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能力培养

1 现状分析

当前信息化建设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制定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和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用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不仅存在技术问题,更需要管理的协调配合,管理的科学化对信息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应最能发挥本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在应聘工作岗位时却常常遇到尴尬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才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量身定制的就业岗位。当前我国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期,需要大量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但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需求没有进行专业细分,它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引进、实施、维护和信息管理等工作需求统归为做软件。因此,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

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来说,软件开发技能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笔者将探讨如何进行信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2 信管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总体规划

2.1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如何理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的关键问题。根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应的计算机教育理论体系应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信息管理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和信息系统应用模块4个层次。

(1)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2)信息管理课程模块,包括信息加工、管理、使用方面的课程,如信息化概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或根据院校特点开设有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概论课程,如医院信息学等。

(3)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学习各种常用的系统开发技术,包括C#应用编程、Java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4)信息系统应用模块,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2.2 专业方向的设置

本专业的社会岗位需求多层次。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实施中,既需要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也需要信息化工程管理人才,信息化系统实施后还需要网络管理和维护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设置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开发力’向、网络管理方向、信息管理方向。3个方向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同:系统开发方向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掌握各种系统开发技术;网络管理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掌握网络工程管理和信息安全维护;信息管理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学习如何用信息系统支撑先进的管理思想。3个方向都必须将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将管理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机地协调配合起来。

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他们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发展方向,无论哪种类型人才,掌握一种系统开发技术都是进入企业就业的敲门砖。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设计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一层开设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如图1所示。

3 建立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

3.1 创新基础课程教学,注重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训练

基础课程是一个专业的基石,基础是否学好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定位。因此要强化基础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引入先进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所谓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从事软件开发职业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等。

在基础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成败,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软件工具应用者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程序设计语言所涉及基本概念的讲解,忽视在构建程序过程中应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对整体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就是造成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直接原因。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把握两个方面的平衡:

(1)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清晰。教学不仅要注重单项知识的讲解练习,更要加大对应用整体知识的能力训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

(2)专业技能教学要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吸纳软件企业的工作模式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应把持知识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实践的双环节中,也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构建自主工作行为。

3.2 以项目驱动教学法来设计应用类专业课程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无缝衔接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中,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等课程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法,这些课程直接面向应用,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偏重于实践,学生比较感兴趣。

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师所选的项目要贴近实际,可以从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或社会实际需要中选择,项目规模适中,太大或太复杂都不利于教学。所选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亲自开发过的,这样对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其次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案例项目中要包含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供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查阅,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然后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开展一门全新课程时,学生一定是感到抽象和困难的。教师先将项目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应该类似,选取其中一个模块逐步进行分析、演示其开发过程;学生进行项目模仿开发。模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从中既可以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又可在项目的成功中增强自信,激发创作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并拓展知识面。在一个完整的模块演示教学完以后,大部分的课程知识点也已经完成教学,学生将参照模仿或自我创新来完成其他模块的编写,然后把各个模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快速完整地学习到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还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案例项目上。

最后进行项目总结和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教师对学生项目进行评价,给出指导和建议,并进行项目总结和知识的归纳,鼓励学生对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展,扩充知识点,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将一个应用课程的教学建立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特点,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潜力,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实践。学生不但获得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还锻炼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也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增加了软件开发的兴趣,利于日后选择从事软件开发或相关行业的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3 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在这里指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或两年所进行的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这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决定毕业生能否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胜任工作岗位,赢得就业。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大多数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种种缺陷,以致就业比较困难。那么症结就在于将毕业生推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没有做好。为了改变现状,建立一个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与企业无缝衔接是指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如订单式培养或岗位性培养,用真实的项目或工作环境打造、锻炼人才,使其既有理论又有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具有本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和发展潜力。

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有:

1)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学生,缩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

日前社会上有许多培训机构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价格不菲,但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培训机构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带给他们实际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推荐就业。尽管学校在教学和体制上做了许多改革和努力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尽量找到工作,但社会的需求是多变的,技术的进步是变化的,学校的脚步总是落后的,当然也包含个人对自我要求,因此技术培训机构才会盛行。与社会培训相比,有些软件培训机构则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帮助培养学生。由于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践环境比较真实,甚至是培训机构所接项目的一部分,而且师资是来自一线的开发人员,所营造的实践教学环境自然比学校教师所营造的要好,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环境。与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是“双赢”的,首先,培训机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生源,可以降低同行业的培训费用,这对学生是有益的。其次,学校通过培训机构合作,首先促使本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教学水平,第二,使本校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发展,树立荣誉,发展更多生源,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第三,可以监督培训机构使其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培训水平,否则不继续合作。此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学生可以依据所选的专业方向自由地选择参加或不参加。

