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控制因素;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作用也随着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日益凸显。作为一项法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理论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含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根据,重点是有效的使用土地,对建设用地的性质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对空间环境和土地的使用强度以及确定城市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及其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注重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相连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有指导意义。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战略层面规划以及操作层面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这两个层面规划的中间环节,是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根据,有效的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思路、上层的调控转变为对城市土地乃至三维空间定量、微观调控。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蕴含着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属性,它在整体调控范围内,又能根据实际用地情况灵活发展变化
(2)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规划理念、设计与规划管理的契合。侯全华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与城市设计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土地建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注重城市规划的延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政策为依托,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蕴藏着众多的城市政策内容。比如: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构成、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情况、政策鼓励开发和建设、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并且传达政策方面的信息引领城市的社会、教育、经济、环境保护、城乡结合等协调发展。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因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控制指标内容: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容量、容积率、绿地率和空地率等。基于对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的考虑,必须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容纳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综合的考虑。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设量受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影响。人口密度制约了建设用地上的人口聚集数;绿地率和空地率显示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例。
2、土地使用的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城市用地上的建设内容、面积、方位以及边界范围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实际控制内容包含城市用地的性质、用地使用的相容性,甚至包括用地边界以及面积大小。
3、对建筑建造的监控与规定
实行对建筑建造的监控有两个主要的作用。第一,从技术规定方面,建筑物的布置以及建筑物的群体关系需要实行监控;第二,安全和合理利用空间方面,对建筑建造的监控和实施利于优化生产和生活外在的环境。例如:建筑建造的监控包括对建筑之间的实际距离、空间高度、建筑群在沿路边的高度规定、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空间规定等;在人文理念设想安全方面还包含如应急消防、抗震施设、卫生管理、日常安全维护与预防、防洪防雷等设施,此外还有些特殊的建筑场地规划需求,如飞机场的周围空间清空、微波以及通信过道等特殊专业规定。
4、城市的总体规划指导
在城市的建筑设计引导中,对于历史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最重要的。怎么样把历史文化景观依托城市建筑空间艺术和建筑美学的原理结合是一个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应该正视的议题。城市的设计引导是在这种空间环境中平衡建筑单体和和群体(集群)的关系,有效的指导大型综合性建筑的设计,为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发展提供参考。
5、成熟的建筑配套设施要求及调控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配套设施是人性化的建筑设施之一。但是配套施设是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实际要求做出具体的规定,因为它是顺利进行生产以及生活的保障。对配套设施的监控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仓管用地以及人居用地等方面的设施,除此之外还有行政公共管理方面的设施,如市政公共设施的配置等。
6、行为活动的控制的概念及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行为活动控制主要是基于外部活动环境下,具体监控环境保护措施和日常交通安全活动。第一:从保护环境层面,遵循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量的规定,严格依据特定的标准防治在建筑建造或者其它生产活动中排放的“三废”甚至是有毒物质,另外特别注意噪音、响震、颠簸辐射等。第二:从日常的交通安全方面,在规划的地块中限定人、车的方向和数量,特别是对于车的类型以及设计停泊位置数量、装卸用地的面积、位置、空间大小以及出入的设计等。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空间,提高地块的利用率。
三、建筑建造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计划的契合
1、城市用地的总体规划的概念及地位
城市用地的总体规划的概念: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按照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设计和规定各项建设及其要素的总的要求。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城市扩张为依托,是城市进步与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规划着一个城市的的未来走向。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其控制指标是根据城市建设所在地区的土地规划使用的性质机及其使用强度效率来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道路以及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监控。总之,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必须依托于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
3、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互相包含关系探析
从哲学方面考虑,这两者的的作用是相互包含和依赖,相辅相成。城市总体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决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向;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依赖于城市总体规划,不能超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服从于于城市总体规划,因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总体部署地位决定了它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与补充,两者密不可分。
四、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以及内容要素
1、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的准则
控制指标为建设所在地区的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以及使用强度状况,确定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特别对建筑空间环境状态控制有详细规划要求。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任务。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要素
(1)根据详细规划的规定,在范围内各种不同城市使用性质用地的边界以及在合理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建筑类型;
(2)对控制指标的规定方面,包含:建筑空间高度、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控制、建筑的最大容积率、建筑密度范围、绿地率的控制、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的设置、机动车的出入口方位的设置等);
(3)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红线位置、各级支路、点坐标和标高的监控;
(4)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以及管径、工程管线的方位走向是根据规划的容量来确定。
(5)制定法律法规方面,必须明确建筑建造土地使用及管理规定。
五结束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也是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渡到动态控制的过程,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研究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而且揭示和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运作过程和实施结果,不断地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巩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会地位,促使城市规划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军,城乡规划的控制探讨[J]..城市规划,2010(3)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1(3)
