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学校开设已有30多年历史,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大学生在信息时代解决工作、学习、专业和生活等信息化技术问题,成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内容。因此,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其核心是进行教育理念更新、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整体素养。2010年7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九所“985工程”建设大学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各方面专家对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讨论,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真正提高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会议形成一系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业界共识,并发表“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
该声明达成四个方面共识:一是大家一致认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二是大家旗帜鲜明地确定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三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机制建设,真正确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地位;四是开展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理论、体系和内容的学术研究。近年来,全国高等学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围绕这些共识,从计算思维研究方面积极推动有关计算思维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研究,并逐步波及理工农医学科、工程领域和社会经济等多个研究领域。,2013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专家齐聚深圳,就进一步推动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并在此会议后发表计算机教学改革宣言。旨在运用计算思维的概念、方法和理念,产生新理论、成果和技术,提升创新型国家经济、科学和文化的等国家软实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并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素养教育水平。在重大教育理念转型期,高等学校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二、计算思维对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般认为,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素养是大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及其实践,在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理论、技术方面获得稳定的技术理论、计算思维、操作能力、技术方法、技术评价和技术反思的综合素养,能够解决信息时代各种计算机科学与专业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技术能力和素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世界的必备素质。
(一)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思维方法随着大数据分析平台、高速移动通讯、普适云计算和全球化物联网等新事物不断涌现,世界许多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以计算思维驱动的计算机技术正在参与和改变当今世界的商业盈利模式、经济增长形态和文化传播方式,在许多领域中人们对于计算思维及其计算机技术参与变革诸多事物的重新认知,可谓日新月异的世界、瞠目结舌的结果。庞大的网上购物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传统的商业盈利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最严重的挑战与转型。人们开始摒弃了依赖经验和直觉的传统决策习惯,将日益依赖于大数据及其分析而做出的极其缜密的优化方案。汇集庞大数据资源的互联网正在数字化改造科学界、经济界和各国政府管理、运营和协作。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计算思维及其计算机技术应用将无处不在、无事不及和无人不用,计算思维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素养成为人们认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教给大学生科学知识,更要教给他们科学思维方法,掌握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有效武器,并因此而受益终身。一个国家及其国民没经过计算思维的系统培养,将在信息化世界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导致国家处于落后地位、国民个人无竞争力而言。在一定意义上,高等学校计算思维教育已经不仅是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提升的简单问题,而要上升到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国事。因为信息时代只有善于计算思维的青年才是在未来世界占有优势地位,他们才能胜任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大学生才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充实的知识能力,才能兑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所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通识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思维水平和认知高度。生长在21世纪的大学生若不具备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技术素养,将在数字化环境下失去从业竞争优势。计算机逐步成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工具,数字化逐步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手段,计算思维必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思维模式。
(二)大学生必须学会计算思维方式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教师使计算思维成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思维能力,成为所有大学生处理许多数字化问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当前社会活动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技术的背景下,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究竟怎样获得计算思维、学习那些知识和怎么学习这些知识,成为大学生接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与学过程中,大学生最重要是运用计算思维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能够用计算机教师解决的可行形式,并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计算机具体技术技巧,这也是大学强化计算思维培养所强调的重点内容。计算思维的科学价值和深刻内涵,正在被当今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进一步发现、验证和确立。大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比起学会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某个技术,难度要大得很多,相对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某个技术而言,显然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和根本,大学生接受计算机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已经不仅是学会应用计算机,而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从事任何专业、任何工作都是终身受有益的。
计算思维的培养可以造就大学生具有良好思维习惯、扎实知识修养和锐意创新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生在必须跟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需要,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创新进取,这是信息时代赋予我国大学生接受建设思维培养、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习重任。但在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大学生如何建立计算思维的习得方式、教师如何构建计算思维教学模式都是没有先例可效仿,也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比起技能学习和能力学习,计算思维的教学、能力的获得更需要探索、创新。因此,大学生需要具有学习新知的勇气、自我挑战精神来探索和习得计算思维能力。目前,许多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对课程的一般认识还基本停留在计算机理论学习、操作技能培养的浅显层面。狭义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基本认知中,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否未能深刻反映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性质,不能理解计算思维已经广泛渗透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严酷现实。这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抓住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大好机遇,开展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将会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未来社会大学生对于计算思维、计算机及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的整体水平。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使得从理论层面理解计算思维的意义、理念、内涵、功能和表达形式,从系统层面科学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从操作层面认识计算思维是多元化思维能力之一,从实践层面获得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创新思考、研究与探索。
三、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素养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纵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尽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院校课程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能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不能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往往教学内容陈旧、学时数量太多或教学质量太差,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学学生的基本需要。尤其专业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明确,导致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严重偏离专业应用的实际,导致毕业生虽然计算机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计算机应用工具和方法不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扎实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教师课堂传授理论知识,课后学生上机练习,虽然也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特别是在实践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计算思维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深刻认识计算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尽管大家有目共睹高等学校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及其成果,计算思维培养已经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依旧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理论性、制度性和技术性难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计算思维素质很低,表现为大学生能够很好掌握计算机技术,但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具体问题水平很低,他们不擅长用科学思维而擅长用传统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缺乏创新动力不足、原创成果不多,缺乏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以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理念和方法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加快大学生的建设思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意识和计算机应用的素养与水平。
