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文1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金融发展;VAR模型;广饶案例

一、引言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迁,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同时城镇化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来源于两大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是由工业化引致的,属于引致性城镇化。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完成,城镇化的源动力越来越弱,于是理论界、实务界将城镇化单独作为一命题进行设计考虑,其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在城镇化中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当前主流思想之一。

本文摒弃单独研究金融与工业化或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传统做法,从金融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态均衡角度出发,将三者同时纳入模型,对其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山东省广饶县为案例,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其1999年以来的工业化、城镇化、金融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广饶县工业化、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经验历程,从中找出有效促进三者结合的经验规律,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广饶县工业化、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演进过程

广饶县位于东营市南部,全县辖9个乡镇,人口50万,面积1138平方公里。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38.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5元。目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65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11位,连续多年入围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改革开放以来,广饶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开创了一条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广饶县城镇化道路中的“城镇辐射-农村突围”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模式否定了传统观念中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为代价的必然性,走出了一条金融助力工业化、工业化助推城镇化、城镇化诱致金融体系变迁的广饶模式。

(一)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助力工业化战略实施

上个世纪90年代广饶县大王镇部分中小企业因市场波动及经营原因纷纷倒闭,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恶化,为维护企业信用,新成立的大王集团挺身而出,宣布倒闭企业的银行贷款全部由集团代偿。偶然性的危机造就了广饶人的信用意识,也使当地政府意识到了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性。90年代,广饶县仍以农业为主,于是当地政府决定从农村开始建设金融生态环境,1999年下半年,在广饶县人行引导下,农村贷款证被推广,当年共发放农户贷款证30394本,以贷款证形式发放农贷37907万元,贷款收回率100%。2000年,广饶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以争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内容的“金融信用县”创建活动。截止2011年底,全县评定文明信用村426个、信用户93286户、信用企业96个、信用工商户706个,文明信用乡镇9个。为维护持续优化的金融生态环境,广饶县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办法》、《不良金融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开通了金融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同时严厉打击金融违规、信贷违约等现象,实现了广饶县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化、持续化。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使广饶县竞争力和资金“洼地效应”不断增强。自2001年开始,各项贷款余额一直大于存款余额。

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广饶县工业化战略迅速实施,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6.8:41.1:32.2调整为2011年的6.6:71.6:21.8。截至目前,广饶县造纸、橡胶轮胎、机电及汽车配件、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具备年加工机制纸270万吨、油品1470万吨、子午胎5800万套、制动配件5800万套、纺织180万纱锭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橡胶子午胎生产基地、全国橡胶轮胎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摩擦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世界单厂规模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其中:工业集群效应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94家发展到25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9家发展到155家,4家企业入闱中国企业500强、9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3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7家,带动建设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渔业养殖面积20万亩、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区295处,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工业化战略实施,助推城镇化建设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文2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商丘市道北老建筑照片为例,利用protege4.2 软件进行语义组织,从而唤起人民的城市记忆,抢救城市的历史,留住城市记忆,实现城市的文化传承,发掘出城市记忆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城市记忆;照片语义组织;数字展览厅;protege

一、城市记忆

(一)城市记忆的概念。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在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开展城市记忆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历史,并赋予城市生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抢救城市记忆,将散落于城市角落的史料及图片聚集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民众,也能够填补城市档案建设的空缺,有利于城市档案的建设,使那些正在逐渐消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能够重新焕发出它们本应具有的价值。每个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具有特殊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印记。城市的记忆保留在城市的发展中,留存在城市建筑、报纸、书籍、杂志之中,保存在档案馆、新媒体之中。总之,城市记忆充斥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如今各省、市都不断地深入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不仅仅是为档案工作,以收集档案为目标,而是在城市的历史变迁之中,找到某些连接点,见证城市发展,记住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更好的未来。

(二)城市记忆的目标——建立数字展览厅,提供检索工具。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记忆提出了新目标。在多元化形势下,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建立数字展览厅,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检索工具,不断完善服务类型。城市记忆数字展览厅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系统、数字技术和便捷的检索技术,从不同角度展现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建立数字展览厅是城市记忆的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城市记忆更加强大的功能。数字展览厅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数字展览厅集宣传、推广、展示、展览为一体,并且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检索工具,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展示形式,加强人们与城市记忆之间的沟通,使人们从被动接受宣传到主动搜寻信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城市记忆照片资源本体构建和实例分析