城乡规划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策略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软实力方面,相关部门有时候一味的注重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硬件问题,往往会忽视城乡规划建设的软实力,这些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统筹的归纳和总结,期望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良好的城乡规划建设才能有助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规划建设没有“因地制宜”。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照自身的基本特点,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虽然说,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随着设施的投资加大,相应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逐渐升高,这样一来最终必将导致东西部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
其次,城乡规划建设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所有主客观因素都考虑在内。城乡规划建设是一件关乎生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以全局出发。对于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全面性考虑欠缺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注重个别地区的片面性发展,虽然当时能见到效益,但是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城乡规划建设一味的强调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导致多元化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再者,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一些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进行民意调查太复杂,而且过程比较繁琐,因此就主观臆断,选择性的忽略民意调查的重要性,这样的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需求实现,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意愿进行,无法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甚至造成怨声载道的局面。
最后,没有彻底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施。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规划建设利益逐渐由单一化的利益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但就现阶段而言,城乡规划建筑过程中,没有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只是一味的进行主题的建设,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城乡规划建设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在考虑主体设施的同时,适当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
三、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进策略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我们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
第一,坚持城乡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一原则必须经过紧身的考虑和分析,必须基于某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这样虽然道理漫长,但是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样经过一些比较繁琐的考察工作,得到的结果是此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得以快速健全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知识一味的注重当前的利益,必须以长久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因此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的安排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适应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并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尽可能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以最有序、规范的姿态发展。
第三,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要自始至终坚持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意识到民意调查的重要性,切实为人民服务。这样通过对娱乐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始终贯彻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使城乡建设有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向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工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提高城乡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要注重城乡的文化建设,注重城乡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对城乡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城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使城乡规划建设逐渐向现代会、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因此,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全面思考,“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城乡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这样通过城乡规划建设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才能实现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必将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赖宇骄.基于城乡统筹的成都地区城镇化实践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2] 崔立烨.都市区内县(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城乡规划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分析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不仅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国家在进行全面政治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进行公民参与工作的开展实施发展较为缓慢,且其往往更多注重的是,我国的各项资源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能够与公众的集体利益产生密切关联的各大领域中。从我国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来看,公众对于城乡规划中的各项重大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还一直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水平,从而导致其并不能真正全面的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中发挥其自身的有效作用,使得其自身的各项正当权益与利益得不到全面而又完善的维护。
一、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一)能够全面弥补城乡规划中的缺陷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所遵循的往往都是先进行总体的规划,然后再进行详细设计的基本原则,其通常需要对整个城乡规划内容进行宏观的分析,之后再进行微观的合理布局,并由相关的规划人员,来对其所了解与获取的各项城乡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严密的推算,进而总结出一个更加完善而又科学的城乡管理规划目标与标准要求,并最后将该计划送至相关的决策部门,来开展具体的实施工作[1]。然而,在这一整个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其通常都是由特定的专业人员来独立完成的,这就非常容易使得规划内容出现一定的漏洞与缺陷。而作为我国公共资源的直接获利者,公众的参与不仅能够全面的代表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将市场的实际发展信息进行全面的反馈,来进一步弥补城乡规划决策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二)能够完善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招商引资工作,而过分的注重开发商的经济利益,使得公民的公共利益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冲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众参与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其实也是一种公民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体现。通过公民的全面参与,不仅能够帮助政府与公民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公民对城乡规划的管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加方便公众为政府的管理决策出言献计,确保政府能够全面的维护公民的权益与利益,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实施。
(三)能够合理的促进规划决策的实施
由于在实际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其内部的决策信息与公众之间往往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公众对于我国城乡建设的重要目的和主要目标等不仅进行合理的了解与掌握,进一步导致其自身对于城乡规划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出现了各种群众阻碍呈现规划实施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只有在呈现规划的过程中,合理的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力度,全面提升公众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作用,来帮助公众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与正确的认知,才能确保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城乡规划中的各项管理决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支持国家的城乡规划工作,确保城乡规划的各项管理决策能够全面的开展实施。
