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区总体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区总体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珠海渔女景区;基地调研;建筑改造设计;景区规划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original tourism infrastructure of Zhuhai fishing-girl scenic area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tourism service, in huge passenger flow impact the scenic area, the old building ( tourism facilities) function distortion and building damage is appar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destroying the image of tourist city. Therefor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alysis, make out general planning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project design 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renovation of fishing-girl scenic area.
Keywords:Zhuhai Fishing-girl scenic area;field research;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building;plan design of scenic area;project design of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70-02
1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市民及游客对城市地标景区和城市门户形象的城市体验品味日益提高,而与日俱增的客流量使景区旧旅游配套负荷不起而日渐破靡,且游客的新潮消费观更曝露了景区旧旅游配套商业功能的无力以足。因此,改造更新城市旅游景区旧旅游配套(旧建筑)既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品质,亦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配套的城市印象,是实现城市更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珠海城市标志景观——渔女雕塑——作为珠海市城徽于1982年落成在香炉湾畔(图1上)。1988年在渔女雕塑对面山坡(高度不超过24m)建成渔女景区(图1下),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目前渔女景区建筑功能已经超出甚至背离了原先的规划初衷,无法发挥应有的规划功能。因此,对珠海渔女景区建筑进行更新改造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2 珠海渔女景区调研
2.1 渔女景区基地调研
通过实地勘察法、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人物访谈法在珠海渔女景区及周边地块针对珠海渔女历史人文、建筑现状与土地利用、市政设施,交通(停车)服务、车流客流量、旅游开发商业环境构成等进行为期两周(2011年11月28日~2012年1月13日)的实地调查,为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2.2 渔女景区基地概况与布局现状
渔女景区位于16m宽的城市干道情侣中路南侧、珠海渔女雕塑西南侧,其三面环山(图1),地块隶属海滨公园,属于城市公园用地。
渔女景区建筑由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筑物)和停车场两部分组成(图2),旅游配套包括了一楼的商品商店(都分包私营,物价和服务不尽游客理想,影响城市印象),二楼的陆子居——露天酒吧(现被改为餐饮),三楼的三葵亭——观景台(现被改为海洋馆),丧失了原先规划的观景功能。(图3)
3 珠海渔女景区调研结果
渔女景区建筑改造属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旧城改造部分,需要市民的参与和听取市民的意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和游客对渔女景区建筑改造更新意见主要集中在人性化设计与环保建造上:①景区建筑改造设计要突出岭南特色和人性化;②适当增设娱乐场地和咖啡厅等休闲场所;③增建渔女文化展览馆和后山上山歇息亭榭;④重新规划停车场及合理设计游客引导线路;⑤加大情侣中路在渔女景区路段的市政建设;⑥加强渔女雕塑海廊的安全防护及保护措施;⑦改造工程少破坏或不破坏自然山体。
图1-珠海渔女雕塑与渔女景区的地理位置及现状
图2-珠海渔女景区基地平面布局现状
图3-珠海渔女景区建筑现状及停车场现状(图片来源:照片为作者自摄,地形图由设计院提供)
图4-珠海渔女景区功能结构分析图(左),交通流线分析图(中),景观空间分析图(右)
图5-珠海渔女景区总体规划图(左),规划总平面图(右)
图6-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方案设计(上左),建筑规划(上右),建筑风格(下右),建筑景观(下中),停车场(下右) (注:部分设计资料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珠海分院提供)
4 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设计
4.1 改造方案优化选择
4.1.1保留与改建:保留原有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建,功能重组,并根据调研意见对原始规划功能进行还原,建筑外观进行景观化改造设计时体现岭南滨海风情。相对而言此方案造价会低,但功能难以完整完美化。
4.1.2更新与扩建:对原有旧建筑进行功能改造和室内外装饰更新后继续使用,根据调研意见的需要进行扩建,增加使用功能空间,新旧建筑在功能和风格上协调统一。此方案新旧功能叠加整合成一体,使旅游配套各功能得以完善完整化,但造价较前者高。
