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范文1

【关键词】公共健康;城市设计;教学探索

1缘起:重大公共健康突发事件催生城市设计教学新视野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公共健康”概念出现在国人面前,而公共健康并非医疗卫生部门能够完全解决,人居环境学科也应该有所担当与作为。扬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在大四下学期开设了13周的城市设计专题。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初期,教学团队开设了题为“基于公共健康的城市设计思维”的讲座,学生们反响强烈,深刻感受到城市营建过程中公共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学团队适时提出,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教学,是对既有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经典著作与实践,获取不同建筑师、规划师应对健康挑战的先驱性探索;设计过程中,利用相关技术指引与导则引导学生构建促进公共健康的基础城市设计策略。

2案例解析:融入公共健康观念的城市设计实践

2.1为健康而设计的田园城市。霍华德122年前提出的“理想城”影响深远,其原版著作值得学生们深入体会其精髓。通过研读《明日的田园城市》发现,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鼻祖的霍华德所提出的这座“理想城”,本质上是为了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而设计。导读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审视具体空间安排与其深层逻辑;另一方面,深入特定时间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以及他对公共健康的思考。2.2以城市美学改善巴黎公共健康。19世纪中叶,巴黎市中心拥挤不堪,塞纳河沿岸有数量众多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巴黎改造计划的背景即在如此恶劣的城市环境中展开。该计划拆除了大量旧建筑,开辟出数条林荫大道;规范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与形式,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重视公共绿地建设,新规划建设了数个大型公园,使之成为“城市之肺”;改造完成后,巴黎形成了单中心、放射状交通网、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的城市格局。城市美学,实际上就是有关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包括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公共绿地、重要建筑物的布置。通过巴黎的改造案例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城市设计原则———经过个别设计的公共建筑物毕竟有限,为了更为有效地运用这些建筑物,有必要集中地、有重点地美化一个地区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依据城市规模,应集中地、有重点地设计一条或几条轴线干道,强调其与公共建筑、门户地区的相互联系。2.3关注通风的香港城市设计导则。2003年香港SARS疫情爆发,作为世界闻名的高密度城市,疫情对香港社会的危害远比其他城市严重。此后香港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建设中的通风问题,根据空气流动的科学研究与评估成果制定了《城市设计指引》的“空间流通”专题(图1)。借此案例,学生能够获取高密度城市为实现健康的通风环境,在城市总体布局与建筑群体不同层次可资借鉴的设计手法。

3策略构建: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方法

3.1采用小尺度街区与密路网模式。据调查,在街区连通程度更高且适宜步行的街区环境中,居民选择步行作为出行方式的频率更高。此次疫情也看到小尺度社区的优势———有效减低了传播的风险与防疫的难度。学生在充分理解小尺度街区与密路网模式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长、宽在100~130m左右街区单元模块(图2),其中设有社区组团绿化提供休憩交流空间,街角设置口袋空间形成居民活动节点,社区相关配套布置在底层裙房。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基础空间单元成为居民就近参与公共活动最频繁的空间,也是市民日常活动的第一圈层。3.2设置多尺度通风廊道。通风廊道对于城市公共健康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相关研究已证实风道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遏制作用;同时,通风廊道也有利于疏散街道峡谷与密集区域的污染物,防止污染的聚集。基于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城市规划方案阶段预留多尺度的通风廊道:就总体布局而言,以主要盛行风方向开辟通风廊道,并结合慢行系统延展廊道,使空气能够有效地流入场地,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及改善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就群体布局而言,建筑群的高度朝着盛行风的方向逐级降低,利用高度轮廓带来的气压差异去引动气流,让风透入建筑群(图3);采用梯级式的平台设计,将气流从上空引导至地面的行人路。减少平台的上盖面积,在地面提供更多休憩与空气通道(图4)。3.3塑造界面、尺度友好的街道空间。友好的街道环境更有可能吸引居民进行步行或骑行等健康活动,目前的街道环境设计正在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从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图5)。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公共健康,结合街道环境在界面与尺度的主要控制要素(表1),引导学生进行街道空间的塑造。3.4提供多层级的公共空间体系。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有利于人们参与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从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解读与应用凯文•林奇提出的,检验城市空间品质的基本指标———活力、感受、适宜性、可达性、管理。基于不同的尺度与功能需求,学生提出三个层次的公共空间体系。第一层级包括:中央绿色长廊—中央生态空间—中央商务区广场;第二层次包括:线性滨水绿道—南部滨水公园。第三层次包括:邻里开放空间通廊—邻里公园(图6)。

