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

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文1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传统符号“美”的特征,并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空间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 运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101-01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许多年来无论在建筑设计领域,还是从属于其下的室内设计领域,设计的“民族性”、“地域性”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面对设计文化领域的日新月异,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各个国家的设计师都力求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确立有本国特色的设计理念。东方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世界设计文化符号中的一员,要得到有序的发展,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传承运用方式。空间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要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有深入的研究,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

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空间设计中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空间设计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传统符号既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可以运用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

第一,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第二,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空间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传统的空间设计以实用性为基础,对室内装饰的最终效果往往起到一种灵魂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符号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归属。

第三,提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物质原型和精神的提炼。物质原型的提炼指的是将某个传统文化符号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消化,并通过一定的夸张、变形运用到空间设计中,给人以新的空间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提炼属于更高的层次,它要求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其精髓,在精神上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重在其神而不在其形。

第四,融合。中国传统空间的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空间格局是相融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这些都可以为现代空间设计所借鉴。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文2

【关键字】地下建筑;空间设计;空间组合;设计要素

1 引言

城市地下建筑总体形态就是将其物质形态和人文形态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对于地下建筑的空间设计要从使用者的适用性和空间的功能性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进行设计。下文就从设计地下建筑的实际问题上开始,通过地下建筑空间组合、内部设计以及设计要素相结合的进行探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2 实际问题

2.1 方向感

由于地下建筑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封闭性的,从而就会出现人在地下不能明确的判别方向。这种情况下,不仅会使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躁不安的现象,也会在出现特殊情况下不能及时疏散群众进而产生一些不好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在地下建筑的空间设计上,就要利用一些平面设计或者是在显著位置标注等这些方法来增强人们的方向感。

2.2 封闭感

因为地下建筑本身的条件限制,地下环境和外面环境具有隔绝性,这样很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隔阂感进而产生恐惧、压抑的心理。所以在进行地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时候就要通过特别设计来解决其封闭性的缺点。可以在地下建筑的进出口设计上设置地下广场等大面积通光这样的方法来消除封闭感。

2.3 自然感

因为地下建筑和地上建筑相比,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自然光线和外部景象的渗透性极差。所以在地下建筑的设计上要利用大面积的透光顶棚或者是建筑中庭空间来吸收大量的自然光线。

图一利用中庭空间的设计来增强空间自然感

3 地下建筑的空间组合原则和方式

3.1 空间组合原则

地下建筑的空间组合原则就是在分析地下建筑的环境特点、使用功能以及规模大小的情况下,进而合理的对空间进行组合,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3.2 空间组合方式

3.2.1 线形走道方式

线性走道式的空间组合方式就是在地下建筑的各个功能空间按照线性排列。这样的方式的优点是,空间导向性强、连续性强、人流通行方便、有利于防灾。缺点是,设计单调、过渡简单、没有较强的节奏感。所以在这种方式的组合设计上还要注重建筑一些休闲的地方,例如喷泉、花坛等。

3.2.2 环形大厅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建筑设计特点就是,以一个或多个规模较大、形状规则的大厅为核心在周围环绕开始建筑,这样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凝聚力。不过,在设计的时候在注重在核心区域设置方向标识,来疏通人群,有利防灾。

图二环形大厅式的空间组合方式

3.3.3 混合群聚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适合环境是地下面积较广的综合体。所谓混合群居方式就是结合线性走道式和环形大厅式的这两种形式混合使用。这种结合形式的优点是,使地面上的街道或者是广场和地下建筑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地下资源来建设成大规模过功能的商业地下街。

4 内部空间设计

4.1 基本原则

地下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就是要结合地下建筑各个区域的不同功能来设计出一个方向感强、透光性强、自然的空间。所以其基本原则是空间的层次性、流动性、渗透性以及过滤性。

4.2 具体方法

4.2.1 创造开放式的空间

开放式的空间设计就是消除地下建筑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创造出开放式的空间。开放式的空间设计要通过扩大空间的容量和实现空间的通透性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空间的通透性不仅可以让地下环境和地上环境相融而且还使人们在视觉效果上更佳进而激发人们的活力。为了达到以上的效果可以通过安装玻璃墙或者镜面等方法。

图三加拿大多伦多EATON中心

4.2.3 创造复合式的空间

复合式的空间创造就是为了消除人们在地下建筑的沉闷、压抑的心理感受。这种空间方式的特点就是通过空间设计来提高空间上的层次感,从而给人们复合的感觉。那么,复合空间的构成形式就是讲大小不一的空间相组合,利用其空间量感的不同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产生领域感。这种复合空间在很多中庭式建筑上被采用,这种空间适合交通枢纽的地方或者是大型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一些艺术的手法将大大小小的空间内外结合,互相产生交互相措的感觉,使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图四复合式空间设计

4.2.3 创造动态的空间效果

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而使其内有种沉闷、寂静的氛围。如果要打破这种氛围就要通过对地下建筑的设计来创造动态的气氛。利用什么手段可以在地下建筑上增添动态效果呢?下面就是一些典型的方法。设置景观电梯、动雕等来改变动态的空间效果;通过形体或者是装饰,例如设计直线装饰增添直线流动感、弧形装饰产生柔和感。利用光影这种动态性较大的装饰来活跃空间气氛达到增添动感的效果。