4.1.3放弃与重建:放弃现在无法发挥其原始规划赋予的功能的旧建筑,重新规划停车场,并推平旧建筑后重建,合理布局,建筑风格特征突出岭南风情特色。此方案在平面功能和立面景观上能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造价较前二者皆高。
4.2 景区规划设计
4.2.1 总体规划设计
4.2.1.1 功能定位:珠海渔女景区旅游配套服务——以旅游观景及其旅游停车服务为主,商业配套服务为辅。
4.2.1.2规划分析(图4):①功能结构分析——本着动静分明又可相互渗透的原则将景区分为游憩区、商业区、环卫区、停车场四个功能区并以游览主线串联各功能区(图4左);②交通流线分析——整改旧停车场,“人车分流”组织景区各功能区的交通流线,重点突出游览主线的客流合理引导(图4中);③景观空间分析——景区依山傍海,各景观点自山向海呈阶梯式布局,山体景观和滨海景观有机结合(图4右)。
4.2.1.3总体规划(图5):①改造原有停车场,重新规划停车位,增加下客站点,抬高人行地坪,人车分行,人流与商业结合,营建安全人行环境;②对原有(商业)建筑进行修缮和加建,增设独立对外的公共卫生间,保护自然山体;③重建观景台。
4.2.2建筑方案设计
4.2.2.1建筑设计理念:尊重生态自然,保护山体环境,传统与现代并存,保留与突破结合,重现传统岭南建筑特色,配以园林景观,创建岭南滨海风情景区建筑(图6上左)。
4.2.2.2建筑规划设计:景区建筑均采用1-2层的低层建筑,与山体坡度结合,依山而筑(图6上右),不破坏山体环境并设计通往山顶观景台的上山绿道。
4.2.2.3建筑风格设计:在保留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岭南建筑形态,融入玻璃、钢结构等现代元素(图6下左),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全新的岭南建筑风格。
4.2.2.4 建筑景观设计:建筑依山势呈退台形式布置,结合传统岭南建筑风格,配以园林造景,内则形成园林景观(图6下中),外则是渔女雕塑和美丽香炉湾城市景观。
4.2.2.5停车场设计:景区东侧为商业配套服务区,西侧为重新规划设计的停车场(图6下右),入口设在西北侧,依调研数据设有大巴、中巴旅游车车位和小轿车车位。
5 结语
我们希望渔女景区能有一条岭南风情小街,饿了能尝尝小吃,渴了能品品茶,累了能歇歇脚;我们希望游玩时不再担心有汽车在身后掠过,也不用为停车问题烦恼;我们希望闲暇时能登上观景台俯瞰香炉湾的海城美景和香炉湾畔珠海渔女的独领……
参考文献:
[1]陆波. 傲立海畔——雕塑家潘鹤应珠海市委之邀装点江山[J]. 美术学报,1998(01).
[2]芮田生.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3]胡绍学,陈曦,宋海林,张维功. 烟台近代滨海景区城市设计实践[J]. 建筑学报,2005(02).
景区总体规划设计范文2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夜景观重视不够,一到夜晚城市环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杂乱,这正是忽视了它们在夜间的表现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 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 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 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 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 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 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 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景区总体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037-02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化环境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景区核心区域,作为未来临潭县的龙头景区,其规划开发与保护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冶木峡景区现状分析
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所在的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距离镇中心2km,距离省会兰州154km,距离甘南州首府合作市90km,距离临潭县城87km,有省道311线通往康乐,临洮,直至兰州。景区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镇地处山谷地带,境内群山叠嶂,青松滴翠,绝壁耸立。主要景点有老虎口、天然巨型卧佛“将军睡千年”、喜泉飞瀑等景点。
2.设计策划
冶木峡景区旅游资源的一级市场主要是兰州市及周边城市,对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多属偶尔到达,因此,寻求新的客源目标,有效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是冶力关景区旅游客源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2.1规划理念
2.1.1“逆向规划”理念
改变规划中最先确定什么地方可以建什么的传统思维定式,采用首先确定什么地方不允许,不可以安排建设的限定,然后再进行规划的科学方法。“逆向规划”就是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和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湿地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保护恢复湿地系统,保护整体景观网络等。
2.1.2更新理念,体现3N理念
21世纪旅游消费的大趋势正从“3S”(Sea大海、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转向“3N”是Nature(自然)、Nostalgia(怀乡)、Nirvana(涅)。推动“原生态的3N圣境”,通过重返自然和返璞归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的情操得以升华。
