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旅游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旅游经济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1

文献[13-15]中旅游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旅游投资经济影响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第一,可以有效增加目的地的游客数量。借助旅游投资,旅游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从而极大地加速区域人才、物资、信息的流动,提升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增加旅游地的游客数量。第二,发展旅游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旅游资源高禀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旅游投资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有效促进社会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转移,提高全社会就业率。第三,旅游投资直接增加了全社会的经济需求,一方面增加旅游产业各个部门如饭店、景区、旅行社、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相关产业如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的配套发展,从而提高当地的GDP。

2旅游投资经济影响SD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系统分析,适当引入其他相关变量,可建立旅游投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图1所示。

3实证研究

文章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旅游投资行为的经济影响。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以及自治区的实际,文章确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6个行业作为自治区旅游特定行业,以这6个行业的投资总和作为旅游投资。模型仿真步长为一年。

3.1模型检验

文章选取模型中的三个积累变量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进行历史检验,检验的起始时间为1999年~2008年,共10年。选取的建模工具是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GDP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1.52%,标准差为1.3%;就业人口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41%,标准差为0.33%;游客数量仿真值与历史值的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2.57%,标准差为2.2%。因此,从历史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可以代表现实系统的运行状况。

3.2积累变量模拟输出

在未改变任何参数的情况下进行仿真模拟,得出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等三个积累变量的模拟曲线,如图2的run所示。仿真时间从1999年~2030年。由模拟结果可知,在已有的旅游投资条件下,到2030年,自治区GDP值约为3431.8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3%;就业人口288.96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62%;游客数量达到2050.7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15%。通过仿真结果,自治区2030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10.15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143.55亿元,占GDP总量的4.18%。模拟结果与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较为吻合,并且与《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的预测大体相同。

3.3决策分析

利用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改变旅游投资比例,分析旅游投资对自治区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的贡献,如图2所示。图2中,run表示未作任何参数改变的模拟结果,run1表示旅游投资比例降低5%的模拟结果,run2表示旅游投资比例增加5%的模拟结果。从run到run1,随着旅游投资比例的下降,GDP、就业人口以及入藏游客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GDP的模拟数值在2030年由3431.89亿元减少到3190.26亿元,减少了7.04%;就业人口的模拟数值由288.967万人减少到236.13万人,减少了18.28%;游客数量的模拟数值由2050.75万人次减少到1842.64万人次,减少了15.02%。从run到run2,随着旅游投资比例的增加,GDP、就业人口与入藏游客数量都有所上升。GDP的模拟数值在2030年由3431.89亿元增加到3845.24亿元,增加了12.04%;就业人口的模拟数值由288.967万人增加到315.04万人,增加了9.02%;游客数量的模拟数值由2050.75万人次增加到2397.41万人次,增加了16.9%。由此,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加大对旅游及其相关行业的投资,重点发展旅游事业可以使得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平稳的发展,并且对扩大就业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通过追加旅游业投资,可以极大地增加的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第三,随着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慢慢凸显出来,闲置劳动力的增加无论对经济还是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负面的影响,而通过加大旅游投资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来带动就业的增加,是一个十分现实可行的战略决策。

4结语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2

关键词:全域旅游;辽宁沿海经济带;竞合条件;区域合作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旅游+’战略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15BGL034);项目负责人:王晓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2日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包含的主要城市为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工业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旅游业基于其较强的带动作用,在辽宁沿海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现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可或缺的产业部门。随着旅游开发的逐步深入,旅游业发展环境的日趋成熟,旅游业发展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旅游产业链,实现陆岛一体化发展,包容性增长等方面已经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概况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包括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海岸线长2,920km,其中陆域、海域面积分别为5.65万km2和6.8万km2。辽宁沿海经济带凭借其明显的区位优势、优良的资源禀赋,较强的工业实力和较为发达的交通体系在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贸易往来频繁,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进行旅游贸易的重要门户。同时,该经济带也是省内优质旅游资源的集聚地,形成了以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主体的滨海旅游城市群。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六市在资源类型、发展历程方面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又各具特色。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势在必行。杜绝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加强旅游产品联合研发,打造特色,提升经济带整体形象是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竞合模式。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旅游竞合即旅游地的竞争与合作,是基于竞争的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和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合的动力以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为背景,以相关地方利益为基础,市场交易为基本方式,以政府协作为补充,在塑造和发挥各相关地方及景区特色的基础上,最终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竞合是旅游发展的较高阶段,在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既竞争又合作。