二、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优化策略
(一)努力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与水平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中,公共利益最重要的受益主体就是公众,所以说,要想全面优化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水平[2]。因此,政府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对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进行合理的宣传工作,将公众的实际参与方式通过宣传的方法来传递给公众,并进一步将城乡规划中的各项管理与编制知识在公民中进行有效的普及,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公众参与的实际深度,来努力地提升公民对于城乡规划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合理的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促使更多的公众与团体全面的参与到城乡规划工作的决策过程中。此外,政府与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还要定期的开展城乡规划的专题讲座,来确保公众能够对城乡规划工作有一个长期而又有效的了解与关注,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实际参与能力。
(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简单来说,公众参与在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具体体现,指的就是相关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规划决策中能够对公众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部分,以及其他能够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内容,则要求其必须让公民全面的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与优化工作中,确保其能够合理的参与城乡规划的讨论与编制。因此,各级规划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确保公众能够以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全面的参与到城乡规划的决策与规划过程中。此外,政府与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的决策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完善与之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及时的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充分的宣传,让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公众参与制度能够更好的深入民心,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并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水平,为我国的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不断创新与发展公众的参与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众群体对于城乡规划信息的获取方式不同,且各个公众之间的实际参与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工作的开展实施时,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依据规划项目自身的实际特征,来选择更加恰当的参与方式,全面优化公众的参与渠道,并进一步创新公众的参与形式,来为不同的公众群体提供不同的参与途径,从而在确保我国的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工作能够全面而又顺利的开展进行[3]。此外,政府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要合理的对其所形成的各项规划技术成果进行简化处理,并将规划中的重点信息以文字或者图纸的形式展现出来,确保公众能够对复杂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与了解。同时,还要求重视媒体与网络的重要宣传作用,确保公众能够全面的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决策阶段,来使得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最后决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公众与社会的实际需要。
结语:
随着我国政治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自身的法制意识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这就使得社会公众对于各项重大社会决策的参与意识也不断加强。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不仅能够全面弥补城乡规划中的缺陷,同时也能完善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并进一步促进规划决策的实施,因此,我国的政府与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在实际的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与水平,且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并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公众的参与形式,来确保公众能够全面的参与到城乡规划的管理决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应宾,蒲颖.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1-2.
城乡规划重要性范文4
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提高规划工作的水平,把我国的城市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好,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发展,为了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建设富裕高邮、创新高邮,生态高邮、文化高邮、幸福高邮,经过调研,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存的问题
只有对规划建设工作的本质和现存的问题有了客观的认识,才能做出更符合时代、符合人民要求的规划建设,而且要在问题中寻求发展,在行动中寻求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一直深受国家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村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目前城乡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规划编制滞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还在实施中,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难以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不够到位。城市规划区内违法建设未有效遏制,乡镇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乡镇村的规划建设不能很好落实;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立足本职工作,做好城乡规划建设者
在经济、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首先要独善其身。要使城乡的规划建设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弃除不适应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就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以推进“三个发展”、建设“五个高邮”为目标,做到“学习以我为荣、工作以我为先、作风以我为样”,在思想和业务上都要提升。作为城乡规划建设者就要知道自己身担的重任,知道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执行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协调能力。规划建设工作与城乡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规划建设工作的期望值很高,且件件工作都是人民群众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事,干的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直观,群众高兴不高兴,县委、政府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尤其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在岗、在行、在状态,问自己在为发展做了什么、能做什么、在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时刻提醒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立足本职工作,为使规划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打铁需要自身硬,要想做好工作,光有热情、干劲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参加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职工作起来,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实践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运用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二五”要求为目标,认真对待自己肩负的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战“十二五”规划要求。把学习做为自己行动的先导,坚持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跟时代变化,始终勤学不倦,孜孜以求,形成一支先进性的建设队伍。
三、立足本职,扎实做好规划建设工作
城乡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十二五”规划要求,认真总结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借鉴成功作法,遵循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结合实际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发挥城乡特点,搞好特色发展。独树一帜,敢于走出已有模式的禁锢,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创新发展。其次我们不但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提高服务招商引资、提高服务融资,把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城乡规划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方式;手段
