的完善,MBA教学是否要进行一些新的内容模块的探索,课程内容是否需要重新设计呢?学界对此少有探讨,本文作一尝试。

由于MBA教学对象主要为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尤其面对企业开展的MBA教学,更以企业中层管理者为主。我们界定的中基层管理者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以下、最基层管理即一线主管以上的管理者[12]。中基层管理者的地位和学识使他们能够充当组织战略和日常活动之间的媒介[13]。巴拉古恩(J.Balogun)[14]和巴帕斯(J.M.Pappas)[15]的研究表明,在公司创业创新和组织学习、战略实施、战略决策过程中,中基层管理者的战略性作用和影响力较大。因为他们在组织内部是个人和组织之间的重要接口,起中介作用[16];他们更能削减周围人际关系的模糊性,缓和工作场所矛盾[17]。因此,不同类型的中基层管理如部门经理、职能部门经理以及团队或项目的管理者,都包含在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之中。

然而,中基层管理者战略性人力资源角色的研究还有很多疑问,如中基层管理者是否充分地参与到了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的初步制定中[18],人力资源政策是否传达给了中基层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在按照组织要求贯彻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时,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知识、技能和个性)[19];在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任务时,他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教育和培训[20]?以往的MBA教学研究中,几乎对这些问题没有关注,更没有实证研究。

谢康谢玉华朱迎:基于MBA教学对象实证研究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研究分析作为教学对象的企业非人力资源经理MBA学生的知识意识、知识需求及他们的培训迁移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设计MBA的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内容。

三、研究设计和方法

要了解MBA学生对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的需求,应先了解MBA学生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角色及管理职能。本研究以企业的中基层非人力资源经理为调查对象,这是因为MBA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通用专业核心课,更多的教学对象是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至于少数人力资源管理的MBA学生,应该针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教学。

问卷设计前,我们先对10位湖南大学的MBA学生进行访谈,其中3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7名企业中层非人力资源经理。根据访谈制定初步问卷,又对30位在企业担任非人力资源中层经理的MBA学生进行调查,请他们对问卷进行修订。最后确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学背景问题。第二部分由与中基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相关的6个问题,包括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来源、对人力资源知识和政策意识及中基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熟悉程度、参与人力资源活动程度及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程度等。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为保证区域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东北(占12%)、西北(10.3%)、华北(19.3%)、华东(14%)、华中(22.3%)、华南(22%)等地区的六所大学的商学院,对这些商学院的MBA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在企业担任非人力资源的中基层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一线主管被排除在样本之外)。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38份,剔除38份有缺失或不符合“中层非人力资源经理”的问卷,有效问卷共300份,有效回收率为75%。300份有效问卷中,男、女被调查者分别占63.7%和36.3%;2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占6.3%,26-35岁的占67.3%,36-45岁的占25.3%,46岁以上的占1.1%;工作年限在3年及以下的占46%,3-5年的占25%,5年以上的占2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被调查者占39.3%,民营企业占32.7%,外资企业占17.7%,其他类型企业占10.3%;制造业的被调查者占35%,服务业占29.3%,其他行业占35.7%;规模在200人以上的占35%,200-500人的占23.7%,500人以上的占41.3%。

四、实证结果

(一)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来源及意识

被调查的MBA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该项为多选):31.6%来自公司内部的培训,31%来自MBA学习,29.9%来自自学,这说明MBA学生群体知识来源较广泛,自主学习的动机很强。如果对已在MBA学习中修完了人力资源课程课程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的47.1%)单独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人力资源知识来源中,“学校MBA学习或专业培训”的比例最高,可见,MBA的人力资源课程学习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有效的,如表1。

被调查者有很高的学习人力资源知识的意识。在对“掌握人力资源知识和政策重要性”问题上有很高的肯定,得分均值为4.12,而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大家有着较一致的认识;而且86.3%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和非常重要。对“您认为您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贯彻和推动是否重要”选项,肯定程度也高,得分均值为4.03,标准差较小,一致性强;而且80.6%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对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和推动作用是重要的和非常重要的,如表2。这表明,绝大部分MBA学生有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并认为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在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掌握程度

被调查的MBA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低于对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见表3。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岗位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员招聘、员工培训与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对以上选项作出“熟悉”和“非常熟悉”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别为:60.7%、49.4%、44.6%、40.7%、39.3%、39.6%、33%。这说明,作为企业中基层经理的MBA学生比较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是与他们日常管理相关的工作,如岗位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员招聘;而对企业本来薄弱的培训和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与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他们的知晓度低。同样,被调查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及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这说明,被调查者参与较多的是日常性人力资源管理;而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员工培训及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等人力资源管理参与较少。但是以上选项标准差很大,说明被调查者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度差异较大。

