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事管理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事管理一体化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关系;政府监管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食品物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风险监管体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系统管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事实上,近5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国的基础技术落后,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服务体系缺失造成的。当前我国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导致食品链条成本和系统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内学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信任关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外部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进行存续、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必要追求,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利益追求和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编织全球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没有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没有了社会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赋予了人们行为的目的性和内在动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导致了社会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着复杂性、统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利益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个食品链条的剂,也是整个食品链条发展和延续的源泉,更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的聚集体。各种利益主体在谋利活动中,都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强弱双方会不断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经济冲突和矛盾行为就产生了。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且对食品需求弹性小,总体上只能属于被动接受者,其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长健认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对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度最为强烈。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由此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不对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监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链条中间环节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集团或个人会存在着具有差别性的动机和实现路径。在其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行为应运而生。根据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结果,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驱逐出市场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隐藏或歪曲和误导食品安全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在市场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食品链条中的各方的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和投机行为会随着各方追逐利益预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失信、国民恐慌和社会动荡。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为因素实质就是利益追逐的结果,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产。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道德风险严重。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对于食品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和行为监控等急需监管部门予以重视。王虎、李长健认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复杂的利益矛盾运动态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为了实现食品领域的利益均衡与和谐局面必须重视对食品领域利益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有效构建该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制衡机制、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利益代表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与利益保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门、法庭与私人多元共同参与的变迁。食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响着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运动态势和市场均衡的变迁,影响着食品链条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体或群体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食品链条中所有群体和个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需求虽无法使个别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最优,但能保障整个食品链条利益最优,使得食品链条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和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的热爱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径、方向选择和监控机制关系着食品行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其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既能为降低食品链条的各种成本和交易费用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家行政监管提供理论借鉴。
三、食品安全的群体信任关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关系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关于信任,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尼克拉斯·卢曼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一个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信任机制能降低特定情况下的复杂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个人已取得的正向经验、在获取正向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人际关系桥梁的沟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认可程度将影响着信任关系演化的方向、路径和演变结果。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过程,它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组织间信任是组织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在人与人之间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任感知将左右个体的认知或感知结果,影响个体行为和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信任不仅能带来双方的利益分享和价值实现,也能带来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整体利益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关系,将会节省利益相关主体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风险,进而增加双方的合作意愿,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
四、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与模式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为研究;食品生产者(供应商)行为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等等,但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监管机制。AlanStone认为管制是“政府通过法律的威慑来限制个体和组织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企业食品安全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与政府监管关系密切,政府监管法律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基于对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认知。研究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诉讼;消费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发放各类生产许可证;行政法规和命令;进行处罚和奖励。我国国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方面。朱允卫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按照WHO的分类方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体可以分为多机构食品监管体系、单一机构食品监管体系、综合食品监管体系三种类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结论指出: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宜少不宜多,应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其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分部门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和文件条款冲突,利益矛盾严重,往往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统化,法律法规需要高度的一致性。
人事管理一体化范文2
摘要:“全员育人”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重要理念之一。如何促进教学与管理有效配合,最大化的实现育人目标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首先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角度分别阐述二者有着“育人”这一共同目标,指出育人是教学和管理职责中的应有之义。其后,从实践角度列举分析了我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实现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的途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兼职辅导员制和本科生导师制。
关键词:全员育人;教学;管理;一体化
