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原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原理问题

机械原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企业集团;人力资源;协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提升员工个人绩效来改善组织的整体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价值的基础是能够理解并执行公司的整体战略。自20世纪60年代,安索夫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并首次将“协同”的概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其后,学者们常常用“1+1>2”对协同进行解释,协同成为了西方跨国公司在制定多角化以营战略、谋取竞争优势普遍遵循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取得人力资源协同效应,对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通过投资人力资本提升组织效率,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其后,学者们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研究,提出了多种人力资本理论。

(一)协同理论

1965年,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概念,指出:协同是指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日本战略管理学家伊丹敬之认为“协同”就是不同要素之间互相“搭便车”。伊丹广之进一步把“协同”分解成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互补效应极具价值,但容易被模仿,因而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以无形资产为代表的“协同效应“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隐形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它是公司所独有的和不可模仿的。

(二)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把企业视为市场的种替代物.强凋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说明了企业作为一种行政配置资源的手段具有某种市场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将企业的边界推而广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要高于独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三)价值链理论

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波特指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企业集团中的不同企业居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它们拥有不同的资源,存在资源差异。企业集团可以利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差异,实施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策略,以实现优势互补。在差异中取得互补效应,正是企业集团组建的原动力。

(四)委托理论

企业集团是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以产权为纽带的企业集合,其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关系。由于子公司的利益与母公司产利益存在冲突,集团公司或者建立集权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子成员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活动,或者通过绩效管理,对成员企业人力资源分配进行间接管理,以保证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一致性,并取得集团协同效应。

(五)竞争优势理论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能够持续创造竞争优势的是企业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不是成员企业个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由于成员企业个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简单,容易被人复制,而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复杂,其协同性是一种独特的无形资产,是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加强人力资源的协同性,创建核心竞争力。

(六)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资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能否获取和控制独特资源是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资源具有稀缺性、不易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秉赋。战略性资源之所以能够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原因是战略资源能够创造一种“隔离机制”,使其他企业难以模仿。这类“隔离机制”通常有信息不对称、获取成本高等因素构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资源基础理论被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相结合,丰富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具有稀缺、独特、难以交易、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基础观认为,单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被孤立时其作用是有限的,通过重新组合并互相协调、优势互补之后,才能够产生如安索夫所说的“二加二大于五”的效应。

二、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

(一)建立统一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市场机制是公认的最公平和最具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实践也证明了企业内部依靠行政的方法配置资源是低效的,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是如此。因此,要优化集团人力资源的配置,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就必须把市场机制导入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但是,对于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配置而言,市场常常会失灵,因为不同成员企业的利益目标是不同的。可见,对于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模拟市场机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它可以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矫正市场失灵,又可以保留市场机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集团公司内部人才市场的功能可以主要定位于:统一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统一招聘、内部培训、内部岗位轮换等职能,目的是为为集团成员企业实现人才的交流与共享搭建平台。例如,统一人员招聘和开发,可以节约各个成员企业人才招聘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统一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还可以使企业集团的价值理念、企业集团的发展理念植入各个成员企业每人员工的内心,对凝聚企业集团的向心力、打造统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的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

企业战略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革和组织变革的产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利用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寻求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组织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配合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动组织变革,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集团只有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一致性,并与企业战略相配合,才能从战略高度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根本体现,薪酬管理一方面要强调外部竞争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内部公平性,不仅要注意保证结果公平,还应当注意过程公正。例如,在企业集团内部,所有成员企业所有职位的薪酬水平应当与其相对价值相匹配,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另一方面需要将薪酬制度透明地与所有员工进行沟通,使每一个人感到结果的公平。

(三)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和企业战略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凝聚力。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战略管理的基础。这就是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对成员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组织目标,并以企业文化为媒介实现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

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一致性问题

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的下属成员企业都拥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每个成员企业都为实现自身利益目标最大化而制定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权利。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既尊重各成员企业的自主性,又必须从全局出发,为整个集团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负责。在集团内部,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必须统一,薪酬制度必须统一,关键岗位的人事安排必须统一等等,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保证必须的内部行政干预。