(三)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掌握程度与参与程度的相关性

我们对问卷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人力资源管理自主权、以及接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支持帮助的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水平越高,获得知识的意识就越强,而人力资源管理参与程度和自主权也较大。在对人力资源各项目如绩效、薪酬、岗位设计、招聘、劳动关系、企业文化、企业伦理进行分析,发现同样的规律,拥有的知识越多,参与程度和自主权就越大,如表4。

以参与程度作为因变量,其他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参与程度(Y)=0.170*意识(X1)+0.534*自主权(X2)+0.198*咨询帮助(X3)。表明,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水平越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自主权越大,得到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帮助越多,相应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也就越高。

这说明,MBA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人力资源知识掌握得越多,越能有利地指导他们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模块的学习意向

对MBA的人力资源课程各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什么需求呢?调查发现,除了通常的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岗位设计、培训及职业规划、招聘外,MBA学生对劳动关系、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意向,而且关于各模块学习意向的标准差较小,说明被调查者有比较一致的学习意向,如表5所示。

五、结论

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启发的结论。

首先,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也有很高的学习愿望,这将对中国企业管理由简单粗放向“人本管理”转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的MBA教学内容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普及。

其次,MBA人力资源模块的教学内容,应该增加“软”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员工职业生涯等的教学。原因在于:

其一,弥补MBA学生的知识缺陷。调查发现,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履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是基本的,仅仅与他们日常管理活动的职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等相关,即仅限于人力资源实务,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源知识也以人力资源实务为主。而人力资源管理“软”领域,如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方面,被调查者参加得很少。我们的现有教学内容也反应这一特点,重实务教学,轻理论及“软”的模块教学。因此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内容既要基于企业实际又要超越实际,增加理论及“软”的模块如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的教学。

其二,MBA学生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效果,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源知识越多、意识越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这印证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MBA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因此加强MBA学生和企业都比较薄弱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企业伦理等知识学习,促进MBA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迁移,有利于企业管理转型及基于长远目标的发展。

其三,满足MBA学生学习需要。调查显示,MBA学生对“软”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模块有很强的学习意向。中国企业管理正在转型,当企业建立起基本的绩效、薪酬等制度后,培训员工、帮助员工职业规划,完善企业文化就成为更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升级提质的措施。而且,中国劳资冲突日益激烈,劳动关系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功能。因此“软”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和劳动关系,对中国企业管理转型和金融危机背景中的企业管理完善都很重要。如果管理者通过培训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企业伦理及社会责任方面的知识,企业的商业活动就会减少很多潜在危险[3]。

总之,MBA人力资源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应适应中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变化,增强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模块教学;增设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等模块。随着企业转型升级,这些“软”的模块的教学可能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人力资源教学内容的主要模块。

本文的不足有: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参加MBA学习的中基层管理者,没有将其和潜在的MBA学生需求做比较。之外,这种单一来源和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的数据可能有共同方法变异问题。MBA学生越来越年轻化、基层化,因此,下一步我们将对担任主管层次的企业最基层管理岗位的MBA学生进行调查,并与中基层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跟踪毕业的MBA学生,分析他们的培训迁移效果,综合起来提出更全面的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Currie, G. & Procter, 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 and Middle Manager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1(3): 53-69.

[2]Kulik, C. T.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non?HR Manager[M].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4:245.

[3]Rowley, 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arket Scenarios: People Management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EB/OL]. Cass Business School. City University London.(2010-09-27)[2011-05-20]. http://cassknowledge.com/article.php?id=338&title.

[4]Currie, G. & Procter, S.The Antecedents of Middle Managers’ Strategic Contribution: The Case of a Professional Bureaucrac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7): 1325-1356.

[5]Zhu, C.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HR Practic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M].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152-180.

[6]Cooke, F. 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M]. New York : Routledge,2011:274-288.

[7]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27-29.

[8]沈占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MBA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94-100.

[9]罗彪,张雁冰.我国MBA教学方法改革趋势与对策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8-82.

[10]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5):55-58.

[11]Dessler, G. A. 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India:Pearson Education India, 2009:120-162.

[12]Wooldridge, B.,et al. The Middl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Process: Contributions, Synthesis, and Future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34(6): 1190-1221.

[13]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5 (1): 14-37.

[14]Balogun, J. & Johnson, G.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Middle Manager Sense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47(4): 523-549.

[15]Pappas, J. M. & Wooldridge, B. Middle Managers’ Divergent Strategic Activity: an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Measures of Network Central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44(3): 323-341.

[16]Floyd, S. W. & Wooldridge, B.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Renewal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23): 123-144.

