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库系统概论;引导创新
作者简介:张敬伟(1977-),男,山东烟台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赵岭忠(1977-),男,河南南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探究式方法的软件类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61-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末期的初创阶段,70年代末期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中期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学校设置专业点数在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一直维持较大规模,到2003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数目就已达到505所。[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虽然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但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前10名,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和薪资较低。[2]这是继2009年该机构发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3次被列为红牌警告专业。但另一方面,国内计算机相关人才仍处于紧缺阶段,例如软件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我国在“十五”计划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就已经是“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3]
上述状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市场环境,例如从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从学校角度考虑,主要因素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数目多,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大众化,从而导致了学生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产生脱节。本文主要从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认知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当前现状与主要问题
鉴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和网络提供的信息便捷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但这种可实践性极大地掩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计算机技巧,但毕业后却长期局限在软件开发和代码编写上,职业规划上得不到有效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在学校里过于倾向于“键盘练习”,没有注重理论基础和创新驱动力,从而造成了毕业后更上一层楼的困难。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基础、进行有效实践、引导学生创新,为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提供指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可谓众多,但并不十分符合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长期聚集在软件开发领域,尤其是与相近专业比较,例如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等没有特征优势。总结起来,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矛盾在于以下三方面:可实践性强,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般;培养人数众多,但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可区别性特征不明显。
二、解决方案与建议
鉴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以及该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从数据库系统课程角度,结合基础知识的夯实、实践环节的巧妙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引导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并结合经验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1.夯实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课程安排是相对丰富的,课程体系也是很完整的,但关键问题是不能够通过学习将它们有效串联起来,从而导致课程之间不太能够相互辅助。另外课程安排上的一个问题就是存在重复,例如安排一门理论课程后,又跟随一门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理论课程更抽象,但实践课程比较具体,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倾向于实践课程,忽略了理论基础。上述问题需要处于上层的专业核心课程能够担任知识整合和系统化的责任,同时必须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实践性课程喧宾夺主。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角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改进:
(1)专业核心课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验证基础,启发思维的作用。所谓承上指其内容承载了以前基础课程的内容,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的关系代数和关系规范化理论是需要具有离散数学基础的,索引和文件组织需要具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与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例如是否存在差异?是否跟自己所理解的是一致的?所谓启下指一个学生在接收和理解了这门课程的相关领域知识后,能够进行拓展,产生新的思路和问题,例如关系模型数据库是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他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不能使用二维表进行组织的数据,如果存在,应该怎样?
(2)注重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避免内容的重叠性。我国的基础教学缺少系统性,过于强调点的传授,而不是系统知识框架的建立。例如对科学型本科教育,数据库系统课程往往以数据库系统概论为必修课程,加以XML数据库等选修课程,对应用型本科甚至还会开一门Oracle、DB2相关的课程。但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一门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就足够了,更多的事情需要抛给学生去思考。而且XML数据库课程往往偏重于讲解语法结构,没有与关系模型关联和对比,实际上知识传授在这个地方就产生断节了。至于Oracle、DB2的相关课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摸索和扩展,必须让学习内容层次化,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的,哪些是需要进行引导的,哪些需要他们自己实践和摸索的,这些内容需要分清楚。
(3)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环节,实践环节辅助进行理论内容的理解。学生很容易被误导,他们更倾向于可实践证明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不是教学最终目标。例如在讲解SQL语言的时候,很多学生止步于使用SQL来查询数据,但很少有学生会问SQL与C、Java语言的区别在什么地方,SQL后面的执行原理是什么,SQL语句执行的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理论环节,这样才能和以前的知识前后呼应,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教师要注重授课内容由浅入深。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对知识的理解很深,对知识的抽象度也很高,但往往忽视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每年都是同样的基础。尽管现在网络很普及,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但到了专业核心课程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还是一个初始入门阶段,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期,需要老师细致地指导,而后期则需要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去思考,老师起一些指导性的作用。