4结束语:教学思考与展望

通过本次的城市设计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团队形成了如下的思考与展望:(1)通过重读经典理论与实践的方式(而非追逐学术热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并非一个新的课题,不同时空需要结合差异化的健康诉求进行城市设计实践。例如巴黎改建计划以街道轴线-广场为核心的城市美化,是为了驱逐贫民窟,改善巴黎中心区的卫生环境。而香港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则源于高密度地区对传染病疫情的忧虑。在这些经典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空间控制手段,已经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基本手法,而且,以重读、再探经典的方式启动设计,契合本科阶段强调设计基本素养的培养目标。(2)通过成熟的,已经普遍运用的技术导则作为支撑,保证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策略构建。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在设计过程如何控制学生方案的走向。对此,教学团队认为在引导学生提出某个相关策略时,需要技术方法的支撑。例如“设置多尺度通风廊道”方面,《香港城市设计指引》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技术手册;在“塑造友好的街道环境”方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图示化语言,能够很好地被学生接受。相关技术导则或指引的运用,可控制学生方案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不至于太过“天马行空”。(3)在教学基本框架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例如某学生从增强交通方式可达性的角度,提出促进公共健康的规划设计策略(图7),试图将公共空间设置在地铁、公交等主要线路周边;进行站点布置时,将办公和居住建筑的入口朝向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快速到达公共空间;加大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接驳,在轨道站点附近布置公交枢纽站。(4)如今,口罩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不戴口罩出门似乎比不带手机还不自在。可以说,人类的行为习惯被突如其来的重大健康事件彻底改变了。那么,城市设计观念是否会随之更新?当下14亿中国人对公共健康议题的重视程度在历史上都未曾有过,这种趋同的社会共识当然也会体现在城市设计观念及其具体空间营建之中。通过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教学团队已初步构建了教学框架,但仍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在城市设计教育的维度回应“后疫情时代”的集体诉求。(文中自绘图片源自扬州大学16级建筑学王潮、韩卓、王靖婷、罗智勇、莫合塔尔等同学的课程设计,特此感谢他们为本文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3]李煜,朱文一.纽约城市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世界建筑,2013(9):130-133.

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范文2

关键词:森林抚育补贴 效益 政策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45-01

1 紫金县森林资源概况

1.1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紫金县地处广东省中东部,东西长88.6公里,南北宽64.0 km,总面积3627 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1.1 ℃,年降雨量1891.9 mm,年日照总时数1703.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6%。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1.2 森林资源状况

根据2012年森林资源档案更新数据,紫金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82575.7 hm2,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2.6%。林业用地按一级林种分类:生态公益林101644.7 hm2,占林业用地的面积36%;商品林180931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4%。全县活立木蓄积1246万m。全县森林覆盖率74.93%,林木绿化率为75.53%。

2 中央森林抚育补贴效益分析

我县根据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财政厅下达的中央森林抚育任务,并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规定》的通知(林造发[2012]20号);《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 18337.1);《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6424);《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646)等的要求,严格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目前该补贴试点项目已取得了较大效益。

(1)增加林农收入,改善当地经济环境

参与承包我县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任务的林农,不仅可以取得国家按100元/亩的专项补贴资金,还可以获取间伐抚育作业的木材收益,出售这些木材能够获得一定的额外收入。据统计,2011、2012年我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实施,增加本地林农工资性收入约1045万元,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了我县经济环境,提高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可见,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林农收入,改善林农生活。

(2)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稳定发展

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工种,需要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紫金县2011、2012年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任务共11万亩,总投资1067万元,直接提供林农950多个就业岗位,受益人口7800多人。由调查数据显示,紫金县实施2011、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程总用工量为87584个工日,其中森林抚育作业总用工量为87084个工日,占总用工量的99.43%,辅助建设工程总用工量为500个工日,占总用工量的0.57%。中央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实施时间跨度长,为林农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林农参加森林抚育施工任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组织森林抚育技术培训,提高林农素质

为确保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成效,保障森林抚育施工的质量,紫金县在实施森林抚育试点工作之前,组织施工专业队、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和当地林农开展森林抚育技术培训,学习《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1646)等学习,组织技术培训8期,培训技术人员432人。通过森林抚育技术培训与指导,有效地提高抚育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森林抚育质量。

(4)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紫金县森林抚育设计区全部属生态公益林,林分主要是:10~15年的生态公益林中人工造林的中龄林以及4年生以上人工造林中幼龄林,树种以木荷、枫香、樟树等优良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修枝、间伐、割灌除草等抚育,清理了林区内的杂草、灌木、藤条,对枯死枝和林下部1~2轮活枝进行了修枝,提高了林内卫生状况和林木的干性及材质;增强了森林抵御火灾和病虫害的能力,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空间,使林木质量显著提高;加快了林木生长,提高森林林分质量,提高了森林的复层郁闭水平,有效地推动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进程。

3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政策建议

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是利国利民的重大政策,结合紫金县实施的情况,为完善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抚育对象

现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对象为生态公益林中的中幼龄林,而结合我县的实际,以近几年新造林的珠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碳汇林的第二、三年抚育最为重要,建议抚育试点对象适当扩大至新造林的第二、三年抚育。同时,在抓好公益林抚育的同时,建议把用材林也纳入试点范围内,这对于推进兴林富民,长久解决农村就业、木材供需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2)提高补贴标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力成本日趋增长,以及林区运输成本的增加,加之本县生态公益林抚育剩余物价值不高,多为杂灌,森林抚育成本较高,而现有中央森林抚育补贴标准偏低,山区县财政收入较差,难于增加配套资金,以致抚育工程施工很难雇用劳动力。因此,建议适当提高森林抚育补贴标准,以每亩180~250元(包括施肥)较为合适。

(3)实施补贴标准差异化

林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产业,又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产业。为确保我国生态安全,有必要对林业生产进行适当补贴,依据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地域的差异,提高补贴标准外,对不同地区、不同抚育类型和抚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森林抚育补贴标准。

4 结语

森林抚育补贴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国策,搞好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有利于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蓄积量,森林碳汇、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也会进一步提高。开展森林抚育,是形成高效优质的森林资源,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施兴全,陶琼.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中的几个问题探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8(3).