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规模面积不断提升,城市的边界地区存在着大量乡镇地区,这部分地区承着农业生产的功能。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占。因此为了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各地政府对城乡地区的设计规划要有统筹安排,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发展走向现代化。
1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概述
在国家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的交流越发密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人口的流动以及政府部门主动的介入,都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行的动力。如何处理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与较为落后的农村经济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工作的难点所在。
2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用地缺乏规划
近年来我国农村可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种植效率不断缩小,许多农村对农业用地的使部分用规划缺乏科学指导,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下、种植效率缓慢、难以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经济利益,这就使部分村镇为了提高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将其改造为城市建筑用地,导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断缩减,并且部分城乡政府对占用的农业耕地补偿规划工作不重视,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
2.2 城乡规划管理缺乏稳定性
在进行城乡规划的统筹安排工作时受到各地政府颁布的政策变动的影响,会导致投资方和设计规划方案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政府和投资方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使得城乡规划方案经常变动缺乏稳定。还有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初期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的指导,许多规划方案由当地领导个人感觉规划具体内容,导致方案缺乏足够的稳定性。
2.3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
目前,中小城镇由于地处偏僻规模狭小等原因,难以获取足够的发展资金完善基本设施建设。从金融经济角度,中小城镇当地的金融经济基层组织相互兼并以节约开支成本,国家对各地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又偏向了大中城市。因此中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土地价值的提升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缺乏资金投入,难以获得融资是阻碍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3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实施的方式
3.1 整合目前规划体系
对当前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建立起全新的辐射区域较大的规划管理体系,以保证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对当前这一体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对当前的城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主要针对城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各地政府要主动承担其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现对规划管理地区的统筹安排。通过解放城乡地区的生产要素,推动城乡地区高速发展。
3.2 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离不开当地各项生产要素的帮助,通过对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三废进行妥善处理,防止污染物破坏乡镇周边的生态环境。在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保护当地的特有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
3.3 使用现代科技监测城乡规划动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地政府在开展工作时也要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要重视先进科技在城乡规划工作中能够起到的作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辅助各地政府部门进行管理。
3.4 培养专业城乡规划管理人员
由于大城市能够为专业的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待遇,中小城镇极度缺乏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并且当前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难以承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因此要重视起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对当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课程提高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招收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到中小城镇进行工作,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推进速度。
3.5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部门要承担起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政府部门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当地的乡镇企业等相关机构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推动各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例如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为有前途的乡镇企业提供部分资金贷款的支持等,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使各乡镇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为保证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贯彻实施,保证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就需要帮助建立起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联系,强化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城市能够带动周边乡镇地区经济发展,周边地区的发展再反哺城市。改变原本城乡规划管理的二元结构体系并且帮助城市和乡镇之间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对当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完善,根据各地实际的发展情况开展工作。
城乡规划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3105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面临经济、社会和产业及空间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城乡规划作为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求规划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此解决复杂的城乡发展问题。为此,充分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新型城镇化人才需求的重要性,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在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一、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
城乡规划教育要服务规划师职业发展需要[1]。中国的城乡规划已走过半个多世纪,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城乡规划师的角色和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发生了转变,因此,对城乡规划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规划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城乡规划学科本科阶段的办学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总体来看,国内大多数院校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同程度参与过实践或在实习期间接触过实践项目,但从当前实践的复杂性和国家及社会发展速度来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较服务职业发展需要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1”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学习,大多数专业院校教学模式为4年理论学习,1年实践教学,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
学习与实践环节未有效结合,
实践教学目标中对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没有作硬性要求,尤其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引入导修职业导向学习制度,即缺乏引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规划师和管理者承担相应的核心设计课程或实践教学;(2)双师型教师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目前中国本科实践教师群体在高校内部尚未取得相应的地位,高水平教师参与本科实践教学的少,导致实践教学师资出现缺口,使得教师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出现滞后性。实践教学方法中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社团活动;(3)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把关不严,缺乏相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联动监督机制,对于实践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提升情况缺乏考评。
