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医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1
1.1人性的内涵与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属性。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关于人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一曰性善,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自私、贪婪、欺诈和残暴等;三曰无善恶,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世上既没有绝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善。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不管人性善、性恶,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或使人向善。[2]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卢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3]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1.2医学人性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医学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认识、理解、关爱人,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会关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怀。我国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之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的仁者情怀;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病人情感关照。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前已述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正是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长期以来,医学界也出现了“技术至善论”,高等医学教育也遭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出现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的培养。于是,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职业技能训练。事实已经表明,忽视了医学所蕴涵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医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当下医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专科化消解人的整体性,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殊不知,医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4]如果医学技术不以人文精神为其进行价值定向,它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学会“如何做事”的医学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学会“如何做人”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4]它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熏染与浸润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对医学生的态度、观念、精神进行教化,对医学生的行为进行归训,塑造和提升医学人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和先进诊疗技术;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等,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用医学人文教育消解医学过度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抵御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与侵害,重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平衡。为此,《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通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的协调发展,使得“专家”不只是流于“专技”,而由“专技进乎道”,重塑医学的德性与灵魂。
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路: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资源
如上所论,提升医学人性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建医学生内心崇高的生命意识和道德法则,使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医术与医德并进,这既是医学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点上,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性、提升医学的人性自觉,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为了避免目前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和外在化的倾向,医学人文教育应深入医学、置身医学,与医学融为一体,使医学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医学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将不再是附加于医学的,而是医学自己的。
2.1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使医学生的医技充满人性关怀
医学不仅是关乎人的科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这就决定医学人文不仅涉及人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这些学科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医学专业的学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又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笔者认为,以医学为核心对上述人文社科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台北医学院开设“医学与艺术”课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逻辑概念,美学范畴系统中之“美”“丑”“崇高”“悲剧”及“喜剧”,艺术、音乐、文学创作与医学的关系,天才之悲剧,莎士比亚作品内的医学,红楼梦里的疾病及影响,三寸金莲———从妇女的足痛到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屈原创作的源泉———抑郁症,曹操的头痛与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创作心理,贝多芬的耳聋,严复的气喘病与返本复古,宏通的心灵世界等共16讲[5]。试图以医学为主线,用伦理、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等方法探寻人性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等,以病人和社会为主线,将医学伦理、卫生政策、医患沟通、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文化多样性等内容整合起来,开设“医生、病人与社会”跨学科课程,其目标在于发展同病人相关的技能,并在医疗实践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6]这种打破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的方法、概念审视所学专业,达到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的作用。鉴于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师资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开设这样高度综合的课程有较大的难度,可开设适度交叉、综合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文学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讨论,使医学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乐、疼痛,治疗、康复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理解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维护尊严的人文情怀,唤起他们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形成惠民济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2.2充分挖掘医学内涵的人文元素,“以医载道”,使医学生医术与医德共生共进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2