(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问题

集团公司对下属成员企业的管理是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产权控制的形式来实施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产权关系,按照公司法所赋予股东的权利,参与成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向成员企业委托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方式,强化对成员企业人力资源的集中管理权。企业集团还要借助于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控制,为人力资源集中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关系问题

加强在职培训,开发员工潜能是促进员工个人发展,促进组织学习、提高组织竞争力的有效工具。科学的招聘、员工有效配置和严格的培训有利于促进员工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对员工的培训开发与组织财务绩效紧密相关,它可以使员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在此基础上,通过新的工作安排调度、提供内部晋升机制,有利于维持组织内部的长期雇佣关系,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并最终促成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问题范文2

病历是医疗文书的总称,它是全体医疗,护理与辅助科室人员的诊断,治疗与护理工作医疗活动的文字记录,并有法律作用,它体现者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病历以前人们认为只有大夫才写的病历。与其他医务人员无关,但随着医疗改革和各项护理工作的完善,护理病历也成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我院护理病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做一个分析并提出相对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问题

1.1 人员素质。在基层有的护士没有上过正规卫校,只是短暂的培训几个月就上岗,只会简单、机械性的操作常规,其他理论知识缺乏,造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2 收集资料不全。有的护士在工作中收集资料缺乏完整性,对患者观察不仔细。

1.3 护理诊断不准确。护理诊断的确立应注重对人而不是对病。即使同种疾病,不同的病人护理诊断也不同。但在实际工用中,各类疾病的护理诊断已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按病种对号入痤,只讲普遍性无特殊性。

1.4 护理目标不明确。各时期的护理目标不同,但建立护理目标时笼统不明确。

1.5 护理记录不规范失重点。在护理记录中,治疗方法记录太多。而护士对病员所实施的护理措施,理论依据、效果评价,以及病员及家属对护士所实施的护理措施的意见都未能反映出来,仅仅是医生病程记录的重复,不能反映护理工作质量。

2.对策

2.1 提高护士素质。鼓励护理人员自学或分批出去培训学习,学习先进的病历书写方法和标准,业务骨干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提高整个护理队伍的素质。

2.2加强护理病历书写的质量控制工作。制定科学的护理病历评分细则,每月由护士长带头进行分析讨论,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总结经验。

2.3 开展规范的护理查房。护理查房是一种特殊的专业考核形式。它可以检验护士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水平,检验护士临床实践及护理病历书写技能,通过对病例从护理诊断、目标、措施、效果评价的讨论,使护理病历趋于完善。也为护理人员创造一次业务提高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护理病历质量。

机械原理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半导体制冷 珀尔贴效应 恒温箱 制冷片 驱动电路

中图分类号:TN3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便携式样品恒温箱是卫生防疫、医学、农林畜牧、生物实验、工业化工等行业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部门实验室或生产单位的重要的实验设备。由于便携式样品恒温箱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对该产品有着特别的要求。在各种制冷技术中,半导体制冷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作用速度快、可靠性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半导体制冷技术在研发便携式样品恒温箱产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 半导体制冷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

1.1 半导体制冷原理

半导体制冷是建立在温差电效应基础上的,所以半导体制冷也称温差电制冷。如果把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接上直流电源,则一端将会产生吸热(制冷)效应,另一端产生放热效应(图1),这就是著名的珀尔贴效应。

事实上,组成温差电制冷器的材料不是任意两种不同金属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一般是取N型和P型两种半导体组件组成热电堆。图2为半导体制冷器工作原理图。

直流电流沿回路依次从N型半导体流向P型半导体,然后又从P型半导体流向N型半导体,电流这样连续流过去,半导体的A、B两端便产生吸、放热现象。如果不断地把放热端B的热量移走,那么A端就不断地向周围吸取热量,从而达到制冷之目的。

1.2 半导体制冷的优、缺点

半导体制冷,它的优点十分明显:制冷迅速,操作简单,可靠性强,容易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无噪音污染和有害物质排放,寿命长,稳定性好等。但同时,也有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制冷系数低,制冷量小而且电流大。半导体制冷效果主要取决于半导体材料的选择和热端散热冷却的程度。由于当今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从改进半导体材料和开发新工艺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来不断提高半导体制冷的制冷系数。在一些制冷量要求小,热流量大,传统蒸气压缩制冷不方便或不经济的场合,半导体制冷得到了很多的应用。