(一)工具描述。本文此次对照片资源进行本体组织使用的是protege4.2 版本软件。此软件是基于JAVA 语言开发的本体编辑和知识获取软件,其扩展的OWL 插件是目前最为强大的OWL 本体构建工具。Protege4.2 主要用于语义网中本体的构建,是语义网中本体构建的核心开发工具,它提供了本体概念类,关系,属性和实例的构建,并且屏蔽了具体的本体描述语言,用户只需在概念层次上进行领域本体模型的构建。

(二) 实例分析——以河南省商丘市道北老建筑为例。本文选取河南省商丘市具有代表性的商丘火车站的照片资源进行描述,共选取两张照片,建立本体关系。照片一是道北老建筑----商丘市百货公司火车站门市部,照片二是商丘专区面粉厂,他们因商丘火车站的修建而发展和繁荣起来,也因火车站的改建而逐渐衰落。他们都是城市变迁和发展的见证者,如今随着火车站的进一步改建,这些老建筑也将随之消失。此次选取照片是在商丘网上搜集的照片。

(三)河南省商丘市道北老建筑介绍。“道北”,是商丘人对市区陇海铁路以北的习惯统称。道北是建国初期商丘市的发源地,随着商丘火车站的变迁而改变。自解放初期到上世纪80 年代,一直是全市的经济中心,商业发展繁荣,并且保存下来了各种老建筑和街道。百年来,商丘火车站经过多次升级与改造,1984 年,重建的火车站由道北改为道南,道北由此衰落。如今的道北街道拥堵,环境较差,许多老建筑也开始渐渐褪去了原来的颜色。随着国家高铁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历史的机遇垂青商丘,商丘迎来了“三站合一”的高铁建设,此次改建将再次引发商丘城市框架的延伸。未来商丘火车站的扩建,道北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不断的改建拆迁,人们原本熟悉的旧街老巷、散发着传统气息的老房子等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四)利用Protege4.2 进行照片资源语义组织。首先,通过protege4.2 添加类(classes),本文所选取照片包括三类,即event(事件)、photo(照片)、place(地点)。其次,建立好照片的类之后建立个各类的属性。Object Properties 包括role(角色)、where(地点)、subject(主题)、creator(创建者)。Date Properties 包括Description(描述)、 When(时间)、Title(标题)Jpg(格式)、Location(地理位置)。最后,建立各个类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protege4.2 生成关系图,以表格的形式对照片本体进行更为直观、具体的描述,描述如下:

三、针对商丘火车站和道北老建筑提出抢救城市记忆的方案

(一)政府牵头,发起抢救城市记忆潮。在抢救城市记忆活动中,首先,广泛征集“城市记忆”。由于城市的发展,一些珍贵的资料也会保存在见证着城市不断发展的公民手中,政府可以公开向城市各界广泛征集城市记忆,对城市记忆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有些城市记忆具有档案的价值,因此政府一定要唤起人民群众对城市记忆的重视,通过抢救活动,让人民在参与抢救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府还需要与多方形成良好的互动,加强与档案馆、档案部门的合作,使得能够作为珍贵档案的“城市记忆”资源保存起来,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规划和努力。

(二)人民主动承担抢救城市记忆——成立民间城市记忆抢拍组织。城市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它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抢救城市记忆也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它不是政府独立完成的,需要人民自觉地融入到抢救城市记忆活动中去。在政府的影响下,以及自身对文化的追求和对城市记忆的理解,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城市记忆的抢救,其中人民群众可以取得政府的支持,主动成立民间城市记忆抢拍组织,对城市的历史遗留进行抢救拍摄,并且进行实时追踪,从而弥补城市记忆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空白。

(三)建立城市记忆数字展厅。城市记忆的目标就是建立数字展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检索工具。商丘市政府可以将征集来的城市记忆图片、音像等等展示在数字展厅之内,重现城市历史。同时档案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档案价值的资料进行编研,创造出城市记忆档案新的价值,实现文化增值。在利用需求和主题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来实现城市记忆的重现,使城市与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和谐共处。