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范文3

一、江山市市心街历史街区的空间概况

(一)市心街历史街区基本状况

江山市市心街历史街区位于江山市老城区内,是江山老城区中的中心地块之一,是江山市历史起源的核心地区,仍然保留着相对集中成片、具有一定历史特征的传统街区,其街巷格局、院落空间仍保持着传统尺度。街区内南北向的市心街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一直是城市中心商业街,如今街道两侧仍保留着一些传统店铺,延续着传统商业空间肌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发展重心的外移,加之街区内部人口稠密,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一带逐步衰落,土地价值日渐降低,原住民也随之迁出,市心街已经沦落为中低阶层固定人口的养老所以及流动人口的集散地。

(二)市心街历史文化资源

1.“鱼脊骨状”历史街巷

市心街历史街区中,以市心街为主线,与各支巷形成“鱼脊骨状”街巷体系。街区中包括市心街、仓巷、卫生巷等14条历史街巷。这些街巷的由来都各自有其历史典故,颇具文化内涵。例如市心街位于城关中部南北向的直街,旧名中街。因街旁有一石狮,又名石狮街,后因位于县城中心,改名市心街。

2.历史院落与民居

院落是构成市心街历史街区的基本单元,市心街有着仓巷3号、育婴堂2号、市心街76号等独具特色的历史院落。而其他与市心街历史相关的一些传统民居和文物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已经消失殆尽,现存的只有一些历史遗迹,包括兄弟同科的门头等。

3.特色建筑

江山市在地理位置上与安徽、江西、福建相接,其民居具有三个地区的特色:在格局上,保留了江浙自身的特色;在平面形制上、结构构架以及建筑装饰方面又吸收了三个地区建筑的特色。[1]而现状中传统民居普遍情况不容乐观,木构架腐坏、墙面损毁、屋面掉瓦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现状问题

首先,除了个别院落外,多数院落状况令人堪忧:具有保护价值的院落少,加之市心街片区固定人口严重老化,流动人口多,居民收入普遍很低,人口社会竞争力差,其生活状态以维持生计为主要目标。院落内私搭乱建严重,破坏了传统的院落肌理。院落中民居木构架腐坏、墙面毁损。其次,街区内缺乏配套的教育设施以及高品质的文化娱乐设施。再次,市心街目前的区位优势、历史价值尚未被开发与利用,作为江山市传统的商业街亟待复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心街中民居合理的保护和改造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的比较借鉴

为了研究市心街历史街区保护的更新模式,首先要从研究目前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现状着手。每个历史街区由于其历史性、规模性等因素需要各个层次、多方位的各级调控和介入,因而造成地区性和个案的不同,也造成模式的差异化。目前常见的分为四种模式:

一是政府统改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作为操作实施主体,以解决改善居民生活为主旨制定的整体方案,体现为统筹安排、实施改造、人员安置等事项的实施。二是统规自建模式。这种模式由政府参与负责公共设施和街道景观,在同一标准的指导下,由居民自主筹资小规模逐步更新改造所处的居住单位。三是市场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多以开发商为实施主体,以追求资本回报和商业利益为主要目标,根据预先设计方案,统筹安排并实施整体全部改造、将原有居民全部搬迁出去,将原有的居住功能开发成商业功能。四是微循环模式。微循环改造模式是以居民为保护更新主体,一个单位院落全体的居民提出改造申请,共同同意安置方案,具体步骤是“条件成熟一个,改造一个”。[2]

以上四种模式仅仅是目前街区改造中的一些粗略概括,而不同的街区所处的地域、背景不同,在对其进行保护更新过程中,应当分析其模式实施中的核心所在。本文暂定以项目背景、功能定位、运营模式这几种要素来对这几种模式的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后,将适合的要素运用到市心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来。

(一)政府统改模式——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

1.项目背景

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第一批公布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位于故宫东南角。修缮改造前的南池子是以居住为主的街区,人口密度很高,加之该地区的危旧房很多,居民居住条件恶劣。

2.功能定位

南池子历史街区功能定位以居住、文化、商业以及旅游为主,推出南池子历史街区观光旅游项目。

3.改造方式

在南池子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进行修缮整饬,对危旧房进行搬迁改造,对街区风貌进行整治。保留一部分原有院落,对其进行修缮;新建一些复式院落,基本上保持了院落式格局;保留原有胡同肌理、道路走向与名称。

4.运营模式

(1)实施主体

南池子历史街区改造工程中,成立了“南池子危改试点改造领导小组”:东城区负责调查片区的基本情况;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负责编制规划设计方案;东城区公有房屋管理事业单位房地经营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另外在改造过程中,政府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自己解决问题。

(2)业态引入

疏散人口,将一部分当地居民迁出,局部区域功能进行调整,沿街四合院设置底层商业,使得一些热爱四合院文化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搬入四合院,建立文化产业。

(二)统规自建模式——日本京都

1.项目背景

京都作为日本800年历史之久的昔日都城,今日仍然维持着几百年前的面貌,园林、寺庙、各条街巷,均古意盎然又生机勃勃,在中国早已极其少见的唐宋建筑风格,在这里还能见到。国家立法、举国特别的保护态度和民众的严格配合保存了京都的传统风貌和神韵。