以恢复原生自然风貌,鲜活的峡谷风情,宜人的接待环境为主线,不仅是新时期规划新思想的客观要求,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动向,也是本次规划中需紧密结合的要素。
2.2以绿色为背景,以坡地为特色,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策略
2.2.1强化坡地应用
依托坡地北高南低的起伏地形,设计各类休闲、娱乐、商务、居住、健身功能设施。休闲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时尚亮点,强化品质和特色,建筑选型上要展现当地民俗特色。
2.2.2绿色的要求
以峡谷和森林为背景,依托山水大力发展漂流等探险健身项目、登山步道系统等设施,适度开发,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维系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项目拥有良好的视线和环境景观。
2.2.3疏密有致的开发
项目开发既要考虑旅游环境品质,又要兼顾土地的利益,因此,在规划中,要按照合理的开发方式进行,在北侧坡地功能区范围内采取低密度别墅和酒店宾馆形态,按照开发时序,实现有序过渡开发。
3.总体规划
3.1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将这个景区划分为四个功能片区,即休闲娱乐度假区,规划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板块;滨水娱乐和极限攀岩运动区,规划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体验区段,给游人创造征服自然的体验感受,同时结合场地自然景观特征,设置以听觉、嗅觉为主的特色旅游体验;滨水休闲体验区,规划滨水休闲项目,如亲水平台、喜泉野外宿营等,打造以触觉、味觉为特色的旅游体验;山水幻境观景区,规划考虑过境交通的干扰,规划此区段以视觉体验为主,设置展现当地民俗文化和自然风景的情景剧场。
3.2旅游产品策划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特点,冶木峡生态养生旅游区旅游产品初步规划为三类产品,启动产品,以峡谷溪涧原始生态漂流子系列,通过整治河道,突出峡谷两岸自然原始风光,使旅游者既感受漂流的奇、险,又集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基础产品,依托绿色峡谷奇观,满足大众化观光旅游需求,相应产品主要有奇山异石生态观光、高原山地生态观光、森林生态观光体验、峡谷溪流生态观光体验;特色产品是依托绿色生态环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满足中老年高端旅游需求,主要产品有环境养生产品和风水养生产品等。
3.3旅游线路
省道311将作为旅游景区内部道路使用,游客从入口开始可分别体验徒步行走、水上漂流、空中索道、马车、电瓶车等不同的游憩方式。生态迷人的冶木峡让游客寻找山谷间的美丽,尽享峡谷中的乐趣。
景区总体规划设计范文4
1、各种技术经济指标要齐全,800字以内设计说明。
2、总平面位置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齐全,图面符合制图规范;
3、主干道临街建筑、风景区建筑要有两个方案,彩色透视图。重大工程要有模型。
4、建筑所在地环境彩色照片十张。
二、图签要求:
[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1、设计、审核应签名齐全;
2、加盖设计单位印章。
三、必需具备下列条件:
1、计划文。
2、定点文。
3、结合同鉴证的设计委托书。
四、核对定点文:
1、下列设计参数要符合定点:
尺寸线、沿河距离、沿山距离、道路红线、容积率(或建筑面积),建筑高度。
2、设计建筑外框与周边建筑物、构筑物间距要符合规划规范、消防规范、人防、环保及卫生防疫要求。
3、使用性质符合计划文、定点文要求。
五、平面设计:
平面功能不能违反设计规范(如住宅不能有暗厅、暗厨、厨房面积不能小于规范最低限度等)(弹性指标)。
六、立面设计:
1、色彩要与环境协调。
2、造型要与环境协调并具有桂林地方特色(弹性指标)。
3、平屋顶第五立面有绿化措施(弹性指标)。
七、主干道风景区进行会议审查的报送缩小八开全套图纸及设计说明12份(含彩图)。
规划设计审图标准
一、三公顷以上规划设计审图标准
1、审查规划的设计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外地单位是否已在我市办理有关注册登记手续。
2、审查规划(含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及深度要求"。
3、审查规划用地和规划建设性质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规。
4、审查规划范围内交通系统(含动、静态交通设施)及其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是否符合交通规划及有关规划、规范、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5、规划用地平衡指标是否符合相关的国家设计规范。
6、规划范围内管线设置与城市管线衔接是否完善、合理并符合有关技术规范。
7、审查规划设计是否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的要求,是否依照国家、区、市有关规范、规定布控各项公建、配套设施及绿地,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8、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
二、三公顷以下(含单体建筑)规划设计审图标准
除参照三公顷以上规划设计审图标准外,要突出如下要求:
1、主干道临街建筑退道路红线要求:
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退道路红线4米以上,底商住宅退道路红线3米以上,住宅退道路红线2米以上。
2、临江河建筑退河岸要求:
漓江:城市(岳山至南洲河段两岸)段退30米,郊区段退50米。
桃花江、小东江、訾洲河、相思江、宁远河、南溪河、榕杉湖、桂湖、八角塘、月牙池、隐山西湖、芳莲池、铁佛塘及各公园内湖塘水面,其周围15米范围内为非建设区。
3、靠山建筑距山脚距离要求:
除总体规划规定的保护范围以外,第一排3层(9米)以下,间距8~10米。
4、建筑体量控制、普通建筑:
住宅长度不超过50米,厂房一般不超过60米(特殊工艺要求除外)。
5、建筑正面间距与高度之比,按桂林市规划管理办法的有关标准执行。与相邻单位建筑物间距,要求在自身用地范围内退够规定间距一半的宽度。