四、总结

百年来,商丘市道北老建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并且融入这种变化之中,这不仅仅是商丘市道北的变化,更是整个城市的变化。随着变化的日新月异,有些城市记忆会不断地从眼前消失,因此为了记住城市历史,见证城市变迁,我们需要抢救城市记忆,让城市记忆成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点。

以商丘道北老建筑照片为例进行本体建设,不仅仅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首先,照片具有比语言文字更强的直观性和更丰富的信息,且其有着区别于其它图片的特征,因此采用照片进行语义组织,可以更加直观和丰富地表现出城市的变迁。照片是凝固的艺术,其存在的意义便是对过往的见证和记忆,并且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城市的变迁与风貌。这些照片已经成为珍贵的档案史料。其次,商丘市道北老建筑的发展和变迁也能映射其他地区。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只是商丘,各省各市的城市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城市建设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标志,城市的记忆留存在城市的建筑、街道中,它记录了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也在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然而随着它们的变化或者消失,导致城市建设失去了本来的特色,为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历史的传承,我们都需要抢救城市记忆,从而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连续性,使城市、人民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1] 吴建华,戴晶晶等. 城市记忆工程背景下城市数字档案中心建设研究. 档案学研究,2009(06).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城市滨水区;特点;作用;价值性;驱动性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轴和城市的绿化生态轴,也是理想中的旅游地,常常被誉为一座城市的“门户”和“窗口”。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建设,如纽约花园城、悉尼海湾、日本横滨、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等。这些著名城市都是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合理而科学的设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吸纳资源并进一步优化,以此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带动了整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的政策制度、经济、文化、精神文明、信息、价值观、知识体系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代表着一座城市在其发展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体现着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竞争力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竞争力通常指的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一座城市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力求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作用力归纳,既蕴藏在城市内部特征之中,又是城市所独有的竞争优势,能使城市在长期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其有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性:在创作价值和降低成本上比对手做得更好;二是独特性:自身所独有的,对手难以复制和代替;三是延伸性:向有发展潜力且前景好的新领域延伸的有力支持;四是驱动性:带动城市一系列相关领域迅速成长,并衍生出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想要营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需从整体出发,把握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特征和功能。

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对提高城市竞争优势的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不断重复着,是城市应对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探寻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需了解城市滨水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上的作用,所以文中从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征出发进行详细探讨。

(一)从价值性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当前正处于“后福特制”时期,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持续创新+敏捷制造”和“专业化+网络化”,与之前相比,后福特制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蕴藏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它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在这样背景下,城市滨水区表现出很大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多元的、复合的且颇具意义的,正由于它的稀缺性及其满足现代生活上的优势催生了相当大的市场价值。例如,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都是如此。

(二)从独特性分析

城市滨水区是特殊的城市空间,也正是因此产生了与其它城市空间类型不同且独特的优势。例如,荷兰鹿特丹将港口发展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发展成了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分别是各个城市参与竞争的独特优势。由于城市滨水区在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旦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建立起来,其它城市滨水区就难以复制和效仿,从而显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从延伸性和驱动性分析

就城市滨水区发展历程看,它可以借助滨水区开发设计形成的优势促使城市在多个市场产生影响,拓展更多的产业形态,从而带动城市发展。从很早开始,港口区便以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产生内在驱动力,成为一座城市的起源,例如香港、澳门、深圳、鹿特丹等。由此可见,城市滨水区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城市发展形成了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机制,加之城市滨水区业务涉及众多,包括商业、运输业、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聚集了大量人口,为拓展其它领域产生了巨大推动力,最终拉动了整座城市发展。

三、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综合考虑以上内容,总结到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关系如下。

第一,城市滨水区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设计赋予了一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使其形成了区别与其它城市的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符号功能,直接影响城市形象(正效应),城市以此来吸纳各种资源,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另外,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发展延伸出来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竞争优势,当这种优势与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新的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产生内在助力。

第二,城市滨水区设计发展可有效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城市竞争力的动态性,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演变都是从自然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人力资本主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形成了不同的资源和管理能力,而城市的竞争优势正来自于资源的差异性和城市运作资源的独特性。当然,城市对资源的运作形式是自身管理能力的体现,从战略角度看,这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城市滨水区总能使城市适应社会形态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此维持核心竞争优势。在长期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和城市竞争力之间形成了一定联结机制,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城市核心竞争力必然呈现不间断的动变变化,随之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加之,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社会形态变迁使城市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和发展能使城市很好地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城市滨水区利于构建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在自然环境、生态上的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城市滨水区除了以工厂、码头等地标,主要发展游憩和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和旅游休闲等方面需求,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建设生态城市的当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显然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自然环境和资源结合在一起,能产生其它城市难以复制的资源优势,使城市符号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吸引大量人口、带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拓展新领域等,从而增强城市在更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刺激并推动市场产生生产动力,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城市滨水区能保护城市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并美化城市,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群雄.滨水地区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8).