2.功能定位

京都定位保持其原有居住功能,维护其原有的稳定的建筑群落风貌和可传承的民俗文化。

3.改造方式

日本和中国一样,传统建筑以木构为主,容易腐朽,很难长久保存,加之日本自古地震频繁,于是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隔60~70年就拆掉旧房,然后按原有样式盖新房。于是,京都的街景就永远保留了几百年前初始的精致景象,没有衰退之感。这种保护方式的重点是基于木构建筑容易腐朽,就地开发新材料将其代替,长久保持其鼎盛时期风格鲜明、功能齐全的“真容”。

4.运营模式

(1)实施主体

京都致力于“社区营造”,政府对街道的尺度、具体建筑的高度、颜色和添加物进行规范指导。实施主要以居民为主体,自家出资按照惯例定期按原样更新自家房屋,以保持传统街巷风貌的整洁和风格。政府居民通过协调合作,成立自治会、商会等,共商处理社区问题。

(2)业态引入

京都以保留居住功能为主,适当引人配套商业功能。自治会担当社区的维护、管理;商会负责街区的餐饮、住宿的服务业,同业公会组织漆器、陶器等传统手工艺的展示。

(三)市场开发模式——杭州西湖天地

1.项目背景

杭州西湖天地坐落于杭州历史底蕴深厚的西湖南线风景区,是具有杭州历史文化的休闲旅游景区。它以杭州独特的园林、历史建筑为基础,加之自然与时尚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为表现形式,改造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集餐饮、零售、文化、娱乐的综合性时尚地标。

2.功能定位

杭州西湖天地定位为“时尚生活区”,引进了世界知名的咖啡馆、会所、餐厅、娱乐场所和商铺。

3.运营模式

(1)实施主体

西湖天地的主要投资商开发商是香港瑞安集团,它在上海投资开发的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具备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娱乐中心。

(2)业态引入

西湖天地借着西湖的湖光山色,把杭州的山水园林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业态上引入餐饮、娱乐休闲、咖啡等,使得这里成为杭州小资和时尚人士的聚合之地。另外,对部分历史民居建筑采取保留改造的方式,但是原有的居住功能已经转变为商业功能。

(四)微循环模式——南锣鼓巷

1.项目背景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现存最完好的“棋盘式”四合院保护区之一,历史文化深厚,人文荟萃,区域内集中了各种式样的典型四合院建筑形式和丰富的历史遗存。随着时间的流逝,南锣鼓巷居住条件的现状越来越差,从而迫切需要更新改造。[3]

2.功能定位

南锣鼓巷改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城市品质,再现老城区风貌,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还是以居住为主。

3.运营模式

(1)实施主体

南锣鼓巷改造过程中,主要以居民为主。首先院落居民集体签名向所在街道办事处提出改造申请;然后街道办事处根据实地调查后的情况向区协调领导小组上报微循环改造工作计划,会同房地产经营中心制定居民搬迁安置方案;接下来街道办事处组织居民讨论安置方案,根据居民反馈意见,房地产经营中心制定个案;居民联签同意安置方案;最终房地产经营中心组织实施居民搬迁,经营中心依据规划、建设、文保等部门意见,制定修缮改造工程方案;按照修缮保护方案具体实施。

(2)业态引入

南锣鼓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背景,保留其原有的居住功能是前提,居民以自己院落为单位,在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基础上,引入酒吧、咖啡屋、书吧、特色餐饮等业态。

三、江山市市心街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

通过对目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四种模式的研究,分别每个案例的功能定位、改造模式、运营模式几方面的要素进行分析,选取适合的要素运用在江山市市心街中来。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准确是街区保护更新成功的先决条件。发展定位需要仔细分析城市的功能结构和文化特征,考虑地块以及周边的现状。例如杭州西湖天地首先选址就在西湖岸边,定位是国际知名的时尚休闲文化中心,目标群体是杭州的小资以及来西湖的中外游客,这与西湖这一带的消费群体实况相符合。

在市心街历史街区中,保留完好的“鱼脊骨”状的历史街巷、文化厚重的院落以及具有特色民居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十分重要,因此对其改造更新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重点在于保护建筑风貌以及延续其传统的街巷空间格局,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街区内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适当植入新地功能和商业模式,以实现市心街的自我平衡和自我发展。

(二)改造模式

南锣鼓巷那种“条件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微循环模式可操作性强,一次改造的范围易于控制,改造可实施性强。因此市心街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可采取以院落为单位,小规模逐步改造,且针对不同类别的院落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

(三)运营模式

1.实施主体

成立市心街街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来自建设局、规划局、旅游局等政府相关部门,也有技术专家来提供具体导则和相关资讯,也有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片区居民。

(1)政府主导

在南池子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政府作为实施主体,统筹安排,不仅保护了这一街区的历史风貌,而且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市心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控制市心街的土地开发强度,引导市心街的整体发展方向。

(2)市场介入

市场介入为街区带来新的资金、项目、运作方法,为街区带来新的思考和活力。瑞安集团对西湖天地开发改造过程中,努力提升了该地区房地产项目的品位和价值,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过多的市场介入,过于重视投资回报,缺乏公益,对街区保护和居民利益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对原有社会关系造成较大破坏,所以要把握好市场介入的度。在市心街的新建地块的改造过程中,应在政府统筹安排下,引入外来市场力量和外部资金,给予其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在市心街整体风格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更新建设,提倡街区内的多样化经营。