4.2.4 创造生态式的空间

这种生态空间就是将人与自然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融合、协调的内部空间。目前很多现代的内部空间设计都采用这种空间形式。将一些特别的自然景象设置在内部空间环境中,使内部、外部环境融合贯通的形成一种生态空间,给人们一种自然的感觉。

5 空间形态设计要素

5.1 节点设计

所谓节点设计,就是指在地下建筑的一些形态的变化、新旧的衔接以及风格或者颜色的过渡处的特别设计。这些设计一般体现在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处或者是内部的大厅或者重要的交叉点,在这些地方利用节点空间的不同风格设计来改善地下建筑的沉闷和空间组合单调的缺点,还可以供人们集聚和休息。

图五特色的节点空间设计

5.2 区域设计

地下空间气氛沉闷,可以通过区域设计来塑造个性的空间从而使人振奋。例如,可以在地下内部空间的一些角落或者是中心创造有个性的设计,不仅愉悦心情还能增加地下建筑的方向感。

6 结语

地下建筑由于本身就具有封闭性和方向感差等缺点,所以就给地下建筑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其内部空间的形态设计和内部布局上都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利用一些设计手段来突破地下建筑的缺陷,从而设计出让人们舒服的地下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童林旭,祝文君.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2]孙灵. 浅谈地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J]. 建筑科学,2011(8),45-45

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文3

关键词:空间设计;平行空间;传承性;文化性

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是博物馆以及其所收藏的文物与参观者之间交流的途径。博物馆给观众的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其所收藏、陈列的诸多文物。但是在这些以文物作为主体的博物馆中,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室内空间设计在博物馆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以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为例,进行空间整体布局、空间设计与表情设计特点分析,认为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已经超越了以往以陈列文物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空间设计不再只停留在对文物摆放,展柜款式等的研究上,而开始以参观者为中心,同时兼顾文化传承性与艺术性的设计方向发展。

一、首都博物馆建筑文化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现代简约,体块浑厚方正,平面结构整齐,建筑表面高低凹凸错落有致。建筑上最有特色的是将传统中式出挑的木质房檐转化为现代材质的不锈钢顶棚,用现代技术将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文化形式建构在建筑中,既表达出首都博物馆传统文化的特性,又适当搭载在西方现代建筑的形式之上。首都博物馆建筑外墙一根贯穿室内外的青铜斜柱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格局,使得其室内外有了直接的关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与室内布局形式。室内空间设计也保留了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心轴线对称格局,既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又不失中国传统的韵律。室内设计还运用了大量能够反映中国传统特色的符号,比如来自青铜器表面的几何纹样,展厅门上篆书印章似的把手,展示公告版侧面的篆书印章笔画等。这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平面符号象征了首都博物馆的归属与气质,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除了完成对文物的了解外,还能更加深刻感受到传统事物所带来的文化气息。

二、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规划与布局

(一)序厅设计

序厅是观众进入博物馆后首先接触的空间区域,也是对博物馆思想与博物馆艺术的高度概括。首都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各展览之间的主题乃至艺术品陈列跨度较大,所以博物的序厅设计更像是前厅一般,进门即可观博物馆空间的整体景象,承担了大厅交通枢纽并且协调连接各个空间与展厅的任务。相对于序厅,各个分展厅的空间设计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精品佛像展、珍宝馆、民俗馆等,其室内空间设计也采用了大量符号化的元素以彰显主题所带来的情感,展陈设计形式上也相对自由。

(二)空间的整体规划

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规划清晰明确,是以楼层的整体分割进行划分的,即一层一个展览空间,观众可以逐层参观浏览。每一层的展厅、厕所、休息区、通道都是相同比例的排布,这样的做法虽然会显得少了些新意,但是方便了观众的参观浏览,也使观众更容易把握博物馆各个分展厅的主题。在展示空间中有大型器物或巨幅挂件时,通道和休息区面积要更大些;精致小型物件的展示空间区域,通道和休息区域面积则要小一点。而且,通道和休息区的空间布置有张有弛,可以缓解人们的疲劳。首都博物馆除了展示功能外也具有现代博物馆的休闲功能,如多媒体展示区、文化产品销售区、餐饮区等。凭借首都博物馆整体有序的室内空间规划,观众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了解整个博物馆的区域划分以及规划自己在首都博物馆内的行动路线。