(二)旅游竞合优势。资源、区位交通、政策优势是沿海经济带六市旅游竞合较为突出的优势所在。

1、资源优势。辽宁沿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海滨风光、金黄色的海滩、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人文景观、发达的社会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地下温泉资源和一批大型人造景观,让辽宁具有建成中国沿海旅游大省的诸多要素。诸如,分布在黄海北部的金州区、旅顺口区沿岸和辽东湾东岸的盖州市及西岸的兴城绥中一带的海岸景观资源;分布在黄海北部东段和辽东湾顶部的平原淤泥质海岸地带,景观自然性别具特色的海滨湿地景观资源;以及83处天然海水浴场资源等。

2、区位交通优势。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连接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桥梁与纽带。辽宁滨海大道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拉近了沿海六市的距离,重要港口云集、通航国家和地区已达160多个,是东北地区出海唯一的、重要的门户。加之烟大轮渡、多条国内外航线、铁路干线、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交通运输线路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3、政策优势。政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发展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自1993年起的“大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多层次、立体发展”新格局的努力构建进一步加强了沿海六市相互联系和合作。辽宁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提出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0月,《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联合体丹东宣言》的签署,使沿海六市的旅游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海洋旅游年”成为2013年旅游的主题,更是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的进一步合作发展,实现有效区域联合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陆岛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障碍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3

1.旅游资源禀赋差异

旅游资源直接影响着旅游地的发展,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好的旅游资源能带动旅游地的发展,提升旅游地的档次,扩大旅游效应。即西部地区各省市的旅游资源禀赋差异对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影响很大。

国家旅游局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将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则说明该景区的资源禀赋更好,可进入性更好。由于不同等级的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同,所以文章在进行分析时,参考前人的研究,将不同的景区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到景区密度公式。Y = 5Y1 + 25Y2 + 15Y3 + 075Y4 + 025Y5。其中Y为旅游景区密度值,Y1、Y2、Y3、Y4、Y5分别表示5A、4A、3A、2A、1A级景区的个数。通过查询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并结合公式Y的计算可知西部地区旅游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加权得分也较高,其中四川、新疆、广西、内蒙古这四个地方的得分较高,其中这五地中5A级数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的366%,4A级景区数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的5292%,而在因子得分中前五名的只有四川、新疆两地,说明广西和内蒙古两地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禀赋较高,但是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其他如交通、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影响。西藏、青海、宁夏三地的加权得分较低,旅游资源的不足成为了制约西藏、青海、宁夏三个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服务水平差异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及旅游服务水平对旅游地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讲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所能接触到的一系列设施,旅游服务水平则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能体会到的服务。

看到:内蒙古、云南、陕西、四川的旅游行数量占西部地区旅游社的比重为153%、126%、1182%、1049%,四个地方的比重和为5021%。超过了西部地区12省市旅行社数量的一半。从星级酒店数量来看,云南、新疆、四川、广西的星级酒店数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的比重为144%、135%、121%、104%。这四个地方的星级酒店数量占到了整个西部地区的507%,超过了西部地区星级酒店数量的一半。

3.区域经济背景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旅游地旅游设施的完善。增加旅游地交通的可进入性。同时只有居民有可支配收入时,旅游动机才会更强烈,进而参与旅游活动。为了更好的说明区域经济背景差异对旅游地发展的景响,相关数据表明固定资产的投资越大,旅游外汇收入也较高,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有:四川、内蒙古、陕西。且这些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也较大。从旅游外汇收入来看四川、内蒙古、陕西的旅游外汇收入也相对较高。区域经济背景的差异对旅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产业政策环境差异

产业政策是国家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方针和准则。产业政策的支持可以推动旅游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发展较弱的旅游地,产业政策的扶持显得尤其重要,旅游欠发达地区必须走政府主导道路才能寻求更好的发展。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云南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政府支持力度大,所以旅游业发展较好。相反的西部地区的宁夏由于煤炭行业、电力行业的发展,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扶持力度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旅游资源各方面的原因。旅游经济发展较弱。比如政府提出的“重庆模式”、“云南模式”就是产业政策扶持的表现。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环境不同会影响区域旅游业经济发展。

5.促进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地区的发展对策。这些地区的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可进入高。因为此类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很好,所以此类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利用自身的交通、旅游资源等优势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突出其旅游地的特色,旅游地要结合自身资源、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开发一些特色鲜明、游客参与度较高的旅游项目,同时加大旅游宣传,加强与旅游发展较好的相邻省市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形成特色旅游项目,进而提高其吸引力,实现旅游地的更好发展。带动起西部地区旅游合作、人才交流。实现由极化作用不断转变为辐射效应。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4