从反面角色的角度分析,到底什么是大众认同的“善良的标准”“道德规范”和“社会正义”呢?事实上在伦理学的研究中,定义“人性”和“道德标准”就阐明了在人本主义伦理学中的学术方向。人本主义伦理学中关于人的自然本性“自私”和社会本性“无私”之间的讨论延续了几百年,在此将“自私”称为人的自然本性,以及将“无私”称为人的社会本性也有待商榷。在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内,没有明显的定义反面角色的概念和归属。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其实也是很难界定“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之间的人物定位。但是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启发性的社会意义,所以在此探讨艺术创作中的反面角色背后延伸出来的伦理学意义就非常必要。
二、人本主义伦理学架构反面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贪婪、残忍与自私论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中没有明显的反面角色和正面角色,这部电影很好地注释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一个人物角色的背后都掩藏了一段或灰色或无奈的故事。十二位由抽签选出的陪审员在剧中可以定义为正面角色,因为他们肩负了公平和正义,有权决定违背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准则或者是法律规范的人物的命运。从这个角度分析,陪审员被定义为正面角色,而车臣男孩被定义为反面角色。但是事实上影片为观众展示了非凡的艺术创作,观众根本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反面角色。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在社会尊重感和客观职位的背后都有一颗强烈的“私心”:第一位陪审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投出了一张挽救车臣男孩的反对票,他的科研成果被国家漠视、他的微薄收入被老婆抛弃、他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落魄被火车上大多人定义为疯子,只有一个火车上的单身母亲理解他是有价值的生命。
人本主义伦理学认为:自我中心构成了全部幸福的出发点,爱自己和爱他们是不冲突的,尊重自己的完整性与独立性,热爱和理解自己,是可以与热爱、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爱我自己与爱他人有着内在联系。火车上的单身母亲用“爱他人”实现了爱自己的幸福,而第一个陪审员用“爱他人”挽救了车臣男孩的生命。但是在某个生活细节上的表现,他们展现的贪欲可以用人本主义伦理学解释为“爱自己”,而且“爱自己”和“爱他人”是不冲突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很好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促成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带来的精神迷茫。另一位陪审员曾经做过8年的墓地主任,他与墓地老太太和挖墓人合谋演出了不计其数的骗局,这里“自私”不能等同于“自爱”,因为他们只从能否从中获得好处这个角度观察,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脑后,无视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所看到的只是他自己。这样的自私被定义为一种恶行表现,贪欲、良知泯灭和掠夺让自己失去了“自爱”和“爱他”的完整性。尽管这个陪审员说他用这些钱修建礼拜堂、施舍墓地外的流浪汉、在自己的家乡修建学校,而且学校里有健身房、校车、带液晶显示屏的电脑机房,并声称只要有学校,没人在乎钱是从哪里来的。人本主义伦理学解释这种“自私”非“自爱”的人变得异常空虚并屡遭挫折,他必然是不愉快的,并忧心忡忡地企图从生活中获取他在巧取豪夺中所失去的满足。表面上,他对恶行做出了补偿,实则是缺乏创发性的爱的能量。因为暗恋死者,那位中年女人作伪证;因为地产开发商对利益的驱动,他忘记了死者是曾经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作出过流血牺牲的军人;继母因为自私,无视继子被家庭暴力殴打的现实。剧中每一个堂而皇之的社会角色用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观点均可以定义为反面角色,因为他们对利益的追求超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爱发展到极端就成了自私,并无视他人的发展需求。
(二)孤独的良心与自我呼唤《这个杀手不太冷》剧中杀手里昂与“坏女”马蒂尔达来自两个不同的孤悲家庭,两颗孤独的心灵走到了一起,我们很难界定谁是影片的反面角色,正如人本主义伦理学对于“自私”与“自爱”或“无私”与“他爱”之间的探究。人性的多面性必须结合伦理学研究才能做出多面性的解释。人本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生活在市场经济中,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商品而已,他已从他自身中分化出去,这正如某种商品的出卖者从他所想推销的商品中分化出去一样。他关切自身在市场上的成就,他专心致志地把自己塑造成为能被雇佣的主体,塑造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能赚到大钱的商品。杀手里昂自从19岁跟随父亲踏入杀手生涯,经验老到、干练有效的业务素质,让里昂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赚取好价钱的商品。反面角色是否有良心,他们的良心受何种力量支配,人本主义伦理学对良心做出了精妙的分析,区分为极权主义良心和人本主义良心。极权主义良心解释为:所谓好良心就是一种会使外在和内在的权威感到高兴的意识,所谓坏良心则是一种会惹权威生气的意识。好良心会使人产生幸福感,因为好良心意味着受到权威的赞许;坏良心使人产生恐惧与不安,因为与权威对着干,有被惩罚和唾弃的危险。而人本主义良心解释为:良心是自己的心声,是不受外界的权威支配的,所以良心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反应。当然这两种观点都属于人本主义伦理学。里昂不断地从老托尼那里接受新业务,挣钱后将钱交给托尼保管,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旅馆内独坐在沙发上睡去。自从做杀手后他从来没有在床上睡觉,因为他觉得在床上睡觉有恐惧感,难以入眠。里昂惟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为他的绿色盆栽清洗和浇灌,但是这个盆栽犹如里昂自己的生命漂泊在世间,没有生根的机会。
里昂单调有序的生活是依靠老托尼运转的,当里昂为了救马蒂尔达破坏了极权主义良心所能允许的秩序范围时,他挑战了权威,最终被老托尼出卖,受到惩罚。人本主义伦理学将里昂的激变称为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因为他挑战了权威。因而,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只不过这种良心的定义需要结合反面角色自身的处境加以考量,杀手里昂是黑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同时他又塑造了黑社会一幕幕血腥的场景。用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观点解释,就是里昂用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挑战权威,尽管他自身也是极权主义秩序的维护者。他不得不承认,当他竭力争取世间的财富、不顾一切地使自己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赚取好价钱的商品时,他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丧失了自我,也就是说杀手里昂已经丧失了人本主义良心。从他开始杀手生涯到遇到小女孩马蒂尔达之前,他只具有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好良心”,也就是顺从权威的意识,完成一次次的杀人交易;当马蒂尔达以“女人”的身份闯入里昂的生活后,他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他开始珍惜生命和自己的“女人”,所以最后时刻他开始转变用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挑战权威,维护他的女人和生命价值。当然他受到了权威的惩罚,最后时刻倒在血泊中逝去。因而,剧中的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但是如何提升反面角色的内质塑造呢?必须将角色与伦理学建立关联,用伦理学知识架构反面角色的内质,才能让反面角色展现“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反衬正面角色。