(二)围绕计算思维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最大挑战,如何构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教学体系,涉及教学内容组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法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建设等基本内容,是课程改革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部分,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教育任务。如何落实计算思维培养内容、目标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明确的教学规范和充足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围绕计算思维开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思维的内容表达,清晰阐述计算思维的特征和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讲授,使得学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认识、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计算思维;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73-0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专业领域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支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在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目前,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国际和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计算思维能力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所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强调和深化计算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思维
(一)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首次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阅读、写字、做算术一样,成为人们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和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即如何按照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方法去考虑问题的求解,以便构建出相应的算法和基本程序。
(二)计算思维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
计算思维是建立在计算机理论知识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引导人们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专业领域问题,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就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知识体系方面体现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如何基于计算思维构建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把有关计算思维的相关思维特征和方法分解到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具体的课程中,使各专业的学生广泛接受计算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各个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需求是有差异的,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兼顾计算思维培养和专业应用需求。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计算思维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而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我校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VB)》),在知识分层、体现专业应用需求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导向,使得计算机基础课只注重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没有关注基于计算技术进行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学生缺乏在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课程不能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不断涌现,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没有引入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需求脱轨,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有必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探索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面向专业应用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重点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思维和方法方面的培养,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四、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既然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就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融入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问题、形式化描述问题和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2]。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以及专业特点等构建了面向专业、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专业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首先将专业分为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和文科类(包括经管类)两大专业类别,对不同类别专业分别开设不同层次的体现计算思维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群、专业应用课群,如表1所示[3-4]。
1.基础课群。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VB)两门课,是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0和1、程序和递归的思维等),这些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应用自动化手段求解问题的思维模式[5-6]。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基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网络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基本思维如信息及其表示、编码与解码等,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据专业不同分别开始C和VB两个语言课程,重点讲授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方法,尽量从计算思维培养的角度按照问题抽象化描述、问题表示、模型建立、算法设计、机器实现等步骤进行讲解,侧重学习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专业基础课群。属于技术型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层次课程按理工和文科类专业分别开设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该层次课程是通用计算思维培养过程,如“数据化”、“网络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据聚集与分析、网络化获取数据与网络化服务的新型思维模式,为将通用计算思维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形成各专业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专业应用课群。专业应用课群包括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从专业需求角度开展面向专业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计算思维与专业进行融合。有些专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一般可以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结合专业领域实例,重点介绍运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该层次的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进行选修,通过该层次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选课方案。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采用“2+X+Y”方案(其中X为专业基础课程,Y为专业应用课程)。2是指基础课群的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按照专业分别开设C语言和VB语言,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X是指限制选择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至少一门课程,其余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Y是指专业应用课群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多门课程学习。该选课方案兼顾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也应该和相关专业融合,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同一门课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讲授时,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讲授深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标准,更多地关注运用计算思维及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专业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融合一些既能反映计算思维思想又能体现专业应用的相关案例,培养学生逐步地建立起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程的实验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的设计也要体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在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中增加有关计算思维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从实验中领会计算思维的基本思想;在设计与开发型实验中有意识地培养运用计算思维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问题抽象化描述、问题表示、模型建立、算法设计、机器实现);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是最高层次的实验,重点是锻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该课程体系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群的课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具备基本的计算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群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修完专业应用中的基础课程,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和方法体系,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而专业应用课群中的课程则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开设,在前两个层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思维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所在。
五、结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形成。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门课就能承担的,因此,建立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系统化的方式逐层向学生传递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能够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83-85.