景区总体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生态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森林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重视,在森林环境中,不仅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且一些针叶林,含有大量的氧离子,能消除人们的精神疲劳,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森林公园的概念及规划分区
1.1森林公园的概念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2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分区
森林公园的规模与特点不同,其组成部分也有所差异,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游览区、旅游接待区、休疗养区、野营区、行政管理区、集中配套区、商业服务中心、农林园艺场等。
(1)游览区。这是森林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风景点比较集中,是具有较高的风景价值和特点的地段,游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一个风景区由许多游览区组成,各游览区的景观主题应各有特色。可以山景为主,以突出山峰、山洞的游览主题;可以水景为主,以突出瀑布、溪水、水潭等游览主题,可以文化古迹为主;可以植物为主,以观赏富有特点的植物群落或古树为主题。
(2)休疗养区。许多森林公园中设置了休疗养区,并成为风景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旅游为主的风景区中的休疗养区,是专用地段,应与一般游人有所隔离,避免相互干扰,但也要有相应的商业文娱设施。
(3)服务中心。除分散的服务点外,森林公园应有数个商业服务设施较为集中的区,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服务。布局要与风景配合。
(4)行政管理区。是森林公园中行政管理机构集中的地段,与游人不发生直接联系。
(5)集中配套区。此区为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及家属的集中居住场所,一般常和管理机构结合在一起,而不宜和旅游者混杂,以免相互干扰。
2.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一般包括森林公园基本情况介绍分析、总体布局和景观规划、服务及基础设施规划、保护工程规划和组织管理、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五部分。
2.1基本情况介绍分析
基本情况介绍分析是对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与说明,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生态环境、风景资源评价、开发建设条件分析和客源市场分析等,其目的是提供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与数据。
2.2总体布局和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是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骨架,明确森林公园的艺术构思、总体意境和空间布局;景观规划包括景观景点规划和植物景观规划,主要是进行景点、景物和植物景观的设计。
2.3服务及基础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规划主要是根据预测的游客规模,布置住宿、餐饮、商贸和娱乐设施,确定它们的规模和位置;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是各级旅游道路布设,供电、给排水的管线布设和设备选择,广播、电视等设施的安排等。
2.4保护工程规划
主要是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内容有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旅游安全等,其重点就是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根据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有时要做环境影响评价。
2.5组织管理、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明确组织管理的形式,进行森林公园建设的投资概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最后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直接影响着森林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评价与满意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是决定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是森林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
3.节约型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
在整个森林公园建造项目中,如何有效保护原有场地中的植被,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生态恢复?如何使建设和使用对原有场地干预最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1生态保护
(1)从整体出发,将植被“斑块”完全保留并相互连接,将其提升到生态恢复的高度。
(2)全方位立体的的生态保护,即不仅仅关注植被保护,而是将动物的保护也纳入其中。
(3)主动保护。根据人的行为轨迹,划分出人流密集区和罕至区,将人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其它地块得到保护。
3.2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学是专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与机制的学科。生态恢复设计是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无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