(三)暴力行为与角色定位反面角色似乎离不开暴力因素,甚至暴力美学成为电影界颇具分量的表现形式。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创作了很多血腥极端的暴力角色,每个角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伦理故事。人本主义伦理学对角色之间的暴力行为有很清晰的分类,譬如两个习武的角色之间的打斗属于娱乐型暴力行为,是不带有任何病态性质的暴力行为,行为的目的在于显示技能,而不是为了破坏,它不是有仇恨或毁灭的动机所引起的。叶问与弟子们或与其他武馆师傅们的武艺切磋属于此种类型。但是叶问为了捍卫自己或民族的生命与尊严,所采取的对立行为则属于反应型暴力行为,它根源于恐惧之中自然形成的行为。《沉默的羔羊》中见习生克拉丽斯进入地窖中与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对立行为也属于反应型暴力行为,她的暴力行为源自随时可能被野牛比尔杀死的恐惧意识中。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前两种暴力类型基本属于正面角色的表现行为,叶问和克拉丽斯都是影片中的正面角色。《沉默的羔羊》中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在临时管制的监狱中将送饭的两个狱警杀死,并将其中的一个狱警像耶稣一样悬挂起来。汉尼拔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他的暴力行为已经超出了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理,这种行为不具有防御作用,人本主义伦理学将其定义为报复型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类型是典型的反面角色行为。《沉默的羔羊》剧中还有一位更加残忍的反面角色———野牛比尔,他是一个变态的杀手,极端地痴迷于用女人的皮肤缝制女性衣服。他杀死一个又一个身穿14码衣服的女孩,将她们的皮肤剥下来缝制那件带有菱形图案的裙子。人本主义伦理学将这种行为定义为补偿性暴力行为,这种行为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行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用破坏自己或别人的生活来超越生活,它的根源就是在于人的无能,它是为补偿这样的无能而采取的一种暴力行为。很显然,野牛比尔是一个有心理阴影的变态杀手,他暴力行为反映出在他幼年时代不和谐的伦理梦魇,他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活动完全是对生活进行有意识的主动破坏,一个不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只想进行破坏,对于这些人来说,生活已经否定了他们本来可以明确表现出来的人的力量,他们需要的必然是破坏。补偿性暴力以病态的形式取代生活,反应型暴力则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补偿型暴力是反面角色所为,而反应型暴力是正面角色所为。
三、结语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医学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就要让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医疗纠纷,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信息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己任,是培养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业。从本质上来讲,医生是通过与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职业,这就要求“救死扶伤,体现人道主义”等基本的职业理念必须体现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素养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有较高的医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呢?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
想要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精通本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力图接近本学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学术水平进行教学,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惊讶,都会影响学生,都在随时随处地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同样教师本身的人文修养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甚至衣着都会有人文素质的映照。所谓“为人师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传较易,身教甚难,因为身教需要教师本人与所教之物的和二为一,需要教师不仅能“知道”,而且能“体道”。故教师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关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本身的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教育关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说医疗器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在医疗器械已经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的今天,还要继续强调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医生不是机器,医生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手艺活。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和机器本身能解决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事件,有许多是由于医生的素质较低引起的纠纷,其中有些是与医生的技术素质有关,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医生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医疗工作是关乎人的生命的职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诊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庸医害人,会贻误生命,而对人的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价值导向,树立理想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用于实际,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这其中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好医学,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要防止由于知识的不正当运用和误用给人们带来不幸。医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能沦落为“灵魂的空场”,否则必然会在这种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作为医学教师,应时刻把传授学生善与恶的概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境界和争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例,也是当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是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无人道的人体“科学”实验。尽管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人民不应停止反省。
四、严格规范,杜绝虚假行为
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正因为如此,它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就拿临床诊断和治疗来说,对一个病症必须用理论知识考虑全面,如果由于知识片面或者仅凭想当然以及不严格遵循治疗原则而进行诊疗,都可能对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然而现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却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情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实验马马虎虎,实验结果弄虚作假,表现在实习阶段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主观臆造,临床操作图方便快捷。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这样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学坏。’对于医学教育我们更应该以严字当头,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润铃.实施医学规范教育,抓好医学生教育与管理[J].安徽医药教育,2004,(2).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4