关键词:旅游;区域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旅游产业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产业的直接、间接关联,及其前向和后向拉动作用,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许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从国内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据测算,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8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一、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和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腾飞与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目前国内对旅游引导/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仍不深入,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效应的定量论证和实证研究上,尚未对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给出清晰的定义。笔者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性,这里给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义:它是一种基于独特视觉――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方法、途径或类型。主要发生于旅游产业基础条件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具有突出比较优势、或者旅游产业具有突出发展潜力或意义的地区,强调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形成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并在产业上趋于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二、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就无从谈旅游开发。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分布状况及开发和保护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旅游客源的流量和流向、旅游业经营规模,效益及发展前景。

2.区域位置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地理位置是区域位置的基础,是判断一个区域旅游时间比的最初衡量因素,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首先从其在哪里开始判断是不是要到这个地方去。一个地方交通是否便捷,到该地方去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是否可承受,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游客在“行”上话费的时间和费用过多,则会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第一是该地区的对外经济和联系程度,第二是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其对外联系程度就高,各种信息流就大,来往的外地客人就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着当地人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

4.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的服务设施,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游客做出旅游选择、旅游者游玩印象、是否会重游等决策的重要指标。

5.客源市场

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其开发受市场规律制约,应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缺乏经济效益的旅游景区(点)只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而旅游景区(点)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量的大小。而旅游产品的开发规模取决于客源市场空间的大小。

6.创新能力

经过30年的发展,禀赋较好的旅游资源大都得到开发,而旅游市场同类产品日渐增多,有的甚至是千“景"一面。旅游开发如果没有产品创新就不可能赢得旅游市场,而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产品创新。再者,游客的旅游偏好与旅游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能根据这种变化对景区(点)的经营管理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做出合理的调整,已开发的景区(点)或旅游产品也会遭到游客的冷落,甚至于昙花一现。

7.管理机制与水平

以怎样的管理模式,如何运营景区、运作资产,也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子。在组织模式、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招商模式、营销模式等模式的科学统筹下,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不同区域历史背景和人文特征的发展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和机遇,发展旅游产业。

8.和周边旅游区域的关系

区域在开发旅游时,不仅考虑自身旅游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关系,包括相似关系和替代关系。相似的旅游资源关系将会抑制旅游发展,替代将会促进旅游发展。替代的旅游资源容易形成差异互补,容易形成合作态势,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合力引导作用;相似的旅游资源容易形成区域内部的竞争和排斥,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无形中会缩小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引导能力。

9.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发展旅游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主导的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需要政府的力量进行适当调节。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资源的长久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倾斜和支持性政策的支持,比如在招商引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最大程序促使景区走上畅通发展的快车道。

10.机会

机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空闲时间增多,才使得全国掀起了旅游热潮,这也才使得许多拥有旅游资源的县域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综上所述,上述因子对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简单归纳为下面图示:

图1 各影响因子对旅游引导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根据不同旅游发展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类型划分:

1.从旅游资源禀赋角度

根据不同旅游发展区域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旅游资源优越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优越的地区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特色,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将旅游产业发展成区域的主导或支柱产业;旅游资源非优区通过转变思路、创意创新、科学规划和管理,变劣势为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不同程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不同程度的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旅游主导式和旅游促进式。旅游主导式表明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其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作用非常大;旅游促进式是指旅游并非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影响力有限,但是发展旅游业仍然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刺激作用。

3.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范围角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范围来看,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资源型(景区型)引导模式,城市型引导模式和区域型引导模式。资源型(景区型),即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游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景区型旅游区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通过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主要景区点带动区域内其他景区的辐射发展,从而形成区域内的游线结构和景区群落;城市型发展模式,是指依托城市而生的旅游区或者旅游城市本身,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旅游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交织,达到景城共生、景城一体的发展架构,这类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区域型发展模式是指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区域型旅游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强调综合发展和协作发展。

4.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角度

笔者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主体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运作型两种。政府主导型,是以政府行为为核心,政府强势主导旅游的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区,一般发生在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区域,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本区域内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通过上下全力发展旅游业从而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市场运作型旅游区域的发展前提也是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但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这类区域通过引进一家或几家有实力的投资商,或者突破创新产业特色和投资模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生重要的引领作用。

5.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式角度

从旅游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式角度,将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点轴渐进发展模式、圈层扩散发展模式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该种分类方法主要从空间的角度,强调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区对区域旅游发展、区域城镇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辐射带动关系和递进模式。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说明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时空关系。

表1 旅游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参考文献:

[1]罗明义.现代旅游经济[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雪楚.张家界实旋旅游带动战略的实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06(6):13.