2 半导体制冷技术在便携式样品恒温箱的应用

由于半导体制冷便携式样品恒温箱采用箱体底部固定连接半导体控温元件,半导体控温元件与可充电电池固定连接,箱体的正面左上端固定连接电子温度控制及显示装置,箱体上盖和箱体内壁固定连接保温层的结构形式,箱体的背后右下端固定连接电源插孔,插入家庭交流电直接使用,也可插接到汽车点烟器上,另外,在没有交流电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充电电池内的电能来控制温度。

2.3.2 半导体制冷便携式样品恒温箱的驱动电路设计

半导体制冷便携式样品恒温箱的最核心部件是半导体制冷片的控制及驱动电路,因为半导体制冷片根据流过半导体的电流方向和大小来决定其工作状态的(电流的方向决定制冷或者制热,电流的大小决定制冷或者制热的程度和效果)。为了使半导体制冷片能够自动进行恒温控制,就必须设计好其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PID控制系统是目前精度较高的技术,可以用来对半导体制冷片的电流进行控制,以实现高精度的控温效果。

A、总体框图:见图5。B、基于H桥的驱动电路:见图6

当设置OUT3为高、OUT4为低电平,OUT2为低、OUT1为高电平时,Q3和Q4断开,Q1和Q2导通,电流由TEC(半导体制冷片)左至右;反之OUT3为低、OUT4为高电平,OUT2为高、OUT1为低电平时,Q3和Q4导通,Q1和Q2断开,电流由右至左。通过单片机PID控制设置OUT1或者OUT4的PWM(脉冲宽度调制)波占空比,控制Q1或者Q4的导通时间来控制TEC的工作时间,从而达到控温的效果。

2.3.3 半导体制冷便携式样品恒温箱半导体制冷器的散热装置

热端散热冷却的程度是影响半导体制冷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好散热问题对制冷效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半导体制冷的几种散热方式:(1)自然散热,采用导热较好的材料,做成各种散热器,利用空气的自然对流来带走热量,优点是使用方便,缺点是体积较大;(2)充液散热,它是用较好的材料做成水箱,用通液体或通水的方法降温,缺点是用水不方便,浪费太大,优点是体积小,散热效果好;(3)强迫风冷散热,散热器采用的材料和自然散热器相同,使用方便,体积比自然散热小,缺点是增加一个风机,出现噪音和耗用功率;(4)“热管”散热器,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利用蒸发潜热快速传递热量。因此本半导体制冷便携式样品恒温箱的半导体制冷散热采用热管散热。结构设计要点:热管散热热管采用铜铝复合管制成,冷凝段很长,而蒸发段很短,工质为戊烷,自然对流散热。

3 结束语

随着目前半导体制冷片已经规模化生产、大功率可充式锂电池组工艺的成熟、汽车的普及、光伏电池的普及以及高精度半导体制冷式温度控制系统技术的成熟和塑料工业的发展,为生产出轻便、节能、环保、高效的便携式样品恒温箱提供了有利条件。便携式样品恒温箱具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和条件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与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特点又相符,因此半导体制冷技术在便携式样品恒温箱及其类似产品的开发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员工关系管理 中小企业 员工激励

一、员工关系管理定义

所谓员工关系管理,是指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对企业中涉及企业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员工之间的各种工作关系、利益冲突和社会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从广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并为员工、社会增值。从狭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就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管理。随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二、中小企业特点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为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一般我们认为微型企业是雇员人数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人或家庭经济组织等。

(二)中小企业的特性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3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非国有企业为主体。依据主管部门的估计,目前,我国国有中小企业的户数在全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仅占14.8%,而非国有中小企业中又以民营和私营性质为主体。第二、以劳动密集为典型特征。中小企业生存井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明显高于大企业。第三、员工关系管理特殊。“生存”是中小企业最紧要的问题,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小企业的战略核心是业务,一切行为均体现出明显的业务导向,一般较少关注员工关系管理这样的职能工作。