1回归人文是当代医学面临的迫切课题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医学由于遵循生物医学发展模式,其人文性的日益淡薄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批评。无论是就现代医学的诊疗思想、许多诊疗技术的实际运用,或是从保健政策的宏观决策与医院管理的某些举措,还是从眼前持续紧张的医患关系来看,强化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文性,不仅是广大患病人群和全社会对医学的期求,也是广大医学专家和人文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医学如何回归人文,医疗保健服务如何增强对病人的关爱,如何使医学成为一门充满人性的医学,要从多方面着手,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它涉及卫生保健政策对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等问题的正确处理;涉及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如何体现对病人关爱,革除那些在病人与医院、病人与医生之间破坏和谐关系的种种陈规旧制;当然也涉及医生们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如何强化对病人生命与健康负责的职业良心和尽心尽力的努力。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或者说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方面,是如何改变生物医学自身对人、对生命尊严的冷漠,是如何改变“现代医学本身改变着运用医学的医生的人格,不断夺去医生对生命的尊严观”[1]97的特质。因此,探索医学如何回归人文,如何改变现代医学某种对人性冷漠的属性,恢复医学以往那种闪耀人性的光辉,促进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的结合,既是医学专家的追求,也是医学人文学者的期盼。从人文学者的角度看,所有一切医学人文学的努力,其中包括加强和改善医学人文学的教学,开展有关医学人文课题的研究,组织医学人文学术交流,其最终指向仍是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促进医学科学的人性化。所有一切医学人文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仍是医学专业实践,并且也只能是医学专业实践。这就是说,医学人文的教学成果,医学人文研究的价值取向,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仍是只能通过医学专业的人性化,通过医生们人性化的诊疗服务,才能给病人带来福祉;医学人文学并不直接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是通过医生们的诊疗实践实现的。因此,医学人文学者不能满足于几门人文课程的开设,不能将医学人文停留在学术层面和讲稿层面,虽然搞好人文教学和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也是医学人文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当代医学人性冷漠的根源
促进医学与人文的结合,首先要弄清楚医学与人文分离的症结。本来是充满人性的医学,为何在其获得科学意义的存在以后,反而总是遭到缺乏人性的批评呢?这要从现代医学的渊源与结构说起。众所周知,现代医学为了摆脱古代医学的抽象性与模糊性的缺陷,为了突破宗教神学设置的禁锢。在14世纪~15世纪整个科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下,接受了培根、笛卡尔等哲学家的实验科学方法并受到心身二元论的影响,在维萨里、哈维、魏尔啸、科赫等一大批医学家的努力下,撇开与人体密不可分的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将人体及其组织作为一种纯粹客体的物质加以研究,并且因此获得了空前的进步,涌现了无数的发明和发现,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种哲学影响下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及特异性病因说的医学思想,认为任何疾病必然表现为局部的器质性病变,都有特异性的病因引起,因而也必然有特异的方法来治疗,整个医学近几百年的努力,可以归结为寻找特异性的病因与特异的治疗方法。正是在这种医学思想的指导下,人体组织与人的整体、病与人、心与身发生了分离,并形成了重疾病、轻病人,重治疗、轻照料,重实验证据、轻病人体验,重器质的恢复、轻心理调节与支持,重技术处置、轻伦理社会思量等一系列诊疗规则,而其后果当然是对人、对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忽视以及对病人关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正如汤比因与池田大作所指出的那样:“在现代科学中,医学部门也和其它部门一样,获得业绩的关键是选择、定量化、机械化和非人格化。”[1]94“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笛卡尔以来的科学思维方法上的,科学给医学以究明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现代医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科学包含着这样的性质,即对一切事物都客观地审视,摒弃感情,用理性的手术刀解剖。因此,用科学的眼光看自然界时,自然就成为与自己割裂的客观存在。同样,当科学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上时,人的生命自身就成了与医生的精神交流断绝的客体。这当然就引起了人类生命的物质化。”[1]96这就是现代医学人性冷漠的病根。今日我们探求医学与人文的结合,期盼恢复医学的人性,须从纠正此种医学思想着手。人们在对现代医学人性冷漠提出种种批评时,常将目光指向医生,指向医院及相关的管理机关,指向推行保健服务市场化的政策和措施。的确,部分医务人员对病人不负责或不够负责的言行,一些医院的不当管理措施及不当管理,使人性化的医学蒙上了阴影,在人性化的医学上增加了灰尘。而本属于公共产品的保健服务市场化,更是雪上加霜,把本来在原质上就存在人性缺失的生物医学的弱点推向了极端,新闻界论文格式报道的因无钱支付费用发生的见死不救的惨景,极个别的医院半夜将付不起医疗费的病人抛在荒郊野岭的事例,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对医疗部门的公愤与不平。但是,医学人性淡漠的根本不在这些方面,医学人性淡漠的根本不是医生,不是医院,甚至还可以说不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而是医学自身,是现代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它的一系列的诊疗思想与理念。
3从根本上转变医疗思想
克服当代医学对人性的冷漠,不能仅限于对医生提出一些重视人文行医的要求,也不能仅限于端正医院人文管理的理念,虽然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要彻底扭转现代医学人性冷漠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医学思想着手。
3.1努力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切实推行全人医疗的理念,克服病与人、身与心、病与环境分离的医学观念,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1)在诊疗中提倡对病人的全面了解:重视病,同时也重视病人;不仅要了解病,也要了解病人,要全面了解病人。“观察病人是医生最基本的职责。”[2]108(2)对疾病的认识与判断,不仅重视对疾病的生物学的了解,同时也重视对疾病的社会学、心理行为和疾病历史学的了解。(3)不仅是要重视解除病人器质上的病变,消除疼痛,还要致力于解除病人的痛苦,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安宁的支持。(4)为此,需要探索临床医学学科的重新组合与多学科的协作的形式与方法,革除只重专科的弊病,强化心理社会支持,不断探索心理、社会支持与服务的方法与途径。
3.2探索人性化的治疗理念与方法。人性化的医疗很大程度是通过各种具体诊疗环节实现的,一些人性淡薄的医疗也常表现在具体的诊治环节上。探索改进诊疗方法,提高诊疗方法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尊严与关爱,是医学专业与人文结合极为重要的方面。(1)不断探索对症治疗与整体治疗的结合,正确处理整体固本与清除局部病变的关系、清创与维护机体的自然力的关系。(2)提倡微创或无创疗法,尽力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减少对机体不必要的干预,维护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谨慎地使用手术、介入疗法。“自然力是疾病的医生。”“治疗的目的是帮助自然的治愈力。”[2]131(3)提倡规范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相结合;提倡适宜技术,不搞过度医疗,不滥用药物,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4)重视对病人生命的维护,同时也重视病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在危重病人的治疗上尽力探索延长生命与提高生命质量相结合的方法。(5)重视对病人的照料,为病人提供全程服务与心理支持。特别是晚期病人,老年病人,这种服务应当成为医疗的主要任务。众所周知,当前病人住不上院、看不起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费用太高。那么,有没有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呢?这种负担是否仅是国家对医疗投入不足造成的呢?据《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22日报道,黑龙江省卫生厅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省两所体制相同、规模相近的公立三级甲等医院,诊疗总量、重症患者比例、治疗水平大体相当,但是2008年度的经济收入分别是19亿元和7亿元。相差竟到12亿元。这条新闻的作者要求医院要算算良心账[3]。