校企合作办学是一个趋势,例如青岛大学汁算机学院就与印度IT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软件开发人才,学费每年高达9000元,招生人数多达350人。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可能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在职业教育上的缺陷,为本校学生提供多方位的选择,特别在教育费用上,社会机构培训比校企合作办学的培训费用肯定更昂贵。

2)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发展接轨。

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要有接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有教学经验丰富和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与培训机构合作固然好,但专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外力,还要提高自身的软硬件实力。长久来看,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必需的,这是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2

1课程体系更新――知识所需

随着未来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已不能再寄希望于主频的提高,因为那将会使功耗、成本上升,但是性能提升幅度却较有限。因此处理器从提升主频改向到向着多内核发展,双核及多核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很多研究和产品都已经逐渐转向了多核处理器。在研究方面,各大芯片厂商尤其是IBM早已就多核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IBM推出了CELL异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并且已经在PS 3中得到了应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异构多核系统,一个主核加上8个辅核,能提供高速的运算能力。SUN公司推出的OpenSPARC T1开源多核多线程平台,是一个8核,每核提供4线程的处理器。通用PC处理器方面,Intel率先推出了Pentium D同构双核处理器,随后,AMD的双核处理器、Intel的酷睿2、Intel的四核也相继推出。以X86为基础的多核桌面处理器以多个完全一致的处理器核集成在CPU内,区别在于L2 Cache是否共享。

由于多核已经推进到桌面与服务器,单核处理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基于多核处理器平台上的软件体系研究也正在进行。但是至今没有合适的多核程序设计语言与设计方法,主要是沿用SMP上的软件设计方法进行程序设计,这也使得以往不被重视的并行程序设计与多线程程序设计成为重要的软件设计手段。

多核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计算机的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在多核技术的影响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和应用软件的编程模型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计算机的教学需要做出针对性的变化。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已经开始设置多核课程,通过新增课程或修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多核计算技术带来的变化。

为了适应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开展多核教学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变化。此前教育部联合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了一系列与多核课程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推动了我国高校引入多核内容进行课程建设。另外,教育部还开设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计划,能有效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多核技术培训,从而促进国内多核教学的发展,推动国内多核技术的进步。

2教育培训补充――社会所需

由于计算机科学属于更新快速的一门学科,并且仍在不断在快速发展中,因此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普遍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的挑战。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覆盖面更广、更新,速度更快。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应运而生,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的师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再培训。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培训主要面向认证考试和技能培训。认证与资格考试主要包括了由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与各大型的IT企业推广的认证考试。技能培训则是由培训机构主办的为了提高受训者计算机技能、增加就业能力的培训。目前,主要的计算机培训有:

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

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用来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

② 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由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负责,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的考试办法。

IT企业的认证考试

① 微软认证专家考试。这是微软公司推出的计算机高级技术人员认证考试,内容科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微软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产品。

② IBM认证。IBM全球专业认证项目自1996年正式引入中国高校至今已有11年之久。11年来,IBM已资助了86000多人次的学生参加了IBM全球专业认证,60000多人次的学生获得了IBM DB2, WebSphere, Lotus Domino, E-business及IBM eServer系列的全球专业认证证书。

③ 思科认证。由思科公司推出的网络相关的认证,主要针对的是思科公司生产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认证。

④ Adobe认证。由Adobe公司授权,面向Adobe系列软件进行培训、考试和认证。

⑤ Intel培训认证。由Intel公司授权,主要是基于Intel处理器的软件等的培训认证。同时,Intel还提供了相关培训教师的培训服务。

⑥ 其他的IT企业认证还包括了Autodesk, Oracle和中兴等公司的培训认证。

技能培训

① 此类的培训机构很多,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在岗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一是准备从事计算机行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从前述的各种培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现有培训都是以技能培训、认证考试为中心,面向的是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尽管这些培训为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来说,作用却非常有限。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与研究性的兼顾。对于本科教育,以应用为主兼顾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了解,而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则是立足研究,有所创新。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但要具备一般的计算机技术,还要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前沿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因此,教育部推出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3高层人才计划――教育所需