三、中小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脱离管理实践,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应用不够完善,只是处于一种起步阶段。

(2)中小企业中纵向沟通中的向上沟通做的不好,或者说是还没有得到重视。由此导致的工作失误以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时有发生。

(3)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根本,而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了员工关系管理根本的缺失。

(4)现在中小企业的薪酬体系和福利政策还不是很完善,或者说是还没有达到让大部分员工满意的程度。

四、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关系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是企业的理念、价值观念等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的文化,额可以不知不觉地影响员工的心理、性格等,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风尚、企业礼仪、企业形象等对管理关系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企业的形象代表着外界对企业的评价,这也关系到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间接地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的员工关系与企业文化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企业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一)畅通沟通渠道

沟通是一个有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沟通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传递和理解的过程,企业中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沟通影响重大,企业应把纵向沟通的方式由单一的面谈转为多样化,日常的如电子邮件、电话或座谈会等手段,都能够作为纵向沟通的方式;增加管理者与下属的见面机会,增加管理者与下属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机会,提升两者之间的信任度与合作性,进而增加管理者与下属的公开性。同时良好的管理沟通也是减少员工流失,增加员工归属感的重要部分。

(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者应进行员工激励方面的学习,把员工激励合理地运用到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在员工出色的完成了工作任务之后,合理的运用一些手段,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可以以公开表扬、授予称号、颁发奖状等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优化薪酬体系和福利政策

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自身薪酬体系,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吸引和保持优秀员工、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技能和能力、激励员工高效率地工作并创造有利的文化氛围,一定要基于科学的职位评估与业绩考评,至少要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三个部分;重视薪酬策略,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建立起一个合理、科学的薪酬系统;对薪资结构进行调整,定期对薪资结构进行修订,以保持其具有市场竟争力;注重福利的影响力,对福利的实施进行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福利政策。

参考文献:

[1]丁怡.浅析当前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2).

[2]李建新.员工关系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灵.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7,(27).

机械原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创新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学生获取工程技术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道,进一步提高收集技术资料和绘图、设计的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的题目各类过于单一,而且实践过程较为死板枯燥,缺少对学生创新性、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问题。比如题目往局限于机床刀架传动系统、牛头刨床等几个题目,训练内容大体上都是围绕系统方案的设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设计运动循环图、对凸轮或连杆机构进行设计等。方案设计完成后,缺少验证环节,学生无论方案正确与否,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没有得到调动。由于课程设计题目种类单一,往往出现全班或者半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做同一个课程设计,这样导致部分同学自己并没有拟定机构或系统的运动方案,甚至有部分学生自己根本没有动脑而是直接抄袭,缺少主动参与的热情,更不用说通过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拟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选题、设计过程以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等方面探讨教学改革,引导创新设计,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及设计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形成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模式及方法。

(一)选题的多样化与生活化

选题是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不仅需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设计得以顺利完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需要改变以往学生的设计题目均由教师给定的方式,采取教师引导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选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指导书上的一般方法,规定几个大的方向,引导学生如何来进行选题。学生最熟悉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机械装置,可以适当的举些例子如来源于生活又能使生活更便捷的一些小的机械装置。比如为了解决城市或小区中家用车停车难的问题,设计一套节约场地、低投入、免维护等小型停车机械装置,达到空间利用率高、安全、便捷的目的。考虑农产品或水果采摘过程中存在劳动工作量大、作业范围广、触碰的力度控制要求高等一系列问题,可以展开辅助人工采摘草莓、菠萝、桔子等水果的小型机械装置的创新设计。这样不仅能提高水果的采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与采摘的投入成本。教师抛砖引玉,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教师需要规定机构选型需要涉及几类机构。限制一定的时间,如一天内需要选好题目并制定初级运动方案,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后交由老师修改确认。对于没有选好题的学生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由指导老师为其给定一个题目,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能得到一定的训练与进一步巩固一些基本专业知识。