(3)居民参与

日本京都的全民保护的理念和措施值得市心街学习。在市心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首先要提倡居民参与到市心街前期制定改造政策过程中;接着在实施过程中,让当地居民自主地或者配合工作人员处理现状问题并提供改造建议;最后在改造后,居民拥有自主使用权,对拥有小型院落产权的居民,在不改变传统院落风貌的前提下,允许其对院落进行改造及买卖。

2.业态引入

改变市心街原有居住+沿街商业的这种简单的功能模式,确立街区集原住民居住、商业文化展示、创意产业、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业态模式。例如可以采用商务民俗化的方式,引入一系列传统生活和民间艺术的展示、体验及消费场所。多功能业态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复兴江山市市心街传统的商业街,另一方面有利于市心街今后多元化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未来展望

本文通过江山市市心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的研究,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目前存在的四种模式以及案例进行分析,提取每个街区在保护更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例如项目背景、功能定位、改造方式以及运营模式等,来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试着将一些模式中适合的关键要素运用到市心街的保护更新中来。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街区的现状越来越复杂,对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再仅仅是一种模式,常常是两种或者多种模式的复合模式。因此在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该根据其现状、背景,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抓住其关键要素,比如功能定位、改造方式、运营模式等因素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进行把握,并相应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运营模式。然而这几个要素仅仅是复杂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不同的街区把握的要素也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仅仅从这些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对今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俊清,杨新平.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范文4

正是这些理念,让我们的城市得以发展,文明得以延续。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忽视了水与水环境的价值。城市河湖水面萎缩、河道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人水之间变得不再那么和谐, 而“生态文明建设”又让人们重新怀念起那“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水相依”的生活画卷。一些省市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治理,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出许多人、水、城和谐发展的新“水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本期“1+6议事厅”将就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展开深入讨论。

重视生态用水,凸显水景观利用的公益性

主持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任务艰巨、系统复杂。请各位嘉宾谈谈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怎样认识的?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们临沂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在十多年的依水建城、以水兴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设城市水生态文明,就是要以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把以水为魂的生态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城市建设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护好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循环,形成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

近几年临沂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围绕着水生态、水环境建设这一核心要求,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城市面貌与城市宜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我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完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城市防洪、供水、排涝安全,避免水带来的灾害;二是要完善城市水生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亲水需求;三是要提高水环境质量,解决好影响市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四是要形成文明的用水方式,将对水资源的需求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资源的扰动。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

在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后,2013年初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中便指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这也正是本期话题“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提出背景。

我认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基于此,我理解城市水生态文明应该包括四个内容,即水自然生态、水经济生态、水社会生态和水文化生态。

水自然生态指的是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原生态的保护、污染的治理、治理后的维护和人工性水自然生态的建设,以恢复、构建水生态系统平衡为最高判断标准。目前国内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河北秦皇岛汤河公园,以最少的设计保留了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将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改造成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

憩地。

水经济生态指的是对水经济性开发的适度性,比如发电、灌溉、渔业、旅游等,如大家熟知的休渔期、饮用水保护等。水经济生态平衡水景观、水环境的公益性与商业性。

水社会生态指的是人类与水环境相互作用的和谐状态,如广东有不少滨江、滨海、环湖绿道,在不破坏水体的情况下,满足了人的亲水性休闲需求。

水文化生态指的是水文化的良性继承,包括水利工程文化、水系文化、水文化和水资源所属地的地域文化,四者共同构成水文化体系。

陈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及其设施建设问题。水资源与水环境是城市发展基础,如何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应该成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也是体现用水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推广和节水理念宣传,达到民众用水文明行为的普及,而且要在水资源利用结构方面,扭转重眼前的生产生活用水,轻看不见的自然生态用水和地下补水。将生态、自然生态用水需求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另外是对水资源、水环境价值的认识与综合利用。在尊重水生态、水环境自然形成规律前提下,如何发挥水环境与水景观在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体现人水和谐,发挥水与水生态的景观综合价值,服务于宜居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凸显水景观利用的公益性,让更多的民众能够自由地享受亲水环境的福利。

最后是用水治水理念的公众化普及与提升。如果说前三点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上去,那么让大众的水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并成为自觉行动,也将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

水生态文明“进城”,老百姓获益

主持人:在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水污染、用水结构不合理、水环境景观利用不文明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将水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城市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

刘昌雪(苏州市民)

前些年,在我们苏南地区,由于忽视水环境保护,很多城镇的河湖水系污染严重,亲水环境丧失,古诗词中所描述的苏南水乡景色画卷,已是过眼烟云,甚者连我们的饮用水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国家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让居民的日常饮用水质能得到保障,首先是实惠我们普通老百姓。