计算机学科也是目前大学课程体系中学科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素质。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大学与教师之外,有组织的全国范围的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促进高校教师交流,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目的就是对大学教师继续培训。其培训形式有以下八种:1、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3、骨干教师进修班;4、国内访问学者;5、岗前培训;6、高级研讨班;7、短期研讨班、讲习班;8、单科(课程)进修。

这些培训进修其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基础上岗培训,一般由学校组织进行;第二类是教学类培训,包括1、3、8,针对教师对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第三类是科研讨论,包括2、4、6、7,主要是教师进修,面向科研进行讨论。

在第二类培训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教学培训中面向骨干教师的培训,由教育部主办,能够充分调动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学资源,把高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唯一教学类颁发证书的培训进修。培训进修中,一共有两种类型的进修能发放证书,即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与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为了推动大学教师参与“骨干”教师培训进修,该培训有资格发证书,且证书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人事司颁发,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每期研修班均要求至少招收100位骨干教师学员,周期至少为7天,有很大的影响,能很深入地介绍技术发展,使得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因此,教育部开设的“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高校在师资培训上的导向。

4 “骨干”“多核”联袂――教学所需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多核教学的高校之一。从2006年开始,浙江大学根据多核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多核课程,并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同时组织了多次多核师资相关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浙江大学组织编写了国内中文多核教材《多核程序设计》,此书结合了国内五所高校在多核技术与多核教学方面的经验,反映了目前多核程序设计方面的发展状况。全书配备完整的教案、实验代码与实验环境,能够为参与此次研究班的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多核计算是一门动手能力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对原有的一些相关实验室进行了整合,专门成立了多核实验室。并且通过英特尔捐赠和自己购买这两种渠道,建立了两个多核机房,分别有80台与50台多核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实验平台,为培训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多核计算课程教学离不开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课程小组的任课教师都在多核计算科研第一线从事科研活动,掌握多核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并位于研究前沿。同时,浙江大学多核课程教学组还十分注重同业界同行的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相关课程教师的研讨和与英特尔资深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浙江大学具备了为此次培训提供高素质多核培训讲师的能力。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还非常注重网站建设,目前开通了与.cn两个网站,并利用课程小组所依托的强大教学与科研力量,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补充与更新,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专业性强。网站也正在专门为课程开发在线考试系统和题库,培训人员可以通过网站的在线考试系统,实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这将为此次培训提供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同时也将更便于在培训结束后各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此后多核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浙江大学于2007年提交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申请书,认识到目前在理工类课程中开设多核课程的紧迫性。不仅仅需要在计算机、软件以及其他与高性能计算有关的专业开设多核课程,还需要面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专业,培训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这些教师不但能使用多核计算机,还能够充分发挥多核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多核技术的骨干教师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以教学为主的骨干教师培训,一个是以产学研结合的骨干教师培训。以上两个项目均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的评审,编号为2007-25与2007-65。

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由教育部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目标在于推动国内多核技术教育的发展,传布多核知识。第一次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7年11月19日到26日开设,产学研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8年初举办。

目前,教育部理工处支持的两个创新性实验、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考试、一个精品课程建设中教育技术应用、一个信息安全、一个SAP供应链、一个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一个网络测试技术、一个高分子化学、一个普适计算理论、一个多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以及浙江大学的两个多核技术,无一不是当前理工方向的热点领域。教育部理工处通过设置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能带动这些技术领域的师资培训。

浙江大学举办的多核研修班,将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邀请设计多核硬件的工程师授课,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实际的多核x86处理器的硬件与软件知识。研修班为了推动教师们回校能继续学习多核知识,还将为每个教师提供完整的多核软件开发环境。为推动各大学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培训期间英特尔公司将与各培训教师们讨论在各个高校建设联合多核实验室的事宜。英特尔公司若能与各高校成立多核联合实验室,将会挂牌,捐赠多核硬件、多核编程软件、调优软件、教材资料等,并在未来几年进行多核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