无独有偶,2005年6月3日,辽宁省卫生厅公布了省属14所规模较大的医院单病种每例病人平均医疗费用、药品价格、医疗收费、患者满意度五个项目的调查情况,其中胃癌(没有并发症,只接受一次手术,未接受化疗)治疗在锦州医学院附属二院为8800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为47000元;单纯阑尾炎治疗在沈阳市两家大医院费用相差1700元[4]。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生物医学的缺陷为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市场反过来又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生物医学的缺陷。生物医学的缺陷与市场的结合,是通过医生笔下的处方实现的。这说明当前医疗费用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生的医疗决策所决定的,是由医生为病人治病采用的方法决定的,而这种情况又与现在的生物医学模式息息相关。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一些大医院收费相差悬殊的情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思想的体现,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办院思想的体现,即以人文的理念行医、经营医院,还是以谋利为目的行医、办院方针的体现。尽管可以在医院各种场地高挂“一切为了病人着想”的标语,尽管医生可以带着微笑服务,尽管可以在病人生活方面安排得井井有条,但这一切如果都是为了谋取高利的本质,都是为了更多的收取病人的费用,这又何谈医学人文精神?这不是什么人文精神,这是“人文秀”。医学人文的实质不是形式,而是我们的努力是否能够真正落在病人健康的实处,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3.3关注临床诊疗中的伦理社会问题。在新技术的运用、实验性治疗、临床试验、新药物、安慰剂的使用等问题上严格把关,执行相关的伦理规则,正确处理诊治中的伦理社会问题,为某些诊疗方法设置伦理底线,维护病人的生命尊严,不歧视病人,避免以往发生过的诸如手术戒毒、手术切除精神病患者少女子宫的背离伦理原则的医疗行为再次发生。
3.4重视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认真履行知情同意原则,引导病人参与治疗决策,尊重病人的自。
3.5促进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结合,提倡临床医学走出医院,进入社区,进入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对常见的慢性病进行行为干预,积极推动医疗保健与全民健康管理的结合,进而促进医疗公平的实现。此次研讨会上,南京医科大学的王锦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方华,北京玄武医院的李明,中国医科大学的王丽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张万岱、汪能平等教授的发言,就此提出了很好的见解,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应当说,自现代医学从受到人性冷漠批评的那一天开始,医生们和一些医院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克服医学冷漠化的努力。以上医学人文化的种种构想,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医院或医院某些科室的实践。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和总结医疗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医学人文化的新成果,现代医学一定能够焕发她昔日那种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辉。
4为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供平台
鉴于当前医学与人文的分离已经是生物医学一个历史时代的现实:医学专业的教学,不讲医学人文;几乎所有专业教材中,没有任何讨论伦理社会问题内容的章节,不关心医学面临种种伦理社会法律问题;医学专业刊物,没有人文的席位,不发表任何人文内容的文章;医学专业会议,没有人文的报告和论文,没有人文的声音;一些医学专业人士,将医学人文视为医学的异己与医学专业不相关或多余的事情,医学技术与人文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似乎医疗技术的运用与实践可以完全避开伦理社会问题。尽管在现时的医疗实践中不时出现一些医生关心医学人文、积极探索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的结合,但就总体情况而言,现实的诊疗体制与学术结构仍是排斥人文的。因此,突破此种格局,迫切需要构建两者结合的阵地与平台,为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结合提供机会,为两方面学者的接触提供场所。为此,在会议中一些学者建议向医学界发出如下倡议:(1)在临床学专业课的教材中适当增加阐述涉及该学科伦理问题等人文内容的章节;(2)在医学专业期刊上设置人文专栏,发表医学伦理等人文内容的文章;(3)在医学专业学术会议中开辟医学人文讲坛;(4)在内、外、妇、儿、影像等临床教学中安排适量学时的人文内容的授课;(5)邀请临床医师参加医学人文方面的学术会议,也邀请人文学者参加医学专业的会议;(6)提倡人文学者主动与临床医师交朋友,加强人文学者与医师之间的交流;(7)人文学者主动参加疑难病例的会诊和医患纠纷的案例研究。20世纪80年代,一位英国的小说家、分子生物物理学家兼政府官员查尔斯•P•斯诺发表了一本名为《两种文化》的小册子。在这本书中,斯诺以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双重身份,呼吁人文学者与科学家加强联系与合作。他认为:“整个西方社会的知识生活日益分化成两个群体”,“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在这两极之间是一条充满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是乱意和不喜欢,但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5]243“双方的相互不理解已经达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5]246他指出,这种分离及整个西方世界,尤以本英国更为明显,其原因:“一个是我们对教育专业化的狂热信仰;另一个是我们倾向于社会形态的具体化。”[5]249他认为,“这样的两极分化对大家来说只能造成损失,对人民,对社会也是一样。”[5]246因此,他呼吁实现两种科学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论文格式合,呼吁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家加强合作,加强相互交往。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当然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5]249此次会议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丛亚丽,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涂玲,广州医学院的刘俊荣,南京医科大学的孙乐栋等教授发言,也证实了从教育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分离的状况,实现两者的结合。今日摆在我们面前的医学与人文的分离与结合的课题,不也正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结合的问题吗?加强这两个社会群体的结合,为他们相互沟通创造条件,不正是促进两者结合的最佳途经么?
5提高临床医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的结合,有赖于医师们对当代医学人文缺失弊端的深刻了解,有赖于他们对人性化的医疗实践的探求,有赖于他们对医疗技术及技术结构的不断改进与革新,而这一切的基础,取决于医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文水平的医师,就有什么样的医疗人文水平的诊疗实践与服务。医师的人文素养与品格包涵的内容较为广泛,一般地说,以下几方面最为重要。首先,是对医学人文观的全面理解与认知,其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这是医学人文的基础,也是医学人文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医学人文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视生命如蝼蚁,对危在旦夕的生命没有怜悯之情,对那些带着期盼与乞求的病人无动于衷,对那些痛苦难忍、之声不绝于耳的病人路若旁人,那是没有医学人文可言的;其次,是人文服务的热情及诚挚的服务态度,对病人的亲切关怀与体贴,从言语到医护人中的一举一动,使病人感到关怀与体贴,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生命与健康的归宿感与安全感。这是医学人文的情感力与感染力;第三,是医疗服务过程中人文的执业能力。因为医师对病人的诊疗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围着病人转,都要多次接触病人,要与病人交谈,要和病人的家属沟通;要了解国家的相关医疗政策、法规与其他有关方规定,同时要了解与治疗相关的伦理、社会、法律、经济方面的知识及如何实际运用这些知识;要处理医生、医护之间的种种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就必然养成医师之方面的执业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医德认知能力,医德修养能力,危机处理能力”[6];此次研讨会上,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曹永福教授做了很好的论述,他认为医师的执业能力应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人文服务能力、和谐行医能力、依法行医能力等五方面的能力。