[2]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51-54.
[3]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1):73-77.
[4]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梁越.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3
[关键词]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 白皮书 合理配置 师资队伍
(一)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
以往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是这样的:按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具体要求,仅以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其他课程由各系自行开设、自行上课。各院系教师的优势是具有专业背景,组织教学针对性强,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很有发言权。这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规范、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已逐渐趋于理性、科学,正确界定了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地位、边界和内容。这就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计算机课程体系也趋于科学和成熟。同时随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点不断提高,课程设置更应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故原来制定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市场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方面,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虽然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但是很多情况下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开展工作。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论那一类专业都会开发出本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都需要一大批既懂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懂领域业务的技术人才。所以我们的学生仅有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也非常清楚当今社会的形势,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渠道很有限。除了开出的指定课程外,学生只能通过其它途径修读其它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其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等也发生根本变化,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出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做了分析和规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将1996年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层次模式归纳为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和六门核心课程,也即《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包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最关键议题:基本目标、内容组织及结构描述、课程设置。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来制定;用4×3的矩阵描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为后面典型课程内容的表述提供了十分简洁的途径;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和应用系统开发四个领域,认知层次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确定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C++、JAVA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Access、Visual FoxPro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并推出了“1+x”课程设置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等措施,使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规范与科学化,这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模式等等都需要做出重大改革和创新。首先必须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重新定位,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创新人才;对于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应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选择相应的核心课程进行组织教学;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应把计算机教学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六门核心基础课程,应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担任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如CAD、CAM、计算机仿真等,由各系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三是其它的计算机专业或计算机应用的选修课(使学生具有更多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只有打破传统,因应时展要求,不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转贴于
(二)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整合
随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改革,与之配套的教研室及实验室也应作相应的整合。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研室仅对应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对于计算机语言基础和技术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还是分散在各院系中各自独立进行,至于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研室可能挂靠了其它教研室,造成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利用率不高,受益面不广。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不利于组织教学和教学研究。评估体系指出“建设与改革同步,确保基础,建出亮点,突出特色,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并根据此原则进行建设,只有对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打破原有的教研室管实验室的格局,实现实验室由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使实验室资源与新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相匹配,才能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成功的关键,故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由于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定位提高了,各方面要求都作相应的提高,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教学体系的需要。特别是从事第二层次教学的教师,要把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应是集理论、技术和技能于一身,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方面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是目前较紧缺的热门人才,稳定和发展计算机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为了建设好一支强有力师资队伍,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有组织、有计划的将青年教师送出去锻炼和培养。将青年教师送到重点大学深造或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实践。这不仅能拓展展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能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能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2.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只要明确目标,相信会拥有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相对合理、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3.成立科研小组,提高科研水平。目前计算机教研室教师的科研往往各自为战,规模小、力量弱,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方向。教研室应将全体教师组织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小组。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使我院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同时对我院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鸿.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4,(01).
[2]马志欣.关于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05,(5).