5团结携手共进――时代所需

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高校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浙江大学将结合自身在多核教学上的优势,举办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希望为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在多核技术上的变化提供经验。多核计算技术方兴未艾,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适应多核计算机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教师更应在多核技术方面不断地加强交流,才能使未来的多核课程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希望大家能踊跃地加入此计划,为中国的多核教学、多核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我们团结携手共进,必然会创造一个更为强大的多核时代!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实践模式

0、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本科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大众教育阶段,学术标准将逐渐趋向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和需求也有别于精英教育。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模式和需求上的深刻变化。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大学生们所能接触的信息与知识远非昔比。他们的学习方式从单纯的课堂学习转向了包括网络学习、企业学习在内的多元化方式。他们关注实践,但是同时也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对现有的许多课程感到迷惘。

不断更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的技术问题与相对滞后的课程设置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门课程,学生们喜欢问的第一个问题总是:“这门课有什么用?”课堂教学的确可以通过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但却无法在实践层面上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问题。这使得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从计算机专业特点,分析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新模式、新方法;结合学生、企业的调研,探讨如何设计合乎规范和易于推行的实践保障方案。

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现状

纵观国内计算机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早已纳入各培养单位的教学计划,多数以与学分挂钩的形式促使和保证校内或校外实践教育的施行。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化教学流程等原因,存在实践内容落后、实践作用不明显等种种问题。

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设置了多种渠道完善实践教学模块,提升实践教育效果。第一种方式是重视与企业合作培养,以项目驱动方式促使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以康奈尔大学为例,该校专门为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单独设置一年制”计划,该计划不限于本校本专业生源,但要求学生具有工程本科专业背景。学生须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30学分的课程,其中项目设计与工程实践课程占9~13学分。项目通常由企业提出,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接;也可以选择加入小组,做学校导师和工厂导师的助手。第二种方式则以跨学院合作培养和专门的暑期实习计划为主,保障实践教学。如赖斯大学(RiceUniversity)的“M.Eng/MBA双学位制”由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联合实施,学制两年。第一学年由工学院委派导师指导学生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学生直接参加为期6个月的暑期实习计划,实习结束后开始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由管理学院委派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以上方法解决了部分实践教学的问题,但由于在学制上均有特殊要求,只适合于部分选拔学生,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从专业特点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并不高。以软件设计为例,实践教育只需要拥有一台达到普通配置要求的PC及相关的软件套件即可。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实践教育的本质问题还在于如何建设软环境,即构建能够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平台、指导方案及考核方案。

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的新模式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育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可忽视。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学生们获得最新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只有课堂,而掌握最新技术知识的教育者也不再只有学校里的教授和科研工作者。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注意到这一改变,打破过去纯粹依赖单一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思路,将更多好的资源及培养方法引入到实践教育中。总的来说,已经出现或者正在出现包括企业合作、课题驱动以及社会化、网络化技术培训在内的多种实践新模式,以下分别加以探讨。

2.1 企业合作模式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度往往高于研究机构。笔者所在高校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企业对信息技术行业的应用人才需求旺盛,而学生因为受到地域经济氛围的影响,对实际应用技术也有着迫切的需求。根据我们针对广州、深圳若干信息行业公司工作人员的采样调查,54.55%的被调查者认为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当兼顾工程实践和基础研究,81.8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今计算机专业工程硕士最欠缺工程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升。

与企业对接可以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人才培养上的需求导引,但为了实现与企业对接,则需要在培养方式上进一步下大力气。传统的企业对接方式是建设实践基地,每年分批对学生进行培训,但根据笔者观察,由于实践基地受场地、人才的限制,以及学制上的惯性模式,实践长度往往不够,学生受到的实践锻炼也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珠三角地区,大量信息行业的企业却急需计算机专业实习人才。我们针对广州、深圳若干信息行业公司员工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企业“完全愿意”(16.36%)或者。“在满足某些前提条件下愿意”(76.36%)成为实践教育联络基地;对于实训方式的看法则有较大的差别,其中56.36%的人认为“由学校提供实训信息平台,采用企业招聘的形式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是最佳的企业实践方式,只有30.91%认为“由高校与企业建立固定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在基地实训”为合适的实践方式。从这点可以看出,仅仅沿用“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的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需求;高等教育机构还应当在实训模式上加以思考和改进,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引导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实践训练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2.2 课题驱动模式