从我们观察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以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和水平,在诊疗实践中最影响诊疗效果的执业能力较迫切和重要的是:对影响疾病与健康的人文社会因素的发现与分辩能力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力;对医疗决策中涉及伦理、社会、法律、经济问题的认知与处理能力;危重病情或某些紧急事件应变能力。我们以为,这方面的能力有无,基本上反映医师执业的人文水平的高低。此次会议上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赖永洪教授对医生执业能力的培训工作的报告,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涛教授关于医学人文管理的经验,表明良好的医院人文管理,对于促进医学的人文化与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医学的人文水平,不仅体现在医师的人文执业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还体现在医学自身的人文水平高低,而医学人文水平,又与医师的人文水平是正相关的。医师的人文素养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促进医疗技术与人文结合的能力,即对医疗技术本身的人文性的谋求与探索的能力。就当前在临床中实际运用的许多医疗技术而言,虽然它们在治愈和减轻各种疾病的痛苦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毋庸讳言,也存在改进和提高人文性的巨大空间。如目前对各种心脏病的治疗、对癌症的治疗,对肾衰、心衰、呼衰病人的治疗,对截肢病人的治疗,对帕金森综合症和其他一些认知能力消失病人的治疗,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病人痛苦挣扎的面容,都可以看到这些疗法人文关爱的不足。任何一个人文意识强烈和对病人尽职尽责的医师,都会意识到医学在这方面的责任,都会产生致力于改进此种人性不太完满的医疗技术的意愿与要求。事实上,由于一些医师们的努力,许多医疗技术已经在人性化方面做出了成效。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肿瘤综合治疗;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治疗;乳腺癌保乳治疗方法的探索;癌症晚期患者的安宁医疗(包括减轻其疼痛的三级镇痛法);糖尿病从治疗走向预防;在不影响疗效前提下尽量缩小手术切口,微创手术的广泛采用;采用llizarov牵拉成骨组织以避免截肢、重建肢体功能等等,都是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技术中的成功范例。这是医学最高境界的人文关爱,也是病人对医学最迫切的期待,我们应为此而努力。超级秘书网
6向人文科学注入科学精神
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还包括向人文注入医学科学精神,使人文精神科学化。当前在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的呼声中,我们人文学者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因而影响人文学科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以人作为主体对象的人文科学,其实“并不存在人文这种实体。只有把各学科视为主体性的不同领域,即人的存在的不同形式或载体,视为人的本质的多项规定域,才能获得人文学科概念。”[7]5人文学科是评价性而描述性,人文学科的内涵是它的价值指向,其终极旨归是作为人文本体意义的人,“人文学提供超越实用主义之上而又与宗教虚幻彼岸迥然有别的目的观与价值观,给人以安心立命的生活在之源。”[7]5“就社会职能而言,与其说人文学科是认识或实践的工具,毋宁说是借以锻炼发挥人性的场所或器具。”“人文学科与其说是教人知识,不如说是予人以自我认识;与其说它是技术,不如说是人的素质修养。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用途。”[7]6因此,人文主义并不排斥科学,也不能排斥科学,相反它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必须依托科学,医学人文学科的对象和基础是科学。因此,作为医学人文学科,只有与医学科学结合,将医学科学精神渗入其中,才能获得实在的意义,才能发挥引领医学发展方向、为医学提供社会伦理支撑的作用。这就要求医学人文学要走进医学,特别是要走进临床医学的各学科,和医学专家共同研究这些学科领域中的人文社会问题,找出人文与医学科学的交接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内容充实的、紧密与医学科学相结合的各医学人文学科。医学人文学不能空洞地、抽象地呼唤人文精神,不能抽象地呼唤对人、对生命的关爱,是通过医学科学的各种实践体现对人和生命的关爱,这正是当前我国医学人文学发展的软肋。医学人文学科能够从哪些方面吸取医学科学精神的营养呢?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课题,但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密切关注医学发展中的新观念、新成果,及时探讨各种新观念、新成果在应用中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这些医学成就所需的社会支持,并将之纳入人文学的研究范围;其次,是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中引进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一些人文课题,不仅要做定性研究,而且也做定量的研究。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别关注自然科学和历史学领域内的每一个新现象和新成就。他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8]当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面临一些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能提供数量的分析,医学人文学的信服力与吸引力将大大提高;再次,是大力提倡描述性的研究。尽管人文学是分析和批判性的,但如果我们在一些课题的研究中,引用自然科学描述性的方法,例如对一个病人诉说病史的描述,对某一医患对话进行描述,对医生诊疗活动进行描述,并以此种描述为基础进行分析,我们的医学人文的状况是大不相同的。关于人文主义的科学实验研究,也可视为人文学科引入科学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作为人文学科重要学科之一的心理学,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的研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奈(GustavTheoderFechner,1801-1887)创用实验方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的经验的历程;20世纪初,H•艾宾浩斯(1850-1903)就将实验方法应用于记忆的研究,从那时起,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开始进入实验研究的阶段;近几年来,神经生理学出现的一种有趣的研究动向,即伦理学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提出了大脑是如何决策的?在大脑中价值观是如何体现的?最近的研究表明:情感在伦理道德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引发探讨伦理学道德认知的神经科学基础。他们甚至认为,存在一种神经本质论,即大脑比基因更多的决定我们是什么。大脑能否作为个人身份的标志?这种个人身份对个人其它特征有何后果?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对伦理法律的理解?已经成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关注课题[9]。类似这种研究是否也可以成为人文科学化的一种努力呢?正确看待人文学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是关系医学人文精神要不要科学化的重要问题。一般说来,人文精神是强调非理性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驳,正是唯科学主义将理性绝对化和普遍化,而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测性等。但是,人文主义不应绝对排斥理性,不应将理性视为人文科学的敌人。其实,人文与科学并非水火不相容,人文主义并不排斥科学精神。“人文所拒斥的科学实质并非作为技术生产力的科学本身,也非这一意义下的科学赖以发生发展的科学精神,而是作为文化观念的唯科学主义。”[7]23新人文主义与旧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人文观的不同,也正在于新人文主义并不反对科学,不反对科学的发展,而且认为:新人文主义可以围绕科学建立起来。“科学是我们精神的中枢;也是人们文明的中枢。”“我们不能只靠真理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新人文主义是围绕科学而建立的原因。科学是它的核心,但只是核心而已。”[7]32人文主义当然有其不可理性化的方面,如果试图用科学精神武装全部人文学科,实现人文学科全部理性化,那无疑会妨碍、毁灭人文精神,但人文主义绝不能无条件的排斥理性。相反,人文科学的一定程度的理性化,在其可以理性化的场所理性化,将会给人文科学带来新品质,增加人文学科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比因,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896:97.