(三)相同与差异的平行空间设计

首都博物馆室内展示空间大体布局可分为两部分,即位于方形空间的展厅与位于圆形空间里的展厅。方形空间展厅位于建筑右侧,该展区是对北京文化的一个概括性的展示,由老北京民俗、馆藏艺术品、北京文物、历史文化以及临时展厅所构成。展厅以不同年代的展品、艺术形式等分层展示,其展示设计也根据展览内容而呈现不同的形式。由于部分艺术形式具有相关联的特性并易于分类,通常将其设置在同一个展厅进行展出,如佛像、京剧、瓷器这三个展厅位于首都博物馆方形展厅四楼,这样的布局可以使观众易于比较展品类别之间的个性,也易于统一经营管理。圆形空间展厅位于建筑左侧,即上文所提到的青铜柱状的内部空间,共分为六层,可再详细划分为两个功能分区:四层艺术精品展区和两层多媒体互动区域,内容主要包括:书房珍玩精品、玉器精品、青铜艺术精品、书法绘画艺术精品和多媒体视听室。四层艺术精品展区的设计风格、方法、用料统一,展品的区别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区别。展厅的空间设计也以对称的几何形态为主,各个展厅相互平行,以一条螺旋上升的通道相连接、除了高度的升降外,并没有明确的分割与遮挡,给人以连贯的感觉。首都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布局能够让观众对展示区域有一个明显的划分,同时也对展示路线以及展品类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将同类的展品进行相似的空间设计来展示,并在交通上使其相连形成等价的平行空间;将差异性较大,种类相对独立的主题性强的展品逐层展示。这两种既有相同又有差异的平行空间设计,构成了整个首都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布局特色。

三、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表情设计

(一)材质的原创设计

首都博物馆室内材质设计体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灰色花岗岩地面与青砖元素、北京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纹样的搭配,使室内空间既体现出现代文明的符号,又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痕迹,同时也使空间显得整体而协调。此外,来自老北京的榆木墙面与砖石、青铜等材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并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二)肌理的对比设计

首都博物馆在整体的建筑框架内保持布局与色调的统一,并通过对天花板、地面材料肌理的微妙变化,形成了一种大框架相同,而局部变化微妙的对比设计。序厅的地面铺装配合玻璃墙体的肌理起到了很好的空间拓展效果,但是反观各个展厅的空间则明显低矮,地面铺装与墙面机理采用亚光设计,给人以稳重收敛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设计在加强序厅与各展厅材质肌理对比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序厅与展厅的不同功能性。此外,室内空间还充分运用了亚光与反光、横与竖、疏与密、正与斜的对比。

(三)色彩的协调设计

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整体采用灰色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北京古城的灰色调相呼应。墙体的装饰、导视牌、电梯间等都是以灰色或者是重色调为主,这样不仅使整个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色彩环境,又能烘托出展厅的展品。例如,在方形展区顶楼的民俗展中展出的北京四合院大门、门墩、影壁等,就很自然地融入到灰调的大环境中;而某些展厅中的牌楼场景与少量的红色饰物灯笼等色彩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同时也不会影响整体空间的色调。

(四)动静的相融设计

首都博物馆倾斜的圆形空间打破了相对呆板的对称格局,为整体的室内空间添加了活跃的动态。地下小桥流水与竹园的设计在博物馆静雅的氛围之中开辟出具备中国元素的动态景观,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封闭、沉闷的感觉。青砖元素与街道牌楼作为首都博物馆的独特亮点,使观众在体会传统文化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京城市井的喧嚣与热闹。正是在这动与静的相融之中,使室内设计在首都博物馆空间之中展现出最大化的作用。

四、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规划建议

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性。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区域,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为无论是精美绝伦的文物还是拥有千百年历史的艺术瑰宝,作为展品出现在博物馆当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受众面,那便是观众,这是无法逃避也必须要重视的一个事实。能否合理规划室内展示空间,处理好一条明确的展线交通,以及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做到合适观众参观的灯光以及对观众的互动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是现代社会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第二,文化的传承性。室内空间设计作为展品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在制作上的投入比例应该得到重视。博物馆室内空间经过设计者对博物馆主题的深入了解后所做出的设计,应该满足其主题所带来的文化传承性,这样不仅加强了展品的吸引力,同样也加强了与观众的沟通效果。第三,行业的艺术性。作为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有别于一般的设计实践活动,因为博物馆是具有文化历史积淀的公共场所。博物馆室内展示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也直接影响了观众对于博物馆参观经验的反馈。

五、结语

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作为一段连接观众与文物的桥梁,不仅要注重艺术与功能的美与合理,同样不能忽略博物馆的内核—展品所带来的独特的生命力以及文化气质。首都博物馆的建筑、室内空间与文化内涵三者相辅相成、高度统一:建筑由外到内相互延伸映射;材料凸显了北京地区的地域特性;室内空间设计的方法手段与所展出展品高度统一,加强观者对于游览的画面感,使观者对首都博物馆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记忆。这正是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所产生出来的标志化效应。因此,仅仅针对博物馆内容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是不完整的。博物馆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如果不利用合适的手法进行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势必在效果与表达力度上大打折扣。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必须也只能按照其所适用的文物的特质和文化特性进行创意构思、设计建造,如此才能有效地建立起这座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桥梁。

作者:杨茗 李骜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杨丹丹,阎宏斌.博物馆教育新视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晋洁芳,王启照,夏林根.展览场馆空间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文4

关键词:光影;建筑设计;运用

光线和黑暗是一对相生相伴的矛盾,没有黑暗,我们无从得知光明的意义。当我们将黑暗彻底击碎,建筑沉浸在一片光扬之中,光明也就被扼杀了。光影是继空间、造型和高超的技艺之后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开始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空间设计缺少了光影的交织,空间就会变得沉闷,没有活力;缺少了光影,建筑材质也不能充分表现出质感与色泽;缺少了光影,建筑的空间灵魂就无处安放了。