[17]King, A. W. & Zeithaml, C. P. Competencies and the Causal Ambiguity Paradox[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1): 75-99.

[18]Heraty, N. & Morley, M. Line Managers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995,19(10): 31-37.

[19]Colling, T. & Ferner, A. The Limits of Autonomy: Devolution, Line Manager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Privatized Compan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29(2): 209-227.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江西省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

[作者简介]朱小理,男,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一、江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江西民营企业主要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大多数民营企业机构设置不到位。

除了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都由总经理办公室或行政部兼任。已设置人力资源部的企业大多是将原来的“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部门的功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只是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很多民企老板认为人力资源部只增加成本,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就极力压缩部门编制。

2.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

多数人力资源经理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行政事务上,工作范围只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委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之类较琐碎的具体工作,同时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对劳动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基本不懂型。这类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是身兼多职,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又没有任何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与经验,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

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实际经验很少的稚嫩型。这类管理者基本上是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近期毕业的学生,这些人分布在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中。

③经验与管理方式老化、观念陈旧型。这类管理者过去长期在国营企业中工作,年龄在40―55岁之间。他们有经验,会管理,但缺乏市场意识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面对当前人力资源市场频繁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处理新问题的相关经验不足,适应性差,处事被动。

④有战略头脑、有知识、会管理的现代型。这类人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通晓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很强,他们大多懂得如何成为老板的战略合作伙伴。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是不少民营企业老板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接受过管理理论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二是家族成员利益与外部人力资源选用的矛盾突出。许多民营企业有着美好的规划前景,但是人才的流失严重,究其原因是由于“子承父业”、“家天下”等传统观念的存在。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还十分薄弱。在有些民企中,老板拥有绝对的权威,公司大小事全凭老板个人说了算,公司缺乏应有的基本管理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是粗放的,没有认真执行。四是许多民营企业主对引进的人才在工作上要求过高,不管条件是否具备,只要求出成绩求回报,缺乏以诚待人的胸襟;有些民营企业主以对待下人的做法对待人才;有些则疑心过重,怕引进的人才掌握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大权,存在着不放心、不放权、不放手、不放胆的“四不放”现象。五是对人力资源的培训重视不够。许多民营企业不是把培训的投人看作一项投资,而是把它看作一项生产成本,尽量通过压缩这个成本来增加利润。再加上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结果许多民营企业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方面投入很少甚至没有什么投入。

4.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不足。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管理人才。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偏低,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不太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管理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

5.劳动人事法规政策观念淡漠。

一是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并未能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是企业管理层在劳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规范,民营企业对管理、技术人员“跳槽”没有任何约束力。三是劳动合同本身和执行不规范,存在大量的歧视性和禁止性条款,企业经常单方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如延长劳动时间又不给加班费,不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生产中劳动保护措施不完善。

二、对策与建议

1.坚持管理创新,不断适应竞争需要。

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紧密联系,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我省人力资源素质状况也决定了我省企业无法直接套用西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创新是根本,我们一方面要吸收发达国家上百年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方法,学习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管理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东方文化,创建适合中国与江西省民营企业特点的“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升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

2.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规范管理模式。

要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发展指标并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培养还是通过外部引进等办法来解决,这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调查和思考,制定完整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未来劳动力需求预测,内部劳动力供给预测和外部劳动力供给预测。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要注意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了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则会有损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长期利益的计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计划。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人力供求平衡,包括企业宏观、微观、长期、短期的人力资源招聘、使用、培训、晋升、调迁等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用工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3.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核心员工。

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承认人力资本产权,特别要注重以核心员工收入分配为突破口,将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参与分配来促进人才价格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须认真研究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不同需求,通过事业发展、增进感情、优化环境等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创造无限的事业发展空间来稳定和吸纳人才,应当成为企业留住人才的基本策略。

4.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和,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企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一旦被全体员工衷心认同或共有,它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当前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有: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学习型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中升华出来,更重视人。

5.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吸引高端经营人才。

一方面,应将决策层“送出去”参加有关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老板的思想不改变,其他人改变是没用的。可以为外出培训的领导创造充分的鼓动气氛,并且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有影响的培训师和实用的培训课程,要让领导感觉这培训参加得“值”。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并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的训练,他们实践感受比较丰富,而理论水平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往往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营企业主便应适时地退居二线,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方式,让那些拥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由他们来负责企业的决策、管理,勾画下一幅蓝图。