[2]路迪民.中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比较研究.求实,2010(11).

[3]汪淑芳.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村落变迁文化影响

村落,从一般意义而言,是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性空间,为人们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场所,满足人们生存的经济基础。村落文化遗产,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村落为其一般的地域性空间,而在此地域性空间上所衍生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村落文化遗产是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在谈村落文化遗产变迁之前,我们先谈一下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与特征。

一、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

村落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远古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氏族公社,可以定义为村落的原始萌芽。进入阶级社会,在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以封建领主制为特征的地域集团,是村落的继续发展。与前两者不同,“现代意义上村落的诞生,大约在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推广的郡县制,其基层单位乡、亭、里就是当时的一个个村落。”若以严格的时间来说,村落的出现应在春秋战国时期,而秦统一只是广泛的推广,但这并不影响对村落形成因素的探讨。村落文化遗产形成的因素: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亦是如此。自古以来,村落的形成或以自然因素或以政治需要,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村落文化遗产景观。

(一)自然因素

古代文明多萌芽于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等自然条件较为优渥的地带。中国先民自古以来就有着传统的、浓厚的靠天吃饭的观念,先民们的生存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土地,二是水源,而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不仅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因素对于村落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把“重土”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了生死于斯的华夏先民的身上,土地对他们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靠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有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村落文化遗产和泥土以及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密不可分,因此自然条件下而形成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是村落以及村落文化遗产的主要聚集区。

(二)社会政治因素

自村落形成以后,村落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因素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下,政治需要对村落及其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大规模的因政治需要而形成的村落,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有:豪强迁徙,远离本地乡里,使其失去不能聚族而居;移民戍边,抵御来自民族外围的威胁。

二、村落文化遗产的特征

所谓文化,就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更是村落文化遗产创造的关键性因素,因为村落文化遗产的实体性形态无一不是经人的双手创造的。因此,村落文化遗产所展现的特征更为重要。

(一)历史演进性

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产物,因此具有其历史性。陈世娟在《论村落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指出:“村落文化遗产的时代性是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在时间上所呈现出的特征,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事更迭,社会经济、政治强烈的影响着村落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和消长。”任何文化都有其时代的印记,无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经济基础的变动交织着社会政治的变革推动着大历史的进程,作为历史文化演进、变迁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遗产也会随之沿革。

(二)乡土稳定性

村落文化遗产,简言之就是在非城市化的农村中生活的农民所创造的文化。农村人或者说乡下人以地为命根子,因此村落文化遗产的存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先生指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这与老子描绘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终极理想世界如出一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农村婚嫁离不开买车买房,然而令我们好奇的是农村人买房子好像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几乎同村的人都愿意往一个地方买房子,而且位置的选择大多是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地带,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关于小区内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市民阶层主要是用来种些花草来改善环境,而农村人却选择用来种一些蔬菜,生活方式可以说同在农村一样。

(三)空间专属性

所谓空间专属性,即村落的地方性,以地域与自然环境为前提,构成了村落文化遗产的关键特征。“每一村落文化遗产的型式的形成、发展和消失,均受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因而,或多或少的总要染上地方色彩。”中国地域空间的广袤以及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是村落文化遗产丰富性的基石。若粗线条描绘从南到北,则以秦岭-淮河为界,从而又造成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在气候上,北方气候相对严寒,故衣着主御寒,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其衣服穿着往往以轻巧透气为主;在饮食上,北方以面食为主,而南方以米饭为主;在性格上,北方人粗犷、豪爽、大气,南方人则感情婉约,内心细腻等等。