有别于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需要逐渐适应以应试为目标向以专业能力训练为目标的角色转换。高等教育培养机构尤其要在专业能力上加强训练,避免硬性传授各种专业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科生如果能够找到—个感兴趣的课题,并得到适当指导,其自主学习能力一旦调动起来,围绕着课题所衍生出来的知识传授则变得举重若轻。这一经验恰恰与以学生为中心的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原则是契合的。

在以课题为引导的实践教育中,一条重要途径便是实验室培养模式。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从2001年开始建设计算机工程研发中心,设立专门的本科生小组,招收本科学生加入课题团队。迄今为止,研发中心以课题驱动的形式每年培养数十名优秀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得到了很好的能力锻炼,就业情况也位居全校前列。除了研发中心,其他实验室也常年招收本科生加入课题团队,如今进入实验室培养的本科生每年可以达到近百名。实验室培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年进入实验室的一批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包括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内的IT骨干人才,这也使得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信息行业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2.3 社会化培训和网络学习模式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特点,知识更新比其他学科都更为快速;而且由于各个细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高等教育机构自有的教研人才不可能拥有企业所需要的所有技术。以计算机网络工程师为例,在这一领域,思科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本身拥有一套成熟的网络工程师培训方案,其中就包括了网络学习和实验室训练。此外,作为应用软件领域的领先者,微软公司自2008年开始逐渐在全国设立微软技术中心,并设置专业的实训课程,对本科在校学生进行培训。可见专业化公司自身非常重视员工(或者潜在员工)的技术培训。在实践教学上,高等教育机构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化培训的力量,引入社会化培训模式。

除此之外,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抹平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知识传播沟壑。通过网络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公开课程已经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例如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 U,提供全球著名高校的优秀公开课程,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访问;国内网易公司推出“网易公开课”,借助网络力量翻译了哈佛、MIT、牛津等顶尖高校的一批公开课程。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突破了语言障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课程。在实践课题选择上,也能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获得启发。

然而,截至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案中还没有针对社会化技术培训和互联网课程学习的明确支持和规范引导,学生对这方面的信息了解也十分有限。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中,这一部分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3、实践教育保障机制的优化

当前各高校的实践教育主要通过设立定点实训单位,并将实践训练与学分挂钩的形式推行。然而,由于此类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准则比较单一,对于前述多种已经存在或正在兴起的实践模式并没有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合理的支持,还没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限。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探讨更加符合实际的实践教育保障机制。

3.1 从改革学分制度和建设信息平台入手。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在学生这一层面,当前实践教育主要存在考查方式过于单一、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两个问题。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一方面,现有的学分制度过于单薄,对多种新兴的实践模式未能给予支持和保障。目标明确、自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没能得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评价;而自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却因为习惯于被动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参与过专业实践训练。于学生而言,这就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类实践信息的获取渠道十分有限,对于实践机会把握不够。以广东工业大学校内实验室招收本科生的情况来看,目前主要形式是由各个实验室教师通过校内BBS或课堂宣讲的方式实践信息。虽然这种方式有—定的自由度,但校内BBS信息庞杂,课堂宣讲受众有限,都还未能在学生中产生更加广泛的宣传效果。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有必要设置多元化实践学分标准,引导和激励学生根据个人特点,积极参与实践训练;同时,建设实训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增进学生对实训内容的了解,促进实践氛围的形成。

具体工作如下。

(1)改变现有的完全由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给予实训学分和考核成绩的单一模式,认可有资质的合作企业、课题组及社会化培训机构的考核成绩和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设立实践企业信息库,对参与实习生计划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资质、等级以及企业导师的评价,对学生给予对应的成绩和学分;由学院设立课题组考核委员会,对校内实验室模式下的实践训练,根据学生参与课题的进展和成果,给予相应的成绩和学分;设立社会化培训和网络课程信息库,对参与信息库中社会化培训和网络课程的学生,根据所获得的培训证书及课程成绩给予相应学分。