[3]肖利群.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3):14-26.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5

关键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经济差距;平衡;效果评价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能够有效协调地区经济之间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为此,发展区域经济成为当下协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与组织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区域,更应该加强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形成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发展旅游行业是否能够缓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主要看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较之经济相对发展的地区,落后地区在发展旅游时的增长率明显偏高;(2)对于落后地区,区域内的经济总量中,落后地区所占比重更大,同时其增长率已经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明旅游业的不断增长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建立收敛模型,将以上思想定量化地表达出来,收敛模型包括固定资产、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投资内容,计量收敛模型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当中,rjt代表人均GDP实际增长,yjt-1代表上期人均GDP水平,tojt代表旅游行业人均GDP水平;xjt代表其它一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投入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本以及当地对外开放水平。为了将区域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清楚呈现出来,可以通过调整收敛模式部分因素的方式得以实现,即取T=1,这样便于考察各省(市、区)横截面数据的年度变化情况,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区域旅游经济的年度发展趋势。经过计算,能够通过判别系数含义的方法分析经济状态,具体如下:如果β是正值,γ同样是正值,表明发展旅游行业能够扩大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如果β是负值,γ同样是负值,表明发展旅游行业能够缩小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若β为正值,而γ为负值,说明即使经济差距出现扩大化趋势,但旅游行业对这一趋势起到弱化效果,即旅游行业缩小了经济发展的差距;若β为负值,γ为正值,表明即使经济差距出现缩小化趋势,但旅游行业扩大了经济发展的差距。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验证旅游行业的作用和地位,还要对不包括旅游行业的区域经济情况进行计量分析,通过比较两种情况的稳态值、收敛时间和收敛速度,得出最准确的结果。

2.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基本来源于我国权威机构的相关统计,考察数据涉及到:31个省(市、区)的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年末人数、固定资产总额、旅游行业的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等方面收入)、我国生产总值(GDP)。以上数据均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年鉴,不同年份的信息数据均根据当年实际情况进行换算和处理,以消除因价格变动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使不同年份、时期的数据结果具备可比性。

三、旅游行业对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特征分析

旅游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以旅游经济的增长率和所占平均比重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下面的论述中,主要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在区域GDP中的所占比重和实际增长水平来研究发展旅游行业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的具体影响,经济占比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质量及水平,经济增长代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图 2000年至2012年我国31个省(市、区)旅游经济的

平均增长率与旅游经济在GDP中的平均比重

我国31个省(市、区)在2000年―2012年间的旅游经济平均增长率和旅游经济在GDP中的平均比重,详见上图。由图可知,二者在总体趋势上大致属于反向对应关系,也就表明旅游经济所占的经济比重高,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较慢;而旅游经济在GDP中平均比重较低的区域,其旅游经济增长率比较快;旅游收入在GDP中平均比重高的区域大多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旅游收入在GDP中平均比重低的区域,多数是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当然这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的存在,例如,云南、贵州两省的旅游经济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2.67%和17.15%,但在全国范围来看,这两个省份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这就说明,经济较落后的省份能够通过增长旅游经济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四、采用计量分析法来研究旅游行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1.回归检查及得出结果

由图中反映出的信息可以看出,2000年-2012年间的旅游业发展对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采用Eviews 6.0对收敛模型的计量公式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详见下表。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6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走向

1、酒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我国星级旅游饭店共14639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酒店535家、四星级酒店2057家、三星级酒店6215家。我国现有星级酒店14639家,比1999年的3856家激增280%,近11年来年均增幅25%,可谓增长速度迅猛,由于饭店总量的增大,近些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维持在10%以上,但是每年新开酒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尤以高档豪华饭店的投资升温为明显,如五星级酒店从1989年的3家、1999年的77家,再到如今的535家,预计2015年我国的五星级酒店将达到或超过1000家。从2000年到2011年,国内仅五星级酒店的投资额就增长了361%,四星级饭店投资额增长312%。

总体来说,全国酒店行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高星级酒店发展迅速;酒店集团化进程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市场,40多家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近千家饭店。2010年中国国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规模均实现了增长。其中,锦江国际、山东蓝海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94.5%、178.0%。锦江国际、港中旅维景、首旅建国客房数量均超过2万间,南京金陵客房数量也已逼近2万间,这4个集团共拥有客房151169间,占全国29家饭店集团客房总量的42.5%,在规模上较其他集团有一定优势,形成了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规模向国际水平进一步靠近。