一、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优点

1、光影是最经济实惠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光影跟其他建筑材料不一样,光影的产生不需要相对复杂的技术,也不需要高科技护航。总而言之,其设计运用过程中只需要建筑设计师花费相对较多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而不会产生额外的经济费用。

2、光影能够产生韵律美。影子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在很多不容易看到建筑实体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阴影建筑设计来实现建筑实体可视化。影子能够实现人们从不同角度观赏建筑图案的可能性,能够将有效的图案扩大化,是略带变异的建筑实体图案形态的拷贝,能够使得建筑的韵律感不断增强。

3、光影能够实现建筑局部对比统一性。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光影设计,就能够实现建筑局部对比的统一性。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所有局部设计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抛射出有着共同属性的影子,这些影子相连,就会实现各个局部的完美统一性,但同时又会出现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在实现建筑局部对比统一性方面有很多方式,如细节、形式、材料,但没有哪一种方式能够比光影方式更有效,更具有层次感和境界感。

二、产生光影的条件

光影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分别是:产生阴影的构件、直射的阳光、承受阴影的实体。构件是建筑产生韵律以及图案艺术的物质载体,没有这个载体,光影也就无从谈起。整个光影造型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构件的比例和形式上,因此,很多建筑设计师都将光影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块。在建筑光影设计中,阳光是必备条件。没有阳光,也就无法产生阴影;缺少了阴影,光影也就无从谈起了。有些地方终年阴云密布,有些建筑的窗户被其他建筑遮挡无法得到阳光的直射,在这些地方、这种情况下,光影的设计毫无意义。有了阴影的构件和直射的阳光,还需要承受阴影的实体。在实践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承受阴影的实体。很多人都认为有了阳光,也有了实体构件,应该就会有光影了。但是却忘记了影子也需要依附,没有着落点,影子的艺术美不能够被看见,也就无法实现光影的艺术魅力了。在实际设计中,影子的质量和位置非常重要,必须严格设计、把控。

三、光影之于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人们通过视觉从建筑空间的尺寸、形状、装饰构造、色彩、材料的质感等来完成对建筑空间所有造型的体验和感觉。光是产生视觉感知的唯一要素,且建筑空间只有拥有光影才能产生强大的活力与生机。在建筑空间中通过光影设计营造特殊的氛围,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感知,唤起人们强烈的情绪,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光影效果来达到美妙的艺术表达,让建筑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体现建筑的动态美。

1、光影强化建筑空间效果,赋予建筑空间灵魂。建筑设计师采用光影对空间形体进行雕琢,使得建筑空间的深邃和张力得到尽情的宣泄,光影在不同的空间中通过层次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抑扬以及韵律等的运用就会产生不同的空间艺术魅力和环境氛围,将光影的空间美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光影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强化建筑的空间:其一,光影能够表现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感。建筑空间层次感和深度感的塑造首先必须注意不能将光线充斥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光影的亮度梯度变化作用是实现空间层次感和深度感的关键因素。只有亮度呈梯度变化,才能实现空间的明暗变化,才能营造出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感。其二,光影能够强化建筑的材质美。众所周知,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会发亮、发光,现实出自身的本质属性,影像也会更加清晰。在光影的作用下,建筑材质的表现力更强,更能渲染建筑空间。其三,光影能够塑造建筑空间的序列感。静态的建筑可以通过动态的光影赋予空间形体前后虚实转化以节奏感、韵律感和序列感。最后,光影能够强化建筑空间主题。有光的地方通常都是人类视觉存在的焦点,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光影巧妙引导人们视线的转移,将建筑空间主题设计尽可能多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可以采用光的色彩对比、强弱、阴影、投射方向以及明暗等创造风格迥异、形式多变的艺术效果。也可以采用滤光、折光、反光、控光、透光等多种设计方法营造不同的建筑空间,激发人们的情绪,充分体现建筑的空间魅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光影在实际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加以说明:

(1)以哥特式教堂为主的古教堂建筑空间设计。在电视剧、电影或者图文资料中我们经常看到西方教堂,具有神圣崇高之美,有朦胧的神秘之美。这些建筑利用光影设计将光线从教堂中间高处散射下来,强化空间明暗对比,营造一种神秘的环境氛围,达到了教堂想要将天神合一的理念灌输给教徒的目的。这种设计手法最常采用的就是在头顶采光,营造宗教氛围。比较典型的代表如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从外部看高耸空灵,在教堂内部则将四周都封闭严实,里面光影暗淡,将光线从四周的玫瑰花窗户引入,达到无法抗拒的人神交界的神秘的宗教氛围。

(2)以光之教堂为主的现代教堂建筑空间设计。随着时间的变化,教堂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也在变化,建筑空间设计不仅仅只关注神秘氛围的营造,更多的转移到冥想空间的创造中来,如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内部光线明暗对比强烈,设计师在混凝土墙体上设计了一个十字空口,通过采用光影将光线从洞口引入投入到教堂内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光影十字,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得建筑空间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产生强烈的人神交流寓意,体现了冥想理念。