(2)建设实践信息平台,加强学生对各类实践机会的了解。正如前文所述,企业有参与本科生工程实践培养的意愿,但同时也希望对实训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而学生由于基础、兴趣和个性有差异,建立信息平台并允许双向选择也许能够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建议由学院或者学校牵头建设专门的实践信息平台,定期对各类实训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和,科学地引导学生选择实践机会、参与实践训练,从而保护好、建设好学生群体中的实践氛围。

3.2 从本科导师制入手,调动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

在教师这一层面,当前的实践教育体系还未能紧跟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实践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是在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内可以完成的。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可能是持续2~3年,甚至是整个本科阶段的长期跟进,但是目前的高校业绩考核体系,对教师这部分工作却还没有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是,近年来已经有高校在探索细化和加强教师指导实践方面的业绩考核制度。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于各类实践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适当的工作量积分以示激励。然而,这类奖励还未能在制度上形成常态,而且由于实践教育培养周期长,仅仅按成果给予工作量的评价和奖励的方式还不足以覆盖当前各类实践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例如,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设立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提出实践课题内容,借助实践信息平台,实现本科生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在后续的2~3年中,由本科生导师持续跟进和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相关课题,学校则负责设立考核、考查制度,保障课题实训的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本科生导师制让指导教师的责任和权利更加明晰,付出的劳动更容易量化,因此更能调动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本科导师制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及早接触和跟进实践课题,专业课程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同一导师下所形成的课题组讨论氛围也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建议在高校探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并逐渐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考核机制,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本科生教育中。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 ACCP 课程置换 专业改革 IT职业教育 北大青鸟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观点和看法主要来自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等都照搬了本科的教育模式,本质上还是传统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基础和理论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或专业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无法否认的是,在高职院校建校初期,该专业的设置,对学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暴露了许多问题,主要有:毕业生没有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理论、实践都比不上本院院校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该专业后继的招生等。市场上,一方面大量的IT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高级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缺口巨大,造成IT人才过剩的假象。

二、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目前的困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开始就照搬照抄了本科模式,这是对高职教育先天认识不足造成的;还有就是当初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仅仅看到了当时,计算机专业是热门专业,一味地跟风、一窝蜂贸然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2.课程体系

延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仅对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小修小补,或在课程设置上从四年制“瘦身”到三年制,或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删除,或在知识深度、难度上进行取舍,上述都没有从根上脱离本科模式的影响。

3.教材问题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先天不足,以及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直接导致教材也存在许多问题:(1)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2)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存在着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等问题,制约高职人才培养。(3)教材内容偏离专业培养目标,教材订阅取决于任课教师,由于任课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的了解或理解不一致,或者市面上相应的教材不好订阅,造成知识体系脱节或重叠。

4.师资问题

师资水平不高,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这与高职院校的师资有关。师资主要来源:(1)传统学科型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来,没有参加社会一线、专业对口岗位的实践,特点是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2)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特点是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毕竟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太快。

5.认识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偏见,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高职的生源绝大多数是高考的最后一批,久而久之,偏见就形成了。

三、引入北大青鸟ACCP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置换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先天问题和目前的困境,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专业改革,各式各样的改革形式包括:课程置换、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定单式培养、项目式教学、“学工交替”等等。改革的目标很明确,以使用技能和就业为导向,案例为主线,动手能力为突破点,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学生在校即为准职业人。

“闭门造车”的专业改革,仅仅是原地踏步,注定是失败的。经过充分调研软件行业现状以及软件公司进人需求,结合台州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与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北大青鸟Aptech公司(截止2008,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9.8%)合作,以课程置换方式引进ACCP课程,达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讲,课程置换,就是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现有的课程体系引入到学校的学历教育中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ACCP课程置换,就是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北大青鸟Aptech的ACCP培训课程。运用北大青鸟Aptech优质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以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从而紧扣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将职业教育引入到学历教育,有效地解决或改善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1.师资方面,授课教师需要经过青鸟总部的技术培训、考试,并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证书,即执“证”上岗。通过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打造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的脊梁,师资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没有良好的师资,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的。

2.课程体系方面,依托北京大学教育资源和印度IT职业教育优势,由中美印软件技术专家联合研发,课程开发经过深度企业调研,专业分析用人企业的招聘需求,充分明确当前软件企业所招聘技术人员的技术需求,再从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采用逆向设计确保就业理念,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致力于全面提升学员就业竞争力,引领未来IT技术发展潮流,保持了北大青鸟IT教育ACCP课程体系的国际同步水平以及在国内IT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四、小结