6.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化程度。

调查显示,只有7.8%的民营企业建立了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这说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正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有不少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仅仅是将原先文字形式的一些人事管理活动用电脑来处理而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关键活动如培训和员工发展、绩效考评等采用信息化的程度还较低。由于没有十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工作流程的实践,难以提炼固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为此,我省民营企业应该合理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化程度,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使之成为企业赢取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4)[M].北京: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http:/www.jx.stats.gov.cn/tjgb/jxstjgb/200604040001.html,2006-04-3.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项职业人才提出了诸多挑战。新时期,我们应该正视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的影响,并从中找寻积极部分,从而将积极影响作用发挥到极致,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受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然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渗透与应用,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职业消退

信息化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全局重组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开始推行电子商务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还简化了原本繁琐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历史证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旧事物的消退。信息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不可避免地造成传统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力资源管理受信息化的影响,工作实效有着显著的提升,而且成本控制更加科学合理。然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势依然不容忽视,毕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此时依旧需要人力资源经济师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补充。正是因为如此,传统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虽然在消退,但是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不可丢弃,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优秀人才始终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

(二)提出新的要求

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传统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消退,在青黄不接的时期,大量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职位出现了空缺,例如数据库管理员等。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该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做到训练有素,重视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将所学的新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遵循经济市场运行规律,保证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客观地意识到信息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逐渐从传统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塑造新形象。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受信息化的影响,面临着重重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久生存下去,人力资源管理员要紧抓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并在此动力的驱动下,努力完善己身,通过培训、学习等,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背景下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结合上文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受信息化影响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两种信息化背景下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专业培训

如上文所述,受信息化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那么,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新一轮的改革,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人力资源改革精神保持一致,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信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向优秀的人才学习,不断积累新经验。而企业也需要加强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成长环境,认真分析他们工作中的足与不足,量化职员评价标准,并建立与之相符的制度体系,用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同时为专业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就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而言,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职业素质提升,这是其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信息数据分析、合理的有效手段。具备良好素质、技能的员工才能被称之为人才,才能在工作上游刃有余。

(二)提高工作实效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各领域信息之间的流通加速,它正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渗透到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俨然成为了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重要素,应该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具体而言,企业应该在遵循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基础上,认真学习不断涌现的新理论,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努力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开疆扩土”。这种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经济师所面临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人力资源经济师应该准确地认识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在学习思路和方法上力争突破与改进,扩大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面,提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和掌握层次,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检验,对于存在不足的地方,及时予以改进,从而藉此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效,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并认真分析其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更多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与创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霞.对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5(11).

[2]梁彩兴,刘冬蕾,朱园园. 基于多元化雇佣方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范文6

我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加,保险市场的国际化显著加强。在共同的、平等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下,谁提供的保险产品适销对路,保险服务周到、便捷,谁就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对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人力资本的竞争力,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是现代保险业的当务之急。其要求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掌握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缩小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国外的差距,选择并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员工,对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增强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迎接新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保险业能够获得信息激增带来的优势,对现代保险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向电子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能够很好地根据保险业的发展状况选择使用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umanresourcesinformationsystem,HRIS)。所谓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指提供现实的和准确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控制和决策。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也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网络与计算机技术。譬如,在招聘中,使用新兴的在线性格测试、在线员工满意度调查、在线员工培训等等。通过信息化、电子化技术,提高了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关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高现代保险业的竞争力。

三、抑制成本

国际化、信息技术等对保险业竞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给保险业在降低成本、最大限度提高竞争力方面增加了压力。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劳动成本是最大的费用,当然保险业也不例外。对此,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外包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将一部分或全部的职能,以委托和的形式交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外包是基于以下优势:(1)当保险业人力资源相关职能外包的成本低于本企业内部运行成本时,可以精简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降低成本;(2)可以使保险业从不同渠道规避国家规定责任义务,从而降低人力成本;(3)使得保险业人力资源部能够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于那些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职能上。但是,保险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也不能忽略其可能产生的劣势:(1)保险业内部信息可能被外泄;(2)可能减少了管理者与其基层员工沟通的机会。

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其管理者提出了以下要求:(1)拥有对企业的高度理解与认知。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在对本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模式、产品与服务技术等情况足够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外包项目进行系统的设计,有选择性的定制符合企业文化及发展的项目包;(2)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利用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外部专业机构平等对话与协商。同时,能够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对外包专业机构提出特定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外包机构进行招标与筛选,确保企业能够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相关服务;(3)能够对外部专业机构有足够了解。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准确掌握外部保险专业机构的情况。譬如,在培训外包时,需要了解各保险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专家情况、课程体系、课程特点、培训质量、品牌声誉等等;(4)具有与外部保险专业机构合作的相关能力。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掌握人力资源外包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如何进行外包价格的谈判,如何签订外包合同,如何对外包的效果进行评估,如何在外包的过程中进行监控以确保外包的质量等方面。

四、开发人力资本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对知识的“依赖”,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将演化成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有价值的要素,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