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4
关键词 动态系统;计算机仿真;仿真建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036-01
1 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技术即利用计算机制作真实系统模型,用来进行系统评估的技术手段。具体说就是将真实系统作为仿真模型的根据,通过运行具体仿真模型和对计算机输出信息的分析,实现对实际系统运行状态和变化规律的综合评估与预测,进而实现对真实系统设计与结构的改善或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用来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应用于多项领域。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客观分析现有系统运行状态和评价现有设计系统性能的技术手段,在很多领域(例如航空航天、经济管理、通信网络等)的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这样说,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和高科技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手段。
由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类型,因此根据在仿真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类型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类别划分为模拟机仿真、数字机仿真和模拟―数字混合机仿真。计算机仿真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模拟计算机是当时采用的主要计算机仿真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仿真系统数学模型明确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运算器和无源器件建立一个仿真的电路,通过这个仿真电路进行后期的实验研究。但是,随着计算机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始由模拟形式转变为数字机仿真。但是,航空航天等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对计算机仿真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字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仿真系统的需求。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使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为更多的领域提供最佳的服务,以数字机与模拟机混合而成的数字混合机应运而生。数字混合机不仅能够满足航空航天等复杂系统的应用,而且也极大程度的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后仿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计算机仿真主要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系统;二是模型;三是计算机。而这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仿真实验、仿
图1 仿真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图
真模型的建立以及系统模型的建立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图1描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模型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将计算机仿真的全过程划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计算机模型的建立,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确定系统的原始状态,计算机模型的准确建立是计算机仿真系统有效性的基础技术。2)计算机模型的转变,此过程通过将数学模型转变成为相应的模拟电路等可以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的仿真模型,并通过编写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变成可以直接应用的计算机仿真工具。3)计算机仿真实验阶段,利用仿真输出信息与实际存在的系统信息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对已有的系统进行改善和完善。
2 仿真模型的建立
模型分析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因为它可以根据实际系统抽象或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来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这种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存在同构或同态关系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此模型来分析实际系统,进而对实际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和优化。下面主要详细讨论两种形式的仿真建模。
首先针对连续变量动态系统的仿真建模是由时间驱动,状态连续变化等一类物理系统。根据系统中时间和取值方式,可以将连续变量动态系统划分为连续时间动态系统、离散时间动态系统(工程采样系统是最为常见的系统)和连续-离散时间混合的动态系统等多种类型。同时,对连续变量动态系统仿真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常/偏微分方程模型,另外还有滑动平均(MA)模型和受控自回归滑动平均(CARMA)模型等。
其次,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S)的仿真建模。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多是人造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离散事件的变化关系较为复杂,常规的方程模型难以较准确的对其进行描述。人们针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模型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多方改进,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出现了多种形式。例如,常见的依据事件发生时间对所考察对象变化过程的分析而言是否有必要这一条件作为研究范围,将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划分为:带时标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TIM/RTIL模型、双子代数模型等)和不带时标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Petri网络模型、过程代数模型等),同时也可以依据系统输入信息以及状态演变的确定性与否,将其划分为确定性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不确定性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模型。
从现有的很多文献以及不同种类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S)描述来看,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研究仍不完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系统模型种类多,那么在模型种类之间就需要必要的转换关系,对每一种模型的描述方式通常仅适用于一种或是几种问题。
分析目前已有的系统建模方法,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网络图或事件图法和形式语言与自动机方法等。虽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模型的建立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仿真创造了条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模型都能直接用于计算。例如,常用的GSMP模型,可以用于描述多种模型方式不具备的或是很难描述的复杂过程,但GSMP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际应用却很复杂,需要专业的相关知识。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仿真的核心问题是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保障与真实系统行为具有某种同构或同态关系。在CVDS中的方法是使用以物理规则为根据,通过方程式的方法来描述模型设计,这样并不完全适用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由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多是人造系统,变化形式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需要不断的改进,针对不同时间要选择适当的模型。
参考文献
[1]胡峰,孙国基.动态系统计算机技术综述(Ⅰ):仿真模型[J].计算机仿真,2000(1).