(3)以香山饭店为主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到了现代,人们更加倡导自由、亲切的理念,建筑设计师将这种理念通过光影巧妙地引入空间设计中,营造了明亮活泼的空间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的香山饭店为例,使用光影手段采用采光天棚、漏窗等方式,有意识地将周围自然景观和深处密林结合起来,将整个饭店至于光影变幻之中。为了营造现代建筑明亮欢快的空间氛围,建筑设计者采用透光天棚、玻璃幕墙等设计手段最大程度上加大建筑的采光面积,营造出空间的开放性。

2、光影能够有效塑造建筑外形。光影不仅能赋予建筑空间灵魂,使建筑充满空间质感、充满生命力,在建筑外观塑造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除了注重在内部空间上使用光影外,在建筑外部造型上也注重采用光影手段。在建筑外部设计中使用光影手段,通过光照角度、光照方式和光照方向的不同来创造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让人们充分感受建筑的尺度、形态、材料的不同等来体会建筑设计师想要传达的理念和营造的氛围。通常情况下,轮廓清晰的块状建筑材料的选择对光影效果的凸显更显著,同时要注意采光位置,最好选在自然光照比较强烈的地方。光影通过刻画建筑局部细节和塑造建筑体态来丰富建筑外部内涵,增强建筑的凹凸感,使建筑具有材质纹理美和肌理美。在建筑外部设计中通过光与影的造型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建筑拥有不断变化发展之美。

通过光影手段塑造建筑外形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在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古希腊时期的帕提农神庙。在古希腊建筑设计中,光影手段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地中海强烈的光影是塑造建筑外形最主要的手段。当时的建筑设计师将建筑当做巨大的雕塑,在材料的选择和建筑体态的塑造上颇费心思。帕提农神庙采用墙体在内、柱廊在外的建筑手法,让柱廊在阳光的照射下凸显柱子本身具有的挺拔和浑厚感,并使之出现明暗相间的韵律变化。

结语:

光影在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在塑造建筑外形还是空间动态上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光影能够赋予建筑空间灵魂,有效塑造建筑外部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建筑设计师们的青睐。光影手段是最经济实惠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不仅能赋予建筑韵律美,还能实现建筑的局部对比统一性,是最经济实惠的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文5

关键词:UGIS,历史建筑物保护,更新,叙事信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现在兴起的“数字城市”是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UGIS)技术及其3S技术把城市的全部信息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的信息工程。其借助高新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推动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现在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最近几年,一些研究机构已经获得大量有用的数据资料。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共享平台,我们就不能充分发挥利于这些资源。

历史街区作为旧时代城市的主要生活区域和历史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历史街区中应用UGIS技术,可以实现建筑或历史街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便于采用“叙事”理念对建筑进行维护与更新。

基于以上两方面现状问题,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要有计划的将UGIS等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与开发,建立五维数据库,为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 UGIS叙事信息研究内容

(1)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历史街区的三维空间数据库,建立可共享的技术平台,并且要实现动态更新。

(2)研究如何建立历史建筑五维信息数据,也就是在三维数据的基础上,加入历史、人文等不易量化的信息,同时不断地实时更新、系统升级,每年更新一次,遇到多样性事件(“事件”指有一定社会意义或影响的大事情,是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总和)如拆除、破坏、修葺、改建、环境变化以及重大活动时,要随时更新,内容应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以及缘起、经过、结果、影响、评估等方面。将人文历史与信息技术以及三维空间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实时更新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研究开发满足相关专业的软硬件产品。在历史街区应用方面也开发对应的供人们提取数据的相关产品。

(4)发行图书、地图、影像等可以传播的资料,互联网数据库信息部分对市民开放,供普通市民学习。

3 以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说明叙事信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

3.1背景

窑湾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是我参与的一个实际项目。它位于湘潭河西沿江旧城,旧城格局和风貌仍然保留有一定的明清时期历史特色,占地将近500亩。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包括窑湾社区和唐兴桥社区,共有4300人。湘潭市历史文化街区在近现代一直处于主城区中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历史文化街区格局及风貌破坏较大,因此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不是很好,破坏较多,主导风貌一般,建筑质量也较差,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3.2 UGIS的叙事空间设计应用

对于窑湾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之前,先采用UGIS技术,建立历史街区数据库。对历史街区中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以及一般性的建筑进行三维数据测绘,做历史人文风俗的五维收集,对多样性事件如破坏、拆除、修葺、改建、环境变化以及重大活动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数据入库,并随时更新。对部分拆除建筑留下来的有价值建筑构件不仅要数据入库,而且要编号集中存储在仓库中,便于在新建建筑中将这些历史构件重新应用。对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特色做收集整理并及时写入数据库,以供他人使用。

在窑湾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中,要全面深入了解UGIS数据信息,了解窑湾的历史人文。对研究地块区域范围内的多样性事件进行深入解读。

然后对窑湾多样性事件及其空间进行提取与整合,进行分类,可以按时间、地点或者事件的性质进行分类。有利于对街区的规划作出指导性的意见。并对叙事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

根据UGIS数据,对事件发生的地点位置处的建筑或者是一个区域进行保护与更新,为可持续的建筑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UGIS的叙事空间设计方法,现归纳以下几种:

1)实景还原法:在空间里还原、再现事件中的发生的某一具体情景,打造原有事件的氛围场景,使单一的空间具有故事性,叙事性。

通过UGIS数据查找,可以知道在窑湾历史街区里的李柳染堂建于道光6年(1828年),李柳染堂先是用来住宿,后改做生意。该建筑物建造独具特色,屋顶是加层,既保证了采光,又冬暖夏凉。前门为大槽门,屋内有天井。它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前店后厂模式的老建筑。在保护与更新中可以对其采用实景还原法,还原原来染布的场景。游客还可以体验染布的过程,不仅增加了历史街区的趣味性,同时具有了商业价值。

2)主题变形法:在空间表达中只保留原有事件的主题,而改变空间的原有功能。以达到借助事件主题,提升空间价值的作用。

西首尔湖水公园原是一座净水厂。1959年刚开设时以“金浦净水厂”命名, 1979年每天为首尔市提供12万吨完成消毒的水。净水厂于过去50多年来, 由于各种安全理由, 所以一直不对外开放, 直至2009年10月改建成亲环境公园的净水厂才正式对外开放。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将净水厂建筑主体保留,改变功能。公园内充分利用了净水厂遗留下来的设施, 水管是这里的代表性旧建设。水管的元素同样运用在公园入口的标志、脚踏车停车处、小径旁边的椅子、草地上的雕塑等设施中。在窑湾保留下来的文物建筑窑湾汽车站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汽车站改造成博物馆,外部周围空间做成民俗广场。

3)元素暗喻法:通过某种方式将原本事件中的若干元素如光线、色彩、符号等保存并用于设计中,以烘托事件氛围、再现事件特点。

“竹屋”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创作设计,项目在水关长城脚下,是7个“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一。长城是为了避免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冲突而建立的;现如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东西方只有消除敌意互信互助,世界才能和平发展。而且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是中国的象征。其表现手法:依据竹子的密度和直径对不同的空间进行了分割,使建筑具有独特的空间感,竹屋好像“从地下长出来”似的。阳光下的竹屋光影效果耐人寻味。在窑湾历史街区设计中,可以应用UGIS叙事数据对历史事件元素进行提取,再植入到改建建筑、更新建筑或者是环境场所当中。

4)实体表现法:通过某种实体承载物将事件中的抽象要素如文学作品、历史场景等还原再现并运于用于设计中,以给人较为直观具体的展示。

越战纪念碑,位于美国华盛顿,是为了纪念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士兵而建立的。纪念碑包括:三位战士雕像、越南妇女的纪念碑、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三个组成部分。事件的表现手法:纪念墙壁平面为一个平放的V字形,东翼直指华盛顿纪念碑,西翼直指林肯纪念堂,大理石碑墙上刻着五万多个战争中死去的人的姓名。整个碑墙被置于大片草坪中,用绿地衬托碑墙。

在窑湾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从UGIS数据库找到有当地特色的多样性事件,进行提炼,例如可以根据窑湾原来发生过的著名战事来打造窑湾战事主题区,以及也依据当地文化传统,用实体表现法打造展现传统文化的景点。

5)整体意象打造法: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整体意象打造,即是明确要表达的情思(可以是对功勋业绩的歌颂、对历史的记载、也可以是对个人或者群体的表彰和祭奠),然后通过象征、抽象等手法将这个情思以建筑、雕塑、广场等客观物象表达出来。

在王澍保护更新的南宋御街中,有的地方加入的新的建筑(如图片7),这些建筑由园林中的假山意象而来,富有趣味。在窑湾的设计中也可以采用整体意象打造法,提取当地建筑或文化元素进行意象设计。

6)主线串联法:通过某条主线如相关的人物、相似的事件、相同的年代、统一的色调等将各个主体甚至主题不同的事件有机地串联编辑到一起,以给人较为顺畅连贯的展示。

利物浦诞生了世界音乐史上著名的披头士乐队,而今整个城市都渗透着披头士的气息。发生的事件:The Beatles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利物浦摇滚乐队。该乐队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Beatlemania”(披头士狂热),是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标志之一。室内与街景表现手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披头士”的影子,小到纪念品钥匙扣、衬衣、蛋糕,甚至街头的壁画、公车的广告,都是他们的画像。“披头士”初次登台表演的酒吧“Cavern Club”也被重建。像窑湾历史街区中的民俗事件和一些商业事件可以考虑采用此种方式保护。

7)史迹保护法:对于承载了多样性事件的历代遗存,不需经过任何修复或加工, 不需要任何介质而直观明了展现的表达手法。

匈牙利最有价值的历史古迹佩奇市的Szathmáry宫殿,坐落在城市的一座山上,俯瞰着佩奇市。这里时过境迁,已然成为一堆废墟。表现手法:不去复原如此复杂的废墟,而是通过保护再生的原则,植入一L型锈蚀钢板构筑物,设计师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用干预的手法加入构筑物,使这里焕然一新,让其成为一个游人休闲观光之地。

对于窑湾的历史遗址可以采取类似的史记保护方式,有的文物古迹我们不需要对其做任何改动,根据原真性的原则进行保护,比如其中的“江山胜迹”,做适当的清理,再加一些构件进行保护。

以上的七种方法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的方法需要挖掘。而以上的这些保护措施做完之后,对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地方要及时录入UGIS,对任何的修缮、改动或添加做详细的记录,方便后人借鉴。

5 结语

总之,UGIS的数据录入虽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对于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贡献将是巨大的。而且UGIS中的数据可以供我们对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更方便的进行叙事空间设计,有利于对文脉的传承,有利于打造符合当地特色且更有趣味的场所空间。之后再次将保护与更新中改动的地方输入UGIS,进行记录。这样循环往复,可以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保存历史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哲.数字城市建设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2002.