“全员育人”是指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作为教育主体,以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本文指学生管理)对学生影响尤为重要。教学工作是一个学校的重心,良好的教学会促进管理的有序开展,有序的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二者一体化对“育人”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学与管理一体化于“育人”这一共同目标
(一)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教书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
教学的许多内容本身就具有伦理、道德意义。如,高级英语课的内容涉及文史哲、数理化等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们所接受,效果更好。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增添育人内容,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言谈举止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形式。比如,严谨治学体现了教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真备课体现了教师的学识和对学生的重视;言谈举止讲究修养,体现了教师对职业和学生的尊重……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其良好品德和人格,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其感染,向其学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组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肯定,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建立自信,养成阳光的心态,养成积极的品格。
(二)管理育人
“管理育人”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者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将外在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认识与品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管理”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育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是实现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管理者职责的应有之义。
管理理念之中蕴涵一定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规章制度和一定的管理方式影响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按照这一被认可的价值观念所行动。整个管理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和立场,处于该系统中的被管理者必然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逐渐认同管理理念中的价值观念,从而受到教育。
管理理念有很多,如民主管理、情感管理、文化管理等,实际可以归结为:以人为本和自我管理。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管理活动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教育专家王晓岚说:“爱学生的基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爱和尊重是所有学生需要的。”只有关心、爱护、尊重、包容学生,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才能达到管理育人的理想境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会使学生感到被爱、被包容、被尊重……学生必然逐渐学会尊重、理解、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高校管理的最好效果其实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要求管理者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管理,消除其被管理的逆反心理,进而实现自我管理。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痛苦,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全面发展,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
二、教学与管理一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教学和管理与学生接触最频繁,二者联系最为紧密,这为教学与管理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教学与管理一体化实现途径有很多,我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实行的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三位一体”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与“兼职辅导员制”。
1、“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我校创新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即“德育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三支队伍相互融合、工作内容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的工作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德育部、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三个部门的定期联合办公,共同制定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实现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二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相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三是工作上互相配合。在教学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授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拓展训练课,而部分优秀辅导员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大学生养成教育专题讲座。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建立一支由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老师、辅导员和德育教师组成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中外教师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本科生导师制与兼职辅导员制
导师能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在知识、能力传授及方法指导上给予学生重大影响。我校的导师制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本科生导师制”,二是“兼职辅导员制”。我校每年从新任专业课教师中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做任期一年的兼职辅导员,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任课教师具体负责指导某一班级,协助辅导员进行班风、学风建设,给学生以指导(侧重学业方面),以促进学生不断健康成长的一种制度。从每个班级的导师一般由该班的任课教师来担任。从工作内容上,制定《导师工作手册》,明确工作职责。从管理方式上,进行定期检查、评比,评选优秀导师,作为提拔、晋升、评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
兼职辅导员比本科生导师承担的职责更多,虽然在职责上承担了一部分辅导员的工作,但其本质与导师制没有区别。每年从新任专业课教师中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做任期一年的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做好所带班级的辅导员工作。并在人事制度中规定,担任过兼职辅导员是职称评选和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
本科生导师制和兼职辅导员制从制度上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教学与管理的配合,更使教师找到职业归属感,导师,可以说是大学老师的最高境界,因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给予了教师最大的安慰和满足。(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参考文献:
[1] 赵百刚.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2] 李丽君.高校全员育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实现[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人事管理一体化范文3
【关键词】 园林绿化 养护 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园林绿化的主体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需要连续的养护和管理。只有通过精心养护与管理才能在保持现有园林绿化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要让园林绿化工程持续的发挥作用,养护工作是关键。绿化工程的养护主要是指针对园林中人工栽种的不同植物品种采取不同方式的并对其生长最适宜的养护方法根据植物具体的生长情况和生长需要的主要养分等及时对植物进行修剪或是排水等措施。
一、绿化工程养护的要点
l、浇水
新植的苗木由于是挖苗移植,会受到一定的损伤,造成根部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减弱。为了能让树木尽早恢复自身机能,必须对苗木进行适时浇水。通常对本年份新植树木的浇水次数应在三次以上,苗木栽植当天浇透水一次,15d后进行第二次浇水,如果遇到春季干旱少雨造成土壤干燥,第二次浇水应该提前,可以在第一遍浇水后的一星期内进行第二次浇水,第三次浇水应在第二次浇水后的20d内。如果春早所延续的时间较长,应该有第四遍浇水。保水差的土壤要注意观察并适当增加浇水次数,新种植的苗木应视季节降雨量适时补水。
2、排水
土壤中过多的水分,将会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是死亡。因此,防止水分过多和及时排水也是园林养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树木对水涝的抵抗能力根据树种、树龄、长势及生长条件的不同会有所区别。常用的排涝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地表径流,在这种排涝方法中,要将地表坡度控制在0.1%~0.3%,并且不留坑洼死角。其二是明沟排水,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雨之后紧急的抢排积水。其三是暗沟排水,它采用地下排水管线与排水沟或市政排水系统相连接,效果极佳,美中不足的是工程造价较高。
3、修剪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的重要设施,同时还作为城市重要的可观赏风景。因此,其养护和管理工作除了对植物进行浇灌和施加养料工作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修剪。修剪包括对草坪以及植物的修剪和杂草的清除。草坪的修剪比较简单,就是将长高的草剪短,一般是剪短到6-9cm最佳。其他植物的修剪主要是修剪其杂支,使其线条整齐和轮廓清楚。比如绿篱,就需要每年对凸出来的枝条和叶子修剪干净,使其外观看起来整齐,具有较大的可观性。杂草清除是整个修剪工作的一个重大内容,清除杂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这些杂草与植物争抢水分和养分,影响新植数树苗的正常生长。但是,除草工作不是要将所有杂草挖除干净,而是单纯将地表上的草给清除,其地下的根茎仍需要保护,主要是避免根茎死亡导致地面形成黄土现象,影响生态平衡。
4、施肥
园林景观和道路绿化中,往往生长着很多地被类植物。在这些地被类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应当认真总结各类地被植物的养分需求,及时通过肥料对其进行养分供给,尤其是园林景观和道路绿化带中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应当注重其生长土壤的肥力,保证其正常生长。全部按照一级养护标准进行养护。每年割草10次、绿篱模纹修剪4次、苗木施基肥1次、追肥2次,道路绿化每年分春秋补植两次,确保行道树无缺株。市区建立病虫害钡(报组织,定期编发《园林病虫快报》,苗木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率已达60%以上,防治工作已进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新阶段,多年来,市区没有爆发一起大规模病虫害。