[2]吕雁.计算机仿真与建模技术综述[J].电子科技杂志,2001(11).
[3]蔡洁华,路多.动态系统计算机电源仿真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
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5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高职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社会里,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的信息技术,已经慢慢地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各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水平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成为一个人基本能力的素质反映。因此,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计算机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教育有多种途径,按计算机教育的对象来分,有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三类。计算机教育共有双层含义:第一个是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内容的;第二个是以计算机用于教育辅助的。学校设立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基础课程及其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用以培养计算机的应用人才和专业人才,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向社会普及和在教育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性较强的计算机教育体系。跟其他类型的计算机教育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更直接地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学科。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在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语文、英语、数学等重要性的基础课程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主要地位,同样具有文化基础课的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同样有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很多优秀的人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避免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理论描述,力求简洁易懂。
(3)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比较普及的现代办公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是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家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大家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日益广泛,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也很多,除可以进企业做网管、计算机工程师,往职业经理人方面发展外,还可以自己创业,做计算机相关的或者网络方面的服务工作。因此,这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最紧密的几个典型应用案例进行教学,形成项目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办公、网络、电子商务、多媒体等方面的应用技能,为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等级合格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培养学生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奠定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教学的内容能够与相关的职业应用关联起来,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准备,也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工作都需要用到计算机辅助,因此需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使用计算机,根据自身职业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取相关信息,按需学会处理、分析和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锲而不舍的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3)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职业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观,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3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整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不能仅局限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校要以“诱思探究”为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过程,每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是促进整个职业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者简介:赵磨军(1978-)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人。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 张维化.多媒体在计算机高职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8):182.
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6
关键词:VerilogHDL;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682-02
Analysis on Fusion in VerilogHDL and Computer Hardeware Subject
CHENG Gui-hua,QI Xue-mei,LUO Yong-long, ZUO Kai-zho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it is analyzed with modern electronic product design technology and Describing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it system in VerilogHDL, according recent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speciality,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are summarized with verilogHDL into "digital logic" and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VerilogHDL;digital logic;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computer hardware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EDA技术的兴起与应用使计算机硬件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应紧随技术前沿,将EDA[1]关键技术和核心内容引入硬件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制造、调试和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硬”功夫。