[2]张横江.数字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3]保罗・鲍克斯.地理信息系统和文化资源管理[M] .胡明星,董卫,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空间设计12种设计手法范文6

商住综合体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功能要求,“场所精神”的概念引入可有效提高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聚集商住综合体人气,凸显城市特色,使人们也获得良好的归属感,为本文以吴江华润中心商住综合体项目为例,阐述多元化场所空间形成中以个性化为特色,因地制宜地融入城市空间,使人与环境产生心灵共鸣。

关键词:

商住综合体;公共空商;场所精神;设计策略

1引言

场所精神的最早提出者为诺伯格•舒尔茨,其是指建筑的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与空间感。场所有着能够吸收各种各样内容的能力,其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在一段时期内为特定的群体保持认同感与方向感,即是指场所精神的内涵。对于商住综合体项目而言,场所精神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其十分强调空间的归属感、方向感与场所感。因此,如何利用场所精神的内涵进行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以提升综合体建筑的整体品质,满足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作为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场所精神理论分析

场所即是指有历史、文化、活动等意义的空间,而场所精神是指在一个固定空间给人带来的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方向感;从广义上来看,场所精神也是指这个场所符合城市当地气候、地形、生活、以及建布局的一种气质。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认为对建筑的分析讨论应该回到场所。在建筑设计中,因为有了场所精神,使建筑空间不至于仅是冰冷的三维几何系统,光线、声音、活动等所有的一切融入这个场所,给予了空间温暖、协调感,赋予了建筑存在的生存,使建筑空间不突兀,节奏与周围合拍。由此可见,场所精神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涵。

3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

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即是指位于商住综合体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是为消费者、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公共交往、便民服务、日常集会、节庆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必不何少的空间,更是承载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与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相比,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地段,交通便捷、独具特色,居民可通过公交、地铁、开车、骑行、步行等各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到达。商住综合公共空间的良好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商住综合体项目的整体形象及影响力,还能增加综合体项目的服务半径,吸引更大范围内的居民来此消费。因此,在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建设中,必须要注意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多功能性、能够广泛参与性等性能特点,才能确保商住综合体空间的长久活力,提高建筑的凝聚力。

4场所精神在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中诠释

4.1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项目用地面积8.2hm2(约123亩),总建筑面积147336.0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7910m2(包括商业面积100000m2,住宅面积1577910m2)。地上商业总面积100000m2中,含自持约80000m2,可售商业约20000m2。本项目位于吴江太湖新城,与老城区隔苏州河相望,北临开平路,东至冬梅街,西至秋枫路,南至规划支路,项目东侧为华润凯旋门项目。本项目中,临邻开平路一面的商业价值最大,其也是整个项目最优的展示面。东侧规划路与开平路相交,且与东部住宅小区入口相邻,能够为商业带来固定人流,形成重要节点。项目西临秋枫河,作为临床景观为住宅建设带来的一定的提升价值,但同时也受河道阻挡,阻断了其与西边地块的联系,故商业价值较低。而南侧规划支路受到规划用地性质的限质,虽然有较高商业等级,但利用优势不足(图1)。本次规划充分发挥项目基地特点,地块北部区域为商业,南侧为住宅区。在商业区,临近地铁口,沿主干道开平路设计为购物中心,商业街沿冬梅街与购物中心南侧设置,保证了商业界面的延续性,方便东侧与南区住宅人流的导入,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住宅通过建筑的高低错落和形体组合为苏州创造优美的沿街风景。每个区域均合理组织交通动线,保证了城市交通组织的有序运行。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准则,在尊重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自然的、生态的、美观的理想商业与生活环境。为进一步促进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十分注重对场所精神理论的融入。

4.2多元化场所空间形成

将场所精神应用于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时,则表现为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基于空间与特性两方面考虑,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的场所空间,通过丰富的环境意向,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满足不同人士对于空间环境的各种需求。本项目中,充分考虑到购物者与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利用平立面的轮廊、建筑物风格、标志物等,创造丰富的、适宜的、具有强烈方向感的、富有韵律的、连续扩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场所空间,以实现环境空间系列对不同行为方式的支持。在地块北商业区域,遵循商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合理组织室内外人行动线,机动车交通路径清晰明了。合理的商业布局有助于拉动人流,提升区域商业影响力,打造吴江太湖新城充满活力、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多种层次的商业空间氛围。在地块南住宅区域,设计灵感源于都市人对于“绿”的渴望与追求,以“绿岛”作为方案设计的主线。同时结合生态设计的一些理念和特征,通过合理的设计,巧妙利用中心绿化,营造出户户看景,户户有景的宜居社区。景观绿化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创造出丰富、多元的竖向公共空间,大气又不失典雅,开阔又不失灵动(图2)。