二、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的措施
1、提升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一项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具体操作人员的素质因素。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养护与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必要的培训工作,对相关人员还要进行园林植保技术的指导,让员工了解常见的病虫害,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的质量。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因而需要成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对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细分,尤其是对一些不良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实现工作经验的有效共享,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管理水平。此外,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基拙才能有所创新。园林绿化企业定期给绿化养护管理的人员提供相关培训,使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养护的新技术、新趋势,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拙,这样才能为具体操作提供保障。在此基拙上,还应当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很好地解决绿化养护中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操作上,还应当贯彻落实安全第一的理念,使得操作人员在掌握安全技术的基拙上,能够实现安全施工。
2、加强宣传提高市民护绿意识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是涉及城市内部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是与整个城市各方面息息相关的公益性工程。因此,在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上,必须要与整个城市相协调,将全体市民吸引到养护管理队伍中去,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以及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这样不仅提高了养护管理工作效率,还调动了城市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心。为了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可以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宣传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其与每一位市民的关系。主要可以通过设立环保标牌或者是开展生态旅游观光、植物种植以及各大谋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提高市民的护绿意识,激发人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唤起全民对生态建设的关注,尽快参与到绿化美化环境中来,营造绿色家园。
3、强化责任和监督机制
城市绿化建设工程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负责,而是由多个部门,多个科室人员一同完成。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养护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制定出一个有效的责任制度,督促各个单位和科室人员积极配合工作。具体要求每个单位以及每个科室的人员按照职称分派不同的工作,每一个区块均有专门负责,将责任制落实到位,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为了确保这些单位和个人能够在实际的养护和管理工作中积极主动,凭良心做事,认真负责,还需要制定监督制度。监督制度具体还包括园林内部的监察制度和园林外部的社会监督制度。内部监察制度具体指的是园林主要管理单位设置一个监察队,每天分不用时段对园林进行巡逻检查,并详细记录园林树木、道路以及设施等详细情况,一旦发现有人有意破坏园林设施,那么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同时,将被设施破坏事件及时反馈到园林绿化队,要求绿化队尽快到现场处理,保障园林完好叭社会监督制具体指的是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将城市管理工作公开化,接受四方的监督,同时努力听取市民中肯的建议,将城市绿化工程养护和管理工作社会化。
人事管理一体化范文4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护理;作用效果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手术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部分患者在手术前后会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以致于影响手术治疗及术后恢复[1]。对此,医疗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要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服务,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加速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效果[2]。对此,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效果,本文结合我院工作实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选取2014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100例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在18~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手术类型、既往手术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
1.2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人性化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方法
1.2.1.1制定护理方案 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统计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并统计患者术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康复计划。
1.2.1.2健康知识宣讲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以及手术方法、禁忌等,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疑惑,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麻醉医师等相关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并结合以上成功手术案例给予患者鼓励,从而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提高其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
1.2.1.3进行必要心理疏导 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多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同时,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护士要给予其必要的心理辅导或转介专业心理医生对其进行辅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护士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为患者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撑体系。
1.2.1.4术前检查 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患者病情、病因等进行观察评估,从而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1.2.2术中护理方法 手术时,护理人员要调整好手术室内温度、湿度等,给患者创造最舒适的手术环境。同时,护理人员配合患者取得最舒适的以便于手术的开展。另外,若患者在术中感受到痛苦,护理人员在配合医师进行麻醉的同时,还要通过抚慰、交谈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减轻其痛苦体验。
1.2.3术后护理方法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回病房休息,确保病房的安静、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从而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服药、进食以及活动,以确保手术创口的快速愈合。另外,护理人员定期检查,询问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应对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和平均数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结果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率正常率(86.7%)、血压正常率(96.7%)均大于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3.3%)、疼痛率(1.7%)等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结果分析(n,%)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分析发现,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6.7%;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3讨论
手术治疗时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临床治疗方式,并且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手术治疗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一般来说,手术治疗效果受到患者心理状态、手术室环境、术后生活习惯以及手术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近年因手术治疗护理失误而造成的医疗纠纷频繁发生[4],致使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影响了医院的长远发展。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全方位帮助的综合护理方法[5]。该方法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能够极大的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术后干预护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为提高临床手术治疗的效果,医护人员在手术室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优质的人性化护理服务。
本文通过对100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对比研究发现,接受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正常率(86.7%)、血压正常率(96.7%)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3.3%)、疼痛率(1.7%)等均小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6.7%)明显大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优质人性化护理服务能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症状,加快患者恢复,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总之,临床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优质的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医院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淑媛.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3(14):46-47.