[2]卡斯蒂廖尼.医学史(上册)[M].程之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佚名.新华之义会每日电讯:压缩医疗成本要算良心账[N].报刊文摘,2009-04-09(1).
[4]佚名.医院收费曝光医疗市场地震[N].大连晚报,2005-06-14(B14).
[5]任定成.科学人文高级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董茂龙,胡大海.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10(1):126-128.
[7]尤西林.人文精神与现代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妊高症病人68例,轻、中度妊高症52例(血压<160/110mmHg、重度妊高症16例血压≥160/ll0mmHg),年龄19~38岁。
1.2治疗情况
轻度妊高症者,口服降压药物如复方降压片,利尿药物如双氢克尿噻,另外用镇静剂如安定;中重度妊高症,给以解痉药物为25%硫酸镁l0m1溶于25%葡萄糖10ml中缓慢静脉注入,继以25%硫酸镁60m1溶于5%葡萄糖液5O0ml静脉滴注,速尿常用量为20~40mg静脉推注,必要时可用更大剂量。安定10mg静脉推注,重症者可用利血平1~2mg肌注。
2麻醉方法
2.1麻醉方式
经过我们多年在临床上运用,证实硬膜外麻醉法,安全又可靠。因为持续硬膜外腔阻滞具有肌肉松弛好,扩张周围血管,对胎儿影响小等优点。麻醉后腹腔内压下降,宫内压降低,同时血管扩张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改善肾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非常有利。该麻醉法止痛效果理想,麻醉平面和血压也较易控制。麻醉中血压可适当下降。恰为妊娠高血症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2麻药选择
局麻药物多选用作用可靠、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如2%利多卡因或1%罗哌卡因。0.75%布比卡因因其影响心脏,所以在使用时应小心谨慎;本组68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均不加肾上腺素);L1~2穿刺头向置管,2%利多卡因3ml作试验剂量,无异常后继续追加1%的利多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5~10ml。
2.3麻醉后,术中观察
术中根据情况选择输入6%羟乙基淀粉、浓缩红细胞、全血或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浓缩血小板等,对重度妊高症术中血压控制在14O~150/90mmHg。术中应调整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处理并发症。根据BP的动态变化调整输液量及输液速度,输液以平衡液为主。本组患者经对症处理,均在5~6天左右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2.4结果68例病例麻醉和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
3讨论
妊高症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其病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痉挛,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为其三大特征。妊高征的治疗包括解痉、扩容、降压。首先,解痉治疗是重度妊高症治疗的重要环节,因此,硫酸镁是首选药;其次,扩容,能够升高血容量和血液的黏稠度,避免肺水肿和心力衰竭;最后,降压,将舒张压控制在90~100mmHg,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平均动脉压控制在125mmHg;但要避免血压骤降至130/80mmHg以下,否则可能因为子宫胎盘灌注不足而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及时终止妊娠,是减少产妇死亡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经术前处理情况稳定后可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因为硬膜外麻醉可阻断疼痛传导,并能降低血压,降低外周阻力和心脏后负荷,改善心功能,而且对全身代谢扰乱小,能使阻滞区域以下的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对妊高征患者非常有利。同时对肝肾等重要器官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阻滞较完善,提供有效止痛,消除疼痛引起的血压进一步升高;同时与硫酸镁不发生协同作用,不会加重对呼吸抑制,并可改善胎儿供血量;并且不影响子宫的收缩。但严格控制麻醉平面对保证母婴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临床上,少数患者如果存在硬膜外麻醉禁忌或DIC、凝血功能异常、全身应用肝素、子痫发作并气道梗阻、意识不清无法有效配合者,不宜选用上述麻醉,而应选择气管插管全麻,这样更加安全、可靠。对于全身应选用对心脏无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麻醉诱导平稳,预防强烈的应激反应,同时选用药物应避免对胎儿有抑制作用。对于同时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凝血功能异常、DIC时,应及时输全血、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以维持循环、凝血功能的稳定。术后及时镇痛有助于维持产妇的循环稳定和减少并发症。临床上,全身物的选择一般是丙泊酚1.0~1.5mg/kg、芬太尼1~2ug/kg、维库溴铵0.08~0.1mg/kg,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丙泊酚脂溶性强可迅速通过胎盘但血药浓度下降很快。有研究报道当丙泊酚剂量大于2.5mg/kg时易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而小剂量(1mg/kg)诱导时新生儿抑制则很少发生,且丙泊酚诱导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时的高血压反应,对妊高症患者较为有利L2j。有研究表明芬太尼lug/kg的静脉用量在15min内不会对新生儿有明显影响。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维库溴铵和罗库溴铵等很少通过胎盘屏障,透过胎盘的量不足以对胎儿产生有临床意义的结果,因此可安全应用吸入异氟醚即有扩血管作用,又有心肌保护作用,而且对循环抑制轻,可控性、机动性强,是术中降压的便捷方法川。胎儿娩出后着呼吸的建立,可迅速排出。新生儿娩出后如有窒息,可按照吸引、吸氧、气管插管、纳洛酮等药物常规治疗,另外对评估无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可先消毒铺巾后再诱导,插管的同时开始手术,以缩短全麻药对胎儿的作用时间,减轻对新生儿的影响。妊高症一般待麻药作用过后,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妊高征患者经硬膜外或静脉自控给药,可获得术后镇痛、控制血压和制止高血压危象的满意效果,能防止术后子癫心力衰竭的发生。而且,患者自控镇痛对术后子宫收缩无不良影响,并能减轻产妇焦虑、紧张情绪反应,增加催乳素分泌,改善哺乳量。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6