(二)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共同完成课题

要完成《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全部目标与要求,总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如果规定某位学生在一周内独立完成,这挑战无疑是非常严峻的。此外,现代制造企业对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日益看重,一个项目的完成住往是一个大团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迎合了现在制造企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中,不再强调独立完成任务。我们的设计方式为:根据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的设计团队,每组确定一个设计题目。选题结束后,每一个组员都必须独立完成几项任务,各自完成的任务最终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指导老师对其题目、方案以及任务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资料收集、选题、运用创新方法设计以及报告提交和电子版设计、计算机绘制图纸、PPT答辩每位学生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为了更好的的发扬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肯定其创新成果,对创新较好的课程设计进一步进行跟踪指导与完善,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作品并可以参加比赛。对创新较好的方案可以申报实用或发明专利,学校或学院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果经费充足可以将实物制作出来参赛或展览等。学生的创新性想法或思维老师要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学以致用,如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收获更大。此外,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也将为我院参加一年一度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无碳小车比赛”或其它类型的比赛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改以往设计统一题目的模式,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程设计中,既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创新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倡导学生自主选题,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满足现在企业需求。对创新好的方案鼓励学生动手加工出实物,使学生对机械制图、机械加工、互换性公差与配合有更深入的认识,书本上的知识得以巩固,学生收获巨大。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邹慧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机械原理问题范文6

[关键词]实践创新;机械原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11-03

机械原理是一门介绍机械中常用机构和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类及相关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中,学生要掌握“三大机构”和“三大分析”。“三大分析”即机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和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的基本知识;“三大机构”即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的设计与综合。机械原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即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出多种机构运动方案,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因此,它又是一门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

一、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快速发展,而我们的教材一直是经典教材,课程的内容跟不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跟不上技术的实际应用,甚至存在有些知识点是实际应用中多年弃之不用的技术等问题。结合这几年授课经验,笔者发现,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第一,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二,重理论知识系统性而轻工程应用背景的介绍。如连杆机构中转动副(铰链),学生从书本上见到的只是杆是直线和铰链是圆组成的机构运动简图,对于现实生活的机械产品难有较好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在大四做毕业设计结构设计的时候,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实际的铰链的装配关系容易出错。

第三,缺少对机械设计新技术、新发展和新成果介绍,以及机构解析法设计的内容。

第四,与其他课程联系少,往往是就机构分析而机构分析,可通过设立综合性强的课题,将机械原理与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结合进行综合性设计,或结合设计比赛进行串接。

第五,在实践环节,每年都做同一个题目“减速器的课程设计”,只是每个学生的数据不同而已,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得该环节程序化,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来是创新性强、思维发散灵活、创作激情澎湃的机械原理教学,有可能变成理论实际脱节、教学过程枯燥、学习目标盲目、学习激情减退、教学质量下降的灌输式教学。[1]

二、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地位至于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里,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设置多重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层层深入,自主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地讲授构件和运动副产生约束作用,由此自然给出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不仅加入了理论知识,还使用一些简短视频和动态图,让学生了解各个运动副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和识别复合铰链、虚约束等特殊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实际生活中常见并且熟悉的机构进行分析,或者对看起来复杂的机构进行简化。引领学生在计算自由度的时候建立对机械原理的最初理解以及兴趣。鼓励学生将学到的机构进行应用。建立简化机构和对机构原动件到从动件进行顺序分析的解题思路。提出机构,让学生自由分析和进行计算,再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齿轮机构在各种机器中应用广泛,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利用在实验室不同类型齿轮机构的模型和视频、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对一般齿轮类型的认知。了解齿轮传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再提取最普通的直齿圆柱齿轮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分度圆,齿根圆,模数等的意义。通过对齿廓的研究了解渐开线各个参数的意义,了解为什么渐开线是最常用的齿廓,从而了解渐开线的优点。再通过实际啮合状态,提出啮合相关的问题,包括啮合规律、传动比、重合度等疑问。在研究斜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时,让学生类比齿轮的公式,进行公式的推断,从而了解其与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异同。通过让学生研究对不同齿轮加工方法的异同,了解齿轮的加工过程。按照从实际到理论,从设计到制造的顺序,提出不同阶段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系统的齿轮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阶段不同的公式以及公式的来源。[2]