(四)安定熟悉性

村落的形成,在安定的生活环境下创造出了安定的村落文化遗产,先生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经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也就是说,安定构成了村落文化遗产的特殊形态,它所给予的那种宁静的气息是喧闹都市所无法比拟的。另外,村落文化遗产还表现为熟悉性。村落文化遗产规模小,小范围的人与人的交往与生活养成了听声辨音的技能,也就是说,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用语言的,要达到这种程度,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则是非常高的,归有光在《项脊轩记》曾描述:“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先生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

三、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指文化本质性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并因此而引起的文化结构性变化。村落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其变迁的过程也是一样的,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主要是指村落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生存环境的消失,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消亡。

(一)村落文化遗产变迁的方式

文化是一种抽象性的东西。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随与文化的变迁有着莫大的关联,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则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并伴随着实质性和内容性的变化。村落文化遗产的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发展与消亡。

(二)村落文化遗产的发展

哲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落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基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地主制社会,因此,对于中国社会我们更应清楚,土地在整个国家政治乃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约束下,广大农村则形成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农业静态生活,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历史进入了新的征程,产业革命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城市化速度加快,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城市化的发展遍及各个角落,乡村城镇化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环境脱去了稚嫩的清一色的田园风光,农民收入在增加。农村人口的减少标志着村落文化遗产的衰落,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村落文化遗产是向前发展的。

(三)村落文化遗产的消亡

村落文化遗产的消亡,也就是村落的终结或者说寿终正寝。与村落文化遗产发展的自然规律性相比,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主要的还是人为的原因。田海鹏指出,造成村落终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在过疏化老龄化背景下迅速走向终结;在政府社会规划工程主导下,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走向终结。”从以上三条可以分析出,文化消亡的主导因素还是人为大于自然,但对村落文化遗产的终结我们不能一刀切,不能全面的肯定与否定,应该辩证、理性的看待。

(四)村落文化遗产变迁的影响

村落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老的、精彩的文化景观正在悄无声息的一步步的消亡与改变,但我们不应悲观,须知,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其发展变迁正是对其一般规律的最好阐释,但其影响我们则不容忽视。

1.对农村的影响

首先,对农村格局的影响,可以说,对土地的重视和家庭的责任是每一个乡村男同胞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但目前,村落及村落文化遗产面临着终结,在城市化潮流冲击下乡村,打破了理想的“小康”的农村格局;其次,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影响。村落文化遗产中,不仅仅是土地和农民,更重要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它是村落文化遗产的纽带。村落的终结,使这种文化夭折。最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村落的终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所追求的高质量生活促使其在城市扎根,而农村中剩下的只是一些孤儿寡母,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的严重削弱,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2.对城市的影响

对城市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对人口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如潮水般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的人口压力。我们都知道,人口的增长主要有两个方式,那就是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在自然增长的同时,又伴随着人口的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必然造成大量的社会负担,经济负担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短缺,突出增长的则是房地产业,但这是站在风口浪尖的舞动。其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城市,势必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无可置疑,农村劳动力无论在劳动强度还是在劳动效率上都是顶尖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必然会因此农民工工资的大的波动,以此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村落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形态下的一部分,其发展和变迁对于牵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对于村落文化遗产的实质性研究为形成一个体系,对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吾辈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晓春.村落文化的优势与局限.民间文学论坛.1994(4).

[2].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世娟.论村落文化的特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4][明]归有光著.赵伯陶选注.归有光文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5]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市 城镇化 发展 反思

一、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

中古代城市大多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于一体,城市比较集中,数量较少,防御作用比较明显,如齐临淄,赵邯郸,郑韩故城。无论是奴隶时期的早期城市,还是封建时期的都城,大城市的建立更多的是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如唐代的长安,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元大都等,都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期间的大城市。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被动的开阜通商联系在一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国被迫开放70多处通商口岸,一举打破了中国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但是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近代城市发育不成熟。

拉瓦蒂曾说,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果联系复杂而密切。工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建国以后,由于多个因素的考量,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并将发展重点由沿海转向内陆地区。1949年到1961年仅仅12年的时间里,中国城市增长了76座。同时,政策使资源向工业倾斜,抑制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从而拉大了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由此向城市迁移,进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1958年颁布的户籍制度以及一系列城乡二元制结构,成为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壁垒;随后的开展,更使发展中的城市化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1980年,国家建委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989年城市发展方针被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发展方针的制定和开始实行的住房商品化政策以及设市标准的降低,使中国城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到目前,城市数量仍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1996年之后,城镇化率比199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到2007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并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两大趋势:一是逐步向大中城市发展。二是向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