EDA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描述电路系统,通过开发工具进行功能仿真、综合、优化、布线后可转换为FPGA码流文件[2],通过FPGA实现电路功能。对于FPGA来说,常用的HDL有VHDL和Verilog HDL[3],因VerilogHDL在门级描述的底层具有更强的功能,且具有类似于C语言的表达风格而被广泛选用。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专业的硬件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硬件主干课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将VerilogHDL纳入“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计划,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目前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的主流方向,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2 VerilogHDL与“数字逻辑”课程融合
2.1重构数字逻辑教学内容
随着技术的进步,绝大部分电子产品采用了数字技术,电子产品的设计利用VerilogHDL完成。因此,数字逻辑课程应弱化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内部电路、触发器内部工作原理、状态化简、异步时序内容的教学,精简布尔代数和卡若图传统化简方法的教学;应结合VerilogHDL描述电路系统的方法与特点,重新组织数字逻辑课程教学内容。
VerilogHDL采用系统结构的设计思想、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设计电路,可逐个模块分别描述、仿真与优化,简化整个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因此,“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功能模块设计的特点,强化芯片外部逻辑功能和时序特性的分析,FPGA原理的讲解与应用。在教学中以逻辑代数与VerilogHDL为基础,综合应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设计和实现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选用计算机中的基本逻辑部件[5],如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加法器组合逻辑与多功能移位寄存器、计数器、存储器时序逻辑等基础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初步建立计算机基本逻辑部件设计的概念,为后续硬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巩固理论知识,可适当安排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应用性实验,如用138译码器设计端口寻址电路,用三态门和寄存器设计数据端口。然后,可安排基于VerilogHDL的功能模块的设计,通过FPGA完成超前进位加法器、串并转换、数码显示控制、优先级管理等计算机计基本模块的功能。实验教学采用开放模式[6],实验时间开放、实验环境开放、实验方案开放,教师重在实验方案上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动机的引导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加大实验考核的力度,考核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学员对实验原理理解的深度及实验的可扩展性。
2.2适时引入VerilogHDL
在计算机专业领域,基于FPGA设计实现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接口、甚至整个计算机已很常见,因此在“数字逻辑”教学过程适时引入VerilogHDL,使两者融为一体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安排讲课顺序。将VerilogHDL的讲解安排在时序逻辑之后,结合基本逻辑电路图的分析与设计讲解VerilogHDL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首先建立逻辑电路的概念,然后再将VerilogHDL与逻辑电路建立关联,深入了解VerilogHDL描述电路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其次,重点讲解VerilogHDL与C语言的区别与联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开始学习C语言,经过训练已具备良好的C语言编程经验与能力,而VerilogHDL具有C语言的表达风格,对于VerilogHDL的语法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同时也容易混淆。
VerilogHDL与C语言的本质区别:一是VerilogHDL的描述必须与逻辑电路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对所要描述的电路的功能、输入、输出、时序、状态转换等信息要有全面透彻的了解,通过分析与VerilogHDL程序对应的电路图讲解输入变量的赋值方法、解读输出变量、时序及状态转移等信息;二是语句执行机制不同,C语言完全是顺序执行机制,VerilogHDL的语句有顺序和并行机制之分,并行机制中语句描述的电路功能模块同时运行、与语句的先后顺序无关。
VerilogHDL与C语言的关联性:VerilogHDL主要针对硬件电路进行描述,算法表达不方便,而C语言因使用广泛,相应C语言的开发环境也就更加完善。因此,C语言与VerilogHDL可以互相配合使用,即利用VerilogHDL对硬件描述的精准性,借助C语言开发环境的完整性,快速高效设计电路系统。利用C语言的灵活性、查错功能强的特点设计功能正确的模块,然后将程序改为并行结构的程序段,调试正确后,再用VerilogHDL关键字替换C语言关键字,进入VerilogHDL环境,进行编译、仿真,并比较两种模块的输出结果,以便及时发现错误,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正确为止。
最后,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起和课程的延续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VerilogHDL设计控制器使布置在圆周上的若干个发光二极管逆时针、顺时针或闪烁点亮且其时间间隔是可调的;为保持课程的延续性,可用VerilogHDL设计ALU、寄存器堆、多功能移位寄存器、单脉冲发生器等计算机计本逻辑功能部件,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 VerilogHDL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融合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硬件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有些理论抽象难懂,将课程中难点与重点整合为教学案例,利用VerilogHDL进行描述,通过设计、调试、仿真与模块功能的实现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融入VerilogHDL,重点是教学案例的设计,难易适中兼具渐进性和系统性。首先,利用VerilogHDL描述运算器,综合ALU、寄存器堆、多功能移位寄存器功能模块,再增加少量的状态寄存器即可完成,难度适中,同时充分利用数字逻辑课程中已实现的案例,通过调试、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其次,利用VerilogHDL描述存储器;最后,利用VerilogHDL描述微程序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一个难点,由于微程序控制单元看不见、摸不着,涉及许多概念,如:微程序入口地址、微指令格式、下址等概念难以理解,通过设计、调试、下载和验证过程,可以深刻理解微程序控制计算机的本质,了解软硬件协同工作的原理,建立整机的概念。
4结束语
近年来,计算机硬件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变化巨大,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将VerilogHDL融入计“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制造、调试和运行维护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社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仍然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只有不断探索与总结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紧跟技术前沿。
参考文献:
[1]鲁鹏程,易小琳,方娟,等.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12):52-54.
[2]夏宇闻.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M].2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3]彭保,范婷婷,马建国.基于Verilog语言的FPGA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4,20(10):80-82.
[4]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