我的家乡苏州是个水城,许多居民都是临河而居,一直以来河水就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果将河水污染解决了,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许多游客来苏州就是为了感受江南水乡的特色,像苏州山塘河,每天接待很多游客。如果游客坐船游览的时候闻到阵阵恶臭,一定会失望而回,那整个苏州的城市形象和品味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水环境的优劣不仅对苏州,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很重要。我觉得将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真正服务到人民,才是文明的精髓所在。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构成了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城市概念的提出,严格来说是对工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式进行自觉反思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就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造。而生态文明恰恰就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省的一种理论结果。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洪安全、排涝安全、工程设施安全;有利于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统筹保障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城乡用水和生态用水;有利于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风光带;有利于挖掘、弘扬厚重的水文化、现代水利科技知识;有利于建立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水资源相匹配的城市产业布局和规划建设发展构架,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水、近水、滨水而居的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尹长友(临沂市副市长)

当前,许多城市在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度热衷挖河造湖,水环境建设工程性痕迹过于明显,城市防洪除涝能力建设滞后等等。应该说,临沂市在近年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较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请名家高手,对城市水环境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城市水系整治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并采取了生态护岸的方式;把保障城市水安全作为基本任务,将防洪能力提高到了50年一遇,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8万立方米。

面对一系列问题,将水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城市建设,我觉得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重新审视水资源、水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实现城市水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二是有利于在城市水利建设中贯彻生态治理理念,推动形成生态、文明的治水、用水方式,形成人水和谐局面,让城市居住者享受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三是有利于在城市建设中彰显地方水文化,突出城市的特色品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

落实细节,“硬”的“软”的一起来

主持人: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在城市水系的硬件方面应该做哪些努力?软件方面又需要哪些政策及标准的支撑和设计?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要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从实施上来讲就得加强城市水系的软硬件建设,水系的表现形态不同,对城市的功能不同,软硬件配备也会有很大差异。水系对城市主要有四大功能,即生态功能、生产生活、休闲游憩和军事作用。另外,城市水系的区位通常也是影响城市水系功能进而影响软硬件配备的重要因素之一,城中水系更多承担市民日常滨水休闲的功能,城郊水系多为周末休闲度假,远郊水系多为生态保育、饮用水库、工业用水等,其硬件配备自然不同。

以塞纳河为例,塞纳河是巴黎的城中水系,巴黎是在塞纳河的主要渡口上建立起来的,塞纳河对巴黎的形成、发展乃至景色都起着特殊的作用,其硬件建设配备也比较综合,包括码头、堤岸、桥梁、绿道、两岸绿化、建筑美化、铺地、灯光、截污及水面清捞垃圾设施配置、河心岛建设、水坝、水库、发电站、快车道、人行道和滨河公园等设施。

软件配备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立法,保护水生态。比如2001年法国重新修订了《国家卫生法》,对排污进行更加严格的规定;二是政府重视,规划指导。巴黎市历任市长对塞纳河都高度重视,分别出台有《塞纳河长期利用》、《历史核心区塞纳河堤整建协议》、《土地分区使用规划》,《巴黎市区塞纳河美化计划》等,对沿河的功能、业态、布局、建筑风貌等都进行了规划和控制,将防洪、治污、治岸、交通、景观和城市开发建设融为一体,造就河两岸的和谐风光;三是沿岸各级政府群策群力,各自管理好自己的河段;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河段管理。先是政府预算拨款,再就是将部分土地划拨给管理机构――巴黎港务局使用,利用土地直接建设使用或租赁,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该局的正常开支和对塞纳河的管理,还采取沿河收取管理费办法以弥补资金来源的不足。

我国在进行城市水系软件配备的时候,还需考虑水文物保护法的出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丰富和完善软件体系。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探索建立“以评促建、建管结合”的体制机制,启动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实施方案,明确申报范围、标准和条件,规范审批流程,强化动态监管;组织编制和颁布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编制导则》等系列规范标准,突出水资源体系评价与水生态体系评价,强化规划编制审批,并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利规划,与有关规划相衔接,逐步建立起涵盖水生态文明城市申报、评价、审批、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标准体系。要注重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城市水系规划导则》等现有国家政策规章制度标准的衔接。推动水利制度标准的制修定过程中统筹考虑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

陈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在这里想强调一点,要将维护城市水系和水生态环境构建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来考虑,并将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去。特别是在城市新区开发、成片旧城改造过程中,将水系统、水景观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有机融合;将城市水利工程设施与居民休闲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其中疏通自然水系,利用低洼地形,恢复水系统,构建城市水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环节。

同时,要将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的科普,将用水与治水理念、文化的宣传推广融入到景区和社区。

没有“万金油”,模式要强调个性

主持人:我国城市的地域自然、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应该如何考虑自然与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在发展模式上应该如何具体体现?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10年前,水利部提出来要转变治水模式,应该赋予它旅游的功能,现在他们在全国做了51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风景区升华的结果就是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打造肯定不能套用一个模式,要充分挖掘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的环境条件和人文条件。一般来说,河流受气候、水文和地貌的影响,这些规律如何反映到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上,更牵扯到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我跟着水利部去山东考察过水生态文明城市,我觉得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自然、社会、技术的综合体。再加上目前城市多头管理的现状,又有很多利益集团在参与,所以要真正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会碰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从目前试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标准来看,尽管山东省提了5个方面,国家提了6个方面,但我个人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是否有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水质和水量,这也就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律性。从这几条标准就可以看得出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水量不一样,水资源存在的形态不一样,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陈田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赞同李文老师的说法。在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背景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遵循其共性规律,但更需要体现个性特征,这就要充分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因此,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标准应该包含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个性指标的选择,是由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所决定的。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可能是更具魅力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体现因地制宜,我觉得至少应该从两方面来着眼。首先是体现水资源、水系与水生态地域特征及其孕育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如西北与东南的水分条件不一样,西南山区与华北平原水系形态不一样等等,因此,在相应的建设指标上应该有所差异;其次是长期人文发展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传统人水和谐的治水用水理念与文化精髓,如何传承与创新地运用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准中来。