(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复杂,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和牢固的专业理论作基础,从城乡规划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关注民生、了解社会、推动经济、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复杂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信息网络普及以及社会深度变革等多重因素,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城乡规划也由技术导向的空间规划发展为融经济、社会、生态、安全以及信息相互结合的综合规划。
二、构建科W的课程体系,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专业理论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如何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只有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夯实实践教学体系的基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基本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两方面进行(见表1)。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基本要求(即5个知识领域、25个核心知识单元和10门核心课程)[2],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多年办学积累的基础,已经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四个阶段[3]。
创新能力基本素养培养主要在基础实践阶段进行专业启发和引导教育,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城市空间的概念。规划思维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主要在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三个阶段进行。综合实践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建立以“真题”为假想,并符合实际和技术规范的设计纽带。这一实践阶段主要以建筑和规划课程设计贯穿“复合空间”载体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的塑造,提出空间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质量的主要阶段,主要以参加国家级竞赛为主,包括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会会主办的综合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城市设计竞赛。工程实践阶段为城乡规划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训练,主要以真题毕业设计为主,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实践基地进行“双导师”制指导,设计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项目。
(二)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城乡规划教育应充分反映规划理论与研究应用于实践领域,为城乡建设和发展提供规划策略和解决措施。为此,需要建立科教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加强与社会接轨,积累实践经验。
1.建立协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通过多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和同行院校调查发现,学生的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这充分说明城乡规划教育应充分让学生接触社会,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思想强调“一个基础、两点关注、三项结合”的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基础”是强调实践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两点关注”是关注专业教育理念革新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和难点;“三项结合”是结合学生自身和地域办学特点、教师科研课题平台、实践基地建设与研究机构联合等,进行实践教育教学。
(2)优化专业基础理论内容,增强专业基础训练内容的协同。按照城乡规划基础教学 “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传统课程设置顺序,会导致学生到高年级出现知识和学习思路的“突变”[4]。为此,应优化专业基础理论,将建筑类型学思维与规划方法论有效结合,注重建设设计方法教育,融入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建立跨学科多专业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增强专业基础训练教学效果。
(3)建立“双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教学的模式,以设计系列课为实践教学体系主干,并依据学生课程设计阶段,分层次进行联合教学指导。规划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高年级设置多元的设计实践真题,设置开放式设计课教学,并引入实践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开展联合指导设计等,使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课程设计中,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实践基地平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桥梁。就城乡规划学科优势和特点来看,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能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创新思维,优化社会资源,
为科研和设计单位提供思维动力,实现协同共赢,更有利于建立“研究―设计―咨询”一体的智库目标。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中工程实践阶段,主要通过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时间段在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为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质量,应建立校内外联动培养的教学机制,实行双效考评制度,即校内外导师对学生实习和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进行长效监督和分阶段考评,真正发挥在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严抓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四个实践培养阶段,建立“四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全面考核与评价(见表2)。
(一)按照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分阶段考核
按照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阶段,从基础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分阶段考核。(1)实践教学基础实践考核阶段,主要根据实践教学计划目标,从学生基础理论的实践运用,专业基本技法,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考核评价。(2)综合实践阶段考核评价侧重规划整体思维和逻辑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考核,从城市观察认知,发现社会问题,基于建筑和规划专业技能提出科学方案和解决途径。考核具体内容包括专业运用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3)按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专业人才培养意见和要求,规划教育机构应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鉴于本科生知识体系和设计经验,创新实践主要指参加专指委主办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和城市设计竞赛,进行学生创新训练,提升学生解决社会热点矛盾问题,提出复合工程实际的创新方案的能力。(4)工程实践阶段考核,以团队化考核方式进行。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般以团队小组形式完成真题项目。按照岗位职业技能与设计任务要求,校内外联合考核教师团队及实践单位负责人对实践成果予以答辩评定,从设计完成质量、团队协作、创新思维与设计表达等全方位考核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人文素养[5]。
(二)建立“过程―结果”双效考核评价机制
专业人才“过程―结果”双效考核机制是提升人才质量的指挥棒,是教学中层层分解知识,落实和培养实践技能的手段。因此,实践教学评价要注重从实践教学过程化考核、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
(1)关注过程有利于激励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思维。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特点之一是工程实际性强,因而从学生基础实践阶段引导、激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反馈―调查”不断学习,有效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划思维,为后续创新实践提供条件。
(2)“过程―结果”兼顾专业人才实现路径。鉴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只驾驭技术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过程中,增加规划人才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的多维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四、结语
新时期,中国正值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高校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难以满足中国转型发展的需要[6]。作为政府决策和城乡发展源头的城乡规划专业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和周围环境的挑战,为此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于解决日渐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规划本科教育基础上要注重“细培养、强实践、快适应”的教学方法,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人才根植于实践中,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斌. 规划教育要服务职业发展需要[J].城市规划,2015(1):95-97.
[2]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姜云,张洪波,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3):13-16.
[4] 白宁,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教学设计教学[J]. 城市规划,2011(12):70-74.
[5] 徐熠辉,孙国春.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9):11-15.
[6]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