[2]许娟.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7):308-309.
[3]唐湘伟.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2,27(23):31.
[4]马莉莉.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7(24):262-263.
人事管理一体化范文5
关键词:人员管理;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H17
前言
随着科技进步,电气工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越来越变的明确。生活品质的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电力系统的先进性,而电力系统中电力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变电站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变电站电力生产作业的运行和维护在传统工作方式中是相对独立的。变电站的电力生产作业的运行,检修趋向于一体化发展。变电站的电力生产作业运行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在目前和未来更加的繁杂和智能的电网中将会起到简化操作的作用,整合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减少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和物资的投入,将运行和维护的工作的效率提高,并降低其成本。一体化的目的是实现电网更加安全可靠灵活的运行和维护[1]。
1 变电站一体化基本原理
变电站的运维一体化就是在电力生产作业中有机的融合运行和维护,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提高作业效率和生产效益。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了在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即是变电运维一体化[2]。
有人尝试过以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程度来达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等方法来探讨变电运维一体化。
提高自动化程度,促使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的一体化,即是完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使得电力生产作业中的运行维护更加安全可靠,达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目的。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即是不改变现有变电站硬件配置,而是对变电站相应人员的优化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主要有操作人员一体化和管理部门一体化两种方案。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
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基本原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新鲜,其与自行车结构的原理基本是一样的。大体上讲,就是把运行和维护当做自行车的两个轮子,把“一体化”看做自行车的车架。在变电过程中使用“一体化”这个模式将“运行和维护”有机的结合到一起[3],见图1。
2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2. 1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主要有操作人员一体化和管理部门一体化两种方案。如图2所示,将变电运行维护人员分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两个层次,要实现运维一体化就有两个方案。
操作人员一体化的技术实现方式如下:在变电体系中,管理人员依然还是分为运行和维护两个独立的部门,对电力生产作业中的变电过程进行单独的管理职责。操作人员一体化比起传统方式的运行和维护工作独立班组来说人员进行有机适当的整合,从而在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有能力进行简单的维护工作,达到精简操作人员的目的。
管理部门一体化的技术实现方式如下:在变电体系中,操作人员的运行和维护班组得到保留,而管理人员将传统的运行管理部门和维护管理部门进行有机适当的整合,新建的一体化部门的职责未变,但是对管理部门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在操作人员上报的情况中分析得出:当前变电过程中运行的状态是否正常,判断是否进行检修,如果需要检修就需要对检修人员发出相应指令。这样会对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增加的同时,能更快的通过一体化的管理部门发出指令,达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目的。
2.2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
2.2.1 操作人员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
操作人员一体化方式中,因为操作人员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对现有或招收的操作人员进行选拔及培训,成为变电一体化操作人员。一体化操作人员在履行变电运行职责的同时具备相关的简单检修技能,使其对变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能够及时的上报运行管理部门,如果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发现系统出现不正常状态,能够由运行管理部门发出相应指令。需要检修、维护的,运行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维护管理部门,由维护管理部门判断是否需要检修、维护,并且判断现场的一体化操作人员能否进行该项检修、维护,如果不能应当另行通知其他专业维护人员支援此项检修、维护。
操作人员一体化方案由于管理部门的独立,运行和维护在组织层面上还是保留了独立性,从而一体化操作人员根据管理部门指令进行相应操作,操作人员和变电过程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可靠性和灵活性因为一体化操作人员的出现而得到提高。在操作人员一体化模式下虽然提高了一体化操作人员的薪金,但是,一体化操作人员使得传统变电运维分离模式的人员配置数量减少了,总体看来经济性得到了提升。
2.2.2 管理部门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
管理部门一体化方式中,对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增加,管理人员需要适应运行和检修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人员培养方案根据工作性质不同有别于一体化操作人员。对于一体化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要根据管理人员自身和岗位特点而确定,在变电过程中具备判断变电系统运行是否正常、稳定。需检修、维护时,要结合运行特点开出相关检修、维护清单和发出检修、维护指令,从组织层面将变电运行和维护统一起来,让操作人员独立的进行运行和维护,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一体化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操作安全性提高,操作的可靠性较好。一体化管理人员相较于传统运行和维护管理部门独立的方式工作量增加,适当提高一体化管理人员的薪金待遇,和培养次数,使得管理部门一体化方式的经济性不降低的同时,可靠性、灵活性都得到提升。
3 结论
3.1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其中操作人员一体化和管理部门一体化两种方案实施都需要针对相应人员进行专业培养。一体化人员的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优劣程度。对于变电运维一体化人员的培养方案的完善,对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都在传统变电运行和维护的方式上有所提高或改善,但是对变电过程中的人员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一段时间的实施和适应。在这段时期内如何做好过渡阶段的工作成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解决的难题。
总之,优化人员管理实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需要相应的环境和人员支持。这与国家电网公司生变电(2012)180号文件提出的相关要求相符合。即是优化人员管理实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可以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运维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M].浙江电力,2011,03.