4.3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通过广厅式的城市与建筑过渡空间,将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良好融合,是本次项目中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之一。其一,加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灵活性,使具体操作便于实施和房地产经营,尽量在不削弱项目整体布局与环境的前提下,设置合理比例的房型分配和架构,便于市场经营。其二,项目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项目空间个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通过简洁典雅且具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手泮,创造高品质的商业与社区空间环境。其三,利用标志性的城市元素以及鲜明特色的标志物,形成富有风格、独特的空间特征,以便于本项目的正确定位,帮助商住综合体项目有效汇聚人气。本项目中,北区商业由一个持有型购物中心和沿地块东侧及购物中心南侧,呈”L”型布局的可售型商业街所组成。购物中心共四层,商业街为两层。商业区总建筑面积为100000m2。建筑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与城市空间的连接,城市地铁出入口位置与商业区很近,主要购物人流的来源方位面对商业区。充分运用场所精神理念,商业区呈广厅式开放的公共空间,为人流的休憩、交流、娱乐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为太湖新城打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南区住宅由7栋高层住宅(共12个单元)以及2栋商业建筑所组成,住宅层数从10层~34层不等,南区住宅地块总建筑面积169162.66m2。建筑公共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到了与城市空间的良好过渡、衔接效果,沿规划支路考虑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关系,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住区形象。物业管理及社区用房布置商业建筑的2-3层及1#首层,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面积为1679m2。小区内共设置3个小区变电站、1个开闭站,全部设在地面上位置合理均布,且兼顾景观绿化的需求,充分满足了场所精神的高要求。另外,住宅小区内设置有一个煤气调压站,位于4、8#楼之间,位置隐蔽并与景观绿化完美结合,不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协调性。

4.4个性化场所的营造

营造个性化的场所也是体现场所精神内涵的重要设计策略,本次项目中,主要在商住综合体内部的重要节点位置进行个性化场所空间的营造。综合体内部重要节点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与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空间相结合的公共空间,其作为各业态空间人流的转换中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场所感,是人们处于商住综合体内部时所聚焦的重点。因此,在对此类空间场所进行个性化设计时,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考虑,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能够吸引人在此驻足休息,能够放松人们心情的空间场所。本项目商业区楼梯分为客用楼梯、内部专用楼梯、避难专用楼梯三种,遵循均衡、合理布局原则,保证三种楼梯在商业建筑中的布置距离合理,并通过鲜明的标志使人们明确知晓每种楼梯的用途,以方便人们的日常购物及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安全避难需求。将自动扶梯设置成单向流线型,使人们在上下交通时需要一段距离来转换方向,这段距离的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感、鲜明的背景图案,不仅能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还能通过舒适的空间环境吸引顾客,增加他们在商业综合体内的停留时间,对提升建筑的商业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图3)。在中庭空间设置观光电梯,观光电梯形成了中庭空间的动态景观,通过观光电梯还能使人们在上下的过程中观赏到中庭公共空间的景色,提高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充分发挥出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内涵。另外在设计中,通过将水平公共空间与垂直公共空间进行良好的衔接,为营造个性化场所打好基础。本项目中,在节点与端头设计中庭或厅空间,同时通过曲线型、直线型、网状型、辐射型等多种的平面交通形式及垂直交通的合理应用与良好结合,形成明朗、有较强导向性的人流动线,使人们处于商业综合体中时不至于单调、枯燥,有逛商场的兴趣。也便于人们对建筑整体格局有良好把握,不会因空间布局混乱而迷失方向,在各节点与端头的公共空间还能休息、娱乐,减缓疲劳(图4)。

4.5人与环境的共鸣

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决定了对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人们对当地自然与环境的亲切感。在公共空音设计时,充分引入一些当地独有的特色元素、自然环境元素等,以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项目商业区的设计方案旨在通过苏州吴江印象,展现地区的特色风貌:太湖、水乡、假山……自然给了这个地区特有的景致,而人文历史又给这个地区烙上特有的江南风情。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十分重视对场所精神的诠释,重视人与环境的共鸣。在公共空间立面设计中,借鉴和利用苏州地区的造景手法,各种元素的相互重叠、相互映衬,把人们对景观的印象转变对空间立面语汇中,结合不同的材质、体块、甚至包括广告灯箱等元素在很长的沿街立面如山水画卷般展现。添加后的元素将这里变成有创新意识、魅力四射、令人神往的地方。商业项目不仅影响该地区周边的建筑形象,同时也要在整个区域中突显出自身的风格,所以,在了解和周边竞争项目的立面形态后,更加坚定了以现代的、灵巧的的设计风格和手法,回归设计的起点:让商业人流活跃起来,更为自由、流畅地在建筑空间的活动(图5)。

5结语

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便是场所精神,将其应用于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设计建设中时,其对整个建筑的品质与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对场所精神的合理融入。从城市经济水平、地域文化、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将建筑、环境与人三者相互融合,力求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效果,使人对场所有良好的感知与体验,带给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进一步为提升整个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质量,促进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泓.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48-52.

[2]刘皆谊.地下街结合城市场所精神的演变趋势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645-650.

[3]温馨.城市公共信息设施设计的场所精神[J].装饰,2011(7):27-30.

[4]朱一荣,吴龙,李文娟.休闲时代下商业综合体室内公共空间的使用特征研究[J].规划师,2015,31(s2):84-88.