2.设计新意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方面取决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另一方面是知识的容易获取。但实践往往太过于刻板,缺少吸引力,设计的实践环节需要学生按部就班的来进行,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做出新颖的东西来。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存在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教师总使用一个常规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作为题目来让学生完成,需要经历需求描述、ER图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等固定的模式和环节,当然这个过程能部分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但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刻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容易将学生固化在一个框架下。今天互联网应用的不断衍生和普及,实际上更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实践环节需要进行详细地设计,即使是同样的信息系统开发类型,也刻意在其中植入若干小问题,看看哪些组和学生能更细心,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要设计一张二维表,如果这个二维表存储的记录数是1亿条,应该怎么处理这张表才能保证查询速度?很多学生在这个地方给出的答案是索引,但即使建了索引,对某些查询仍然很慢,几乎没有学生会给出记录合并和散列分表存储的方法。常规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基本上就得到一个结果,大家做的东西都差不多。老师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打破他们已经养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而激发他们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实践不一定需要最后一个完整可行的软件或者系统,如果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研究和文献查阅,并通过实验过程,验证出某些内容和性能是不可达到的,也应该视为一个成功的实践过程。
3.引导创新
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前进目标,但这个目标仅仅通过授课很难完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多给学生启发。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在创新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接触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学科基础,能够做一些尝试性地有价值的工作。但长期在课程的熏陶下,可能没有主动创新思维的习惯,因此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针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它的一个主讲内容是使用索引提升查询效率。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粗略地接收了这一结论,但对索引的副作用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况建什么类型的索引?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评价索引的优势和弊端?这一类的问题需要经常抛给学生,引导其进行思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部分解,这样就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核心课程在授课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需要始终引导他们思考有什么问题是课程内容不能够解决的;要经常性地给学生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让他们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
实际上,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时候,更多时候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收课程的内容,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找出课本上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同时老师必须保持视野的开阔性,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充分的引导。
三、结论
基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和功能认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从如何充分利用已有基础知识来让知识体系系统化、如何设计实践环节来加深课程理解和兴趣、如何引入问题来引导学生创新等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方法。笔者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并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电脑美术 创意思维 素养 技能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计算机的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是计算机的发展的主要走向。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具备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专长的人才普遍被看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一些中职学校取消或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电脑美术基础》课。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开设且上好《电脑美术基础》课。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各类设计离不开学生的电脑美术基础
举个简单的例子:Photoshop是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但很多学生用Photoshop制作出的作品平淡、乏味缺乏视觉冲击力。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美”贯穿他们的作品。要设计出美观、新颖、个性的作品就需要更多地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将美术理论、美术规律合理地运用到作品中,以丰富作品的视觉美效果。
在中职教学中:大到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小到办公自动化的一个简报或演示文稿的设计,无不考验设计者的电脑美术功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兼具自己专业特色的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本领,是让毕业生们在职场崭露头角的重要“卖点”。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缺失
我们的中职在校学生,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理论上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并不缺少美育这一环节,但实际上美术素养很差主要是由于:
1.边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能把科班出身的主课老师配齐就很不错了,至于美术、音乐、体育,就由这些老师兼任了。美术课就谈不上什么教学目标了。这一点在中职生的各类电脑设计制作中尤为明显:同样的初中教育基础,城市学生的作品在整体上要比农村学生的作品色彩更协调。
2.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缺乏美术专业的人才。
3.学校的重视不够:由应试教育导致的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美育。很多城区的学校让年轻力壮的美术系毕业生在代小学的文化课,而年老体弱的文化课教师却在代美术课。美术被认为是副课,无关紧要。
所以中职学生在以往接受教育的经历中,学校虽然开设过美术课,但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不具备完整的美术知识、没有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三、《电脑美术基础》课程开设的重点内容和意义
1.该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电脑美术不同于美术课,在这门课中计算机技术和美术被结合在一起了,创作者不仅要懂美术还要懂计算机。它把电脑只当成工具,依照美学原理,借助图形和图像的形式使信息得到交流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前两者中的任一个,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要求教师既要精通电脑又要有相当的美术素养。
2.该课程的任务和要求:该课程的教学需要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得从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诸方面进行。学生艺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两个方面: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由于该课程教学过程分为认知概念、体验方法、培养能力的三个阶段,所以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学习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的同时学习优秀作品的鉴赏、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指导作业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巧妙运用,最终学生获取了该课程给予的设计营养,最后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3.该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了解素描在多媒体设计中的运用。
②理解平面在多媒体设计中的运用。