3.3设计方法
3.3.1绿色基底的搭建
通过对基地内原生植被的严格保护,结合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措施,我们得到了一个具有生态梯度的,由旱生植物逐渐向水生植物过度的植物群落;其内部原有自然路网的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对基地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对场地加以因地制宜等园林手法的设计,便使得一个蓝绿交融的基底遍呈现在眼前。
3.3.2“浮岛”的概念
经过对原有路网及人流疏密区域的研究,从游人对公园休闲活动场所的需求及生态保护修复的要求出发,可以提出“浮岛”的概念。
“浮岛”设置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占地面积根据休闲功能与主题不同而大小不一。它的基本模块从场地肌里中提取而来:利用河滩地上的大卵石围合出“浮岛”的领域;利用金属石笼矮墙和丰富的植物材料围合活动空间;船甲板式的木铺装与清水混凝土形成对比。这些漂浮在“绿色海洋”之上“浮岛”与漂浮在河沿岸的岛屿遥相呼应。
3.3.3叠加与共生
将“浮岛”与蓝绿交融的原生基底相叠加,使“浮岛”漂浮在基地杨树淡淡的色彩与简洁的形式之中,体现了我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
3.4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演化动态的学科,由于其拥有较成熟的景观空间格局的测定、描述以及统计指标体系,因此景观生态学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对森林公园进行规划。
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资源分布一般呈现出点、线、面的空间格局关系,这种关系符合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成,在森林公园中,功能分区规划、旅游道路规划和植物景观规划的结果将会影响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旅游道路不合理,所形成的廊道网络导致景观破碎化,功能分区中游乐区、接待服务区等区域的人为活动造成明显的生态干扰过程,植物景观设计中人工林的营造将会改变森林公园原有的景观格局,它们是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为问题,由此引出的其他生态问题进一步造成了生态旅游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等诸多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规划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
5.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事关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广大群众的幸福安康,在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文化和艺术品位等因素进行设计,并且设计要突出主题,科学配置,统筹协调,为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景区总体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发展 跨江发展 钱塘江时代
引言
杭州之美,首在西湖。西湖风景乃真山真水的风景,是质朴、开放、明快的风景,是尺度宜人、贴近大众的风景。西湖山水同城市有着和谐的关系——城以湖美,湖以城壮。杭州城居民的生活起居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从古到今,杭州的生活便是围绕着西湖的,杭州原有的城市中心也是依托西湖而成。这样环山抱水的生活也是让许多城市颇为艳羡的。但是西湖地方区域小,也限制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一、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发展历程
1.政策完善过程
杭州市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考虑跨江发展,但是由于南边钱塘江的对岸是萧山,虽也属于杭州地区,但毕竟不是市区范围。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经历了一次行政区域上的划分。当年,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和余杭区,使市区版图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一份酝酿长达十年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编制完成火热出炉。在该规划中,杭州首次以书面的方式提出了城市发展方向,即: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同时,提出了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由此,杭州迈出了从西湖走向钱塘江的第一步。
2002年,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建设用地跨江南下,疏解老城;沿江东进,建设新城;西进北上,发展旅游,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发展格局。
2005年,杭州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网络化大都市的概念。
2.杭州跨江发展规划回顾
自1999年开始杭州市规划局委托设计院陆续编制过针对沿钱塘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有:
a.《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招投标汇总方案》及成果报告1999-2000
b.《复兴4号地块建筑高度景观分析》2002.12
c.《杭州市滨江沿江地带景观设计》2003.11
d.《杭州市萧山“钱江世纪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06
e.《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2003.12