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的用世之心与顺其自然、及时行乐、安享生活的遁世之心发生激烈碰撞。心灵深处有两个苏轼争吵不休,令诗人寝食难安。为了排泄内心的苦闷,他与友人在月明风清之夜,泛舟赤鼻矶,眼前“如画”的江山与赤鼻矶就是三国战场“赤壁”的误传,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他找到了一个发泄的突破口,那就是《赤壁赋》。诗人巧借“赋”中主客对话,抑客扬主的模式,让“假我”与“真我”进行一场论战。在《赤壁赋》中,代表假我的“主”,泛舟于浩渺的大江之中,心旷神怡,神思飞越,飘飘欲仙,乐不可支,而代表“真我”的“客”却满腹心事,触景伤情,吹起哀伤的洞箫,想起“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公竟然作古,想起自己“鱼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可怜处境,两相对比,顿感自身卑微渺小,进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灭之感挥之不去。“客”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真实地展示了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苏轼同期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与之如出一辙的情绪,只不过把“风流人物”换成周瑜而已。
苦闷也好,幻灭也罢,本是苏轼真实的感情,他却不会让它裸地表露出来。他要说服自己,让自己变得旷达、洒脱些。于是代表假我的“主”来说服代表“真我”的“客”:看问题要从“变”和“不变”两方面看,如果“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因而无所谓“伟大”与“渺小”,“须臾”与“无尽”的差别,更不必计较这种差别。人要明白人生际遇变幻的道理,顺其自然,善于找乐趣。眼前有清风、明月之美景,就该尽情地赏;船中备有佳肴美酒,就该尽情享用;尽兴之后,就该随意地睡。“假我”一番相对主义的宏论,终于说服了“真我”,主客尽欢,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夜晚。本文中的“主”、“客”己远非汉赋中“子虚”、“乌有”、“无是公”之类简单的虚拟人物可比,而是巧用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塑造出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形象,它向读者展示了处在困境之中的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其别出心裁的构思是对我国散文表达技巧的独特贡献。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在古代章回体小说中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西游记》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中,设立真假美猴相争的情节,真实地展示了孙悟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复杂、丰满的美猴王形象。如果说,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是护法行为,那么,剿除假悟空则是降服心魔的行为。心魔就是假悟空的潜意识所幻化出的形象。这符合孙悟空个性发展的逻辑。孙悟空本为天地所生的灵猴,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是典型的“魔”。他早年就曾大闹龙宫、地府、天宫,将现有秩序闹得一塌糊涂。只是如来佛用法力将他压在五行山下,又派观音菩萨以成佛坐莲台为诱饵,悟空才不得已皈依佛门,走上“正道”,但骨子里的魔性却不时爆发。取经途中,步步艰难,险象环生,因唐僧肉眼凡胎,不识贤愚,动不动误怪悟空,骂泼猴,念紧箍咒,甚至翻脸,要将悟空逐出师门,令受不得闲气的悟空憋了一肚子怨气。悟空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怎能受得了!但为了前程,他还是委曲求全,表忠心,赔小心,竭忠尽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偶遇拦路抢劫的强盗,悟空为了保唐僧,魔性大发,失手打死了几个强盗,颇受唐僧责难;投宿到杨老头家,耳闻杨老头的逆子的种种劣迹,就有意为民为杨老儿除害,恰巧杨老儿的逆子竟追袭上来,悟空怒火中烧,打杀了这个祸害。唐僧出于一善之念,全然不管前因后果,一味埋怨悟空,在祷祝时,竟说出要亡灵去告发悟空,我和他各居异姓,无关无涉等无情绝义的话来,令悟空心灰意冷。当唐僧念动咒语,要将悟空逐出师门时,悟空表面上还在哀求,但长期积累的怨气令他忍无可忍。悟空在无奈中黯然离开,在走投无路中去了南海普陀岩。“假我”走了,“真我”却咽不下这口气,奋然杀了回马枪,打倒了唐僧,抢走了包裹,回到了花果山。吴承恩在多方面有意识地强化了假悟空是悟空心魔所化的形象。
从真假悟空的形象、法力、感情方面,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法进行渲染和暗示。作品描写假悟空的相貌与真悟空毫厘不差,令唐僧、八戒、沙僧无法分辨,甚至连照妖镜、法力无边的观音也分辨不出;法力也与真猴王一般;都对唐僧又敬又恨,都念念不忘上西天取经;假猴王还专门选了几个猴妖变成唐僧师徒,准备前去取经;都对花果山情有独钟,且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都对紧箍咒语敏感。还是八戒无意中一语道破天机:“都是真的。”作者怕读者不明就里,在作品中直接赋诗咏叹:“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又云:“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并借如来之口说,“汝等皆是一心,且看二心争斗而来”,点破了假悟空的真面目。从结果来看,如来识破了假悟空,真悟空打死了假悟空,从此师徒一心一德,顺利上西天取回了真经。真假悟空的争斗过程合符逻辑地揭示了孙悟空从魔到佛的心路历程,假悟空作为真悟空的另一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吴承恩能塑造假悟空的形象,绝非偶然。他可能从佛学理论中得到了启发。佛学强调修身关键在于修心,在于炼心魔,认为外魔好炼、心魔难伏。唐僧师徒所历经的八十一难,是炼外魔与炼心魔的艰难过程。十四个寒暑,历程十万八千里,师徒心魔炼尽,方成大道。吴承恩从佛教修心理论中获得了灵感,塑造了真假悟空的形象,为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方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