③理解透视原理,能够运用其创作透视图像。
④掌握色彩在多媒体设计中的运用。
⑤能够运用Photoshop进行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等。
(2)能力教学目标
①熟练运用构成原理于设计中;
②灵活利用构成要素进行设计;
③能独立进行设计制作。
(3)思想教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四、美术基础不是短期的速成学习
学生的美术素养不是几十天或几十课时就能速成的,计算机设计能力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的,这都需要开设该课程的基础上抽时间有目的和针对性地练习,在课外多关注开拓眼界、积累经验。最后完成学习的迁移。
五、该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更新,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支撑众多其他学科发展的独立学科,这对于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学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计算机科学更新和发展速度快且融合越来越多其余学科,因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显然十分重要。本文通过阐释当前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争论的主要内容和分析课程体系中的问题来探讨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二、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争论的主要内容
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一直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这意味着虽然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的形式都是统一的但是却不意味着对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就可以到此为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受教育者应当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终身学习来应变未来新模式。因而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的核心理论课程与应用实践课程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关于对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争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教育学课程论点。教育学的课程内容焦点是针对样板课程,但大众认为给计算机科学课程留有一定的实验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定义的样板课程核心有限,是否能够涵盖计算机科学的全部内涵还是不确定的[1]。目前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确定了很多可供选择的课程,教师也被鼓励从可供选择的知识结合课程来进行实验。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主题的争论:需要优先、算法优先、对象优先以及功能优先等。第二,技术应用课程论点。计算机应用指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能把理论结果应用到用户所在领域的实践中去。一方面,有学者专家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在应用程序上花时间等于在科研方面也失去了相同的时间,因而是没有任何回报的。而另外一方面,某些商人认为应用就是他们能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他们希望计算机技术人员能够开发出更多应用程序。第三,教育改革课程论点。这主要有两方面论点,一方面是合作,而另一方面则是分离。合作意味着要让所有计算机学科都在一个统一构架内且让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因而全校要开设基础计算机课程,尽可能覆盖到别的学科。分离则意味着计算机科学要成为附属于电子工程学科的子集。
三、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核心学科。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偏重核心学科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大多技工院校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的时候会先设置核心学科然后以此核心学科为焦点呈发散状继续设置其他学科。偏重核心学科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因为课程应当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设置的,这会造成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变弱。第二,课程设置比例不当。目前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课程设置比例不当,其中主要是专业课与基础课设置比例不当;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不十分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比例失调等[2]。计算机科学课程中的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的,而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所设置的基础课太少且课时短,这并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根据调查发现很多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占据学生大部分课时,而选修课只有寥寥几节,这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掌握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实践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很多技工院校都存在着只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第三,课程标准不清晰明确。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水平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技工院校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标准尚未明确清晰。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材没有以明确清晰的目标为基础来编写,且大多数技工院校都使用性质内容相同的综合性教材,少数技工院校使用自主编写的教材与综合性专业教材也相差无几;第二个方面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清晰,对于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缺少明确目标[3]。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材落后、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都导致学生的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与社会脱节。
四、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明确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定位,科学培养人才。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因此计算机科学教育要明确定位,制定出科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体现出“强调核心、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的特点,因此计算机科学专业或学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科学涵盖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大部分。第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考虑教育环境。在知识传播迅猛的今日,老师一板一眼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值得提倡了。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必须是学生又是老师,通过一个连接世界所有智慧与知识的网络才能迎接学习的挑战。因而计算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明确定位外还要考虑教育环境的影响。第三,课程体系的构建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信息时展需要传统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的创新。比如技工院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先进的科技设备,让学生和教师都运用现代化和技术化的教学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以此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学科更新发展快,因而这门学科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也要与时偕行,注重突出灵活性和弹性,实现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凸显这门学科的个性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闫魁颖,谭辉.浅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市场,2010,17(4).