f.《京杭运河江河交汇处城市设计》同济大学2005.01
g.《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城市设计》在编
h.《钱江新城二期控规方案(招标)》2005
i.《杭州市复兴地区十七号地块(凤凰城)空间分析》2003.12
j.《中国?浙江?杭州市滨江区江滨地区城市设计》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
k.2005年4月12日王国平书记对我局“关于杭储出50号地块有关情况的请示”(杭规[2005]33号)上,做出“请市规划局牵头,滨江、萧山、下沙、钱江新城参加,对钱塘两岸的景观及天际线设计再作研究。”的批示。
l.《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5月。
正是由于一轮轮的反复论证、一层层的规划实施,钱江两岸发展逐渐形成规模,整个杭州由西湖迈向钱塘江。
二、跨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路桥建设
根据钱江两岸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土地开发特点,充分考虑夹江多元化发展对交通体系的特殊要求,结合地块开发的规模、性质等综合评价,为沿岸的发展重点定位提供依据。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机动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内其他跨江发展的城市如武汉、上海等地的情况来看,跨江交通联系一直是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之一。
杭州市目前有越江通道6处,分别为钱塘江大桥、钱江二桥、西兴大桥、复兴大桥、袁浦大桥和下沙大桥,共计车道数34条。钱江二桥、袁浦大桥和下沙大桥为高速公路桥,主要承担城市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钱塘江大桥、西兴大桥和复兴大桥为城市道路桥,主要承担了城市跨江交通和部分对外交通,其中西兴大桥和复兴大桥目前承担了城市跨江车流量的绝大部分,交通负荷较大。
根据规划,钱塘江上共建十一个公路及道路越江通道,分别为钱塘江大桥、钱江二桥、西兴大桥、复兴大桥、袁浦大桥、下沙大桥、浦沿大桥、九堡大桥、江东大桥、杭州湾萧山通道和庆春路越江隧道。
在规划的十一处通道中,高速公路越江通道三处,分别为袁浦大桥、下沙大桥及杭州湾萧山通道,它们主要承担以过境客货运为主的交通。城市道路越江通道八处,共同承担两岸的客货运交通及部分出入境交通,从这八处通道性质上分析,庆春路越江隧道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城市主干道,钱江一桥也将作为主要越江通道,而其余通道则是作为城市快速路,是“三纵五横”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铁建设
根据《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远期将建设5条轨道交通线路,远景则由8条轨道线路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考虑四条过江通道,分别是1、2、5、8号线,其中1、2号线采用隧道方式过奖,5、8号线采用桥梁方式过奖。
地铁是跨江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杭州的地铁规划将钱塘江两岸的距离一下子拉近,大大的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三、规划案例研究——《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1.研究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上游起于萧山区闻堰镇,下游北岸至与海宁交界处,南岸至与绍兴交界处。北岸长约50公里,南岸长近100公里。主要涉及萧山闻堰、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江区沿江区域、复兴地区、钱江新城区块、江河汇流区、钱江新城二期区块、萧山世纪城、下沙经济开发区以及钱塘江滨江湿地保护区。
特点:建设主体多元;有钱江新城指挥部、萧山区政府、滨江区政府、下沙管委会、之江度假区和西湖风景区,几乎每个主体都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2.景观规划
沿钱塘江两岸形成开放大气的城市景观面;钱塘江沿岸从风景区自然景观、六和塔、白塔、钱塘江大桥等文物古迹保护、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沿江两岸建筑群的相互呼应等方面出发,体现不同的风貌特色;
沿钱塘江两岸形成以江滨城市新中心、未来城市商务中心为开放大气的景观序列,处理好建筑景观、跨江大桥和生态轴线之间的关系。
结合杭州城市跨江发展战略,通过对设计范围周边与内部景观特色的分析,将整个沿江地区环境风格定位于:力求创造一个高质量、高品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滨水城市轮廓线,重点突出、激动人心的滨水节点,连续的开放空间、无阻挡的视线通廊,展现杭州城市未来发展、大气开放的旅游城市环境面貌。
3.规划意义
a.首先,从城市总体规划的高度来认识:
是城市总体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正是因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才使钱江两岸成为未来20年杭州城市发展建设的主战场。而钱江两岸景观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东扩措施的实施,好的城市景观可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反之,则可能形成障碍。
b.是提升城市景观水平最重要的机遇
就本轮城市总体规划而言,钱江两岸是能够对杭州城市景观整体水平和档次产生重大影响的独一无二的地段。而当前是这种影响的独一无二的地段。而当前是这种影响开始作用是最关键的时期。
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为这种升级提供了机遇,钱江两岸的发展规模和所承担的城市功能,都是其它任何地段无法比拟的,同时钱江两岸的投资建设已经越来越热,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从空间而言还是时间来看,这是提升杭州城市景观水平最重要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