通过课程置换,明确了我们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软件工程师,采用北大青鸟优秀的课程体系,在学历教育中通过课程置换引入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势,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扭转了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加速了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分析我院2006级青鸟学生的就业情况,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明显高于其他班,在历届的计算专业毕业生中,也名列前茅。实践证明,通过课程置换引入ACCP课程体系,改革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快速提升办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汪伟,卜天然.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2007.11

2.北大青鸟Aptech产品研发部.ACCP5.0产品使用手册[M].2008.1

3.程琪.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和思考[J].考试周刊.2007.(45):118

4.上海市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

6.韩广琳.目前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天津教育.2004(4)

7.黄峰.当前高职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9.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5

1.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中心,通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专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使其现在或将来能够顺利获得职业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活动。狭义来讲,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2.职业教育的特点

(1)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相对稳定性较低,即它随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在迅速变化着;

(2)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注重实效性的特点,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

(3)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在我们国家中各级各类中等专业技术类学校及职业技术培训场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一般都是以美国AECT’94年的定义为根据:“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FredPercival和HenryEllington在《教育技术手册》一书中把教育技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硬件,指技术设备和相应教学系统;二是软件,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三是潜件,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应该把我国传统的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加以区别。前者的着眼点仅仅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中的运用,它往往只考虑硬件或软件之类传统的“电教设备”。而教育技术则不同,它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注重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为了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总体效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从美国引进了“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首先,它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运用教育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建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其次,重视发展性教学,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应用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2.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包括音像技术、星广播电视技术、算机多媒体技术、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丰富但教育结构却不够完善。一方面,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1.现实可能性(1)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转变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目前职业学校的实习场地、设备、培训教师还有待完善,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实习培训途径的重要补充形式。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很多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从而大大降低了培训的费用。(2)教育技术可以促进职业教学方法变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育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象直观的呈现方式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力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3)教育技术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跨时空的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4)教育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工具以计算机为例,社会上许多行业,如维修、装潢等都把计算机用作职业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需要,学校要专门开设计算机课程,如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影视编辑制作、网页制作等课程,旨在让学生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

2.必要性

(1)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要求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全球科技以每年20%的速度在更新,职业种类以20%的速度在淘汰,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这要求职校学生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过程较短,学生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自学和变通能力增强。

(2)职业教育的观念陈旧性,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在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职业学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学生需要的职业课程和大众教育。按照AECT94’定义的划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包括: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评价:是对一个事物的价值的确定。

(3)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增强其操作性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拟真的实践机会,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教育中的学科很复杂,凡是社会需求都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很多,如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文学艺术知识以及书本以外的各类知识。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职业教育的课本却相对落后,如果职业教育的学生们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学科,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因此,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信息素养。

(4)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效益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制约,传统职校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教学效益,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5)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多样化,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我国财力有限,一方面部分职业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施更新跟不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少数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所购置的少数高档先进设备,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从总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6

短缺与失业并存,职业培训助力体面就业

在巴西,技工短缺与青年失业并存。一方面,巴西的技术工人极度缺乏,程度仅次于日本和印度,排名全球第三位。据调查,在拥有10个以上员工的企业中,有63%的巴西公司缺乏符合岗位条件的专业人才;在印度,有64%的公司无法雇佣到专业人才进行特殊的专业性工作;而在日本,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占所有企业的81%。这项调查将技术人员短缺的原因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化加工机械的推广。“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的某些工作习惯也在适应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创造性和批判思维是人类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低学历或贫困学生等弱势人群往往就业情况不佳。据巴西官方统计,15~29岁的巴西青年有5000万,其中450万生活在极度贫困中,180万为文盲。那些家境贫困、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青年很难找到工作。有调查数据显示,巴西15~24岁青年的失业率是24岁以上成年人失业率的3.2倍。于是巴西政府决定加大对失业青年的培训力度,积极解决低学历、贫困青年的失业问题。在这方面职业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西政府发现大多数企业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于是在2008年推出“帮助青年就业计划”。该计划主要由巴西政府向各个州、市提供一定的财政援助,鼓励他们为当地18~29岁低学历、贫困青年提供职业培训,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巴西政府规定,各个州、市应为至少30%接受此类培训的青年解决就业问题。巴西各个州、市根据劳动力市场不同领域的需要,为这些青年人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保证他们接受培训后可以立即上岗。从2008年至今,已有近45万名青年人参加培训,其中约24万人最后完成了培训,他们中的35%找到了正式工作。此外,各级政府劳动局都设有专门的公共就业协会,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建立人才库,随时跟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为供求双方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