二、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反思

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也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根据研究表明,城镇化率仍将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在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背后,还有一系列由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困境,和谐城市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根据最新出炉的社科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只有不到1成的城市相对健康发展。

首先,城市房地产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信贷规模的增大,城镇的住房需求大规模增长,虽然中央加大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深度,但是房地产行业的炒房热度仍然只增不减;其中,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频出;保障性住房建设仍然滞后。如何使人民“有所居”,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范文6

[关键字] 博物馆 历史文化 地位 功能 城市

[中图分类号] G26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114-1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这说明博物馆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时代,在城市中留下了不同的文化遗产反映出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事业越发的蓬勃兴旺。笔者不揣谫陋,浅谈一下该博物馆在城市历史文化中的功能和地位。

1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展示者

城市的历史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物古迹保护点;二是传承在民间的艺术、民俗文化、手工工艺等;三是博物馆。其中前两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博物馆却不同,它可以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考古发掘、收集和博物馆征集而来的文物,每一件都有着特定的意义,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创造力的展现,而这些文物的脉络序列,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博物馆是收藏这些文化遗产的场所,是对漫漫历史的记录,是全面记载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馆藏可以集中反映出城市历史文化的悠远深厚,其包涵的巨大社会财富和人类智慧,是城市中其他地方所无法相比的。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文物靠有效地陈展、宣传等,带领观众沿着脉络清晰的历史隧道,从当地最古老的年代走到时下。一个优秀的博物馆陈列,能够通过文物、照片等结合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将城市的一个个历史时期串联起来,把握当时的时代特征,抓住城市历史变迁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向观众讲述一个形象生动而又延绵相续的"城市故事",使观众在参观中,对城市历史变迁中的重大事件印象深刻,从而将城市的历史串联起来。

2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博物馆被认为是"浓缩的历史",它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馆因职能,而天然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者的功能,其保护的对象同时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见证城市历史的馆藏文物,博物馆需要妥善的保存、修复和保护;对当地传承在民间的的民俗文化等,博物馆虽无法直接参与其活态传承,但它担负着收藏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责任,又拥有大量相关遗产历史资料和专业人才,可以对遗产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遗产的活态传承。同时,博物馆可以成为某一遗产项目的整体保护者。

博物馆的文物、标本和出版的研究成果,可供社会科研机构研究和参考。博物馆通过收藏工作,完成历史见证物的征集与保护,有效的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再通过科学的研究工作,结以现代科技手段,将研究的文化成果全面细致的展现给大众。博物馆不仅要保护文化,梳理历史文脉,更要传播文化于当世及后世。

3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教育、启迪基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但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强势文化的介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模糊、淡忘了城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就是普及城市历史文化的基地之一。

博物馆丰富藏品所蕴含的文化,让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可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发现和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可以说博物馆是一座社会大课堂,让现代人能够从中领略前人智慧和创造力,欣赏和赞叹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同时,我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遭受屈辱的历史,也是民族奋起的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城市历史文化,不仅包涵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也包涵的中华民族的灾难和复兴,这些都会激发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令参观者获得更多正面动能,进而迸发出更大的精神力量,为社会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博物馆不仅会让人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同时起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神的作用,这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名片

城市在历史文化中形成,又在历史文化中不断发展更迭。而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书", 一本展现深厚文化底蕴和古老悠久历史内涵的"书"。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贫穷的城市,博物馆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是这个地区的文化橱窗和精神象征,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博物馆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把 "文物"变成通俗、无形的世界性语言时,就能扩大这个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今天,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著名城市如巴黎、伦敦,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博物馆的建筑也往往被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在我国,诸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本身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博物馆不光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志,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是城市历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者,还承担着传承的重任;博物馆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进而弘扬城市优秀的文化历史,教育和启迪更多的观众,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标签。我们有责任办好博物馆,将更多的历史文化的遗存保护和传承下去,让城市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泓:《博物馆在新兴城市中定位的思考--以烟台为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