[2]李玉荣.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东方教育,2015(4).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范文4
1引言
实践教学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合,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成分,也得到了各级院校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实践教学实施提供了保障基础,是教育界争相热议的焦点话题。
2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各中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实践教学,并建设了与之相符的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建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又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中职教育的主导,他们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实效。有些中职教育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以课本为本,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发展需求实际的考察;另一方面,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匮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辅助,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院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使其本就缺乏的教学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最后,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完善。有些中职院校由于不重视实践教学,使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的比例较少。而且,部分中职院校虽有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活动,却因选用方法、设计内容等不合理,导致实践教学收效不明显。
3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发展层次。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加强师资建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具备的综合素质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简而言之,只有在教师的全力配合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才有可能更高效。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进程中,应该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讲,中职院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推广其相关思想,提升教师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此基础之上,中职院校还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生源增长产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师资建设计划和目标,通过不同途径保证师资力量充沛。另外,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进其在业界的交流,及时更新他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激励教师做好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3.2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现如今,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人才自然缺少专业性、先进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中职院校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教学环境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中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适当加大在仪器设备上的投入,制订完备的采购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设施的数量和先进性。实验实训中心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应该体现此类课程的特征,以此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中职院校还应增加实验室及相关设备的使用频率,协调好各班级的使用情况,强化实验室管理,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现代教育带来的便利,使其开阔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3优化课程设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职业价值、人生价值。因此,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进行课程设置优化。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丰富的内容、先进的方法、良好的设施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既要保证其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匹配,为学生知识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又要保证其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如此才能提高实践教学实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方面,要时刻保证其合理性、先进性以及科学性,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各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合理地选用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3.4推进校企合作
企业除了本身的经济功能之外,还具有非常大的教育价值。企业拥有中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参与十分重要。因此,推行校企合作亦应被视为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开展。在可行的条件下,中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实现定制人才发展,如此既可以解决中职院校的师资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又能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形成制度,以此约束合作双方的行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就合作实践教学涉及的项目进行商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目标指导下,细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范文5
【 关键词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与世界接轨的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的高级人才的培养机构,肩负着为祖国培育新世纪专业人才的使命。所以,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关系着信息技术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发展现状与不足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其他的所有的高校专业都面临着一个同样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的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期待不符,是一种结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高校扩招导致的人才大于岗位需求的问题。所以,我国的相关机构和部门在认识到了这一形势后,都开始注重研究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和技术。但鉴于种种学科体制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当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受到现有的教材和课程的设置的限制,无法真正的实现兼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双重培养。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实践活动加以巩固。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专业技术高校并没有协调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了两种培养方向的同时缺失,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所以,也就导致了专业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并不具备与其学科专业特点相符的知识和能力,在毕业生走向社会时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录用要求。而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社会上对于专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急需,解决这种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高校在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改革力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力量和实践的结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观念的了解,我们发现,该学科是一种基于算法理论的学科,要求良好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算法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导致了传统的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潜力,这种教学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这种能力的失衡恰恰是和当下社会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要求相违背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更多的以操作和动手能力见长的毕业生。所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性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企业要求的失衡。
2.2 导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原因分析
2.2.1 专业定位的调整不及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方面并没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是停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和水平。这种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是导致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2.2教学方法与内容相对落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因而其更新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种情况下,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院校并没有针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这一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调整。
2.2.3实习实践环节的忽略
基于传统的高校的教学观念,以及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我国目前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导致了全国目前的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和相关的实习活动,从而也就导致了高校的学生空有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理论知识,而无实践强化的现象。这无疑是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的。
2.2.4师资建设不够完善
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从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主要是专门的知识传授型教师,他们长期的从事重复的理论教学工作,并不参与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相关研究,也不从事其他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活动,单纯的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这种专职理论教师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另外,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活动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并不高,且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后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导致了教师的理论知识的落后。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范文6
一、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上机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三个部分。但是现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在着差距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刻关注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改变,顺应需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1.教师和技术人员缺乏。随着中职的不断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数量难以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中职的待遇不高,优秀的教师和高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致使一些课程开设的较为匆忙,并使学生对于知识未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的学习,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实习机会少。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点大幅度增加学生实习需求,而中职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使学生实习不充分或者实习质量很差,直接导致学生在未来的毕业求职中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
二、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在中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时要立足于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中职要扩大师资力量,提高薪资待遇,留住人才,建设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讲座,适应中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中职实践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而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仪器设备老化、过时,与用人单位实际应用的设备存在差距,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适应甚至是重新学习,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中职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大投资力度,更新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仪器设备,淘汰老旧设备,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维护实践设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精准。
4.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合理的开展教育
对于中职类院校来说,学生的层次不同是不可避免的,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类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首先,在入学时针对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模拟测试,将计算机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计算机课堂当中,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更有针对性。其次,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班级的调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的进度。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对于基础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了解方面,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多的侧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练习。
三、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集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为一体的专业,而中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教学也要符合其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使其符合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