巴西政府将投入54亿雷亚尔(约合25亿美元)为15~29岁的处于极端贫困的青年人提供奖学金及培训机会等,预计将惠及4000个城市的42万青年人。

技工教育发达,走出校门就能自食其力

技工教育在巴西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均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巴西的中等教育即高中阶段,学制3年,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高中。

巴西公立学校的竞争相当激烈,只有通过严格入学考试的幸运儿才能到巴西较好的公立高中就读。高中入学时,学生可以选择只学习普通课程,也可以选择同时学习普通职业技术课程。然而,在高中阶段就选择技工教育培训的巴西年轻人并不多见。据统计,在25岁以下的巴西人中,同时接受基础教育及技工教育培训的仅占6.6%。

如果孩子只考上教育质量一般的公立学校,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到私立职业技术学校上学。目前在里约热内卢,比较热门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有计算机技术、电子工程、机械工程以及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有关的课程等。里约技工学校是当地很有名的一所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现有2000余名学生。该校学生每天只上半天课,其余时间可以选择到企业实习。据了解,学生在此完成3年高中阶段学业,学费共需约3500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2.66元人民币)。虽然与一些免费且教学质量较好的公立学校相比,这笔学费确实不菲,但年轻人在接受职业培训以后,不仅可以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还能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eduK获千万融资,打响在线培训新形式

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有力促进巴西青年就业的措施。巴西许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都接受过公立或私立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例如,在国家工业培训中心接受一年半的技工教育培训,学习电器维修等3门课程后就可以从事物业部门的水电工,比简单的清洁工、保安等工作收入高很多。

巴西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平台(eduK),刚刚获得由Accel Partners领投的B轮1000万美元融资。Accel Partners是世界五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致力于帮助杰出企业家建立业务定位非常明晰的技术公司。Accel Partners此前成功投资了,后者被LinkedIn(领英)以15亿美元收购。

eduK于2013年成立,是巴西一个提供在线课程的创业公司。eduK的课程内容包括摄影、美食、工艺品、时装、美容和商业,以及其他类别。学生在线一次性观看课程免费,购买课后打包出售的视频则需要付费。该平台拥有2亿注册的学生,拥有超过600门课程的目录,拥有超过5000小时的播放时间。eduK下一步准备走出巴西,将业务扩展到整个南美洲。

不懈改革创新,校外职业教育机构特色明显

除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外,巴西还有一系列校外职业教育机构,且校外职业教育特色更加明显。据报道,大众集团、中国徐工集团在巴西开设工厂,员工需要培训,它们选择的合作对象都是巴西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

巴西的校外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归各行业协会管辖,目前共有9个组织,包括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全国商业学徒服务机构、全国农业职业培训服务机构等。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成立于1942年。它不仅是巴西校外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内成立最早的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资历最老、成绩最突出的国家培训系统,至少使520万人从中受益。之后机构逐步增多,直到1998年全国合作社学徒服务机构成立,巴西校外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趋于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一直致力于自身改造。改革内容包括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培养专家队伍,建立教学中心,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研究机构加强合作等。在所有改革中最醒目的是融资多元化和设立创新机构扶协中小企业。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资金来源多样化。最初全国工业学徒服务机构的财政开支是工业企业所缴税收的百分之一,这笔资金是由国家社会保障研究所征收的。不过企业可以选择不交这笔税款,自己建立培训机构为职工提供职业培训,但必须事先签署协议。到20世纪90年代,管理者开始改革融资模式,除税收外,还通过向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增加收入。1995年,税收部分和服务部分占预算比例分别为80.8%和11.4%,5年之后,这一比例分别为71.2%和20%。这种混合型融资模式具有很大的优点:一方面,以税收为支撑的那部分收入直接汇入培训部门,可以规避通货膨胀的影响,以此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在企业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订制课程,避免培训模式化。这一改变成功避免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