突破体制的痼疾,学习临沂好榜样

主持人:您认为就目前中国城市水利建设、水与水环境管理和发展现状来看,将水生态文明引入城市建设的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应该如何着手解决?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水利部除城市供水、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外,城市河湖的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水景观打造也越来越成为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成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水利部门具体承办,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强力推动创建工作。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卫生、环保、林业、国土资源、交通、旅游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仍处于初期阶段。要选取部分省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指导,完善制度,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山东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经进入评审阶段,并且纳入山东生态水利“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即依托第一阶段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重点推进第二阶段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人、水、城和谐发展,为第三阶段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市(县、区)创建和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生态化发展创造条件,措施得力,势头良好。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认为将水生态文明引入城市建设,主要应该考虑水生态文明理念与城市水利建设、水环境管理的融合问题。水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打造水景观,在堤防和闸坝等水利工程在满足防洪供水的基本前提下,要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并融为一体,要美观,要自然,要生态,要代表并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要做到这一点,水生态文明城市要科学规划,要把城市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统一起来,城和水成为一体,一并规划,一并建设。

最根本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要保证水量,更要保证水质,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制度措施,使一年四季长流水,流清水。延伸开来,要有丰富的水上游乐项目,水上竞技项目,水上演艺项目;还要发展水经济,涉水旅游,涉水餐饮,涉水市场,涉水居住,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动力,成为有效缓解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我认为,陈田主任总结的水污染严重、忽视生态用水、水利设施利用率低、缺失优秀水文化等八点问题,是目前城市水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应该是城市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在城市治理和建设是多头领导,这就给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打造带来了很多协调上的矛盾,多部门的不协调,相互制衡,规划执行的不延续性,影响理念的实现。而临沂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体制的突破,临沂在做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曾经换过三届领导,可喜的是,这三届领导都在做同一个规划,所以在临沂,水利部的治水方针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多为山区的临沂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人均水资源处于劣势,但是他们把水重复利用,而且水利资源的景观化和生态化做得非常好。原来我们看到的水利工程都是傻大黑粗,临沂制定了高规格的规划,把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现在这个城市可以用美来形容。

从临沂成功的经验来看,就是要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各部门之间一定要有高度协调和宽容的心态,作为牵头部门水利部门更应该有舍己为民,吃亏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真正能搞起来。

借市场之手,有限制性地引入市场资本

主持人:引入市场资本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您认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有效地与市场接轨?在引入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要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通常需要巨额资金注入, 何种建设项目引入市场资本,引入多少,取决于建设项目的性质,即公益性还是商业性。公益性项目由政府主导,一般由财政拨款完成,不足之处可以吸纳社会公益资本,以提高市民福利和尊重公民公共资源享有权;对于某些公益性项目投资过大,在适度范围内可以考虑公益性项目的商业性开发,以期实现以项目养项目的目的。商业性项目尽可能完全交由市场运作,引入市场资本,减小政府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对于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的项目,可以进行制度设计合理分配权责利,以保证在市场资本介入情况下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在引入市场资本过程中,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水文物保护法》、《污水排放指标体系》等,对企业的介入范围、一切有可能违背水生态文明的各种活动等进行规范和约束,违者重罚。

二是有完善的各种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片区控规、详规等,对每个建设项目的高度、风格、功能、建筑面积、绿地面积、排污功能、城市风貌等均有详细的规定,使市场资本在符合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下发挥作用。

三是尽快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市场资本介入的风险,鼓励市场资本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四是成立专门组织,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府部门和所有市场资本资方构成,实现政府与市场资本的良好对接,共同致力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水利部景区办注重借鉴有关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事业的经验,倡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模式,使市场机制在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如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资源换资产而打造出来的。原先这地方只是一个仅100多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但由于保护不够,变成了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污水区,群众反应强烈。西安搬迁了4个村、14户企业,腾出了3000亩土地,用2000亩土地建设风景区,用1000亩土地拍卖建设商住区,不仅使风景区开发以及拆迁的资金得到落实,而且使这一地方成为西安市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近几年,一些民营企业出于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回报社会的心态,也纷纷参与或介入打造水利风景区。西安灞产业园区,同样由一个企业通过政府批准,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一个“长安码头”水利风景区。山东潍坊市一个企业,通过政府批准,在城区浞河边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浞河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完全是敞开式管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引导市民参与,重视发挥NGO的作用

主持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市民广泛参与进来?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应该怎么开展?