人事管理一体化范文6
关键词 行业需求 改革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Competi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Industry Demand
LIU Hongjian
(Dalian Art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much of Chinese hotel management graduates can not quickly adapt to the operational needs of the hotel, can not do the job requirem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detachment. Through the course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race reform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l, and for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students qualified for jobs working smoothly employment, advanced training of qualified personnel, students hav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dustry demand; reform mode; talent training mode
1 传统教学方式的体现及弊端
餐饮管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专业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都在探索中前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能力本位论”,即以单一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以此构建职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2)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其体现是教师仍在讲台上一言堂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师主体,学生被动听课,单向教学为主体,教学内容单一、授课方法死板、教条。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以往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餐饮管理知识,很难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如何解决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采用“教、学、做、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动因。
2 新观念指导下餐饮管理课程的改革模式
餐饮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与技能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餐饮管理业务运作知识和管理原理,使学生具备高星级酒店基本管理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基于以上,在教学模式上必须从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现代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的改革,使学生熟悉饭店主要业务部门即餐饮部的运营管理及服务规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参加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饭店管理人才,适应当今酒店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做、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块化选取为教学内容,将态度、知识、技能和习惯四要素有机整合,培养学生从事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2.1 具体改革目标
根据新体制培养目标和旅游酒店行业实际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架构我们的改革目标,主要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职业岗位技能提升。让学生掌握餐饮服务各部门运作的相关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酒店相关岗位的工作和管理能力。(2)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在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和竞争意识,结合旅游企业的现实情况开展工作,提高酒店的绩效并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学生的岗位技能、业务组织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调管理的能力将有提升。
2.2 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这种教学改革,解决以往的“知识与能力脱节”、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培养的学生能力欠缺” 、“旅游企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的陈旧教育模式。
同时在改革中注意解决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仅仅是签订“实习生”订单或者“毕业生”订单,而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一整套培养方案。是以实践课程为核心,以企业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学生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交叉循环的“教、学、做、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3 实施方案
依据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我们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从岗位能力提升与课程定位的结合,来进行餐饮管理的课程重新设计,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1)和企业共同制定本门课的教学计划。企业专家、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企业一线人员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将酒店的实践环节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制定课程教学大纲。(2)工学交替。主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服务规范演练、服务和管理案例讨论、管理方案设计、到酒店参观和现场操作等,把理论学习联系酒店实践和管理工作的实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例如:最近,我院与相关酒店达成了合作关系,合作可以分为“长、短”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酒店实践。这为餐饮管理这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3)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教、学、做、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知识点和能力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按照酒店餐饮部的工作体系,形成岗位基础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发展三个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按照各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组织实施教学,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训练,再到思维理念的培养,紧贴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种专业竞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3 新的改革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3.1 在教学方面的成果
进一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增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3.2 在社会影响方面的成果
稳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面向行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做、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框架下,课堂即是酒店,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也是酒店员工,学校培养模式完全适应了企业需求;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综合能力逐步得以提升;“教、学、做、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实现100%就业,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管理工作。通过这样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竞争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魏晓明.浅议高校《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9.
[2] 唯高.餐饮市场消费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3.
[3] 李桂玲.《餐饮管理》课程优化设计措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