从湖北地域酒店行业来说,2009年全省星级饭店602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11家、四星级60家、三星级226家、总客房52586间,总床位96476张。由于全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酒店行业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旅游酒店总量持续增长,高星级酒店继续增加。2011年全省星级酒店7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6家,四星级80多家。我校所处的武汉市截止到2011年,现有酒店企业500多家,挂牌五星级酒店有12家;四星级酒店有26家,另有三星级酒店50家。高星级酒店中,香格里拉、华美达光谷、新世界、马哥孛罗、明珠豪生等5家年收入破亿元。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从对武汉市酒店行业的调查来看,年龄结构上,21-30岁这一年龄段的员工最多,占36%;31-40岁的占25%;20岁以下的占17%,41-50岁占12%,50岁以上的最少只占6%,从业人员以青年为主,从性别结构上分析,女性占59%,男性占41%,整个中高级管理层以男性高学历者居多;从人员层次上来看,整体员工队伍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28%,其次是大专占11%,初中居于第三占18%,本科占9%,其中50%以上著名本土酒店总经理、总监级管理人员和部门经理级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了50%以上;从人才类别上看,酒店行业需要经营部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职能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其中职能管理人才(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中80%是非酒店管理专业出身,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酒店服务与基层管理人才,而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是十分匮乏。

3、市场需求情况

从人才类型上看,高技能酒店专业人才是当今酒店业人才需求的主要部分,湖北省现有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4所,在校学生人数11250人,毕业生13730人,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士预测估计人才缺口至少10万,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国际酒店集团和本土酒店集团,对于主管、部门经理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才缺口十分大,以及具有营销、信息技术、语言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酒店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例如,当今中国60%的酒店不知道如何制定酒店总体营销战略,55%的酒店不懂营销管理,35%的酒店对定位模糊,40%的酒店对价格难以管理与控制,40%的酒店在整合应用广告、公关、促销策略上有困难。

饭店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巨大的人才缺口问题令业界头疼不已。各大酒店集团都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扩张,但不少酒店却因为人才缺乏而迟迟无法开业,错过了占领市场的好时机。按需求紧急程度依次是酒店筹备及规划设计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其中尤其是酒店筹备及规划设计人才及其匮乏,以湖北省为例,每年新增60―100家星级饭店,每家酒店前期筹备管理人才需要10人以上,此类人才需要每年至少为600―1000人,另外全省每年新开业数百家经济型饭店和餐饮企业,每家店也需要酒店筹备管理人才5人以上,每家酒店企业的筹备期多在6个月以上,人才需求保守估计也在3000人以上。目前湖北省34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一方面不能满足服务与基层管理人才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也胜任不了酒店筹备管理人才的要求。目前全省只有两所高校开办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其中一所2011年招生,另一所2012年招生,招生人数只有几十人,远不能满足酒店企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另外国际酒店集团经理及总监级别人才,副总经理和总经理职务主要由港澳台人员和外国经理人担任,50%的国内本土酒店集团的总经理、总监级管理人员和部门经理级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了50%以上。可以预言,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而且工作岗位集中在高星级酒店。

当前,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又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2011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培育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将武汉打造成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以武汉进入高铁时代为契机,推进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配套建设。

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我国酒店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有着近30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升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具有专业、课程、师资,以及职业教育优势,可找准专业定位方向,谋求差异化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积极申办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

1、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酒店筹建管理岗位,并辐射酒店营运管理岗位,培养应用型的酒店高级专门人才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定位要与武汉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相契合,彰显特色,紧扣“应用性”, 既区别于现有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倾向,也区别于湖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定位。比如,华侨大学等研究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本科的人才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内、海外、港澳台地区酒店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观、并可从事涉外、涉侨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管理人才。可见综合性大学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定位比较宽泛,到底是哪类管理人才并没有界定。

湖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的酒店管理(本科)的人才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学生个人健康成长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文素质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而目前全国以及湖北省酒店数量快速增长,连续多年增长高于10%,不仅服务人员缺口大,管理人员十分欠缺,湖北本地的众多高星级管理人才都是海归人才或是从沿海城市引进,最急需的是酒店前期筹建规划及后期营运管理人才(前面已对人才需求做了相关分析)。所以本专业具体定位为面向国内外星级酒店,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潜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从事酒店前期筹建管理工作,并能胜任酒店营运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实施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应用性

酒店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原有专科形成了“循岗导教”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办学上对接行业人才需求,按照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包括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培养应用型酒店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有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校内实训实验、校企合作方面,我们有国家级(酒店)实训中心,有稳定的校外深度合作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应用型本科更应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借鉴到本科的教学中。具体而言,有这么几点:(1)以素质为基础,搞好外语、信息技术等素质教育,夯实学生职业发展潜力,(2)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专业教学的实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3)加强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性,注重应用型,而不是偏重理论和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