刘昌雪(苏州市民)

我觉得首先是要让市民了解水生态文明是和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现在苏州许多沿河居民仍然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面去,他们一方面抱怨水质差,一方面却还在污染河水,这说明自身的意识还不够。所以要对市民多进行宣传和教育,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水环境的队伍中来。

其次也要看到,产生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沿河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专门的排污管道,居民为了方便就直接把污水排到河水中,所以为了让市民自觉保护水环境,就要先解决市民日常污水排放问题。像苏州集中为居民进行改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的乱排放问题,环境好了,人心也顺了。

另外,我建议可以在电视等媒体上加大宣传,像在新闻联播结束后如果可以增加一个固定的小栏目,每天教一些节水护水的小知识,市民节水意识也会更加强,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我去了两次台湾,台湾国家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大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除了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之外,待人接物服务的水平也很高。这些人原来可能是老师,医生,护士,售货员等不同职业,他们都喜欢把台湾介绍给更多人,在景区讲解、导游和做科普,从他们身上可以体会到和谐社会的理念。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NGO的作用,管理者一定要有让NGO组织介入的意识,因为NGO的目标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志愿者的精神也会去感染观众,感染游客。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认为,加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最重要的是要不断丰富市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渠道。比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演示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水景摄影、美术、书法等;开展游泳、垂钓、龙舟赛、泼水节、水上旅游、水上观夜景等休闲健身项目,丰富和充实水文化活动,使民众充分分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通过规律性地举办水文化研究会、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探讨、挖掘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内涵。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城市规划展览馆以较大的展馆面积展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成果;报纸、网络等媒体也积极常态化地报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的各项进展;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城市繁华区段布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宣传标语;教育部门还须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就送进课堂。结合城市的水文化历史和水环境建设特色,深入开展水文化讲座、水文化培训班、水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注入发展旅游的理念,打造差异化产品

主持人:水生态文明城市必然包括良好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和其他环境优美的水文化、水生态及水利景区,在您看来城市应该如何依托水生态文明的这些成果来发展旅游?这些水利旅游应该如何纳入当地旅游业总体发展之中?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我认为,在水利工程规划之初就要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如美国胡佛大坝水电站在水电站枢纽设计阶段,就考虑到除了满足水电站的各项功能外,还要顾及景观设计,预留适当的位置当作观景点,方便游客。

根据规划,对水利风景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对于生态功能为首要特点的水利景区,根据需要配套基本交通(荒野小道、公路等)和/或绿色游憩活动(观鸟、绿道等);对于生产功能为首要特点的水利景区,可进行工业旅游、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配套;对于休闲游憩为主的水利风景区,围绕休闲游憩产品展开基础设施的配套,更加多样化,如水上运动游乐设施、山地运动游乐设施、林地休闲养生设施等。

水利风景区大都借助崇山峻岭高山峡谷,形成湖光山色与山清水秀的怡人风光,充分满足了旅游者滨水休闲游憩度假的需求,因此许多水利工程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产品也丰富多样。借助水开展的水体产品有游泳、划船、垂钓、漂流、游艇、水上飞机、潜水等几十种水上项目,借助山体可以开展攀岩、探险、山地户外极限运动、野外生存、高山滑雪、穿越、野营等几十种项目,借助周边的林地、森林、草原等也可以开展多种休闲游憩活动,此外还可以开发水利工业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旅游等。

陈田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国正在步入全民休闲旅游时代,休闲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需求对旅游资源的要求有很大不同。优良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亲水环境对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更具吸引力。因此,依托众多的水利工程所形成的山水风景与亲水环境,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潜力是巨大的。

目前,除部分水利风景区外,大部分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设与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宣传推广的力度也亟待加强。

从规划设计上看,除在景区层面加大硬软件建设力度、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彰显景区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将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发展纳入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成为区域旅游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依托水利工程开发水利旅游产品,还应该跳出水利看水利工程建设,将旅游功能要求主动纳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水工建筑设计标准、参数、投资以及后续运营的综合管理,体现旅游元素和发挥旅游功能的要求。

第三按照生态旅游理念与生态旅游产品的要求,开发水利旅游产品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将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科普教育、鼓励库区居民参与贯穿到水利旅游的各个环节。在提升水利风景区品位的同时,实现由工程水利、民生水利向生态水利、文化水利转变,最终实现和谐水利的目标。

从死水到活水,国外城市治水有高招

主持人: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与水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案例很多,这些案例能为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国外有许多城市因水而名,但是几乎全部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最终实现城市与水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内外游客、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比如日本琵琶湖、英国泰晤士河、法国塞纳河、韩国清溪川,还包括不少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乃至国家的水系,如莱茵河、多瑙河、北美五大湖等。虽然上述水系在污染最严重时接近或已经成为死水系,鱼虾绝迹恶臭难闻,但是最后均实现了城市的水生态文明,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归纳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以流域为范围成立权威机构,赋予更大权力,加强区域与部门协调和合作,有效进行水系流域综合管理。如莱茵河流域保护国际委员会、美加两国沿湖10个州共同参与组成的管理小组和意大利波河流域委员会等。

二是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注重流域水环境的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关系,尤其强调水污染的控制和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如莱茵河、多瑙河、五大湖、塞纳河、泰晤士河都对向河里排放的污水净化指标进行严格限制,杜绝污染源,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体规划,凡涉及流域开发和管理的重大举措都得有相关法律支持。

三是政府政策向环保倾斜。完善与水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约束鼓励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重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众多受污染河流为恢复从前的生态,均投入不少资金,如韩国清溪川总投资9000亿韩元、日本琵琶湖投入180亿美元花了30年治理污染、泰晤士河花了20多年艰苦整治,未来还要投资20亿英镑到2020年在伦敦地下建一条污水水道以进一步改善泰晤士河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