三、注重实践创新

我校教师带领学生连续参加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2014年我校学子一举斩获一等奖,不仅取得了我校在此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还实现了我校在该赛事一等奖奖项的零的突破,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还带领学生参加了江苏省第五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省二等奖,不仅要求学生设计出作品,并且要做出实物,进行现场模拟。据悉,全省独立学院获得的最高奖项为二等奖,且只有三项,我校即占其中之一。今年我们争取再接再厉取得好名次。

第七届(2016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为“服务社会――高效、便利、个性化”;内容为“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不同材质、形状和尺寸商品的包装机械装置;商品载运及助力机械装置”。我们选择关于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的设计。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发注重绿色出行,因此公交车出行越来越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公共交通设备。然而,现如今公交车上钱币分类主要依靠人工或者简易的投币装置,这样的方式成本高并且效率低下。这都预示着新型的多功能投币机械将会被人们广泛使用,其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作品一设计的是新型公交车投币箱。利用简单的滑道及杠杆机构进行纸币及硬币的分离,再以简单的滑道机置对不同面值的硬币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由两个滑道构成主要结构,上面一个滑道两点固定,主要是给硬币和纸币一个下落的初速度,下面的滑道是一个杠杆结构,硬币的质量完全可以压下杠杆落入硬币箱,人们把硬币从投币口投入,经过一系列物理反应,达到分离的目的。此结构简单,不需要能源输入,只需要小小的改动就能更便利。主要创新点:1.没有科幻元素,处处体现实用化。简单的机械结构容易制造,并且出现故障容易修理。2.无须通电和供能,因此投币机十分安全并且节能、受到的使用限制也会大大缩小。3.设计制造成本低,可批量生产,便于推广。此设计不仅功能齐全、可靠性高,并且机械装置简单,大大降低了公交公司的生产成本,价格的低廉也将会赢得广泛的客户群。由于成本低,可以批量生产,具有广泛的市场性和实用性。

作品二是根据公交车上的投币特点(需要人们一个一个投)设计了该产品,如图2所示。我们根据硬币的直径不同,给它们在轨道上安排了不同的出币口,使得不同面额的硬币进入不同的空间内。由于目前我国新版人民币有三种圆形硬币,其直径依次为:一元硬币25mm、5角硬币22.5mm、1角硬币20.5mm。所以我们将第一个出口处的挡板与轨道的间距设置为21mm(先将一角钱分出),将第二个出口处的间距设置为23mm(再将五角钱分离),最后的出口的间距设置为26mm。这样,不同的硬币就会不同的出口处落出,原理如图3所示。我们在每一个出币口搭建了一个容器,使它的开口直径不超过它所盛装的硬币的直径(装一元的容器直径为40mm,五角的为40mm,一角的为30mm)的两倍;我们又测量出每一种硬币的厚度(一元为1.85mm,五角为1.65mm,一角为1.67mm),然后根据计算,在容器外表面标出刻度(不同的高度对应不同的数量,如:在一元容器外,每隔18.5mm,画一刻度线,标出数字十;在五角容器外,每隔16.5mm,画一刻度线,标出数字十;在一角容器外,每隔16.7mm,画一刻度线,标出数字十)。主要创新点: 1.可进行硬币的分类。2.可计数根据测量硬币堆积的厚度,从而计算出硬币的数量。3.将轨道分段衔接。4.原理简单,结构简单。5.系统还具备升级和扩展的潜能。本作品结构简单,可后续添加其他功能,较好地满足了硬币发展的需求。

作品制作历时四个月,经过多次改造。从刚开始产品设计的构思到最后整个作品的制作完成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3]

四、总结

通过这次研究课题的实践,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团队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团队核心就是通过合作去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合作就需要良好的管理,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设立讨论小组,对问题进行研究,集众人之力去解决问题。最后笔者认为,本次研究关键就是不断反思问题,从反思中取得突破。研究是个连续的过程,在每个阶段发现问题才能确定接下来工作的方向,这样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才能取得突破,取得最后的胜利。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亮波.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2010(12):21-23,33.

[2] 殷勇辉,高志,章兰珠.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